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必看
搜索
热搜: 养生 投资 壹挺
楼主: qq655315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观察

[复制链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51#
发表于 2019-7-4 09:57 | 只看该作者

海淀家长对不起,顺义妈妈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梦想” | 思享
最近听说,海淀家长不配有梦想。

因为他们要在清北这个中国教育高地竞争,觉得人生太过残酷;每周从北京的东头把孩子送到西头上一次培训班,认为这是对他们最大的考验;一年开车不过跑个30000公里,就能痛苦到不堪忍受。
呵呵呵,我笑了。这也算个事?
那些把海淀家长说成教育焦虑综合症晚期的人,你没见识过北京曼哈屯-顺义老母亲的人生。
只有她们的生活,才真的叫“不配有梦想”。
01
顺义妈妈,她们一般只活跃在自己的私密小圈子里。
我第一次听说顺义妈妈群,是在一个很有社会影响力的朋友的饭局上,当时聊的话题很高端,比如“干细胞治疗是否能让人长生不老?”
多高科技的医疗大主题!当我正在如痴如醉被洗脑、颠覆三观,重新认识自己低端人生的时候,他突然小声地问我,你知道顺义妈妈群吗?
啥?不知道!
然后这位朋友用很讶异的表情斜着眼看我半晌,他根本不相信我没听过。
这京城最神秘的组织,里面的妈妈各种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可阻挡!
混迹教育八卦圈的miki粥同学,你居然不知道?这不科学。我没有反抗,只能默默把手机藏在桌下,用搜索更新了下自己的认知黑洞。
耶鲁人类学博士曾说:每个城市都有一个“上东区“,那是精英阶层居住、社交和购物的专属社区。顺义妈妈就生活在北京的“上东高地”,以“后沙峪”为中心,日常覆盖全中国,各类假期…那就覆盖了全球…半径无穷大的京城最积极上进最爱奋斗的女性群体。
而顺义妈妈群,就是这些女性日常社交互助,充满友爱但有绝对门槛的高端线上小组。在这里,你能看到全球最新的某款限量版包包,也能听到对最新款智能跑车的专业理性分析,她们还研究最前沿的医疗科学,哪里整容最美什么能延缓衰老。
当然,这个群组里参与最热烈的宏大话题,永远都是和“鸡娃”相关。
这波“鸡娃”操作,带着厚重的“上东区”基因。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假如你是一个顺义妈妈,只穿越了一个京城给孩子找补课老师,那你都不好意思在妈妈群里说话。因为你开口问的问题就很LOW,你一抱怨就会被一群妈妈追问:你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那么漫不经心?你这样随便散养,是要堕落成佛系老母亲吗?
因为真正的顺义妈妈,她们的战斗永远都是世界大战。
当海淀父母还在为了再清北奋斗而自觉很苦逼的时候,她们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如何避开和印度国高智商娃们的直接竞争,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在藤校国际生少得可怜的名额中,弯道超车获得显性优势。
02
你看见过下午四点,某京城最高端的私立学校的校门口吗?
200米的狭窄马路停满了豪车,宝马奔驰和宾利,边上可能还挨着辆法拉利。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国际车展临时仓库。其实都是接娃放学的老父老母。在这里骑三轮送快递,那都需要最好的技术和最强大的心脏。
你觉得这是代表的财富中心?NO,这是代表了京城国际教育的高地。
有时候看到表面现象,你会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有钱,买栋房回归家庭再加上全职看娃,拼点关系进一所名校,你也能随随便便成为一名顺义妈妈。
那我只能说,这思路挺清奇的,你根本不懂顺义妈妈的实力。
真正的顺义妈妈,她们成为一个全职老母亲之前,都曾经横行职场、风云叱咤,半数以上都带着世界五百强企业光环。她们的学术水平,也是横贯中西。Wharton、Harvard、Yale名校全球覆盖,英美留学海归占大多数。
真正的顺义妈妈,沉默的时候端庄优雅、大方得体,一开口飚英文,基本都持平CCTV国际台主播水准。
我曾经有一个朋友,为了当一名顺义妈妈,就撞了京城“上东区”的墙。
整个事情是这样的。
她娃在公立上学,天天几十张卷子觉得很苦逼,就觉得国际教育很自由,误入私立搬家到顺义。后来发现私立学校教学太随意,对待孩子和蔼可亲就是不知道学了啥,为追求更好的教育质量,选定一所老牌国际教育名校,纯英文教学,外籍孩子比例超高。
就冲着它传说中的教学质量邦邦硬,办学时间长老师有保障,这个活动能力很强的妈妈开始为成为著名国际学校转校生家长开始了奋斗。
拖欠了一堆人情,辗转了各种关系,拼尽自己所有的资源,终于找到了这所名校董事然后是主席,最后她终于接通了招办主任的电话。
招办主任电话里一开口,我这个朋友就跪了。
好歹也是互联网前三强公司的中层,经常也去国外出个差,英文长练没丢下,水平超越大学6级,补着1V1外教的口语,平日出门旅游也自觉是横行天下。
但是,这次对话让她产生了深深地无力感。
招办主任是个正经的英国人,端正的伦敦腔,母语一飚就像龙卷风,教育名词七拐八绕,这个奔着名校搬家顺义的老母亲,当时脑海里只剩下四个字母的单词反复在脑子里循环播放:
“what?what?what?”
招办主任是真得很用心和她聊了半个小时,但基本都是单方面输入,最后,她终于听懂了一句校方结论,大致的意思是:家长英文能力弱,以后老师家访就没法做啊。
这次对话彻底杜绝了她进全英教学的国际学校的想法,娃努力,父母面试语言水平不过关,面试就是个瞎,“对不起,爹妈给你的奋斗之路上当绊脚石了。”
海淀家长想要进好名校,也就是提前买房置地,多出点体力穿越个京城,养一个牛娃就算是万事具备,只要静待花开。
但是顺义妈妈可以吗?你就算有飞机驾照能管理千人团队,也得提高自身素质勤学苦练。如果您没个英语专八,雅思8.5,还是不要给娃的奋斗路上添堵了,您还是专心地去当一名海淀家长吧,至少可以拼娃不拼爹和妈。
03
海淀的娃不容易,顺义的娃更艰难。
很多家长觉得,国际学校就意味着不追求成绩,没有考卷没有压力,就以为孩子可以天马行空的思考,就可以逃避掉公立教育的严厉,让孩子能够自由自在的长大。
抱歉,这位家长,你真的是误会了国际教育。
国际学校里拼娃,拼的更激烈。
选择公立学校的孩子狂补英文保持状态就基本能不掉队,但选择国际教育的娃除了应付各种英文考试、国外大小考,还要狂补中文和数学,各门才艺之外,体育为必选项。
曾经有一个高管妈妈,因为工作忙竟然耽误了孩子美高申请的资料提交时间,这种就会被群鄙视,不配称为一个合格的顺义妈妈。
要知道,每个真正的顺义妈妈,都是甘特图能手,项目管理资深专家。她们深谙,如何通能过项目管理,设计出一个完美方案,最大程度上提升时间利用率,提高教育效率,以及,更大的增容教育项目的种类。
一个自称普通顺义妈妈给我发了一张给娃做的日程表。
6月17号放假之后的时间表
她说,这个有点凌乱,我给你介绍一下吧。
现在国际学校流行游泳,她的娃就参加了这个体育项目。然而游泳练出来是很难的,所以必须要天天坚持训练,周一到周五早晨各种练。
然后,下午的时间写作业,作业之外就是各种加餐补课。
顺义妈妈补课就要全北京最牛的老师,每周两次从东边开1.5个小时到军博补语文,一次开2个小时到四季青桥补数学。这样还不行,在线还要加报一个大语文,就为了补上中国文明、历史积淀。
她家娃,四年级考SCAT,一种很小众的考试。你不知道也不用自卑,国内培训机构知道的都不多。
这个考试只考两科,一个语言一个数学。主要用在约翰霍普金斯的天才营的录取上。也就是说,参与选拔的你要考到一个分数,你才有交钱参加的机会。
六年级孩子就开始考托福。请注意,不是托福Junior哦~
所以前两天,海淀家长还把剑桥网站报名刷到瘫,顺义妈妈也就一笑而过。
她们拿出了自己制作完成的针对国际学校娃的词汇量达标表格:
我什么也不想说了。
这个普通顺义妈妈说:自己人生也没什么太大追求,没想过当什么哈佛妈妈耶鲁爸爸,所以她儿子5岁才开始去美国夏令营,一开始很随意的上上一周走读营,到了7岁就开始独自一个人夏令营呆三周,12岁才搁到美国上四周。
当海淀的家长把黄庄当成朝圣的“麦加”,从通利福尼亚赶到中关村,穿越个京城给娃上培训班就敢说自己去“朝了个圣”,顺义妈妈早已步入更高层的台阶,带娃全世界跑着去比拼,奔赴英美顶级私立中学搞冬夏集训。
为啥是英美两地奔波?因为没确定孩子未来是去英国读还是美国读啊。
顺义妈妈JS,从四年级开始,每年都会带着儿子到英国私校名校考试,因为这是升英国制顶尖高中的必须流程;如果你等到7年级再计划,就等于没有机会。
但是,她为了给儿子保留更多选择,美国的夏令营也是一个都没错过,从波士顿到纽约,NASA的营遍布着她娃的帅气的身影。
她养得这个娃,不仅学术成绩遍刷英美的超级学霸,还擅长游泳、网球和街舞。
水平一般,专业级别,请多多指教。
04
真正顺义妈妈,必须是世界级的教育专家。她们不仅了解最前沿教育理念,还要熟悉全球名校录取法则,她盘点美高TOP就像海淀家长盘点公立名校一样,她们对各种考试的熟悉程度,足可以随便进一家留培机构当高级课程主管。
有一个顺义妈妈,原是顶尖时尚品牌的中国区主管,后来生了两娃,就转入全职妈妈行业。
她家孩子在北京国际教育高地的牛校读书,录取率百分之十,多少人幼升小要打破头也进不去的学校,她觉得风气不好。后来转到一个纯英文教学最好的国际学校,她觉得抓得不紧。作为一个特别有追求的老母亲,她决定自己上。
所以,从娃小学二年级开始,每年假期,包括寒暑假、春假、圣诞假,都是她看学校的季节,美、英、澳的学校都要看,必须到现场看。现在盘点下,基本已经看了50个以上的学校,研究资料装订了好几沓,每个学校都从课程到食堂、老师到同学研究了一个透彻,说起来全部如数家珍,超越各种国际教育展讲座水平。
在顺义妈妈群边开培训班是毫无意义的,只要是在地球上,一切空间距离对她们来说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还记得前一段时间男子花样冠军陈巍的妈妈吗?
带着孩子往返于12个小时开外车程的俱乐部;每次上课的时候还要认真记笔记,给儿子当陪练。这个搁在顺义就叫“普通妈妈”。
曾经有一个顺义妈妈,经过研究发现女子高尔夫运动目前比较冷门,青少年组竞争池子小不算激烈,相对就容易出成绩,比赛如果能进全美排名前100的话,基本就可以躺赢名校了(miki粥这里跟大家说,不要随意扎堆做升学参考)。
然后,她就开始了带娃练球之路……
女子高尔夫球要想出成绩,也是每天都要练,坚持不懈的练。
你知道北京的这个户外指数经常发挥不大稳定吧,顺义妈妈就带着孩子去郊区。郊区道远不说还经常高速大堵车,妈妈就要先跟老师请好假,每天两点多钟就得从城里往城外走,然后练两个小时再赶回来。
到了冬天,北京的冬天是打不了高尔夫的。所以,这个妈妈一年起码有三个月会呆在海南,就是为了孩子练球。
十三四岁孩子就开始打比赛,要出成绩了,这个顺义妈妈就全程跟,当司机、当保姆、当助教,和教练沟通。你知道吧,好的教练还都是说外语的。
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儿啊!我听完这个故事非常震撼,脑子里只剩下最土味的一个词儿配得上她的坚毅,那就是“数十年如一日”。
在顺义妈妈群里,你可以GET到各种入学法门,了解全球最小众的运动的前世今生,你甚至会知道每个海外的学校里正在发生着什么…
这个世界上关于教育,关于爬藤和升学的内容,只有教育专家不知道的,没有顺义妈妈们找不到的。
所以,Lacrosse,你听过吗?
05
顺义妈妈是这样一群永远在自我UP的妈妈。
孩子学古筝,妈妈会先苦学半年,帮孩子探路培养兴趣,做娃练琴路上的人肉纠错机;学书法,顺义妈妈就给娃找书画大家,自己行书楷书隶书小篆通通学一遍,临帖一眼就知好坏;孩子学游泳,妈妈就给学校组社团,自己还研究并精通了各种游法和教法,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报名北京游泳比赛,还得了业余组中年冠军,之后顺便去美国考了一个ASCA(美国游泳教练协会的国际牌照)。
有一个顺义妈妈,为了让孩子学琴,领着孩子托关系遍寻名师。
大师对家长要求高啊,她当场毫不犹豫拍胸脯保证,就算世界末日,学琴都要每周风雨无阻。
每次学琴,她都在旁边录像,回来跟孩子细扣动作。孩子大了,就带着去世界各地参加钢琴比赛。这样死磕到底的人生节奏,她一直坚持到了送女儿去国外读书。
这十来年间,她自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考了下钢琴十级。
听完顺义妈妈各种鸡娃奋斗的故事,我心里默默流泪。比起她们,我要敢称自己“佛系老母亲”都对不起佛祖。
我从来没有为娃奋斗过,培训班能在线绝对不出门,钢琴要陪练那就不要学乐器,至今英文还处于四级严重退化水平,用英文给娃读绘本都得用语音校对APP。对不起,我必须承认,和她们比较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实打实的渣妈!
但是,以上所有的一切,对顺义妈妈而言,都不算是真正的考验。
不管是花时间当司机、花精力搞教研,还是花光所有智商UP自己,陪娃满世界考试欧美打怪名校副本玩升级,她们都不曾有半分的埋怨和焦虑。
对她们而言,真正带来教育焦虑感的,从来不是距离的远近或者时间的长短,她们也不太考虑自己的付出和家庭的成本。
她们只担心的是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决策,是否能给孩子带来有价值的反馈。
她们一直害怕的,是在自己和孩子赌上了一切之后,才发现选错了方向。
自己可以没有梦想,但是娃的努力不能泡影。
06
我有一个朋友,在某超级外企做到中国区总裁,儿女一双,绝对的人生赢家。
没娃之前,那是标准硬核女强人。孩子上了学,就开始各种纠结,公立转私立,民办转国际,学校就全京城挑了一大圈。
选了国际教育路线之后,就开启了顺义妈妈的日常。陪娃今天上海苏州,明天崇礼北海道,游泳、滑雪,打棒球…各种体育赛事跑遍,用她的话说,不是在比赛,就是在比赛道路上。
两个孩子国际学校一年也就50万,其他课外班夏令营加起来业五十万。整个家庭在教育上每年投入超百万,她云淡风轻地说,这不算太痛苦的。
对她来说,最痛苦的事,就是做教育投资永远不能预测结果,太多时候都是钱砸进去了,“看不出什么特别大的成果”。
她顺应国际学校潮流项目,几年前给孩子选了游泳。
你知道吧,我们让娃学游泳,就算游出狗刨也不没多在意,但在人家眼里,那就是一项要出成绩必须艰苦训练的项目,每周必须至少6天,最好每天都游。
结果练了数年,她家孩子校队一直稳定保持第五,想冲刺四小强参加接力赛参加不了。
孩子特要强,到了比赛,就很不甘心坐在看台上鼓掌,只能跑到一楼泳池旁边扒着窗户猛瞅自己同学比赛接力,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妈妈的心都破碎了。
真正给这些家庭带来巨大痛苦的,就是“再好的项目,学不出来就相当于无。但是有些体育项目砸下去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孩子发育跟不上,练了几年,花钱花时间,最后结果还是拿不到名次。”这一场竞赛,是无论家庭如何投入,孩子如何热爱和努力,就因为天赋体质冲击不了名次,她第一次感到“自己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我问,既然竞争那么激烈,为什么当初还要选游泳啊?
她说,刚开始学的时候也是当兴趣培养的,可一旦走上这条路,就觉得不出成绩又不甘心。
这个妈妈对我说:我们等到放假游泳训练就要停了。但很多妈妈还是执着坚持每周游,就为了校队集训营报不上名,这所著名国际学校的家长还到学校闹过了好多次。
很多“爱好”,都因为爱,所以耗上了。
我也有点难过,为什么都这么痛苦了,妈妈们还前赴后继选择走上这条鸡血之路?
她想了好一会才回我:
“你在这样一个群体里,只能被大家推着走。不然,你就出局。”
如果你没走进顺义妈妈群,你永远不知道这个世界,竞争有多么惨烈。
在某国际学校某班开学第一课上,老师打开钢琴,让新同学随意弹奏一曲。全班21个同学排好队上台演奏肖邦贝多芬莫扎特,轮到第21个女孩,她有点尴尬地说自己不会,因为她从小学的是大提琴。
什么叫真正的学无止境?她们选的这条路,让孩子从小就直面真实的全球竞争,敢懈怠就马上出局贯穿始终,逻辑就是这么简单。
07
萧伯纳说过:“如果锁链会带来敬重,那么给人套上锁链比去掉他们的锁链更加容易。”
我已经不想再写下去,写那些小学就熟练使用四国外语牛娃的妈,是如何在我面前捶胸顿足,遗憾自己家庭太过普通,无力给孩子更好的资源。
站在人生的巅峰,你还是能感觉到她那种扑面而来,无法遏制的焦虑。
教育纪录片《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国读高中
住精英荟萃的社区,送孩子去最好的私校,家里骋了好几个保姆,自己貌美又才华出众,这些理应给人带来自信和冷静的事,反而使人越来越焦虑。
这和那些生活在美国社会顶层的“上东区”的妈妈们的感受异曲同工。而这种内在的关联,让你确信人类有一些绝对的共性,那就是社会地位越高,拥有的选择就越多,但更多的选择,也往往是焦虑的源泉,因为“作为母亲的你要为孩子作出最好的决策。”
所以耶鲁人类学博士说,做母亲这件事的坚强与脆弱,在每一个核心城市的“教育高地”都会被无限放大。
高度竞争的环境、对完美主义的追求,让每个妈妈们都会陷入一种神经质的状态:
她们频频反思,疑虑重重,几近刻薄的自律与自省,殚精竭虑的筹谋;她们用一丝不苟,充满非凡的计划性,朝着明知不可得也要尝试的方向努力,再努力。
在前赴后继的战斗中,我们发现,热衷爬藤的金字塔顶端的妈妈主要来自两类家庭:
一类人受过良好的名校教育,比如获益于学校品牌、校友关系,得到了更好的人生际遇,希望自己的孩子走这条路;另一类觉得没有在好的学校上过学,孩子一定要进名校,赚得钱就是希望给孩子多一些机会。
有学历或者有钱,放眼全世界,妈妈的追求都殊途同归。
我几乎是流着莫名其妙的眼泪,写到了这个故事的尾声。泪水里有同情、有自卑,有更多说不清的高低气压交错的复杂情绪。

我心里由衷的心疼这些妈妈(就算会被她们鄙视),也仰视这些妈妈(就散被海淀家长嘲笑),但我知道,我没资格做一个这样的妈妈。
每个顺义妈妈都说,自己痛并快乐着,她们兴致高昂地前进着。
她们很庆幸在奋斗的路上,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却又恐惧不是孤身一人,因为她们知道今天每一个深感共鸣的战友,都是未来一个潜在的竞争者。
最后的最后。
有一个顺义妈妈,她思虑再三,很犹豫地对我说:“我有的时候会觉得,哈佛其实不适合中国的孩子,就是因为他名气太大了。你进了哈佛,出来不干个牛逼的事儿,你都觉得对不起自己,但是这种心态其实对孩子来讲特别的不合适。”
那一刻,我竟然在想,教育也许可以因人而异,但您作为顺义妈妈却不能中场休息啊。

不谈理想,一生奋斗。
此文献给所有奋斗在鸡娃路上的妈妈们。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52#
发表于 2019-7-9 15:10 | 只看该作者
刘文典: 世上已无真狂徒
mp.weixin.qq.com

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在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

2005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教室内,刘文典时有妙语。他教学生写文章,仅授以“观世音菩萨”五字。诸生不明所指,他解释说:“观”乃多多观察生活,“世”乃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乃讲究音韵,“菩萨”,则是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诸生恍然大悟。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清华校史研究专家黄延复认为,不论是在抗战前的北大和清华,还是在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校园里,刘文典都是最有学术威望、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由于他性格耿率,形象生动,学生们易于和他接近,有时还敢跟他开点儿善意的玩笑,因而留下了许多逸闻或趣话。尽管学生们大多是道听途说而无法举出实证,但这些“段子”却令人信服地广泛流传着。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

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领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53#
发表于 2019-7-11 11:12 | 只看该作者
谈谈教育新规,负责任的家长将扩大领先优势


最近的教育新规,有两条议论挺多:

一是禁止公布学生的成绩与排名。改为更宽松的等级制。二是禁止布置家长作业,现在普遍实行的家长检查作业在禁之列。

既然规定已经颁布,那喜不喜欢,就不在讨论的范畴了,一个成熟的人,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在有限条件下做事,不在不可改变之事上浪费精力与情绪。这个新规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内,会有反馈,我想,政策到时候也会有调整。不过作为个体,需要实时调整,等不起。

这个新规,让老师的负担减轻了,考试更少,作业更少,更不可能去监督批评家长,这种主动作为是不允许的。

原来处于被动状态的家长,焦虑可以缓解。不再有具体分数的刺激,原来95分都令他不安,现在90分水准都能得一个优。监督检查孩子作业,原来很难熬,怨气冲天,不做又会被老师嫌弃,现在重担可以卸下。我相信,这类家长占比不会低,精力、能力与主动性的不够,都让他们觉得辛苦,能够光明正大地不做,他们乐于接受。

原来的主动型家长,将陷入迷惘。

他们会问,我这样严格要求孩子的学业,对吗?有必要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放过吗?这样孩子会不会太辛苦?这个疑问只要想想高考,就明白了,高考的分数,精细到分,不会改变,每一个知识点都不可能放过你,主观的因素始终将控制在最小范围,比如作文比较主观,就不允许你写其中最主观的诗歌体裁。既然最终的标准是严格的,那么,从小教育严格就不会错,小学的知识点没解决,将来可能连高考的资格都没有。

想清楚后,主动型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工作量变大了。原来的判断的参照系消失了,考试、分数与作业,学校提供的资讯都大幅下降,甚至消失。这部分工作只能由家长自己补上。家庭教育,始终是家长的自由领地,偷懒的家长再嫉妒,也无法请求政府禁止其他家长的勤奋。也就是说,教育新规之下,教育更多变成家长的竞争,家长的作为更加重要。被动型的家长彻底懒散,主动型的家长更加进取,学生间的差距将迅速拉大,而且没有弥补的可能。

主动的家长,教育更辛苦了,但收益也更大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负责任的家长,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不会放弃自己的责任。从来都知道学习是辛苦的,教育是辛苦的,孩子的教育是至少10多年的耐力赛,有时快,有时慢,常有瓶颈,其中的快乐,只有经历了足够的辛苦才能得到。这段时间的辛苦,放到孩子一生中平均,又是少的,你给他学习方法,还有品格与毅力,他得到更好的平台,他独立而健康地成长之后,你不再担心,也不再辛苦。而基础教育就开始轻松快乐,不管不顾,还怪老师给他任务,那他将来可能要烦恼一生,两代人互相指责,互相埋怨,互相瞧不起没本事,痛苦总量大得很。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54#
发表于 2019-7-12 10:48 | 只看该作者
80后老师带11名毕业生骑行1800公里。校领导紧张,家长被气住院,有人流泪开车跟几公里
mp.weixin.qq.com
【按】这会儿窗外下着暴雨。读完这篇报道,内心为兰会云老师的担当感动,也不禁想起本科时和圣兵爱心社的小伙伴们一起翻山越岭的日子。

在应试考核、家校推诿、安全稳定、舆论关注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不少老师的教育情怀被消磨殆尽。即便仍有希冀,也迫于各种压力,事事谨小慎微。新京报的标题直接表明了此事面临的阻力和潜在的风险。在学生即将成人的关键期,兰会云老师有勇气去践行他对于学生的承诺,用爱和担当教会学生成长。

  (文章来源:新京报;记者:王瑞锋)

6月12日,高考结束4天,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一中633班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班主任、地理老师兰会云要带着11名高中毕业生,从朔州一路骑行到上海,总行程1800多公里。



这是兰会云在课堂上许下的承诺。这名31岁的老师相信,高考只是人生的驿站,绝非终点,他要给孩子们一个不一样的毕业记忆。



但出发的这天早上,兰会云还是感受到了压力。校领导口吻严肃,命令必须保证学生的绝对安全,送别的学生妈妈带着哭腔留下了眼泪,有家长甚至开车跟行了几公里。



只有骑行的学生们用“亢奋”形容这一刻,他们大多数是刚满18岁的孩子,还没去过千里之遥的南方。



早晨8点半,骑行队伍出发了。



“这是在拿职业生涯作赌注”



6月12日,骑行第一天。



朔州气温舒爽,是适合骑行的好天气。学生王宁形容,那天夏风阵阵,云朵相拥,杨树正使劲儿翻滚它细细碎碎的翠叶子,阳光哗啦啦洒下来,像极了班上女生的白裙子。

  


6月12日,山西朔州朔城区一中633班班主任、地理老师兰会云要带着11名高中毕业生,从朔州一路骑行到上海,总行程1800多公里。受访者供图



柏油路起伏不止,像是贴在海浪上。连绵不绝的上坡下坡,11个高中生和班主任兰会云穿着红色亮眼的骑行服,在公路上,如同12条小船。兰会云担心他们体能跟不上,不停地喊“慢点儿,慢点儿”。



兰会云预计骑行将不超过20天,每天至少100公里。第一天,他们要从朔州骑到原平,穿越宁武山,总共110公里。



高三的时候,兰会云就在课堂上许诺,等高考结束后,将会组织骑行去上海。他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做准备,每逢周末,开车勘查线路,原计划从山西向东走国道到河北,然后沿着京杭大运河南下山东、江苏抵达上海。这条线路最终被否,“要翻越太行山,十分艰难,另外河北拉煤的大车也多,不安全。”



最终确定的线路是,从山西南下河南,然后一路向东经安徽、江苏进入上海。他开车走了一遭,只要出了山西,少见拉煤的大车。



更重要的是,这条路线穿越中国最著名的黄河、长江,还有南北地理分界线淮河,藏存着一名地理老师的“私心”,“沿途会走过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经历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从半干旱地区到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是实景教学的绝佳线路。”

  


骑行途中,地理老师兰会云随地实景授课。图为学生们骑行到河南时,冬小麦刚刚收割,他们看到枯黄的麦茬和翠绿的玉米苗交映,震撼无比,奔向田间。受访者供图



有同事认为这是在拿自己的职业生涯作赌注,“很佩服他的精神,但万一路上出点事儿,教书肯定够呛了。”



校长谭富德同样忧心忡忡,“学校很包容开放,骑行能磨练意志,挑战惰性,但不主张所有教师效仿。”



兰会云的大学同学甚至在群里调侃,“下一则新闻标题很有可能是:80后老师带学生骑行,途中突发事故,造成多名学生受伤,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还留下个坏笑的表情。



兰会云忍了,“发脾气影响骑行,要万无一失。”



高考结束后,有超过30名男生报名参加。出发前一天,兰会云带着他们到朔州西山拉练,“40公里坡路,能轻松骑下来,不掉队,就可以参加。”



15名男生通过了拉练。



可临行之前,有孩子爷爷死活不答应,还气得住了院。一个学生妈妈前晚看到关于车祸的新闻,不再允许孩子参加。还有家长看到兰会云草拟的免责协议后,也不敢让孩子参加。



这份协议载明,“参加骑行户外活动时,可能面临包括落石、车祸、高温、刺伤、犬咬和各种意外。健身和休闲的骑行活动也包含有导致受伤、心脏病甚至死亡的风险。同意承担和接受所有伤害的风险,免除活动发起人和同行伙伴们的法律责任。”

  


   6月21日,师生们骑行到河南项城。新京报记者王瑞锋 摄



最终只留下11名学生。学生王宁的妈妈给兰会云发来微信鼓励,“兰老师顶着这么大的风险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不管路上遇到什么磕磕碰碰的,我不会找任何理由和兰老师说一句为难的话。”



兰会云不敢掉以轻心。他给学生买了三份短期意外险,准备了感冒药、云南白药、碘伏、纱布、止泻药和藿香正气水,还备了速效救心丸,又从网上下载视频,学习骨折急救和心肺复苏术,教孩子们骑行手语。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6月22日,骑行第11天。



从项城到阜阳的路上,中午的温度高达31度。午饭在豫皖交界的农家超市里解决,一人一份泡面,一根火腿肠,一瓶矿泉水,一瓶娃哈哈,每人总共花了9块5毛钱。简单的一顿午饭,孩子们吃得狼吞虎咽,“太累了。”学生马小锋说。



超市老板得知孩子们要找公园树荫午休,让他们在店里吹着空调午休,还准备了纸板,铺在货架间的地上,让学生们随便喝饮料。“孩子们跟着我受苦了。”看着横七竖八躺在地上的学生,兰会云感叹。




        骑行途中,学生们就地休息。受访者供图



出发前,兰会云做了精细的预算,早饭5元,午饭晚饭不超过40元,住宿最多50元,一个人一天100元,行程20天,所以每人只带2000块钱。



在路上,兰会云把队伍分成四组,分头去找小宾馆砍价,住最低的那一个。



“面条,米饭,吃的都是家常菜,西红柿炒鸡蛋,酸辣土豆丝,上一盘立马光一盘。”王宁说。学生蔚翔担心吃不惯南方的饮食,还背了4斤山西老陈醋。



兰会云本有机会带着学生们舒舒服服地骑行。临行前,朔州一家商贸企业提出赞助几万块钱,还有一家企业提出给钱打广告,也有直播平台让他们开直播赚打赏,但兰会云婉拒了,“过得太舒适,骑行变成了度假,就失去了意义。”



若是三年前,让这些学生吃泡面、睡地铺,兰会云绝对不相信。633班在高一时曾是出了名的差班。网瘾,打游戏,早恋,成绩差,兰会云刚做班主任时,所遇到的问题比一周上的地理课还要频繁。



最难根除的是网瘾。633班有30多个男生,20多个都痴迷游戏。学校严禁学生带手机,但男生们把手机藏在宿舍的各个角落,晚上躲在被窝里玩到凌晨两三点,白天上课直瞌睡。



一名老师私下里说,633班都是中考成绩垫底的学生,算不上倒数第一,也是倒数第二。校长谭富德也坦承,这是全校底子非常薄的一批学生。



学生时代的兰会云也是一名差生,第一次高考成绩不理想,离二本线差70分。父母带着他四处求人,进好学校好班级复读,他受不了父母求人的样子,努力学了一年,第二次高考超一本线40分,他报考了西南大学地理专业的免费师范生。



差生经历让兰会云成为一名教师后,更懂得如何与学生相处。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兰会云喜欢用这句名言作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善意总能得到回馈。”



“努力做一个温暖善良的人”



6月26日,骑行第15天。



抵达南京。兰会云决定放慢脚步,花一个上午的时间,带着学生们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向遇难同胞默哀,献花。



“我想给孩子们的成人礼增添一些沉重的东西。”兰会云说。在遇难者名单墙前,学生们手拿鲜花,表情肃穆,向遇难者献花鞠躬。



在纪念馆路口,几辆私家车礼让他们,走在队尾的学生刘硕向车主竖起右手大拇指。这是出发前兰会云教给他们的骑行手语,表达谢意的意思。

  


6月26日,南京,学生们席地休息。新京报记者王瑞锋 摄



整个高中,兰会云都试图教授给孩子们,如何赞赏美,表达爱,“努力做一个温暖善良的人。”这也是633班的班训。



“坐公交车的时候,看到建筑工人,要欣赏他们的力量之美、劳动之美,感受到美的震撼。哪怕蜗居陋室,也能仰观漫天繁星,感受苍穹之美。”他这么告诫学生。



春天下雨,兰会云组织学生到操场雨中跑步,感受半干旱地区的好雨知时节。秋日大风,他让学生聆听感受大风裂帛之声。冬季飘雪,就组织学生打雪仗,享受时令之乐。



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兰会云买来颜料,带着学生把全校的170个井盖“涂鸦”。有人描线,有人上色,一下午的时间,学生马小锋和搭档画了四个井盖,分别是一把吉他,一支雪糕,一栋高楼,还有历史人物董仲舒,并自豪地署上自己的大名。



与现在的乐观对比,学生时代的兰会云其实自卑到骨子里。父母都是农村初中老师,为了让他好好读书,在城里租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家五口挤在一个炕上睡通铺。有同学请吃饭,兰会云都会婉拒,“没钱请同学,也怕同学到我家,见到我的窘境。”



自卑,复读,打工,爱情,网瘾这些经历,兰会云毫不避讳地分享给学生们,他想让孩子们相信,认真读书能改变命运。“如果没有读书,我可能学了理发,或者汽修,工作10多年不止,才能买得起房子车子,还要有15万彩礼,才能娶到媳妇。”



他在意照顾学生的自尊,在讲桌上放了一本英汉辞典,辞典里夹了300块钱,他告诉学生们,谁缺钱花了,需要多少就拿上一张,谁也别说,等到钱宽裕了,再把拿的钱还上。“三年时间,三张百元钞票来来回回,还在那里。”兰会云笑着说。



有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比如学生丢在教室里的垃圾,兰会云会自己捡起来,丢进垃圾桶。学生丢一次,他捡一次,“不需要讲什么大道理,也不需要批评。”慢慢地,学生发现这个老师很特别,不再乱丢垃圾。



学校只有一个窗口充饭卡,长时间的排队让一些学生耽误吃饭,兰会云就利用空闲时间,自己提前给孩子们去充钱。晚上10点半晚自习回宿舍,女生排队打热水要用半小时,兰会云每个月给宿管大妈100元,让大妈提前帮女生的水壶打满。月考成绩进步最大的,兰会云把自己的饭卡给学生,奖励学生30元随便花。



渐渐地,学生口中的兰老师变成了“兰哥”。



但最让“兰哥”头疼的,是遏制男生们的网瘾。彼时,一款名叫王者荣耀的手机游戏在学生间风靡。



兰会云不会玩这款游戏,为了能跟“网瘾少年们”搭上话,他下载了游戏,向他们请教,“貂蝉怎么用能爆发高输出?”后来他偷偷建了一个小号,加了学生好友,凌晨两点进入游戏,看看哪些学生还在线。



他在高一时向学生许诺,如果高中三年不浪费上课时间,少去网吧,少打游戏,“等高考结束,全市最好的网吧,我请同学们通宵。”用了两年时间,打游戏的风气才被止住。



6月9日,高考结束第一天,兰会云兑现承诺,他选了全市最好的一家网吧,包场请学生们通宵。



包场,对于633班的学生来说习以为常。2017年兰会云包场请学生看电影《战狼2》,2018年又点映看了一部学生们强烈推荐的喜剧《快把我哥带走》。今年3月份,高考前体检,兰会云包下火锅店请两个班的学生吃串串,“很多农村的学生没吃过,要吃就吃个印象深刻的。”这一顿总共花了5000多块,正好他一个月工资。



“一个人可以骑得很快,一群人才可以骑得很远”



6月28日,骑行第17日。



历经24次爆胎和1800余公里的艰苦跋涉,兰会云和11名高中毕业生最终抵达上海。

  


6月28日,历经24次爆胎和17天的艰苦跋涉,途经五省,全程1800余公里,兰会云和11名高中毕业生骑行抵达上海。抵达上海后,一名上海阿姨听说他们是骑行到上海的山西学生,热情拍照。新京报记者王瑞锋 摄



这一路,走出大同盆地,翻越雁门山脉宁武山,穿过汾河谷地,越过长治高原和太行山脉尾翼,跨过黄河进入华北平原,穿过淮河踏入江南丘陵——那些在地理课本上捉摸不透的名词,经过双轮飞驰,成为学生们近在眼前的风景。



作为一名地理老师,兰会云觉得这一路是难得的教学实践,能把对地理的理解,从知识上升到文化。



位于半干旱地区的朔州种植春小麦,农作物一年一熟,到了河南焦作,田间的冬小麦刚刚收割,留下枯黄的麦茬,新种的玉米也破土成苗,地里一道枯黄一道翠绿,学生们震撼无比,奔向田间。在河南,炊烟袅袅的农家小院躺卧在平原上。过了淮南,小巧的灰白小楼紧凑地聚在一起。复旦大学校内,适逢梅雨迷蒙,学生们在一株樟树下流连。他们从没见过樟树。兰会云告诉他们,樟树属于亚热带植物,在热带都不长,因为开杈严重,不能种在马路边,多在校园种植,能产樟脑。



在旅途中,兰会云的学生给了他最好的回馈:作为一个86人的普通班,他的班级考了13个一本、34个二本,是学校“考得最理想的班级”。



刚刚高考完的孩子们准备好了足够多的排比句来回答骑行的意义,“骑行的意义在于飞速旋转的车轮,在于一路上的鲜花美景,落日长河;在于一路上好友相伴,诗酒年华,纵情放歌;在于一路上波澜坎坷,跌跌撞撞;在于一路上风餐露宿,以水为酒,肆意挥洒……”

  


6月28日当晚,学生们到上海明珠塔下参观。新京报记者王瑞锋 摄



最让学生们念念不忘的,是收获的一路善意。



翻越宁武山时,突降大雨,护林的老人专门招呼学生到小屋避雨,泥水满屋;在宁武轩岗镇,交警看到湿漉漉的学生,邀请他们进岗亭务必喝些热水再出发;无锡一家牛肉汤店,老板让他们睡在店里,等着他们四点醒来才打烊;在山西祁县,238元一晚的大房间被学生陈旺砍价到98元,还带早餐,第二天他更愿意相信,是酒店老板特意照顾他们,因为得知他们7点出发,酒店的早餐比平常提前一个小时做了出来。



学生柳浩田起初车轮蹬得飞快,把队伍甩在身后,甚至撒把,炫车技。兰会云严厉地批评他,“撒把虽然很酷,可万一摔伤了,整个队伍都要被拖累。”



成功到达上海时,这个男孩终于理解了老师的批评,“一个人可以骑得很快,一群人才可以骑得很远啊。”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55#
发表于 2019-7-15 11:04 | 只看该作者
北大教授渠敬东:今天的教育双轨制,成了家庭资源投入的无底洞
mp.weixin.qq.com

作者 | 渠敬东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来源 |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第二届“大学-中学”圆桌论坛近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台发表精彩演讲,把脉当下中国教育,言之有物,观察犀利,思想潮推荐阅读。



北大教授渠敬东

我在北大教书,原来也在清华教过十年书,这些年来确实有点体会,我来谈谈我的感受:

我现在觉得教育要不断地反思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个人认为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

1
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



1
身体的健康


第一,身体的健康。我的一个本科学生,一个学期11门课,做了34篇作业,他能健康吗?要是换成我,也会得拖延症的。

在这种训练的强度下,他会有持久的对一项事业的喜爱和热爱吗?今天不同于以往,北大学生真拼,真刻苦。刷夜,一宿一宿不睡觉,年纪大的人都知道,以前欠的债现在都要还的。

我的意思是说,大学四年或七年如果完全在这样的节奏里,我们能培养出为了一项事业保持长久的兴趣,并献其终身的学生吗?大学考得好保研能保上,能证明他是未来能够坚持50、60年的人才吗?

我们的教育真的要好好想想这些事情。

刚才各位说的经验,我真不觉得是成功经验,说不定都是教训。一个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长久保持对一件事情的热爱和忠贞,才是我们教育需要的。一句话,他需要体力,需要健康的身体。

2
心理的健康


第二,心理的健康。我们的孩子今天很脆弱。

几年前,有一个清华的孩子写了作业给我看,我一边打电话一边说我真是白教你了,文章不能这样来写。那边学生说老师你别打电话了,我头晕,感觉吃不消。我就很懂事,马上把电话挂了,心理脆弱如此,确实是惹不起的。

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于面对失败的,无论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对失败,不能在失败中挺过去,就不是人才。

成就居里夫人的,不是几千次失败吗?换句话说,她能忍别人忍不了的。

人当然要聪明,但最根本的不是聪明。要忍受失败的考验,要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勇于承认自己的缺欠。凭什么世界都是你的呢?你不可能以自己要求整个世界,所以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有一个学生去芝加哥大学念书,临走之前我跟他聊会儿天,他说老师我这些年我去看了很多次心理医生,我说你为什么看心理医生啊?他说我也没什么大毛病,就是去找心理医生聊聊天,因为我们整个学校没人跟我说话。

今天,孩子们是很孤单的,孤单疏离的人不能集聚周围人的能量,无法从别人那里获得力量,如何会成就自己呢?

3
精神的健康
第三,精神的健康。

这个精神健康不是就精神失常的病理而言的,指的是国家培养的真正人才,应该是有无我之境的,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成功,要有对那些伟大的人或事物有敬畏感,要对以往的历史和传统有敬畏感。

那些榜样,那些值得我们尊敬的人物,是引领我们自己的力量。

真正的人才,需要有大无畏精神,舍我是谁的勇气和担当。

如果我们只是在技术上讨论教育的问题,我认为中国的教育是没有出路的。


渠敬东资料图(来源: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

2
现在的教育让每个人在每个时刻

都处于竞争之中

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很强的竞争色彩,甚至可以说是彻底竞争化了。

国家在国与国之间竞争的角度理解教育,学校在校与校之间竞争的角度理解教育,个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一个全面的竞争状态。

我们的绩点制度让学生在每一个课程、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自我管理上都要获得成功。哪有谈恋爱的时间,哪有发呆出神的时间,哪有到哪个地方溜达溜达的时间……

竞争的精神涉及到各个领域,从幼儿园开始上辅导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儿童到成年每一个阶段、每一段生活里的时间都被强行地挤压与规范化。在无所不在的丛林中,每个人必须在每一刻胜出才能胜出。

我个人认为,当每个人在每一刻都胜出的时候,已经差不多注定失败了。标准化的制度,大学的排名,各个系的评估指标等等都助长了这个竞争机制。这就是弗洛伊德讲的,庞大的超我结构使得每个人在竞争中最后心灵处于一个全面压抑的状态。

竞争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必须在一个标准系统里和其他每一个人做出区分。你愿意在这个世界里活着吗?反正我不愿意。

我们必须跟每个人都不同,每时每刻都要赢。世界大学排名就是这样的,把北大排到15、26、37,又能怎么样呢?作为北大的教授,我一点都不care这个排名,我就要做我真正关心的工作。

所以,我认为如果只为了“赢”来确定教育目标、任何时候的成绩名次都会是你的“瘾”,那就像吸大麻一样,最后的结果就是年轻人过早地夭折。

3
教育成了家庭资源无限投放的无底洞

我最后想说的话,可能校长们听了会不高兴。

我想说的是,学校减压减负,快乐童年,都是“异想天开”。

国家教育机构掩耳盗铃,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看,减什么负了,学校里面快乐成长,一出校门孩子们就马上被家长领着进各个辅导班。不进班怎么办?孩子将来命运没法预料,似乎落下一步,就意味着毫无出路。

所以,我觉得今天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国民教育里最好的资源都退出了教育。当我们学生在中小学校中不断降低培养目标,我特别心疼,这是国有资产流失啊。

教育任何时候都是立国之本,现在的教育让位给孩子一出校门就进的各种班,全面让位给市场化经营的教育企业。

接下来,家长作为孩子的经纪人,把绝大部份的积蓄都投入到针对孩子的教育市场里,家长们必须得不断研究各个年龄段、各种教育资源的比对和匹配,俨然成了一辈子的经营项目的CEO了。但这个CEO不以盈利为目标,而是以大笔的花钱为目标。

所以,真正研究教育的人,应该好好地看一看每一个家庭,经济水平不同的家庭,因为国家资源的退出而为市场付出了多少成本和代价。

教育一方面使得国家不再负责国家的职能和义务,另一方面又在用庞大的资本市场攫取了所有家长重要的经济资源。

这就是今天的教育双轨制,而且越是这样,越让孩子提早进入到一个残酷的竞争世界里,孩子从小就越明白,我拿高分是用资源换来的。


4
真正的教育要回归单纯朴素的心

我们用这种教育制度,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直到中学,最后交到大学老师的手里,孩子们还如何保持对知识的纯真兴趣,如何保持对生活的持久热爱?

孩子们长期经历的这个过程,使他不觉得知识有多么神圣,因为我们获得知识的目的只是为了赢。

说句实话,真正的教育,可能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教育,并不在于你选择了什么专业,而是在于你在一个好的学校里,遇到了一生当中需要效仿的典范和崇敬的榜样。

如果我们大学的老师今天不把精力花在教书育人上,不能全方位地抚育他们成长的话,你就不会成为他所尊重的榜样。如果我们成了只会写论文的动物,不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交流时间,那么学生们的内心里究竟还会留下什么?

我真的希望留给孩子们的是那些不太考虑自己,而一心为了孩子,一心为了一个科学目标或者一心为了一种文化传承的人,从而最终在孩子身上注入一种力量,可以感召他们、影响他们,而不是在二十年后,留给他们的是虚无感、厌恶感、无聊感。

今天的孩子很容易读懂萨特,加缪或卡夫卡,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表面化的世界里,可他们很难读懂像莎士比亚、歌德和托尔斯泰这些人的作品了,因为教育及其环境,无法为他们展现一种博大的世界和胸怀。

卢梭说得好,人类正因为从孩子长起,所以人类才有救。我们千万不要让孩子过早地进入成人的状态,用每时每刻的竞争和焦虑不安的心理来扼杀教育,扼杀我们的未来。

所以要留住孩子们单纯朴素的心,让他有能力去喜欢他喜欢的事情、去追寻他所敬仰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在于他能够与世界和解,能够在前辈和后代之间,扩展出连续的生命,而不是每一次的竞争中,“赢”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只剩下疲惫的身体和残破的心灵。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56#
发表于 2019-7-16 14:16 | 只看该作者
台湾著名语文老师说: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这里见不得冷场
mp.weixin.qq.com


李玉贵,台湾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台湾师铎奖获得者。本文系根据李玉贵老师在第十届“新经典”大讲坛上的演讲整理。





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这里见不得冷场



作者:李玉贵



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只要发言的小孩说得比较慢,只要他说得磕磕绊绊、支支吾吾、断断续续,马上就有十几个尖子生争着举手。这时候,如果老师没有专业自主又喜欢热闹的场面,他就真的会去点其他举手的孩子,还会对原来发言的孩子说一句:下次想好了再说。告诉你,那已经是他这辈子想得最好的时候了。


作为老师,我们每天最努力要做的,是让学生彼此之间成为互学共学的伙伴,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授课对象。学生如果不互为学习伙伴,有再好的想法他都不会想跟同桌、跟好朋友分享,只会想举手告诉老师,老师就只有累死。可是,正是我们塑造了这种文化,让小孩误认为,他的想法要得到老师认可才有存在的价值。




台湾的小孩为什么都不善听,

日本的小孩为什么那么善听?

那么,什么才是“学习共同体”下的听和说呢?

第一次去日本教室参观学习时,我听得很吃力,因为学生说话很小声,老师说话很小声;学生讲话不举手,前一个讲完之后,第二个学生会接替这个话题,回应前一个小孩的观点。

话题不停轮转,那是真正的对话。我非常震惊,借镜自照,照见我自己课堂上的学生发言状态:

第一,他必须举手;

第二,他必须经过我的允许跟指名;

第三,他必须站起来。



但这些还不是最紧要的。最紧要的是,我们当时问了一个很没礼貌的问题:台湾的小孩为什么都不善听,日本的小孩为什么那么善听?

陪伴我们的日本老师佐藤学回答说:如果每位老师每天在课堂都跟学生示范如何听,再小的声音老师都愿意听,说得再断断续续的话也耐心公平地听,这样我们的小孩每天就在看如何听,久了他就会听。

他的意思是:老师自己不是一名好的示范者,却还在怪小孩不会听。是的,孩子是我们教出来的,最没有资格批评小孩没能力的就是老师,因为他们的不足正是我们专业成长的空间。







好的课堂,上着上着老师就不见了 ...
什么叫听?佐藤学老师说:听是建立学习关系。

我们追问:那差生怎么教?佐藤学老师回答说:那你就听他会到哪里。

在日本我曾听过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两位数乘以一位数。先出两道题:第一题是71×8,第二题是56×8,请用竖式把答案算出来。

日本老师一开始完全让学生自己去算,大部分学生都算错了,一个班大概只有六到八个人算对。

这是佐藤学老师一直强调的:课堂应该有三成的时间去挑战学习,即不教简单的内容,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去伸展跳跃。  



课上到一半时,有个小女孩突然站起来说:我可不可以发言?

大家回答她:好,请讲。

她说:我用了平常的算法,可是算到中间就出问题。

同学问她:你出了什么问题?

她走到台上算给全班看,每算一步停下来跟全班核对一下:6×8是48对不对?

这时候老师不见了,其他同学自己会回应她:对!

你看,当老师没有强势地发挥主导作用时,学生可以充分互学,话题可以进行,彼此可以互相解难。老师越强大,学生就越不尽他学习的职责。



小女孩继续说:6×8=48,所以我在个位上写下8,但剩下的40,我不知道写在哪里?于是全班好多学生很开心地附和说:我也不会我也不会哎!

这就是让人安心的课堂,而我们的课堂呢?小孩花很多力气把不懂憋在心里,不懂装懂。其实,小孩的不懂一定要说出来,这样才会发现好多人跟他一样不懂,这样他就会很安心地去弄懂。






在孩子很明显地表达出需要帮助前,

我们最好先按兵不动

会听,敢说,还要能等。

我们的老师往往是不耐等待的,学生稍微一慢就觉得冷场。你心里的假想:最好是前面的人刚说完,后面能够马上接上,等三五秒都觉得漫长。你想不到的是,那三秒、五秒的等待其实非常值得,即便是几十秒也很值得。   



在日本的一节社会课上,一名女生点了同一个小组的男孩发言,男孩虽然是主动举的手,但其实并没有把握,所以站起来大约三十秒钟没说话。但你看其他组员有争着要发言的吗?有悄悄告诉他答案的吗?没有。

佐藤学老师说,这叫“无所事事的体贴”。因为每个人内心其实都想成为自立的人,在他很明显地表达出需要帮助前,你最好先按兵不动。

所以,我们习惯在学困生旁边放优等生的做法也是不对的。我们要教的是让有学习困难的小孩有问题敢问,提问是他的生命责任,他要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  



三十秒后,男孩开始说话了,整个课堂的小孩都在侧耳倾听。你说这样的时间投资值不值得?后来我自己上课,经常这样要求小孩:只要有人说话,你们就不可以举手,认真听对方在说什么。  




不要打断他,

那已经是他这辈子想得最好的时候了

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只要发言的小孩说得比较慢,只要他说得磕磕绊绊、支支吾吾、断断续续,马上就有十几个尖子生争着举手。

这时候,如果老师没有专业自主又喜欢热闹的场面,他就真的会去点其他举手的孩子,还会对原来发言的孩子说一句:下次想好了再说。

告诉你,那已经是他这辈子想得最好的时候了。他正在努力搜寻、组织、关联你的话题跟他的思绪的关系,他试图将零碎的思维片断组织成语言来跟大家沟通。

但你却因为没有专业直觉而点了别的同学,而且别的同学回答得又快又好。于是,这个小孩就只能得到一个很差的自我印象,尽管老师和同学完全没有恶意,但事实上他会越来越不爱讲话。

这就是课堂文化的敏感性。老师带着温暖的心去听、去等,这些敏感性就会出现。




真正的教学要通过学生来相互支持



在日本的滨之乡小学,作为参观者,我们被要求一点:不要看老师的教,只看学生的学。佐藤学老师让我们特别看的,不是课堂的亮点,而是课堂的“卡点”:为什么学习不能放松,学习在哪里没有发生,哪些小孩子没有在学习……

他所追求的,不是一个好老师,一个好课堂,而是看到学生,听到学生,想到学生。老师要关注的,不是孩子的理解,而是他的不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贴近孩子的想法。

滨之乡小学的办学理念是:“我和你一起成长,一起学习,就会有更多的人一起成长,一起学习。”课堂上,我牵你的手,你牵我的手,每一个人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大家一起成长,这比其他学校的办学理念要具体得多。你完全觉得他在讲人话,对小孩说小孩能听得懂的话。

再来看一句话:“懂的时候,要能够有让自己懂的力量,要聆听对方的轻声细语,并与自己的想法结合。”对照我自己的课堂,我发现,学生比较在意听站在前面这个老师的话,而不太在意听隔壁同学在说什么,所以上学的第一件事要建立同伴之间相互学习的关系。

而想到我们自己班级的班训,我觉得很惭愧。“要么成为说谢谢的人,要么成为被说谢谢的人”“所有我能做到的事情,不仅要做到,还要比其他人做得更好”…对照日本的小学课堂教育,他们一直在教小孩心里有别人,我们是在教小孩要卓越,要胜过别人。

第二件事,要能探知未知的世界,不是将已知的事告诉孩子们。每天要想想我们到底在教什么,有多少东西是小孩通过搜索引擎就能找得到。

第三件事,在不孤独的前提下成为自立人。每个人在教室不孤独、不孤立,每个人有困难的时候都能安心地跟别人说,这个我不会呀,谁来帮我?一道数学题你讲了八遍,班上还是会有人举手,老师,我还是听不懂。如果是那样,就是一个安心的课堂。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问自己,我的班级教学的基础是什么。日本标语很少,但是有一条给我震撼很大:“只透过老师的力量来教学是不够的,要透过学生来相互支持。”

最后,我想以这个来结尾——

你教训的这些学生,其实他的存在,也很有价值。碰见这样的小孩,我们永远只能假设我还不够懂他,我还没有找到理解他的路径,他本身没有好坏。

我之前是教体育的,那一节体育课,教室里跑来一只老鼠,全班吓得奔跑的奔跑,打架的打架。只有一个小孩把那只老鼠打死了。

当时我好感激那个小孩。可是,在这一天之前,有十几次上课我并没有好好看过这个小孩:功课很差,不善发言。可是在这节课上,我竟然感受到了他存在的价值。我凭什么当老师?我们只是没有遇到这样的机会,我们总是用学科知识、学习的角度、听话的角度来判断,来感受,来回馈。

所有这些,我只是想让大家知道,每个小孩都不一样,只有我们谦卑,才会找到方法。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57#
发表于 2019-7-17 14:57 | 只看该作者
县域教育的赌局与赌徒:优势阶层选择逃离,留下来的是普通民众!
mp.weixin.qq.com

导读:近日,第二届“大学-中学圆桌论坛”在北京大学举办,论坛主题是“知识的阶梯与教育的差异”。其中,第三场分论坛聚焦“教育资源的跨地区流动”,审视当前以“超级中学”“教育集团”为代表的教育资源集中化现象。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林小英副教授作了《赌局与赌徒——一个县域教育生态的非典型素描》的报告,指出:超级中学兴起的背后,是县级中学优质生源大量流失,缺乏资源后的县域教育陷入赌局困境。发言极为深刻,令人扼腕悲叹。

以下为全文。

感谢前面三位发言人的陈述和观点。刘云杉老师今天早上就反复叮嘱我别太批判,所以大家就大概知道我要讲什么了。我说你放心,我今天拿了一份报告,这是我今年带着我的两个硕士生范杰和杨蕊辰,去到一个县里面调研了它的高中,写了2万字的报告,今天择其要点跟大家交流一下。

01

三缺一的赌局

报告标题是《赌局与赌徒——一个县域教育生态的非典型素描》。这个调研是我自掏腰包带着学生去的,没有课题压力。当你有课题压力,需要向上级某个部门提交报告的时候,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等调研结束以后我给他们全县教师做了一个培训,也算是没有破坏当地的正常教学秩序。我在良心上还是比较安慰的。

上午成都石室中学的田间校长讲到教育应该让他人更美好,可是就我所看到的这个县来讲,你们这些学校是好了,但被你们“扫荡”之后的中学一点也不好。在这样一个县中里,好学生全部到了市里,还让这些中学能看到什么希望?

我这里不是指责任何知名中学,因为这个制度不是你们定的,我要说是制度上的问题。这么多赢家今天都坐在这儿,我就想看看那些失败的中学到底是怎么变得一地鸡毛和满目疮痍的。

刚才俞校长说邓小平总设计师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但是还有后半句,让先富帮后富,那么那些没富起来的那些人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跟他们是什么关系?等他们的孩子也长大以后,他们跟我们这些学生如何相处呢?今天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一些现状。

今天讲的是教育资源的跨地区流动。什么叫教育资源?各位中学校长肯定特别清楚,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政府的政策,不是捐赠,而是生源。这一点大家都赞同吧?如果说北大、清华等等985、211这些学校招生的名额是一定的,那就注定了全中国好的高中生、优秀的高中生的数量也是一定的。

这么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按照生物的自然方式去分布的,一个天才出生在哪儿是不可确定的,但是我们现在只是把它集中到了某些地区的某些学校,这就是教育资源的跨地区流动。当然,我这里完全没有否定各位校长在治校方面的作用,但是最基础的生源分布的集中可能就是成就了这些知名中学的原因。

当我去那个县把教育局、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观点调研明白之后,我就在想怎么写这样的报告,怎么写这个故事。我就是想应该怎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我从小就学会了打麻将,调研结束后我这就感觉这是一个麻将的局。当县教育局的局长和县中的校长及教师,还有学生及家长三方一坐定,发现高中教育没法搞了,优秀学生都走了的时候,他们这一桌牌局就是三缺一的状态,他们等着谁来?

这个时候他们就等着市场资源进来。教育等待资本市场的介入,这个缺口越开越大。优秀生源走了,县中如何崛起,我很想看到这样让人特别兴奋的故事,他们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故事。

但是我发现他们完全没有办法打破县里的政治生态,我看到的是政治生态决定了教育生态,教育问题的根源不是教育内部的问题,县域教育的失败根本不是一个校长干出来的事。所以我把这种局面比喻成一桌麻将的局。

县委县政府开的赌局和赌庄,在三缺一的状态下引进了外部的市场资源以后,他们如何来打这样一桌麻将?

这个县前几年的一次中考的前100名的85个全走了,就剩15个在本县念书,想想这个县还有元气吗?元气已经被抽空了,接下来如何下好这盘棋是相当难的。

而初中毕业就到外地去上学的孩子,他们基本上都缺乏真实的生活经验,他们跟家庭远离了,自己从原生的土地上被连根拔起,他们还有什么生活经验可言。当他们一切成长都来自于书本的时候,这种人是很可怕的,我在大学里教书这么多年,发现他们内心活得很不容易。


02

县教育局

政绩锦标赛中的下注

教育局局长的心态是“不得不赌”还是“何不一赌”。他是这个牌局的发起者,当县委县政府让他来做教育局长的时候,给他的任务是要盘活这个县中。

为什么要盘活?这个县中曾经是省级示范高中,不出十年,衰败到连当地村民几乎每个家庭基本都有这个学校的课桌椅,大家就知道这个学校烂到什么程度,这个学校的东西都快被偷光了。当大家觉得这里教的孩子不值得期待的时候,他们来偷学校的东西是毫无畏惧的。

在这种状态下,他怎么来盘活县中。过去十年,县级领导班子频繁更换,掌权的人在变,不变的是每个人都想方设法从县中捞点油水。这个学校花了很多钱所建的漂亮的食堂,居然一天都不使用,而且楼上楼下我都去看了,为什么不投入使用?就是利益格局没搞定。

直到县中高考成绩持续在全市垫底,怨声载道的时候,县里的父母官里才开始重视早已残破不堪的民生工程。他们为什么认为残破不堪?统统把苗头指向了市里中学,认为把好的苗子都拉走了。我们没有看到县中生源流失后面的负面效果。

这个案例非常极端,当然并不表明每一个县都这样,肯定有很美好的现象。他们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进县中的托管改革,地方政府以契约的方式向教育中介组织购买公共服务。

当政府的教育服务是用钱去购买的时候,其实这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尽管我知道从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是管理方式的变革,这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老套路,就是用财政的钱购买公共服务,认为这可以提高效率,它确实也提高了效率。

我们发现这位局长其实非常难做,他的不得不赌和何不一赌的赌徒心态背后向我呈现了一种畸形的政治心态。因为当他要引进外部管理的时候,是县委书记主张他这么做的,不料等到决定一做出,他就走了,任期还没到就走了。

把教育局长悬在半空中,怎么办?这个事情已经上马了,老百姓都知道县委书记调走了之后,举报信纷纷而至,于是我就看到了他向巡视组汇报的材料。

这个局长非常厉害,他从县委要来了不少的财政拨款,从县财政资源里切下一块很大的蛋糕给到教育。从这一点我是要给他点赞的,我们知道教育局长从县的财政盘子里切蛋糕是非常难的,在整个县级班子里是最弱势的一个职位,也就是说他从赌场要来了赌资,某种程度上就解锁了县政府之前封闭且坚固的内部结构。

他的牌技是很高超的,尤其体现在他跟外部机构签订合同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他的盘算。不管他的牌技如何高超,唯一不能盘算的就是规则,即干部任免规则。他不能盘算规则,于是他就利用规则。所以在不得不赌和何不一赌之间,他选择了何不一赌,那就赌吧。

外部机构我们说他们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反正我是外来的,失败了也没关系。他们不需要投入什么成本,因为跟政府签订的合同所有资金都是来自于当地政府的。

他们的做法确实让县中焕发出了十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生机。他们做的改革在座各位校长听了都会觉得这简直太简单了,但是就是这么简单的措施,都让这个县中能看到希望。

托管方在这场赌局当中是几乎没有投入成本的,也没有公共权力下的责任束缚和政治枷锁,他们更能够轻松地面对县中改革的成败,即使失败也可以轻松离场。

当前,在大的改革框架之下,其实有不少政府的研究机构参与了挂牌、输入管理理念等过程,我觉得基本的心态跟这个县中的托管机构是有点类似的。


03

县城教师

生源流失后的工作状态

教师部分我们取的标题是“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原来以为老师就练好基本功,不管教育改革怎么改,终究可以教出好的学生。但在这里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意思是:反正家业惨淡,没有别的出路。在赌庄关门之前,他们是离不开牌桌的,这个牌还要打下去。

当好的学生走了之后,面对前100名只剩15个学生在这个县里上学,他们就觉得我再怎么教,都没有办法体现我的工作价值。学校原来处于吃老本的状态,并没有及时察觉和应对当地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对当地优质生源的不断流失反应太慢甚至麻木不仁。

我在其他很多县也看到,尤其是地处比较偏远的山区,流失的到市里甚至到省会上学的学生,一般都是在县城甚至是县政府门口集合乘坐大巴外出求学,极具讽刺意味。这个学校师资的水平并不低,这所传统老校当中,93.3%的老师都是本科毕业,其实师资水平还是可以的。

他们都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面对他们我经常想问一个问题,县中的衰落是他们无可奈何要接受的命运,还是他们自己酿成的悲哀。就算那85个学生走了,剩下的15个以及100名之后的,他们也是人吧。但是在这样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之下,他们只能不被当做受教育者对待。

教师的心态是这样的,他们端着政府给的铁饭碗,县中教师既不同于市场化的雇佣关系中的雇员,需要时刻面临筛选和淘汰的竞争。因此,不需要积极主动地预测、应对和适应变化、挑战和风险。他们也不同于政府公务员,需要用政绩在政治锦标赛中标尺和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和地位优势,时刻面临着升迁和晋升的压力。

相比之下,教师并没有公务员政治利益的诱惑,没有雇员市场生存的压力,就像处在无风带的夹心饼干,他们是感受不到风声的。学校管理制度相当简单粗暴,干任何事情都以钱计算,比如上一节课3块钱,晚自习5块钱,有老师说5块钱不要行不行,我不晚自习,要不给你5块钱,你替我去看晚自习。

这不是开玩笑,这是真实的。学校也缺乏淘汰和竞争机制,使得这些老师有足够的职业资本保持高傲和不合作的态度。这就是我们所调研到的教师的状态。

当然也会有教师说到非常痛心疾首的状态,他们想教而不得。他们想开足高中的实验课,但化学老师没有药品。他们想要集体备课,想到网上下载各种各样的课件,但是电脑存放在政府几年手续都下不来。很多行政工作在这个地方的体现都是突破你的常识和底线的。

04

家长和学生

走抑或留?

社会阶层格局的同构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改变了他们当地闭塞的环境,便利的交通拉近了周边县实的距离,越来越多的父母走出县城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市场化的办学行为,也为当地居民的就学提供了很多选择。城镇化进程,更是加剧了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可以说把县里面最重要的学生资源吸走了,好的教师也吸走了。

这个虹吸效应非常明显,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在残酷的社会竞争面前,多数家长都是曾经的失败者。所以这些县中觉得我们就是在教一群失败的孩子,尤其更多的是留守儿童。

在社会阶层越发狭窄的事实面前,他们不想让孩子重复自己坎坷的生活,不惜一切代价把最好的提供给孩子,愈演愈烈的竞争滋生出家长严重的驱利心理和焦虑氛围。

他们把孩子看作是肩负家庭兴旺使命的木偶,在没有真正了解和过问孩子的特长和兴趣的情况下,一味地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学校,跟着最好的老师,考入最好的大学,认为孩子如果在县中读书是最没有出息的表现。如果一个县里都是这样的想法,县里的教育还有什么希望?!

但是家长缺乏一定的信息渠道和鉴别能力,简单地将最好的等同于城里的。这种虚荣和狭隘的择校观,忽视了学生的特质和教育过程,加速了县中优质生源的流失,也对教师的积极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尽管学生和家长群体总会在牌桌上出现,但是其中个别的学生和家长依旧可以凭借其经济能力、个人成绩和人脉关系,把它当做赌资进入到周边县市的其他赌局当中。这种赌资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离场能力。

我们的调研发现,县政府的官员的孩子包括大量的中学教师的孩子没有几个在县中读书。就像今天很多成功人士的孩子有多少是在国内上大学的呢?

所以在这种同构的社会阶层的格局和机制下,我们是没有办法离场的,我们的离场能力都是一定的。你能逃得出这个县,你能逃得出这个国家吗?你能逃得出这种愈演愈烈的竞争吗?

他们留下的生源中83%都是周边农村的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复杂,父母文化水平低,无法为学生提供经济文化,甚至情感方面的支持。这些学业基础薄弱,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孩子,成为了学校老师和当地教育局嫌弃的对象,甚至成为了县中由盛转衰一蹶不振的替罪羔羊。

这些学生和家长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阶层分化,成绩、金钱和权利和关系成为给孩子的赌资。当优势阶层选择逃离这里的时候,留下来的可能就是最大多数普通民众的孩子。在职业教育备受歧视的文化语境当中,他们似乎无法逃离父辈社会底层的命运,也注定不会成为高校的佼佼者。

在精英教育的标准下,学校和老师认为他们是不值得投入的,当学校和老师认为学生不值得好好教的时候,什么坏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但是他们的命运可能才是最真实的中国。他们接受的基础教育是匮乏的,学校并没有起到基础的庇护所的功能。当伤痕累累的孩子进入到社会的时候,很难说受到伤害的到底是他们,还是我们。

05

政治权力和个人利益支配下

复杂的县域教育生态

县域教育的生态是复杂的。在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之下,各地教育的发展难以实现可持续地均衡发展。不同地域和层级不断上演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生源争夺,破坏了当地的教育生态,导致了有的地方营养过剩,有的地方变成了不毛之地。

当这些琐碎的细节逐渐堆砌成不可逆转的趋势时,教育局、学校和老师容易简单地将责任推卸给落后的经济发展,试图摆脱干系,眼睁睁看着一所曾经是省级示范高中的县中溃败至此。

生源和成绩之间或许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什么才是回归本真的教育。当所有目光都聚焦在高考的时候,会掩盖很多问题。

教育是具有独立性的,地处经济落后地区的衡水中学依然可以通过教育吸引富裕地区的生源,且不论教育模式是否具备复制的可能,但至少从一个维度说明了经济与教育的逻辑关系并不是那么稳固和理所当然。

我们不是为了中伤哪一方个体,而是希望通过解剖这场赌局,了解现象背后的结构性和机制性的问题。封闭的政治文化环境,阻隔了人们从区域比较的视角思考问题。今天我们都在支持国别比较和区域研究的时候,其实中国内部的区域研究也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育的区域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贫穷落后的发展状态不断强化着弱者心态,自卑又自负,可恨又可怜。当思维和心态无法发生根本性调整时,任何外来的冲击和影响只能带来暂时性的改变,最终还是会被恶性的内部循环所吞噬,无法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需要将局部性的改革转变为制度化的建设。教育注定是一场改革,只有各方都降低赌徒心态,教育才不会那么惊险、刺激和不可预期。

我们不想责备这个局里的任何人,它是制度性的问题,是什么促使了教育资源如何剧烈地跨区域流动?为什么要跨区域流动?如果这是总的一盘棋,可能跨区域的流动就是个零和博弈。

研究宏观的机制,我一直认为要沉浸到微观的具体的人的行为和事件当中去,我们不可能就机制谈机制,我认为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我不是说我能解决什么问题,而是替大家去看一看,在这里跟大家报告一下,这就是我的最大愿望。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58#
发表于 2019-7-17 14:58 | 只看该作者
县域教育的赌局与赌徒:优势阶层选择逃离,留下来的是普通民众!
mp.weixin.qq.com

导读:近日,第二届“大学-中学圆桌论坛”在北京大学举办,论坛主题是“知识的阶梯与教育的差异”。其中,第三场分论坛聚焦“教育资源的跨地区流动”,审视当前以“超级中学”“教育集团”为代表的教育资源集中化现象。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林小英副教授作了《赌局与赌徒——一个县域教育生态的非典型素描》的报告,指出:超级中学兴起的背后,是县级中学优质生源大量流失,缺乏资源后的县域教育陷入赌局困境。发言极为深刻,令人扼腕悲叹。

以下为全文。

感谢前面三位发言人的陈述和观点。刘云杉老师今天早上就反复叮嘱我别太批判,所以大家就大概知道我要讲什么了。我说你放心,我今天拿了一份报告,这是我今年带着我的两个硕士生范杰和杨蕊辰,去到一个县里面调研了它的高中,写了2万字的报告,今天择其要点跟大家交流一下。

01

三缺一的赌局

报告标题是《赌局与赌徒——一个县域教育生态的非典型素描》。这个调研是我自掏腰包带着学生去的,没有课题压力。当你有课题压力,需要向上级某个部门提交报告的时候,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等调研结束以后我给他们全县教师做了一个培训,也算是没有破坏当地的正常教学秩序。我在良心上还是比较安慰的。

上午成都石室中学的田间校长讲到教育应该让他人更美好,可是就我所看到的这个县来讲,你们这些学校是好了,但被你们“扫荡”之后的中学一点也不好。在这样一个县中里,好学生全部到了市里,还让这些中学能看到什么希望?

我这里不是指责任何知名中学,因为这个制度不是你们定的,我要说是制度上的问题。这么多赢家今天都坐在这儿,我就想看看那些失败的中学到底是怎么变得一地鸡毛和满目疮痍的。

刚才俞校长说邓小平总设计师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但是还有后半句,让先富帮后富,那么那些没富起来的那些人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跟他们是什么关系?等他们的孩子也长大以后,他们跟我们这些学生如何相处呢?今天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一些现状。

今天讲的是教育资源的跨地区流动。什么叫教育资源?各位中学校长肯定特别清楚,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政府的政策,不是捐赠,而是生源。这一点大家都赞同吧?如果说北大、清华等等985、211这些学校招生的名额是一定的,那就注定了全中国好的高中生、优秀的高中生的数量也是一定的。

这么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按照生物的自然方式去分布的,一个天才出生在哪儿是不可确定的,但是我们现在只是把它集中到了某些地区的某些学校,这就是教育资源的跨地区流动。当然,我这里完全没有否定各位校长在治校方面的作用,但是最基础的生源分布的集中可能就是成就了这些知名中学的原因。

当我去那个县把教育局、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观点调研明白之后,我就在想怎么写这样的报告,怎么写这个故事。我就是想应该怎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我从小就学会了打麻将,调研结束后我这就感觉这是一个麻将的局。当县教育局的局长和县中的校长及教师,还有学生及家长三方一坐定,发现高中教育没法搞了,优秀学生都走了的时候,他们这一桌牌局就是三缺一的状态,他们等着谁来?

这个时候他们就等着市场资源进来。教育等待资本市场的介入,这个缺口越开越大。优秀生源走了,县中如何崛起,我很想看到这样让人特别兴奋的故事,他们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故事。

但是我发现他们完全没有办法打破县里的政治生态,我看到的是政治生态决定了教育生态,教育问题的根源不是教育内部的问题,县域教育的失败根本不是一个校长干出来的事。所以我把这种局面比喻成一桌麻将的局。

县委县政府开的赌局和赌庄,在三缺一的状态下引进了外部的市场资源以后,他们如何来打这样一桌麻将?

这个县前几年的一次中考的前100名的85个全走了,就剩15个在本县念书,想想这个县还有元气吗?元气已经被抽空了,接下来如何下好这盘棋是相当难的。

而初中毕业就到外地去上学的孩子,他们基本上都缺乏真实的生活经验,他们跟家庭远离了,自己从原生的土地上被连根拔起,他们还有什么生活经验可言。当他们一切成长都来自于书本的时候,这种人是很可怕的,我在大学里教书这么多年,发现他们内心活得很不容易。


02

县教育局

政绩锦标赛中的下注

教育局局长的心态是“不得不赌”还是“何不一赌”。他是这个牌局的发起者,当县委县政府让他来做教育局长的时候,给他的任务是要盘活这个县中。

为什么要盘活?这个县中曾经是省级示范高中,不出十年,衰败到连当地村民几乎每个家庭基本都有这个学校的课桌椅,大家就知道这个学校烂到什么程度,这个学校的东西都快被偷光了。当大家觉得这里教的孩子不值得期待的时候,他们来偷学校的东西是毫无畏惧的。

在这种状态下,他怎么来盘活县中。过去十年,县级领导班子频繁更换,掌权的人在变,不变的是每个人都想方设法从县中捞点油水。这个学校花了很多钱所建的漂亮的食堂,居然一天都不使用,而且楼上楼下我都去看了,为什么不投入使用?就是利益格局没搞定。

直到县中高考成绩持续在全市垫底,怨声载道的时候,县里的父母官里才开始重视早已残破不堪的民生工程。他们为什么认为残破不堪?统统把苗头指向了市里中学,认为把好的苗子都拉走了。我们没有看到县中生源流失后面的负面效果。

这个案例非常极端,当然并不表明每一个县都这样,肯定有很美好的现象。他们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进县中的托管改革,地方政府以契约的方式向教育中介组织购买公共服务。

当政府的教育服务是用钱去购买的时候,其实这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尽管我知道从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是管理方式的变革,这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老套路,就是用财政的钱购买公共服务,认为这可以提高效率,它确实也提高了效率。

我们发现这位局长其实非常难做,他的不得不赌和何不一赌的赌徒心态背后向我呈现了一种畸形的政治心态。因为当他要引进外部管理的时候,是县委书记主张他这么做的,不料等到决定一做出,他就走了,任期还没到就走了。

把教育局长悬在半空中,怎么办?这个事情已经上马了,老百姓都知道县委书记调走了之后,举报信纷纷而至,于是我就看到了他向巡视组汇报的材料。

这个局长非常厉害,他从县委要来了不少的财政拨款,从县财政资源里切下一块很大的蛋糕给到教育。从这一点我是要给他点赞的,我们知道教育局长从县的财政盘子里切蛋糕是非常难的,在整个县级班子里是最弱势的一个职位,也就是说他从赌场要来了赌资,某种程度上就解锁了县政府之前封闭且坚固的内部结构。

他的牌技是很高超的,尤其体现在他跟外部机构签订合同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他的盘算。不管他的牌技如何高超,唯一不能盘算的就是规则,即干部任免规则。他不能盘算规则,于是他就利用规则。所以在不得不赌和何不一赌之间,他选择了何不一赌,那就赌吧。

外部机构我们说他们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反正我是外来的,失败了也没关系。他们不需要投入什么成本,因为跟政府签订的合同所有资金都是来自于当地政府的。

他们的做法确实让县中焕发出了十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生机。他们做的改革在座各位校长听了都会觉得这简直太简单了,但是就是这么简单的措施,都让这个县中能看到希望。

托管方在这场赌局当中是几乎没有投入成本的,也没有公共权力下的责任束缚和政治枷锁,他们更能够轻松地面对县中改革的成败,即使失败也可以轻松离场。

当前,在大的改革框架之下,其实有不少政府的研究机构参与了挂牌、输入管理理念等过程,我觉得基本的心态跟这个县中的托管机构是有点类似的。


03

县城教师

生源流失后的工作状态

教师部分我们取的标题是“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原来以为老师就练好基本功,不管教育改革怎么改,终究可以教出好的学生。但在这里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意思是:反正家业惨淡,没有别的出路。在赌庄关门之前,他们是离不开牌桌的,这个牌还要打下去。

当好的学生走了之后,面对前100名只剩15个学生在这个县里上学,他们就觉得我再怎么教,都没有办法体现我的工作价值。学校原来处于吃老本的状态,并没有及时察觉和应对当地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对当地优质生源的不断流失反应太慢甚至麻木不仁。

我在其他很多县也看到,尤其是地处比较偏远的山区,流失的到市里甚至到省会上学的学生,一般都是在县城甚至是县政府门口集合乘坐大巴外出求学,极具讽刺意味。这个学校师资的水平并不低,这所传统老校当中,93.3%的老师都是本科毕业,其实师资水平还是可以的。

他们都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面对他们我经常想问一个问题,县中的衰落是他们无可奈何要接受的命运,还是他们自己酿成的悲哀。就算那85个学生走了,剩下的15个以及100名之后的,他们也是人吧。但是在这样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之下,他们只能不被当做受教育者对待。

教师的心态是这样的,他们端着政府给的铁饭碗,县中教师既不同于市场化的雇佣关系中的雇员,需要时刻面临筛选和淘汰的竞争。因此,不需要积极主动地预测、应对和适应变化、挑战和风险。他们也不同于政府公务员,需要用政绩在政治锦标赛中标尺和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和地位优势,时刻面临着升迁和晋升的压力。

相比之下,教师并没有公务员政治利益的诱惑,没有雇员市场生存的压力,就像处在无风带的夹心饼干,他们是感受不到风声的。学校管理制度相当简单粗暴,干任何事情都以钱计算,比如上一节课3块钱,晚自习5块钱,有老师说5块钱不要行不行,我不晚自习,要不给你5块钱,你替我去看晚自习。

这不是开玩笑,这是真实的。学校也缺乏淘汰和竞争机制,使得这些老师有足够的职业资本保持高傲和不合作的态度。这就是我们所调研到的教师的状态。

当然也会有教师说到非常痛心疾首的状态,他们想教而不得。他们想开足高中的实验课,但化学老师没有药品。他们想要集体备课,想到网上下载各种各样的课件,但是电脑存放在政府几年手续都下不来。很多行政工作在这个地方的体现都是突破你的常识和底线的。

04

家长和学生

走抑或留?

社会阶层格局的同构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改变了他们当地闭塞的环境,便利的交通拉近了周边县实的距离,越来越多的父母走出县城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市场化的办学行为,也为当地居民的就学提供了很多选择。城镇化进程,更是加剧了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可以说把县里面最重要的学生资源吸走了,好的教师也吸走了。

这个虹吸效应非常明显,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在残酷的社会竞争面前,多数家长都是曾经的失败者。所以这些县中觉得我们就是在教一群失败的孩子,尤其更多的是留守儿童。

在社会阶层越发狭窄的事实面前,他们不想让孩子重复自己坎坷的生活,不惜一切代价把最好的提供给孩子,愈演愈烈的竞争滋生出家长严重的驱利心理和焦虑氛围。

他们把孩子看作是肩负家庭兴旺使命的木偶,在没有真正了解和过问孩子的特长和兴趣的情况下,一味地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学校,跟着最好的老师,考入最好的大学,认为孩子如果在县中读书是最没有出息的表现。如果一个县里都是这样的想法,县里的教育还有什么希望?!

但是家长缺乏一定的信息渠道和鉴别能力,简单地将最好的等同于城里的。这种虚荣和狭隘的择校观,忽视了学生的特质和教育过程,加速了县中优质生源的流失,也对教师的积极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尽管学生和家长群体总会在牌桌上出现,但是其中个别的学生和家长依旧可以凭借其经济能力、个人成绩和人脉关系,把它当做赌资进入到周边县市的其他赌局当中。这种赌资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离场能力。

我们的调研发现,县政府的官员的孩子包括大量的中学教师的孩子没有几个在县中读书。就像今天很多成功人士的孩子有多少是在国内上大学的呢?

所以在这种同构的社会阶层的格局和机制下,我们是没有办法离场的,我们的离场能力都是一定的。你能逃得出这个县,你能逃得出这个国家吗?你能逃得出这种愈演愈烈的竞争吗?

他们留下的生源中83%都是周边农村的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复杂,父母文化水平低,无法为学生提供经济文化,甚至情感方面的支持。这些学业基础薄弱,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孩子,成为了学校老师和当地教育局嫌弃的对象,甚至成为了县中由盛转衰一蹶不振的替罪羔羊。

这些学生和家长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阶层分化,成绩、金钱和权利和关系成为给孩子的赌资。当优势阶层选择逃离这里的时候,留下来的可能就是最大多数普通民众的孩子。在职业教育备受歧视的文化语境当中,他们似乎无法逃离父辈社会底层的命运,也注定不会成为高校的佼佼者。

在精英教育的标准下,学校和老师认为他们是不值得投入的,当学校和老师认为学生不值得好好教的时候,什么坏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但是他们的命运可能才是最真实的中国。他们接受的基础教育是匮乏的,学校并没有起到基础的庇护所的功能。当伤痕累累的孩子进入到社会的时候,很难说受到伤害的到底是他们,还是我们。

05

政治权力和个人利益支配下

复杂的县域教育生态

县域教育的生态是复杂的。在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之下,各地教育的发展难以实现可持续地均衡发展。不同地域和层级不断上演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生源争夺,破坏了当地的教育生态,导致了有的地方营养过剩,有的地方变成了不毛之地。

当这些琐碎的细节逐渐堆砌成不可逆转的趋势时,教育局、学校和老师容易简单地将责任推卸给落后的经济发展,试图摆脱干系,眼睁睁看着一所曾经是省级示范高中的县中溃败至此。

生源和成绩之间或许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什么才是回归本真的教育。当所有目光都聚焦在高考的时候,会掩盖很多问题。

教育是具有独立性的,地处经济落后地区的衡水中学依然可以通过教育吸引富裕地区的生源,且不论教育模式是否具备复制的可能,但至少从一个维度说明了经济与教育的逻辑关系并不是那么稳固和理所当然。

我们不是为了中伤哪一方个体,而是希望通过解剖这场赌局,了解现象背后的结构性和机制性的问题。封闭的政治文化环境,阻隔了人们从区域比较的视角思考问题。今天我们都在支持国别比较和区域研究的时候,其实中国内部的区域研究也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育的区域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贫穷落后的发展状态不断强化着弱者心态,自卑又自负,可恨又可怜。当思维和心态无法发生根本性调整时,任何外来的冲击和影响只能带来暂时性的改变,最终还是会被恶性的内部循环所吞噬,无法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需要将局部性的改革转变为制度化的建设。教育注定是一场改革,只有各方都降低赌徒心态,教育才不会那么惊险、刺激和不可预期。

我们不想责备这个局里的任何人,它是制度性的问题,是什么促使了教育资源如何剧烈地跨区域流动?为什么要跨区域流动?如果这是总的一盘棋,可能跨区域的流动就是个零和博弈。

研究宏观的机制,我一直认为要沉浸到微观的具体的人的行为和事件当中去,我们不可能就机制谈机制,我认为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我不是说我能解决什么问题,而是替大家去看一看,在这里跟大家报告一下,这就是我的最大愿望。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59#
发表于 2019-8-6 11:51 | 只看该作者
家里什么条件,就怎么养孩子



幼年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存习惯,长大之后,他们就会拥有非常痛苦的一生。


要用真实的生活,去教育孩子。

前段时间,黄磊支持13岁的女儿染紫色头发,上了热搜。

全网都为黄磊对孩子的开明与尊重点赞,纷纷说自己也要像黄磊一样教育孩子。

黄磊夫妇因为教育,已经不是第一次上热搜了。

看如今13岁的多多,美丽大方、英语流利、会弹钢琴、与斯皮尔伯格谈电影、与何炅一起演话剧、出入国际秀台、优秀又懂事。

这让很多家长产生了孩子被甩远的感觉。

于是非常焦虑。



他们也想给孩子这样好的教育,可是无法做到,只能尽可能地托举,让孩子的衣食住行和所受的教育,都远超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准。

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太可取的。

我们尽自己能力,给孩子好的生活就可以了。

只是这一切,要在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准之内,不要让孩子产生错觉。

越早知道自己处于什么环境下,正常的消费水平是怎样的,能借助什么力量完善自己的生存技能....

对孩子来说,就越好。




盲目溺爱,是残酷的谋杀。

这两年,有些非常有意思的形容词,叫穷人家的“富二代”,和农村“少奶奶”。

懒惰、自私、无知、傲慢、没教养、不知天高地厚。

这些词,曾是富二代常有的恶劣品质。

然而,现在我们发现,不管穷人富人二代,都染上了这些恶习。

2009年,河南罗山县一名23岁的小伙杨锁,活活的被饿死在家中。



据村民透露,杨锁四肢健全、精神正常,在几个堂兄弟里,数他最聪明,他就是懒死的!

这孩子懒到什么程度呢?

他连大便都懒得走到屋外,就在旁边挖个坑,扒点土盖盖,屋里臭气熏天。

有人给他介绍工作,他嫌苦嫌累不干,蹲着讨饭。

有人给他送肉送菜,他连动都懒得动,眼看着肉坏掉,也不做来吃。

杨锁饿死后,他的事迹被改编成纪录片《罪爱》,惊呆了观众。



当然,没有人天生就这么懒,杨锁的父母是真的把他当成皇帝供着,8岁时父母还挑着他,不让他走路,他想要帮忙做点什么就会被父母阻止。

村里小伙伴一年才能吃上几次的猪油馍,他一天可以吃两次,甚至咬一口就扔掉。

杨锁13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才发现不对。

母亲想让他帮自己干活,竟然被他直接拒绝,多说几句还要被打。

杨锁18岁时,母亲也去世了。5年后,杨锁终于在一个大雪天,被饿死。

在杨锁独自生活的5年间, 有无数的人帮助他,但他就像一滩烂泥,谁也无法改变,父母死了,他依旧是皇帝......

孩子的性格形成,是不可逆的。

幼年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存习惯,长大之后,他们就会拥有非常痛苦的一生。



而农村“少奶奶”,也顾名思义,是指一些农村的媳妇和女孩,被家里人宠得不像样。

衣服非名牌不穿,水果非进口不吃,工作稍微累一些就不做,在家里颐指气使。

现在,因为一些农村娶媳妇比较难,这些农村“少奶奶”就算这样作妖,也还是有人供着的。

但以色侍人,色衰而爱弛,等过几年,丈夫还会容忍她们作吗?

就算会一直容忍,家庭条件也不允许。

等公婆不能挣钱了,还能供得起这少奶奶吗?

所以,我所认识的这类小时候被爸妈宠,长大被公婆丈夫宠的农村“少奶奶”,都是过几年好日子而已,之后都非常惨。

家里什么条件,就怎么养孩子,养成穷人家的少爷小姐,真的会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因为这类孩子,必定成为白眼狼。




白眼狼,都是父母们辛苦养出来的。

如果我们去问父母们:你想养出白眼狼吗?

所有的父母都会回答:当然不想!

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是这样做。

比如,我曾听到的这么一个真人真事。

一个奶奶,总带着孙子去一家面馆吃牛肉面,两碗面端上来,奶奶总会把自己碗里的牛肉挑给孙子,然后再开始吃。

有一天,奶奶在拿餐的时候,就提前把牛肉挑好,端过来后,孩子一直等着不吃。

他质问奶奶:今天为什么不把牛肉挑给我?

奶奶解释刚刚已经挑过了。

孙子不信,开始闹脾气,用筷子在奶奶碗里翻来翻去,说牛肉被奶奶藏起来了。甚至掀翻了奶奶的面,赌气不吃。

奶奶赶紧哄,说你不吃怎么行?正长身体呢。

想再买一碗,把牛肉挑给孙子。

这时店主看不惯了,说:我的面今天不卖给你们。

最后,孩子爸爸过来,一连点了五碗面,把牛肉全挑给儿子,然后把口水吐到碗里说:我自己的钱,想买多少买多少,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我们几乎可以预见,这孩子长大后一定是白眼狼,因为他的家长,就是照着白眼狼养的!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尤其是隔辈教养中,爷爷奶奶对孩子无底线纵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一言不合就怒吼,甚至还敢动手。

对此,长辈们却毫无反应,甚至有的长辈,还觉得自己孙子会骂人打人了挺骄傲的。

然而,这种溺爱,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心是有多毒,才会溺爱孩子?你让孩子长大了如何生存?社会可不会溺爱他啊。

比如这条曾引起极大关注的新闻,12岁男孩因为家长不给他买玩具,就当街殴打家长、怒吼、拽头发、掐脖子,看得人心寒。




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天生就是白眼狼。

白眼狼是家长用一言一行一粥一饭喂养出来的。

如果孩子不孝,那是教养出了大问题!

我们是时候打破造梦行为,给孩子真实的教养了。

让孩子知道这世界真实的样子,自己家的真实状况,和自己做事的界限。

孩子只有知道这些,才不会动不动就提无理要求。




这些习惯,请尽早帮孩子养成。

1. 学会自我控制。

学会自我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对自身有掌控力,让孩子明白,暂时的控制住自己,能得到更大的好处,这也叫”延时满足能力“的训练。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对此提出了一个很实用的方法——零食训练。

你可以买些孩子喜欢吃的东西,比如巧克力,薯片等。

三天给孩子吃一次,这样持续一个月左右,等孩子养成了习惯,你就可以对孩子说,这次妈妈给你的零食,如果你能忍住不吃,三天后,妈妈就给你三倍的巧克力。

但是,如果你没忍住吃掉了,那三天后的零食就没有了。

言出必行,父母要严格执行训练结果。

这可以让孩子非常直观地了解到,原来控制住自己,可以得到更大的好处。

这样的孩子,才有耐性,等孩子大一点,面对学业压力,你对他讲,现在的忍耐,会换来以后轻松一点的生活,孩子才知道你在说什么,因为他对这个是认同的,也是习惯的。

相对比,没有耐性的孩子,别说长时间忍耐学习的枯燥,就是坐四十分钟,他们也做不到,因为临时的满足,总是更有诱惑力。

2. 让孩子体味痛苦。

有的家长,一点苦都不愿意让孩子受苦,恨不能全部帮孩子代劳,一切以孩子为优先。

这样的教育方法,最容易养出自私的孩子。

因为他们从小开始,就是只对学习负责,他们眼中没有过别人,自然也没有同理心。

避免孩子自私,李玫瑾教授说,可以用吃饭这件小事去训练。

在饭桌上,要有个规矩,大人没有吃饭时,孩子再饿,也不能让他自己先吃。

很多孩子,下午四五点钟就饿了,但吃饭时间是六点多,家里老人不舍得孩子饿着,经常让孩子先吃。这样是不妥的。

饿一两个小时,对孩子的身体根本构不成影响。

让孩子体味体味饥饿这种最基本的痛苦,能让孩子有同理心,只有他知道饿是难受的,他才能对饥饿的人,有同情心。

同时也能让孩子心存家庭其他成员,知道他们也要一起吃饭,并且要给没回家的家庭成员留饭,要让长辈先吃饭。

一个小小的吃饭训练,能在给孩子灌输规则意识的同时,让他更加有人情味,这样长大的孩子,不容易成为心中只有自己的自私狂。

长大后,则是让孩子体味挣钱的艰辛。

可以让孩子做暑假工、兼职挣零花钱等。

没有经历,就没有感同身受。

3. 要教孩子经历挫折。

人生很痛苦,我们经常会遇到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的事。

经常,我们觉得无力、委屈、愤怒、走投无路。

我们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再也坚持不住了,有的人就真的放弃了生命。但其实还是可以坚持的。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李玫瑾教授说,可以对孩子做一次挫折教育。

她建议父母带孩子去游泳,自己走开,让教练来。

没有人学游泳不用喝几口水的,有时教练会对一帮孩子做训练,碰到不敢下水的孩子,可能一把就推下去了,孩子会极力挣扎,会被呛水,体味到濒临绝望的窒息。

等孩子学会游泳回家之后,一定要趁机问孩子,你今天学游泳,什么感觉?

孩子一定会说,我喝了几口水,当时感觉都要死了,然后拼命挣扎,竟然可以了。

这时你可以对孩子说,要记住这种感觉,牢牢地记住,当你觉得非常痛苦,觉得快要死了时,其实还没有绝望,只要拼命挣扎,一定会活过来。

经历这种引导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会更加坚强,他们会知道,没有绝路,只有放弃走路!

4. 同理心教育,让孩子“成人”。

人与畜生的一个很大区别,就是人能产生同理心。

这是一个人拥有良好品德的最基本保证。

一个没有同理心的人,不会孝顺,不会友爱,也不会帮助他人。

美国第17任大法官,曾在儿子的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篇另类的演讲,就是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

他祝儿子不幸并痛苦!



演讲摘录:

“我希望你们在未来岁月中,不时遭遇不公对待,这样才会理解公正的价值所在。

愿你们尝到背叛滋味,这会教你们领悟忠诚之重要。

抱歉,我还希望你们时常会有孤独感,这样才不会将良朋挚友视为理所当然。

愿你们偶尔运气不佳,这样才会意识到机遇在人生中的地位,进而理解你们的成功并非命中注定,别人的失败也不是天经地义。

当你们偶尔遭遇失败时,愿你们受到对手幸灾乐祸的嘲弄,这才会让你们理解体育精神的重要性。

愿你们偶尔被人忽视,这样才能学会倾听。

感受到切肤之痛,才能对别人有同情的理解。

无论我怎么想,这些迟早会来临。

而你们能否从中获益,取决于能否参透人生苦难传递的信息。”

所以,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生活的真相吗?

应该!

世界真实的样子,本就在那里,不是你硬给孩子制造梦境,就会消失不见的。

要视年龄与接受度,慢慢告诉他们生活的真相。

孩子总有一天,要与生活短兵相接。

你曾经对孩子隐瞒多少生活真实的样子,孩子就会受到多大打击。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60#
发表于 2019-8-14 12:08 | 只看该作者
芮成钢事件 韩国总统曾两次对他发出警告


据媒体披露,韩国总统朴槿惠2013年6月接受芮成钢采访,芮成钢为拉拢关系,竟直接称呼朴槿惠为“朴大姐”,这可能引起了朴槿惠的不快,给了芮成钢一个警告:“你很聪明,但要记住,别把国家一词当成个人欲望的工具。”


      采访结束后,芮成钢请求朴槿惠合影,并索要签名照。朴瑾惠用汉字写下“芮成钢,人生在世,只求心安理得就好了。”这样的警示题词,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再次对芮成钢“警示”,而非赞扬,这个题字明确无误劝告芮成钢,要好好做人。

      芮成钢在央视财经频道经常露脸的时候,志得意满、夸夸其谈。他已经把自己推到了“人生的山峰”上,已经失去了心安理得的机会。因为他把自己看得太大了。他见到了美国总统,就认为自己也是美国总统;见到了一个外国首相,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外国首相,这样的心态,无论如何都不能心安理得。

      芮成钢最受诟病的是其在不少场合以“爱国反美”的面目出现,似乎他是“爱国者”。

      被抓后,媒体曝光芮成钢还是某国际著名公司股东之一,在他担任股东期间,该公司曾为央视财经频道提供服务。芮成钢除了经济问题以外,有消息称,他还涉及“为美国情报机构提供情报”,是“美国间谍”。


      2011年4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煤老板自述三十年》一书,对芮成钢有过细致的描述。

文中说,中石油的一个副总请客,芮成钢也来了。饭局上聊起中东局势,芮成钢如此说道:“正如我一个非常好的朋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的……”


      文章明确写道:在场的人胃都酸了。

芮善于借势,会刻意直呼“亨利·基辛格”为“亨利”,以示两人关系亲密。    芮不经意间总会提起自己那些政界“朋友”,这是他惯用的话头。他说日本前首相菅直人、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也都是他的好朋友,菅直人给他题过字,而陆克文曾帮他调整领结。

就像随口提到他的“好朋友”一样,芮成钢也会在不经意间提到耶鲁。虽然他只在耶鲁做过一年的“耶鲁世界学者”,但“我在耶鲁读书的时候”,是他谈话常用的注脚。

在喝光两瓶红酒后,芮成钢不那么端着劲了,嚷嚷着要和中石油的副总对赌,如果自己能再喝掉一瓶红酒,副总必须要给自己一张加油卡。

芮成钢开着三百万的豪车,竟然为了一张两千块的加油卡,这么给力。

芮成钢出过两本自传,都被列为成功学教材。自然,“腰封”上满载各路政界和商界的名人美誉。

芮在自传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曾经造就你成功的特质,也会让你的城池毁于一旦”。

延伸阅读:

芮成钢的四个耻辱性事件

第一耻辱事件,也是芮成钢的成名之作: 2007年在博客写《请星巴克从故宫里出去》。文章中他认为,星巴克是一个西方品牌,是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饮食文化的代表符号”;是一种“文化侵略”

星巴克是当代商业文化的杰出代表。目前在中国68个城市拥有1,200多家门店和近2万名伙伴。照芮成钢的逻辑,中国一下子多了上千个不登大雅之堂的符号,并且有2万中国人参与不雅。而星巴克将在中国启动一项为期三年共计300万美元的公益投入。

芮成钢先对星巴克进行诋毁,然后用爱国噱头忽悠民粹分子。可以说,芮成钢此文,诽谤与无耻并行。无耻者在中国总能取得成功,这一次他们成功地逼走了星巴克。星巴克撤离故宫后,据说是一家叫“故宫九卿房饮料店”的进驻了,还是卖咖啡,这个就雅了?星巴克作为一家跨国公司,没有与故宫计较合同的执行。如果星巴克起诉故宫单方面违约,胜率是100%。

我怀疑整个事件就是有预谋的商业欺诈,某商业公司获得了利益,芮成钢拿了多少好处费,不得而知。文化自卑的中国民粹取得了胜利,这是一次无比可耻的胜利。

第二个耻辱事件,是擅自代表中国和亚洲。

2009年4月7日,芮成钢在伦敦G20上提问美国总统奥巴马,说他第一个问题“代表中国”提问,第二个问题“代表全世界”提问。一年后,还是G20峰会,央视还是派芮成钢去(央视死得没人了?)。奥巴马说最后一个问题留给韩国媒体,结果芮成钢站起来说,我来自中国,我代表全亚洲提问。全场嘘声一片。奥巴马说,我刚才说的很清楚,最后问题留给韩国,结果芮成钢死死抓住话筒说:在场的亚洲记者同意我代表……

可怜的中国人,无数次被代表。央视一贯摆出代表中国人的姿势,在大裤衩建筑里呆久了,那些记者也习惯性代表了,甚至要代表亚洲了。他们是代表我们去丢人。

第三个耻辱事件。2011年9月,在达沃斯论坛上,芮成钢问美国驻中国大使骆家辉“坐经济舱来参会是否有意在提醒美国欠中国钱?” 骆家辉微笑着说:乘坐经济舱是美国公务员的习惯。

此前,骆家辉的简朴刚刚赢得中国公民的赞赏,同时激起中国公民对中国公务员奢华消耗纳税人钱财的强烈不满。芮成钢自然要出面代表利益集团声讨骆家辉了,没想到自取其辱。

第四个耻辱事件,为市委书记20万年薪鸣不平。

2012年4月,芮成钢质疑,称姚明作为NBA运动员每年的收入高达四、五千万人民币,而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年收入不足20万,大家同样辛苦工作,为何反差如此大?

姚明的收入来自市场,别说一年5000万,就算一年收入50亿也用不着你质疑。而市委书记,他的20万年薪是来自市场还是来自纳税人?纳税人同意给他20万年薪这么高了吗?

可以发现一个规律,芮成钢总是利用每一次机会为中国权贵代言。他利用央视与公权力勾结之后,就满世界张贴与权贵的合影。同时利用爱国旗帜做掩护。善良的中国百姓正在明白:高调叫嚣爱国的人,一般都是贼——爱国贼。

芮成钢的前辈白岩松说过“把一条狗放在央视也会红”。芮成钢不知道自己就是那条红了的狗。如今他败露了,这叫报应。

此次芮成钢被带走,据说罪名是“利用采访资源牟利”。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壹挺论坛

GMT+8, 2024-12-5 10:26 , Processed in 0.30828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