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必看
搜索
热搜: 养生 投资 壹挺
查看: 23231|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思维中的盲点

[复制链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1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随着阅历的增加,生活中的一些困惑有所觉悟,但不够系统和深入,开个贴记录些有关论述,警醒日常的行为。
生活即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10:20 | 只看该作者
不要和不思考的人争论

作者:资中筠

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或读书很少的人,焉能有常规的思辨能力?



我观察过很多“争论”的场景,也经常被卷入争论的漩涡。发现这个现象有其“规律性”:中国式争论,其实都不是真正的争论,多数都是因为话语的对等,陷入抬杠的尴尬境地。



人与人之间一旦开始抬杠,就必然在情绪上严重升级,继而开始出言不逊。



比如有一次我谈到日本人的教养,就有一位同学大为不满,他数落我给日本人涂脂抹粉,长日本人的志气,灭中国人的威风。



我没有理他,因为我仅从他的话语中,就发现我们并不在一个平台上说话,彼此说的也不是一回事。他后来气急败坏,开始骂人了。我依然采取了不理睬的态度,直到他销声匿迹,不再挑衅。



几年后,我们偶遇,他给我带了一顶“瞧不起人”的大帽子。当时我欣然接受,并且告诉他:我真的瞧不起你,当然不是因为你的钱少,更不是因为你的车不好,而是你白长了一个脑袋,一个只知道吃饭、不知道思考的脑袋。我们之间讨论问题,既没有前提,也不会有结果。因为我们走的不是一条路,也不是一个方向。彼此南辕北辙,如何讨论问题?



我历来主张,不要和不思考的人讨论问题,尤其不要和不思考的人争论什么。



思考,是交流的前提;尽管思考的层次可能会很大,但思考不思考,差异不是螺旋桨和喷气式之间的差异,而是飞机和大炮的差异。



跟一个不懂飞机的人讨论飞机,岂有共同的话题?



尽管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但是,因为见识的差异,阅读的差异,思考的差异,已经使彼此之间行若狗彘。

  





为什么思考很困难?



因为思考是要有付出的,付出时间大量的阅读,花费钱财增长见识,然后开动脑筋苦思冥想。



而思考的考,就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了。



所以绝大多数人,并不擅长于思考。他们随波逐流,甘愿平庸,基本上被时代驱赶着生活。若不幸遇上舆论一律的时代,就更加简单了。凡事跟着感觉走,以“看齐”为天职,把“一致”当圭臬。这样的人,非但不具备一般的思考能力,而且不具备常识。跟他们讨论人权与主权的差别,岂不是在用擀面杖捅火么?



争论问题,首先是争论的双方要有一个前提:彼此都是思考者。只有这样,才能就共同的话题展开讨论。







凡是正常的争论,比如学术争论,真理争论,争论的双方并无绝对的正确或错误。因为能争论,就必然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它好比擂台比武,一个武士,焉能跟一个毫无还手之力的人打斗?



至于那些动辄就扣帽子、抡棍子的人,他们不是和你争论,而是无理取闹。对这些人,或回避、或远离、或一笑置之、或请他闭嘴。他们其实也很可怜,自己不学习、不读书、不思考,却还想显摆显摆,刷个存在感,以表示他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也是有思想的翘楚。



比如关于朝鲜战争,就曾发生过很多争论。然而,一些对朝鲜战争不甚了解的人,一些只限于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歌曲所熏陶的人,你和他们争论孰是孰非,岂不是赶着鸭子上架?让猪学狗叫么?



争论还需要共同的逻辑修养,跟一个不懂逻辑的人争论,几句话就必然张冠李戴了。



有一次几个朋友争论人权和主权的问题,一位朋友说:国家的权力,是人们为了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更有保障,才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就有一位老兄大声嚷嚷道:“没有祖国,哪有你?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居然埋汰国家,居心何在?”。



眼看着争论就要演变成一场辱骂,我建议朋友们不要再说话。因为这位老兄的几句话,在逻辑上已经有好几个议题了。这样的争论,已经毫无意义。



有人不断的偷换概念,争论早已经不是原先的话题。再说下去,就是一场无谓的争吵。



当然不是他理屈词穷,有意为之。他不懂,任何的争论,都不应该乱扯一起。



集中话题,才是讨论的基础。



可是,这样的常识,也往往被认为是强词夺理。人与人的争论,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些人的头脑,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定势之源正是几十年的洗脑。这样的人,只能由着他去。争论是很难动摇他的定势的,除非巨大的变革。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10:23 | 只看该作者
思维的8层境界:常人只到第4层,到6层可出神入化!

作者:水木然

人和人最大的不同是思维境界的不同。



绝大多数人都是泛泛之辈、芸芸众生,他们思维都是杂乱无章,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篇文章,至少能让你的思维提高一到两个层次!



因为它让你短短十几分钟内就可以纵览全局。







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主见。



很多人遇到问题总是轻而易举的被别人带着走,人云亦云。



主见是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它来自于在经验、学识基础上形成的逻辑判断能力。哪怕是一个人的偏见,依然是一个人的主见。



有主见的人,做事果敢,不犹豫,这是当今高效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同


正是因为有主见,才容易发现和自己主见不同的人。



发现不同才能发现矛盾,有了矛盾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善于发现和自己不同的人,这样才容易纠正自己的偏见和不足。



所谓和而不同,那些能够接纳和自己不同的人,已经值得点赞了。







第三层境界:取长补短


明白自己主见,又发现和自己主见不同的人,接下来该怎么办?



有的人会排斥,而有的人却开始学别人的长处,在学习过程中又发现了自己短处,于是顺势补上,这就是取长补短。



看起来好像并不难,但是其实每个人都有一种对自己的天然的认同感,人们并不是太容易发自内心的去改变自己。



当年的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主动穿汉服说汉话,迁都中原,甚至改姓、通婚,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大格局的人,中华文化才一脉相承。







第四层境界:创造创新


既然懂得了取长补短的道理,接下来就是创造性运用了。



我们经常提的创新,其实就是这一层思维的任务。



有公有母,才有子。在传统与新秀、内在与外来、保守和改革的激荡的碰撞中,往往总会诞生新的事物。



凡是能够尊重不同事物,并且大胆改变自己的人,一定会出创造性的成果。



思维能到了这一层,已经算是人才。



比如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是让中原人穿胡人的服装,骑战马,再结合中原先进的军事化管理,这就是一项创新成果,结果所向披靡。


水木然商城
一把可以升值的好壶!
小程序

第五层境界:化繁为简


当你善于运用创造新思维的时候,你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



大道至简,事物总是先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这时你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心境已经截然不同。



再回到简单之后,你就参透了事物本质,这时你再面对其他复杂而沉重事物的时候,也往往都是举重若轻的。



将复杂的事简单化;简单化的事模式化;模式化的事系统化,这时你将跳出人间各种琐事。





第六层境界:方法论


到了这一层,你已经不只关注道理和逻辑了。



所有的事情摆在你面前,你都能拿出最快、最好的解决方法,这就叫方法论。



从“道理”升级到“方法”,是理论的大升级。



一切道理到最后都是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不能做到这一步跨越,就是检验一个人是实干型人才还是理论型人才的关键,毕竟现在实干家真的不多。




水木然商城
一把可以升值的好壶!
小程序

第七层境界:一览众山小



到了这一层,你看到的风景已截然不同。



什么实干不实干,理论不理论。那都是世人给自己设的限。



你拥有了直达本质的能力:一眼看透利弊,瞬间洞察人性,规律大势一目了然。



那时你看世人,就好像你现在看一群乱飞的苍蝇一样,蝇营狗苟。







第八层境界:晶莹通透


到了这一层,你已经不想再说一句多余的话,别人的高谈论阔在你眼里基本都是装腔作势,因为你可以一眼看穿他们,你无暇装X,也没闲心听人吹牛。



与此同时,你的每句话都晶亮透彻,因为世间所有事在你心中都非常透彻,你对事物的感知越来越精准,正是因为看透了规律和大势,所有你心如止水,知道该来的都会来,该走的都会走。



你看透了得失相生、福祸相依,世间大小事在你眼里不过开怀一笑。



我们都如此渴望人生的精彩,到最后终于发现:最完美的人生结局,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世界的浮华已经和你无关,你成了一个晶莹通透的人。



如果你对未来感到迷茫

说明你需要静下心来学习了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14:18 | 只看该作者
三观不合,到底是哪三观?
股搜财经  昨天


朋友经常说三观尽毁,节操碎一地。那三观究竟是什么,感觉特弱智的问题,可说不定真有人答不上来。即使答的上来,又有多少人深入思考过呢,估计凤毛麟角。



三观即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俗的讲,人生观是人这辈子应该怎么活,价值观是人这辈子什么才是最珍贵的,世界观是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



良好的三观,让我们在了解这个世界,也是在重新认识自己。







根据一份《中国95后数据报告》,我们制作出了以下这张数据图表,在“最看重伴侣的哪个条件”一项中,三观一致战胜了性格、外表、经济,跃居第一。



很多人对这一结果感到惊讶,不过细细想来,三观一致真的至关重要。而在未来,三观不合也将成为夫妻感情破裂的重要杀手。






是不是和我们这一代看重门当户对、经济学历的人看法大不相同!



什么才是真正的三观不合?



你喜欢看书,他喜欢玩游戏,这不叫三观不合;



但是他说看书有什么用,不就是装文艺嘛?这才叫三观不合。



你喜欢去西餐厅吃牛排,他喜欢在大排档撸串,这不叫三观不合;



但是他说那玩意儿死贵,还不好吃,说你真是做作,这才是三观不合。



你喜欢假期去各地旅游,他就喜欢宅在家里,这不是三观不合;



但他说旅游有什么好玩的,不就是花钱遭罪嘛,躺在家里多舒服,这就是三观不合。








其实,三观一致,并不是要求你们的兴趣喜好、思维方式完全一样,而是彼此间能够求同存异,懂得包容、理解和欣赏。



否则,你跟他分享快乐,他觉得你在显摆;你跟他倾诉难过,他觉得你是矫情。


跟三观不合的人相处,比搬砖还累,因为他根本就不会懂你。



你跟他说大海可真美,他说你都不知道这里淹死了多少人;



你说花480看场话剧,他说这些钱都够看10场电影了;



你每天化妆打扮,他说你臭美;你坚持去健身房,他说你乱花钱;



你喜欢买鲜花装饰家里,他说开不了几天就败了,还那么贵,买它干嘛!



在你看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他眼里就成了匪夷所思。



你很难改变他的认知,他也不会理解你的想法,你们永远都不在一个频率上,相处起来自然很累。



尤其是在花钱这件事上,往往成为三观不合最集中的矛盾爆发点。



比如,我有一个好朋友,五一的时候跟老公出去旅游。当时旅行社提供了两种套餐,一种1800但是包含购物,另一种3500纯玩。



她想选3500纯玩的,但老公认为既然都是一个目的地,当然选便宜的划算,就算被拉去购物,坚决不买就是了。



但是好朋友认为,便宜的套餐,吃的住的肯定都差,而且还要被导游牵着鼻子走,把很多时间浪费在购物上,根本就没有意义。夫妻俩好不容易有时间出来玩,当然要玩的尽兴一点。



最后两人大吵一架,不仅旅游没去成,还闹得不欢而散。











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有不少。



小到几十块的咖啡,大到几十万的汽车,太多的婚姻因为消费观的不同大吵大闹。



而在吵闹中,我们忘记了初心,其实初心“很正”,它可能是想找一个地方好好放松下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可能是想找一个地方玩一场浪漫的夫妻双人旅......



但当初心正碰上三观不合,悲剧收场,久而久之,无人再记得这场旅行的初心,甚至婚姻的初心!



虽然都是很小的事情,但在三观不合的人面前就成了心累,在三观一致的人眼里,就成了舒服。



所以,一开始就要找个三观一致的人在一起。



他喜欢玩游戏,但是也支持你看书;



他喜欢宅在家里,但是也愿意听你分享旅途中的趣事;



他喜欢撸串、去大排档,但也能陪你走进西餐厅。







都说爱不爱是其次,久处不累才是最重要。



一辈子真的很长,金钱、外貌也许只能决定你们有没有可能在一起,但是三观决定了你们适不适合走下去。



你感觉到了吗?



三观一致的核心在于理解、包容和沟通,而这些正是现在大部分婚姻中所缺乏的,我们都想要支配甚至控制对方,但往往忘记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越是控制,对方距离我们越远,夫妻争吵、互讽、冷战等问题也会愈演愈烈,最终走向感情破裂。



生活观一致,就不会因为生活方式不同而把家变成战场;



金钱观一致,就不会因为钱的问题而产生很多矛盾;



人生价值观一致,就不会因为没有共同语言而无话可谈;



教育观一致,就不会因为教育孩子引起分歧,导致家长和孩子都不开心!



如果你还没有结婚,请找个跟自己三观尽量贴近的;



如果你已经结婚,但是对方跟你三观不合,请一定要努力做到沟通、理解和包容,一起参与相同的学习,共同成长,使我们的三观不断接近。



最好的婚姻,就是拥有共同的方向,然后一起努力成长。从而让感情更和谐,让生活更美好。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5#
 楼主| 发表于 2019-6-12 15:20 | 只看该作者
一位金融专家看了任正非访谈后的深度思考:我们欠孩子真正的“逻辑课” ...


本文作者杨均明为国信证券研究所所长

最近网上最热议的无疑是任正非先生的谈话记录,任正非说:国家若要强盛,数学是基础。

看到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说了数学很重要,数学老师挺直了腰杆,理所当然会要求学生多做数学题,家长也找到了理由,逼迫孩子学习奥数课,外面的培训机构更是跃跃欲试。

我们习惯性地用这种实用的、短视思维来思考问题,这样的思维模式很难培养出思想大家,很难会有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奥数这门课,大多是一些解题的技巧,会严重制约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推理性思维,只有极少部分孩子适合(大概5%左右)。


我提两点建议,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一是加强幼儿园、小学阶段的通识教育,就是说多学点常识性的知识。

我反复强调逻辑思维在创造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逻辑是大自然运行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但是任何逻辑体系需要前提假设,就像我们谈论问题总有一个前提一样,不然会变成胡搅蛮缠、不可理喻。可是逻辑的前提并不复杂,它只需要常识就够了。一个具备坚实常识的人,就不会迷失方向,就可以拥有巨大的创造力!

二是在小学阶段开设基础逻辑学课程。

西方把逻辑学作为小学五门必选课之一。同时建议把辩证法的教育放到大学阶段才学习。辩证思维固然也是想描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但它更多地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对大自然的描述是模糊的、不精确的。人在成年以前是很难理解社会运行法则的,理解人类社会需要自身经验的积累和生活的体验。

一个民族要培养整体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估计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但是任何时候开始也都不算晚。中国人如果兼具了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两种能力,在不同环境下可以自由切换,我们中华民族就会更上一层楼!

之所以在这里强调逻辑学,因为很大程度上,逻辑学就是数学,数学就是逻辑学。(数学是自然界运行规律最简约的表达方式。大到宇宙、小到微观,每一个层面的运行规律都可以用一个数学逻辑体系来表达。)



东西方先哲,

思维模式真的不一样

三千年前,中国的先哲总结了世界万物的运行规律,归纳了我们先民思维方式的要点,相传周文王就是《周易》的作者。周易的主要思想是变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阴阳之间相互作用、共生相克的结果。

大家一定非常熟悉由两条鱼组成的阴阳八卦图,这张图很好地总结了我们的先民对世界万物运行规律的理解,也很好地总结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特点。

这样一套哲学体系,我们简称为阴阳哲学,几千年以来我们一直诠释着这样一套哲学体系,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直到鸦片战争,我们突然发现一直坚持的东西如此不堪一击,如此脆弱,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从洋务、立宪、共和、民主、科学等等,一次次地寻找根源,直到今天我们的民族还在寻找其中的原因。

差不多同时代或稍晚一些,几何学、数学在古希腊兴起,毕达哥拉斯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到了欧几里德时代,他全面总结了以前的研究成果,写成了《几何原本》一书。

正是这本书全面总结了古希腊人对世界的理解、总结了古希腊人的思维模式,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个思维模式的形成和传承比后世所有科学成就的总和还要大。


《几何原本》之所以会如此重要,是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形式逻辑体系。

古希腊的先哲一直对逻辑有深入的探讨。欧几里德以天才的构思,总结了古希腊人的思维框架,即合理的假设——缜密的演绎——结论。这样一套思维模式绝然不同于中国的阴阳哲学思维模式。

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科学、现代世界的格局等等,无不是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下产生的。我们中国人如果不理解西方的思维方式就永远不能理解他们在想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就像他们也不能理解我们一样。

中国思维模式的特点与短长

要理解西方人逻辑思维框架与我们有何不同,就得先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前面已经说到我们奉行一套阴阳哲学体系,这不但是我们的世界观、也是我们的方法论。

在我们理解的世界里,有两种或多种力量一直在竞争斗争,他们共生相克、有妥协平衡、有退让中庸,这都是我们三千年来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但最好是置对手于死地,唯我独尊。也有智者认为双方是相互依存的,中庸是必然的选择。

三千年来,我们的思想成果主要是在为这一阴阳哲学做注释,有智慧但没有真理,有感悟但没有创新。

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的,当我弱势时可以苟且偷生、唯唯诺诺、中庸隐忍,当我们强势时就可以为所欲为、气吞山河,所谓的强弱势也。

我们的哲学是阴阳,我们的军事止于奇正、虚实,我们的政治不过左右、强弱,我们的现代经济发展的思维模式也离不开放水、收缩。

这样的二元论的思维模式,是理解中华文明的核心密码,是我们的生存基因。

这套世界观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适应能力,就像抱着的两条鱼,任何一方随时要适应对方的变化,活下去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意义。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了中华民族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我们不惧变化,认为变化就是生活的本质,我们也随时准备着适应世界的变化。这决定了我们的文明可以延绵不绝。

其次是它的包容性,我们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自身存在的前提是对手的存在,所以适度的中庸退让是我们理性的选择。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和文化能像我们一样,是从心底里认同与敌人是可以共存的。我们明白一个对立体消失后新的对立体就会立刻出现。

但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创新的能力,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缺点。为什么会缺乏创新能力,这一点要和西方的逻辑文明对立起来比较,后文我会专门讨论为什么创新是也只能是逻辑思维体系下的必然结果。

其次是缺乏可操作性,我们的知识主要通过人的经验相互传授的,缺少明确的规范和可操作性。还有就是缺少长期效率。毫无疑问,我们的哲学体系具有极强的短期效率,我们随时会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

正因为这样,我们很难做出一个长期的计划、制定一个长期的目标。即使有这样的目标或规划,一旦遇到变化,也会变得面目全非。即使达到了设想的目标,一定是事情本身演绎的结果,而不是规划出来的。所有人都追逐眼前的利益、适应短期的变化,导致没有人可以做出长期的安排,劣币驱逐良币是必然的结果,除非引入强制的手段。


逻辑思维方式的框架与过程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说起来很简单,我们小学就开始学习,做各式的证明题目,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几何原本》开篇是五个关于点、线、面的几何公理,接着又给出了五个一般性的计算公理,接着又给出了23个定义。开篇关于点线面的五大公理是无法证明的,但好像又是不需要证明的常识,这五大公理之间互不矛盾,也不可以相互证明。后面的五个计算性公理也只是加减乘除一般性的常识,用来计算和推演。

这就是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通过合理的前提假设,后面所有的定义、定理、各式结论都是从前面的十大公理推导出来的,推导的过程实际上是等量置换和不等式置换的过程。最后推导出各种神奇的结论,这些结论都是可靠的,或者说在平面条件下都是对的。

逻辑思维整个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合理的假设——演绎(等量置换,不等式置换)——结论。

逻辑思维过程三者中核心是前提假设能力,是常识、经验、判断、价值观,而不是演绎能力,演绎能力未来计算机都可以实现。


这里又谈到奥数,学奥数的本意是希望培养孩子的逻辑演绎能力,但实际上这走上了另一个极端,过于注重演绎能力而忽视了社会常识的培养,缺少前提假设能力的培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老感觉中国孩子相比国外孩子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却缺乏创新思考能力。

这样一套简单的思维模式在西方世界渐渐生根落地。文艺复兴后它和实验科学结合在一起,于是现代科学诞生了,将爆发出惊人的力量,颠覆一切固有的势力,新的世界出现了。

逻辑思维是

推动人类进步的内在力量

首先,逻辑思维是现代科学的基础。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已经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事情了,中间经过了将近两千年的积累和酝酿,直到文艺复新,逻辑和实验科学结合,诞生了现代科学,期间印度的数学和中国的四大发明极大地推动了这一进程,但现代科学的基础就是逻辑学。

可以豪不夸张地说,一切现代的科学都是建立在逻辑体系之上的,逻辑导出的结果再用实验加以验证,如果不符合就再考察前提条件是否合理,这样不断循环地前进。

近代面对西方的突飞猛进,中国人曾经十分迷茫,眼看着一切新东西都是西方人发明创造的,我们甚至怀疑我们的民族是不是不如人家。五四运动提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口号,这看到了一些问题但还不是根源。

其实只是中国的文化里没有逻辑思维的传承,我们的民族缺少逻辑思维的“基因”,我们的语言文字也难以描述逻辑,我们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的思维模式格格不入。我们所谓的聪明在西方人看来有些不守规矩,西方人的循规蹈矩我们又认为他们很笨。

其次,逻辑思维是创新的源泉。

逻辑体系告诉我们,合理的假设、缜密的演绎、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些正确的结论都是新生事物,就是创新。

当我们在读西方勾股定理的时候,一定忘不了补充一句,我们的祖先也发现了勾三股四弦五的规律,这无疑是我们先民的智慧,但是不借助逻辑体系,我们就永远得不出a2+b2=c2这样的普遍规律,更何况勾股定理只是平面几何里许多普通定理中的一条。


我们再看看爱因斯坦是如何运用逻辑体系构建他的相对论的。

狭义相对论现在看起来也十分简单,它就是一个简单的逻辑系统,最后得到实验的验证。两个前提条件分别是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相对性原理在爱因斯坦以前已经有不少科学家阐述过,爱因斯坦只是天才地提出了光速不变原理(其实,当时麦克斯韦的方程已经得出一个不依靠参照系的光速常数,只是爱因斯坦是从其他路径来天才假设的)。后面的推导过程并不复杂,大学三年级的理科生都可以胜任,所用数学工具主要是微积分、代数等十分可靠的工具。但是得出的结论却十分惊人E=MC2。


可以说现代的创新绝大部分都是逻辑推导的结果,最后用实验加以验证。逻辑思维是创新的真正源泉。

再者,逻辑思维也是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的《资本论》,以生产剩余价值为逻辑前提起点,全面考察资本主义的运行本质,演绎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最后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系起来,产生巨大的社会能量。

除了逻辑,西方社会也了解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也有一整套辩证思维论述,特别是在德国,辩证思维发展得非常完善。辩证思维和中国传统上的阴阳哲学有十分相近的地方,只是他们希望把辩证思维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思想。


当然中国传统上也不是完全没有逻辑思维的影子,其实一个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思想,本质上一定是个自洽的逻辑体系,只是自已不自觉地运用而已。但总体而言,中国社会几千年文明,有相对完整逻辑体系的文章不多,大多是一些感悟、经验、智慧,甚至是诡辩。

文明的竞争优势

在于其效率和适应能力

前面简要地阐述了西方的逻辑思维和中国的阴阳哲学,不同的哲学体系最后形成了两种差异很大的文明。目前的种种冲突,很大程度上是文明的冲突,但最根本上是思维方式的冲突,以及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的社会文化、心理、组织、生活习惯、传统等等的不同。

西方的思维特点决定他们长于创新、精于科学、长期效率高,缺点是变通能力差。

中国的思维特点是适应性强、包容性好、短期效率高,缺点是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如果能够客观地看清事物的本质,我们对待面临的种种问题,就可以不带民族情感、不带历史包袱、不卑不亢地接受一切先进的文化,努力改造自己。就像日本的民治维新,用很短的时间就走上了强国之路。

逻辑文化形成的效率和中国阴阳哲学形成的效率对比已经不用赘述。我们只有不断吸收先进的文化,特别是吸收西方的逻辑思维能力,保留我们自身优秀的基因。认真思辨、去伪存真,扬长避短,才能在这场生存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一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德国总理默克尔说过,世界正在中国化,大家听了以后不知是窃喜还是忧虑。我们现在遇到的中美冲突有很大因素也是这个因素导致的。这是利益的冲突,也是文化的冲突、是文明的冲突。

但是中华民族要在这场生存竞争中胜出,我们只靠传统的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敞开胸怀,向全世界学习。但首要任务是搞清楚各种文明的本质差别,认清我们传统文化中既顽固又不足的地方,才能看清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文明的竞争,核心是效率的竞争。我们要学习西方高效的思维方式,又要保留我们自身灵活、适应性强的特点。真正建立起一个诚信、有序、理性、自由、公平、高效的的社会,实现与世界文明的融合。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6#
 楼主| 发表于 2019-7-2 14:3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不要老觉得自己比领导牛逼



读者问我一个问题,我听了非常好笑。

他们问我什么呢?

大概的意思就是,曾经教我的那位,就是08年被华尔街裁员的某个回国内混的前交易员。

为啥他不能稳定盈利,而我能。

我曾经说过,他如果亲自下场,自己操盘资金,是赚不到钱的,起码做不到稳定盈利。

虽然他年轻的时候也拿过世界交易大赛冠军,据说年投资回报率上千倍。

拿奖归拿奖,真把投资当提款机,是两码事。

有很多人可以一年赚十倍,但这帮人里面,十年赚十倍的,反而变得特别稀少。

有人会问这不奇怪了么?

一年都能赚十倍,那接下来九年啥也不干不就成了么?

能提这种问题的人,都没有做满十年,等你做满了十年,你就知道这个提议是无法做到的。

你想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入场很容易,但你想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出场是极其困难的。

所以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父。

我曾经写过好几篇盈亏同源。盈亏同源的意思就是说,一个固定的算法,赚也靠它,赔也由它。

这就像买房子,是长线对吧。

日本人早年买房赚到的,都是因为拿得住,因为拿得住,没有早早抛掉,所以才能赚到整个波段。

但日本后来买房亏掉的,也是因为拿得住,正是因为拿得住,所以一直都没抛,最后眼看日本的楼市成了今天的模样。

你看到了,同一个策略,盈亏同源,赚也由它,亏也由它。

你不要告诉我,你能在转折点改变策略,从死多头变成死空头。

如果你能在那个历史转折点,转向,那么早在那之前很多年,你早就抛掉了,你也拿不住,你也享受不了曾经的完整波段。

你要卖,你早就卖了,你等不到最高点的那一天;

你要不卖,你一直都不会卖,等错过高点一路向下,你还是不会卖。

凡是不相信我这句话的,就把所有的钱砸到市场里,从此靠投资过日子。

十年后,你会信的,十年后你还不信,二十年后你也会信的,你这辈子早晚都会信的,只要你足够了解这个市场。

但我们今天不是来聊投资的,我只是告诉你,不靠亲自下场赚钱的,不见得就是没本事。

就像靠亲自下场赚钱的,不见得就是有本事。

我打了个比方。

一个普通人,没人给他钱,他很努力的考取了清华,大家都能看出来,他很牛逼;

一个富二代,老爹每个月给他几百万零花,他没心思考清华,大家往往会误以为,他没本事。

但真相是什么?

真相是这个结论是瞎扯蛋。

考上清华的不见得都是因为牛逼,也许只是因为穷,不得不牛一把。

没有出路的时候,总得找一条嘛,没别的出路,那只好去考试。

而没考清华的那个富二代,不见得没本事。严格意义上讲,只能说,他的本事我们不清楚有没有。

因为他犯不着呀,他活得很滋润,他没到那份上,你咋就能得出他没本事的结论呢?

想明白这一点的,你去看曾经教我的那位。

他毕业进的投行,十几万美金拿起,三年后涨到大几十万美金。

又过了很多年,遭遇金融危机,虽然失业了,但回国后更爽,因为得到很多小白客户,从此指点江山,收取佣金,赚的比在华尔街多的多的多。

所谓此间乐,不思华尔街。

华尔街有什么意思?累的个要死,头发掉光,一年买车两年买房三年买棺材。

他不做交易了之后呢?每天被无数韭菜们供养,从此吃喝嫖赌收佣金,这如果还不算稳定盈利,那啥算?

这是稳定盈利的最高境界,就是连本金都不投,只要有人交易,就有人给他交佣金,这不要太稳定。

所以我不理解为啥很多人看不起李大霄老师,很多人看不起罗永浩老师。

很多人说李大霄老师是扯蛋的,成天说的都不准,还成天说。

我不这么看。

我觉得李大霄老师很成功,他这种知名度位列第一阵列的知名分析师,每年赚几个亿是很轻松的。

随便和人家几家上市公司合作下,推荐下别人的股票,事先埋伏一把,回头抛了,割几把韭菜,每年就实现几个小目标。

如果你觉得李大霄老师叫loser,那我觉得这么看的人,自己才是个loser。

你说李大霄老师说的不准,那我问你,为啥要准?

准有意义么?

不准他每年都起码赚几个小目标,他需要准干嘛?

你说他准了你才能发财,问题是,你姓李么?你是他什么人?

他为什么非得帮你发财?他有病?

所以李大霄老师当然是成功人士,他说的准不准,根本不重要。

结果才重要。

结果就是,他哪怕像罗永浩一样胡说八道,也是一线成功人士。

你不要看罗永浩成天发痴,一会儿要收购苹果,一会儿要继承乔布斯。

你不要看他的生意做得一塌糊涂,但我告诉你,他还真是个成功人士。

如果哪天罗永浩想明白了,去说相声,他每年赚的不比李大霄老师少。

如果你想透了这个道理,你就会明白:

不是我不想变成我师父,而是我师父不想变成我。

在他看来,傻叉才会拿着自己的钱去操盘,去辛辛苦苦的从市场里赚钱。这是最傻的傻叉,就比如我。

我就像码农世界里的基础码农,所谓的工程师,靠亲自编程,去赚取薪水。

那么第二级是什么呢?是私募的头。

私募是拿人家的钱去投资,自己的钱也放进去。

对了,自己也赚,错了,就拿客人的钱去扛雷,把自己的钱解救出来。

理解这意思吧。

收益自己要先拿,风险让客人先担。

这像什么?这就像码农世界里的部门经理。

部门经理不编程的,他们只是管那些编程的,把人家的功劳往自己头上栽。

再往上,才是我师父这个级别的,他动嘴忽悠人就行了,把你卖了,你还得给人家付佣金。

你赚,他赚,你赔,他赚。

看到了吧,这就像CTO,干活的时候让兄弟们上,分股票的时候,先给自己。

平日里呢?只需要到各个展会讲一讲行业趋势。

这么轻松,这么赚钱,这么成功,何乐而不为?

很多人往往很看得起一线人员,而看不起那些站在高处的。

这是一种思维误区。

如果你做过码农,你会知道一句大家常说的话。

编程的目的,就是某一天不用去编程。

如果你一把岁数了,还在那里码程序,这是一种失败;

同理,如果你一把岁数了,还亲自买卖操盘,这也是失败。

当然,巴菲特除外,他老人家爱这个,很显然,他爱交易本身,而不仅仅是钱。

但如果你只爱钱,那做李大霄老师才是目标,而不是像我这样苦哈哈的交易。

所以我这个人很实在,我从来没跟你说我是因为看不起领导所以离开国企。

我很看得起领导,我也很想做领导,问题是,人家不给我做,所以我离开。

如果我呆在国企里,一辈子干到头也就个副总裁,很多人不理解这个副字到底什么含义。

思科以前的总裁叫钱伯斯,副总裁有一千多个,鬼知道他们都叫啥;

华为的总裁叫任正非,副总裁也有一千多,鬼知道他们都叫啥。

副和正的差别,比小妾和老爷的差别都大,甚至可以说,比通房丫头和老爷的差别都大。

而副总裁,其实没钱也没花头,看不到前途,才是我去做投资的原因。

你真要给我个正的,哪怕是希望,那我干嘛不做呢?

而做投资,我是外行,进不了投行,没有牌照,就没法拿着别人的钱去胡嗨。

要是能拿着别人的钱胡嗨,我是有多傻非要拿自己的钱呢?

你看到了,很多事说穿了,它是一步一步走到那个局面的,不见得是谁存心的。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很清楚自己要什么,而不像某些人,身体很诚实,嘴上却不要。

人千万要弄明白自己到底想要啥,否则就会昏招迭出。

我给大家看一个从头到尾弄不灵清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金庸的小说读过吧,《书剑恩仇录》里的张召重牛的一塌糊涂,开口闭口就是自己与武当派如何如何,自己在江湖中的地位如何如何。

那你知道江湖是啥?

江湖归刑部尚书李卫管。

《雍正王朝》看过吧,李卫,小名狗儿,雍正潜邸时的奴才。

所以,在乾隆看起来,江湖,就是狗儿辖内的一个池子,这个池子里有一堆耍把式的,有的管自己叫武当,有的管自己叫红花会。

你看乾隆出巡,李卫往往能安排江湖中隐秘的世家派出绝世高手保驾护航。

这说明什么?

说明真正的高手,根本不稀罕和张召重这样的二憨一起耍把式,但很稀罕有个为李大人效力的机遇。

张召重如果要混迹江湖,那就老老实实耍一辈子剑,卖一辈子把式,好好的经营他那个武当三弟子的名头。

起码,在街边的茶摊上,还是能唬人的,喝茶不给钱,还是有可能的。

但既然他进了宫,做了佐领,就应该明白,从此之后,自己要认真走仕途。

可他不明白。

他成天到处说,自己是会武功的,如何如何,言外之意就是同僚们都是不会武功的,都是混饭吃的。

可问题是,他的同僚们,都是在做官,需要会武功么?需要么?你告诉我。

如果你觉得武功这么牛逼,那乾隆也不会武功,然后呢?你是不是要骑在乾隆头上呢?

你好好想想,乾隆需要会武功么?

他只要给狗儿,也就是跺一脚,江湖震三震的李卫李大人丢一个眼色。

全江湖都会追杀张召重!

武功高?

武功高能单挑整个江湖么?

人,一定要头脑清醒,头脑清醒比武功高,重要的多。

假如张召重会做人,夹起尾巴好好做官,花花轿子众人抬,他原本可以在宫里混的挺好。

毕竟,会武功是一门手艺,手艺用的好,可以结交很多朋友。

但他很显然,脑子里一团浆糊。

在江湖门派面前,每每声称自己是朝廷的佐领,结果被人家当作鹰犬爪牙,一顿群殴;

可到了宫里,他又每每声称自己会武功,结果被同僚们一顿排挤。

明明是好牌,被他打的无比的烂。

我会编程,但我没有认为编程有多牛逼,所以我才不仅仅是个码农;

我会交易,但我从来没觉得交易有多必须,所以我才不仅仅是个操盘手。

一个码农,深刻的理解到自己的能力是为了服务于老板,想老板之所想,急老板之所急,从来不去摆架子,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能力服务于老板,服务于销售,服务于客户,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牛逼变成利润。

一个操盘手,深刻的领会到自己仅仅是因为没有名气,没有地位,没有话语权,所以才不得不亲自下场操盘。这样的眼力劲,才会让那些说了算的人物,觉得这小子是个懂事的,有培养的潜质。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武功高,有的人卖了一辈子艺,耍了一辈子把式,而有的人,渐渐的不需要再去卖艺耍把式。

永远不要瞧不上自己不会武功的领导,因为他根本不需要会。

如果你真的牛逼,你早就说了算了,如果你说了不算,你就不牛逼,甭管你耍棍耍的多威风,自我感觉多良好。

有个开放的心态,有个包容的心态,人才能不断的走出舒适区,不断的学习新东西,不断的适应新角色,不断的承担更重要的职责。

人不一定非得进宫,不一定非得说了算,不一定非得牛逼。

就像别人不一定非得会你会的那些江湖把式。

学术圈以名望地位为牛逼;商人以当量等级为牛逼。

就像下围棋的,玩篮球的,搞交易的,各有各的牛逼定义。

但如果你跳出思维的定势,会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7#
 楼主| 发表于 2019-7-11 11:00 | 只看该作者
给思想套上枷锁,是人类最大的敌人


1933年的一天,德国纳粹当局查抄了爱因斯坦在柏林的寓所,并悬赏十万马克索取他的人头。当时,爱因斯坦正避居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

普林斯顿有一所高等研究院刚成立不久,它的创办者叫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1866-1959),是美国著名的医学家。

而作为医学家,弗莱克斯纳一生最大的功业,却是创建了这所跨学科的高等研究机构的典范——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Princeton)。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弗莱克斯纳得知上述消息后,立即找到爱因斯坦,邀请他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

爱因斯坦欣然接受,但提出了两条要求:第一,我要带着助手一起去;第二,年薪3000美元。

弗莱克斯纳说:第一条,没问题;第二条,不行!

爱因斯坦说:要是普林斯顿一年的生活费花不了这么多,我也可以少要点。

“不,先生”,弗莱克斯纳正色回答道:“我不同意的原因,不是你要得太多,而是太少了。如果一年只给你3000美元的薪水,那么全世界的人们都会认为我在虐待爱因斯坦!”

结果,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的年薪定为16000美元。


在普林斯顿研究院,没有各种行政委员会,没有例行公事,教授们甚至没有任何教学任务。据说,爱因斯坦和同事们——其中包括20世纪最优秀的一批科学家:维布伦(O. Veblen)、亚历山大(J. Alexander)、冯·诺依曼(J. von Neumann)等等——每天经常做的事,就是端着咖啡到处找人海阔天空地“闲聊”。

很多人责备院长弗莱克斯纳,认为他花巨资请来的科学家们每天“无所事事”,做着毫无用处的事。

面对质疑,弗莱克斯纳这样回答:

“先生们,在爱因斯坦诞生前100年,他的同乡高斯(Gauss)出生在普鲁士。高斯发明的非欧几何学,是整个19世纪最晦涩的数学研究,在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高斯无法发表任何相关研究成果,因为当时人们认为它们“没用”!

“可是今天,全世界都知道,如果没有高斯当年在哥廷根的研究,相对论及其丰富的实用价值恐怕全都是泡影。

“近一两百年间,全世界的专业学院在各自领域内做出的最大贡献,可能不在于培养出多少实用型的工程师、律师或医生,而在于进行了大量看似无用的科学活动。

“从这些‘无用’的科学活动中,我们获得了许多发现,它们对人类思想和人类精神意义之重大,远远胜过这些学院建立之初力图达成的实用成就。”

说完这些后,弗莱克斯纳又补充道:

“而在普林斯顿,行政工作被尽可能地弱化。脑中无物的人、无法专注思考的人,在高等研究院是撑不下去的。我希望爱因斯坦先生能做的,就是把咖啡转化成数学定理。未来会证明,这些定理将拓展人类认知的疆界,促进一代代人灵魂与精神的解放。”


要知道,弗莱克斯纳不是那时才有如此卓越见识。

1920年代的某一天,弗莱克斯纳遇到了70多岁的老绅士伊士曼(George Eastman),后者是当时举世公认的大众摄影之父,柯达公司创始人,他正准备把毕生积蓄的一大部分投入美国高等教育事业,用于推动“有用学科”(useful subject)的发展。

弗莱克斯纳问伊士曼:那么在您心目中,谁是当今最“有用”的科学家呢?伊士曼不假思索地说:马可尼(G. M. Marconi)。

在伊士曼看来,马可尼发明的机器(无线通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带给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也正因为如此,1909年马可尼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没想到,弗莱克斯纳却说:亲爱的伊士曼先生,在我看来,无论我们从广播获得怎样的快乐,无论无线电和广播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什么,马可尼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面对老绅士震惊的目光,弗莱克斯纳解释道:

伊士曼先生,马可尼出现是必然的,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位巨人为无线电的发明默默铺好所有台阶,只待有人登上台阶去摘取桂冠,这个人就是克拉克·麦克斯韦(Clerk Maxwell)教授。

正是麦克斯韦1865年对电磁场展开了深奥难懂的运算,并且在1873年出版的一本专著中写下那些抽象的方程式,才使得马可尼的工作成为可能。

终其一生,麦克斯韦从来不曾关心自己的研究有何“用处”;从没有设定任何“实用性”方面的目标,也从来没有发明任何一样具体的东西,然而,他们“无用”的理论工作一旦被某个聪明的技术人员加以利用,就立即能创造出全新的通讯、实用和娱乐用途。

纵观整个科学史,绝大多数最终被证明对人类有益的真正伟大发现都源于像麦克斯韦这样的科学家:他们不被追求实用的欲望所驱动,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是他们唯一的渴望。从伽利略、培根和牛顿的时代开始,好奇心就是现代思维的一个典型特征。

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它也是不可阻碍的。越少偏向直接应用方面的考量,好奇心就越有可能为人类福祉作贡献。


法拉第(1791-1867),麦克斯韦(1831-1879)和赫兹(1857 -1894)
有一次,为了让一位哈佛教授来研究院,弗莱克斯纳为他颁发了津贴。对方写信询问:“我来普林斯顿的任务是什么?”

弗莱克斯纳回信说:“普林斯顿没有任务,只有机会。”

在1939年那篇著名的文章《无用知识的用处》中,弗莱克斯纳这样写道:

时至今日,“实用性”是我们评判某个大学、研究机构或任何科学研究存在价值的标准。但在我看来,任何机构的存在,无需任何明确或暗含的“实用性”的评判,只要解放了一代代人的灵魂,这个机构就足以获得肯定,无论从这里走出的毕业生是否为人类知识作出过所谓“有用”的贡献。

一首诗、一幅画、一部交响乐、一条数学公理、一个崭新的科学发现,这些成就本身就是大学、学院和研究机构存在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我极力呼吁各位不要过于关注“实用性”的概念。诚然,某些怪异想法可能会大行其道,宝贵的研究经费也有可能会被白白浪费掉。但比放纵和金钱远远重要的是,禁锢人类思想的锁链得以被粉碎,思想探险获得了自由。

正是凭借这份自由,卢瑟福和爱因斯坦才能披荆斩棘、向着宇宙最深处不断探寻,同时将紧锁在原子内部无穷无尽的能量释放了出来。也正是凭借这份自由,玻尔和密立根了解了原子构造,并从中释放出足以改造人类生活的力量。

人类真正的敌人并非是无畏且不可靠的思想家,无论他的思想是对还是错。真正的敌人是那些试图为人类精神套上桎梏、让他不敢也不能展翅飞翔的人。

弗莱克斯纳最后这样写道。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8#
 楼主| 发表于 2019-7-29 09:04 | 只看该作者
有哪些看起来很愚蠢但实际上却很聪明的商业策略?
——1——

现实商业中一个非常有趣的部分在于——你觉得某些策略很愚蠢但事实上却很聪明,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些有趣的案例——

第一个看起来很笨但实际上聪明的案例莫过于YouTube的可跳过广告,我在《细思极恐的YouTube可跳过广告》一文中详细聊过,这个设计看起来谷歌放弃了很多利益,然而这个简单的按钮可以吸引受众注意力、可以帮助广告主进行广告质量判断、可以从机制上优化广告效果,一举三得。



另一个例子还是谷歌,按理说,谷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在线广告提供商,理应不让人屏蔽广告,然而谷歌旗下的Chrome浏览器的却欢迎广告屏蔽类的插件,其中最著名的插件叫:Adblock plus,这个插件全球已经超过5000万用户了,那么谷歌这么做的目的是神马呢?



其实谷歌的想法是,那些愿意费尽心机的装广告插件的人的确就是对广告不那么感兴趣的人,他们本身的广告转化率就特别低,还不如让他们不看,这样还能提供一个关注用户体验的美名,甚至谷歌都计划开发自己的广告拦截工具,因为谷歌觉得,与其让用户用别家的拦截插件,不如自己动手,这样自己还能知道用户都拦截了哪些广告。

第三个例子,我们收到诈骗短信,往往非常弱智,一眼看出来就是骗子,我经常替骗子担心——就这智商能骗到人吗?

然而真的是骗子不愿意把短信编的更加有技巧吗?当然不是,骗子的逻辑是——如此弱智的短信都相信的人,下一步我就可以很容易地和他沟通打钱上钩了,我成本会降低,如果编一个正常人开始就会上钩的短信,吸引的就是一批正常人,下一步引诱上钩的成本就变得极高,骗子哪有那么多时间和正常人聊天,成功率太低了,因此,弱智短信征集到的都是骗子的垂直用户。

第四个例子,是价格歧视,麦当劳会在餐厅周围发优惠券,领券的人可以用极其便宜的方式买到汉堡,如果真的要搞促销,麦当劳为什么不直接降价而要采取这种雇人发优惠券的低效方式呢?



因为它要通过这种机制区分对价格敏感的人和对价格不敏感的人,那些愿意去餐厅周围领取优惠券的人大多是学生或工作不久收入有限的人群,麦当劳对他们少赚一点,但依然是赚钱的,而对那些认为领劵是丢人的情侣、白领们,麦当劳则原价卖给他们,赚的更多。

通过一张小小的优惠券,麦当劳就轻易地区分了人群。

第五个例子,很多正版软件如Photoshop,通常对盗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因为他们技术上做不到吗?当然不是,市值已经1300的PS母公司Adobe的技术在行业里是极其强悍的。

Adobe这么做的逻辑是,那些愿意花上一整天时间到各种下载论坛上去下载一个盗版PS的人,他们的时间是没那么值钱的,即使使用再强、再严密的防盗版技术策略,他们也大概率不会成为Adobe的付费用户,因为以他们的消费观念即便付得起也基本上不太可能会买一个标价3485块的正版PS,而对盗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可以培养软件的整体用户群,获取市场占有率。



(图源自网络)

总结一下:

这类让人看起来很愚蠢但实际上很聪明的策略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用一种天然的筛选机制对不同的人进行了一次筛选,从而对他们的目标人群进行既定的策略,但对非目标人群采取让利、友善的策略,这样让人看起来并不聪明,但实际上达到了既定目标。

这些案例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任何一个策略都应该考虑是不是可以用某种机制去区分目标对象,而不是一味一刀切,仔细一看,就发现这个筛选机制蕴含着极高的智慧。

——2——

与此相对,还有一些策略,看起来非常精明,但最终被证明是一些愚蠢的做法,我们来看一些案例——

第一个例子,眼镜蛇效应:



在英国殖民统治印度年代,英国政府发现当地眼镜蛇泛滥成灾,当时的印度总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想到使用经济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殖民政府宣布——民众每打死一条眼镜蛇即可到政府领取4英镑的奖励,几个月后,这一策略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眼镜蛇明显减少,然而,很快殖民政府发现眼镜蛇又慢慢多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聪明的印度人为了奖励,纷纷开始在家里养起了眼镜蛇,长成之后打死去政府领赏,于是眼镜蛇又泛滥了,最后,英殖民政府不得不取消这一奖励政策。

另一个案例是最低工资制度,制定最低工资标准的初衷是为了保证穷人的利益,然而它真的能起到作用吗?

事实正好相反——主流经济学家几乎都认为最低工资的出台反而会增加失业,比如正常有20元/小时、15元/小时、10元/小时的工作,现在把最低工资标准定在15元/小时,那么会有相当一部10元/小时企业负担不了成本而减少招工或者倒闭,而原来拿10元/小时的工人就会失业,尽管没有失业的那部分人会多获得一些收入。

这背后就是最近工资制度扭曲了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价格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共同决定,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他的著作《资本主义与自由》中将最低工资指定描述成“好心办坏事”的典型。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案例,在19世纪末,欧洲的古生物学家来到中国,他们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发现了很多恐龙古化石,但这些化石大多都在当地的农民手中,于是他们就花钱向当地农民购买恐龙骨化石,但他们不久便发现买到的恐龙骨化石都非常零散,很少能买到特别完整、大型的化石,这是为什么呢?

经过他们仔细调查发现,原来他们购买是按“件”来进行购买的,聪明的中国农民于是就把手中的大型化石想尽办法分割成多块进行分批出售——神马样的激励机制就会产生神马样的结果。

再来,1960年代,为了减少汽车事故造成的伤亡,美国国会出台了严格的汽车安全法案,要求全美每一台出厂的汽车必须强制安装安全带等系列安全装置,我们直观认为这对减少交通伤亡肯定有好处对吧,然而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

经济学家萨姆*佩兹曼在1975年的一项研究则揭示了另一个真相——法案实施后的确减少了每次车祸的死亡人数,但却增加了车祸的次数,甚至行人死亡人数还增加了,原因在于安全带影响了驾驶员的状态,驾驶员由于安全带的出现开车速度更快、更放肆,因此,任何策略的影响其实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总结一下

这些看起来很聪明但实现起来并没有起到作用的策略通常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忘记了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因此设计优秀的激励机制就变得非常重要,一个好的激励机制应该是既能有效调动积极性,又能防止积极性的扭曲。

YouTube的早期推荐机制中视频的点击率权重非常高,点击率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但它权重过高的结果就是每一个上传视频的贡献者都绞尽脑汁把标题变得耸人听闻、把封面变得石破天惊,而忽视了视频本身的重要性。

后来YouTube更新了算法,优化了播放完成率、播放时长、关注率、观看次数等其他指标的重要性,才有效打压了标题党和封面党。

机制设计也蕴含着极高的智慧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9#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13:24 | 只看该作者
冯仑:分享给女儿的9条人生经验


7 月 5 号是我的生日。那天早上刚起来,就收到女儿发来的微信,「老爸生日快乐!你看一下,我送了你一个生日礼物。」


我到处看了看,没看见什么东西。就问她,「没看见什么啊,在哪呢?」


她回复我说,「你看一下公号。」


于是我把公号点开,看了看。我心说,哎呦,怎么还写了一篇文章?


她写的这篇文章叫「老爸六十」。我一口气把它看完。看完之后觉得有点晕,没有想到,也很感动,同时也有些惶惑。

为什么惶惑呢?按我们这些「老炮」的行事方法来说,这种私事、家事,不应该弄到网上,弄到外面去。过去几十年,我一直都是这么坚持的。这一下子都写出来发到网上,我就觉得有点不自在。


当天下午我们见面的时候,我就跟她讲了我的想法。我说,「为什么把自己的事弄到网上呢?到处都知道了。生日嘛,家人一起吃个饭就得了。」


她说,「我现在负责新媒体,做与传播有关的事。我发现,上一代跟下一代,或者说父女、父子之间怎么沟通,是当下的一个挺重要,同时也让不少人感到困惑的事。很多家庭都在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上出了问题,因为沟通不畅出现了隔阂,生活变得不愉快,事业的发展受到影响。所以我就想把我这样的一个心路历程写出来,一方面是给你一个生日的惊喜,另一方面也是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我说,「那是你们这一代人的思考方式。」当然,也许她是对的,所以我就接受了。

那天,一些看到了文章的朋友也好奇地问我,「女儿这么用心地写文章祝你生日快乐,你怎么回应呢?」我想,作为父亲,最重要的还是给女儿提供一些关于人生和事业方面的指引,希望她在生活和事业方面都发展得更好,走得更远。所以,我跟她分享了我在做事、做企业、做人方面的九条体会。


前两天,我把我们的谈话内容回忆了一下,整理出来,也分享给大家。

01

第一条,先算是非,后算得失。


做生意,每天都会算帐,钱进进出出,多了少了,你赔了我赚了,我赔了你赚了,每天都在算帐。但是在算帐的时候,我们往往注重财务、金钱、细节上的事情,却忽视了要算另外一个帐,那就是是非——这个钱是不是该拿,是不是对,是不是符合价值观?


就我的经验来说,是非比得失重要。你在跟人家讨价还价之前,先算是非,后算得失,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按照合规合法的方向,按照符合供需两者道德的方法去做事情,你才能每一次都在正确的方向上。既使是损失一点钱,吃一点亏,长远来看你也能找回来。而且由于你先算是非,企业就能活得久,最后总是不吃亏的。所以,做生意,第一条就是先算是非后算得失,要避免只算得失而忘了是非。

02

第二条,平时比追求,战时比底线。


做生意的过程中,难免有矛盾,有时候会不愉快,个别时候甚至会跟人打官司。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一句话,叫「平时比追求,战时比底线」。什么意思呢?


在正常情况下,大家竞争,实际上是比追求,比价值观,比愿景、使命,比商业模式,这些都是大家互相较劲的地方。有句话叫「比学赶帮超」,你在这些方面能做多好,你有什么样的追求,可能会决定你最终能走多远。


但是,万一出现矛盾,你的「追求」体现在哪呢?体现在面对这些复杂矛盾的时候,你究竟用什么方式来处理。这个时候,你应该特别注意对方的底线。如果对方的底线比较低,你要小心。因为底线越低手段越多,让人猝不及防,甚至让人完全不知道因为什么死。


通常有了矛盾,大家去仲裁,诉讼,打官司。这时候大家的底线是一样的,都是在法律上。可是突然对方的底线不在法律上了,比如说他来投毒,甚至绑架你,这种情况下他就把底线拉低了。


所以,当有矛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研究对方的底线,考虑对方可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矛盾。如果对方的底线不断放低,那你就要有所提防,甚至要有所反击来制止他继续拉低底线。这样的话,才能够解决好矛盾,同时又使你的追求能够继续下去。因此这是一个「保命」的方法,叫「平时比追求,战时比底线」。

03

第三条,领导是管理自己,不是埋怨别人。换句话说,自律比他律更重要。


作为企业管理者,总经理也好,董事长也好,或者是别的什么职位的领导也好,我们通常会有的一个毛病是,一有事就先骂别人,骂手下,骂左右的人,埋怨环境,反正都是别人不对。出了问题就骂骂咧咧,甚至大发脾气,拍桌子瞪眼。这似乎是很多领导的常态。


这样子能解决问题吗?也许能吧。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在短期内大家都不吱声了,有些事别人咬一咬牙委屈一下就过去了。但是你的领导力,你的威信,别人心目中对你的认同感,实际上会越来越低。


反过来,如果你能够每天提醒自己「领导就是管理自己」,不断地反省、提升、改变自己,比如说反思你的决策是不是合理,在一些细节上你是不是有疏忽,在执行的时候激励机制是不是没有做好?


员工没有把事情做好的时候,了解一下他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比如是不是家里面有一些事,或者身体有些不适?你需要从自己的方面去检讨,是不是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是不是没看到员工的努力?或者说,员工努力了,但是有一些事情,方法上需要你给与指导和提醒,甚至是不是需要你在整个公司内部再加强训练,完善机制?


更有可能,是不是你自己落伍了?你的知识、经验是不是已经OUT了?如果你不检讨自己,不经常通过管理自己来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而一味地去抱怨别人、埋怨别人、处分别人、打击别人,那么组织会越来越涣散,越来越低效,进而越来越封闭,组织内就没有人跟你说话,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企业越办越差,而不会越办越好。


所以我一定要提醒一句,当领导最重要的是管理自己。「吾日三省吾身」最重要,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怨天尤人,埋怨别人,埋怨外部环境。

04

第四条,简单比复杂更重要。


做企业的时候,特别是在企业快速成长,外部环境比较有利,资源也比较多,钱多、人多的时候,很多人就特别愿意找一种牛逼的感觉,于是这也做,那也做,把公司做得好复杂。然后,内部人事关系也复杂,外部环境,包括政商关系,企业跟社会的关系,都搞得很复杂。一个人要演很多角色,要当企业的董事长,还想当道德完人,还要当作家,还要当运动员,等等等等,总之就是扮演很多角色,把事搞复杂,把公司搞复杂,个人也搞复杂。


其实,这些复杂,都预示着很多危险,预示着很多矛盾,预示着很多未来的不确定性,也预示着很多疏漏,而这些都可能导致企业最终崩溃掉。


我看到的很多做得好的长期健康的企业,就是六个字:简单、专注、持久。所以我的体会是,简单比复杂更重要。


简单,就容易训练,可以使这个业务不断地复制,而且不断地提高效率,服务也可以做得越来越好。


专注,就是要把自己的时间、精力、资源都集中在你的核心竞争点和最重要的业务,以及最有生命力的业务上。这样的话,你越专注,资源就越多,能力就越强。所谓「一根针足以致人死命,但是拿枕头乱抡,伤不到敌人一点皮毛」,就是这个意思。


持久,就是说在竞争当中,你在一个持续的方向上,用时间一点一点地累积优势,用时间把你的对手熬到退缩,熬到他闪避,甚至是熬到他投降。以前我也讲过,时间是任何一个人都玩不起的事,如果你敢用时间来玩,你就特别厉害。

05

第五条,说话比思考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多人觉得自己要深沉,尽量想好了再说,或者是怕别人说「你不成熟」、「你说得不好」,怕自己说的让人不高兴,甚至给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于是不大愿意跟别人交流,总是谨慎再谨慎,不交流,不分享自己的想法。别人不知道你的想法,于是互动就变成了单方面的,只是你被动地接受别人的信息、别人的想法、别人的行为,而自己呢,却要去适应别人,并且彼此之间会疏离,情感也会减弱。


反过来,当然不可能有人说的每一话都是对的,多说必然多错。但是,如果你敢说敢表达,愿意沟通,愿意分享,甚至在表达、讨论当中与人发生激烈的争辩,一方面你在思考,另一方面,你会得到一些意外的思想碰撞,得到新的思考的高度,新的思考的方向,新的观察,新的结论,你之前的想法就会得到更多完善的可能。


同时,因为你善于跟别人交流、分享,你也从别人那里汲取了很多观点、思想,你就会变得更丰富、变得更睿智,所以要注重表达,要乐于分享,善于思考。这三句话合起来,简单地说,就是一定要认识到说话比思考更重要。

06

第六条,收场比开局更重要。


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在企业快速成长的时候,都乐于做很多事。做着做着,事情就复杂了,复杂了矛盾就多,甚至是债务也多,欠的人情也多,潜在的麻烦也多……这些都多了以后,如果将来你要结束这个事情,就变得非常难。我们有时候甚至会得到这样一个判断:能够很平稳、安全地关掉一家公司,是做企业成功的表现。


一个人,一件事,开场并不难。你碰上了,就开始做了,这并不难,难的是这件事怎么结束,特别是要让大家都很满意地结束,有一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好结果的结束,这是非常难的。所以,聪明人在做事情开始之前就应该想到结束,通过预见到未来怎么结束,怎么退出,倒过来再决定现在这个事可不可以开始。


一个事,在开始之前,如果我们预见到未来有很多麻烦、是非,不仅财务方面有问题,甚至可能还引起社会、政商,以及其他人际关系上的特别大的矛盾,有潜在的危险,而这些潜在的危险是我们未来的能力解决不了,也买不起单的,那么,这个事就别开始。应该「以终为始,慎始善终」,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尽量做到以终为始,就是想清楚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倒过来看我们现在能不能开始。另外,要善始善终。既然要开始,开始的时候我们谨慎一点,不要轻易地开头,但是结束的样子一定要很完美。有这样一种思考问题的习惯,我们做每一件事情,就会做得比较稳妥,做得比较持久,也能够做得比较好。

07

第七条,勤奋比运气更重要。


很多人总是觉得某某成功是运气好,或者他有什么背景,或者他赶上了什么风口,或者其他什么因素,好象总是觉得外部原因在起作用。我的经验告诉我不是这样的。我周围有各式各样成功的人,我仔细观察,发现他们不仅聪明,有知识,有能力,做对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他们比任何人都勤奋。我知道很多老板,每天都是早上六七点钟起来,一直工作到深夜,而且在每一个场合,每一个事情上,都在勤奋地学习。他们不仅做企业,还要做公益,一年飞一两百次,即使这样,还要不断地学习、充电,完善自己,非常勤奋。


有一次我见到江南春,聊起来说自己一年飞多少次,他告诉我他一年居然要飞两百次左右,我们也知道马云可能飞得更多。所以,勤奋是累积优势、克服缺点、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手段。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不能躲避,你要去解决它,你去解决问题就会比别人多花时间。遇到问题就躲避,省时间,这叫懒惰;你要迎上去做事情,去解决它,而且加班加点解决它,这叫勤奋。没有谁的成功是老天白给的,勤奋永远比运气更重要。

08

第八条,自由比财富更重要。


财富这个东西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物质的财富,我们都能看到。比如大家都喜欢讨论的身价多少,各种富豪榜单上的排名,这是一类。还有一类,是精神的。


精神的财富,有所谓外在的,也有内在的。人光屁股生下来的时候,一丝不挂。活了一辈子,不断地穿两件衣裳,一件是所谓的时装,为了保暖,为了漂亮。还有一件,就是各种社会身份、标签、符号。比如说这是谁谁家的孩子,上了什么学,在哪工作,当了什么官,娶了谁当媳妇或者嫁给了一个什么样的老公,获得了什么荣誉……被加上各种标签,这些其实也算是一种财富,叫外在的精神财富。这些财富呢,大概是很多人一生在追求的。


但是我觉得,这些财富,或者说标签,不断地加诸自身的时候,哪怕你是被动的,被别人加上的,如果你当真,真认为自己很富有,很可能就被这些「财富」压倒,然后你会自觉甚至不自觉地扮演和这些身份标签相配合的角色。


比如说别人认为你是某某首富,你会慢慢地变得很拽,然后飞机、游艇、豪车,把阵仗摆得很大,走到哪都前呼后拥。你要演这个角色,就会被角色套牢,然后和真实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最后不仅是招烦,还招骂,然后招事,最后找死。


如果你不要这些东西,就可以去追求自己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做事的时候就能保持一个无的状态,空的状态,也就是道家讲的「为而不有」。


你可以做很多事情,但从来没把这些事当回事。你有一个信念,然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愿景、使命,专注做你的事就好了。「不管前面是鲜花,还是坟场,你只是走啊走,不停地走。」关注自己当下的走就行了,这样可以保持身心的自由状态、空的状态、无的状态,于是你会更自在,可以跟任何人打交道,社会各方面也都能接受你,你的企业也可以不迷失,可以走得更好,走得更远,周围的环境也会更轻松,更自在,你也会享受到很多正常人所享受到的乐趣和情感的完美与丰富。从这个角度来说,自由比财富更重要。

09

第九条,平常心,正常态。


一个人怎样才能获得自由呢?其实就三件事。第一,不算小钱。人一辈子,日常生活,大体上有个一千来万,基本上正常的生活就很不错了。不是说一夜暴富,是一辈子累积。工作一辈子,这些钱平均下来,也就是每个月几万块钱的工资收入。能有这么多钱,实际上生活是可以安排得比较自在了。这样算一下,就不用计较一些小钱,这是一件事。


第二,不算时间。有时候,我们的困扰是在一个时间或者说一个时空内,必须作选择,要么只能做这件事,要么只能做那件事。也就是有时候感觉到自己是时间的奴隶。如果说,突然一下,你可以做到不算时间,这段时间里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用焦虑,有大把时间让你选择,那你就会很自在,很自由。


第三,没有角色。就像前面讲的,你不用扮演一个特定角色的时候,你是有自由的。一旦你扮演了某个角色,比如说有人扮演了牛逼的人,天天扮演牛逼,那就不能不牛逼,结果是一定会和不牛逼的人吵架;比如还有人扮演了直男的角色,直男再直男,最后就会跟女权主义冲突。所以,要减少角色,最好是没有角色。没角色感的人是智慧的。比如,佛就是无,没有角色感。出家人其实是逃离了世俗社会,进入到一个无是非、无角色的状态,所以通常会很快乐。


所以怎么才能够自由自在呢?就是这三条,不算小账,不算时间,没有角色。做到这些,你就会保持平常心。平常心就是可高、可低,可苦、可乐,可易、可难,你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坦然接受而不生怨恨,不投以异样的目光。世界上所有的事,都以平常心接受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大,大到没有是非。


有了平常心,你就会有正常态,有了正常态,你也会正常说话,不矫情。你就可以和所有人很好地相处,也可以接收所有真实的信息,按照正常的人的行为方式去做事,从而使你周围的环境、生态变得更良好,你就可以赢得更多人的支持,你的事情也能更容易地做得更好。所以我说,平常心、正常态非常重要。


上面这些,就是我生日那天,由女儿那篇文章所引起的我们的一些小讨论,和我给她的九条人生经验,现在把它说出来给大伙听,兴许也是一件挺有营养的事儿呢。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14:05 | 只看该作者
冯碧漪:老爸六十





我的父亲冯仑,今天 60 岁了。我想写一篇文章,送给他。

6 月底的一个下午,我陪父亲在他的办公室接受一家媒体专访。采访前,对方团队与我对接时,表达了他们希望冯仑先生能多聊聊跟太空、航天相关的话题。「他简直是脑洞最大的一个企业家」,记者对我说,「怎么会对太空有这么多想象?太酷了。」

于是采访从「风马牛 1 号」卫星开始,聊到他对航天商业化的兴趣,聊到他投资的太空基因库,聊到他想要去火星、去月亮的冲动,以及那个终极的、近几年让他痴迷的话题:探索在火星上创建一种人类新文明的可能性。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里,记者几乎没问什么问题,只听他滔滔不绝,将自己的太空梦做着完整而生动的叙述。

我一直坐在他 5 米之外的桌边安静地听。这一天艳阳高照,逆光的房间里,挨着窗户坐在沙发上的他,轮廓被内外光线的反差勾勒得格外清晰。我听着他那兴致勃勃的语调,讲述着那些让他深深着迷的太空科技以及他的太空人类文明重造计划。我听着,听着,默不作声着,内心却陷入了浓浓的难过。

表面上当然是波澜不惊,让自己不会在他、在工作人员面前露出情绪化的马脚。于此同时,忧伤的情绪却抵挡不住地上涌。我迎接着它,感受着它,攥着拳头,突然也理解了它:这股难过,出现在每一次我听他,我的父亲,讲述他的太空理想的时刻。它的根由无比简单而幼稚,以至于我羞耻于表达它:

我害怕在未来的某一天,我的父亲会去到一个很大、很远的地方,去实现他那在外人看来极端,在自己看来浪漫的太空梦。我害怕他离开地球,离开他的家人,离开我。

我害怕失去他。

01

1992 年 7 月,我来到这个世界上。那一年,我父亲 33 岁,刚刚开启他的创业岁月。我在北京出生,在妈妈、爷爷奶奶跟阿姨的陪伴下度过童年。爸爸这个角色,物理上是有的,但大部分时候,都以符号或传奇的方式存在。


「爸爸是个传奇」这个概念究竟是何时被装进我幼小的大脑的,现在已无从追溯。但它一旦被确立,就在儿童时期的我心里扎下了根。我不太知道爸爸具体是干什么的(有个现在还被家里老人经常提及的段子,是我在 6 岁去小学面试时,被老师问到爸爸的职业是什么。「教授」,我答。「在哪里教书?」「在万通公司」。据说老师当时一脸错愕。)也不知道为何总是见不到他,只是在困惑中被大人灌输着一些抽象的概念,「爸爸在外面干事业」、「爸爸在折腾」,诸如此类。

3 岁时,我被送去了每周只返家两次的半全托幼儿园。6 岁时,我开始上寄宿小学,每周只有周末被接回家。寄宿的校园生活是快乐的,但也让我,一个敏感的小孩,对仅能在有限时间见到的家人充满更多的依恋跟不舍。

但我能依赖的对象是有限的,确切来说,只有妈妈一个角色。上小学的时光里,爸爸这个角色的传奇色彩在我心里被进一步加深了,原因,想来有几个:家里的生活条件愈变愈好,而这「多亏了你爸爸的打拼」;开始频繁听到大人们用夸赞的语气讲述「万通」这个公司做得不错,而这「是你爸爸的公司」;此外,最根本的一点,是我到了开始有偶像崇拜意识的年龄。妈妈固然是优秀的,但她离我的生活太近,与此同时,我的爸爸,那个总是见不到的、在外折腾的人,成为了被我仰视、崇拜的角色。我越是见不到爸爸,越是迫切地在脑海中深化着他的光辉形象。对于一个需要陪伴却总得不到的孩子来说,这大概也是自我合理化最直接的一条路径了。




就这样,在成长过程中,「爸爸很了不起」被作为既定事实扎根在了我的意识里。与此同时,我还拼命抓住了另一条讯息,那就是「爸爸很爱我」。与大多数传统中国家庭不同,我的父母对于家庭内部爱的表达格外重视。从记事开始,爸妈两个人就会用语言跟肢体动作不断向我传达爱意,并告诉我,这样的表达是亲情中很重要的事。我虽不常见到爸爸,但每次见面,他都会亲昵地抱抱、亲亲我,用宠溺的语气与我对话。据母亲讲述,当时,哪怕父亲是在我已熟睡的深夜回家,他也会走进我的房间,默默留给我一个额头上的亲吻。


我有一个很伟大的爸爸,他很爱我。这样的两条信息,已经足够支撑着我,让童年的我坚信,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孩子。


02


十四、五岁开始,我对「父亲」这个角色开始产生撕裂感。

那段时间,我从公立中学转入国际学校并开始准备出国,而父亲则出版了《野蛮生长》,这部为他的公共影响力奠定基石的重要作品。与此同时,他忙于开拓纽约中国中心、立体城市等诸多充满想象力与挑战性的项目,同时还牵头着各类社会公益组织。他比原来更忙,出差更加频繁,与家人也更少团聚了。

外部的变化是飞速的。《野蛮生长》的影响力让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公众人物,而我,则在经历从一个儿童到成年人身份感上的重大转折。当我开始用更为成熟的、青春期少女的眼光审视他时,我发现,父亲外部的成功,那些辉煌的、美丽的、闪光的东西,都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的,那就是他对家庭生活的牺牲。视自己为被牺牲者的我,陷入到了对父亲的怨气里。为什么他每天都是凌晨才到家,大部分时候连个人影都见不到?为什么全家人一起吃个饭,时间要一改再改,都只为迁就他的行程?为什么他从不出席我学校的运动会或家长会,唯一一次答应参加,却连我上几年级、在哪个班都一无所知?

16 岁那年,我独自去到英国读高中,自此开始了 8 年多的海外留学生活。这段时间里,对父亲的复杂情绪始终拉扯着我。在我心中,「父亲」分裂成了两个角色:一个是那个被大众熟知的「冯仑」,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受到社会肯定、公众拥戴的思想者;另一个,则是一个总不在家,并好像对此没有太多愧疚感的「爸爸」。我发现,与陪伴我的成长相比,他的热情更多投入在社会里,在他的事业中。在他的世界里,对家庭生活的缺失似乎是合理的,社会理想与公共使命一定总会高过家庭。这样的发现,让十几岁的我感到痛苦。

然而,每当面对他时,我的这些复杂情绪却又总能被掩盖下来。原因想来大概有二。其一是我们见面时间实在太少(每年只有在我的假期、他也刚好有空的时候见上几面,一年不过寥寥几十天),少到都还来不及让正面的矛盾发生;其二,则是因为在潜意识里,我对他依然充满着尊敬跟崇拜。他不是能陪伴在我身边的好爸爸,但他作为一个「人」的优秀品格——他的坚韧、他的幽默、他的勇敢、他的创造力与他的担当等等,时时刻刻都在发着光。我怨他,但我也敬他、爱他。


有个记忆中的片段最能说明这种矛盾的情感。大学时期的某个暑假深夜,父亲像往常一样忙到夜里 12 点之后才回到家,精神头十足地拉着我聊天。在形式化地问了我几句学校怎么样、最近上了什么课之类后,他便开始侃侃而谈他最热衷的、发自内心相信的宏大命题——从人生讲到社会,从社会谈到责任,从责任再聊到理想、使命。他说的都是真理,但当时的我,一个与父亲好久没见的、等他到凌晨的困顿的女儿,却什么都听不进去。我机械地点着头,心中的委屈感越来越重,终于忍不住趁他去洗漱时冲进了卧室,抱着母亲痛哭流涕。「为什么我的爸爸总跟我说他在外面跟别人说的一样的话?」我抹着鼻涕咆哮,「他说的都有道理,但为什么他不能问问我的个人生活,跟我说说只有父亲会跟女儿说的话?」

在这个成长阶段,让我强烈不适的另一点,是父亲的知名度。《野蛮生长》及之后几部书的影响力在发酵,他的言论被更多人熟知、认同甚至推崇。每次回到国内,处在身边人及媒体对他的关注中,作为女儿,我只觉得不知所措。为什么我的父亲不再只是我的父亲,而变成了一个公众人物?为什么很多人开始以「冯仑的女儿」这个角色来看待我,为什么我一定要接受这个角色?这些连续的、找不到答案的问题,让我充满了想要逃离的冲动,想要待在国外,远离认识他的人,想要借着这样的逃避,为自我的迷茫感找到合理解释。

种种对父亲的别扭与委屈,伴随着我从十几岁一直到二十岁出头的年纪。我在求学、在成长,在建立自我;他在工作、在创造,在变得更有名气的同时开拓更大的商业版图。我们在相见时总能拥抱跟手拉着手,我们对彼此关切,为彼此的成就与成长骄傲,但两个人之间,也始终有着隔膜。

我深爱着他,也并未对他,一位父亲,对女儿的爱产生过动摇。但在世界观与人生观飞速震荡的那些青春时光里,在将「父亲」从符号转换成「人」的过程中,我感到不安,并开始长大。

03

2016 年中,我与父亲爆发了记忆里两个人最激烈的一次争吵。这次争吵让当时的我们疏离,却也为之后我向他的走近埋下了种子。

那天,来旧金山出差的父亲约当时在硅谷工作的我见面。他急着赶飞机离开,我只能去机场与他碰头,一起吃顿简餐。谈话间,他告诉我最近投资了一颗卫星计划在下一年发射,并打算与直播平台合作,用卫星向大众搞太空直播。像往常一样,他对自己的想法充满自信,激情洋溢地高谈阔论着。

我觉得他疯了。为什么?为什么毫无科学背景的他会嚣张到觉得自己可以做这样的事业?为什么他不能像别的商人一样,踏踏实实地做好眼前的生意?为什么他一定要挑战、要妄想,为什么他总是如此理直气壮,为什么他觉得他可以?

在试着插话几次无果后,我爆发了。我撂下筷子,无法遏制地提高了语调,用愤怒的声音对他提出质疑。面对情绪在失控边缘的我,父亲也愣了,从未对我责骂过的他用力地拍着桌子,大声嚷嚷起来。几分钟的时间里,两个人的情绪都越来越上头,话也越说越重、越说越伤人。我觉得他自大,他觉得我自私;我指责他疯狂,他指责我幼稚;我认定他对科学与技术毫无尊重,他认定我被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蒙了眼,变成了一个对长辈毫无敬意的、无礼的年轻人。

那场争执的结局,是我起身奔进了机场的女厕所,在隔间里抱着膝盖嚎啕大哭。而他也并未追上我,而是独自进了安检登机。之后,我们很多天没有联系,母亲在得知情况后试图与我们双方沟通,也没能促成我们任何一方的主动道歉。

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与父亲的连接彻底丧失了。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没被消解的、女儿对父亲的复杂情绪,借由这次争吵通通被翻了出来,以尴尬的姿态被暴露在外。我觉得我不再认识他,甚至无法再认同他;我为什么是他的女儿,他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父亲?那些一直被我小心深藏的、私密的委屈,终于都兜不住了。

一次痛苦的争吵,迫使我正视我与父亲之间的距离,也让我第一次以女儿的身份触碰到了他的敏感跟脆弱。在情绪失控、理智分崩离析的那些时刻,我终于得以走近真正的他。他不再只是个象征意义的父亲符号,也不再是充满光环的、社会化的「冯仑」。在我心里,他终于真实了。他变成了一个「人」,有血有肉,有自尊、有坚持、有骄傲的人。


我们更平等了。其实,我们一直是平等的。

04

2017 年初,我从硅谷回国,开始与同伴一起做一家英语自媒体。年末,「风马牛 1 号」卫星发射因外力延期,我参与到其运营里,与团队一起研究航天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探索商业化的可能性。2018 年,我正式出任风马牛传媒的 CEO,与团队一起经营「冯仑风马牛」、「不相及研究所」两个新媒体 IP,及「风马牛地产学院」这个房地产垂直领域的培训平台。


近三年的这些变化还都太近、太新,以至于我无法抽离出来进行客观的自我审视或总结。但大体来说,发生的事情其实也很简单:我终于长大了,终于意识到「长大」这件事无法逃避。于是,我开始努力变成一个在公共领域里发挥自我,而非只在私人空间里探索自我的社会人。

对我父亲而言,这几年,人生也在发生着大变化。2015 年,他从一手创办的万通公司退出,剥离了二十多年都习以为常的「万通董事长」标签。与此同时,他转型并重组御风资本,专注于大健康不动产、安保及文旅等方向的投资迄今。

父亲从没对我说起过这几年变化的动荡或艰辛,但作为女儿,我多少看在眼里。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他是在 50 多岁的年龄重新创业,从头开始设定战略、组建团队、建立制度,并在不断试错中再次完成从 0 到 1 的积累。他的经验、资源与影响力都还在,但落到具体的公司经营层面,一切都不容易。他不再是曾经的上市公司的控制者,他又一次变成了一个创业者,一个需要面对新环境与新挑战的「老司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也变成了一个更自由的人。于是,在过去的这几年里,他有了更多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参与公益、传道授业、写作表达、甚至偶尔也会「出格」,花时间折腾让他痴迷的太空事业。他对人性、对社会制度有着世人少有的敏锐洞察,对人类的未来有巨大的、抵挡不住的好奇心。这样的性情支撑着他,让他充满激情,让他拥有无尽的想要建立新事业的力量跟勇气。

在这样的人生阶段,我们走向了彼此。如今的我们,不仅是父女,也是工作中的伙伴、搭档跟战友。当然,更重要的,是他成为了进入社会后的我最亲密的导师。从公司管理、项目规划到人生方向,只要是我提出的问题或需求,无论有多繁琐唐突,他都会耐心解答,全力配合。他开始为我导航,而我,则努力学习着掌握平衡,在社会的大海里扑腾成长。

我们和解了吗?我不再执着于答案,甚至不再认为这个问题本身重要。我们本就是不同的人,在一些问题上有各自的坚持,甚至在理念上有巨大的差异。但他与我都是开放的,我们愿意沟通,会坚持自己的立场,也会在适当的时候为彼此做出迂回或妥协。

他依旧不是个会关心家人生活细节的父亲,但是,我也不再是个只执着于情感需求的孩子。他永远不会像电视剧里的中国父亲一样,守着一桌饭菜等着女儿回家,但是,当我终于放下青春期对「父亲」这一角色的怨念,以社会人的身份与他建立关系时,我们仿佛也变得比以往任何阶段都更亲密、更平等、更能信任对方。


2019 年,他 60 岁,我 27 岁。我们能够释然地相处了,像这世间任何平凡的父女一样。我们能够更有默契地扶持对方了,像两个彼此独立,却又互相尊重的个体一样。

60 岁生日快乐,亲爱的老爸。愿你接下来的人生健康、平安,愿你更自由,愿你更辽阔,愿你始终有去到远方的勇气,愿你永远在路上。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壹挺论坛

GMT+8, 2024-12-5 03:21 , Processed in 0.25082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