壹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必看
搜索
热搜: 养生 投资 壹挺
查看: 9459|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济信息及分析(三)

[复制链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7-21 1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现在的困境,可能只是一场早有预谋的提前出清


云石

毫无疑问,我们现在正在经济周期的底部。当然,有些人也认为底部之下还有底。不过不管怎么看,现在的经济形势确实已经足够差。无论是生产端还是销售端,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呈颓靡之势。
这也让很多人忧心忡忡,网络上乃至社会上的戾气也明显增多。
这明显不是个好的现象。但某种意义上。也是不可避免的——毕竟,经济有周期,在科技红利触顶,美联储又发起近三十年最强加息,将利率抬高到5的高位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必然都会被拉下水——中国也不可能完全例外。甚至,接下来如果美国那边崩盘,我们还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疾风骤雨。
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未来我们真的要进入漫长的滞涨甚至萧条周期?对于全球,尤其是西方来说,恐怕是的;但对于我们来说,则未必。在之前的相关文章中,云石君已经多次说过,我们是有政策储备的,而且储备的厚度可以说是全球主要国家中最雄厚的一个;产业升级方面,我们推进的也比较顺利,以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为等新三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哪怕是在这个经济底部周期,也依然在蓬勃发展。而且,即便是GDP增速纵向已经跌至谷底,横向对比,上半年5.5的增速,依然是全球主要国家中的最高——而且这还是CPI已经降至0,通缩说法甚嚣尘上的环境下取得的。
所以,面对未来,我们其实还是相对有底气的,也是足够的牌可打的。
当然,这并不能消解大家的怨气——毕竟未来吹的再好,也不过是一种预测;而经济不景气则是眼下正在发生的现实。未来怎么样谁都不能完全保证,但眼下大家都在挨锤,这是实实在在的。官方不想着怎么逆转颓势,却光吹什么好日子在后头,这如何让深陷不景气的大家满意?
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官方眼下的战略定力,恰恰是为了将来的逆袭。甚至,我们当下之所以感到如此困难,除了一部分是大环境影响以外,其实还有相当一部分因素,是官方因势利导,是早有预谋的提前出清。
前面我们说了,官方手上其实是有牌的。比如大家最关注的房地产,网上一大堆人在喊能打的牌都打了,房地产已经救不活了。但实际上呢——一二线限购全部取消了吗?利率降到底了吗?房贷有打七折吗?棚改重新启动了吗?至于基本面,看一下网上“房市崩盘”说法的热火朝天,本身就证明了,其实是有大把潜在需求存在的——如果真的不想买房了,那根本就不会关注房价涨跌,更不会对房市崩盘这种显而易见会导致经济崩溃,进而导致他们失业的状况有任何情绪化的期待。
无论是基本面,还是政策储备,我们都有在一二线重启一轮房地产分化行情的条件。房地产这个事实上的中国经济最大支柱尚且如此,其他行业就更不用说。
只不过,条件和基础虽然具备,官方却始终按兵不动。不光是房地产,就是整个经济体系,官方也始终只是一句“保持战略定力”打发,最多就是出台一些缝缝补补的小政策,托而不举。
为什么托而不举?云石君以前的文章说过,这是要等待时机——也就是要等到美国崩盘,或者至少金融政策全面转向后再出,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早出了,不仅是帮美国背膨胀,让我们在中美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也会让我们在经济危机总爆发后陷入无牌可打的困境。
这是往后看的。而由这个思路往前推的话,其实我们可以感觉到,现在的困境,其实很可能是一场早有预谋的提前出清。
为什么这么说?
其实我们回顾一下过去,就可以明显感受到,现在和2010年代,几乎就是两个世界。整个2010年代,中国经济可以说是高度繁荣——无论是新型产业还是传统产业,都称得上是突飞猛进,民众整体收入也不断提升,大家对未来也充满信心。总而言之,无论是生产端还是销售端,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呈火热之势。
但这真的是可以持续的吗?现在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不可持续。当然,很多人有意无意的将其归咎于疫情。但实际上懂经济的都知道,疫情最多只是一个加速器,真正的问题,出在科技红利吃尽后增量触顶,出在美国债务问题积累引发的经济危机,出在中国崛起后全球政经格局改变引发的中美博弈——而这些都是结构性、趋势性的,不会因为某种突发事件而改变。
这些结构性趋势性问题的存在,意味着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本来就是不可持续的。一方面要进行产业升级,开辟新路径另一方面,也要对这些旧模式,以及旧模式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出清。
而且,这些出清,必须要提前行动。毕竟拖的越久,积累的规模越大,挤占的资源越多,这不仅意味着积重难返,真到总清算那一天,造成的冲击也就越大。而且,不把资源从这些旧生产力中逼出来,新兴产业也得不到足够的资金和人才,真等到大清算来临,也就无法及时顶上。
这就有了2016年底的房住不炒,有了2021年对房地产牛市的辣手摧花,有了供给侧改革,有了过去几年的金融整顿和拆弹,也有了2021年出口火热期各种明里暗里的产能限制(比如拉闸限电)。
现在很多人回过头来,对过去的一些压制颇有怨言,以今日的颓靡,当倒证前几年收紧政策的错误,认为当时的做法,加重了今天的危机——比如之前对互联网、房地产乃至部分实体经济的整顿,现在就很多人有怨言。
但这绝对是混淆视听。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总是利弊相伴的。哪怕是正常行业的发展,也都是在形成积极影响的同时,带来各种弊端——互联网的垄断和实体经济的过度冲击,房地产火热带来的高房价,乃至于制造业火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产能过剩,这些其实都是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经济循环的正常运行埋下隐患。
试想,如果当时不对互联网金融的无序扩张加以限制,任由其对金融乃至实体大肆渗透,等今日经济危机来临,美国悍然加息,以及对中国发动金融战时,我们的经济体系会受到多大冲击?
如果没有房主不炒结束15—17房地产大牛市,尤其是没有21年在新一轮牛市冒头时的辣手摧花,以及三条红线金融拆弹引爆恒大等地产大雷,而任由房子在过去两年再涨一轮,任由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再疯狂卖地建房,等到2023年的今天,当经济危机逼近顶峰,当美联储用高息吸取全球流动性,超到天际的房价叠加前两年卖地建房搞出的天量新房上市,我们的房地产会不会一举崩溃,进而把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全部带崩?
同样,两年前外部疫情叠加美元世界大放水催生的外贸火热期间,如果没有各种或明或暗的产能限制;等现在全球需求大幅消退,这些被当时火热行情撩的大举借贷扩张的工厂主,恐怕全都得上天台跳楼——然后留一屁股烂账给银行和担保人。
而以上是生产端的。消费端,大家都无比怀念2010年代,尤其是10年代最后那几年的那波消费升级浪潮;当时的盛况,与现在的消费降级相比,更是引发大家的无尽感伤和抱怨。
但问题是,那波消费升级浪潮,究竟是什么样的底子?那几年云石君,看到的新闻,描述的是农村出身屌丝小白领,分明月入几千却每天一杯星巴克——以此找到大城市白骨精的感觉;看到的是一群女屌丝背着个LV、GUCCI挤地铁,到了商圈后先去背街小巷吃顿沙县,然后蹬着高跟鞋进燕莎国贸,直奔兰蔻、香奈儿海蓝之谜柜台;看着一帮中产绞尽脑汁假离婚零首付最大限度的背房贷购房;看到的是地产大亨豪气冲天,拿着各种银行贷款和美元债拼命高价排第玩高周转。
屌丝王漫妮、中产深房理、土豪许家印,反正从上到下,一派消费升级的盛况。而消费升级的背后,则是借呗、花呗、小贷、信用卡、房贷、经营贷和各路开发贷美元债——反正都是一屁股欠款。
这种消费升级,背后有足够的收入或者现金流支撑吗,能有持续性吗?如果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总财富持续增长,那或许可以。但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无论从趋势性还是从结构性来看,科技红利触顶、经济周期到底和中美博弈激化都不可避免。所以是不可支撑,不可持续的——换句话说,经济的回落,是必然要来的。而如果任由这种趋势持续下去,随着调整乃至滞涨来临,这些欠了一屁股债的屌丝、中产和土豪乃至地方政府,还有那些被消费火热撩的心痒痒的,准备砸锅卖铁撸贷款大搞扩张的工业生产者和服务业经营者,他们将面临的是什么?我们的经济体系,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全体民众又将面临什么?
那必然是天崩地裂!从生产端到销售端,从投资到消费,全方位的天崩地裂!
而这就是过去几年如果没有各种限制打压,我们现在会面临的局面。
表面上看,当时的打压限制,与现在的萧条衰退,在时间线上一脉相承,似乎有一些因果关联。但在捋清衰退的客观真正原因——也就是红利触顶、周期到底和中美博弈后,我们应该明白,其实当时的这种打压限制,恰恰是我们现在还能过得下去的未雨绸缪。幸亏当时我们打压了,限制了,让地方政府的城投债和地方债没有继续扩张,给跃跃欲试贷款扩张的工厂主、服务业经营者还有房地产商浇了凉水,让撸消费贷撸爽了的王漫妮们没法继续贷款消费,用假离婚经营贷用惯了的中产无法炒房。正是这些把工作做在前头,我们才在这一轮经济危机中,避免了从柯立芝繁荣骤然转入大萧条的懵逼和狼狈。
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的困境,其实大家已经要感到庆幸了。现在你嫌钱难赚。可要不是国家提前给经济降温,任由生产消费投资出口一路狂奔下去,现在有一个算一个,所有人全得吃土,甚至上天台!
可就是这样,还有一大堆人在那哔哔,说什么“合成谬误”,说官方之前的打压政策,导致了今日的困境。这种人,不是蠢就是坏!不否人具体政策施行过程中会有一些偏差,但整体而言,要不是官方提前动手,现在大家即便是想苟着都不可得!
总而言之,大家看到的所谓最坏现实,其实已经是最不坏的结果。我们眼下的困境,其实本质上,是早有预谋的提前出清。周期不可逆转,但可以提前预判,可以提前准备。正因为有了之前的提前出清,我们现在虽然难,但整个经济体系还能正常维持运转,大家虽然赚钱没以前容易,但绝大部分人至少还是可以维持正常生活。
这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了。
而现在,这种提前出清仍在持续。过去的提前出清,对冲了周期的部分影响,维持住了经济体系的基本运行;现在的提前出清,则是为应对经济危机最高潮——美国金融体系的崩盘,以及高潮过后的全面翻转做准备。之前我们出清的及时,让大家逃过了美国加息需求衰退的冲击;现在我们继续提前出清,则是为了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趁着这个低谷,将生产资料驱赶到新兴产业,为将来美国降息,中国救市启动后的经济反转,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只有新产业最大限度的取代旧产业,我们的经济复苏才有稳固的基础,到时候储备的政策打到出来,才能起到最大程度的反转之效。
这就是当下困境背后的逻辑。这也是我们之前经济好的时候多方打压,现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却有牌不打的原因。宏观调控本来就是逆周期而行的,政策的动与不动,顺势与逆势,其实都是基于经济预测的选择。我们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历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种逆风局下,政策与风向的逆行,本就是经济操盘的应有之义。而提前出清,更是我们应对这一轮大变局,在经济层面的根本思路。而直到目前为止,这一进展,虽然不乏瑕疵,总体上来说还是成功的,颇有成效的。
只不过,周期不可对抗,只能因势利导,所以这些动作体现到现实中,不可能产生那种惊天大逆转的效果,以至于大众的感受上,只感觉到了经济的下滑,却过去形势持续下去,对本应该出现却被及时制止的崩溃没有感知,至于现在继续出清对未来的好处,这种尚未发生的事儿,那就更不用说了。
这个,就只能说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了。



生活即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3-8-2 22:18 | 只看该作者
聊聊美联储的七月加息


原创 卡夫卡不忙了 局外人的视界 2023-07-27 22:04 发表于广西

如果耶伦来华聊得很好,那就没这次的加息了。

咱就不说那么高大上吧,就以个人为例,你存款很多,人也保守,钱都存银行,是不是希望利息越高越好?换个位置,假如你没啥存款,到处都欠了一屁股债,是不是希望利息越低越好?

现在大家都知道,全世界负债最多的是美国政府,年年财政大亏空,国债余额已经飙升到32万亿美元,真维持现在5.5%的高利率,等存量美债都置换完成,请问以美国现在的财政收入,这能付得起超过1万亿美元的利息开支吗?

如今美国利率已经飙升到2001年以来最高点,当然,比起大家津津乐道的沃尔克时代,最高飙升到20%的联邦利率,现在美联储的利率算不了什么。

但1980年,美国国债余额才1万亿美元,而且沃尔克迅猛加息配套的是达到峰值之后又来了个陡然降息,而当时在国际上能跟老美掰手腕的苏联却已经被忽悠瘸了,一脚踏进了阿富汗战争的泥沼中。

一切都是有代价的,沃尔克任性一顿骚操作的后果也使得美国爆发了16个月的经济危机,成为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危机。

这波沃尔克的加息骚操作把美国的实体经济彻底给锤软了,让那些本来老老实实干活的企业开始认为,玩金融要比做实体来得强。

1980年,美国工业生产下降8.1%。

有生活阅历特别丰富的读者,应该知道,加息对实体经济制造业的打击远大于服务业,很简单,实体经济特别是重工业的特点之一就是资本投入大,投资回收周期长,并且负债率高。

遇到加息缩表,市场需求快速下跌,服务业投入的都是小钱,临时裁员缩减规模,等到行情好转再来扩张,损失不会太大,但制造业却没那么强的耐受力,比如一些重化工产业,一旦生产停止,设备基本就废了,重新再开启,成本太高,如果任凭所谓市场经济自由主导一切,那么结果就是制造业不停的被挤出。

啥都不说了,就以大家非常推崇的巴菲特为例,巴菲特选股最重视ROE (净资产收益率),这个指标要么是你能突然大幅提升利润,做大分子,话说市场竞争如此激烈,连台积电都被老爷子清仓,普通制造业企业谁特么能做到呢?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设法降低分母。

比如聪明的波音公司,靠着疯狂卖出工厂,大规模的搞制造业外包把净资产给降低了,这样ROE指标就变得好看了。

但后果也很明显,波音很快从一家技术领先,产品过硬的飞机生产商变成了事故频发的问题企业。

沃尔克当年狠狠的在美国心脏上插了一刀,效果约等于修炼辟邪剑法,虽然歪打正着,刚好阴死了苏联,但自己也彻底成了个死太监,从此朝着空心化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以服务业为主的美国其实根本不在乎发生经济危机,因为服务业恢复起来特别快,所以美国可以毫不在乎的一次次发动危机,只要能维持美元霸权,到危机传递到全世界,把制造业国家拉下水,引爆大范围的债务危机,美国人只要随便启动下美联储核动力印钞机,很快就能给轻飘飘的服务业增加流动性,起死回生。

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你会发现,为啥40多年来中国绝不允许像美国那样,爆发全面的经济危机,每次一遇到苗头,立刻展开宏观调控,熨平周期。

因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制造业,是我们的实体经济形成的强大产业链。

最近这波美联储的疯狂加息,可以看做是美国对中国发起的金融战。

以老美的想法,通过疯狂加息,可以直接搞垮全球经济,美元是世界货币,美联储加息又缩表,全球美元热钱回流阿美莉卡,因为美国本土不缺美元,因此资产价格不会下跌,但美国之外就会因为缺少美元而形成通缩。

大家因为手头上没有美元,不得不降低自己的需求,这又会反过来影响到生产国,你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那么危机不就来了吗?

大家可以去看看2015年那一次美联储加息造成的制造业危机,一度全国煤炭、钢铁企业巨亏,看看2015年的外贸账就知道那年我们的实体经济有多惨。

当然了,所谓的惨烈也都是相对的,人的记忆只有那么几秒,直接遭遇的时候骂骂咧咧,过完以后连个妥帖的记忆都没有。

2023年这波冲击,其实单从数据上看,并没有2015年那么惨烈,只不过当年挡在第一线的是重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到底多惨,又有多少人因此影响了生计,没有太多声音会去关注。

而现在,我们直接面对的冲击主要集中在那些媒体话语权较大的行业,比如说天天在网络上诉说心事的各类中产们,所谓吃了时代红利的知识分子群体。

底层工人们的声音是压抑且没有人愿意倾听的,他们也不懂如何去好好炒作自己的失意和悲伤,但知识分子们却不一样。

在外部有唯恐我们不乱的海外舆论起哄,在内有受到利益损害的知识分子们嚷嚷,如今又是个流量时代,每个人的认知都被流量左右,于是耳朵决定触觉,自然而然的就感觉如今日子更加难过。

因为掌握舆论的人自己利益受损,所以会放大国内的困难并且夸大美国的牛叉,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这其实也是对内的一种巧妙施压,没办法,我们的政府是非常重视民生的,一旦各种声音呱噪得太大了,少不了政策就会受到影响。

老美现在这样疯狂加息,跟当年沃克尔作死是一个道理,只不过当年歪打正着,把苏联也给跟着作死了,从结果倒推过程似乎是无比英明,但这就像一个傻逼赌徒,拿上全部家产买彩票,然后运气大好,中了头奖,于是变成了富翁,如果你倒推这个过程,不顾一切跑去博彩真的是正确的吗?谁能保证自己永远有那个好运?

上一个这么喜欢赌国运的是日本,美国殖民了日本以后,倒是把这幅赌徒心态给学全了。

这波美国加息其实就是美国再一次赌国运,赌自己命好,反过来能逼得大国实体经济爆发债务危机。

假如中国跟着美国一起加息紧缩,那么债务危机就会很快爆发。

现在中国反其道而行之,降息放水,照道理两国之间的利差会让大量的财富兑换成美元流向美国,财富的目标就是增值,利差有那么大不套利才是怪事呢!

但美元这么努力的加息,到现在,美元指数还能不涨反跌。

从去年9月份的114.79回落到如今101附近,说明资金对美元并没有那么看好,跌意味着卖出的比买入的多。

当然,RMB汇率再一次跌破7元,这说明RMB因为套利空间存在,被人反复操作,但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手中的美元太多了,并且还能保持强劲的外贸顺差。

国际上接受RMB的贸易越来越多,包括石油在内的各种大宗商品都可以部分用RMB交易,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为了贸易需求,囤积那么多美元。

美元并不是财富,只不过是美国政府的借条而已,如今美国负债累累,并没有打算还钱,并且不惜耗尽美元信用来各种骚操作,那么拿了太多美元在手反倒是个麻烦事。

去美元化的路总归是非常困难的,只我们一家去做肯定很难做好,把全球一些资源富饶国家的美元债置换成RMB债当然是一种去风险的办法。

有进出口贸易RMB结算,美元债RMB置换,美国加息缩表而导致的全球性输入性通缩就没那里厉害,因此今年我们的外贸数据虽然受外部环境影响下滑,受到的影响毕竟没有美联储预料中的那么大。

前段时间,老美有点扛不住的意思,耶伦老太天天喊着要谈,只是要求太高,给的太少,谈不拢,只好回去继续打着CPI的借口加息。

现在美元越是加息,外面那些欠了美债的国家越是愿意找大国,么得美元,还不起利息,只好去借点便宜的RMB资金应急。

置换出来的美元只能回流美国,这些钱都是热钱,肯定不可能跑去投资实体经济,只会各种拱火炒作资产价格,这就是加息加出来的牛市,加息加出来的地产价格大涨。

但资本市场上赚的数字中看不中用,美联储的印钞机在那里,难道会缺美元?

美国最怕的是美元丧失了优势地位。

加息加得自己地盘越来越少,狗腿子IMF根本捞不到什么机会去当好人送温暖。

其实美国不想继续加息的,只看六月份的经济数据就知道了,但有些事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刀子抽出来了,总得见点血,不是别人的血就只能是自己的血了。

跟对手没有谈好,那就只好继续加。

惨就惨在现在不说降息,连停止加息都不敢了。

但凡你敢降息,信不信美元指数直接给你跌到80甚至更低?

被全世界还回来的美元未必还会被人欢天喜地的接回去,这就是地盘被逐渐蚕食的痛苦。

未来美国唯一能搞的就是在中国周边搞出类似乌克兰事件的冲突,但我们非常擅长克制,围而不攻,不打代理人,要对抗直接跟老美直接抗。

打代理人战争,美国可以摆出世界警察的姿态,到处搞道德绑架,拉着小弟们一起施压,大家一害怕,RMB占到的地盘又被美元给拿回去了。

但如果直接冲突的话,小规模对抗,老美只要吃亏了,立刻威信尽失,带头大哥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又有什么资格保护美元呢?

真要大规模冲突,玩金融哪里玩得过玩工业的?

所以现在局势很有意思,我们跟WW开始关系缓和,毕竟它也不愿意当炮灰,利用老美来谋取利益是一回事,但被老美拉出来当替死鬼又是另一回事,口号不妨喊大声点,实际上身体很诚实,谁都只有一条命,说不怕死那是没遇到要死的时候。

老美的如意算盘打不响了,只能将加息进行到底。

最妙的是,现在原油价格跟粮食价格都在操控下陡然飙升,这就让美国被按下去的通胀又起来了,这CPI数据,你想降息都没办法,那么只能硬扛了。

所以接下来美元当然有可能继续加息了,直到把自己加崩溃了为止。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3-9-25 11:41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任正非说,负债6万亿的高铁重振了中国雄风?


原创 牲产队长 牲产队 2023-09-23 18:48 发表于广东

任正非在一次采访中坦言:“亏损运营的高铁重振了中国雄风。”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国铁集团负债基本都是亏损运营,去年净利润就亏掉了696亿。今年一季度,国铁集团继续亏损,预计负债总额会突破6万亿。为什么负债会这么多呢?主要就是修高铁。修高铁需要巨额投资,一般的民间资本根本承担不起这么高的资本负担。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投资大,周期长,成本高。

图片

当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高铁强国,也是全球性的高铁输出国。印尼雅万高铁的开通,成为东南亚国家的示范工程。有了印尼吃第一个螃蟹后,东南亚连通中国高铁几乎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为什么背负着6万亿负债,大修高铁,亏本运营的国铁集团到了任正非眼里,就是重振了中国雄风呢?国铁集团的贡献在哪里?今天,队长就跟大家好好地讲一下国铁集团。

图片

我们先讲第一个问题,国铁集团6万亿的负债高吗?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吓人,相当于3个恒大。可我们在评估一家公司健不健康的时候,不能只看负债,还得看资产。国铁集团总资产11万亿,负债仅6万亿,综合负债率只有66.17%。这个负债率比中国绝大部分的房地产公司都要健康。万达集团负债率74%,万科负债率76.95%,保利发展负债率76.99%,这些大房企的负债率都比国铁要高,风险也比国铁要大。但他们都没事,国铁怎么会出事呢?

如果单看负债,会觉得很吓人,很恐怖,但你把资产结合起来看,就会发现,国铁集团的财务相当良好。我们再看第二点,现金流。很多房企爆雷,运营不下去,都是因为现金流枯竭,房子卖不出去了,现金流不够用了。可我们看国铁集团,2022年营业总额1.127万亿。这还是受疫情影响,人们出行次数有所下滑的数据。每年营业额稳定在1万亿以上的公司,全中国有几家?

图片

房子可能还卖不出去,高铁票你听说过会卖不出去吗?只要到了节假日,根本抢不到。从财务状况来说,国铁集团可以说是全中国,处于顶级稳健的垄断集团。可为什么在一个垄断行业里,国铁集团还会亏钱呢?

这就要说到关键了。因为国铁集团不以盈利为第一目的。中国的高铁票定价偏低,是一项普惠的民生工程。国家投入几万亿去修高铁,不是给少数人坐的,必须让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坐得起。因此,高铁票定价不能太高。全世界拥有高铁的国家很多,但要论票价,中国是最低的。

图片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队长统一用人民币计算:法国高铁每人每公里票价约2元,德国高铁每人每公里票价约2.34元,日本约2.13元,即便是刚开通的印尼高铁,每人每公里票价也要8毛5。但中国高铁每人每公里约为3毛钱。如果国铁集团要实现盈利,那是非常非常容易的,把票价提高一倍,就分分钟盈利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把国铁集团交给一家私营企业来运营,它该如何快速盈利?操作很简单。

第一步,裁员,把多余的人给裁掉。

第二步,涨价,把票价跟国际水平对齐,涨到1块钱一公里,广州到长沙680公里,就收680元,而现在是314元。

图片

第三步,把不赚钱的客运绿皮车全部停运,让消费者没得选,必须坐高铁。以后,绿皮车只拉货,不拉人。

第四步,偏远城市的高铁修建计划全部叫停,维护一下老旧铁路,每天发送普快列车就得了。

第五步,货运列车统一涨价。

把这五步走完,国铁集团想不赚钱都难,再打包上市,所有投资方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图片

可为什么国铁集团不这么做?因为国铁集团不是一家私营公司,它是一家央企,负有社会责任的大央企。国铁集团自己虽然亏了,但是它带来的社会效益却是不能忽视的。

就说大宗商品运输,国铁涨价,就会反应到终端价格上,我们很多吃的、喝的、穿的、用的,运输成本都会上涨。你在线上购物,商家就没法包邮了。就算包邮,也得把价格加上去。此前,队长就写过一篇《榴莲大降价的背后,是中国铁路重塑东南亚陆权!》。因为运输成本降低了,所以我们才能吃到便宜的东南亚进口榴莲。

图片

国铁保持亏损运营的背后是,它把负债都放在了自己的身上,但它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营效率。高速物流驱动起来了,运输成本却维持在较低水平,各行各业,交通出行都大为便捷。如果没有高铁,谁愿意坐绿皮车去淄博吃烧烤?

高铁提速,不只是出行提速,也是中国经济的提速。未来,这种经济提速还会通过高铁辐射到整个亚太地区,把外面的农产品、工业原料、能源矿产等运进来,再把中国的工业制成品、高科技产品运出去。我们在看待国铁集团时,不能眼里只盯着它的负债,而不去看它的资产,它的现金流,它所创造的社会效益。

任正非说,高铁让中国重振雄风,不只是交通更便捷了,而是因为高铁让利于民了。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6 08:47 | 只看该作者
刚刚,北京正式打响了反通缩之战......


原创 杨国英观察 杨国英观察 2023-10-25 22:22 发表于新加坡

对中美经济表征的反向而行,
不必妄自菲薄,也不必妄自尊大,
这本质是大历史周期的必然。

昨天,人大紧急通过了1万亿的中央国债增发,市场为之小兴奋了一把。

其实,如果连贯起来看,这次的一万亿国债增发,仅仅是今年反通缩之战的一部分。

今年6月和8月两次LPR的下调、以及从9月起存量房贷利率的全面下调,这些且不讨论了。

仅仅今年8-9月,央妈向商业银行释放超过2万亿的基础货币(其中,8月释放9900亿,9月释放1.1万亿)。

一切的事实均在指向,今年的货币宽松是创纪录的,超大概率会超过2008年。

一切的征兆也在指向,今年的货币宽松之于未来三至五年,超大概率还仅仅是个开始。

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中国已经迎来一轮史无前例的反通缩之战。

中国反通缩之战的必然和艰巨,亦如美国反通胀之战的必然和艰巨。

也或者说,在中美之间的互利模式终结之后,美国必须承受通胀的巨大压力,中国也必须承受通缩的巨大压力,这是中美终结互利模式彼此均必须承受的代价。

在过去若干年,中国向美国提供廉价商品,并由此获利规模庞大的贸易顺差,经由贸易顺差的强制结汇,中国央行必须增加发行等量的人民币。

所以,在过去若干年,中国不可能存在通缩压力,存在的是通胀压力——当然,在过去若干年,我们持续通过房地产作为蓄水池,成功压住了通胀预期,这也导致了今天的后患,具体今天不做讨论。

同样,在过去若干年,美国虽然一直是中美贸易的逆差方,但是中国廉价商品对美国通胀预期的压制作用是显著的,这也是美国在过去若干年超发货币(向全球收取铸币税)却通胀不明显的真相所在。

但是,中美之间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互利模式,在一个大历史周期中,显然是不可能永远延续的,中国不可能永远甘愿做廉价商品的生产大国,而当中国决心向高科技进军时(以半导体为代表),美国也必然会选择疯狂的狙击和打压。

而一旦中美互利模式终结,之于中国而言,在宏观经济的表征上,必然会迎来强大的通缩压力。

原本是外资流入(贸易顺差是关键),现在是外资流出(贸易顺差规模减少也是关键),那么,之前基于强制结汇派生增发的人民币,现在必然会进入反向的收缩区间。

还有,原来为了避免通胀而一直启用的房地产蓄水池,现在货币之水的水位陡然下降,房价自然会迎来结构性的周期压力。

同样,之于美国而言,在宏观经济的表征上,则必然会迎来强大的通胀压力。

原本中国向美国提供海量的廉价商品,现在美国不向中国采购了,或者大幅度增加关税了,或者自己高成本生产了,又或者转向产业链尚未健全甚而静态成本仍然偏高的印度、越南等采购了,而所有的这一切,怎么可能不推高美国的通胀。

推高美国的通胀,这仅是其一。

当中美互利模式终结、中国在中美贸易中的顺差越来越少时,还会继续派生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中国不可能再向过去若干年一样,持续较高规模增持美国国债。

事实也是这样,最近两年,中国不仅不再增持美国国债,反而持续较大规模减持美国国债。

在中国持续较大规模减持美国国债之下,美联储就是想转向宽松货币政策,事实也是不敢的,因为那将意味超高的国债发行利率——注意,对于全球市场而言,中美互利模式的终结、以及由此必然派生的中国不再增持美国国债,这对美国国债而言本身就是一个不良的信号。

中国、以及全球其他经济体周期性减少对美债的认购,美国过去若干年在资本端对全球开启的收割模式,显然会进入一个结构性的困境,因为,以中国为首的全球其他经济体,结构性减少对美国(美元)流动性的支撑了——除非美国不停搅动全球地缘对抗甚至战争。

上述就是当下中国反通缩、美国反通胀的历史真相。

而最近两三个月,中国为了反通缩央妈开启了罕见规模的货币放水,而美国为了反通胀美联储继续释放货币收水预期,但是,这一次中美货币走向的加剧背离,在人民币离岸市场上,整体并没有再引发系统恐慌——人民币没有突破9月上旬的低点(7.3682)。

这是中国经济企稳是一个好信号。

这对中国资产价格企稳同样是一个好信号。

再说一说今天的市场。

1,李佳琪直播间卷入“底价协议”漩涡。

昨天,一位京东采销人员发朋友圈称收到品牌商的律师函,指控京东平台违约修改定价,导致公司产品的销售利润为零甚至负数,同时因为京东的压价操作,导致品牌商与其他客户合作中被动违约,可能触发巨额赔偿风险。

在朋友圈回应中,该京东采销人员直接指出,品牌商需要赔付的“其他客户”是李佳琪直播间,品牌商投诉就是因为双11活动中某款活动商品京东价格低于李佳琪直播售价,违反了品牌商与李佳琪签署的“底价协议”。

此举直接将矛头对准超级头部主播“二选一”的底价协议,并喊话呼吁相关部门介入管理“伪全网最低价”,该事件瞬间引发热议,引起多方关注。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5#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6 08:56 | 只看该作者
聊聊1万亿特别国债


原创 卡夫卡不忙了 局外人的视界 2023-10-25 23:28 发表于广西

隔夜涨停的意念盘,在今天开盘后逐渐恢复正常,正常就是空头大喜,启用工具人券商砸盘,获利盘云集的新能源也在关键时候按了核按钮,神电池直接砸绿了创业板。

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我一直都在说,尽可能的回避被炒高的新能源,偏偏好多人以为跌了一年,够了,也该反弹了。

涨了十倍起,跌才跌多少?这就够了?

现实点吧,朋友,新能源在中国已经成为过剩产能了,我们已经吊打全世界所有竞争对手了,那么这样的行业,还有什么投资意义呢?

大A本质重投资,轻回报,聊起投资来,谁特么现在需要投资新能源?所以神创怎么起来的,自然还会怎么下去。

但增发1万亿国债,终归还是要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这也相当于财政加杠杆,有钱了,市场资金当然活跃起来。

老粉丝都知道,我写过很多后土地财政时代的文章。

土地财政是以居民透支未来30年收入支持起的,扛起土地财政的从来就不是金融政策,因为无论怎样的金融政策,无论如何鼓励加杠杆,最后买单的都是人,没了人口增长,就没了接盘侠,现在已经不是人口增长的问题了,年轻人在高房价下已经学日本玩佛系低欲望,躺平了。

没了需求增量,你现在告诉人家,我可以给你更好的条件借钱给你,请问这钱还能借的出去吗?

未来长期趋势土地财政逐渐落幕,地产税成为地方收入的重要税种,但现阶段,还要抢救一下房地产,因此房产税也就没可能那么快上马。

地方上大手大脚花卖地的钱花惯了,当然会诸多不舒服。

办一下金融系统的大小蠹虫,玩地方债的把戏也有点玩不动了。

这其实是好事,想想看,为什么会有400亿欠债的独山县?不就是金融机构勾结地方利益瞎搞吗?最后出了事,往地上一躺,就开始耍赖,要求上级财政解决问题,不行就一级级往上赖,最后哭唧唧的声音大了,总能把自己摘出去。

中国大一统有两千年历史,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从来都在历史的长河里彼此斗争,但从来屁股决定脑袋,一旦利益相关,人就很容易忘记初心,迷失自我,这就是乱象之根源。

我去年写过一篇《聊聊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写过的,这里就不再多说,现在土地财政干不动了,但地方上必要的开支又不可能一下子都收掉。

问题当然有很多,说太明白了容易404。

这波1万亿的特别国债说白了,就是为了补充土地财政不足带来的窟窿。

最近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所以为什么把数据拔到这种高度?一切集权,或者分派的指令都来自数据的精确掌握,中国是全世界最早完成全数字化管理的国家,有了一手最详尽的数据在手,对地方上的管理就更容易摆脱原有宏观的空洞了。

收入不足,加大举债,无非是把原来各自为政的地方债,隐形债给明化了,这增加的1万亿,主要还是用于兴修水利上。

之前我也在文章里说过,财政刺激政策肯定有的,道路桥梁各种面上的基础设施已经相当饱和了,再做增量,没有意义,只有地下管网,水利系统,还亟待升级。

我一直是非常支持大基建的,即便再丧心病狂骂基建狂魔,4万亿政策的人都不得不承认,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可比4万亿之前好太多了,便利,舒适,小时候写作文幻想现在的生活都没想过会这么方便,这还不止是在大城市才有,哪怕是四五线小地方都能让人感受到现代化社会带来的舒适。

所以,这些难道不是国家资产吗?

在声讨地方债的时候,也要看看这许多年来,地方建设的成果。

但怎么说呢?从前太过于粗放型管理总归是惹出了许多麻烦,需要作出修补。

如果问题不是一下子产生的,又怎么能指望问题靠几个简单的行政命令很快就消失?只有小朋友才会把世界看得如此简单。

我每每看到很多批判现实的声音总会啧啧称奇,这些人啊,自己家里一点小破事都能撕扯出一部《甄嬛传》,偏偏以为外面世界那么复杂的问题,靠几个人,随便下个命令就能立刻解决,这是真傻还是装傻?

房地产搞起来的经济繁荣透支未来,很多债欠了,不可能说一笔勾销就一笔勾销的,总得还上。

这几年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北方洪涝都不是什么稀奇事了,快速城市化,施政规划的确实让城市在极端气候里变得格外脆弱,这些都必须拿个切实的解决办法。

以中国的基建能力,技术上的难题倒也没那么大。

有问题的是如何杜绝把用来解决问题的钱拿去瞎搞,比如说给河道贴石材这种破事,你说其中没有猫腻,恐怕没有人信,但每次新闻出来,热搜来了,总归是有很多推诿扯皮的借口,说白了,财帛动人心。

所以问题的根本不是让人性经得起考验,而是尽可能的增加监管,减少考验人性的机会。

专项债务,专款专用,这贴大理石的钱是不是就能拿去干别的,补一下财政支出的缺口?

转项支出审核权不在地方,是不是又多了监管?

系统性的问题,只能用系统性的方法来解决。

现在很多人问,为什美国压制不了通胀,中国解决不了通缩。

我们现在有结构性通缩问题,很简单,原来的房地产模式干不下去了,由此带来债务问题让实体经济去杠杆了。举个简单例子,你被恒大暴雷吓到了,因此暂停了买房改善计划,并且还考虑提前把现有的房贷给还上,给自己一点安全感,这就会造成资产负债表整体缩水,整体资金量因此变少了,市场流通性变差了,自然就会产生局部通缩。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增加需求端的信心,需求端愿意举债消费,加杠杆才有意义。

为了解决这个结构性问题,政府把杠杆背上,用专项债的方式,专款专用,由中央财政出钱,也是给地方财政减负。

最终债务都能形成资产,只是资产到底用什么形式来金融化,或者要不要金融化,这就是会计问题了。

中国经济有加杠杆的空间,这是好事,财政加杠杆总归会填补下地产债务问题形成的流动性缺口,资本市场总会有表示的。

只不过现在这个好位置,已经有人被吓傻了喊出了妙瓦底,挺好的,底部是吓出筹码的时候,空头不打压一下,主力怎么拿廉价筹码?

你看我,一直非常直白的说结论,并且坚定的看多做多,知行合一,就这样呢!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 18:19 | 只看该作者
事关伟大复兴,变革势在必行


原创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3-11-01 21:30 发表于北京

从1997年开始,每5年召开一次金融领域最高级别会议,确定接下来5年的金融工作重点,今年是第六次,但也是第一次。
第六次,是因为承接前五次金融领域最高级别会议;
第一次,是因为首次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改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从全国到中央,绝非文字变化。
这或许也是一种回转,1997年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决定设立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于1998年6月正式成立,但在第二次会议的次年,2003年3月该委员会被撤销了,时隔20年,再次宣告成立,还新组建了中央金融委员会,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划入。
兜兜转转这一圈,新阶段有了新的任务。
昨天会议开完后,有金融圈的朋友表达感慨和疑惑。
感慨:业内期盼已久的“金融强国”终于提出了,在人才、科技、制造、质量、网络、交通、贸易、海洋、文化、航天、数字等等领域确定强国目标后,终于轮到金融了,在对金融体系进行大改革、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时候,值得金融人欢呼雀跃。
迷惑:之前历次会议方向很明确,基本是问题导向,解决当时金融领域面临的重大隐患和问题,完善体系,而这次看完一时不知道未来具体做什么。
比如:
第一次加快国有行改革,重点解决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高问题,成立了4大处理不良资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确立分业监管;
第二次推动国有银行股改上市,四大行先后上市,巩固形成“一行三会”格局;
第三次在之前基础上查漏补缺,注重金融资源的均衡化,农业银行上市,政策性银行加速改革;
第四次强调金融服务实体,重点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银行业建立了全面审慎的风险监管体系;
第五次在金融风险倒逼下确立资管新规,重点对金融体系内部进行改革,也就是“金融改革全面深化”,确立了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以及四大原则。
基本上前五次开完会,大致知道接下来干什么,但这次不然,虽然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统一领导、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强化金融服务实体、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些主线仍然未变,但站在金融人的角度,重点谈的是目标和方向,具体的手段、措施、路径少。
有这种疑惑就对了,正如上面总结的,过去五次会议可以说是解决从无到有、从有到大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努力从改革开放前中央计划体制转变为现代金融体系,一路走来有很多非常急迫的问题,危机、风险一个接一个的撞过来,只能先想办法把漏洞堵上、把涌入的水排出去,让船继续向前行驶。
简单点一点重大挑战:先是90年代初物价闯关,紧接着经济过热出现“三乱”“四热”,国企改革阵痛,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银行坏账率居高不下,2008年次贷引发全球金融危机,2012年开始增速逐年下滑,与此同时金融产业迅猛发展,出现一系列乱相。
一路走来很不容易,现在到了需要整理思路,走出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道路,而不是继续沿着西方的方向,无论是英美的金融市场主导论,还是日德的金融中介主导论,都不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正因此,这次会议就是要确立未来的总体方向,而不是局限在战术层面,也正因为要确立方向,也就感觉非常全面,基本上金融各个重点领域都提到了,比如机构、行为、功能、穿透式、持续监管等等。
作为第一时间的思考,小镇今天也不会过多着笔于细节,而是把重点放在关键的不同上。
在小镇的理解里,未来金融行业发展,一定要首先搞清楚金融和国家、金融与其他行业的关系,这很重要。
先从全球大格局变化理解,从工业革命之后,人类世界的主导力量不断变化,比如冷战之前,那就是枪杆子决定一切,无非枪杆子来源和掌控主体不断发生变化,在那个时代,金融虽然也很重要,但就是辅助性的。
图片
比如英国国王打仗没钱了,需要向银行家借钱,银行家想赚丰厚的利润又担心有去无回,于是选择抱团成立了最初的央行“英格兰银行”;又比如拿破仑、俾斯麦、罗斯福亦或者希特勒、日本等等都需要解决资金来源,掌握金融力量的资本家尤其犹太银行家自然成为座上宾。
二战时期,犹太银行家聚集的瑞士就成了纳粹德国的重要合作伙伴,犹太银行家和被屠杀的普通犹太人,那根本不是一个阶级,前者被纳粹德国奉为座上宾,后者历史书上写的很清楚。
但如果说这些银行家能够操控枪杆子以及掌握枪杆子的,那可就太开玩笑了。号称“富可敌国”,修城墙、犒赏三军的沈万三,结局如何?俄罗斯曾经呼风唤雨的七大金融寡头现在还剩几个?犹太银行家,真就敢对俾斯麦、拿破仑、希特勒等不客气?
只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浪潮席卷全球,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在霸权力量推动下,各方合流,金融这个行业才开始凌驾于其他行业之上。
过去的几十年,金融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也深度影响到全球、各国。
举个例子,日本三十多年的持续衰退、拉美国家的沉沦,有很多说法,比如解释前者的所谓“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又比如后者的“中等收入陷阱”,但这些并不够深入本质,真正的核心问题出在金融上,这些国家过度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丧失了国家金融主权,导致在国家大资本的洗劫下,财富被大量转移。
这个道理很简单,只需要用最基本的常识就可以。金融并不直接产生财富,擅长的是财富的转移和分配。
如日本人才资源丰富、产业和技术底蕴深厚,怎么可能几十年下来经济停滞?又比如拉美自然资源多么丰富,巴西这样的国家朝地上吐个果核都能长出树来,一直是全球数得着的粮食出口大国,可为什么“让每个巴西人吃上饭”竟然能成为卢拉2026年希望实现的目标?
图片
真的仅仅是武力、殖民又或者傀儡政权就能做到的吗?现在已经是信息极度发达的2023年,就算非洲最贫穷的地方,也可以接入全球互联网,剥削已经进化了,从过去的暴力、殖民,变成潜在水下的复杂金融游戏。
金融如此重要,也就成了几乎唯一能够对整个国家乃至各行业指手画脚的特殊行业,毕竟无论国家、行业还是企业、个人,谁不需要钱呢?
金融主导,这是西方的、资本主义的逻辑。
适合我们吗?
我们需要的金融,必须是“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强调“政治性、人民性”,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换言之,金融要“祛魅”,要摒弃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下金融的“精英论”“例外论”“特殊论”,回归到与其他行业地位平等、各尽其职的正常位置,要为国家战略出谋划策、执行国家战略,而不是指手画脚。
图片

要说重要,农业、军事、科技、制造业等等,哪一个行业就不如金融重要?金融的确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集中有限资源投入到关键领域,还能向未来借钱促进经济加速发展,但再神通广大,也不可能凭空变出来粮食、钢铁,科技和产业升级,对效率的提升绝不亚于金融。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任何国家,要走自己的路,那么服务于这条道路的中国金融,还能够继续走西方走过的老路吗?
这是金融行业从业者,需要首先想清楚的战略方向性问题,其他具体怎么做,那是战术甚至战斗层面的事,方向错了,越努力距离目的地越远。
正是基于这个关键点,在过去20多年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大”的阶段目标后,接下来就需要根据我们的客观情况量身定做,去修改、调整不适合的,也包括实践之后发现不合适的,当然也要实事求是的调整。
举个例子,关于“中小金融机构”。
2019年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方向是“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目的是解决中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问题。
图片

中国目前仍然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为主体,而大银行并不善于甄别企业的软实力,比如企业家的经营能力等,所以为了防范风险,也可以理解为“家大业大”“店大欺客”,会严格要求企业提供充足抵押品,还设置了更高的门槛,这对于中小微企业和三农来说,太难了。
相比大银行,中小金融机构更善于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2017年也有研究证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贷款每增加1元,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仅增加0.0568元,而规模越小、越接近一线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加比例越高,比如股份制商业银行是0.1元,城商行是0.199元,农村金融机构是0.248元。
所以,要想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支持,从金融机构结构角度,就要“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
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小金融机构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城商行和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打破传统监管,在全国开展经营,聚拢的资金、开展的业务严重超出机构能力,多地村镇银行出现高管和股东里应外合、盗走储户存款这样的恶性事件。
于是就有了这次会议强调的“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
类似的优化调整还有,而且要结合今年的机构改革来看,具体参见《透过机构改革,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之后也会进一步展开谈。
比如金融发展和监管分开。
央地金融监管系统,抓的就是监管,尤其地方上金融监管局去掉“金融工作办公室”“金融工作局”等侧重金融发展的牌子,就是要解决过去夹在发展和监管中间的冲突,未来重点强化对新金融、类金融等机构的监管,补上传统监管的空白和漏洞。
当然具体怎么改,还要等之后具体方案。
总之,金融虽然不直接创造财富,却是高质量发展的助燃剂、催化剂,适合我们的金融,可以让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未来领域,让“民族复兴”“共同富裕”的梦想更快变成现实。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5 21:33 | 只看该作者
事关伟大复兴,变革势在必行


原创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3-11-01 21:30 发表于北京

从1997年开始,每5年召开一次金融领域最高级别会议,确定接下来5年的金融工作重点,今年是第六次,但也是第一次。
第六次,是因为承接前五次金融领域最高级别会议;
第一次,是因为首次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改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从全国到中央,绝非文字变化。
这或许也是一种回转,1997年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决定设立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于1998年6月正式成立,但在第二次会议的次年,2003年3月该委员会被撤销了,时隔20年,再次宣告成立,还新组建了中央金融委员会,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划入。
兜兜转转这一圈,新阶段有了新的任务。
昨天会议开完后,有金融圈的朋友表达感慨和疑惑。
感慨:业内期盼已久的“金融强国”终于提出了,在人才、科技、制造、质量、网络、交通、贸易、海洋、文化、航天、数字等等领域确定强国目标后,终于轮到金融了,在对金融体系进行大改革、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时候,值得金融人欢呼雀跃。
迷惑:之前历次会议方向很明确,基本是问题导向,解决当时金融领域面临的重大隐患和问题,完善体系,而这次看完一时不知道未来具体做什么。
比如:
第一次加快国有行改革,重点解决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高问题,成立了4大处理不良资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确立分业监管;
第二次推动国有银行股改上市,四大行先后上市,巩固形成“一行三会”格局;
第三次在之前基础上查漏补缺,注重金融资源的均衡化,农业银行上市,政策性银行加速改革;
第四次强调金融服务实体,重点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银行业建立了全面审慎的风险监管体系;
第五次在金融风险倒逼下确立资管新规,重点对金融体系内部进行改革,也就是“金融改革全面深化”,确立了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以及四大原则。
基本上前五次开完会,大致知道接下来干什么,但这次不然,虽然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统一领导、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强化金融服务实体、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些主线仍然未变,但站在金融人的角度,重点谈的是目标和方向,具体的手段、措施、路径少。
有这种疑惑就对了,正如上面总结的,过去五次会议可以说是解决从无到有、从有到大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努力从改革开放前中央计划体制转变为现代金融体系,一路走来有很多非常急迫的问题,危机、风险一个接一个的撞过来,只能先想办法把漏洞堵上、把涌入的水排出去,让船继续向前行驶。
简单点一点重大挑战:先是90年代初物价闯关,紧接着经济过热出现“三乱”“四热”,国企改革阵痛,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银行坏账率居高不下,2008年次贷引发全球金融危机,2012年开始增速逐年下滑,与此同时金融产业迅猛发展,出现一系列乱相。
一路走来很不容易,现在到了需要整理思路,走出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道路,而不是继续沿着西方的方向,无论是英美的金融市场主导论,还是日德的金融中介主导论,都不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正因此,这次会议就是要确立未来的总体方向,而不是局限在战术层面,也正因为要确立方向,也就感觉非常全面,基本上金融各个重点领域都提到了,比如机构、行为、功能、穿透式、持续监管等等。
作为第一时间的思考,小镇今天也不会过多着笔于细节,而是把重点放在关键的不同上。
在小镇的理解里,未来金融行业发展,一定要首先搞清楚金融和国家、金融与其他行业的关系,这很重要。
先从全球大格局变化理解,从工业革命之后,人类世界的主导力量不断变化,比如冷战之前,那就是枪杆子决定一切,无非枪杆子来源和掌控主体不断发生变化,在那个时代,金融虽然也很重要,但就是辅助性的。
图片
比如英国国王打仗没钱了,需要向银行家借钱,银行家想赚丰厚的利润又担心有去无回,于是选择抱团成立了最初的央行“英格兰银行”;又比如拿破仑、俾斯麦、罗斯福亦或者希特勒、日本等等都需要解决资金来源,掌握金融力量的资本家尤其犹太银行家自然成为座上宾。
二战时期,犹太银行家聚集的瑞士就成了纳粹德国的重要合作伙伴,犹太银行家和被屠杀的普通犹太人,那根本不是一个阶级,前者被纳粹德国奉为座上宾,后者历史书上写的很清楚。
但如果说这些银行家能够操控枪杆子以及掌握枪杆子的,那可就太开玩笑了。号称“富可敌国”,修城墙、犒赏三军的沈万三,结局如何?俄罗斯曾经呼风唤雨的七大金融寡头现在还剩几个?犹太银行家,真就敢对俾斯麦、拿破仑、希特勒等不客气?
只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浪潮席卷全球,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在霸权力量推动下,各方合流,金融这个行业才开始凌驾于其他行业之上。
过去的几十年,金融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也深度影响到全球、各国。
举个例子,日本三十多年的持续衰退、拉美国家的沉沦,有很多说法,比如解释前者的所谓“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又比如后者的“中等收入陷阱”,但这些并不够深入本质,真正的核心问题出在金融上,这些国家过度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丧失了国家金融主权,导致在国家大资本的洗劫下,财富被大量转移。
这个道理很简单,只需要用最基本的常识就可以。金融并不直接产生财富,擅长的是财富的转移和分配。
如日本人才资源丰富、产业和技术底蕴深厚,怎么可能几十年下来经济停滞?又比如拉美自然资源多么丰富,巴西这样的国家朝地上吐个果核都能长出树来,一直是全球数得着的粮食出口大国,可为什么“让每个巴西人吃上饭”竟然能成为卢拉2026年希望实现的目标?
图片
真的仅仅是武力、殖民又或者傀儡政权就能做到的吗?现在已经是信息极度发达的2023年,就算非洲最贫穷的地方,也可以接入全球互联网,剥削已经进化了,从过去的暴力、殖民,变成潜在水下的复杂金融游戏。
金融如此重要,也就成了几乎唯一能够对整个国家乃至各行业指手画脚的特殊行业,毕竟无论国家、行业还是企业、个人,谁不需要钱呢?
金融主导,这是西方的、资本主义的逻辑。
适合我们吗?
我们需要的金融,必须是“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强调“政治性、人民性”,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换言之,金融要“祛魅”,要摒弃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下金融的“精英论”“例外论”“特殊论”,回归到与其他行业地位平等、各尽其职的正常位置,要为国家战略出谋划策、执行国家战略,而不是指手画脚。
图片

要说重要,农业、军事、科技、制造业等等,哪一个行业就不如金融重要?金融的确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集中有限资源投入到关键领域,还能向未来借钱促进经济加速发展,但再神通广大,也不可能凭空变出来粮食、钢铁,科技和产业升级,对效率的提升绝不亚于金融。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任何国家,要走自己的路,那么服务于这条道路的中国金融,还能够继续走西方走过的老路吗?
这是金融行业从业者,需要首先想清楚的战略方向性问题,其他具体怎么做,那是战术甚至战斗层面的事,方向错了,越努力距离目的地越远。
正是基于这个关键点,在过去20多年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大”的阶段目标后,接下来就需要根据我们的客观情况量身定做,去修改、调整不适合的,也包括实践之后发现不合适的,当然也要实事求是的调整。
举个例子,关于“中小金融机构”。
2019年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方向是“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目的是解决中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问题。
图片

中国目前仍然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为主体,而大银行并不善于甄别企业的软实力,比如企业家的经营能力等,所以为了防范风险,也可以理解为“家大业大”“店大欺客”,会严格要求企业提供充足抵押品,还设置了更高的门槛,这对于中小微企业和三农来说,太难了。
相比大银行,中小金融机构更善于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2017年也有研究证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贷款每增加1元,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仅增加0.0568元,而规模越小、越接近一线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加比例越高,比如股份制商业银行是0.1元,城商行是0.199元,农村金融机构是0.248元。
所以,要想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支持,从金融机构结构角度,就要“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
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小金融机构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城商行和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打破传统监管,在全国开展经营,聚拢的资金、开展的业务严重超出机构能力,多地村镇银行出现高管和股东里应外合、盗走储户存款这样的恶性事件。
于是就有了这次会议强调的“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
类似的优化调整还有,而且要结合今年的机构改革来看,具体参见《透过机构改革,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之后也会进一步展开谈。
比如金融发展和监管分开。
央地金融监管系统,抓的就是监管,尤其地方上金融监管局去掉“金融工作办公室”“金融工作局”等侧重金融发展的牌子,就是要解决过去夹在发展和监管中间的冲突,未来重点强化对新金融、类金融等机构的监管,补上传统监管的空白和漏洞。
当然具体怎么改,还要等之后具体方案。
总之,金融虽然不直接创造财富,却是高质量发展的助燃剂、催化剂,适合我们的金融,可以让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未来领域,让“民族复兴”“共同富裕”的梦想更快变成现实。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8#
 楼主| 发表于 2023-11-7 15:31 | 只看该作者
迎接高质量发展


原创 顾子明 政事堂2019 2023-11-06 21:31 发表于辽宁

过去几年,中国的产业与金融关系,一直在“保守”与“激进”之间徘徊。

保守策略是基于银行体系的逻辑,看你的抵押物够不够,看你的应收账款和流水如何。

激进策略是基于投行体系的逻辑,看重的是预期与未来如何。

按照保守的逻辑,金融是要去杠杆的,确保银行体系的安全与利益。

按照激进的逻辑,金融是要加杠杆的,确保中国经济与产业结构的遥遥领先。

自疫情爆发以来,欧洲和美国走了两条不同的路。

巴塞尔发扬地的欧洲,围绕着银行走着保守的道路,瑞银收购瑞信后,竟砍掉了瑞信的投行业务。

证券市场最发达的美国,围绕着投行走着激进的道路,投行赚的盆满钵满,可怜的银行一个个的遭遇暴雷。

而中国自2020年底,率先扛过了疫情冲击以来,从19年启动科创板的激进策略,开始转向保守的逻辑。

在这套逻辑之下,海量的资金为了寻求安全,汇聚于银行体系,

充盈的存款,极大的提升了银行机构的安全等级,

也让金融机构在恒大等地产的风险释放期,并没有遭受到波及。

这套保守的策略,让我们安稳的度过了疫情的冲击,

但是也导致了一个问题,

国内杠杆率偏低,民众看不到希望,市场看不到预期。

这个局面持续了两年多后,终于得到了改变。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2021年的保守策略,重回2019年的激进策略。

从确保银行体系的安全与利益,转向确保中国经济与产业结构的遥遥领先。

于是,我们又一次ALL in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走美国的证券市场之路。

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

是用现在的大规模投入,换取未来的海量回报。

是用未来足够大的收益,覆盖不可抗的风险与损失。

是从未来借钱现在用,到未来的时候再还本付息。

如今我们选择了这一条路,就意味着资金必须要汇聚于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领域,
通过这些先进的生产力,在未来转化为超额的收益。

如何最简单来确定高质量?

这些高质量行业未来的利润率和增长率,都必须要超过银行的贷款利率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9#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5 18:43 | 只看该作者
营收荣登中国第一,字节超越阿里、腾讯!怎么做到的?


原创 牲产队长 牲产队 2023-11-15 18:38 发表于广东

字节跳动已经成为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没有之一。

曾经的两大霸主阿里集团、腾讯集团均败在了字节集团的脚下。2023年上半年,字节集团实现总营收540亿美元,远超腾讯的414亿美元。按广告收入来算,字节集团已经逼近美国的Meta集团。

在今年第二季度,Meta集团广告收入为320亿美元,而字节集团也达到了290亿美元。当初,字节旗下的TikTok风靡美国时,第一个想要打垮TikTok的就是扎克伯格了。可在各方势力的角斗之下,一手主导微软以300亿美元并购TikTok的特朗普,输掉了大选,这就让TikTok并购案无疾而终。拜登上台后,民主党的执政风格更加多元化,针对TikTok的强制并购案也就没有下文了。

字节集团不仅是营收高,营业利润也非常高。今年一季度,字节实现营收245亿美元,营业利润就高达60亿美元。按目前趋势,字节今年总营收将突破1100亿美元,远远高于去年的850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把全球年度营收超过1000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挑出来看看,有哪些?

图片

2022年,谷歌有2800亿美元,微软1983亿美元,Meta就只剩1166亿美元了。Meta已经是美国前五大互联网公司了,市值8600亿美元。Meta和字节不同的是,Meta在走下坡路,而字节在走上坡路。若是没有重大意外,2024年,字节集团就能超越Meta集团,

按美元计算,在过去的一年,华为、腾讯等中国公司的年度总营收都没有超过1000亿美元。字节能取得如此亮眼的营收成绩,主要就是得益于出海的成功。作为抖音的海外版,TikTok已然成为全球第一大短视频平台。即便在微软、Facebook等美国互联网巨头的围剿之下,TikTok已然屹立不倒。

图片

我们看国内的抖音,凭借直播带货,从阿里、京东、拼多多三足鼎立之中,硬生生撕开一个口子,塑造了直播电商第四极。而在海外,TikTok依然主打流媒体,直播电商的渗透率并不高。在印度尼西亚,还因为TikTok的直播电商大规模低价倾销,冲击实体经济,而被印尼政府封禁。但这只是TikTok所遭遇的一个小小挫折,在东南亚,TikTok的直播电商仍在火速推进中。

Tiktok的全球用户总量超过30亿,活跃用户数逼近10亿,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横扫欧美日韩澳印。TikTok也是中国第一个用户总量突破20亿的APP。像红极一时的微信、淘宝等APP,包括海外版,用户量基本都在10亿左右。这种用户量的巨大差异,让字节集团后来居上。

TikTok还处于商业探索期,是一座还没有被完全挖掘的金矿。它的广告、电商、游戏、金融等,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家都知道,腾讯是全球第一大游戏集团。可在游戏这个领域,字节也并非没有存在感。在东南亚,字节并购了沐瞳科技,而沐瞳科技旗下的爆款游戏《无尽对决》,一直稳坐东南亚第一的席位。

图片

《无尽对决》在机制上与《王者荣耀》高度一致,可以把它视为《王者荣耀》的东南亚版。腾讯曾起诉沐瞳科技侵犯了《王者荣耀》的著作权,但这个官司打了6年了,至今没有结案。

对字节而言,手握30亿短视频用户,推广自家游戏优势太大了。抖音也曾被腾讯视为重大竞争对手,为了限制抖音的成长,腾讯一度推出10多个短视频APP,却无法撼动抖音的地位。除了视频号还在微信上养着,腾讯的其他短视频项目基本都被砍掉了。

虽然直播电商在印尼遇阻,但字节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全球电商野心。字节专门上线了一款海外跨境电商APP:Fanno。即便直播电商被掐,字节依然可以搭建自己的跨境电商平台。

图片

字节出海的成功,只是中国互联网出海的一个缩影。谁能想到,中文在线这么一个经营17K小说网的公司,在美国推出一款付费短剧APP,主打一个“霸总爱上我”、“歪嘴龙王逆袭”的爽文套路,竟然飙升到了美国APP下载榜第一名,单部短剧的销售价格比奈飞还要贵。就靠这玩意儿,中文在线一个月能赚200万美元。都说野猪食不了细糠,全世界观众口味大体相同啊!

那些制作短剧的内容公司则赚得更多,拍一部短剧成本可能就15万美元,上线一天就能充值过千万,单月流水过亿。很多失业的二三流导演都去干海外短剧了。

图片

中国互联网出海,第一批走出去的就是网文。在那个3G网的年代,中国网文令大洋彼岸的美国青年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有了网文做铺垫,等到“霸总”和“龙王”之类的短剧出海时,就是一往无前了。

今天,我们看字节集团已经足够强大了,可未来的字节集团会更加强大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8 12:31 | 只看该作者
管清友:我们陷入了虚假繁荣,祝大家好运


商闻 2023-08-23 11:00 发表于福建

今天,我想通过几个故事和大家探讨一下。

1

龙王布雨

第一个故事,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开始。

2008年,玉皇大帝突然发现人间赤地千里,虽然他不太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但他记得,在1929-1933年,人间也发生过一次重大变故,那次他没有出手,后果很严重(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亦称之为“大萧条”),所以这次他应该及时出手。

于是玉皇大帝派出四海龙王到各地下雨,四海龙王有点类似于各个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行长。 东南西北四海龙王接到了旨意后,开始到各地行云布雨,这就类似于2012年以后看到的全球量化宽松。

那时龙王们也没想好怎么下雨,有的地方多一点,有的地方少一点,所以有的地方起作用了,有的地方没作用。比如日本就没起什么作用,美国好像起了一点作用,欧洲作用不大,中国的反应就非常强烈。

另外,由于降雨的分布不均衡,所以人间各个群体所接收到的雨水的数量也不一样。 有的人住得高,离龙王近一点,先接到雨;有的人住在洼地,后接到雨。

这些先接到雨的人——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房地产公司、PE(私募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就开始做二道贩子,把雨贩卖给离龙王较远的群体,比如说制造业、企业、创业公司。

所以我们看到,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均等。但是人们的精气神高涨了,特别是最先接到雨水的群体。

而且,龙王不光自己降雨,还叫着虾兵蟹将一起下雨,有点像我们过去看到影子银行的膨胀。

什么是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

“影子银行”有三种最主要存在形式: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

如果说,商业银行是所谓的主渠道,那么虾兵蟹将相当于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就是我们所说的支流、支渠道。

龙王带着虾兵蟹将一起下雨的结果就是,有的地方全是水,盆满钵满;有的地方地势低洼,陷入内涝;还有的地方离龙王太远,没接到几滴。
这是我们过去十年看到的情况。 降雨量持续久了,就会产生洪涝,这有点像过去十年里的几次资产泡沫,玉皇大帝觉得不能这么下雨了。

所以,从2015年开始,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中央银行开始货币政策常态化,美国先撤了,欧洲、日本、中国陆续跟进。

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故事:龙王下雨,这个故事实际上还在延续。

2

人性和货币幻觉

为什么降雨多了是有害的?因为很多人不去种地、不改良土壤,而是跑去贩卖雨水,所以玉皇大帝觉得这么下雨是不行的。

但是当四海龙王准备撤退的时候,他们发现,如果不下雨,人间不太适应。

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过去十年相对充沛的降雨量,雨大一点也行,雨小一点也行,就是不能不下雨。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货币政策的退出困境,金融机构不答应,创业者不答应,PE(私募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不答应。

在中国——姑且称之为东海龙王的降雨区——玉皇大帝和东海龙王商量说不能光靠下雨,还得搞改革,要改造土壤、改良种子、提高单产/亩产面积。

于是,在2017年、2018年,中国进行了金融整顿,产生的连锁反映是,资产泡沫开始破裂,整个流动性开始收紧,融资成本开始上升。

同样还是离龙王最近的地方最先受到影响,过去为了接水,花了很多钱买盆罐,结果钱花出去了,水没了,资金链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这就是很多影子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面临的处境,也在宏观经济、金融层面有所表现。 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个故事,人性和货币幻觉。

我希望大家能认真听一下,也检讨一下,因为在资产泡沫的流动性过剩甚至是流动性泛滥的过程中,人性发生了很微妙的变化。

无论你在人间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创业者、高级官员、学者、股民——在龙王降雨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财富幻觉或者货币幻觉——资金流动性充裕,融资非常容易,借钱非常便宜,投资的机会似乎满眼都是。

尽管理性告诉你,天上不会掉馅饼,但身边的人似乎都奔跑在获取财富的路上——有人靠创业,有人靠融资,有人靠技术,有人靠拉皮条,有人靠关系等等——都赚到了大把的钱。

纸面富贵迷人眼,说的估计就是这种状态。

整个社会风气、市场氛围开始变得焦灼、焦躁,不是因为挣不到钱,而是觉得钱挣得太慢了——为什么我要现在才挣到10个亿,你看某某某的市值都过200亿美元了。

大家开始变得不淡定,尤其是那些离龙王近的群体,他们接到了大量水,也急于把自己的水以各种说辞卖出去,或者用出去。

可以回想一下,前几年,整个投资市场里面最大的困扰在于,怎么把手上的一大把钱投出去。

人性在龙王下雨时发生的这种变化,表现在方方面面。VC、PE是这样,一级市场是这样,二级市场更不用说了。

2015年是一个典型,股票市场在2015年上半年加速上涨,整个投资市场都非常焦虑。

那时候你会发现,无论是北上广深,还是边疆小镇,每一个人都成了股神。大家吃着烧烤,谈着股票,人人都可以买到涨停板,人人都觉得自己账面上有很多钱。

整个世界都陷入了虚假繁荣。

但是我们知道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如果说靠印票子能够解决经济问题、结构问题,那人类社会最发达的国家一定是津巴布韦。

我拿到过的最大面额的纸币来自津巴布韦。那个从津巴布韦出差回来的朋友给我带了两沓票子说:“管老师送给你,从今天开始你财务自由了。”
我一看,根本不用两沓,一张就可以财务自由了,因为那一张纸币的面额是100万亿。

从宏观指标上看,在金融上行周期或者是资产泡沫的时候,M2(M2反映货币现实和潜在购买力的重要指标)呈两位数的增长,社会融资总量飞速滚动。

这种情况下,玉皇大帝让龙王鸣金收兵了,虽然龙王还是会下一点雨,但他的虾兵蟹将全都回去了,也就是说,整个影子银行都没了。

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探讨,但我今天跟大家探讨的不是这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人性问题,因为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人性和货币幻觉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当流动性收紧的时候,大家觉得坏了,资本寒冬来了。这个时候人性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过去的积极创业、投资转向保守、谨慎、爱学习。



在金融整顿以后,整个市场情绪、流动性、投资方式、融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们从金融上行周期或者金融资产泡沫化阶段,一下子逆转到了金融下行或资产缩水阶段,人们变得保守,不愿意投资,现金为王。



形势似乎一夜之间发生了逆转,这个转换点大概在2017年。最顶级的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都开始缺水,项目挺看好的,但是对不起钱还没募完。



这种保守、谨慎、恐惧、害怕的情绪逐级传递,开始在整个产业链条蔓延。



于是人们都在想:怎么一下子到了这种境地?我们该怎么办?



3

两种模式商业的崩塌



什么叫模式商业呢?就是以创造商业模式为模式的商业模式。这句话听起来有一点绕。



我们具体看一下,模式商业有两种。



1.以金融地产为代表的高周转模式



从财务角度看,以金融地产为代表的高周转模式其实非常简单。



举个例子,一笔资金,正常情况下一年能赚两次,如果赚了三次四次,那么资金的利用率会比正常高2倍、3倍,相当于融资成本变相地摊薄了。



即便是作为传统业态的金融行业,包括银行、信托、保险、资管、担保、典当等等,基本模式都是这样:把自己的资金高周转,充分利用原始资金,撬动杠杆,让它转得更快。



这种模式在过去10年的金融上行周期非常成功,它的出现、成功建立在龙王持续下雨的基础之上。



很多人会反驳,也有很多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公司没有用这个模式。我跟这样的企业交流过,原来他们在过去踩过坑、爆过雷、亏过钱,他们有点害怕,胆子不够大。 有一位著名企业家曾经说过:清华、北大不如胆大。


抛开正确与不正确,在龙王持续下雨的背景下,这句话也没错。这种情况下,高周转模式可以把手榴弹变成炮弹、炸弹、原子弹、氢弹,持续时间越久,杀伤力越大。



但是,随着2017年的金融收缩,高周转模式出现了问题。



2.互联网高估值模式



互联网的高估值模式,或者说互联网行业里很多业态的高估值模式,也是在龙王不断下雨的过程中形成的。


技术驱动、模式创新再加上流动性的配合,使得过去十年里出现了大量独角兽。有的扩张非常快,几年之内就可以IPO,市值动辄数百亿人民币、数百亿美元,投资者们也有通畅的退出通道。



一部分独角兽,由海外机构主导投资,主要到美国、香港地区上市,他们赚的钱是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估值的差价,因为二级市场估值高。



还有一部分独角兽,由中国本土投资机构主投,大部分在中国A股上市,赚的也是一、二级市场的估值差额。



在金融上行周期,在资产泡沫化的时候,大家觉得这只是一个泡沫,只有极少数人觉得是一个骗局。没有人一开始是一个骗子,也没有人一开始就想行骗。那些天花乱坠的故事不能说都是假的,但至少有一大部分,事后被证明是假的。



在这种高估值模式下,人性就像我讲的第二个故事,不管是投资人、创业者还是上市公司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大家都说这个模式可以不断复制,尽管不盈利,但是我们相信它。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创始人是理工男、学霸,毕业于名校,合伙人要么是硅谷回来的,要么是华尔街回来的,简直是完美的Team。



国际主流的投资机构愿意给钱,国内的投资机构愿意给钱,这么多机构做背书。



他们去和地方政府谈生意,地方政府觉得这个团队太厉害了。



我们一再讲,在龙王不断下雨环境下,这个模式没有问题,即便有点泡沫,比如说有的投资者C轮投进去了,觉得没有把握,想先撤了,就转给了D轮。D轮再转到E轮,甚至有的到F轮准备IPO了。



过去的IPO都很顺畅,美国市场给了中概股一个溢价(中国概念股,外资因看好中国经济成长而对所有在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的称呼),中国资本市场也给了所谓的独角兽一个溢价。



在龙王不断降雨的背景下,这个链条本可以继续运转下去,但我们知道,后来龙王鸣金收兵,整个的链条,无论是创业方、投资方、融资方、二级市场机构、股民、监管机构,一下子无所适从,眼睁睁看着资产缩水,开始不知所措。


3.模式消退



情况的变化导致这两种模式开始消退,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突然间撞上了大铁块。


有的企业停不下来,因为这种变化导致心肌梗塞;有些企业先知先觉,踏准了节奏,在龙王不下雨之前慢慢调整资产负债表、降低杠杆。



但是大部分企业在勉强维系,或者闷头乱转。 渐渐的,对于商业模式、投资方式、融资方式的争论、争辩、思辨就出来了,这就到了我们的第四个故事:泡沫还是骗局。


4

泡沫还是骗局?



在金融上行周期,也就是资产泡沫化的时候,投资机构的主要退出方式和盈利方式不是靠企业内生增长,而是靠企业的估值倍增。



A轮挣到钱了,交给B轮;B轮发现这个企业好像还有成长空间,再交给C轮;甚至有些互相抬轿子,把估值再往上拱一拱。


C轮之后有D轮,D轮之后有E轮,E轮之后还有中国股民。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创业者也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甚至有的创业者对于这个套路玩得门清。



以至于一些知名的投资人、投资机构在交流时说,现在创业者贼精,他们哪里是为公司融资,他们是为 VC融资,目的就是从这里融到钱,然后再转到下一轮去。 在过去几年里,这样的故事遍地都是。



当然,还有很多人是真的认为估值还能涨,只不过他们只做早期,后面的钱交给别人赚,正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种还算比较好的。



另外一种就开始频繁进入到所谓的Pre-IPO轮,这也是中国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联动的典范。 中国人创造出来所谓的Pre-IPO投资,后来又创造了上市公司的+PE(私募股权投资)模式。



当年我带队到瑞士游学,正是中国一级市场、二级市场非常火爆的时候。



我们的企业家下车就开始给瑞士的世界500强企业指导工作:你们干了一两百年才到这个规模,你们完全可以用上市公司+PE(私募股权投资)的模式,做大规模,做大资金端,只要20年就能做得比现在大。



可以看出那个时候,我们从行为到心态,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



只有极少数人从一开始就觉得这个商业模式可能不成立,甚至觉得创业者越走越歪。从创业者的角度来看,他终于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就像巴菲特说,潮水退去我们才知道谁在裸泳。更有甚者,当潮水退去的时候,大家开始觉得,那些所谓的标的不是资产泡沫,而是骗局。



举个例子,以美国W公司为代表,这一类流量型、烧钱型、模式型企业,等到潮水退去才开始露出本来面目。



与此类似,我们看到在共享经济领域、音视频领域、电商领域,所有的流量型、烧钱型、模式型企业是不是都会从一个泡沫型企业,变成骗局型企业呢?



至少在龙王收兵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这种模式可能不是泡沫,也很难说是骗局,可能就是一个不成立的东西。这就是今天的情况。



无论是你是企业家、投资者、创业者还是政府官员,基本上都是顺周期而为的个体,没有人能够逃离周期,就像没有人能够逃离人性,没有天才。



说到这里,其实我们也应该反思过去对知名机构、知名投资人的所谓明星项目,是不是有点迷信过度。



从现实的市场反映来看,资本市场所谓的独角兽确实进入了刮骨疗伤期,因为今天一、二级市场的估值倒挂已经非常明显了。



一、二级市场倒挂首先从二级市场开始,二级市场的股价、资产开始缩水,或者再把一级市场高估值的项目IPO以后,发现无论在美国市场、香港市场还是内地市场,资本根本就不敢上,股民也开始觉得它不值那么多钱,这时就倒逼一级市场的估值倒挂。



这两天看到去港股上市的很多明星公司,确实是好公司,但是市值和估值打了对折,在B轮、C轮、E轮投进去的机构,解套之日遥遥无期。



二级市场的估值在逐渐缩水,一级市场的人万分焦虑,可能还无法全身而退。这是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所必然产生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在一些板块就看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



二级市场的股民们第一次享受到了极高的待遇,可以坐在场外观看收割工具之间的相互残杀,这就是一、二级市场倒挂所产生的一个问题。



这种情况一时半会还结束不了。 所以我想提醒大家,这个时代真的变了,龙王一时半会不会回来了,即便回来了,顶多轻微地打一个喷嚏。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日本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的经验教训是,逆周期的调节力度不能过猛,不然会令市场失控。



第二,中国也有自己的经验和教训,2009年、2012年、2014年三轮大宽松解决了很多的问题,也造成了很多的问题。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或者我们应该如何何去何从?我最后讲几点不成熟的小建议。


5

回归本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从创业、投资、融资都要回归本源,这个词在2015年以后大家听到的非常多。



什么叫回归本源?我们还是要老老实实地去赚企业内生性增长的钱。也有人说,从资本型的投资和财富积累转向运营型、经营型的资本和投资财富积累。


我认为有这么几个方面值得大家关注:



1.  从经营角度看,从横向的流量扩张转向纵向的流量变现。



过去几年,流量型公司最受大家追捧,这跟整个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关,但我们也知道,流量红利真的过去了,互联网公司的获客成本在增加。 前两天王兴有一篇内部讲话我觉得讲的很好:



手机数量到了天花板,大家都在拼命卸载APP,而不是装载APP,横向的流量扩张也确实到了瓶颈。


这个时候流量型公司如何从横向流量扩张型向纵向的流量变现转变,这是惊险的一跃。如果无法实现这种惊险的跳跃,还会有流量型公司因资金断裂而死掉,这个过程会极其惨烈。


投资人和市场已经开始越来越不相信这样的扩张——利用大规模补贴,利用监管漏洞,利用所谓的隐私。



所以,从横向的流量扩张到纵向的流量变现,这是极其惊险的一步,不要再告诉市场我总有一天会变现,这一天可能遥遥无期。



2.  从公司规模看,从过去的大而不能倒,转向小而美。



越来越多小而美的公司会被市场接纳,它们可能规模不大,但是做得很精致,没有高增长,但盈利很稳定,它可能是一个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这样的公司会受到更多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投资人的青睐。



对于那些大而不能倒的公司,甚至是一直扩张停不下来的公司,我觉得是比较危险的。



3.  从经营策略看,从快速扩张转向稳步推进。



在过去这十年或二十年内,中国骤然崛起了很多巨无霸,这也是中国企业家对于世界的贡献。



但是,我们看到很多快速扩张的企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各领风骚两三年,然后就销声匿迹了。


反而是那些稳扎稳打的企业,扩张速度可能没那么快,但抗风险能力强,存活率更高。



所以,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可能会从快速扩张转向稳步推进。



4.  从投资方看,要学会从赚快钱转向赚慢钱。



现在龙王不下雨了,股民们开始醒悟了,踩了很多坑,爆了很多雷,商业模式也发生了逆转,大家会发现赚钱没那么容易了,融资也没那么便宜了。



这个过程这样说似乎很简单,但是其实不太公平,因为不同的年龄阶段,受益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从个体角度看,运气最好的是1965年-1975年出生的人,他们不需要自己太努力,就坐上了经济增长、金融发展的快车,很多行业有大把的机会,只要愿意干就可以抓住机会。



1975年-1985年的人算是赶上了尾巴,赶上了房地产、金融泡沫化、互联网红利的尾巴。



压力比较大的是1985年以后的群体,这时中国的城市化已经非常高,人口红利消失了,工程师红利正在发挥作用,各行各业似乎都满了,各种机会都被看到了。这时候有的人开始自己创业、自己投资,也有的人转向佛系生活。



同时,我要给大家打个气,因为中国的市场还是足够大的。



我们有足够的劳动力,中产阶级规模大,下沉市场规模也大,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善良,5+2、白+黑、996、007,中国的人均GDP水平只有不到1万美元,大家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和愿望是极其强烈的。



我们还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南北差距、东西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还在,即便是面临着贸易战的影响和短暂的冲击,中国依然是创业、投资最好的地区。


我们看到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人口数量、产业聚集度、投资密度依然是最高的,而且这些地区和另外中国其他地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今天,我给大家讲了几个故事,从天上的变化讲到地上的变化,我们要适应天上的变化,我们也要在这个过程中审时度势,抓住地上的机会。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壹挺论坛

GMT+8, 2024-12-5 09:34 , Processed in 0.2584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