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必看
搜索
热搜: 养生 投资 壹挺
楼主: qq655315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观察

[复制链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41#
发表于 2019-4-22 13:53 | 只看该作者
17岁少年跳桥身亡:有些父母不杀人,但诛心


01
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懵了。
17岁的男孩在学校和自己的同班同学发生矛盾,回家路上,男孩和妈妈说了这件事,结果遭到妈妈的强烈批评。
途径卢浦大桥时,妈妈把车子停在路中间,不顾身边车流滚滚,跑下车去骂后排的孩子。
几秒钟之后,男孩趁着母亲到前排上车的一瞬间,突然打开车门,冲向桥边,一跃而下。
眼看着孩子跳下去,母亲来不及挽回孩子,无力地跪坐在地上,双手捶地痛哭。

视频里,男孩从下车到跳桥,没有任何犹豫,整个过程不超过5秒。
等民警接到电话赶到现场时,看到的只是躺在绿化带里,已经没有生命特征的孩子。
5秒,17年,多好的年纪,可人没了。
到底是承受了怎样的压力,才会毅然决然地选择死亡?
有网友在视频底下推测:“根据我的经验,母亲责骂孩子时肯定说了刺激的话,比如‘想死你就跳啊’,‘有本事你就去死’之类的。
我没办法推测出她具体说了什么,但肯定,不是什么好话。”


更多的网友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有些父母的嘴坏到你难以想象,不是内心够强大,真的活不长。”
“都是日积月累的,像个气球一样,撑不了,就爆了。”
“中国家长最擅长把孩子逼疯。”
还有个姑娘说,她去年十月份情绪崩溃割腕的时候,她爸爸只说了一句“吓唬谁呢,要死去外面死,不要脏了我家”。
不要觉得是小孩不懂事承受能力低,发生这种事家长绝对占了很大一部分的责任。
一个失血过多的人,不是因为流了那最后一滴血才死的。
02
想起了泰国的那个“父亲辱骂孩子,孩子吞枪自杀”的新闻。
事发当天,父母怒骂孩子只爱玩游戏,没出息,孩子双手抱头趴在收银台上。
父亲看他无动于衷,一怒之下,拿出一把上了膛的枪,砸在儿子面前,怒不可遏地说:
“你怎么不去死,你这个垃圾!”
“有种你就别活了!”
父亲转身的瞬间,孩子没有犹豫,对着自己的脑袋,扣动了扳机。
听到响声,这位父亲还以为孩子在“装死”,肯定是开了空枪。
于是他再次愤怒地回头扇了孩子一巴掌,嘴里仍旧念叨着不堪入耳的脏话,等看到地上满是鲜血和一动不动的孩子时,他才真的意识到,孩子自杀了。
他瘫在地上崩溃到歇斯底里,可一切都无法挽回。
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在无形中,给了孩子一把上了膛的枪?
网上有这么个故事。
有位妈妈去开家长会,其中有个环节,老师让孩子和家长在纸上写下他们让对方最难过的言行。
纸条收上来,家长的答案五花八门,“不听话”“做作业拖延”“犟嘴”“懒”。
等看孩子的答案时,纸条内容却是惊人的一致。
“就你这傻逼的样子,长大了能有出息?
“狗东西,你早晚会进监狱!
“我他妈倒了八辈子血霉,才会养出你这么个东西。
“等你死了,我用麻布给你裹起来,直接扔对面山上。
“你怎么不去死呢?
“再哭我打死你!
“废物,简直就是猪脑子。
老师一字一句地念出来,班级里一片沉默。
很多家长都不记得自己曾说过这么伤人的话,可这却是在座所有孩子,插进心里的一把刀。
永远不要低估你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
压死骆驼的稻草不是最后一根,而是每一根。
03
之前做心理咨询的时候,遇到个女孩。
和中国大多数孩子一样,女孩也出生在“一切都是父母说了算”的家庭,只要没有让爸妈满意,永远都是先打一顿再说
她家里常年备着一根手臂粗细的木棍,冰冷地杵在阳台上。
只要她成绩下降,犟嘴,甚至筷子没拿好……爸妈都会不由分说的举着棍子打过来。
有一次,因为没把碗里的饭吃完,女孩被打到站不起来,她哭着喊:“我是你们的孩子!你们为什么不爱我?我不如死了算了!”
结果,她妈妈红了眼,把女孩连拉带拽到楼顶天台,一边把她往天台边缘推,一边吼:
“来啊!死啊!你倒是跳啊!”
“不是说要死吗!我看你有没有这个本事!”
女孩吓得全身发抖,抱着晒被子的栏杆,瑟缩在角落里,求妈妈别推她。
她妈妈像个打赢了的战士,俯视着自己的女儿,嘲笑到:“呵呵,就知道你没这个胆。”
生在完整的家庭,但女孩总觉得孤立无援。
从业十几年,我听说过不少孩子说过类似的故事。
有太多孩子的心,在父母的一句句辱骂和讥笑中,刺进万把利刃,留下一个个鲜血淋漓的洞。
等到他们真的崩溃,防线坍塌的那一刻,还有人在斥责“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真差”。
可就像知乎用户@就是七七说的,枪已上膛,子弹一发发打在孩子心上,将孩子自我保护的屏障打得粉碎。
你们怪孩子承受能力太差,但你们可曾了解过他的屏障?
你们以“期盼你好”的名义对孩子打骂,期望孩子能感受到你们的爱,但你们从未问过孩子是否能接受这样的爱。
你们以爱之名给孩子加压,期望孩子成为你们想要的样子,你们从未问过孩子自己想成为什么样子。
最可悲的是孩子经历了太多你们想象不到的压力,被校园暴力,被孤立,被排挤,被嘲讽,被殴打,被责罚,被无视,背负着你们沉重的爱前行,自闭,抑郁活的像一个边缘人。
等到放学后疲惫地回到家本想对你倾诉些什么,看了你一眼,想了想,算了吧。
他们没选择用生命作为反抗的代价,但,活着也只是行尸走肉。
有些父母,不杀人,但诛心。
04
其实,大多数孩子都能经受得住委屈。
唯一能让孩子崩溃的,是父母不够理解、倒打一耙的批评和谩骂。
我向你捧出一颗真心,可你却把我的真心踩在脚下。
看到有个网友说:
“我现在都三十多岁了,还是能想起十几年前我妈疯狂侮辱我时那悲愤的心情。
无论我怎么解释也不能让她闭嘴,只因为我没有按照她的意愿去做,那狰狞的面孔和疯狂咒骂的嘴唇,让我觉得这根本不是我熟悉的母亲。
当时真想从楼下跳下去,心都死了,活在这种家庭又能怎么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你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的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孩子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伤害更令人痛苦。
几米在《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里写道:
“为什么风可以那么温柔地对树说话,而你却永远学不会对我温柔地说话呢?”
也许我们都可以试着,改变家庭的温度。
考试失败了,告诉孩子“没关系,下次继续努力”;
在学校遇到困难和矛盾,用心去听孩子的诉说,学会沟通,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不要在公众场合批评、教育孩子,在家里心平气和地交流,更容易让他们信服。
爱和理解,尊重和沟通,在任何关系中都适用。
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是子女教育时的黄金准则:
如何爱你?用不含诱惑的深情;如何拒绝你?用没有敌意的坚决。”
爱孩子,是无条件的爱,不会让孩子产生一个“让你需要我,信赖我,离开我就活不了”的想法。
拒绝孩子,你的态度坚决但毫无敌意,不会批评他、指责他甚至羞辱他,让他感觉自己毫无价值。
痛心这个孩子的离去,愿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警醒!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42#
发表于 2019-4-22 14:31 | 只看该作者
微博上,有个小学班主任分享班级日记。

小男孩在本子上吐槽校服不好看,得到另一个女孩的回复:

“首先,我想说,我们身世平凡,只能穿这样的衣服;其次,我认为男孩子不应讲究衣服这件事。”

女孩其实并不刻板教条。小小年纪的她,能写出将孙悟空、白骨精、黄继光、赵本山联系在一起的奇文《历史乱套了》,想象力让大人眼前一亮。

但老师还是觉得:“这些来自小孩的话,真让人百感交集。”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说:

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用50种教育方式去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种教育方式去教育50个孩子。

一直强调尊重孩子天赋的他,写出过的《舒克和贝塔》《皮皮鲁和鲁西西》,都是一代人的记忆。

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他写过一个童话故事:《驯兔记》。

它被拍成短片,虽然只有24分钟,却成为第五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上评分最高的短片。

说是童话,其实是拍给成年人看的。


学校“加工厂”
皮皮鲁上小学了。

就像万花筒,那里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奇。

可现实中的学校生活,不像他想象中充满欢笑和自由。

“座位上像有钉子在扎屁股。”

第一节课,老师说:

“你们已经是小学生了,在课堂上要学会懂规矩。老师说话的时候要保持安静,课堂上发言要举手,老师允许了才可以站起来回答问题。”

小朋友们坐得有板有眼,不敢乱动。


好像只有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才是认真听讲的样子/《驯兔记》

老师提了个问题:

如果皮球掉进一个深坑里,应该怎么把它弄出来?

第一个举手的孩子回答:“用网子捞”。

老师不置可否,让她“想想再说”。

优等生李小曼站了起来:

“倒水让皮球浮起来”。

老师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李小曼的回答是“标准答案”。


面对李小曼的标准答案,老师露出了微笑 /《驯兔记》

这时皮皮鲁问老师:“坑有多深?”

“很深。”

“那就让爸爸再买一个球吧。”

小朋友哄堂大笑,老师生气了。

“你故意捣乱是吧!”


皮皮鲁很委屈:



“我没有。如果是个很深的坑,我们这么大的小孩去捡球会不会不安全?要是发生意外怎么办?”

老师气急败坏。

“你的意思是我错了吗?老师不对反而你对是吧?老师会不正确吗?”


老师的权威不容被质疑 /《驯兔记》

刚被表扬过的李小曼也站起来附和老师:

“同学们!老师的知识那么丰富,怎么会不正确呢!我们应该做个好孩子,听老师的话,不跟老师顶嘴!她多辛苦啊!”


标准答案比发散思维更好,守规矩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

这时候奇怪的事发生了。

李小曼脑袋上冒出了耳朵——她成了全年级第一个变成兔子的学生。


班里的同学第一次见这场面,都害怕极了,一窝蜂跑出教室。

老师却露出满意的微笑。


孩子们一开始的无助、惶恐,在第一只兔子被校长树立成榜样后,就慢慢变得不一样了。


变成兔子才是老师最希望看到的样子 /《驯兔记》

老师和校长安抚优等生李小曼的恐惧,还为她办了颁奖典礼。

校长看着台下还没变成兔子的同学说:

“笑什么?你们没有资格笑!

李小曼开学第一天就变成兔子,这充分说明,她是一个自我要求严格,听老师话的好孩子!是你们每一个人的榜样。”


变成兔子就是榜样,其他人没有资格嘲笑 /《驯兔记》

学校的终极目标,是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像李小曼这样的学生——变成兔子。

孩子们被灌输观念:变成兔子是令人羡慕的,变不成兔子是可耻的。



本来害怕兔子的他们,开始争相为变成兔子而努力。


变成兔子的同学们鼓励其他人也变成一样的兔子 /《驯兔记》

90%的同学都完成了老师的期望,倔强的皮皮鲁,自然成了为数不多、还没变成兔子的“异类”。

争先恐后变兔子的乖学生抱成一团,淘气的孩子就成了怪物。

“皮皮鲁的耳朵那么小,好丑;

脸上一点毛都没有,光秃秃的真奇怪……”


形成小群体后就会排斥不一样的那些人 /《驯兔记》

盯住皮皮鲁的不只有同学。

对老师而言,把班级打造成全兔班是首要目标。

所以淘气的皮皮鲁就成了她的重点关照对象。


“拖班级后腿”同学的家长,逃不了老师的指责 /《驯兔记》


不知所措的家长

皮皮鲁不适应学校,回家和爸妈倾诉心里的疑惑。

但妈妈不由分说,告诉他:

你碰到了好老师。老师严格一定有他的道理,这样的老师,一定很负责。

还叮嘱孩子,要向模范生李小曼学。


老师的严厉是为了孩子好,家长无条件支持 /《驯兔记》

“模范”被制定后,转眼间,全校就有了三个“全兔班”。

本来是皮皮鲁的班级最早出现兔子,但拜皮皮鲁所赐,他们班久久拿不到“全兔班”的荣誉。

这急坏了班主任。

家长会上,“先进”和“落后”学生的家长被老师点名。

前者享受老师的夸赞和家长们羡慕的目光,后者低头哈腰接受老师的批评。


孩子惴惴不安地在家里等待父母归来。

对于皮皮鲁这种孩子的家长,每次家长会都像一场心灵上的毒打。

全家人的晚饭时间都变得十分难熬。

“你们都不知道我今天有多丢人!”


面对家长会回来的爸爸,皮皮鲁根本不敢说话 /《驯兔记》

孩子给班级拖了后腿,所以家长尽全力配合老师的指示。

为了让孩子早日变成兔子,夫妻俩把皮皮鲁的伙食全都改成胡萝卜,一点荤腥不沾;

把柜子上的玩具车都收掉,换成长耳朵兔子公仔;

甚至,为了孩子能尽快出红眼珠,把孩子的屋子刷成了红色……


皮皮鲁的屋子墙变成了红色,玩具也都成了兔子 /《驯兔记》
老师来家访,却还不满意。

她说,“皮皮鲁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在乎别人说他什么。”

所以首要任务,是把他的耳朵变长,这样能听进去的就多。


为了让皮皮鲁变成兔子,学校家里双管齐下 /《驯兔记》

皮皮鲁爸爸一边按照老师说的做、偷偷让儿子喝下“长耳朵”药,却也一边埋怨老师:

“她这次要是再没完没了,我就真不客气了,动不动就把责任推给家长……”




矛盾暗流涌动。

希望孩子成龙成凤的家长们,忙于工作,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

老师觉得自己能力有限,需要家长付出时间精力配合。

诉求都没错,一实施起来就变了味道。

孩子太多,老师没有精力因材施教;

方法出了问题,家长也不质疑,只管按要求对孩子下手。

把所有认为该做的事情都做到了,孩子很可能还是变不成期望中的样子。

两边拉扯着、尽了义务,唯独没想起听听孩子的想法。

就这样,多数孩子们在老师与家长的权威下,害怕和“犯错”。

于是习惯顺从,甚至无条件服从。


不管孩子意愿,只要他满足大人期望 /《驯兔记》

身边最贴心的好朋友,一个个都变成了兔子。

这让皮皮鲁感到惊恐与绝望。

虽然内心依旧抗拒,但为了不让老师更担心、不让父母再为难,他还是戴上了兔子头套。


皮皮鲁戴上头套 /《驯兔记》

老师家长如愿以偿,“全兔班”诞生了。


全班都在为带上了兔子头套的皮皮鲁鼓掌,但皮皮鲁拘谨的样子更让人心疼/《驯兔记》


被扼杀的创造力

兔子那么可爱,变成兔子不好吗?

郑渊洁在《驯兔记》原文中写:

“凡是变成兔子的同学,都受到老师的喜爱。他们绝对服从老师的意志。

他们特别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议论,竖着耳朵听;



如果别人超过自己,他们就犯红眼病;



他们害怕别人揪尾巴,所以尾巴长得很短。”

千篇一律,毫无特点;争先恐后,只为从别人的眼中换一个肯定。

影片中的班级里,老师也不在乎皮皮鲁是否真的变了兔子。

只要照片上大家看起来一个样就行。


想象力与创造力不能被尊重的后果,也许多年以后才会显现。

习惯了寻找标准答案,才发现人生没有既定对错;



面对未来茫然无措,才明白没有一本教科书能教人如何生活。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在专访中提到,创造力是中国学生的"短板" 。

“很多家长总是给孩子施加压力,对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而一旦面临选择,却又习惯包办!”

这不只是中国学生的“心病”。



在全世界粉丝选出的“最受欢迎的25个TED演讲”中,Ken Robinson 的演讲排在第一位。

他认为:

“对于未知的事物,孩子愿意去尝试才是值得鼓励的事情,哪怕使尝试的结果是错误的。

如果不让孩子们做错误的尝试,等他们长大了,他们中的大多数就会丧失创新能力,并惧怕错误的尝试。”


孩子都是伟大的天才,教育不该抹去孩子的天性 / 肯·罗宾逊《学校扼杀创造力》

要培养真正意义的好学生,Robinso 认为有三个原则:

第一,多样化。大家认知世界的角度不同,每个人才是丰富多彩的。



第二,好学生应该充满活力。大脑发育具有关联性。不应该被分成几部分,应该把大脑看作一整套生产有价值的原创想法的工序。

这些原创想法来自互动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呆板的常规模式。



第三,个性化,积极发现自己的个性化才能。

在成长过程中,太多孩子的天赋和创造力被钝化。



所以他们有了学问的技巧,却没有对学问的感情。

老师和家长们付出足够多的辛苦,却不能让孩子收获长久的回报。

短片最后,皮皮鲁走进一片树林,他见到一个中年男人——《驯兔记》的作者郑渊洁。

郑渊洁安慰惶恐的皮皮鲁,“这只是一个童话”。


郑渊洁对皮皮鲁说发生的一切都是童话,没有关系的 /《驯兔记》

这部成年人才能看懂的童话,一旦变成现实,就像十足的“恐怖片”。

被“听话教育”与“分数教育”滋养大的孩子,很难不害怕那漫长一生中的“自我教育”。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43#
发表于 2019-4-30 14:10 | 只看该作者
废掉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让他用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为了心灵的安宁,人最好每天做两件自己不喜欢的事。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林静朗读音频


许知远的《十三邀》请到47岁的亚洲偶像木村拓哉。

许知远问木村:“你有没有特别想扮演的角色?”

木村回答,那是一个专业团队无数人的努力,我没有选择的权利。


文艺青年关心自己的喜欢,职业人士关注他人的付出。

《十三邀》李诞那一期,李诞问许知远为什么要做访谈节目,许知远说没办法啊,我得挣钱(养书店)。

你瞧,有时候连文艺青年许老师,也知道有些事情,不喜欢,但必须做。

01

最近我们团队招聘,一个应聘者说她觉得如果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就很难做好,所以她想做自己喜欢的。

我问她之前的职业是什么。她说瑜伽老师。

“那你不喜欢吗?”

“开始挺喜欢的,做了一段时间就不喜欢了。”

我问她现在喜欢什么,她说喜欢做运营,报了很多网课,也把难啃的《运营之光》啃完了。

于是我让她在运营的岗位上试用。试用期还没过,她就干不下去了。

运营是一个特别琐碎的活儿,需要细心、耐心与决心,这些她都没有。

她之前所了解的运营,是像将军一样运筹帷幄、指哪儿打哪儿,实际做起来,发现最重要的,不是你站上指挥塔怎样做,而是你如何爬上这个指挥塔。

这个过程,是平平淡淡加默默无闻,无鸡血、没段子、不励志,无论是讲师做讲座,还是作家写书,都会选择性地忽略。

于是,这个女孩以为自己学了很多知识,其实空有一腔志气和一碗鸡血。


离职的时候,她跟另外一个员工说:“我还是要去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喜欢的事情,我做不好。”

女孩才24岁,我很想告诉她,如果你没有能力做好自己不喜欢的事,那么,喜欢就会变成弱者的借口。

02

强者谈坚持,弱者才谈喜欢。一句不喜欢,可以甩掉所有的不努力、不作为、不坚持。

喜欢是什么?

它代表某一个时间节点的短暂情绪,无论是你喜欢的工作,还是喜欢的人,长久相处的时候,都会发现里面包含着诸多不喜欢之处。

主持人窦文涛说过一件事。在《锵锵三人行》火爆之后,台里决定给他一档时事节目,叫《文涛拍案》。

与《锵锵三人行》的风格不同,《文涛拍案》讲大案要案,内容黄暴、不设嘉宾。

这个节目,窦文涛从一开始就不喜欢;然而这件不喜欢的事,他做了8年。

窦文涛后来在《圆桌派》上回忆这段时光,说因为不喜欢,总担心做不好,常常一期节目反复录四五次。

“有一天录完节目下班,已经是清晨6点,深圳暴雨如注,那一刻我心里只有四个字:生无可恋。”窦文涛说。

你瞧,再光鲜的人、再顺利的人生、再喜欢的事,也会有那么一些时刻,心生厌倦,甚至生无可恋。

这就是普通人的人生,甚至可以说是所有人的人生。

03

小到保持身材,大到养家糊口,做好任何一件事,都不能仅仅凭兴趣,而是靠专业、信念与坚持。

凡事谈喜欢,动不动还要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我敬你是个不识人间烟火的小宝贝。


电影《头文字D》剧照

这样的小宝贝,我劝你敬而远之,因为他们不仅自己一事无成,还专业坑搭档、坑队友;说好听是文艺,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说不好听点,就是情绪化,不负责任。

我的副业是开咖啡馆。

这个行业,只谈喜欢,不谈责任的人特别多。

我一个朋友拿50万出来开店,请了一个合伙人。合伙人特别喜欢做咖啡和烘焙,开咖啡馆也一直是她的梦想。

听上去很完美,对不对?

但老司机要告诉你们,创业谈梦想、干工作谈喜欢的,基本都不靠谱,记住这一点,你能规避人生99%的坑。

这个世界上,喜欢与爱一样,都是易耗品,像烟花一样,易冷。

朋友的店开了不到半年,合伙人的激情就余额不足了。

产品不上新,管理不上心,四五月正是生意旺季,她却要出门旅游,一走20天。

我朋友求她:“等七月好不好,淡季你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现在好不容易有点生意。”

她说:“不行,我不能为了工作放弃自己喜欢的事。”

我朋友差点晕过去——姐啊,当初开店的时候,你不是说开咖啡馆是你最喜欢的事吗……


04

喜欢,是孩子的脸、六月的天。

人生漫长,诸多无奈,我们终究不可能以喜欢抵达成功,更不可能以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我家小美从4岁开始学钢琴。

我对她没什么特别的要求,就是希望她能从小坚持去做一件看上去很美、实际上枯燥得要死的事儿。

报班之前,我问过她,她说喜欢。后来每到练琴的瓶颈期,小美都恨不得把钢琴砸了。

朋友来我家看到,建议我别逼孩子,还是选一个她喜欢的事情让她做,才能事半功倍。

我告诉你们,这种鸡汤千万别喝。

我们来分析一下人性:

喜欢是我们的本能;同时,喜新厌旧也是我们的本能。如果凡事按照本能,人人都是loser兼渣男、渣女。

而教育本身,一定存在反人性的部分。

音乐小王子周杰伦算是天才了,两岁会哼歌,三岁唱得有模有样,去妈妈同事家,摸了钢琴都不想走。

这么喜欢,这么有天赋,学钢琴的时候怎么样?不想练琴,被他妈叶惠美打得想shi。


人生实苦,喜欢并不能让它变得容易。

幸运的是,我们还拥有另外一种人性:容易被成就感支配。

这么说吧,喜欢,就是站在山下看山上的风景,而成就感,是半山腰的观景台。

在本能的喜欢与有效的成就感之间,一定有一段上坡路。

支撑你完成这段上坡路的,不是喜欢,而是信念。

05

喜欢本身,无法成为信念,只会成为我们见异思迁的遮羞布。

幼稚的人谈喜欢,成熟的人谈责任。

一件事,有所成,一定是10%的喜欢+90%的责任。

成功,是在喜欢与厌倦之间进行螺旋式上升;上升的成就感,支撑我们一次次对抗厌倦,到达柳暗花明的境界。


过度强调喜欢的人,在第一个厌倦到来的时候,就会换一个坑位;于是,他们跳来跳去、筋疲力尽,却永远只能在山底看风景。

我偶像毛姆说:“为了心灵的安宁,人最好每天做两件自己不喜欢的事。”

然而,爱因斯坦老师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你瞧,连神仙都打架,难怪我们听了再多道理也过不好一生。

但如果让我二选一,我选毛姆,因为爱因斯坦是天才。

天才横空出世,世界为之让路,而普通如我们,想要不疯魔、不报废,最好是每天心平气和地去做两件自己不喜欢的事。

在日复一日枯燥的历炼中,化喜欢为信仰、化兴趣为力量,找到自己的节奏,活成鸡血本血。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44#
发表于 2019-5-5 10:33 | 只看该作者
中科院院士籍贯城市排名:苏州67人位居榜首,北京仅排12

俊世科客 2019-04-29 10:05:39
做了个统计,中国科学院院士籍贯最高的城市居然不是北京,上海,而是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其次是位于长三角的宁波。

以下是详细统计,中国科学院院士籍贯城市排名前25

1 苏州市 67人

中科院院士籍贯城市排名:苏州67人位居榜首,北京仅排12
2 宁波市 56人

3 福州市 51人

4 上海市 45人

5 常州市 41人

6 无锡市 40人

7 绍兴市 36人

8 杭州市 31人

9 嘉兴市 23人

10 南京市 22人

11 长沙市 20人

12 北京市 20人

中科院院士籍贯城市排名:苏州67人位居榜首,北京仅排12
13 江门市 19人

14 扬州市 17人

15 温州市 17人

16 镇江市 16人

17 南通市 16人

18 湖州市 16人

19 泉州市 16人

20 武汉市 16人

21 唐山市 14人

22 金华市 14人

23 台州市 14人

24 成都市 14人

25 天津市 14人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45#
发表于 2019-5-15 20:44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不能跟孩子讲道理,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答案


01

自从年初公司搬家后,上班路程遥远且周折。

上班路上单程都要1个小时20分钟,得倒腾1趟公交3趟地铁。

每天从沙丁鱼罐头一般的车厢里挤出来,基本散架。

回到家还要检查女儿的作业,陪她阅读,一天下来,筋疲力尽,第二天精神也不好。

有时候女儿因为作业多或者其他事情闹情绪,正好碰上我特别累,我也没耐心,直接跟她说:

你知不知道妈妈上班特别累,每天来回要挤2、3个小时的地铁,你能不能安静一会?

可是,她好像并不能体会我的感受,依旧大闹天宫。

正好有个周末公司在办公室搞活动,可以带上自己的孩子,我就带着女儿去。

出发前,孩子问我:“明天是不是爸爸开车送我们过去。”

我思考了一会,说:“明天爸爸有事要忙,送不了我们,我们自己坐地铁过去。”

其实那个周末孩子她爸根本没事要忙,而是我想带女儿坐一趟地铁,体会一次妈妈上班的路程,这样下次我再说“妈妈上班特别累”之类的话,她应该会比之前理解我多一点吧。


第二天一大早,我俩吃完早餐便开始“妈妈的上班路线之旅”。

先是来到家附近的一个公交站,等直达地铁站的公交。

女儿挺兴奋,哼着小曲等车来。

坐了8分钟公交到达地铁站之后,跟着我排队进地铁站。

第一趟地铁有座位,但路程远,有10个站,孩子身体不累,但看得出有点无聊。

下车时,因为是换乘站,上下车的人多,女儿被挤得直叫妈妈,我还差点牵不住她的小手。

上了第二趟地铁,没有座位,我们站在车厢门附近的位置。

借着刚刚发生的拥挤,我顺势说:

刚刚是不是挺挤的?今天是周末,人还不是很多,你看我们现在站在这里还挺宽松的。

如果是上班时间,我们估计都得贴着门站了。

女儿有点惊讶,然后看了看周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过了一会,女儿可能站累了,问我:“妈妈,什么时候才到啊?”

当她得知还要转一趟地铁时,歪着嘴做出一副丧气的鬼脸。

从第二趟地铁出来,到达第三趟地铁之间,要在地铁站内走600米。

我不吭声,带着孩子走。

走着走着,女儿开始不耐烦了,又问:“妈妈,什么时候才到啊,现在就是走去你公司了吗?”

我说:“还不是,现在要去坐第三趟地铁,而且在这之前要走一段路。”

女儿又是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早上那股精神劲完全被折腾没了。

从第三趟地铁出来,到了公司,她一屁股在我的办公位上坐下,长叹:“终于到了。”

我在一旁偷笑。

从那以后,我回到家如果很累,她又正好有事情要我帮忙的时候,我说妈妈上班累了,过一会再帮你好吗。

她都不会继续纠缠,更不会像以前一样满足不了就大闹情绪。

那一趟让她亲身体验的“妈妈上班路程之旅”,顶过我说一车厢的道理。


02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

对于如何讲道理,亦然。

父母讲道理,是从成人的角度去给孩子强加道理。

父母带着孩子去看到道理、体会道理,才能让孩子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道理,进而形成他的世界观。

2018年刷遍网络的泰国妈妈,也是通过一场捡垃圾的体验,让孩子懂得生活不易,应该珍惜上学机会的道理。


那位泰国妈妈面对孩子不愿意上学的情绪,想了一个办法。

她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你可以选择不上学,但是必须去工作,一个人不能无所事事。

于是妈妈把小男孩带到街上,要求他去收集塑料品和易拉罐,按照市场价格跟爸爸妈妈换取生活费。


开始的时候小男孩还挺兴奋,可是没过多久就喊累了。

但是妈妈仍然坚定地带着他走了3.5公里,捡了一小袋空瓶子,换了2泰铢(约合人民币0.4元)。

这个时候,路过一家冰淇淋店。

男孩:“妈妈,我想吃冰淇淋。”

妈妈:冰淇淋要5泰铢,我们的钱够吗?”

又走了一段路之后,到了餐厅门口。

男孩:“妈妈,我想吃燕麦。”

妈妈:“要买吗?15泰铢。”

男孩:“妈妈,我钱不够。好累,好热,我要回家。”


一天下来小男孩体会到了工作的艰辛。

在回家时,他央求妈妈坐公交车回家,但是妈妈一看他挣的钱不够,还是带着孩子走路回家。

最后,妈妈问男孩:现在,你想上学还是工作?

男回答:我想上学。

整个过程,这位泰国妈妈没讲一句道理,却让孩子打心底明白了道理。

因为,教育从来不是一个讲道理的过程,而是一个让孩子体会的过程。

看见了,体会了,理解了,就内化成他自己的道理了。

03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给孩子讲道理,教育意图太明显,孩子只能被动接受。

带着孩子去看见,去感受道理,力量远比讲道理大得多。

而其中,父母的以身作则、亲身示范,则是最好的方式。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便是如此。

他教育孩子时,很少苦口婆心地说要怎么做,而是把要教给孩子的道理,用行动的方式告诉他们。


比如他喜欢读书,每晚7点过后就是他的学习时间。

这个时间段谁都不能打扰,无论天气再炎热、再严寒,也不会成为他无法静心读书的理由。

正因他这种“读书无止境”的观念和行动,日复一日,孩子们耳濡目染,自然也喜欢读书,且个个成就不凡。

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嘴上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孩子才能明白道理。


关于这点,作家李雪的一段文字总结得特别到位。

想要孩子好好刷牙?自己去享受刷牙的美妙过程。

想要孩子专心吃饭?自己去享受食物的万千滋味。

想盯着孩子写作业?自己去拿起本书享受阅读。

想要孩子热爱运动?自己下楼去跑两圈……

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决定着他的成长,而不是家长讲的那些道理。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46#
发表于 2019-6-3 10:28 | 只看该作者
我在美国读经济学博士:才发现美国高等教育如此残酷


在去美国读研究生之前,我和许多国人一样,认为美国的教育都是“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和观念都“以人为本”,让学生一边玩、一边学,一点也不痛苦,学生都有很多课外业余爱好。
总之一句话,他们是素质教育,我们是应试教育。美国人不爱学习,中国是个人去了就可以称王。
到这里学习以后,发现以前感觉的完全是扯淡的。

我在美国读经济学博士,才发现美国高等教育如此残酷!
01
作业
美国的学生学习刻苦程度是中国学生根本不能比的。
比如,我在国内念本科时,不会的作业可以不做的,大家只要努力了,做不出来没关系,第二天老师会在课上讲。
我开始还是拿这个观念去对待美国老师的作业。第一周,看完书已经晚上十点多,第二天要上这门课,我本来估计老师上课对对答案,有问题问问就可以,不做完也没事。
后来一想这是开学第一次作业,还是坚持把题做完了,这一写,就到了半夜两点半多。我当时还很得意,觉得是自己给自己加压。
结果第二天上课,老师真的把作业收了,亏了我把卷子都写完了,否则就傻眼了。
后来逐渐才明白原来美国作业是计成绩的,每次作业都会给你按照对错打分,记出成绩,最后和所有平时考试期末考试一起算最后的总成绩。
在中国,平时允许你犯错,允许你不会,你不会可以空着,听老师讲,最后考试时会做就可以。
但是在美国就不一样了,老师每周都会给你留一大堆作业,你在下周上课前要交上来,如果有不会的,你要在交作业前自己去问老师。
如果到交作业时还没有问老师,因为不会不做或者做错了,那么你就要承担这个责任,老师不会因为你实在不会就手下留情的,你的作业就会被扣分。每次作业老师都会记录的,最后会一起给你算总成绩的。
02
成绩
来说说美国研究生科目的成绩是怎样算出来的。
比如我修的“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第一次期中考试占20% ,第二次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20%,平时作业占40%。最后总成绩按照ABCD给你评分,90-100评A,80-90评B,70-80C,70以下不及格。
硕士研究生毕业成绩要求每学期平均分不能低于B,否则下学期就留校察看,再不行就被开除。也就是说,硕士研究生的及格分数是平均80以上。
我选修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第一次作业熬到五点钟,总算交上去了,得了16 分(满分20分),看上去挺不错,实际上16除以20等于0.8,也就是80分,已经是最低可以接受的分了,只是刚刚及格而已。

我在美国读经济学博士,才发现美国高等教育如此残酷!
03
考试
说完这次不是很成功的第一次作业,再说说美国的考试。
在国内,大学本科以后,好像就很少期中考试(特别是文科)。期中成绩大多是老师以出勤率来计算,而且只占30%,期末考试才是大头。
所以,来美国之前,我一直有“文科专业不会有期中考试”的侥幸心理。结果上了第一周课,我就傻了:所有三门课都有期中考试,而且期中考试都不只一次,有的课是两次,有的课是三次,加上期末考试,基本上每个月每门课都会有一次考试。
这考试频率,我们在应试教育的中学感受过,不过那个叫做月考,或者小测,不计入最后成绩,因为最后要看你的高考和中考成绩。而美国这个考试基本上是所有考试各占20%,作业占20%,没有轻重,而且所有的这些平时成绩最后折算成的总成绩会跟你一辈子,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会让你出示所有高等教育的平时成绩,因此你哪次都不能马虎,包括作业。
04
教学制度
来美国之前,我认为我只选了三门课,以国内的经验来说应该是很轻松,周五到周日三天没课,每周可以休息三天,生活应该很惬意。
可是一旦了解了上面所说美国大学教学制度后,就会发现每周都要写作业。老师上课基本上对你写作业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就讲他喜欢讲的部分,可你为了作业,要把所有书都看了,再把所有题都做了。
基本上,老师每次课都讲一章。一章的内容大概三四十页书,这三四十页的书是大书,比国内16开纸还大,英文小字密密麻麻,这样有的时候十几页的书都要看五六个小时。而每周,我要读三本这样的书,然后做三门作业!
粗略地算了一下,每周每门课上课看书时间要30个小时,写作业的时间要10小时,那么三门课一周学习就要用120小时。而一周7天每天24小时一共就168小时。
你就会发现你完全没有休息时间。和我们一起上课的一个台湾同学发现我们选了三门课很惊讶,说他学两门都快受不了了,我们居然选三门。开始我们还不理解,现在明白了!
05
学习态度
说到美国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程度,我不得不再说一下我们的认识误区。
来美国之前,我一直被美国的青春喜剧给误导,电影上演的都是他们怎么怎么不学习,怎么怎么调皮捣蛋,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学生也开始学习和模仿,估计是最先传到港台,然后港台的电影开始影响大陆的。
我不知道美国导演是不是故意的,虽然我问了美国人,他们说他们拍那样的电影只是表达了学生想拥有那样的生活,而不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
美国的大学生活其实是这样的:
每个校园里,学生都背个书包匆匆去上课,没有嬉皮打闹,图书馆里学生们都在很安静地上自习,图书馆的机房,学生们都在用来写作业,没有一个干闲事的。即便是等公车,也在看书。咖啡店里,美国学生要么在看书,要么用电脑写作业,非常安静,没有人大声喧哗。
我本来还带着掌上游戏机,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拿出来玩,有外放声音,突然发现大家都在看书学习,我很不好意思地又放回去了,突然觉得我在国内本来是很自觉学习的好学生,在这里怎么感觉自己成了“不思进取”的少年。
我印象中,至少是我们省的高校校园,夜幕下都是一对对的情侣在共享好时光。有一次去我所在的美国城市的吧里,看看人们都在干什么,突然发现人们都在那里拿着电脑学习。当时想了想国内酒吧里无数男女青年在里面“群魔乱舞”,不禁感慨万千。
美国真实校园生活,整个就是一个中国理想中的“学霸”的聚集地。
06
所谓博士
我在美国读经济学博士,才发现美国高等教育如此残酷!
“博士”这个词在国内,反正我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考上了,一般都能毕业。而在美国,“博士”这个词是很有影响力的,教授都是博士,在学校人们一般不会称呼他为某某教授,或者某某官衔,这些教授或者当官的,更喜欢人们叫他们某某博士,因为这个代表了荣誉。
我们微观经济学的助教就是个博士研究生,结果他上学期考试有C,被劝退了,现在正在我们城里的一个商场卖东西。
我不禁很感慨,一个博士研究生中途被开除,然后就只能去商场卖东西去了。
07
基础扎实
我在美国读经济学博士,才发现美国高等教育如此残酷!
一个在纽约学金融的同学说:“也不知是老师有问题,还是我自己太笨没有领会老师的意思,那个题按照老师的意思要用excel算一千遍”。
当时我很感慨,美国的高等教育对人要求太高了,我来之前还在算我们学校和北京大学在国际上的排名,当时觉得比北京大学高。但是现在,我有一种不管排名谁高,有本事就出来一起比一比的气势。确实在这种残酷的教育下我们学得非常扎实。
我有一个老师从美国硕士毕业回来,闲着无聊就去考北京大学的光华管理学院,这个基本是我们经济管理领域的最高学府,多少人挤破脑袋去考它,竞争十分激烈,这个老师最后就背了背政治,别的什么也不复习然后就考上了。
我以前在人大经济论坛问过问题,被他们骂做不懂经济的人。现在我再去那里,有一个人不会做,我瞬间把全部数学推导给写了出来,后来没人敢说什么。而我问的问题,几个月都没有人回答。
我的中学教育很好,以至于大学毕业后工作几年,我仍然对高中的所有知识点记忆犹新,拿起数理化的题就会做。但是大学学的东西什么都记不起来了,只记了几个名词。
大学毕业时,我还抱怨大学没学什么东西,父亲还安慰我,大学学的是一种思维和方法,有了这种思维和方法就可以了。但是毕业后的工作,不是靠耍心眼,小聪明就可以成功的,靠的是实打实的技术,我们大学的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有几个能拿出真本领的?
08
教育成果
再说说美国这种教育下的成果。
如果说美国这种残酷的高等教育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那大可不必去学习。我们学经济学,学得都是方程组组成的模型,然后用模型计算出结论。计量经济学靠统计量来估计模型的系数。
这个如果在中国多数企业中你要用这个,估计会被人嘲笑,骂成书呆子。我当时就想看看美国的真实生活中,到底用不用这么理论化的东西。
我因此专门问了美国学生,他们的回答令我们很吃惊。美国人几乎干什么都会用数学计算,比如你要开个超市或者快餐店,老板会找人去建立模型,然后按照模型去经营,因为他们相信这个是最科学的,最优化的。
我问,如果要是不用模型呢,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呢?美国学生说那基本上肯定是会破产的,因为感觉的东西靠不住,永远也不如数学计算的精确。而且他还说经营一个企业不用模型会破产,用错了模型,也会破产的。
这位美国同学说,日常生活里,他也会用模型来处理。
比如买汽车,他要根据当时的利率,油价,汽车的价钱和时间建立一套模型,算出当利率和油价多少时,他能接受的价格范围以达到最优选择(他还不是学经济学的,是学森林学和地理学的)。
当时我们听了都目瞪口呆,感觉美国人太强了。原来我们都以为美国人个个都是数学白痴,只有中国人数学最强,看来我们中国是只会计算不会运用的。
09
理论VS实践
我在美国读经济学博士,才发现美国高等教育如此残酷!
我们中国人说的“理论和实际结合”,意思往往说的是“不要去用课本学的东西,因为那个解决不了问题,还是在社会上学本领吧”。到了美国,我才发现,不是课本的东西解决不了问题,是因为你学的不精不会解决问题。
而在美国人看来,理论一定会指导实践的,他们如果发现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一定是理论不够完整和完善,所以他们会用更复杂的数学去完善理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美国的东西感觉那么难,因为他们要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被迫把理论改造的很复杂,实践证明这样复杂的理论确实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比如,来美国之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那么聪明,可是所有的电子产品的核心芯片都是美国公司或者日韩公司造的,中国自己为什么造不了?
懂行的人都知道,里面的芯片几乎全是国外的,中国所做的只是把芯片,内存买来,焊到电路板上,然后组装上外壳就可以了,干的完全是最低端的,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活。
这些电子产品的价格有一半多要被外国的芯片厂赚取,我们要降价只能降自己不到20%的利润,降价空间很小,一旦外国厂商也把同类产品降价,那么我们的国产厂就没有取胜机会了。
我来到美国以后,感受了一下美国的高等教育,又回顾了一下自己的高等教育,感觉这样的结果,太正常不过了。
10
监督和激励
在美国的学习使我感到,我们的高等教育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要知道我是在全美排名100多名的学校,并不能算美国非常好的学校,但是学到的东西确实是实打实的。
我在国内本科的学校,也算是一省最好的大学,但是从中出来确实是什么也没有学到,你让我们讲讲什么经济规律,或者让我们的工科同学讲讲芯片怎么回事,基本都讲不出来。
总之,我们的高等教育缺少了监督鞭策和激励机制,而且对于学习的东西也并没有从难从严要求学生,导致反而没有中学阶段学生们学的好。
如果说我们的中学教育是在整个中国教育中最有效率的(但并不是最好的,因为对于应付选拔性考试),但是这个教育只是基本功训练,距离可以用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还差很远。
所以基础教育再好,高等教育出现问题,我们的科技也上不去,科技上不去,经济也只能做一些最低层次的。
如果说一百多年前,林则徐呼吁中国要睁眼看世界,那么现在我们国人仍需要透过迷雾看世界,不要被外国的种种假象所迷惑,不要再像生活在井底的青蛙一样低估自己没有看到的东西。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47#
发表于 2019-6-13 13:28 | 只看该作者
科学吵架修炼指南

作者:任小酒

编辑:李墨天/林野道

论吵架,格力的董明珠女士绝对是这一行的状元。

还没当老大时,她跟董事长朱江洪吵,对着领导拍桌子咆哮是家常便饭;朱江洪退休了,她跟竞争对手吵,当众骂“美的是骗子,小米是小偷”;被宝能举牌,她跟姚振华吵,一顶“中国制造破坏者”的帽子直接扣过去;她甚至因为进场没听到鼓掌,在股东大会上当场发飙。

董明珠喜欢吵架,更精通吵架:她善于吸引流量,跟雷军呛了五年省了无数广告费;她善于创造人设,通过一场场骂战将“中国制造守卫者”的标签牢牢贴在自己身上;她善于隐藏幕后,在自己不方便时就派好朋友刘姝威出马。显然,在吵架这门学问上,董明珠掌握核心科技。

这不,在三四线城市棚改房集中交房之际,格力又展开了与廉价卖空调的奥克斯之间的互怼。按照以往战例,奥克斯凶多吉少。

通过吵架,董小姐总能达到目的,类似案例其实在社会上比比皆是:前有奔驰女车主靠骂街讨回公道,后有孙宇晨手撕王小川王思聪来蹭得流量。因此无论网络还是现实,不管个人或企业,吵架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的必备技能:吵架像大宝,不必天天见,但家家都得备。

庄子和惠施吵了一辈子,吵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吵进了语文课本千古留名;孔明王朗千年前斗得难解难分,唐国强一句“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成为当代鬼畜的鼻祖。因此我们得时刻准备,当有天不得不吵时,不求天崩地裂,青史留名,但求吵出风格,吵出水平。

每个人都会吵架,但很多人没有掌握正确的吵架姿势,水平自然是这辈子都达不到董小姐的高度。不过别急,美国程序员Paul Graham利用上班时间摸鱼摸出了一篇《如何辩驳》,为吵架分了金字塔式的七个层次,从最底层的骂街刨坟,到最顶级的杀人诛心,一应俱全。


从图上看,绝大多数人都突破不了金字塔的第四层,吵架时基本上在人身攻击和为骂而骂的层次上转圈,急需得到砖家的科学指导。本文作为一本正经的科学研究,将吵架总结为公式:吵架的能量=吵架的意志×吵架的手段。本文将从这个公式切入,探讨进阶式实操吵架指南。

按照老规矩,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1.该不该吵:纳什均衡博弈论

2.策略制定:动态规划运筹论

3.掌握节奏:逻辑策略掌控论

4.如何收场:穷寇莫追兵法论

下面进入正文部分。

1. 该不该吵:纳什均衡博弈论

封建气味浓厚的香港豪门,既是撕逼恩怨此起彼伏的宝地,也是经典骂战层出不穷的金矿。

比如靠电风扇发家的刘銮雄,人生除了赚钱就是女人,从李嘉欣到关之琳,从蔡少芬到洪欣,一个比一个出名,一个比一个美艳,顶峰时全香港的娱乐记者都得喊他一声衣食父母。但有女人的地方,就不缺架吵,而刘銮雄最近两位女友,为吃瓜群众贡献了一场经典的吵架案例。

这两位女友,一个是奢侈品的柜台专员吕丽君,另一个是娱乐记者甘比。LV专柜妹吕丽君爬上凤凰枝头的时候,从来没想过会和金主撕破脸。刘銮雄对吕丽君不薄,生下女儿后的她想去英国读博士,刘銮雄二话没说就出钱出力的联系,还帮助她成立自己的基金会和公益组织。

谁知去英国的飞机还没停稳,刘首富就搭上了新欢娱记甘比。心有不甘的吕丽君决定先发制人。2008年11月,吕丽君瞒着大刘,以“刘太”的身份(但其实两人没领过证)给香港各大媒体发了份声明,矛头直指甘比,说她生下的孩子不是刘銮雄的,甚至都不知道父亲是谁。

以为自己聪明的做法可以给刘銮雄一个下马威,没想到刘銮雄第一时间就停掉了吕丽君的信用卡,对媒体怒斥“鞠躬100次都没有用”。

经此一役,吕丽君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登报吵架的方式在刘銮雄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买过整面报纸求过爱,庆过生,但是还从来没有登报跟人吵过架。多年后,刘銮雄决定和甘比结婚,也没忘记登报纸大骂吕丽君,直言无脑的人读书再多也没有用,财产想都不要想。

吕丽君并不是第一次跟刘銮雄吵架,以前的历次硬怼,基本上都以刘銮雄妥协而告终。多次得手的吕丽君其实并没有想清楚一个问题:自己硬怼刘銮雄,吵赢了可能获得刘富豪赔礼道歉的房子车子,但万一刘銮雄没选择妥协,而是选择了同样硬怼,自己会失去什么呢?

要解决吕丽君的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引入博弈论的一些概念。事实上,吵架这件事,褪去情绪的外衣,本质上是一种博弈,是收益分配问题上的策略性对抗。

凡事皆为博弈,大到世界国家之间的指桑骂槐,小到厨房的碗筷到底谁刷,实际上都是对自身利益平衡,甚至最大化的一种博弈,情侣夫妻吵架,更是一种长期的重复多次博弈。我们不妨借鉴纳什均衡中的“囚徒困境”案例,来尝试给刘銮雄和吕丽君建一个模型。

假设二人在本次吵架当中的得益用(x,y)表示,x代表大刘得益,y代表吕丽君得益,将二者吵架博弈模型结果放置于得益矩阵(Payoff Matrix):


刘銮雄和吕丽君吵架都有两种策略可选:强硬与示软。两方吵架一共有四种结局:

①两人都示弱(选择不吵):感情相安无事,两人都得益50;②吕丽君示弱,刘銮雄强硬,则吕丽君损失20,刘銮雄得益50;③刘銮雄示弱,吕丽君强硬,则吕丽君得益50,刘銮雄损失20;④两人都硬怼(互不相让),则两人都遭受损失,吕丽君损失n,刘銮雄损失m。

所以,吕丽君在登报吵架之前,应该先画出这个模型,并搞清楚一件事情:n是多少?即假如刘銮雄也硬怼,拒不道歉(最后的确这样),那么吕丽君的损失是什么?

很显然,如果吕小姐贪图的是刘銮雄的金钱,那么她损失的是一个身价百亿的富豪男友,n会无限大;如果吕小姐重视的是跟刘銮雄的感情,那么她损失的只是一个偷情出轨的男友,n并不大。事后证明,如果是前者,吕丽君必定后悔不已;如果是后者,她的硬怼并没有错。

相比于博士学位的吕丽君,甘比就很不同:无论刘銮雄在外如何拈花惹草,甘比从来都毫无怨言,甚至在刘銮雄得病床前端屎端尿,悉心伺候,这让刘銮雄大为“感动”,最后托付了几乎全部身价。甘比的选择,其实也暗示了她对自己模型里n值的估计,读者应该不难勘破。

这里并非在批判某种价值观,毕竟成年人只衡量利弊,小孩子才判断对错。笔者想说的是,无论是你在公司里准备跟领导吵架,还是你在情场上准备跟恋人吵架,甚至是在菜场上遇到冲突,在骂出第一声之前,你首先应该建立一个得益矩阵模型,并确定里面的参数,尤其是n值。

比如,现在有位体态丰腴的大妈插队,被内心正义尚未泯灭的你制止。大妈翘起兰花指对你就一顿骂,气的你眼冒金星马上就要卷袖子。这时应该稳住三秒情绪,快速建立你与大妈的收益模型。假设你的得益为x,大妈得益为y,得到矩阵每个格当中的x,y,数据假设如下图:


因为大妈已经打开她三寸不烂之舌,所以你示弱大妈也示弱、你强硬大妈示弱这两种情况的可能性都已经是零。现在只剩下你示弱大妈强硬,以及大妈强硬你也强硬这这两种策略。所以核心问题是:战斗力爆棚的插队大妈已经对你露出獠牙,你接招还是不接招?

大妈有的是时间精力更你硬刚下去,两人都可选取强硬。可是此刻你要着急上班,对你来说不仅是时间精力的损失,还可能老板对你工作延误的扣工资,更可能大妈吵到一半直接躺地上,而你要因此支付医药费,这是得益函数就不是(-10,-10)了,可能是(-1000,-1000)。

倘若模型在脑海中跑一遍,你就会发现此刻气愤的情绪多么不值钱。放弃吵架、远离傻逼、立地成佛成为最优解。

不止是买菜大妈,你在面对弱智领导、傻逼同事、渣男渣女、键盘杠精时,你同样可以先衡量这场架值不值得吵。换句话说,遇到冲突火冒三丈之时,逃离情绪三秒钟,建立博弈分析得益模型,如果结论是不值得就别轻易开启骂战,应该迅速远离是非,不跟对方浪费时间。

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永远都不要跟傻逼吵架,赢了,你也只是吵赢了一个傻逼;输了,说明你连个傻逼都吵不赢。

2. 策略制定:动态规划运筹论

对美国总统特朗普来说,能在Twitter上解决的问题,就坚决不会搬到白宫处理。

《纽约时报》在2017年发表过一篇文章,统计了特朗普在推特骂过的人和事,共计394个。为了控制总统特朗普发文,前美国中情局员工Valerie Plame Wilson实在忍受不了,便发起了10亿美元众筹,想要买下Twitter的控股权,从而收购公司,删除特朗普的推特账号。

Twitter是特大统领吵架的主战场,其在上面无所不用其极,比如在朝核问题上,按照套路,美国一般采取军事、外交、经济三方面的渠道来解决问题。然而特大统领不走寻常路,面对金将军的两枚洲际导弹,特朗普没有动用国家机器,反而发了一条推特。

“跟火箭侠(little rocket man)谈判就是再浪费时间!”

这是明晃晃的人身攻击了。“little rocket man”是金将军的痛处,早在2006年,金正日就因为不顾阻拦,发射了携带核弹头的大浦洞飞弹,《经济学人》变为前任金将军安上了“rocket man”的绰号,时过境迁,特朗普重翻旧账,还加了个“little”以示轻蔑。

在“little rocket man”之后,不出所料的收到了金将军的反击:默默进行第六次核试验,但特朗普嘴炮完全没有被金将军的力量堵住,2017年9月又是推特声称用磁铁就可以摧毁朝鲜部队,又警告金:“如果你要继续核试验,我将在你的土地上试验!”

金将军丝毫没有畏惧这位嘴炮总统,只说了一句:“一只疯狗在叫罢了,疯子一个。”(우리에게는 그것이 주체조선의 위력에 질겁한 정신병자의 발작증세, 미친개의 비명소리로밖에 들리지 않는다고 야유하였다。)

气急败坏的特朗普又给金正恩发明了新外号:a sick puppy(病狗)。并决定对朝鲜实行经济制裁。俄罗斯外交部部长都掺和一脚评论这俩人:怎么像幼儿园小孩吵架,水平如此之低。

就像天天吵架的特朗普,镇住他的人屈指可数,不管是安倍晋三,还是菲律宾大炮杜特尔特,在特朗普面前统统败下阵来。他们不想吵吗?是不敢。在这点上,金将军就做到了输什么都没有输气势:你要是玩撒泼骂街这一套,我也依葫芦画瓢,用同样的话骂回去。

所以,吵架的第二项技能就是: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策略。

那些小时候没有培养吵架能力的人,长大时常会发现吵完架,感觉没有发挥好。为了避免脾气冲上天,嘴巴没跟上的失误,我们需要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

动态规划是由美国数学家R.E.Bellman提出,核心思想就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大事化小,把小事化了。当然,这并不是忍气吞声的妥协,而是分割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动态规划就是为了吵架策略制定做准备。对于很多性格随和的人来说,吵架如考试,大敌当前,自然要做好准备。古人说的好,笨鸟先飞。别人吵架都是临场发挥,而动态规划是让同学们凯旋而归。

孙子在兵法里讲求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吵架前,面对不同的对手,提前对事件规划不同方案。从0到1,也许有一百种路径,但动态规划是要我们在吵前预估出可能的最佳姿势。为了同学的理解,我们将吵架策略制定用树形图表示出来。

  


在明确吵架目的的前提下,根据树形图,我们可以对吵架进行三步走策略分解:评估对手,分析形势,确定最终吵架模式。吵架前都可以在心中模拟出不同的结果,根据自己的预判,选取最优解。

就像面对特朗普这样无赖的吵架对象,金将军就意识到单纯的外交方式不管用,因此而选择硬手段+脏话组合模式,手握盾牌,果断“刚枪”。吵出气势,吵出腔调,吵出了当下的最优解。

法律界有句格言:当事实对你有利时,那就多强调事实;当法律对你有利时,多强调法律;当事实和法律都对你不利时,就拍桌子。这就是吵架动态规划的精髓。

像笔者的一个师兄,就把这套活学活用:在跟老婆吵架时,每次都能选择对正确的策略,比如老婆跟他摆事实讲道理,他就用严密的逻辑和论证击败之,毫不留情;老婆跟她撒娇无理取闹,他也化身马景涛,祭出“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来应对,从来没输过。

每当跟我们分享他那些辉煌战绩,师兄都激动地拍打着轮椅。

3. 掌握节奏:逻辑策略控制论

王思聪娱乐圈纪检委的称号可不是白拿的,他爹王健林想当年就是驰骋商界的吵架能手,早上骂哭高管,晚上怒摔杯子。只有一个人,王健林交手从未能赢得分毫,这人就是马云。俩人私下关系暂且不论,但公开会议上吵过不止一两次。

2015年,王健林不能免俗的中了互联网的邪,准备让万达的地产转型O2O,跟着腾讯百度一起上了贼船,这岂不就动了马云的奶酪。同一年,二人交手于中国绿公司年会。这个年会听上去头戴一顶帽,但却是正儿八经由企业家俱乐部主办,每年都有超过800位全球政治经济权威大佬出席。


王健林曾与李彦宏马化腾建立合作关系

王首富遇到马首富,俩人在这次会议中上演了神仙般的吵架,而这也被媒体称为两人吵架最凶的一次。王健林给马云排兵布阵,设了一个套,他把自己和腾讯百度比作了梁山的晁盖、宋江和吴用,问马云要不要入伙。给淘宝将了一军,在会议现场上回答来也不是,不来也不是。

马云把王健林想转型的万达比作了插翅难飞的牛车,嘲笑万达做互联网简直像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仅如此,马云对于梁山好汉的比喻嗤之以鼻。“你们仨像是凑班子”,根本就没有一个共同目标,腾讯百度就是凑热闹一起想要搞阿里。这种结合完全是乌合之众。


马云嘲讽“腾百万”三方合作是乌合之众

首富之间的吵架,都是不带脏字讲的你哑口无言。基于逻辑的攻击是高手之间才有的较量。马云说万达转型是在做梦,于是王健林给马云设计了一个局,把“腾百万”的合作比成梁山好汉,问马云是否入伙。此时,王健林想要掌握两人吵架当中的掌控感,试图让马云面临二选一结果都尴尬的局面。

马云非常聪明从吵架僵局当中跳脱,识破王健林设计的局,“你们仨就是个搭班子的”,将他们从根本上全盘否定,不存在梁山好汉的前因。然后再重新将吵架拉回到自己的节奏当中,绝地反击指出王健林是”乌合之众”。王健林吃了哑巴亏。

复盘马云王健林的神仙吵架,不难发现他们都试图在做一件事掌控吵架的节奏感。

就像摇滚得有节奏感,小说要有节奏感,吵架其实也是对节奏感要求很高的事情。如果能将吵架对象,带入到自己的节奏世界,你就赢了九十九步。对此王思聪颇有心得。王思聪2011年出名一战,就是把张兰汪小菲母子骂得直冒脏字,也让自己从默默无闻的富二代摇身一变微博大V。

那年汪小菲和大S刚办婚礼,张兰称是万达王健林赞助的酒店,所以根本没花钱。直截了当地反驳:我爸根本不认识你,更别提赞助。二人就此结下梁子。一年后,张兰因变更国籍,汪小菲发文澄清。王思聪吐槽:“那么多靠脑子吃饭的人就策划出了这么个声明啊。”汪小菲留言骂脏话,”有你受罪那天!小崽子“。王思聪直接截图:”裤兜里那俩钢镚,还总冒充富二代“。

王思聪就很巧妙的在二人的吵架当中,把控整个吵架的节奏,明摆着就是看张兰母子不顺眼,处处挑刺。汪小菲便没这么聪明,掉进了王思聪的节奏里,被逮个正着,一败涂地。俩人的吵架,汪小菲应该从王的节奏跳出来,既然比不过背景和资本,那就不要硬刚生骂,丢了理失了面。

周星驰演过的《九品芝麻官》当中,有这样一段经典吵架情节:


李公公:什么?哼!你好大的官威呀,包大人。如果再让你做两年官,恐怕你连老佛爷也不放在眼里。

包大人:我当然不放在眼里,老佛爷是要放在心里尊重的,像你这样整天挂在嘴边讲,只有贬低她的身份。

李公公:你……

包大人:你老母辛苦把你养大了,你跑去当太监,就是不孝;不尊重老佛爷,就是不忠;你这不忠不孝的死人妖,坐在这里干什么?

李公公:你好大的胆子,你竟然敢骂我?

包大人:我堂堂八府巡按,在这公堂之上我最大,你区区一个内务总管五品官,还是来旁听的,我站在这,你竟然坐着?我不骂你,我骂谁呀我?

……

面对有老佛爷靠山的李公公,周星驰饰演的包大人,不给公公任何话语权,破了他摆出来的老佛爷后台,守住了自己的节奏;进而攻击质疑他不忠不孝,反攻而上;最后摆事实放逻辑,说明自己吵架的合理性。汪小菲倘若能认认真真将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看一遍,想必也不会在二人的骂战中如此惨败。

吵架的节奏是先守后攻。当同学们在职场中被李Tony或张翠花无辜甩锅吵架之时,一定要记住一条:千万不能顺着对方的逻辑去怼,一定要压住阵脚,守住节奏,攻其逻辑,否则只能最后掐腰抹泪哀嚎“Tony你怎么不讲理”。

4. 如何收场:穷寇莫追兵法论

大张伟曾经说过:“微博就一吵架的地。”前有小三控诉吴秀波,后有准备跟巴菲特吃饭的孙宇晨呛声王思聪。微博吵架的瓜如雨后春笋,绵延不息。而吃瓜群众喂完了这批,还可以静静坐等下一波。

相声界的吵架王郭德纲自然不会错过微博这场大戏。早在德云社刚火起来的时候,郭德纲就大战姜昆、周立波,甚至连北京电视台都敢下手。简直是相声界中的斗士,凑一凑可以集齐九九八十一战。

没有金刚钻也不会揽瓷器活,郭德纲的吵架能力堪称业内楷模,任凭相声权威指责他“低俗表演”,抑或海派清口瞧不起“吃大蒜的人”,最后都被郭德纲骂个落花流水。然而,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自然不会被这样的“吵神”吓跑。虽然知道郭德纲吵功水平如此之深厚,徒弟曹云金仍是偏向虎山行,也要冒死公然一吵。

曹云金微博洋洋洒洒写了7000字控诉郭德纲,细数自2002拜师以来,与师父的恩恩怨怨。当中指桑骂槐地映射了不少郭德纲不光彩的往事。郭德纲吃素的人,立马抽了功夫写了6000字一一怼了回去,题目就叫《天涯犹在,不诉凉薄》。

要不说文化人吵架有意思,吵架都跟写论文似的,动不动就几千字,底蕴不够深厚的还真不敢轻易吵架。这么精彩的吵架,自然也引来高晓松等吃瓜群众的未挂,连奥运网红冠军冯喆都戏称“德云社写作班”一流。

面对师傅郭德纲堪比范文的骂战,曹云金没让吃瓜群众等太久。当天下午就回应文章《我的涵养在愤怒之前已经用完了》,并在文中贴上了妈妈留了十几年的“学费发票”,还把那句”倘若你有马高蹬短水尽山穷,无人解难之时,别人都不管,我也管你”反送给了老郭。这一来一回,让围观网友难辨真伪。

然而这次郭德纲却再也没抽出功夫给曹云金回信。这是来自郭德纲的认输吗?有记者后来采访郭德纲,他却回了一句:死也不会提他了。看上去像是郭德纲的认输,可是这位哪里会是放过谁的人,以前自己弟子的人打了记者,不占理,郭德纲都会出面再怼回去。然而这一次,郭德纲却选择了放过。

清官难断家务事,且不论郭德纲曹云金二人孰是孰非,但从结果来看,郭德纲选择了放弃与徒弟的骂战,就此别过。二人微博骂战,多数站在了曹云金的一方,批评郭德纲师徒制的弊端。这届吃瓜网友把两个人的吵架上升为一道阅读理解题,分析出其中传统师徒关系与现代商业思维的一种博弈。这年头不读点书,不光没法吵架,连当吃瓜群众都不配。

然而这场骂战真的是曹云金赢了吗?未必。从当时的角度来看,曹云金的确赢得了声音。但是时隔三年,我们再复盘这段往事,曹云金现在几乎像是销声匿迹,他三百多万粉丝的微博,底下的留言不过几十条,甚至连转发都才个位数。而师傅郭德纲如日中天,把德云社的票卖得跟演唱会一样好。

《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提到,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乃用兵之法也。吵架的结果不是最后讲话的才是赢家,给对方留个缺口,才不至于鱼死网破。郭德纲相比深谙此理,徒弟曹云金跟了他二十多年,德云社里的是非黑白,曹云金哪怕不是一清二楚,也是了如指掌。

走到今天这个地位大红大紫的名人,哪个后面没有多多少少的瓜葛。倘若郭德纲真在微博上媒体中大战三百回合,赤脚的不怕穿鞋的,曹云金也许会将郭德纲不能说的秘密,统统给吃瓜群众吐个尽。

薛之谦倘若能早些看到这篇文章,掌握吵架中穷寇莫追的奥秘,就不会与李雨桐上演旷日持久的年度大战。

二人最初,李雨桐只是曝出薛之谦的出轨和一千万骗局。但薛为挽回形象,拒不承认,嗤之以鼻让她拿出证据。谁知李雨桐求锤得锤,又把薛假受伤,骗堕胎一系列不堪往事公之于中。沉寂多年的薛之谦好不容易重新火起来,就这样被锤回了地底下,这辈子可能再也洗不清渣男的标签。

得理不饶人的吵架,往往不会有好结果。所以女同学一定不要在吵架后追问“你错在哪了”,职场互怼也务必给对方留条出路。否则当压断心理账户最后一个稻草,吵架最终赢不得诉求,反而一地鸡毛。

5.尾声

传说舌战群儒的诸葛亮,早在卧龙岗尚未谋权之时就开始跟着泼妇学骂人,练就一身吵架本事。如此这般,才有了后来舌战群儒、碾压王朗、气死周公瑾之说。

因此,不会吵架的同学,可以在平时内心多构思一下如何规划。就像一位美国群众,在领教了特朗普的惊人骂商之后,提笔写下《民主第一课:让孩子学会吵架》一文,旗帜鲜明地提出:学吵架得从娃娃抓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但其实,吵架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对你想要逃避、恐惧等心态所采取的复杂互动行为。通过良性的吵架,可以更好解决自己的诉求。总结四条吵架修炼细则,希望你可以在最该反击的时候,不要告诉自己吃亏是福:

1.纳什均衡博弈论:是否开始一场吵架

2.动态规划运筹论:吵前姿势最优准备

3.逻辑策略掌控论:吵架有自己的节奏

4.穷寇莫追兵法论:收场不能逼人绝路

当然从长远来看,天天吵架的人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本文目的绝对不是为了让大家没事找事,而是在自己应得权利受损的时候,保护自己不受侵害。如果因为不会吵架而失去本身应得的权益,那才是得不偿失。

谁都希望生活一帆风顺,但现实却是十有八九不如意。学会吵架只是一门技术,掌控情绪却是一种境界。只有学会同时驾驭这两者,你才能建立正确的吵架观:虽不愿吵,但不怕吵,必要时更是不得不吵。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48#
发表于 2019-6-17 10:27 | 只看该作者

满分作文《每一个生命都无需比较》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龙应台



【作文正文】
从我牙牙学语起,你便开始拿我和别的小孩比较,从中你得到了快乐和满足。
从我上小学以来,你便习惯拿我的成绩与别人论成败,为此你收获了自豪和荣光。

我曾劝你不要比,因为成绩优秀不代表一切,可你充耳不闻,认定我是你今生最得意的作品,是你最大的骄傲。

我曾反感你的比,因为我也有我的“短板”和自惭形愧,可你乐此不疲,反而嗔怪我不懂你的心。

望子成龙,那是普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我怎会不懂,只是——

你可知道,再优秀的成绩也经不起比。从来没有比出来的天才,只有比出来的笨蛋。因为,这个世界没有“最”,只有“更”。“最”是极限,是尽头,是止境;“更”是无穷,是进取,是新的希望。人类之所以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潜能与极限,刷新一次次的成绩,打破一项项的记录,不就是因为信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吗?
记得奥林匹克运动会“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吗?记得被誉为“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先生说的“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的真言吗?我们实在无需时时与人比成绩较高低,做好自己便是王道。看看民国时期的梁漱溟、金克木、沈从文、钱穆等一大批自学成才的低学历的大师便知,强者从来只用实力说话,无须靠一纸分数或学历来证明。

你可知道,再美好的人生也经不起比。毕淑敏说:“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因此,无须拿连小板凳也做不好的爱因斯坦跟“发明大王”爱迪生比,不必拿考清华时数学只得了15分的钱钟书跟“数学天才”华罗庚比。正如每一片叶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种人生也都是无以伦比的
你要做的是尊重和欣赏,而不是比较和责难。因为人生不是宫廷剧,更不是角斗场,非得要比得筋疲力尽,斗得你死我活。人生曼妙的风景就在高低起伏、峰回路转之间,生命的精彩就在山穷水尽、柳暗花明之际。成就非凡人生的是一次次的脱胎换骨,是一次次的破茧成蝶,而非一个个分数,一张张试卷。

没必要热衷于一次次与别人较真,那会迷失了自我。也没必要把最好的我和一般的我比较,那会陷入自卑。100分你自豪,98分我同样优秀。56分我无颜,可61分我在进步。100分有100分的特有精彩,61分有61分的别样风情。

正如朝霞之壮丽,落霞之斑斓,春花之灿烂,秋叶之静美,天地间每一种生命都自有其美好,你只需要笑着去尊重和欣赏,而不是在简单粗暴的比较中抡起你的巴掌。



【母亲的回复】
亲爱的女儿:
听说你的高考作文得了满分,妈妈欣喜的打开电脑阅读了你的文章。关上电脑后,我找了个没人的地方放声的痛哭了一场。妈妈心里五味杂陈、感慨万千:有欣慰、有心疼、有委屈,更有十几年来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压抑,如今都统统释放了。
看到你的文章里满满的不满和委屈,妈妈心里非常自责,对不起,女儿,妈妈让你受委屈了。但妈妈不后悔十几年来对你学习的严格要求和高度重视。你上小学的时候,我会很坦然的说,考一百分跟考九十分没什么区别。你上初中的时候,你自己都会说,班级第五名跟第一名只差四分,可是我要告诉你,高考一分之差就会甩掉几千个孩子。你也知道,我们省是个高考大省,如果想进好学校,只有拼分数,你在学的时候,别人也都在学。所以,妈妈看重你的分数,其实与炫耀无关,与虚荣心无关,妈妈是着急,是焦虑。
在妈妈的理解里: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或者才能掌握一项足以谋生的技能。成绩好,才能够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有尊严,你才能对自己更有自信,才能不用上补习班,才能有更多的时间休息。你知道,妈妈每天都在计算你一天能睡几个小时,每天都在担心你的近视度数千万别再增加。每天晚上看你埋头苦读、奋笔疾书时,妈妈除了心疼还是心疼。
不要羡慕鲁迅对周海婴的放任,因为周海婴就读的是北大,不要羡慕梁启超对女儿们的宽松,因为他的女儿们就读的是北大还有海外名校。梁漱溟老先生是当代大儒,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梁培宽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同的时代,会造就不同的人才,在以分数取材的当下,妈妈也只能这样要求你。妈妈对现今的教育制度也颇有抱怨,但是妈妈不是教育部长,扭转不了乾坤,妈妈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妈妈一直觉得愧对于你。如果妈妈是个有钱人,你就不需为将来的生计而努力学习。妈妈一定会尽我所能,让你避开高考,去国外接受更宽松更自由的教育。如果妈妈手中掌权,依靠广泛的人脉,你的学习和就业之路也会轻松不少。可是,妈妈只是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一员,妈妈能为你做的只有严格的监督还有不停的鞭策,你自己的前程还要靠你自己争取。妈妈除了愧疚还是愧疚。
妈妈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曾经动手打过你,打了你后,妈妈会心疼、后悔的偷偷哭泣。打人是不对的,妈妈当时太冲动,妈妈向你道歉,希望你能原谅妈妈。我觉得龙应台的一段话对妈妈的期望作了最完好的诠释: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亲爱的女儿,你能理解妈妈当时的心情吗?
孩子,你问我你的明天会好吗?我只想告诉你,美好的明天是自己创造的。有能力,有毅力,有恒心的人,他的明天肯定是美好的。
孩子,也许在妈妈的严格管教下,你不得不舍弃了一些你的自由、你的爱好,你不得不在我们的鞭策下不停的奔跑。但是,请不要质疑爸爸妈妈对你的爱,用邢台胡子宏老师的一句话作为妈妈的心声吧:亲爱的孩子,爸爸妈妈愿意把身体的每一块骨骼,都变成你成长的阶梯,任由你攀爬着前进……    
如今高考已经结束了,不管你能考多少分数,妈妈都会坦然以对。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了,在你卸下十几年的枷锁的时候,妈妈的心也解放了。妈妈希望你今后的路走得轻松而快乐。
爱你的妈妈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49#
发表于 2019-6-25 13:28 | 只看该作者

施一公:清华百分之七八十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渔舟次郎2019-06-23 17:03[url=][size=0.24][/url]
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该在大学里谈就业;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则是把其才华和智慧用到了错误的地方。
大学生缺什么?缺少对时代的关切,对国家发展命运的思考,对改变这个社会的责任。
当所有的精英都想干金融
如今我们的 GDP已经全球第二,但是看技术革新和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排在 20名开外。
有的人或许会怀疑,认为我说的不对,会说我们都上天揽月、下海捉鳖了,怎么可能创新不够,我们都高铁遍布祖国大地了,怎么可能科技实力排在 20名开外。
我想说的是,你看到的指标和现象,这是经济实力决定的,不是科技实力决定的。我们占的是什么优势,我们占的是经济体量的优势。
我在海外的时候,只要有人说我的祖国的坏话,我会拼命去争论,因为我觉得我很爱国。
四月份,我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上领奖,晚宴时,与一位瑞典的知名教授聊天,谈到中国的科技发展,他很不屑一顾,我觉得很委屈、很愤懑,但是我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不管怎么说,我们国家登月已经实现了,你们在哪儿?但他回敬了一句,让我说不出话。
他说:施教授,如果我们有你们中国的经济体量,我们能把五百个人送到月球上并安全回来。
在国内,我觉得自己是个批判者,因为我很难容忍我们自己不居安思危。我们对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现状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怎么发展,怎么办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形成一定的共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争论来争论去的层面。
首先我想讲,大学是核心。我想讲的第一个观点就是,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该在大学里谈就业。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好了自然会就业,怎么能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
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经济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提供多少就业,跟大学没有直接关系。
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国家栋梁和国家领袖的地方。让学生进去后就想就业,会造成什么结果?就是大家拼命往挣钱多的领域去钻。
清华 70%至 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师我想去金融公司。
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
管理学在清华、在北大、在整个中国都很热,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一件事情。专科学校办学的理念,是培养专业人才,为行业输送螺丝钉,但大学是培养大家之才,培养国家各个行业精英和领袖的地方,不能混淆。
学不以致用。你们没听错,我们以前太强调学以致用。我上大学的时候都觉得,学某一门课没什么用,可以不用去上。其实在大学学习,尤其是本科的学习,从来就不是为了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不上,因为你无法预测将来,无论是科学发展还是技术革新,你都是无法预测的,这个无法预测永远先发生,你预测出来就不叫创新。
大学里的导向出了大问题,那么怎么办?其实很简单,大学多样化,不要一刀切,不要每个学校都就业引导,每个学校都用就业这个指标考核,这对大学有严重干扰
我对基础研究也有一个看法。我们国家非常强调成果转化,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加强转化”。但我想问一句,转化从哪儿来?
我们的大学是因为有很多高新技术没有转化成生产力呢,还是我们根本就不存在这些高新技术?我认为是后者。我们的大学现在基础研究能力太差,转化不出来,不是缺乏转化,是没有可以转化的东西
当一个大学教授有了一个成果,无论是多么基础的发明,只要有应用前景和产业转化的可能,就会有跨国公司蜂拥而来,我就是个例子。
我十四五年前,有个简单的、我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发现,就被一家公司盯上了,主动来找我。这些公司就像那些禁毒的狗一样不停在闻,在看,在听,他们非常敏感,不可能漏掉一个有意义的发现。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是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大家没听错,今年在人大会议我听到这个话后觉得心情很沉重。
术业有专攻,我只懂我的基础研究,懂一点教育,你让我去做经营管理,办公司、当总裁,这是把我的才华和智慧用到了错误的地方。人不可能一边做大学教授,一边做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边还要管金融。
我们应该鼓励科技人员把成果和专利转让给企业,他们可以以咨询的方式、科学顾问的方式参与,但让他们自己出来做企业就本末倒置了。
我可以举个例子,Joseph Leonard Goldstein因为发现了调控血液和细胞内胆固醇代谢的LDL受体,获得 1985年的诺贝尔奖。他是美国很多大企业的幕后控制者,包括辉瑞,现在非常富有,应该说是最强调转化的一个人。
Joseph Leonard Goldstein
他两年之前在《科学》周刊上写了一篇文章,抨击特别强调转化。他说转化是来自于基础研究,当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的时候,如何能转化。
他说,当他意识到基础研究有多么重要的时候,他就只是去做基础研究,转化是水到渠成的,当研究成果有了,自然转化是非常快的,不需要拔苗助长。
他列举了他在美国国家健康研究中心,九位学医的学生做基础研究从而改变了美国医疗制药史的过程,很有意思。
我们一定要看看历史,不仅仅是中国现代史,也要去看科学发展史,看看各个国家强大的地方是如何起来的,而不是想当然地拔苗助长。
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与我们的文化氛围有关。当一个人想创新的时候,同样有这个问题。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做少数,就是有争议。
三年前,我获得以色列一个奖后应邀去以色列大使馆参加庆祝酒会,期间大使先生跟我大谈以色列人如何重视教育,我也跟他谈中国人也是如何重视教育。他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们的教育方式跟我们不一样。
他给我举了原以色列总理 Shimon Peres的例子,说他小学的时候,每天回家他的以色列母亲只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今天你在学校有没有问出一个问题老师回答不上来,第二个你今天有没有做一件事情让老师和同学们觉得印象深刻。
我听了以后叹了口气,说我不得不承认,我的两个孩子每天回来,我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今天有没有听老师的话?
但我想说我并不是悲观,其实我很乐观,我每天都在鼓励自己,我们的国家很有前途,尤其是过去两年,我真切地看到希望。
现在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深层次的思考和变革,这个大潮真正的开始了。
在这样的大潮中,我们每一个人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实事求是的讲出自己的观点,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我们的贡献。
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会大有前途。
我们缺什么?
我出生在河南郑州,但成长在河南省驻马店。为什么我要特别提驻马店呢?因为这个地方特别具有代表性。
驻马店相对于河南,就像河南相当于中国,就像中国相对于世界。从地理,从经济,从科技,从文化,都是这样。我恰好是在开始有记忆、对社会有感触的时候成长在驻马店。
我在驻马店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当时的小学常识老师对我说了一句话:施一公啊,你长大了一定得给咱驻马店人争光!
大家可能想不到,这句很简单的话我刻骨铭心记忆至今。从那以后,每次得到任何荣誉,我都会在心里觉得是在为驻马店人争光。
今天,我同样想说:老师您好!我还在为咱驻马店争光。我中学去了郑州,大学到了清华大学。我常常很想家、也很想驻马店的父老乡亲,止不住地想:我的父老乡亲在过什么样的生活?过什么样的日子?
1987年的一件事对我冲击非常大,把我的生活和世界观几乎全部打乱了。在此之前,虽然我受到了传统教育,虽然我的父亲告诉我要做一个科学家、工程师,其实我心里并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1987年 9月 21日,我的父亲被疲劳驾驶的出租车在自行车道上撞倒,当司机把我父亲送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时候,他还在昏迷中,心跳每分钟 62次,血压 130/80 。
但是他在医院的急救室里躺了整整四个半小时,没有得到任何施救,因为医院说,需要先交钱,再救人。
待肇事司机筹了500块钱回来的时候,我父亲已经没有血压,也没有心跳了,没有得到任何救治地死在了医院的急救室。这件事对我影响极大,直到现在,夜深人静时我还是抑制不住对父亲的思念。
这件事让我对社会的看法产生了根本的变化,我曾经怨恨过,曾经想报复这家医院和见死不救的那位急救室当值医生:为什么不救我父亲?
但是后来想通了,我真的想通了: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在经历着像我父亲一样的悲剧。如果我真有抱负、真有担当,那就应该去改变社会、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2012年的清明节,我回驻马店参加小学同学聚会,很感慨。同班同学中两个已经不在了,一个患心血管疾病,另一个是癌症。当时还有一位同学在接受癌症晚期的化疗,现在也不在了。
我常常想:同样是人,我真幸运,不愁吃、不愁穿,受过高等教育、出过国、留过学,拥有一份钟爱的工作;可是我们中国有很多人没有我这么幸运。
我的父老乡亲和他们的孩子也没有我这么幸运。尽管他们不像我这么幸运,他们却一直很为我自豪,他们为我鼓劲。
我有些地方和很多执着的科学家们不一样。哪点不一样?他们因为兴趣驱使在做科学研究。我有兴趣,但最初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兴趣做研究,我的兴趣是很晚才培养起来的,驱使我的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
我成长于驻马店,是地地道道的驻马店人,那里的邻里乡亲也从没有把我当外人,这种亲情常常让我感动;我想用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回报我的父老乡亲,哪怕是取得成绩让他们为我骄傲呢。这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我真的很感恩、想回报。
施一公:中国大学的导向出了大问题 不知不觉间,我的观念似乎很落伍了。我想不明白当今的社会为什么会变得这样物欲横流,为什么这么多人会一致向钱看。
人不是商品,人活一口气。当大学毕业生以收入为唯一衡量、把自己作价、选择出价稍微多一点的公司就业的时候,我真的是非常不理解,身边的世界变得陌生。
我有时候想,是不是世界变化太快,我老了、真的跟不上趟儿了。我怎么就不理解,连我身边的人,连我一些同事、同学、朋友我都理解不了,我不知道这个社会怎么了,我们关注点太不可思议的狭窄了
中国真的有很多很多人不像我们一样幸运,他们很需要我们的帮助,需要每一个幸运的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需要我们今天在座的人一起努力。
我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做形式化的社会实践,但很支持他们选择中国欠发达的地区去看看、去体验,比如去支教。
在这儿我举一个支教的例子。2008年我全职在清华工作,我的一个本科生从陕西农村的一所希望小学支教回来。
在我的办公室,他痛哭流涕。他说:施老师,您知道吗,尽管是希望小学,那里的孩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很瘦,一天只有两顿饭,早上十点一顿,下午四点一顿。
为啥?没钱!
他们没有肉吃,只能吃饱两顿饭;他们早上不能起得太早,晚上又要尽量早点睡,因为要节省能量,要把能量用在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之间上课的时间。
但他们都很满足、很开心……
我不晓得,我们做基础研究的,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能改变什么。我受中国传统教育很深,作为一个敢担当的读书人,不仅应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也需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只可惜自己的时间精力实在太有限,总想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做点事情,总想有机会回家乡给父老乡亲做点什么。我挺惭愧的,其实我既没有照顾好我的母亲,也没有照顾好妻子和孩子。
我们缺什么?我们缺这份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缺这份回报父老乡亲的行动
在清华大学,我每次给生命科学学院的新生做入学教育的时候,我都告诉他们:你千万不要忘了,你来到清华,你不止代表自己,不止代表你个人,你也同时代表一个村,一个县,一个地区,一群人,一个民族。你千万不要忘了,你肩上承担了这份责任。
我真的希望,不管是我自己,我的学生,还是我的同道,我们每个人真的要承担一点社会责任,为那些不像我们一样幸运的人们和乡亲尽一点义务。
这是我除了对科学本身兴趣之外的所有动力,也是我今后往前走最重要的一点支撑。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50#
发表于 2019-7-1 14:27 | 只看该作者
龙永图:暂且不要讨论中囯崛起,先问问3个更重要问题



作者简介:龙永图,中国入世谈判的首席谈判代表,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现任全球CEO发展大会联合主席 。

40年来,中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到2010年,我们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当时,全球媒体都在热议,什么时候中国经济的总量会超过美国?

这时,澳大利亚的一家报纸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我们暂且不要讨论中国的经济总量什么时候能够超过美国,先问问另外三个“什么时候”。

第一,什么时候全球的精英会把孩子送到中国留学,而不是像今天都把他们的孩子送到美国、欧洲留学?

第二,什么时候全球的年轻人会最欣赏中国的电影、文化、书籍,而不是像今天他们最喜欢的是美国、欧洲的电影、书籍、音乐?

第三,什么时候全球的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会首选中国的品牌?

这“三问”确实打中了中国的要害。

特别是第一个问题,欧美教育能够吸引全球人士到他们国家学习,说明了全球精英对他们教育内在价值的认同,包括我们政府职员。

我原来一直不太同意我们送自己的孩子到美国去接受教育,但我的外孙女去年就到了美国,那种内在的力量是我们都抗拒不了的。

这“三问”说明,在讨论中国的经济时,一些理智的人士已经开始考虑中国以教育为核心的软实力了。

而我从多年的工作生涯中也确实感到,教育的问题不仅仅关乎教育,还关乎我们整个国家的竞争力。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时,教育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

现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着一些重大问题:

一是经济转型问题,问题是把过去对经济增长数量的关注转移到经济发展的质量上来,而质量的问题,说到底是要整个国家形成一种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目标的价值认同。

过去我们说某个地方的经济质量好不好,是看它的GDP;现在要看经济增长了以后,老百姓是不是得到了真正的好处。

过去提到提高城镇化就是盖房子,现在的城镇化是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所以我们经济转型核心的问题,就是要形成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时候,专注于人的发展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面临的第二大的问题是创新。

不久前,美国的报纸都在讨论,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

他们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的教育不鼓励创新,不鼓励独立自由的思维。

如果教育出的孩子没有创新的能力、创新的思维,我国的创新是不可持续的,只能搞一些表面文章,一阵风就过去了;或者是只能在少数尖端的、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的领域实现少数创新,而不能实现全民创新。

对此,教育承担着极大的历史性责任。

我们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建立正常的政*一&一%商关系。

这看起来和教育不相关,实际上有着很深刻的关系。

我们应该真正培养起一种平等的意识,让我们的孩子不再追求高高在上的做*一&一%官的感觉,使孩子知道不是有钱就高人一等。

我们的孩子从小最愿意当班长、中队长、大队长,而且为了当中队长、大队长不惜让家长跟老师搞好关系,甚至采取一些不正常的办法。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平等意识深入人心。

很多年前我到新西兰访问,新西兰的大使到机场接我,他说:“很抱歉,您再等一下,我还要接我们的副总理。”等了一会儿,新西兰副总理自己一个人背着包,和大家一起走出通道。

大使走上去迎接,副总理说:“还要麻烦你给我看着包,我要去取行李!”拿到大行李准备乘车,外面只有一个司机等着他。

像这样的例子不是孤立的。

去年参加博鳌论坛,论坛结束后,我跟美国驻华大使说待会儿飞机上见,因为我想他肯定是和我们一起坐头等舱的。

结果上了飞机,这位大使带着美国的一些大亨们,全部坐的经济舱。

这就是美国,不超过规定时间你不能坐商务舱。

所以,如果教育能帮助孩子们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这会对解决中国的官*一@一#场文化、政*一@一#治文化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2

在提高国家软实力方面,教育可以有哪些作为?

我们的软实力问题很大部分反映在我们的话语权上。我们一再抱怨中国的话语权与综合国力不相称,这正说明我们的软实力存在严重问题。

我们过去没有话语权,首先是因为我们的观念有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在联合国工作,因为联合国的会议很多,所以即使是我们这些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外交官也被分配到一些会场上,代表中国表态,表态就是话语权。

当时我们都不知道怎么表态,只记住几条原则,比如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意的,我们就同意,他们反对的就反对,没有自己的判断。

还有以前在各种国际会议上,凡是碰到西方发达国家提出要提高保护环境的标准,我们自然就会抵触。

当时我们想,你们搞了几十年的工业化,把经济发展起来了,现在我们发展中国家刚要发展,你就提出环保标准要提高,这是陷阱,这是骗局,我们不能同意。

现在想想真是荒唐。

我们这几年吃了很多环境的亏,北京连续五十多天的雾霾。

我们现在才知道,保护环境不是为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这些问题全是我们观念上的问题。

过去,我们从短期的利益出发来表达观点,话语权越多,对国家的形象和名声造成的损失就越大。

所以增强软实力的核心问题在于,要以怎样的观点来看待世界,看待自己。

在教育中,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世界正确的认识,才能使我们在发展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提高自己的地位。


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我还想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特别强调几点:

一是培养孩子的诚信。

不说谎是基本底线,但是我们今天的孩子没有几个不说谎的。

我弟弟的孩子在美国出生,在美国受教育,他和国内同龄的孩子在一起,别人会嘲笑他是“傻老美”——不会见风使舵,不会说假话,傻。

我们的孩子精得很,看什么人说什么话。

这是谁培养的?

家长培养的,教师培养的,学校大环境培养的。

一个家长突然接到老板、上司的电话,他明明在公园游玩,却当着孩子的面公然说自己很忙,这才是一个电话,以后会有十个、二十个电话,慢慢地,你说孩子的诚信哪去了?

在国际交往中,外国人最怕我们撒谎、不诚信。

我在和美国几任谈判代表谈判时,不管谈得好不好,坚守的底线是绝对不欺骗。

后来我们谈判成功了,很多美国代表到中国来访问,他们都会对我说:“龙先生,你有时候很强硬,今天之所以我们还能成为朋友,是因为那么多年来你从来没骗过我们,这是我们最欣赏你的。”

去年我参加中美的一个会谈,当时基辛格就谈道:“中美两国要建立一个长久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建立互信,而建立互信的基础是你们不再骗我们。”

这话讲的是很尖锐的。

我们扪心自问,有的时候做得真不是很好。

所以,我觉得教育就要贯穿诚信这一最基本的道理。

二是培养责任感,这是培养优秀社会公民最核心的问题。

中国在入世的时候,对全世界承诺遵守经济贸易规则,所以世界各国都把中国当成市场经济俱乐部的成员,开始贸易往来。

但是这种关系是很脆弱的,一旦中国对这种承诺放松了,我们很可能会失去国际的信任。

要使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这样在国际上才会有政治的公信力。


有一次,我到日内瓦的一个公园散步。

我到公共厕所去,发现有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在厕所里面“玩”,我当时想小孩真调皮,怎么玩到厕所里来了。

等我走出厕所,一位40来岁的中年妇女就着急地迎上来问:“先生,我的孩子上厕所,进去20分钟了还没有出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你能不能帮我去看看?”

我进去一看,小孩正急得满头大汗,我问:“你在干什么?”

他说:“我上完厕所以后,不知道怎么冲水。”

原来冲水马桶是新式的,他没见过,为了冲水,在里面折腾了二十分钟。

我帮他冲掉以后,他抱着我,说了很多次谢谢。

我非常感动,这就是责任心,是他所受的教育带给他的,我想,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是一个很能担当的人。

其实我们中国的小孩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我的一位同事从小就把孩子带到瑞士,这孩子就有一种国内孩子没有的责任感。

有一次中国代表团到日内瓦去谈判,休息的时候到河上去划船,把孩子也带上了。

有两位老兄喝完可乐以后,顺手把可乐瓶丢到身后。

这个小孩看见后,一下子脸变得煞白,认为这是对环境的破坏。

因为在不同的环境里成长,中国孩子也有了强烈的责任感,这都是教育的问题。

作为一个搞经济的人,我就是从以上角度来看待好的教育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对社会长治久安的最基本意义。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竟然有那么多人离开自己的国家,那么多家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所以教育问题涉及很多人,涉及很多方面,涉及国家的未来。

真正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很不容易,希望更多的人去探索、去努力。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壹挺论坛

GMT+8, 2024-12-5 10:08 , Processed in 0.3414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