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必看
搜索
热搜: 养生 投资 壹挺
楼主: 浅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济信息及分析(二)

[复制链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51#
 楼主| 发表于 2022-6-14 21:54 | 只看该作者
合肥,雄“芯”而起!
来自市值观察的雪球专栏


作者:周瑞华,编辑:小市妹

对企业最高奖励5000万元!“中国最牛风投”合肥又对集成电路产业出手了!

合肥的集成电路产业起步相当晚,却仅用不到10年,就从行业边缘蹿升至一线梯队。在最新的中国大陆城市集成电路竞争力座次表中,合肥市稳居第6位,将成都、西安、南京、苏州等甩在身后。

合肥,凭什么又一次豪赌成功?

【一】

今年一季度,全国集成电路产量罕见下滑4.2%,而合肥1-4月的集成电路产值却保持59.5%的高速增长。

抗疫不停工,是合肥集成电路产业乃至整体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

仅用不到一周的时间,合肥就控制了疫情,全市无一区县封控,学校工厂没有出现停课停工。

而这个春天,合肥的长三角邻居都困在疫情里。上海足足停摆两个月,复工复产才刚提上日程;杭州,因零星新增确证病例,一些区域停工停课。

2022年5月12日,针对疫情防控,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表示,不管中高风险还是疫区人员,欢迎随时光明正大地来。他还批评道:“层层加码看似履职尽责,实则是懒政怠政。”

这一暖心“抗疫”政策,也让合肥上了热搜榜。

但网友点赞的“合肥模式”,其实只看到了表面。

针对区域内重点企业,合肥成立了保供小组,让这些企业能够维持正常经营。

在了解到长鑫存储、京东方、晶合集成等半导体企业供应链受阻、原材料短缺后,合肥开通了“大阪-仁川-合肥”联程货运航班,力保光刻胶、硅片等原材料的供应,还对上海口岸重点进口货物实行“先放后验”,解企业的“燃眉之急”。



4月中旬,合肥显示器驱动芯片龙头企业晶合集成,本已面临“无米下锅”,在合肥的保供措施下最终成功“续命”。

无尘车间里,工人正在加紧生产,在经过一道道复杂精密的工序后,芯片持续下线。

半导体产业是合肥近年的核心产业。早在2016年,“大练芯片”的热潮尚未席卷全国,合肥市政府就着手联合兆易创新,谋划成立专攻高难度DRAM存储芯片的合肥长鑫。2019年9月,这粒种子结出果实——长鑫率先宣布量产国产DDR4内存芯片,在“卡脖子”反击战中,放出了响亮一枪。

联发科技、长鑫存储、晶合集成、通富微电子……合肥已经完成了集成电路从研发设计到晶圆制造,再到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第三方服务平台的全产业链布局,是全国少数几个拥有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城市之一,也是集成电路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

这样的核心产业,合肥不可能不力保,也不能不力保。因为合肥半导体的背后,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周边蚌埠、芜湖、铜陵、池州、滁州这些城市,都受益于合肥半导体崛起的拉动,一起构成了安徽“一核一弧”半导体产业空间分布格局。

2021年,合肥集成电路企业已经超过300家,从业人员超过2.5万人,产值超过400亿元。

但在9年前,合肥半导体企业只有20多家,产业链产值约20亿左右。产业链完整度,产业地位更不能同日而语。

9年里,合肥发生了什么?

【二】

2018年4月15日,国内半导体领域的顶流,纷纷奔赴合肥市政府,参加其举办的“国家集成电路重大专项走进安徽”。

他们中,包括中芯国际、紫光集团、通富微电子负责人、清华大学和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专家等。

在这场活动上,业内流传已久的合肥“506”项目,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由合肥市政府与存储芯片第一股兆易创新合作、总投资超2200亿元的合肥长鑫12英寸存储器晶圆制造基地项目启动。



这是继京东方后,合肥的又一次大手笔投资。

但如果把这笔投资,简单理解成风口押注,那就小看了当地对于产业理解。从显示面板到芯片,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进,既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场关于配套升级的长远谋划。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合肥就依托轻工业基础,努力打造自己的白色家电产业,从仅仅依靠本土品牌荣事达和美菱,到吸引美的、格力、长虹等巨头入驻,最终在2011年家电产值超越青岛和顺德,成为全国白电之都。

但只扶持白电,似乎并不过瘾,也不能平衡风险。合肥政府显然希望能用更多的腿走路,调研、搜索、寻找下一个产业目标。

这个目标,在2004年被聚焦在了液晶显示屏上。

时任合肥经济开发区副主任的王厚亮,在走访时得知,家电企业迫切需要大尺寸的TFT-LCD液晶显示屏。

本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合肥开始了与中国新型显示产业“一哥”京东方的招商谈判,希望能够引入其第6代TFT-LCD生产线。

2007年,合肥电视机产量虽然只有500万台。但长虹项目正在建设,海尔和荣事达也在扩产。京东方的6代面板线产品不愁没有销路,风险几乎都可以消化。

更重要的是,京东方可以打开合肥家电产业链的上游环节,一旦成型,聚集效应不可估量。

因此在京东方招商时,时任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撂下了一句狠话——“砸锅卖铁,也要干成这事。”

半导体是个周期长、资金密集的行业,京东方第六代线项目总投资需要175亿,而合肥当年的财政收入才160亿。因此京东方的第一选择并非合肥,而是财大气粗的深圳。

在拿下京东方项目后,除了银行授信的85亿租金,合肥市政府还要填补90亿的空缺——市政府甚至因此暂缓了地铁项目。

最终,合肥市政府采取了市场化机制解决融资难题。2008年11月8日,京东方向5名合肥“国资系”战略投资者发行股票募集资金。

在市政府“背书”下,项目吸引了不少投资者,最终募集到120亿元。这其中,合肥国资系只出资30亿元。也就是说,合肥市最后只花了30亿元,就撬动了这个175亿元的项目。

这最终成就日后的共赢。京东方的落户,解决了合肥当地家电企业每年500亿-700亿的显示屏采购问题,还带来了产业链上游的彩虹、住友化学、康宁、三利谱等100多家企业。

合肥招商京东方的案例,其实是一次典型的“政府主导配套式升级”。在完善现有产业链同时,逐步向高端爬升。在这当中,最重要的是用市场眼光和市场机制对风险进行计算与化解。

遗憾的是,外界往往只注意到“看似不计后果的赌博”,却忽略了这当中的前瞻、筹算与市场化手段。

【三】

在解决了“面子”问题后,“里子”的问题凸显出来。作为合肥的支柱产业,家电、显示屏在寻求转型时,都面临一个问题——缺芯。

这成为了合肥提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的由来。自然,它同样符合“产业配套”的打法。

2013年,合肥邀请十几位半导体行业专家、学者反复讨论、验证后,制定出台了《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首次提出把合肥打造成“中国硅谷”。

这甚至比《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2014年)》,还要抢先一步。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历史上,地方冲破政策的案例并不鲜见,但以一地之力,先于国家进行高新产业规划,合肥政府的敏锐性却颇值得品味。

自此,大众眼中一路开挂的“合肥模式”,在合肥芯片产业开始上演。

依托操作京东方案例的经验,合肥找到了兆易创新,联手向被外资垄断的DRAM产业发起冲击。

长鑫一旦成功,将是合肥继京东方之后另一个产业地标。但打造这个产业地标,需要的投入则更加巨大——项目总投资超过2200亿元,第一期就要220亿,但合肥市政府出手承担了四分之三。

长鑫没有辜负合肥的厚望,5年时间,便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芯片0到1的突破,并随着第一座12英寸晶圆厂的投产,成为大陆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DRAM设计制造一体化企业。

龙头企业的集群效应下,联发科技、群联电子、兆易创新、君正科技等IC设计企业,富通微电子、新汇成等IC封测企业,纷纷落户合肥。合肥集成电路产业链,就此形成闭环。

截至目前,合肥形成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基金丛林,带动社会投资近4000亿元,其中,针对集成电路产业、规模300亿以上的基金,至少有3个。

安徽省省长王清宪说过一句话:“资本市场不活跃,实体经济就不活跃。”

这句话的背后,可能另有深意:不懂资本运作的政府,不是好投资人。

经历京东方经典一役后,合肥被冠上了“最强风投机构”的称号,也探索出一条“国资引导+产业基金跟进+资本市场撬动”的融资体系,以国资入股“背书”,带动社会资本服务招商引资,形成合力共同培育产业。

合肥国资入股的目的,是为了把产业做起来,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在和兆易创新商谈长鑫项目时,合肥市政府就承诺:长鑫要是成功了,合肥市的股权就由兆易收购。

在合肥,把企业“扶上马,送一程”的任务,被交给了合肥国资委旗下的三大投资平台。

在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建投)、合肥市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肥产投)、合肥兴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兴泰)三大平台的牵头下,社会资本被源源不断地引入,成立相关产业基金。

因此,到京东方10.5代线项目的时候,就通过合肥产业引导基金芯屏基金,直接撬动了79.45亿元的社会资金。

而合肥长鑫迅猛崛起后,也引入了阿里巴巴、阳光人寿保险、中邮人寿保险等股东,撬动上百亿级资金。

【四】

2020年,合肥成功跻身“万亿俱乐部”。2021年,GDP冲破1.14万亿元,位居全国第19位,十年GDP累计涨幅213.83%,为全国第一。

在外界看来,京东方、蔚来汽车、合肥长鑫……合肥这些年的大手笔投资,为这座城市带来了“赌城”的外号。

不过,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却说:“合肥的发展不靠手气,靠手艺。”

他口中的“手艺”,显然指的是懂产业、懂技术、懂政策的专业人才,以及一整套科学、精密、市场化的决策机制。

在合肥引进一个重大项目,要走几步?

答案是,市政府先报给市人大财经委,经财经委审完后,再报给主任办公会,主任办公会之后是常委会。

这些部门里,有从政府出来、懂政策的老领导,也有从大学出来、懂技术的专家教授,还有来自金融/产业界、懂产业的人才。

跟合肥招商团队打过交道的人都说:合肥这座城市,懂产业。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半导体产业,合肥的懂,恐怕并不止于是“懂”一点。

中科大落户合肥的故事已在网上传遍,但合肥不光有中科大,还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38所)、第四十三研究所(43所)、合肥工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等科研院所……

在时髦的说法中,合肥这座城市“科里科气”。在半导体领域科研实力雄厚。京东方到了合肥之后,就发现,很多原理上的问题和诊断,在合肥本地高校中就可以得到解决,或牵线引荐。

合肥还摸索出一套“打通知识走向市场”的经验,高校老师与政府干部“双向奔赴”,让高校老师走进政府部门挂职,把研究论文变成文件、对策变政策;政府干部走进高校跟班学习,梳理科研人员的专利成果,对接市场需求。

合肥半导体协会会长、合肥国家“芯火”双创基地主任陈军宁,也是中科大特聘教授、安徽大学资深教授,他也参与制定了《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也有政府干部,花七年时间泡在高校,梳理科研成果,把自己炼成了专家。

政府干部变专家,专家参与决策,让合肥市政府对于产业认识更为宏观。他们曾经花了一年多时间,绘制产业链的“两图四表”,即全景图、分布图、总体情况表、重点企业汇总表、重点项目表、创新平台汇总表,并由一个链长负责一条产业链。

在合肥,芯片产业链的链长,正是市委书记虞爱华。

合肥走红之后,有许多城市的主政官员前往学习,这当然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不过,在学习合肥时,官员们或许可以先听听美国经济史专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的建议:

社会科学总渴望发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和规律,但这种心态需要成熟起来。不要低估经济现实的复杂性,也不要高估科学工具的质量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52#
 楼主| 发表于 2022-6-18 20:54 | 只看该作者
加息惊涛骇浪,请系好安全带

作 者 :墨羽枫香  数据支持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来 源 :格隆汇APP(ID:hkguruclub)

全球大通胀愈演愈烈,仿佛1980年就在眼前。

今年5月,全球通胀中位数高达7.9%,是通胀目标2%的3倍,而去年6月仅3.05%。在全球116个国家中,美国8.6%的通胀位列第28名。

除了日本央行彻底“躺平”外,美联储、欧央行、澳大利亚、韩国、加拿大等全球主流银行均在大规模加息,试图控制已经失控的通胀。

对此,一个股民叹息道:不加息会有通胀危机,加息会有债务危机,过去的那一套“庞氏骗局”的游戏快玩不下去了!


01
最强加息

6月16日凌晨2点,美联储公布6月议息会议,引发全球央行以及投资者高度关注。

美联储来真的了,本次宣布加息75个基点,联邦基准利率大幅提升至1.5%-1.75%。这是1994年11月以来联储最大的单次加息幅度,也是逾27年来首度一次性加息75个基点。

联储还公布了点阵图,预测今年年末基准利率将提升至3.4%(3月份预测中值1.9%),意味着今年还需要加息175个基点。今年接下来,还有7月、9月、11月和12月议息会议,平均每次将加息43.75个基点。如果按照点阵图去演绎的话,加息路径主要会有2种情况,一是75点、50点、25点、25点,二是50点、50点、50点、25点。

对于接下来的加息节奏,鲍威尔也很会安抚市场情绪,称这次真的是特殊情况,因为通胀数据出的时间,跟美联储会议时间太近……这种情况可能10年20年出现一次,所以这次是“例外”。

并且,他还称通胀形势令美联储6月加息75个基点,预计这不会成为常态。美联储下次利率决议将在单次加息50个基点和加息75个基点之间“二选一”。这让紧绷的金融市场暂时得以缓和,出现靴子落地式的反弹。

2022年不会是加息的终点,联储还预测2023年利率中值将达到3.8%。更有5位官员预测利率将超过4%。

对于PCE通胀,联储预测中值2022-2024年分别为5.2%、2.6%、2.2%,较3月分别上调0.9%、-0.1%、-0.1%。PCE与CPI的统计口径有些不一样,但大体趋势相同。这也意味着美联储认为今年到年末通胀会至少维持在5.2%以上。同期,美联储将经济增速再度大幅下调至1.7%,较3月增速足足砍掉了40%。

图片

对于能否控制住通胀?鲍威尔回答记者道: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用更紧的货币环境让更多的需求消失。其他方面如大宗商品价格,无能为力,供应链我们也无能为力。

更有挑事的记者问鲍威尔,你觉得利率3%-4%够不够把通胀打下来?他回答称,可能吧……但我们还需要看之后数据和整体金融情况……

鲍威尔是全球最重要央行的掌门人,也是全球金融市场最重要的灵魂人物,却对能否控制住通胀表现出信心十分不足。尽管如此,鲍威尔仍然重申,美联储将坚定不移地把通胀目标锚定在2%。

从本次“例外”加息75个基点,到大幅上调加息与通胀预测,均向市场传达了一个尤为清晰的坚决信号:通胀>经济增长(就业)。这跟去年完全相反。

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宁愿付出经济放缓,乃至衰退的风险也要大幅、持续加息?

在我看来,如此之高的通胀延续下去的话,会严重侵蚀美元信用,冲击美国经济基本盘以及动摇美国社会稳定的基础。有了美元币值的稳定和信用,才有一切霸权的基础。

当然,这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不仅仅是经济可能会硬着陆的问题,还有全球的风险资产将会迎来一场血雨腥风,尽管一些领域,诸如加密货币、科技股的泡沫已经破裂。


02
欧债危机魅影

美元是全球主要的贸易结算货币,拥有很强的货币霸权属性。美联储是全球央行的央行,它的货币动作相较于很多国家具有绝对的影响力和示范性。美联储宣布加息后,巴林、阿联酋、沙特、科威特、中国香港等纷纷宣布加息数十个基点。

图片

中国央行相对谨慎。在加息前一天,开展2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0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均不变。而市场在之前有较大预期MLF会降息的。5月9日,央行发布一季度货币执行报告,明确提到接下来的货币政策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而之前的原则是“以我为主”。可见在美联储开启激进加息之下,中国央行的降息时间窗口和规模也会受到一些牵引。

欧洲央行撑不住了,于近日宣布决定于7月1日起终止其资产购买计划下的净资产购买,计划在7月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将关键利率上调25个基点,并在9月再次加息。这将会是欧洲央行2011年以来的首次加息。

一边停QE(未来不排除缩表),一边又加息,会让过去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被持续印钱掩盖的深层次问题暴露出来。当前,非常危险的是意大利的债务问题。

有多危险?

6月15日,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破4.2%,创下2014年以来的最高记录。4%被市场看做是死亡线,因为这个水平的发债成本下,意大利的财政负担不可持续。不可持续,也就意味着意大利主权违约的风险大增。

图片

基于此背景,欧洲央行突然宣布6月15日11点召开紧急会议,紧急处理南欧重债国债券被抛售所带来的融资成本暴升的问题。

但紧急开会的结果很意外:声明缺乏细节,仅表态将灵活调整大流行紧急购买计划(PEPP)赎回的再投资,要求员工准备新的抗危机工具以备审批,以保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功能。

欧洲央行举行这种计划外的会议并不常见。这意味着某些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问题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了。这里面最为严重的就是意大利。

上一轮欧债危机,是从希腊开始的,但意大利差一点跟着崩盘。但希腊体量很小,仅占欧元区经济总量的2%,而意大利不一样,占欧元区的15%,且欧元区继德国、法国之后的第三大经济体。最后,意大利还是从欧债危机中挺过来了,主要靠欧央行大规模QE印钱来购买其国债,让债务得以延展。

那之后,德国在实质性削减债务,剩余的英国、法国、意大利的政府债务均在大幅攀升。尤其是意大利,最为疯狂。按照《稳定与增长公约》,政府负债率不能超过60%,意大利一直高高在上、遥遥领先欧洲五国,疫情之前已经飙升到130%,是规定的2倍多。疫情之后,更是直接飙升至150%以上。

图片

另一方面,意大利的经济要死不活,明显弱于欧元区整体表现。2008年,意大利GDP总量为历史最高值,为2.4万亿美元,到2021年却萎缩至2.11万亿美元,13年锐减2900亿美元。

图片

而同期,刨除英国,欧盟27国2008年GDP为16.24万亿美元,2021年为17.09万亿美元,增加了8500亿美元,也是首次超过2008年的水平。其中,欧洲经济强国德国、法国以及英国均在2021年创下GDP总量新高。

13年了,意大利经济非但没有增长,反而还萎缩了不少,也意味着财政收入不增反降。再叠加新冠疫情等重大冲击,财政收入大幅锐减,而政府支出不断增长,结果自然是政府债务越积越多,债务水平越来越高。

早在2012年,意大利财政至多覆盖58%的到期债务。到了2017年,仅能偿还51%了。疫情之后,能够偿还到期债务本金的比例更低了,那么只有依靠“借新还旧”来继续了。这跟当前的美国没有本质区别。

意大利要让庞氏骗局持续下去,至少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欧洲央行持续QE,保持低利率,甚至是负利率水平,否者利率过高,发债成本大升,不可维系。第二,意大利发行的国债要有持续的接盘人,原来是欧央行。但很尴尬的是,现在欧央行停了购债计划,没有了最后的兜底人。

当前,意大利维持借新还旧的两个先决条件不复存在,那么爆发债务危机只是时间问题。且在当前美联储、欧央行持续激进的货币紧缩之下,债务违约问题更容易被点燃。比如,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冲一冲,升一升,升破5%,甚至6%,爆发危机或许只是一瞬间。

一旦如此,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2021年末,意大利公共债务高达2.67万亿欧元。其中,意大利央行持有的政府债务(国债)大致为23%,国内银行为19.8%,而外国投资者大致为30%,包括欧央行以及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家的金融机构。

图片

意大利陷入债务危机,不但会重创欧洲,还会波及全球金融市场。有投资者一针见血:意大利有能力改变全球金融市场的方向!


03
尾声

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全球主流央行大幅紧缩货币的大背景下,日本央行不为所动继续QE,但也会承受巨大代价。

本周三,日本遭遇了惨烈的“股债汇”三杀,尤其国债暴跌触发熔断机制,最终跌幅创下2013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当前,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上涨到0.248%,突破央行所容忍的-0.1%—0.1%区间,后者的承诺不复存在。此前日本采取的方式是无限量印钞购买国债来压低利率,但即便如此,国债还是被大幅抛售,可见投资者要出逃市场的决心是非常强的。从债券市场出来后,继续流出日本,这体现在汇率上,日元大幅贬值,现价兑美元已经到了135,创下24年新低,较去年已经大幅贬值23%。这无疑对日本经济盘产生重大的冲击与影响。

图片

在此背景下,日本还是不愿意加息,因为背后涉及到债务危机的问题。截止2021年末,日本债务占GDP的比例会256.9%,为全球负债率最高的经济体。一旦顶不住要加息,债务危机会很快爆发,不加息,代价也会很大,汇率持续大贬值,经济会遭遇很大的冲击。

图片

被称为“金砖之父”、英国前财政部商务大臣Jim O’Neill于近日表示,若日元兑美元进一步跌至150日元,可能引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那样的动荡。

亚洲的风险爆点在日本,欧洲的爆点在意大利,北美的爆点在美国。随着美联储、欧央行的持续大幅加息之下,市场深深的担忧可能会成为现实。当然,不仅是债务危机,还有垃圾债、楼市、股市等大类风险资产泡沫继续破裂的问题。

6月美联储例外加息75个基点,已经给市场深刻传达了信号:不惜一切代价控通胀,即便以经济衰退为代价。那么,这会导致全球主要风险资产的定价逻辑,迎来中期重大转折。针对股市,会在经济和货币两个层面迎来双杀,起码海外市场如此。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53#
 楼主| 发表于 2022-6-22 11:33 | 只看该作者
这届年轻人,快把旧手机用出包浆了


  一则“中国智能手机4月份出货量同比下降34.4%”的数据,将眼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惨淡放到了大众面前,年轻人对手机的消费热情下降最让手机厂商们头疼,换机周期从过去的一年半拉长到三年,甚至更久。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换手机了,是他们不想吗?

  “90后”李大宇在国内一家头部互联网公司的游戏发行部门工作。大厂打工人们多走在电子产品消费最前沿,消费能力强,对新潮流敏感。不过,李大宇表示自己已将近3年半没换新手机了,还在用着2018年9月发布的iPhone XR。

  “其实电池健康程度、存储都不太够用,手机流畅度也下降了,但想等一等iPhone 14。”

  不止iPhone用户,安卓用户的换机周期也在拉长。vivo执行副总裁、COO胡柏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记得最早(手机更换周期)是16-18个月,之后是20-24个月,最近是36个月了。”

  今年4月,一则“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换手机了”的话题冲上热搜,“穷”“太麻烦”“手机都差不多”,年轻人们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理由。

  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疯狂起量的草莽时代,消费者的换机热情是厂商们的动力之一,各种手机品牌层出不穷,热门机型一机难求,一些换机心切的消费者痛斥手机厂商“饥饿营销”。

  2016年中国手机市场见顶后,出货量连续四年下降。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都不好做了,年轻人对手机的消费热情下降最让手机厂商们头疼,这些问题也直接反映到数据上。

  Canalys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的表现持续落后于全球市场,仅出货7560万台,同比下滑 18%。中国信通院的报告称,中国智能手机4月份出货量 1769万部,同比下降 34.4%。

  一位来自武汉、从业11年的手机卖家告诉《豹变》,今年以来的销量跟往年同期相比,至少降低了50%。手机消费市场不旺,让大家不得不重视一个问题: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换手机了?

  01

  从类快消品回到耐用品

  2021年9月,iPhone 13刚发布,张牧就想入手,但终究没舍得。

  张牧手中的iPhone X“服役”了四年,最近他才终于下决心换成iPhone 13。

  张牧说,他身边有很多相似情况的朋友。

  手机对于年轻人来说,突然从“类快消品”再度回归到“耐用品”。

  有网友表示,“我只要换个手机壳,感觉和换了个新手机差不多的样子”“手机在不断变贵,但是我的需求没有增加”。

  2010年,iPhone 4横空出世,到之后的iPhone4s称霸整个智能手机界,在年轻群体中掀起了智能手机潮流。

  新闻中甚至爆出高中生为了购买一部苹果手机去“卖肾”,这也让苹果手机有了“肾机”的称号。

  此后国内厂商纷纷追赶,在苹果、三星之外,形成“中(兴)华(为)酷(派)联(想)”的四强格局。

  在智能手机们厮杀激烈的年代,各家厂商们从价格战、手机配置战,到传播、用户粉丝经营战,都打得不亦乐乎。


  对于年轻人来说,手机是最私密、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电子设备,不管是出于社交需求,还是拍照、存储等功能所需,年轻人们都愿意为手机尝鲜。

  德勤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在14个发达国家市场中,大约70%的智能手机用户在过去一年半就换一次手机。

  到2022年,手机消费出现明显下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多种商品零售额同比大跌,其中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下降21.8%,而粮油、食品类、饮料类、中医药品类等零售额却同比上涨。

  其中年轻人的购买预期下降最让手机厂家头大。

  4月初,“年轻人为什么不爱换手机”的话题冲上热搜,一加手机创始人刘作虎趁机在微博上做了个小调查,问粉丝有多久没有换手机。

  评论区里出现最多的是2019年一加发布的旗舰手机7Pro,这也意味着这批粉丝手里的机型还是三年前的。

  OPPO旗下子品牌Realme中国区总裁徐起直言,整个市场下行比较明显的原因,就在于疫情反复给换机周期和消费能力带来很大挑战。

  今年以来,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因为疫情而暂时停工停产,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也直接影响了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预期,尤其是年轻群体。

  “囤货”等日常生活消费成为主流消费的同时,手机回归耐用品本质。

  深圳一位15年从业经历的手机卖家老马向《豹变》分析称,很多年轻消费者购物是基于信用消费,例如信用卡或者支付宝花呗消费。

  对未来信心不足,自然会缩减信用消费,“整体经济大环境下,有的客户减少消费,有的客户选择更便宜的品牌或者型号。”

  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在他的最新调查中指出,已经有一些证据显示,消费者信心下降和通胀因素破坏了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更为致命的是,“需求正在消失,而不是递延”。

  疫情一方面削弱了年轻人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迫使年轻人的储蓄意识增强。

  去年10月,富达国际发布的2021年《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年轻一代每月储蓄比例正在上升,月储蓄金额均值为1624元,储蓄率创3年来新高。

  同时,年轻人开始热衷购买保值产品,而手机显然不具备这样的价值。

  疫情改变的不仅是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预期,还直接影响了年轻人的社交频率。

  由于长时间居家公办和上网课,“手机”在社交里所展现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年轻人的换机热情。

  02

  手机厂商“难辞其咎”

  年轻人不愿意换手机,除了受到疫情引发连锁反应的影响,手机厂商自身也存在突出问题。

  首先,手机厂商为了讨好用户在设计产品时疯狂“堆料”,特别是芯片技术的突飞猛进,智能手机的整体性能大幅提升,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讲,一部手机的性能已经冗余,日常使用两三年不在话下,高端旗舰机“服役”三五年也并不稀奇。

  当然,“手机性能冗余”不能称之为一个问题,这对消费者来说算是一个积极影响,但确实让更加务实的消费者认为没有必要更新换代。

  虽然性能冗余了,但是新机创新明显乏力。

  自从iPhone X之后,主流智能手机的外观再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改进。iPhone仍在沿用刘海屏之外,安卓厂商都在用屏占比更高的挖孔屏、曲面屏,而真正的全面屏设计“屏下摄像头”目前还远非主流。

  当屏占比没的讲了,手机厂商们又开始忙着发明“颜色”,比如iPhone的远峰蓝,小米的原野绿,vivo的百里丹霞,荣耀的墨玉青,OPPO的逍遥青等等,快赶上口红色号的复杂程度了。

  结果呢,颜色对于经常更换手机壳的用户来说毫无用处。

  此外在配置上,各家手机厂商动辄拼快充,你100瓦我就120瓦;摄像头越来越多,像素越来越高,甚至上亿。却都是一些无效“内卷”,大多数用户感知并不强烈。

  而在消费者能够感知到的软件上,却没有什么进步,比如5G手机虽然已经成为主流,但至今没有出现与之相匹配的软件应用,甚至不少用户为了降低功耗而关闭5G功能。

  总之,现在的智能手机愈发平庸,挤牙膏式的升级换代令消费者缺乏新鲜感,遑论让人惊叹的“黑科技”了。

  另一个劝退让年轻人换机的问题,是手机的价格不断走高。

  一位在深圳、从业14年的手机卖家告诉《豹变》,他今年的销量跟往年差不多,就是因为他调低了手机价格。

  2017年以来,也就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开始走下坡路时,手机厂商们眼看“薄利多销”行不通了,开始打起了“溢价”的主意,纷纷进军高端化。

  特别是华为受制裁以后,小米、OPPO、vivo抢占高端手机市场的野心一个比一个大。

  对消费者来说,手机厂商进军高端市场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旗舰机的零售价格提高了。再加上近年来手机供应链的紧张,芯片等零部件涨价,导致手机成本上升,手机厂商不得不加价销售。

  根据《Canalys 2021年度智能手机市场分析报告》,2021年智能手机平均售价同比上涨10%;而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中国市场手机的平均售价已经从过去的1500元至2000元增长至2700元至3000元的价位段。

  小米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小米手机平均手机为1188.5元,创历史新高,比2018年同期高出了45%,部分原因就是高端手机销量增加拉高平均手机价格。


  数据来源:小米财报

  手机的价格不断走高,性能更迭已没有更多空间,与年轻人需求更加实际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让手机厂商们很难做到“两手抓”。

  03

  如何破解?

  怎么才能缩短消费者,特别年轻人的换机周期呢?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收入预期,无疑很重要,但这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问题。

  眼下,为了促进居民消费,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采取措施。

  5月23日,深圳市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若干措施》。其中就提出“开展消费电子产品促销活动”,对购买符合条件的手机、电脑等产品,按照销售价格的15%给予补贴,每人累计最高2000元。

  此外,东莞市政府6月1日也发布通告称,将拿出6000万元专款,对购买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促消费购置补贴。

  当然,地方政府的消费补贴只能一时“治标”,要想“治本”还需要手机厂商推出有真正吸引力的、创新性的产品,比如折叠屏手机就被视为一个探索方向。

  自从2019年三星、华为相继发布折叠屏手机以来,除了苹果,小米、OPPO、荣耀和vivo等全球主流手机厂商皆已推出折叠屏产品。

  国际数据公司(IDC)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约710万部,在全球智能手机中占比约0.5%。

  其中,中国市场的折叠屏手机出货量约为150万部,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中占比不到0.5%,其中华为拿下近“半壁江山”,三星占据28.8%的市场份额。

  也就是说,折叠屏手机看上去是一个巨大的蓝海。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认为,折叠屏是未来2-3年智能机手机市场细分的增量市场,且增速会非常快,预计未来几年将有10倍量级的增长。荣耀CEO赵明的预测更加乐观,他认为今年折叠屏手机市场便能实现10倍量级的增长。

  尽管手机厂商们信心满满,但折叠屏市场的潜力尚不明朗,况且高昂的价格仍是折叠屏手机走量的一座大山。

  如果折叠屏手机实在拉不动年轻人消费,进军海外市场则是手机厂商们应对中国手机市场不景气的另一手准备。


  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5G手机渗透率达77.7%,而IDC数据称全球5G手机渗透率仅有五成左右。这意味着,海外市场还有更大的争夺空间。

  小米不满足常年制霸印度市场,早已经在欧洲和拉美市场发力,目前成绩不俗。因此,今年一季度,虽然小米出货量在中国市场只能排第五,但在全球仅次于三星和苹果。

  刚在中国市场刚站稳脚跟的荣耀,5月初宣布全面启动海外市场销售。荣耀方面此前向《豹变》表示,会聚焦20个左右的核心国家,覆盖欧洲、中东、亚太和拉美等地区。

  今年年初,vivo创始人沈炜在看到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低迷、手机行业竞争激烈、用户需求与时俱进,称“2022年将是智能手机行业最具挑战的一年”。

  其实未必。

  如果疫情影响持续存在且手机厂商依然缺乏革命性的创新,2022年可能只是行业滑坡的一个片段而已。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54#
 楼主| 发表于 2022-8-17 15:10 | 只看该作者
中央召开重磅会议,新一轮刺激政策来袭!


原创 金哨兵 成方街哨兵 2022-08-16 22:34 发表于广东

今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深圳主持召开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和广东省长发了言,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省长视频发言。
这次参会的有六个省份: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
这6省,正是去年中国GDP前6名的省份。
一个月之前,李克强在福建主持召开东南沿海省份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
当时参会的包括5省市: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广东。


咱们可以对比一下这两次的会议。
相同点方面,核心都是三个字:挑大梁!
这也是今年形势之下的无奈之举。
对于多数的省市,已经不抱过高的期待,重点就是看沿海5省市和经济大省了。
同时,都重点强调了稳主体、稳就业、稳财源。


不同的方面,首先就是参会省份的变化。
这次,山东、河南、四川的领导参会了。
这三省,都是人口大省。
山东第二、河南第三、四川第五。
第一是广东、第四是江苏,这俩都是外来人口多。
而河南、四川,都是劳动力输出大省。
这次它俩参会,也有稳就业的需要。


另外,宏观政策方面,有一个重要的变化:
7月份,会议强调的是: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协同实施宏观政策和深化改革,帮助市场主体复元气、增活力,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今天,会议强调的是: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深入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合理加大宏观政策力度,推进改革开放,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障基本民生。
很明显,今天对于政策的强调力度要大得多,特别“合理加大宏观政策力度”这一句。
可见,跟7月初相比,目前中央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要更加的严峻,才会使用这样的表述。


所以我们看到,昨天,央行超预期的宣布下调MLF利率10个基点。
今天有消息称,监管机构计划通过指定国有企业担保和承销示范民营房企的人民币债券新发,为这些房企提供流动性支持。同时指示国有增信机构——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对民营房企发债开展效力更强的“全额不可撤销担保”,其中包括龙湖集团、碧桂园、旭辉等房企。
这是在保房企了。
按照这个趋势,接下来,我们还会看到一系列的政策刺激措施。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55#
 楼主| 发表于 2022-8-24 15:07 | 只看该作者
“活下去”!任正非打响生存之战...


原创 金哨兵 成方街哨兵 2022-08-23 22:09 发表于广东

今天,华为再度引发广泛关注。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华为内部论坛再发长帖, 号召华为上下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保证度过未来三年的危机。

“寒冬”、“寒气”、“活下去”等词语贯穿任正非的文章。任正非还直接告诫华为员工,“不要再讲故事,一定要讲实现”,要把“活下来”作为未来三年“最主要的纲领”。



任正非为什么要讲这个话?

看看华为上半年的财务数据:

今年上半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3016亿元,同比下降5.87%;净利润率为5%,去年同期为9.8%。

具体到业务板块来看,华为运营商业务收入为1427亿元,同比增长4.24%;企业业务收入为547亿元,同比增长27.51%;终端业务收入为1013亿元,同比下滑25.35%。

华为业绩下滑,主要是因为芯片问题被美国卡脖子之后,荣耀被迫卖掉,华为品牌的手机销量也大幅下滑。

在美国持续的打压之下,华为还能保持现在的状态,确实已经不容易了。

这些是已知的、已经过去了,从任正非的文章中,哨兵还看出了两点:



1、未来十年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历史时期,全球经济会持续衰退,由于战争的影响以及美国继续封锁打压的原因,全世界的经济在未来3到5年内都不可能转好,加上疫情影响,全球应该没有一个地区是亮点。在这种情况下,全球消费能力会有很大幅度的下降,这对华为而言无论是供应还是市场都有压力,2023年甚至到2025年,华为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的纲领活下来,有质量地活下来。

这是任正非对于全球经济形势的判断。

今年,市场已经很悲观了,但任正非的判断是全球经济的持续衰退、消费能力的大幅下降,还会持续下去,而且预计未来三年(2022-2025年)会活的很艰难。

以华为的江湖地位,他们都在考虑如何活下来的问题,其它企业呢?

这不禁让哨兵想起2018年的万科。

2018年9月,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提出:万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进行战略检讨,以活下去为最终目标。

然后呢?

在房住不炒、三条红线等一系列的政策之下,加上疫情的影响,今年房地产行业的状况、房企的情况,大家都看在眼里。

今年,华为也在喊活下去,接下来几年,会发生什么?



2、华为2023年预算要保持合理节奏,收缩或关闭未来几年内不能产生价值和利润的业务,同时调整市场结构,哪里有钱就去哪里赚一点,聚焦市场价值客户,彻底放弃一部分国家或市场。

“哪里有钱就去哪里赚一点”,这句话,恐怕会让很多行业、很多企业,听得毛骨悚然。

因为过去这些年,华为干哪一行,就会把哪一行的利润给打下去。

堪称“卷王之王”!

华为带头“卷”起来,那被“卷”的行业和企业,恐怕就只能继续向华为看不上的、不那赚钱的领域“卷”过去……

这一波扩散下去,大家的日子,恐怕都不好过了!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56#
 楼主| 发表于 2022-8-30 11:46 | 只看该作者
美国释放强烈信号!


原创 金哨兵 成方街哨兵 2022-08-28 22:12 发表于广东

周五晚,美股三大指数全线暴跌,道指暴跌逾千点,纳指重挫近4%。

导火索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讲话,释放出强烈的鹰派信号,导致市场出现抛售潮。

核心包括两点:

一是加息力度的提升。9月加息幅度的预期,从50个基点,提升到了75个基点。

二是对于本轮加息周期持续的时间。按照鲍威尔的意思,加息周期持续的时间会比市场预期的更长,开始降息的时间也更晚。

美国现在的意图非常明显:不引爆全球危机,加息缩表是不会停止的。

最近几十年,美元周期是美国收割全球的核心模式,今年还在继续玩这个套路。

并且,因为过去两年疫情带来的损失太大,美国今年还要把这个套路玩的更大、更狠,来补自己的窟窿。

所以,先是在欧洲挑起了俄乌冲突,刺激欧洲的资金疯狂往美国跑,收割了欧洲一把。

而亚洲这边,针对中国的意图也很明显。

湾湾就是美国的发力点。

目前,美国还在搞各种动作。

图片

但咱们在政治方面,还是非常理智,不会有一些过激反应。

总体上就是拖字诀,久则生变。



在经济层面,咱们其实也是在硬扛,拖到形势有变。

就比如放水这事儿,虽然国内稳增长的压力很大,但咱们在货币政策上,仍然保持了相对克制。

前几天国常会提出的19条刺激政策,力度上也相对有限。

因为接下来随着美联储的加息缩表,形势会更加严峻,还得留着点“子弹”。

同时,对于今年经济增长的目标,其实已经淡化了。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各种压力自然纷至沓来。如何应对国内的各种压力?

咱们的策略是:向底层倾斜。



昨天,#商贩卖芹菜收入20元被罚6万6#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国务院督查组接到群众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陕西榆林的一家个体户卖了5斤芹菜后被市场监管部门罚了6.6万元,督查组对此展开调查走访。

查阅榆林市市场监管局2021年以来食品类行政处罚台账发现,针对小微市场主体的五十多起处罚中,罚款超过五万元的就有二十一起,而他们的案值只有几十或几百元。



在我们的印象中,如果地方上出现这种乱罚款的情况,一般都是财政比较困难的地区。

比如曾经的霸州。

而榆林,属于煤炭大市。

2021年榆林的煤炭产量达5.52亿吨,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鄂尔多斯,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3.6%。

在这两年煤炭行情高涨的背景下,财政应该不缺钱才对。

我们看一下数据:

2021年,榆林全市地方财政收入587.3亿,同比增长44.6%。

同时,财政支出800.5亿,同比增长14%。

这属于“挣得多、花得更多”……

今年上半年,榆林市财政收入为534.51亿,增长97.5%,增速位居全国第一。

榆林的财政收入几乎占了陕西全省的三分之一,超过了省会西安。

也就是说,榆林的财政收入,还是很强的。



但连榆林都出现这种情况,那其它财政更加困难的地区呢?

榆林这事儿被央视带头报道并推上热搜,就是开启新一轮整顿的开始。

据中国政府网此前消息,国务院拟于8月下旬组织开展第九次大督查,对山西、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实地督查。

在目前的形势之下,国内还没有到出台大规模的刺激政策的时候,所以只能继续熬。

11月,美国中期选举结束之后,国内的大会应当也召开了,欧洲的能源危机也爆发了,届时,形势大概就该明朗化了……

对于股市,也是同样的道理,目前形势不明,指数震荡,结构性的炒作,热点轮动。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57#
 楼主| 发表于 2022-10-3 18:16 | 只看该作者
风暴正从欧洲来?


原创 雷思海 雷思海 2022-10-03 12:04 发表于北京

国庆假日,京城风雨。

有关欧洲某百年大投行暴雷的消息,在网络流传。

传言的主角瑞信来头极大:

它是西方金融体系稳定至关重要的 9大银行之一。成立于1856年,目前全球有5万多名员工,横跨传统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私人银行、共享业务等,全球50多个国家地区设立分支机构,2020年管理资产规模超1.4万亿瑞郎。

就是这头金融巨无霸,正被无数猎食者啃咬,股价创历史新低,押注它会还不起钱的金融产品CDS,价格在爆,已经拉到了2008年的美欧金融危机时刻。

图片

瑞信的CDS价格,接近2008年危机时刻
圈内人似乎已经在赌它这次必死无疑了。暴涨的CDS,是猎手们吃大户的照相留影。
从瑞信股票的日线图来看,近期的走势,反向对应了美元的升值,近乎准确。可以合乎逻辑的推论:美元升值所带来的连锁效应,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稻草。不知道它的操盘手,押错了什么地方,但一定是美元升值的相反方向。
图片

瑞信的股价,创造了历史新低
据说瑞银的CEO叫雷曼。这让人想起2008年次贷危机的美国投行雷曼兄弟,正是它的资产暴雷,引爆了美帝的次贷危机。
而瑞信的规模,差不多等于2个雷曼。一旦真正暴雷,其影响将是全球级别的。
欧洲金融市场正走在脆裂边缘。
最犀利的杀伤来自两个太快:
美元强拉的速度太快,能源涨价的速度太快。
这让那些习惯于慢吞吞的趋势型打法的巨无霸们,短期无法适应,原本以为马马虎虎可以应急的杠杆率,一下子突然变为拉满:5块钱本来是盖5个风险点的,结果来了十个风险点。
瑞信困境或许只是一个开端。
紧跟在瑞信后面的是德银,这是比瑞信更大的体量,是一头猛犸。它的股价也创造了20多年来的历史新低,押注它会违约的CDS价格,最近也在爆。
而此前,英国的养老金已经差点闹出问题。
由于英镑对美元贬值过快,英镑的市场利率预期压不住,养老金的部分产品面临追加抵押品要求,但是没钱!
英国政府迅速决策,发出无限购债的承诺,压低英镑利率预期,才算化解这场潜在巨大风波。
眼下,北溪事件对美元的暂时狙击,或许能让瑞信、德银暂时喘息。但是,美元的右头依然坚挺,保持着调整后再向上的张力。而欧洲地缘的紧张,也在进一步测试高点,包括鹤舞的恫吓,都在进一步的升级之中。
在明年2月前后,俄乌战争这个最大的靴子落地方式明确之前,全球更需要小心可能来自欧洲的金融风暴。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58#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19:06 | 只看该作者
世界疯抢中国船!


原创:经纶

来源:华商韬略(ID:ID:hstl8888)


伴随着北溪管道的数声爆炸,欧洲的天然气危机“雪上加霜”,对美国液化天然气的需求持续高涨。

管道指望不上,只能靠LNG(液化天然气)船顶上。于是,创纪录的造船订单正在全球寻找接单者。

图片

“凛冬将至。”

对《权力的游戏》这部美剧,欧洲大陆现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9月26日晚,在波罗的海70多米深处,传出数响沉闷的爆炸声,从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管道“北溪1号”和“北溪2号”相继损坏,引发了震动全球的天然气泄漏事件。


这一颇有诡异色彩的事件背后到底有何隐情,目前仍未有定论,它或许永远都是一个迷。但它的后果却非常确定:欧洲的天然气能源危机,将进一步加剧。

欧洲的冬天已在路上,东莞的电热毯也持续热销,天然气的重要性再度凸显,现在只有一个问题:欧洲到底需要多少天然气?


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2020年,欧盟27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为57.5%,原油、天然气、煤炭等均需进口。其中,据欧盟能源总局的数据,在目前的欧盟能源消耗中,天然气的占比已达到25%。

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多年来,欧盟各国逐渐减少煤电、核电的使用,不断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重。过去5年冬季,欧盟27国天然气日耗为15亿方/天,冬天5个月需要天然气约2250亿方。

彼时,欧盟40%的天然气消耗来自俄罗斯。

煤电污染环境,核电不够安全,俄罗斯的天然气便宜又清洁。但随着2月份俄乌边境的一声炮响,一切都成了回不去的回忆。

随之而来的,是天然气价格的直线飙升。

以“欧洲天然气价格风向标”荷兰TTF基准天然气期货价格为参考,2月24日当天跳涨50%,达到132.71欧元/兆瓦时。到了8月底,TTF价格一度突破300欧元/兆瓦时。相比冲突之前,价格翻倍。

如今,北溪1、2号的彻底中断,把来自美国的天然气推上了欧洲能源版图的核心位置。随着横跨大西洋的天然气运输量激增,对LNG船的需求也因此大幅拉升。

截至2022年6月底,全球共计696艘LNG船,其中约80%船为项目船,无法在短期内从事即期市场运输。

遗憾的是,又一个棘手的问题来了。

“未来两个月内,大西洋海域中已没有一艘LNG船可供租用。”

日前,船舶经纪公司Poten&Partners商业情报主管杰森·费尔(Jason Feer)如是说。

即便加钱,市场上恐怕仍是一船难求。

LNG运输与天然气交易方式类似,采取市场化的订单制,“先到先得”或“价高者得”。据液化天然气运费价格评估机构Spark Spark Commodities报告显示,今年9月中旬至11月中旬,LNG船的日租金将升至10万美元,比1年前的价格高出124%,创出历史新高。

旧船不够用,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在建新船上。

早在2019年,LNG出口大国卡塔尔就已经感受到市场的需求提升,大手笔推出“百船计划”,着重扩充自己的LNG运输能力。在欧洲缺气,世界缺船的当下,谁能解决这个难题呢?

世界的目光开始投向亚洲,中国与韩国的造船业登上舞台。


LNG船,人称“海上超级冷冻车”,又被业内视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代表了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

天然气作为一种密度极低的气体能源,想要进行长距离运输,只有两种方法,要么是管道输气,如刚被炸掉的北溪1、2号;要么是借助大型LNG船,将天然气低温液化后进行大量运输。

作为特种船舶,LNG船蕴含了极高的技术要求。它具备强大的维护系统,能够确保天然气处于零下163℃的液体状态,尽量降低其蒸发率。


目前,LNG船的平均交付期长达30-50个月,价格也与其系统技术参数挂钩。在一船难求的情况下,一艘常规17.4万立方米舱容的二冲程运输船,价格曾一度从1.8亿美金涨到2.3亿美金。

可以说,LNG船的建造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工程,高度考验建造厂商的综合实力。掌握了LNG船的建造技术,就是站在全球民用造船业的制高点。

回顾世界造船业的发展历程,先后经历过欧洲独霸、日欧共治、日韩共治等阶段。进入21世纪后,世界造船业的中心转向东亚。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日本也逐渐被韩国甩到身后。

在LNG船领域,韩国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二十年时间,已经成长为这一领域的“头号玩家”。

2022年1至8月,全球111艘LNG船订单中,韩国厂商拿到了其中的83艘,大宇造船、三星重工、现代重工作为韩国造船三巨头,目前其订单基本已经排到了2026年下半年,生意火爆。

但在头号玩家背后,还有一位快步直追的选手:中国。

在LNG船建造领域,中国与韩国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111艘LNG船订单中,抢下剩余28艘订单的,正是中国厂商,这一次,中国厂商也创下了历史最好接单纪录。

这个追赶的速度,要比韩国的崛起速度更快。

2008年,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才首次打破韩国等国家的垄断,建造交付了中国第一艘大型LNG船。而在2018年,中国厂商一单LNG船订单都没有接到。但是,到了2021年,中国在全球新建LNG船的市占率就达到10%,如今更是快速扩大到25%。

以这样的追赶速度,中国LNG船建造业超越韩国之日,似乎已经不远。

目前,除了沪东中华这家龙头外,今年3月,江南造船也接到了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的两艘17.5万方LNG运输船订单,成为第二家进入大型LNG船建造市场的国内船企。紧接着,次月,大船重工成为国内第三家进入LNG市场的船企。

让韩国厂商产生危机感的,不仅是中国对手的发展速度,从商业的深层次思考,更在于中国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以及市场空间,能够为船厂提供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一个少有人知的事实是,尽管韩国三大船厂拥有LNG船这种高端船舶的建造能力,经营却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其中,大宇造船上半年亏损约4.34亿美元,现代重工亏损超过5亿美元,三星重工亏损超过2.5亿美元。

此外,2015年至2021年,韩国造船业的从业人员从20万削减至10万以下,减员中,有相当多的熟练技工。

2022年9月26日,在经营了20多年后,韩国大宇造船的大股东韩国产业银行,选择将船厂出售给韩华集团,船厂无法脱困,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中国船厂背靠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无论在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以及制造业产业链配合等多个方面,都具备深厚的后发力。

中、韩争霸的戏码,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了大幕。

图片

要在造船工业顶峰的LNG船领域占据鳌头,资金、市场只是次要因素,不掌握过硬的核心技术,显然是不行的。

在多项技术中,最具难度代表性的,就是殷瓦钢(Invar)的焊接与生产。

殷瓦钢,又名不变钢,这是一种由瑞士科学家夏尔·纪尧姆在1896年发明的铁镍合金。它最主要的特点,是热膨胀系数很小甚至接近于零,能在很宽的温度区间内保持不变形,稳定性极高。

天然气中残存有水分和酸性气体杂质,具有一定的腐蚀性,而要在海上长距离运输,温度又必须降至零下163度,并压缩600倍转换为液态天然气。

制作容纳大量液态天然气的液化仓,需要抗低温、高封闭、抗腐蚀、不变形的材料。目前能满足这些特点的,只有殷瓦钢。

但是,殷瓦钢虽然优点很多,却非常娇贵。

比如厚度0.7mm的殷瓦钢合金,接触到水和油,8小时内便会生锈,直至整张钢板报废;如果与人手上的汗液接触一下,24小时内就会被锈穿。

因此,殷瓦钢的焊接难度极大,需要最高级的G级焊工,佩戴专用羊皮吸汗手套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进行。整个殷瓦钢的焊接工艺,就是LNG船建造工艺的复杂性和高难度体现。

以一艘4个液化舱的LNG船为例,一个液化舱大概有六个篮球场大小,全船殷瓦钢焊缝长度约130公里,不能出任何一点细微的问题。

虽然机器焊接能够完成90%的工作,但剩下的10%的手工焊,意味着严苛的挑战。那些需要手工焊接的地方,多是一些机器无法焊接到的狭小不规则角落。

在沪东中华承接的一个订单中,船东曾依据经验,判断其不可能独立完成三面体(LNG船液货舱系统重要部件)的制作,建议直接购买成品。

这个时候,中国第一位拥有殷瓦钢焊接G级证书的女焊接技师周蔚慈挺身而出:“中国人一定能建成属于自己的LNG船。”

从短期成本看,每只三面台价格约为12万元人民币,并不算太贵。但是,如果长期依赖进口,沪东中华就无法真正掌握LNG船的核心建造技术,进而影响公司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在周蔚慈带领下,攻关小组查阅资料,不断尝试,最终完成了一整套系统的三面体制作与焊接工艺,被专家称为“中国奇迹”。而周蔚慈本人也被法国GTT焊接专家称为焊接界的“China NO.1”。

在LNG船的领域里,法国GTT公司是个特殊的存在。这家公司依靠自己在殷瓦钢方面的专利,在近40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核心技术的垄断。一位殷瓦钢焊接工想要上岗作业,就必须通过GTT的严格考试认证。韩日等世界各国厂商建造LNG船,都必须向GTT交纳不菲的专利费,甚至直接购买殷瓦钢构件。

但是,GTT在殷瓦钢方面的垄断,最终被中国打破了。

2017年,中国船级社向宝钢特钢LNG船用殷瓦合金颁发认可证书,正式宣告宝钢特钢成为国内首家、世界上继法国GTT公司之后第二家获得薄膜型LNG船用殷瓦合金认可的制造商。

图片

LNG船用殷瓦合金的国产化时代,开始了。

目前,沪东中华正在建造27万立方米LNG船,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LNG运输船。一旦建造成功,中国的LNG船建造技术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从2008年,沪东中华下水中国第一艘国产LNG船“大鹏昊”,到如今在建的27万立方米世界最大LNG船,中国船厂距离“皇冠上的明珠”越来越近。

这一切,还只是中国造船业崛起的一个缩影。

图片

很多人应该都看过一个画面,海军建立68周年纪念日上,著名军事专家张召忠谈及当年海军舰船的落后,在节目中当众飙泪,令人动容。

“我们遭受了多少窝囊气才有了今天。”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虽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却并非传统的造船强国。在世界的造船工业版图中,一度缺少存在感。

但随着造船业、特别是尖端造船业的突破,“舞台边缘”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5.2%、50.8%和47.8%,按修正总吨(CGT)计分别占42.0%、47.7%和41.5%,国际市场份额均位居世界第一。

在总吨位上,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表示,“中国预计在2022年将建造超过4000万载重吨船只”。

这一吨位数,相当于只用一年时间,就造出了美国二战期间所有造的船。而中国造船业的崛起,不仅体现在吨位数上,还体现在高精尖的建造领域。

除了前述的LNG船之外,航空母舰、豪华邮轮也被视为“皇冠上的明珠”,而中国造船业均成功实现了国产化。

2017年的4月26日,我国第一艘完全自主研发制造的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下水;今年6月17日,更为先进的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中国海军进入三航母时代。

图片

去年12月,中国首艘大型豪华邮轮顺利实现坞内起浮,取得突破性进展。按照预定进度,2023年9月将完成交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豪华邮轮的建造难度不低于航母,其需要同样复杂的精细度,以及大量的品牌材料和设备应用。

纵观整个中国造船业,在LNG船建造领域的快速挺进,是整个造船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一个缩影。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主自强的中国造船业,为中国走向深蓝海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而起始于2019年的卡塔尔“百船计划”,则恰好为中国造船业提供了最高端的竞技舞台。

2019年,卡塔尔能源公司计划实施其北部气田增产项目,为满足其LNG产量增长对运力的需要,它下属的卡塔尔天然气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招标船东和造船厂,为其建造约100艘LNG运输船。

这正是震动整个造船业的“卡塔尔百船超级项目”。

2020年4月22日,一场视频连线,将北京、上海和卡塔尔多哈三座城市连接在一起。

这场视频连线,是为了完成一场“云签约”仪式,卡塔尔天然气公司宣布,在沪东中华造船和韩国三家造船企业锁定共计151艘LNG运输船造船船坞。

图片

但想要真正拿到这样的“世纪订单”,并非易事,在此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订单生效的消息出现。

但变化发生在水下,在这一年多与国际强手的同场竞技中,沪东中华拿出了从设计理念、到品牌船型、再到全寿命周期的服务体系的全套杀手锏,一项一项地打动卡塔尔方面,获得客户青睐。

最终,卡塔尔方面宣布“卡塔尔百船超级项目”首批造船订单由沪东中华造船承接。

从2022年1月至今,沪东中华承接大型LNG运输船11艘,接单量与韩国现代重工并列全球各大船企之首。但更多、更大的LNG船,更强、更有竞争力的中国造船业,或许才刚刚开始。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59#
 楼主| 发表于 2022-11-5 15:14 | 只看该作者
中产阶层正在告别高端消费


文 | 老鱼儿
编辑 | 杨旭然

时至现在,A股公司三季报纷纷出炉。消费品类公司的表现不佳,其中尤其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高端消费类的表现同样不行。
从相关消费品公司的财务情况来印证,例子比比皆是:
拿国内最大的免税品商家,被誉为“免税茅”的中国中免来说,前三季度其营业收入393.64亿元,同比下降20.47%;归母净利润46.28亿元,同比下降45.48%。
其中三季报数据表现更差,营业收入117.14亿元,同比下降16.17%;归母净利润6.9亿元,同比下降77.96%。
被称为“药中茅台”的片仔癀,今年三季度营业收入21.93亿元,同比下降3.08%;净利润7.38亿元,同比下降17.64%,收入和利润罕见的双双下降。
其上一次其单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还是2016年四季度,营收同比下滑则是2014年三季度。上一次营收净利润均同比下滑,是2014年第三季度。
而高端消费的代表茅台,在业绩上并没有“暴雷”,但是在股价上暴了雷。经过一波大幅下跌之后,其最新总市值为1.8万亿元,与2022年年初相比,总市值缩水约超7000亿元。与2021年2月上旬历史高点时相比,市值缩水约14000亿元。
整个消费品行业都处在疫情等因素导致的挣扎之中,但高端消费的溃败仍令不少人始料未及。在此之前,这普遍被认为是消费领域的“避风港”。如今这个港湾却根本起不到避风的作用。
01 行行出寒气
高端消费遭遇了寒秋,并非出现在个别公司,而是普遍出现在各个行业。
自带“高端气息”的黄金行业是其中典型。
根据中国黄金协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国内原料黄金产量为269.987吨,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产33.235吨,同比上升14.04%,若加上进口原料产金,全国共生产黄金356.349吨,同比增长12.95%。
产量增加了不少,消费增长却非常乏力。
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黄金消费量778.09吨,与2021年同期相比下降4.36%。其中:黄金首饰522.15吨,同比下降1.31%;金条及金币191.73吨,同比下降10.46%;工业及其他用金64.21吨,同比下降8.79%。
图片
珠宝首饰消费出现了明显下滑
总体疲软之下,相关珠宝首饰企业的业绩也一片惨淡。
迪阿股份前三季度营业收入30.43亿元,同比减少10.79%;净利润7.73亿元,同比减少22.0%;
明牌珠宝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7.78亿元,同比下降3.16%;净利润6342.57万元,同比下降51.23%;
老凤祥前三季度净利润13.56亿元,同比下滑9.49%。本年度以来,净利润持续下滑;
萃华珠宝于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25.6%;
周大生前三季度净利润降7.48%;
即便是中国黄金的净利润仍有近10%的增长,给行业撑起了一点“脸面”,但是对比去年的冲劲,2022年实则软绵无力。
图片
另一个典型的高端消费品——欧美奢侈品大牌,今年在中国也频频遭遇“滑铁卢”。
Gucci母公司开云集团上半年销售额达99.3亿欧元,同比增长23%。但是受中国的影响,亚太地区上半年销售额下滑8%。在中国大陆平均有20%的门店在第二季度关闭,仅4月和5月就关闭了30%。
法国奢侈品巨头 LVMH 集团2022上半财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8%至367亿欧元,所有业务部门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但在中国的营收出现了“严重的两位数下降”。
此外,Prada2022上半财年营业收入为19.01亿欧元,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22.5%。但受大中华区疫情管控的影响,亚太区(除日本)销售额同比减少6.7%;
今年以来在全球其他地区增长了16%的Burberry,在中国销售额跌了35%;
瑞士奢侈品巨头Richemont(历峰集团)截至2022年6月30日在中国内地销售额下降37%。
巴克莱银行数据显示,中国今年4至7月的奢侈品消费额下降40%。
大件消费也是惨不忍睹。
高端汽车消费出现了罕见的下跌。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1-9月高端轿车(30万元以上)销量排行前十中,有六款车型同比销量下降,仅有三款同比上升。
图片
房地产更是重灾区,除了上海北京等地的稀缺豪宅之外,几乎全国都在一片负数之下。今年1-9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142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2%;商品房销售额99380亿元,下降26.3%。
属于绝对高端消费的别墅数据,2022年上半年,全国重点195个城市别墅成交套数达到40287套,相比较2021年上半年72186的成绩单来说,成交明显缩减。
种种迹象都表明,高端消费的客户,确实是买不动了。
如果我们再把具体对象明确一些的话就会发现,在高端消费方面真正溃败的,并不是那些身处财富金字塔顶端者,而是那些平时迷恋于越级消费的中产阶层。02 人人囊羞涩
人们“想挣钱、怕花钱”情绪在蔓延。
高端消费乏力的原因,逃不开消费乏力的大环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前三季度支撑高端消费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385元,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2%。
再具体细分。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增长5.6%;人均居住消费增长5.3%;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增长2.2%;人均交通通信消费增长4.6%;人均医疗保健消费增长2.5%;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增长7.2%。
只有两项消费数据下降:分别是人均衣着消费下降1.1%、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下降4.2%。
基本可以看出,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花到衣服首饰等方面的闲钱越来越少。
图片
目前中高档服饰消费的下滑较快
这直接打击了人们的消费热情。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 50 个城市进行的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仅占 22.8%,比上季减少 1.0 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 58.1%;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 19.1%。
人们“想挣钱、怕花钱”情绪在蔓延,这在中产阶层人群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以往,中产阶层一直是高端消费的中坚力量。咨询公司罗兰贝格与天猫共同发布的《天猫奢品策略人群白皮书》显示,从最新奢侈品消费来看,品质精英、雅致居家等高购买力人群贡献了最多的“钱包份额”;时尚引领型消费者作为奢侈品消费核心人群增长最快;追求潮流的新世代女性、小城成熟青年与数字科技青年,都是潜力巨大的新兴奢侈品消费人群。
每一种画像,都是中产阶层的模样。
但是如今,他们却越来越吝于尝试高端消费了。
图片
中产阶层的高端消费活力正在下降
根据要客研究院《2022中国高净值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拥有超过1000万元净资产的高净值消费者,在2019年的奢侈品消费中占比为73%,但是疫情后的2020和2021年,分别为77%和80%,预计2022年达到82%左右。
富人在奢侈品消费占比的提升,对应的就是中产阶层消费能力的下降。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数据,据优奢易拍《2022年上半年闲置奢侈品发展报告》显示,上半年我国闲置奢侈品交易量同比上涨14.3%,鉴定单量同比上涨21.67%。
据上海和杭州的奢侈品零售商表示,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出售他们的奢侈品,以快速筹集资金。虽然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数据表明二手奢侈品的来源主要是中产阶级,但是凭我们的常理推测,几件二手奢侈品,大概率解决不了富人的巨量资金需求,但对于中产阶层解除燃眉之急来说可能更有帮助。
我们再看几组有明确支持的数据。
以中产们最爱的咖啡为例。
据红餐网近期出版的《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我国咖啡市场规模达到1547亿元。2022年,我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近1700亿元。
咖啡总的盘子继续增加的同时,中产最爱的高端标配星巴克却降了。
图片
星巴克中国的销售今年出现明显下滑
8月3日,星巴克公布了2022财年Q3财报,在中国营收为15.8亿美元,同比下滑6%,平均客单价同比下降4%,以及交易量下滑15%,使得同店销售额同比萎缩18%。
旅游消费也是中产阶层的标配——这甚至是很多人的刚需,宁可节衣缩食也要支出,但在疫情的影响下同样疲软。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2022年国庆节假期7天,中产们更为青睐的长途游降温明显,跨省游和省内跨市游的游客比例分别下降了14.4%和9.5%。
高端消费品没有了大基数的中产阶层消费力的支撑,各类数据出现了全面的下滑。
除了中产们人人囊中羞涩之外,这也非常直接地展示出了一个问题:仅靠高净值人群的消费能力,对于整个消费市场的贡献非常微薄,支撑不起消费品行业的繁荣,也支撑不起一个大国经济的发展。03 写在最后
中产阶层高端消费的低迷,主要体现出两个层面的根源:
一方面,中产阶层不愿消费,属于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应激反应。而经济形势通常被认为与疫情困扰、产业衰退、复杂的国际形势有关,这是外因;
另一方面,中产阶层不愿高消费,其实是一种在消费理念方面被迫的“理性回归”,属于内因。
对品质生活的追求,特别是对一些有明显欧美日韩印记生活方式、消费品的刻意追求,在过去几年乃至几十年间,让中国的中产阶层消耗掉了大量财富。
而这些财富的支出,除了让欧美品牌商、奢侈品商赚得盘满钵满之外,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实际价值——除了让部分消费者产生了一些诸如“我过的是一种有品位的生活”、“我是一个有品位懂得欣赏的人”的虚幻光环之外——如果这能称得上是价值的话。
如今几乎各行各业都已经彻底离开了曾经的高速发展期、爆发期,经济社会的造富能力正在极速下降。对于很多人来说,未来预期不乐观的局面仍将延续。
在这种环境下,一些在消费上感到紧张焦虑的中产阶层,是否会怀念曾经被自己肆意花掉、贡献给了星巴克和LV们的真金白银呢。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60#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8 19:29 | 只看该作者
乱成一锅粥的全球资本


原创 顾子明 政事堂2019 2022-11-17 21:18 发表于辽宁

本周,全球的金融市场乱成了一锅粥。

国内,国债和中短期票据收益率全面飙升,银行理财收益瞬间跌成负值,挤兑潮蜂拥而至,债券基金经理一周亏光了一年的收益,甚至去银行下跪求不要赎回。

腾讯在大股东持续减持的状态下,带领着中概股来了一波绝地反击,打爆了一堆的中概空头和港币空头。

美元人民币汇率从7.24一路跌至7.04,单日暴跌千个基点创下了历史的记录,一周跌没了过去两个月的涨幅,人民币的大空头们纷纷爆仓,亏的裤兜比脸还干净。

美国CPI直线跳水远超市场预期,强硬的大半年的美联储突然转鸽,释放缓慢加息预期,纳斯达克单日暴涨7.35%,创两年来的最高涨幅记录。

大杀四方的美元指数从高位迅速跌落至今年8月时的106,全球主要货币纷纷跟涨,全球股市也纷纷稳住了阵线,开启了一波反击。

连因俄乌战争上涨的石油和粮食价格,也出现了突然的下跌。

甚至国内诸多憋了许久的政策,也一股脑的出台,为经济筑底。

防疫20条的出台,使得各个城市开始了真正的精准防疫,房地产16条的出台,使得房地产公司们迎来了久违的政策底,连关闭许久的大型游戏版权号,也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曙光......

就在大家为市场巨变寻找理由之际,很少有人关注到,全球资本乱成一锅粥的大变局的真正原因,就是“巴厘岛格勒战役”中,“G20峰会,美国让步”。


美国迫于东方大国们的压力,不得不"求和”,并承诺,放弃利用美元潮汐和能源粮食危机进行全球的收割。

于是,白宫作弊式搞出了跌掉大牙的CPI,美联储的加息预期大幅转鸽,美元的加速回流停滞,全球资本市场的锚和预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球资产的估值模型,在极短的时间迎来了一波重估。

做出了如此大的让步,美国自然也获得了他们想要的。

之前历次G20部长会议,都在某些东方大国的阻挠下,无法达成谴责俄罗斯的联合宣言,在此次的巴厘岛上成功通过,普京在G20上的四大支柱全部放弃了对俄罗斯的“抢救”。

这次G20宣言突破性的谴责了安理会五常之一的俄罗斯,要求其“无条件”撤军,而且,反战争和反核威胁的宣言力度极其强烈,甚至还把全球通胀、供应链断裂、经济脆弱、金融风险的锅也扣给了俄罗斯。

对俄罗斯侵略乌克兰表达最强烈的痛惜,并要求俄罗斯从乌克兰领土上彻底、无条件撤出。多数成员强烈谴责在乌克兰的战争,强调这场战争正在导致人民严重受苦并放大了世界经济现存的脆弱性,包括制约增长,增加通胀,打断供应链,加剧能源和粮食的不安全性,扩大金融稳定风险。
更严厉的是,地球另一半的纽约联合国大会上,在G20各大国的默许下,也通过了对俄罗斯索取战争赔款的联合国决议。


在G20上,美国做出的让步,收买各个大国的成本,算来算去,也只能从俄罗斯身上搜刮后支付。

昨天在巴厘岛提前离席的俄外长拉夫罗夫,一度让我想起了当年叙利亚外交官那的落寞背影。

图片

而本轮大帝的外交惨败不仅仅来源于俄乌的军事战场。

在资本战场上,面对美国以暴力加息为组合拳引发的全球资本回流压力,叠加高能源通胀,也让一众原本支持俄罗斯的新兴国家不得不与美国进行妥协,让濒临经济崩溃的欧洲选择分手后分餐毛熊。

最终,巴厘岛格勒的战役,以俄罗斯的惨败告终。

未来几个月,随着俄乌冲突进入到一轮秘密谈判阶段,全球新兴国家都会迎来一波喘息之机,享受G20带来的红利,修复和调整国内的经济政策。

只是,这几天跪在银行门口的基金经理们,并不知道自己下跪是因为大帝军事上跪了,做空中概和人民币的空头们,也不知道自己输光是因为大帝外交上输的精光。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壹挺论坛

GMT+8, 2024-12-5 10:19 , Processed in 0.2713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