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必看
搜索
热搜: 养生 投资 壹挺
楼主: 浅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观察(二)

[复制链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3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30 12:20 | 只看该作者
也许并不需要这么卷


原创 酥鱼 大碗楼市 2023-11-29 08:09 发表于浙江

从古代孟母三迁开始,“读书改变命运”就指引着每个中国家长为了孩子教育支付家庭的一笔巨大支出。

其中最大的支出莫过于学区房了,明明可以花700万买个三室一厅享受生活,却毅然决然选择同价格的40平老破小学区房让孩子一个顶级学校的名额。

由于富人们有惠灵顿等诸多国际学校可以选择,而享受了教育红利而成功的中产们最愿意为教育付出最高的溢价,所以卷学区房的家长们大部分都是中产。

而中产总是在攀比,用尽一生的力气就为了站在鄙视链的更上端,学区房这条链条上也不例外。

正是这些前赴后继的中产家长们,合力将学区房的价格推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高度。


以上海为例,2020年是上海学区房最疯狂的一年,随着“公民同招”在初中阶段开始实施,市场开始失去理智——

一眨眼,挂牌690万的学区房就没了;

吃个饭,700万的没了;

喝杯咖啡聊个天,710万的也没了。

没看错,当时的学区房市场就是这么狂热!流动性就有这么好!

好到只要是个诚意卖的房子在挂牌出来之后十天内就不可能卖不掉!

是不是很难想象?

你脑中的行情是不是还是这样——

中介给你打来电话:“喂,大哥,您之前看过的这个690万的房子没有了,现在还有个挂牌价最低600万的您考虑不啦?”

NO,NO,NO,以上对话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发生,那种行情下你还想让中介给你打电话让你买房?

中介没时间和精力主动联系你让你买房,而是你要主动去找中介问房子情况。

来,演示一下真实情况——

你主动联系中介带你晚上看完700万学区房,看完之后打算回去和家人一起商量一下,商量好之后准备第二天讲讲价就把房子定了,结果第二天一问,中介直接告诉你看中的房子昨天晚上就已经卖掉了。

又去看了几套710万的房子,看中之后和中介商量“能不能再谈谈690万啊”,结果中介告诉你“不好意思,这套啊,房东跳价20万,有好几个人都在谈这套房子,现在总价730万不讲价,你要不要买?”

这大概就是当时学区房火爆市场的真实写照。

当初有多疯狂现在就有多凉凉。

图片

以梅园二街坊为例,2021年高点以总价737万买入的37.72平一房到2023年总价已经下降到了455万,短短两年间282万就这么凭空消失了。

无数个学区房就是无数个“282万”,背后就是无数个中产默默买单。

曾经流传的中产作死三件套“房贷超高额、配偶不上班、二娃上国际”,现在已经不够用了,也许还得加上一条“高价买学区”。



图片

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示了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数据表明,全国共有幼儿园28.92万所,比上年减少5610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627.55万人,比上年减少177.66万人,下降3.70%。小学招生人数减少了81.19万人,在校生人数减少47.88万人。

教育事业与人口的发展情况关系密切,不断降低的新出生人口预示着未来教师行业的低迷。

图片

2017年之后新出生人口持续负值,6岁是小学入学年龄,2017+6=2023,今年正是小学入学新生锐减的第一波反馈,小学学区学票的竞争压力显而易见的下降。

图片

以前重点小学和初中的学票像沪市内摩托车牌,后来变成了需要摇号的小汽车蓝牌,以后可能就变成了易得的电车绿牌。

时代在变化,共识总是用来打碎的。

电商的火热狠狠冲击了众多线下门店;电车的横空出世把燃油车市场冲击的四分五裂;如今出生率的变化使得家长们对“学习改变命运”的信仰产生了动摇。

70后的学生考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

80后的学生考上大学,可以跨越阶层;

90后的学生考上大学,可以找到工作;

00后的学生考上大学,可以被迫失业。

早些年的家长大多通过高等教育享受了时代的红利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所以固然就有路径依赖,让子女走老路。

而现在这个时代,教育的性价比似乎越来越低,学区房也失去了以前的硬性价值支撑。

未来学区房价值整体回归理性的价值溢价,东亚发达国家这个值一般在15-20%,这是少子高龄化城市的参考值,购房者买学区房可以参考这个溢价率,未来中国必将向这个趋势靠齐。



图片

所谓的成功或许正是碰到了一个合适的时代,而自己的努力在那个时代发挥出了充分的作用罢了。

图片

图中黄色柱子是当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柱子越高表示代际竞争越激烈。

如果你是80后,那真的很爽!

大学毕业正好是零几年,而那时中国经济正处于高增速发展阶段,并且零几年那会一起毕业的人数也就三四百万人,不卷学历,没有内卷,上有空间。

2008年为救市放出四万亿,滔滔江水冲入资本市场,2009年M2增速狂飙到了29%,无论是房市还是股市都如同蛮牛一般狂奔,让船上无论是无知的人还是有备而来的人都扶摇而上,轻轻松松就能实现阶层跨越。

现在经济进入低增速,靠增量已经越来越难,大家也能发现,如今媒体上奋斗叙事已经越来越少,相比那些靠奋斗拼杀出来的中产,代际传承越来越主流,70后、80后的财富开始传承给下一代,就是生下来即是中产。

在一个增速缓慢,低利率的时代,消费占比越来越高,你会依然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强吗?还相信下一代能凭借着普世教育翻身吗?

意识到时代的大风,才意识到很多事并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一个正确的方向才更重要。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32#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1 14:41 | 只看该作者
反正要砸钱,何不花在国家的未来身上?


原创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3-12-09 21:30 发表于北京

昨天《事关明年经济,今天的两个重磅会议》提了一点,国家层面做决策,要考虑短期更要考虑中长期,中长期是以“代”为单位,最基本的就是要考虑人口、时代的变化。
尤其是人口,至少以20年为周期,一旦出现了大问题,想要弥补会非常麻烦,所以必须时刻盯牢人口的中长期变化,而且要从各方综合判断,而不是交给个别领域、部门自行研判,这很难避免认知惯性乃至部门利益。
举个例子吧,与昨天的主题很匹配,小镇3个月前谈的《不妨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目的是借用经过几十年验证、调整的义务教育体系,包括央地责任、师资培养与管理、社会认知、法律规定等等,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降低年轻人育儿压力。当时说已经形成了政策建议,希望成真,也看到有读者朋友留言反对,比如认为不应该强制上幼儿园,把幼儿教育搞成义务教育容易误人子弟。
关于这个质疑,先不急着回应。
当时那一篇写的很简单,今天展开谈谈,为什么建议义务教育向前覆盖,而不是如一些人说的向后覆盖到高中?
现在新生儿持续减少已经不用多说了,而且不要觉得一年900万就是底了,从目前新生儿结构、婚配结构来看,大概率一年600万才能相对稳定的维持若干年。
简单说一下判断逻辑,不是严肃的学术研究,仅供思考,有兴趣的可以做个模型,研究下投刊。
图片

有一个很重要的数据,那就是二孩、三孩以上占比,2022年二孩占比38.9%,三孩以上占比15%,这就意味着2022年的956万新生儿,只有46.1%是第一胎,大概400多万。这是一个非常吓人的数据,意味着没有生育过的年轻人更倾向于不生育,以现代社会的高育儿成本,二孩三孩的增量是很有限的,一孩才是基础。
图片

近些年结婚登记对数,也在持续下降,不要指望所谓的“非婚生子”,中国不是欧美,绝不能套用其他文明区域的数据,值得参考的还是日本、韩国,而一般认为很开放的日本,2018年非婚生子占比也就是2.29%,而韩国是1.9%。
考虑到中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再加上相比日韩女性劳动参与率更高、社会相对更加传统,非婚生子女还是受到一定歧视,而试图让非婚生子女享受应有保障的改革,也总是遭到激烈反对。
比如前不久四川取消了生育登记中是否结婚的限制。
图片
网上有很多扭曲成认为是鼓励小三,还有的说什么“去父留子”,这怎么可能啊,好好想想日本、韩国非婚生子女比例才多少?
这个改革,实际就是为了保护因为各种原因生下来的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这也是落实民法典“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的规定,生育本就应该是人的权利,过去搞得生育审批太多,本就应该逐步取消。
不多展开了。
基于生育还是要靠婚内一胎,以目前的情况,如果没有根本改善,能够保持一年600万新生儿,已经是比较客观的预期了。
虽然在未来十几年,新生儿数量减少只会对幼儿园、婴幼儿等产业产生影响,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起码得到40年代,但谋国者必须把如此重要的事情考虑在内,尤其考虑好真正的人口断崖式下跌可能还没开始。
不展开了。
为什么不愿意结婚?为什么结婚了不愿意生育?
这两个问题在很多关键点上是重合的,比如婚姻、育儿的性价比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原本只有婚姻、后代才能提供的保障,可以通过社会服务取代。无论男女,从搬运家具、吃饭、维修电器等各方面,都能够花钱从市场上购买服务,而“养儿防老”也可以通过社会保障进行很大程度的替代。(一定会有很多留言认为社保没意义,如果只是发牢骚也就罢了,对普通人来说,社保、医保是最好的保障,一定要冷静想想)
图片
而结婚、育儿意味着极高的投入,包括金钱、时间、精力,家庭负担很重,而对于生育第一胎的年轻人来说(也可能是30、40多岁),正处于职业生涯最关键的成长期,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如果生育之后,0-6岁需要花费大量的心思,要么请老人照看,要么花钱请人,再不然就得有一个人牺牲职业发展,但无论哪一条路,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导致更加焦虑。
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也让育儿焦虑越来越大,总觉得如果不能给孩子带来更好的生活,就没必要让孩子来这个世上受苦;还有的认为没有把握把孩子教育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也选择了逃避。
图片
对于这种焦虑,有的老一代难以理解,会觉得以前带孩子多轻松啊,也不用专门不上班,甚至生好几个都觉得没啥,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太娇气了。
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在小镇看来,年轻一代越来越能承压、甚至过于早熟,因为他们面对的是越来越极速变化的时代、以及增量减少的存量竞争时代,能够慢慢成长的时间越来越短。
不用多对比,小镇今年37岁,当年在大学的时候,也没考虑以后要干什么,无非考虑学习、考研,参加下社团,在北京城里转转,虽然也去实习、勤工俭学,但更多是出于体验,而不是作为必需,通过学习获得的学校奖金,都可以维持日常生活。
但现在大不一样了,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可能是最后的放松,从上大一开始,就必须为以后的出路努力,恨不得在大学就读期间搞出来一两年的累计工作履历,网络上戏称的“00后整顿职场”,不过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的歧视,实际上新一代踏入职场后的职业成熟度远高于老一代。
那为什么新一代觉得育儿压力太大?
核心是时代变了,中国从农业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速度太快,原本应该是几代人一两百年逐步演变的过程,竟然在一两代人的时间里完成了。
这就导致爷爷奶奶辈(50、60后)与儿女(70、80后)、孙辈(90、00后)之间出现了极为严重的认知偏差。
以前多数孩子生活在熟人社会,中小城市农村不多说了,就算是北京,也基本生活在各种大院,无非政、军、学、工等等,一个孩子离开家庭前往学校,一路上能遇到好多认识这个孩子,知道这个孩子是谁家的大人。
虽然在一段时间,社会治理情况恶化,导致拐卖儿童的事情高发,但从比例上讲,绝大多数孩子还是安全健康的长大了,就像小镇初中之前都在镇上长大,至少幼儿园大班就已经自己一个人步行去幼儿园了,一路上会遇到很多同样自己上下学的小孩子,大家结伴而行。
在这样的熟人社会中,彼此关照太正常了。自家有事,请邻居、同事等帮忙照看一下,接送一下、管一顿饭都不是事,如果碰到孩子没回家或者赌气藏起来了,喊一声都会帮着找,也丢不了。
这种环境下,哪怕是双职工,其实压力也是有限的,更别说当时的通勤距离与现在的差别。
现在呢?
图片
别说一线大城市了,就算是普通中小城市,基本上也已经是陌生人社会了,就算在单位小区,又能找到几个能够经常串门的?大家都很忙。
于是父母就必须承担过去被周围熟人共同承担的保护职责,起码要负责孩子在学校以外的所有事情,而通勤距离和工作压力的增加,也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中午还能回家吃饭、照顾孩子。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现代城市,对于人类仍然是一个极为崭新的事物,满打满算也不过诞生一两百年,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也就20来年,而就在这20多年里,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对于年轻父母而言,正在挑战的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在中国式城市中育儿的大难题。
相比而言,6岁以后虽然有课业、考学压力,但起码能喘口气,不用担心孩子的基本安全和生存健康问题。
而这种从农业社会迅速转变为现代城市的变化,影响到绝不仅仅是怎么育儿,更重要的是连怎么培养孩子认识这个社会,都变成了难题,因为作为家长,很多才第一次经历,上一辈更没有经验,甚至可能连怎么坐公交地铁、怎么使用智能手机等,都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
怎么能不累呢?
正基于以上思考,所以小镇建议: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义务教育前移将3-6岁的学前纳入义务教育,同时强化0-3岁托育的普惠性。
特别重要的就是要以国家力量思考如何适应这种社会底层模式的转变,帮助没有经验的第一代更加正确的育儿,既要减轻物质上的压力,更要抚慰心灵上的焦虑和迷茫。
过去是走了弯路,一度大规模取消公立幼儿园,而直到2018年前新生儿数量仍然保持高位,就在前几年,想上公立幼儿园都极为困难,于是大量民办幼儿园迅速出现,质量层次不齐,差的很差几乎没有下限,好的也基本就是公立的水平。
2017年北京管庄红黄蓝幼儿园被爆虐童事件,幼儿遭遇老师扎针、喂不明白色药片。小镇一名朋友的孩子就在这家幼儿园,当时小镇问他是否转园?
图片
他说转啥啊,这附近公立幼儿园少的可怜,红黄蓝已经是特别抢手的私立园了,当初为了抢位子,提前一年上所谓的兴趣班,花了几万块才拿到了排位资格,入园后一个月得花5、6千,就算出现虐童,又能怎么办?只能期待出现恶性案件后,监管能够更加严格,也算好事了。
就是如此无奈,这位朋友当时已经是处级,不过北京嘛,处级算什么,正如《人民的名义》的台词,“在北京,一板砖下去,能砸倒一大片处长”,不过这也恰恰说明了大城市的魅力,有更多选择,体制外更加精彩。
但在幼儿园上民办化,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看上去减少了财政支出,但由此增加的社会成本远高于那点财政支出,更损害了国家的未来,以利润为导向的幼儿园成了压在中国人身上的新大山。
于是开始纠偏,也就是在2017年,教育部等4部门联合颁布了“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0)”,2018年国务院进一步要求提高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合起来就是“5080”目标。
图片

既: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全国原则上达到50%。
公办不仅仅意味着国家补贴、费用更低,更意味着有更加严格、系统的管理体系,能够更好地保护幼儿,前些年屡屡曝光的幼儿园虐童事件,绝大多数发生在民办。
这很好理解,因为在当时,民间投资办幼儿园主要是为了盈利,一方面高额收费,另一方面不断压低幼儿教师薪资、压减教师人数,更放开对从业教师的要求,怎么可能不出问题?
从“5080”目标开始,各地开始大力推进公办幼儿园,并严格民办幼儿园的审查,将民办幼儿园转为普惠制,加强监管,于是原本为了赚快钱的民间资本退出,留下的更多是愿意从事幼儿教育的机构。
图片

实际进展还要快于国家规划。于是到现在随着新生儿下降,自2007年以来,2022年首次出现全国幼儿园数量下降,相比2021年,全国幼儿园减少了5610所,下降1.9%。今年8月,全国人口最多的县,安徽临泉县宣布当地50所民办幼儿园终止办学,其中有38所并没有实际招生,就是这轮政策调整的缩影。
但到了这一步还不够,还要更进一步,比如把“5080”升级为“80100”,要对标全国小学净入学率,向99.9%以上努力。
这里也补充一下,这并不是意味着必须全部进入统一的幼儿园,实际上小学也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创新模式,但那种模式对父母家庭的要求很高,也基本存在于发达地区,如果有更好的育儿途径,大可以选更好的。
还要向0-3岁的托育覆盖,其实已经有一些新的探索。比如小镇从抖音上看到,有一名女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选择给曾经打工的老板娘带孩子,这种模式如果能够以国家力量进行规范、探索,可以一举多得。
包括《事关明年经济,今天的两个重磅会议》提到的更多投资人,给毕业生提供一段时间的补贴,就拿托育来说,肯定有毕业生愿意从事,那么把补贴给到对应的岗位,既减轻了年轻父母育儿压力,也能创造更多就业,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这才是提高消费的正道。
但有别于3-6岁学前阶段,需要注意科学教育,所以适合国家承接的公立形式;0-3岁更需要家庭的参与,政府要做的是提供更多支持,以政府购买或者补贴的形式,鼓励社会投资,引入更加多元的育儿教育模式,最重要的是做好监管。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上述一切开支理应以中央支出为主,过去担心被挪用不好监管,但现在数字监管体系已经很健全了,中央资金直达也执行多年,金税四期、个税申报等够用了。
在这上面每花1元钱,回报是10元甚至更多,现在经济正需要更多刺激,还有比把钱花在这种地方,更值的地方吗?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9:23 | 只看该作者
我反对把美国的流浪博士接回中国养老,于情于理于法都应该反对


原创 一棵青木 远方青木 2024-01-08 22:15 发表于湖北

一个美国的“流浪博士”突然火了。

1月1日,一位在美博主于纽约路边偶拍到了一个流浪汉,上前攀谈后发现他竟然是复旦的神童,80年代的留美博士,如今在美国已经露宿街头了整整十六年,巨大的反差让这个人迅速的火遍全网。

这位美国的流浪博士姓孙,1969年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市,中学就读于南菁中学,是当年的传奇人物,在学校老师口中流传了十多年的一个“神话”。
1984年,孙博士的中考成绩是628分,而满分是640分,6门课他考了4门满分。
1985年,刚15岁,还在读高一的孙博士,被复旦大学少年班物理学专业直接录取。
1988年,孙博士拿到了李政道奖学金,随后获得了公费去美国留学读书的资格。
那个时候去美国的机票都要1万多元,当时普通人的工资每个月才一百多元。
随后孙博士前往纽约城市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攻读物理学硕士、博士,最终获得了博士学位,又读了博士后,期间共发表了三十多篇SCI,多篇发表在核物理Physical Review C期刊上,堪称著作等身。
毕业后,孙博士没有按照公费留学前签署的合同规定回到中国,而是选择留在了美国华尔街工作,90年代末期年薪就高达13万美元左右,但直到今天国家当年给的公费读书的钱他也没还。

高学历加高薪,符合美国人才引进的标准,毕业后的孙博士很快就拿到了美国绿卡,几年后又获得了美国国籍,宣誓效忠于美国,成了美国公民。

但孙博士后来沉迷上了赌博,负债累累,彻底个人破产,最后老婆离婚了,工作也没了,然后从2007年开始就一直在美国的大街上流浪,也不工作了。

到今天,孙博士已经在美国纽约流浪了足足16年,一个当年的中国神童少年彻底变成了美国流浪汉。

这过于离谱的对比让孙博士很快就火了,也引发了一些人的所谓“同情心”。
1月5日,复旦大学美国校友会(纽约)确认该流浪博士为复旦校友。
1月7日,“复旦美国校友会”发布了《关于帮助复旦留美孙校友的进展说明》,组织了200多人的大群,开始做事。

根据他们“说明”的自述,主要为孙博士做了三件事:
1、和视频发布人取得联系。
2、和孙博士家乡的江阴市政府取得联络。
3、拜访孙博士,为其找了一处临时居所,结束了其流浪生活。
简单的说,复旦美国校友会觉得孙博士在纽约的流浪生活实在是太苦了,不忍直视,于是善心大发开始做好事,到处联络人,希望江阴市政府能照顾孙博士的下半生,给孙博士养老。
可真是太有善心了。
对于有人想把自己送回中国享受养老生活的行为,孙博士表示自己有归国意愿,愿意回国养老。
但对于有人想把孙博士送回国的举动,和孙博士有直接关联的人表示没有兴趣。
首先就是孙博士的家属,他们对于把孙博士送回来这件事没有兴趣,因为孙博士当年公派留学后毁约不回国的行为导致他那以优异成绩考入军校的弟弟失去了晋升可能,不得不早早复员回家。
在美国的30多年里,孙博士只回国一次,长时间和家里失联,也未给过家里任何经济回馈,这30多年里家中几多变故,父母衰老生病,全是弟弟一个人在承担。
所以全家人对把孙博士接回家养老这件事没有丝毫兴趣。
而孙博士老家的地方政府对此事也没有兴趣,因为孙博士是美国籍,美国公民,早早就失去了中国公民身份,地方政府给这个人办理养老手续从程序上就走不通,首先要恢复孙博士中国籍身份才有可能从财政里拿到养老资金,但获得中国籍身份这不是地方政府能搞定的事情。
图片
看到地方政府不愿意出钱给孙博士养老,善心人士炸锅了,这可是善事,我做的善事,是给我积功德的,你们怎么能不出钱?你们怎么敢不出钱?
除复旦美国校友会外,美国上海同乡会也介入了,开始到处联络关系,希望能把孙博士给送回江阴市。
就是那个在去年成功把流浪美国32年的刘大爷送回上海养老的那个美国上海同乡会,因为刘大爷回国就和妻女抢房产而闻名于世。

在诸多“人脉”的声援下,地方政府有点扛不住了,松了口,说已经跟进这件事,校友会正在帮助孙博士补办相关证件。
图片
看到这个新闻我整个人都裂开了。
去年那个刘大爷被美国上海同乡会成功送回国养老恶心坏了一大批人,但因为刘大爷在美国流浪32年都没能入美国籍,所以在身份上依然保留着中国籍,只是证件丢失而已,补办证件重新获得中国公民身份还有情可原,有了这个身份回中国养老也说得过去,至于回国后立马就和妻女抢房产那是他的私德有问题,在回国程序上还是讲得通的。
图片
但这次的孙博士就不一样了,孙博士的天赋和能力确实远远强于刘大爷,但孙博士是正儿八经的美国籍,而中国是不承认双重国籍的,获得美国籍的那一刻就自动失去了中国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的有关规定:
中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中国公民丧失中国国籍后,应注销中国户籍和中国居民身份证,不再享有中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所以孙博士来中国并不是回国,而是出国,在程序上孙博士就是个美国人,想拿到中国籍那就要按美国人获得中国籍的流程来,这可不是什么资料丢失补办一下就能好的事情。
至于为什么在获得美国籍的那一刻孙博士会自动失去中国籍,看一看入美国籍时所有人都必须要宣誓的话就知道了,孙博士早已对圣经和美国国旗宣誓:“完全放弃对以前国家或主权之公民资格及忠诚,支持及护卫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和法律,对抗国内和国外所有的敌人,我将真诚地效忠美国。”
图片
孙博士是美国公民,效忠的是美国,愿意为之拿起武器战斗的也是美国,那给孙博士养老自然是美国政府的责任,为什么要送到中国来?
刘大爷被成功送回上海养老这件事我们捏着鼻子也就认了,孙博士绝对不能再送回来,他的情况根本就不一样。
而且从另一个方面说,孙博士是美国国籍身份,且无中国国籍身份,那他的事就是美国内政,民间援助那是民间的事,政府层面花钱去援助那性质就变了,一国政府未经他国政府允许,是不能干涉他国公民生活的,哪怕是援助。
别说一个美国流浪汉,就算是美国地震了,我们如果想以中国政府身份出钱出物资援助美国急需援助的灾民,那也是必须要经过美国政府同意这个钱和物资才能给到美国灾民的,如果美国政府拒绝接受援助我们还强行要给,那就是故意干涉他国内政,国际规则是不允许这么做的,这个道理反过来对中国也一样适用。
孙博士一个人的养老金确实没几个钱,事情不大,但性质就是这么个性质,道理也是这么个道理,他是美国的公民,在法理上中国政府理应避嫌。
对于复旦大学美国校友会和美国上海同乡会以及那一小撮网上的所谓“善心人士”,我对你们的善心表示理解,毕竟孙博士确实过的很惨,能给其一个遮风挡雨的居所并帮他养老送终确实是善莫大焉。
虽然孙博士已经脱离了中国国籍,是一个真正的美国人,但大爱无疆,哪怕孙博士是个美国人,那也是可以帮助他的,民间自发的慈善行为并不属于干涉内政,国际上是不禁止的。
但是你们想做好事当好人,可以直接自己出钱成立一个养老账户啊,按月给孙博士打钱,你们自己出钱给孙博士养老没有任何人会说你们什么,那是你们的自由。
找我们中国纳税人出钱干嘛?我们的血汗钱组成的养老基金就是拿来给你们发善心当好人的?
好事你们做了,名声你们收了,功德你们赚了,钱我们中国纳税人出,不给就道德绑架,这像话吗?
你们想做什么善事就做什么善事,但请用自己的钱做善事,不要慷别人之慨。
谁提倡,谁出钱,天经地义。
如果觉得孙博士在街上流浪很“丢政府人”的话,那也和我们中国没关系。
复旦大学美国校友会也别觉得孙博士在复旦读过本科就必须要给孙博士解决养老问题,不然就丢人,孙博士读研读博读博士后的纽约城市大学没觉得孙博士流浪丢人,美国政府没觉得自家公民孙博士流浪丢人,曾经工作过的华尔街也没觉得孙博士流浪丢人。
他们这些在法理上和孙博士联系更紧密的机构和单位没有一个觉得孙博士流浪有什么不对,你们急什么啊。
还有那个美国上海同乡会,我就非常好奇,为啥每次送美国流浪汉回中国养老的热搜事件里都有你?
我们去年的时候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们不欢迎这些美国流浪汉回中国养老,而且是反复强调过的。
理由也很简单,就三个字,凭什么?
于情于理于法,都可以问一句凭什么。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09:30 | 只看该作者
反复炒作这件事,不肯罢休,这些人究竟安的什么心?


原创 明人明察 明人明察 2024-01-08 14:35 发表于山东


复旦留美博士流浪美国这件事,一直没有写,是因为这件事按说真没什么好争的:一个对中国毫无贡献的美国人是否流浪,关中国什么事?但一些人大有不把这位流浪博士接到中国就不肯罢休之势,这事就不简单了。

我们熟悉的一些主流媒体也对一个流浪在美国的美国人充满了兴趣,连续追踪报道,但对可以颠覆欧美政治“文明”的爱泼斯坦事件,却惜字如金,视而不见。

这么一比较,事情就更不简单了。

我们分明可以看到这些媒体和媒体人,对于什么事件该炒作、什么事件该冷却,他们在共同配合,维持着一种高度的默契。

这些对爱泼斯坦事件保持沉默的媒体和美国人 用极大的热情炒作孙卫东事件,说明动机并不简单。

不过,好在我们大多数网民是保持清醒的。面对一些人要把孙卫东接到中国养老的建议,态度就是两个字:不行。



对孙卫东这件事,我和大多数网民一样,看法就是几条:

1、孙卫东既然是美籍华人,说明他是美国人,美国是他的祖国,中国对他来说已经是异乡。

2、既然他已经放弃中国国籍,不再是中国人,所以那些主张让他“回国”的,显然都故意犯一个逻辑错误:一个美国人,到中国,算哪门子的“回国”?

3、孙卫东从天之骄子到在美国当了十几年流浪汉,这是他的个人悲剧,也是美国社会的责任,是美国的体制出了问题,责任应该由美国承担。美国对美国人孙卫东,应该负有救助义务。

4、孙卫东当年被中国重点培养,还公派出去留学,学成之后,没有回馈培养他的祖国,这本身就是一种背叛。即使不讲奉献与回报,也至少是违背了契约精神。既然是他当年背弃了中国,那么,中国现在不但在法律上没有救助他的义务,而且,在道德层面也没有这种责任。

5、年轻时背弃中国,为美国做贡献,年老时,要中国救助,这些人使用圣母那套逻辑,绑架中国,拿中国当凯子。我们已经有一个不好的先例:1991年抛弃妻女,偷渡美国的刘玉生,在媒体炒作下被允许回国,恢复户口,进养老院,发放低保,提供医疗服务。这种例子不能再开,更不能成为惯例。因为这不符合权利、义务与责任匹配的原则,也会助长一种不良风气。

6、孙卫东的案例更适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提醒中国人,背弃祖国,可能有一天就是这个下场,你投奔的国家并不管你;也警告那些精神美国人,你爱美国,但美国爱你吗?

7、不反对孙卫东的同学、校友、朋友、亲属对其进行救助。我们是讲道理的。虽然孙卫东背弃了中国,但他与这些群体的情谊并不当然隔断。而且,复旦校友会以及孙卫东的复旦同学,应该个人经济状况都不错,在经济上支持一下孙卫东也没有什么困难,养起来就是了,就不要麻烦中国动用公共资源了。

8、胡编个人如果是发自内心地同情孙卫东,就不应该只限于语言,还应付诸行动,做到言行合一。老胡又不差钱,光是从流量费中赚的钱就可以轻松养活不知道多少个孙卫东。我看到有些网友建议老胡把孙卫东接走照顾,这倒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总之,帮助孙卫东的办法有很多,但就是不宜让中国出面救助。这是个原则问题。



现在有不少文章,在对中国人进行精神PUA,反复强调孙卫东年轻时如何天赋异禀,天资骄人,说他是同学的神话、老师挂在嘴边的骄傲;说他在美国攻读硕士、博士期间,发表32篇关于物理方面的SCI论文,且大多数都发表在物理学权威期刊上;说他最风光的时候,在华尔街做程序员,月薪超过10万美元。

这些辉煌都只属于他个人,而且也属于他的过去,他没有把自己的天赋用来回报培养他的中国,而是把他的聪明才智奉献给了美国,所以美国有义务和责任在他落魄的时候救助他,而不只是收割他的青春与才华。 毕竟,孙卫东是爱美国的,否则,也不会学成之后选择留在美国,而且还加入了美国国籍。所以,美国应该对得起他的爱,不能人家有能力时,就把人家当小甜甜,人家出了问题,就不闻不问。

中国人是大度的,可以不再计较他的过人天赋给了美国,但中国人不能被人当傻子。年轻有创造力时给美国做贡献,年龄大了,人废成流浪汉了,又要中国动用公共资源来照顾他的余生。凭什么?

中国不欠孙卫东的,法律上没有义务,道德上没有责任。美国欠他的,既有法律上的义务,也有道德上的责任。

没道理不去要求美国救助皈依美国的孙卫东,反而要被孙卫东背弃的中国救助。

这些说要他回到中国的人,我是没看到有哪一个因为这个事反思美国,谴责美国无情无义。正如他们对爱泼斯坦事件一概保持回避和沉默一样,即便美国堕落成这样,他们还是小心翼翼地维护着美国的形象。

这些人平时大都是对中国要求苛刻得要命,看中国哪哪都不顺眼,他们要中国给孙卫东提供救助,到底安的什么心?

而且,这些人为了把孙卫东扔给中国,似乎隐瞒了一些重要的信息,比如,孙卫东到底是什么原因才导致精神出现了问题。

他们的解释是一场失败的婚姻,说成是女方得到了美国国籍,就抛弃了他,把他描述为一个受害者。真实情况有这么简单吗?未必。

已经有人提供了一些关于他可能涉赌的信息。

虽然我们不轻易下结论,现在就说这就是他在美国沉沦的真正原因,但我们至少也要存疑,不能跟着那些人的节奏走,他们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

而且,这些人在给孙卫东年轻时选择不回国进行辩护的理由,更加让人无法接受。

比如一篇文章的辩护理由是这样的:“可要知道,每个年代的民众觉悟是不同的,在当时,确实是留美热的年代,这也是当时国力欠缺,以及爱国主义不到位导致的。”“所以,孙博士当时做出错误的选择,也是情有可原。”

一句话就把孙卫东个人的责任都推给了中国和社会。

因为国力欠缺,所以公派留学不归就变成了情有可原?

那新中国刚成立,国力更弱,条件更艰苦,钱学森们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选择建设国家,是不是就不具备合理性了?

至于拿爱国主义不到位作为理由,这些人是没资格说的。难道这种不够到位不是跟这些为孙卫东辩护的人及其同类,对爱国主义的长期妖魔化有很大关系?有的人不需要天天被人提醒,就很爱国。有的人即使天天被教育,照样选择背叛。

这篇文章的辩护方式,把精致个人主义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所以,本人再次提醒,生活中要远离这类人,尽量不要跟这种人做朋友,因为他们伤害了你,非但不会内疚自责,还会说成是你的责任。

这还不是最过分的辩护方式,下面这个更是充满了强词夺理和概念偷换:

图片

先以“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为理由,说孙卫东“学成后没有回国,这也完全可以理解。”而故意不提孙卫东是公派出国留学,国家出费用。就是企业出资培训,也需要员工为企业服务一定年限,否则,企业有权追责。

又以“很多美籍华人都是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作为大前提,再把孙卫东“作为其中一员”作为小前提,得出结论,“他人生遇到了困境,我们同样要怀着一颗包容关爱之心帮助他度过困境。”但这里的小前提是为了结论硬生生捏造出来的,孙卫东并没有“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也没有在国家有需要时候给以支援帮助。所以作为“身在海外,心系祖国”外籍华人的“其中一员”,事实上根本就不成立。

用逻辑陷阱,把孙卫东强行塞入爱国华人之列,就是为了对中国人搞道德绑架,“我们不能片面地去定义美籍华人,把他们划在对立面,这会寒了许多爱国华人的心。”特喵的,国人只是反对孙卫东回到中国,并不涉及到对所有美籍华人的评价。对于那些真正“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外籍华人,我们尊敬有加,从来没有一概而论。

最后,还要剥夺中国人反对用中国共同资源救助孙卫东的权利,说“关于要不要帮他回中国,我坚持自己的看法,就是取决于他家人的态度和意愿。其他方面不宜插手。”

看看上面两篇辩护文章中的片段,就大体可以知道,这些上蹿下跳要把孙卫东搞到中国来的都是什么人?安得什么心?



其实,国人对这些公派留学之后没有回国的人,还是很宽容的,并没有一直不依不饶地进行道德谴责,要求追究违约责任。但你不能反过来对中国进行道德绑架,非要中国把一个美国国籍的人在丧失劳动能力之后,接到中国来。

本来应该美国对孙卫东进行救助,美国一年军费八千多亿,差那点救助孙卫东的钱吗?

国内这些人,为什么不把精力,主要用来呼吁美国对孙卫东提供国民救助义务,或者揭露和谴责美国对孙卫东的始乱终弃呢?

我看到有文章提到孙卫东自己也说想回国了。这句话,别人尚可建议,毕竟还可以打着同情的名义,但唯独孙卫东本人不能说,他是最没资格说“回国”这俩字的。他可以来中国看望他的亲人或朋友,但绝对不能说这是“回国”。

如果孙卫东真说过他想“回国”这种话,那这种人更不能接过来。因为他到现在,都还是一个利己主义者,虽然已经无法做到精致。现在吃中国饭砸中国锅的利己主义已经有不少了,我们再要一个抛弃中国的利己主义者过来干什么呢?

年轻时放弃中国,青春用来去建设美国,爱美国爱到加入美国,也没有做到一些华人那样“身在美国,心在中国”,就要有觉悟,在美国发展不好时,不要再麻烦被你放弃了的中国,并且要时刻牢记你加入美国时的誓词:

我完全放弃我对以前所属任何外国亲王、君主、国家或主权之公民资格及忠诚,我将支持及护卫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和法律,对抗国内和国外所有的敌人。我将真诚地效忠美国。当法律要求时,我愿为保卫美国拿起武器,当法律要求时,我会为美国做非战斗性之军事服务,当法律要求时,我会在政府官员指挥下为国家做重要工作。我在此自由宣誓,绝无任何心智障碍、借口或保留,请上帝保佑我。

中国还有很多真正的中国人因为疾病等原因处于困境中,期盼公共资源帮扶一把,我们把有限的资源用来帮助这些人,不是更有价值,更有必要吗?

这一次围绕孙卫东的事情,中国分成了立场鲜明的两个阵营。爱国派和对手们在这个问题看法,迥然不同,尖锐对立。

爱国主义者基本都反对让孙卫东“回国”,理由如前。而且,对有人要把孙卫东搞回中国的真实目的,保持高度的警惕,认为“这是一群润人在为以后混不下去好来中国养老探路,所以千万不能开这个口子给耗材。”

对于这帮人的双标表现,大家也看得很清楚,比如博主“地瓜熊老六”就提出有力的发问:“复旦18驴,民警张宁海因为救复旦学生,不幸牺牲,复旦校友会和胡锡进有关心过张宁海的父母吗?复旦校友会和胡锡进能为张宁海的父母养老吗?复旦投毒案,复旦校友会和胡锡进有关心过受害人黄洋的父母吗?复旦校友会和胡锡进能为黄洋的父母养老吗?”

他们为什么这么关心孙卫东呢?恰恰不是因为他是中国人,而是他美国人的身份。恰恰不是因为他“洋装虽然穿在身,但心还是中国心“,而是他是一以贯之地做美国人,始终如一地背弃了中国。

而且,对他的家人也称不上有情有义。所以,令这些要把他弄到中国来的人特别尴尬的地方,是他的家人并不希望被打扰。我们不知道这个孙卫东曾经怎样伤害过他的家人,才能令他的家人如此心寒。

还记得那个饿死在日本的女殖人吗?在呜呼哀哉前不久,还在恶毒的仇视中国和中国人。她的父母听到她的死讯之后,连她的骨灰都不想要。

既做到了不忠,也做到了不孝,让国人和家人都嫌弃的,就是这些无情无义的殖人。

价值观和他们一样的人,如果人还在中国,支持他们早点润出去。已经润出去的,就不要再给他们机会变成中国人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孙卫东辩护到底是什么人?看到这里,应该彻底搞清楚了。

如果孙卫东真像为他们辩护的人所说的那样“身在海外,心系祖国”,这些人就会翻脸,跟对待杨振宁一样,各种丑化各种抹黑。

这些人都是真的在关心孙卫东吗?看看那个死在日本的女殖人,死了之后,成为她同类的消费品,用她的死来进行募捐。就大体可以推导出,这些装模作样关心孙卫东的人,大概率也是把孙卫东当成消费的对象,用来恶心中国的工具。

图片

一些人是因为爱美国,所以看到已加入美国国籍的孙卫东,对美国已经没有什么效用,就想让中国来负担,并可以可以彻底打通润人在国外混不好,可以大批量回国的渠道。他们 持续炒作孙卫东事件,还可以围中救美,转移中国人对美国天大丑闻的关注度,可谓一石多鸟。



这些人对美国的爱,从最近这些人对待爱泼斯坦事件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爱泼斯坦的丑闻是不闻不问,因为这个事件对美国的形象具有摧毁作用,这非常不利于他们继续把美国构建为自己的理想国,让中国人对美国继续崇拜。

爱泼斯坦不仅把整个美西方的“文明”外衣给扒光了,而且,也让中国的那些打着自由旗号爱美国的人裸奔了。

图片

不光是这些人,看看那些逮着中国一点负面信息就大肆炒作,用明里暗里的方式上岗上线到中国体制原因的媒体,这次也是保持沉默。

如果这些媒体,真有中国立场,这是多好的反击美国舆论战的机会,一下子就可以打穿美国软实力的心脏。

但这些媒体,对美国的爱泼斯坦如此有新闻效应的事件,竟然宁可不要流量,也要做到一概视而不见。这就让人细思极恐了。

我们总说舆论战思想战难打,究竟难在哪里,也可以通过一些人和媒体对孙卫东和爱泼斯坦事件的不同态度看清楚。

我们一再说舆论战思想战是最难打的战争,并不是故作惊人之语。我们多次说打赢舆论战思想战主要依靠网络人民战争的方式,也不是无的放矢。

打赢最难打也最输不起的舆论战思想战,我们每个如此普通的人汇聚在一起,要承担起如此重大的历史使命。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13:52 | 只看该作者
复旦留美流浪博士问题,少谈情绪,多讲规则


原创 明叔杂谈 明叔杂谈 2024-01-08 22:21 发表于北京

1)关于复旦留美流浪博士问题,我自己也看到了他的短视频,觉得有些唏嘘,不过也并未太在意,因为这本质上是一个个人悲剧,不是重大新闻。

2)但是,没有想到,在“明叔杂谈”读者群里,却有一些朋友为此事激烈争论。其实,这个事情本身是非常简单的。从孙博士本人来说,他的境况是一个悲剧。任何人,从一个少年天才,到遭遇各种意外,最后流浪街头,这样的事情不管发生哪个国家、不管发生哪个人身上,都是一个悲剧。人都有恻隐之心,看到这样的事情,感到唏嘘,是非常正常的。

3)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悲剧发生。对于悲剧,我们普通人一般的反应可能都是感到同情,然后,还有一些热心肠的人,可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遭遇不幸的人给予一些帮助。这些都是正常人的正常反应。

4)之所以孙博士的问题会在网络上引起争议,关键在于:

——孙博士是公费出国留学,逾期不归,甚至加入了美国籍,对此事该如何评价?

——孙博士既然已经加入了美国籍,那现在中国政府还有责任救助他吗?

5)对于上述两个问题,回答起来也非常简单,一句话,依法依规处理就可以了。

孙博士如果是公费留学,逾期不归,对于这样的情况,是有明确的处罚标准的。我查了一下,公费留学逾期三个月以上不归的,算全部违约,要交还国家为当事人留学花费的全部费用,并另外缴纳30%作为惩罚金。

孙博士是公费留学,逾期超过了3个月,甚至还加入了美国国籍,他肯定是违规的。根据相关规定,他必须交还国家为他公费留学花费的全部费用,并另外交缴纳30%作为惩罚金。

规则就是规则,没什么好说的。

6)孙博士还有一个特殊情况,他现在已经加入了美国籍,由于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他实际上已经丧失了中国公民的身份。这个时候,对他负有救助责任的是美国政府,而不是中国政府。

7)任何人愿意以个人或其他非官方组织的名义帮助孙博士,这都是好事,但是,中国政府对一个身在美国的美国公民并没有任何救助义务,这是常识。尽管孙博士曾经是中国公民,这也构不成对中国官方进行任何“道德绑架”的理由。

8)如果孙博士经过治疗、修养,最终恢复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他正式提出放弃美国国籍,也是可以重新申请恢复中国国籍的。对此,中国法律同样也有明文规定,中国驻美使领馆同样只需要依法依规处理即可。如果真到了那一步,孙博士同样需要首先处理好他公费留学逾期不归的问题,这是他必须面对的历史遗留问题。

9)大家的争论还涉及到如何看待出国留学、如何看待公费留学逾期不归等问题,我的看法是:

——今天的中国,出国留学是法律允许的个人行为。一个人选择出国留学,这是他个人的选择,本质上跟别人无关。作为旁观者,可以理解,也可以不理解,但无权干涉。那种认为别人出国留学就是“崇洋媚外”的人,肯定是脑子出了问题;

——自费出国留学,然后选择留在国外不回国,甚至加入外国籍,这也是一个个人选择的问题。从情感上,我们肯定希望所有中国人出国留学后都能学成归国,报效自己的国家,但是,最终那些海外留学生回不回来,本质上还是一个个人选择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国内创造有吸引力的环境和条件,让更多海外留学生自己主动愿意回来。对这个问题同样不能上纲上线,也不必搞“道德绑架”;

——公费出国留学逾期不归,甚至加入外国籍,这就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了,这种行为本身涉及违规,当事人必须承担相应的惩罚。但是,要说这样的人都是“汉奸”“卖国贼”,那也过分了。中国没有任何一项法律有这样的规定。责罚相当,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什么是“汉奸”“卖国贼”?一般理解就是,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最后背叛自己的祖国,甘愿为反华势力服务,损害中国国家、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不管这样的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是中国籍还是外国籍,我们都认为他是“汉奸”“卖国贼”。

10)孙博士的事情,本身不是什么大事,我们把话说清楚就可以了,不必做过多的纠缠。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3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9 10:4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千亿级市场”一落千丈,我一点都不意外…


原创 拓海 大碗楼市 2024-01-19 08:02 发表于浙江

如果学会一门手艺最好的出路是当老师,并教授这门手艺…

那么,你学的这样东西大概率没什么实际用途。

记住这个话,虽然不好听,但关键时刻能少缴智商税。

前几天,“钢琴销量断崖式下滑”的贴子突然上了热搜,轰动无数中产家庭。

发文博主吐槽的东西,隔着手机屏幕都觉得肉疼——

以前5-6万买的钢琴,今年5000块出手都没人要。

韩国品牌钢琴一万块提四个,日本品牌钢琴一万块也能提俩。

中档钢琴的扛把子雅马哈、卡瓦依价格腰斩都卖不出去…

过了几个钟头,打开微博再看:跟钢琴闪崩相关的热搜词条,竟然有仨。

钢琴啊!同志们!不是别的!

中产儿童的奢华门闩、鸡娃爹娘的嘚瑟利器、洋派逼格的集大成者…现如今,却在众目睽睽之下跌成了车祸现场。

不知道你们想没想到,反正我是万万没想到。

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钢琴学习者的人数只有高峰时期的15%。

笔者专门咨询了在大学钢琴系教书的表姐、也冒死给在琴行教琴的前女友打了电话。
这俩老丫头给的反馈,那是一模不一样:

表姐说,对她本人影响不大,只希望自己的学生心态不要有太大波动;

但是前女友的心态就没那么淡定了,上来就是一顿吐槽:

“养娃压力大大”、“前年买套新房买后悔了”、“现在出家当尼姑的心都有!”

那咋?阿弥陀佛!贫僧谢师太当年不嫁之恩吧…

常看大碗号儿的老铁都知道:咱这人好事儿,上闲鱼搜了一下“钢琴”词条…

我滴妈耶!九成新的原装进口卡瓦依,2-3万入手的,现在也就只敢挂5000块钱上下。



卡瓦依、原装进口…我们小时候学琴,谁家要有台卡瓦依,我咋跟你形容呢?

就好比别的小朋友玩小霸王在那其乐无穷呢,你玩的是原装超级任天堂…就这感觉。

我们小时候做噩梦都没想到:年近不惑那天,能瞪眼看着卡瓦依来一把妥妥的膝盖斩。

看来,那位乐器协会的二当家的诚不欺我——

“学琴的和买琴的,就好像一夜之间凭空消失了。”

现如今,许多一二线城市的音乐培训机构一家挨一家倒闭;

许多琴行去年全年的钢琴销量赶不上此前一个月的多。



一些颇有资历的钢琴老师,去年新手的学生数还不到流失学生的1/3,开工作室压力超级大。



这是啥概念,我给大伙儿普及一下子啊…



就比如说,二线城市一个钢琴老师一年带30个学生1V1,这就不少了,每人每年学费7000元,30个学生收21万。



看上去不错吧?别急,咱们再看看成本…



一年房租算6万、物业费、水电费各1万,宣传费用算1万,硬性支出就得9万。



再加上社保、个税开支,这样满打满算,一年净收入连10万块钱都没有。


注意!这还是保证现有生源不流失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的水平。



可现实却是——



1/3左右的学生考过十级之后就不再学琴;



1/3左右的学生到了初中之后也不再学琴;



还有一成到一成五的学员是成年人,随机性很强;



只有两成到两成五的学员会以钢琴为专业考大学。



这20-25%的学员,才是个体钢琴老师最稳固的基本盘。



其余学生续费的不确定在陡然提升、招收新学员的压力感受得越来越明显…



不光是琴行和钢琴老师的日子不好过,钢琴厂商更是猫一天狗一天——



2023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海伦钢琴实现营收2.29亿,同比下滑21.99%,归母净利润仅608.39万,同比下滑24.70%;



另一家国产品牌行业巨头珠江钢琴同病相怜: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9.02亿,同比下滑31.47%,归母净利润仅647.51万,同比暴跌93.54%。



啧啧啧,您这上市公司的钢琴卖得,利润还不如我们家楼下果蔬生鲜店…



我好像突然明白,为啥贝多芬、肖邦、李斯特、门德尔松、舒曼、舒伯特这些大师要么英年早逝、要么困苦半生了。



这玩意有根儿…





图片

这几天,有不少文章一聊起“钢琴市场为何崩盘”,就把责任归结为中产家庭资产负债表,说是他们“没钱卷了”或“卷不动了”。



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足以概括事情全貌。



新冠二年,我在抖音上看过一个钢琴老师拍的段子,讲20年前的钢琴老师和现在的钢琴老师有什么区别。



20年前,学生来上课弹不好上堂课练习的曲子,一定会被老师严厉批评,甚至打手板,家长非但没有半句不满,反而对老师的负责与严厉赞不绝口;



现如今,学生如果犯了一样的错误,老师是打死不敢像之前那么严厉的,反而笑脸相迎,不会批评学生半句。



对于“体罚”的教育监管趋严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不能让琴童产生逆反情绪,要让孩子家长乐意续费。



我问过几个琴行里教钢琴的老师,是不是真有这回事儿,大家的反馈出奇一致——段子很写实,没夸张。



表姐和前女友都曾提到过:小时候练琴常常被老师打手板。



可现如今,对于钢琴教育来讲,所谓严师高徒越来越像个传说,留住学生、让大伙儿能续交学费才是活下去的唯一方式。



为什么会这样?说到底,还是跟钢琴教育自身的特点有关!



弹钢琴,是个“入门易、学精难、师生各自卷、且投入产出明显不成正比”的技能。



这是如今钢琴教育及钢琴销量闪崩的根本原因。



说一条“公开的秘密”吧,看似高大上的“乐器之王”,其实是有速成法的。



一个零起点、连“do re mi”都找不到的门外汉,通过“速成法”可以在1-2个月左右就学会弹《卡农》、《梦中的婚礼》、《天空之城》或是《致爱丽丝》。


这是家庭聚会、公司年会最受欢迎的曲目,比这再难的,对于大家的欣赏水准来说,直接超纲了。



但如果你家孩子要学钢琴,将来想拿它做专业、当吃饭的家伙,简直太难了。



用老百姓的话讲:“14亿人,才出那么一个郎朗。”



现实生活中,以钢琴为专业的学生若不转行,毕业后3/4以上都成了钢琴老师,能够加入音乐演出团体从事演出工作的都凤毛麟角。



如果从小弹琴,长大后并不从事钢琴行业,那这项技能就真的鸡肋了——



与其它行业的兼容性太低,难以给其它事业打辅助;



实用性不仅不如数理化和英语,甚至都不如从小参加体育运动,练副好身板儿。



大伙儿可以细品“外卖小哥借着送餐空闲,在商场里弹钢琴引起围观”的视频。



我问过不少钢琴老师“学钢琴对孩子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老师们提及最多的,是“审美情趣”、是“音乐素养”、是“高尚情操”、是“美育不可缺少”…





图片

但是,但是——



就是这样一项对大多数人来说实用性不高的技能,打学它那天起就卷得一笔。



买架像样的钢琴,最少要20000元起步,雅马哈、卡瓦依这样的中档钢琴少说要30000元;



每节45分钟的钢琴课学费约200-500元不等,考级考学课程、赛前辅导课程起步价就要800-1000元/课时。



孩子要学到能在逢年过节亲戚面前表演的水平,最低花销也得在10万元以上,而这10万元,本质上满足的只是个情绪价值。


如果要培养出名校音乐专业生,这个花费普遍集中在100万左右。



除此之外,时间成本付出同样相当惊人——



学琴的孩子,每天至少要花1.5-2小时在练琴上;



这就意味着每天花在文化课业上的时间,要比别的孩子少1.5-2小时。



学习就像马拉松,如果完全没有留给孩子玩耍的时间,孩子的all in状态注定不会持久。



那么,从前的“钢琴热”又是怎么来的呢?



一个是升学与考级需求,另一个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素质教育需求。



说来你可能不信,我们国家有4000万钢琴学员,全世界80%的钢琴学习者在中国。



但是,我国的钢琴演出市场份额与人均音乐演出消费场次,放在全世界的大国里都是垫底的存在。



难怪有业内人士吐槽说:“这不是音乐教育市场,这是考级市场!”



图片

不少领着孩子来学钢琴的家长报名前最想知道的一件事就是——



“我家孩子学到十级要多长时间?”



之所以社会上弥漫起“十级崇拜”,跟长期以来“钢琴九级可以作为中考加分”的升学政策是分不开的。



但在2018年以后,这项照顾措施不复存在,钢琴教育和钢琴销量从此走到了另一个分水岭。



之后的每况愈下,确实跟经济环境变化有极深的关联。



以前,中产家庭让孩子学琴,可谓“炫娃炫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即便意识到学钢琴的实际用途有限,不少家长也愿意为了锤炼孩子的艺术素养而买单。



现如今,这些家长的收入增长与资产价格双双来到了一个瓶颈期,非必要教育支出自然会有所缩减。



最容易挨刀的,就是那些“实用价值不高、赛道极其内卷、投入资金庞大、学习耗时较长”的学科。



很不幸,钢琴全中。



我们国家生产了全世界70%的钢琴、贡献了80%的琴童…



这样的基本盘无疑放大了“钢琴寒冬”的严峻性。



而在钢琴行业急转直下的这些年里——



少儿体育培训市场规模暴增6倍;

研究生入学考试培训市场规模暴增2.5倍;

考公考编培训市场规模暴增近3倍。



图片

钢琴培训及钢琴销量断崖式下滑,根本逻辑在于:



钢琴用它长达30年的火爆,证明了“学琴对孩子的个人发展、钱途回报十分有限”;



一旦经济增速和收入增速放缓,现金流必然会加速流向实用性更强的学科领域。






图片

一落千丈的钢琴市场,本质上是经济转型升级时期的牺牲品。



但是,不让中产家庭卷教育,是万万不可能的。



不同之处只在于,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挤掉那些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的学科领域。



笔者本人,也是一名父亲。



今天文章最后,我想跟大伙儿分享一下,个人对于孩子教育的一点拙见,欢迎大伙儿批评指正。



我认为,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最核心的装备有三个:



其一,要掌握核心城市资产,为孩子登高望远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二,尊重孩子特长及个性化,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小镇做题家;



其三,必须要让孩子从小学好英语、自幼培养广博的全球化视野。



我们一个个来说——



核心城市的核心资产,是最经得起周期考验的家庭物质财富。



无论宏观经济经历几多风波,这部分资产的估值与流动性,都是相对而言最理想的的。



市场分化越是严重,这一趋势越是明显,几乎所有行业都一样。



我们还拿今天说的钢琴举例——



在钢琴行业不景气的这些年里,高端豪华琴施坦威走出了“独立行情”,销量和利润逆势而上。



图片

如果我们拉长时间轴看,那些核心城市里的非边角料资产,大概率也会走出“施坦威”式的行情。



这是产业与人口的聚集趋势决定的。



对于鸡娃家长来说,核心城市资产的估值与流动性,真的可以在关键时刻为孩子提供入读全球名校的宝贵燃料,下限是QS排名全球百强大学。



这话很残酷,但真的很现实。



对于一个已经坐拥核心城市资产的家庭而言,要想进一步实现阶层跃升——培养“小镇做题家”几乎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而且,这个小镇做题家,必须以“数理化+英语”作为基本盘。



无论是攻读名校还是求职找工作,无论是考公考编还是去卷海外赛道,“数理化+英语”都堪称最梦幻的组合!



因为它们延伸出的专业领域大多颇具实用价值,其学科自身也有相对较高的天花板。



这就是原因!



对于孩子来说,在学校里吃的苦越多,在社会上遭的罪就越少。



如果一定要培养孩子什么“专长”的话,那就让孩子从小练一口流利的英语吧!



用培养孩子弹钢琴、学音乐的钱拿来给孩子学英语,每逢暑假带孩子满世界转一转,绝对绰绰有余!



让孩子从小看到不同的社会文明、不同的发展形态;旅途中,鼓励孩子自己用英语去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回来后,孩子学习英语的自驱力一定远超想象!



以上操作,现实回报要远远大于逼着孩子练琴或是学习其它文艺特长…



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不是替孩子做怎样的选择,而是竭尽所能赋予孩子选择人生的主动权。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37#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 10:53 | 只看该作者
要砸老师的铁饭碗了


原创 罗文益 罗文益 2024-01-22 09:00 发表于云南

知乎热榜上这两天有个热点话题,说“多地探索教师退出机制”,而且说得很明白,是要“打破教师‘铁饭碗’”:
图片
这个事儿虽然当头一棒,但也并非意料之外,知乎上很多答主都看懂了,出生人口下降了呗:从2016年开始,中国维持了很多年的“年均1600万—1800万新生儿”一下子下降到了“800万—900万”附近,刚好跌掉了一半。
显然,孩子少了、学校少了,老师好像自然就该减少。
也有真做老师的,怨气比较大。他们说老师的很多工作,根本不是教学,而是应付各种检查、研究怎么写教案。刚当老师的时候一腔热血,进了学校才知道,这也不让干,那也要注意,一下子就衰变成了老人——现在说减少教师,为啥不把搞这些无意义工作的领导先优化了?
这些说法都挺有道理,但要我说的话,砸教师铁饭碗这事儿,还有另外一个更根本的悲凉底色,那就是凸显了“教育行业产业升级的失败”,揭示了教书育人这事儿,生产效率和十几年前粗放式没啥区别。

什么意思呢?
如果我们把教育当做是一项经济产业,比如说种地吧。假如种地的人效率从来没提高,那你会发现,种地这事儿就是:地有多少、配合种地的人有多少,人地之间简单叠加。
再看教育行业,就是:学生有多少,配合老师就该多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数量也是正相关。
具体来说,就是以前是60个人一个大班,当学生减少到30之后,决策者的意见就是直接减少对应的老师,而不是真正围绕这30个人“精耕细作”,让更多的老师,更细致地去发展学生的天赋。
当然,我这么一说,好像又要鼓吹什么“素质教育”,不是的。
我们就说“应试教育”,我举个例子,只要你上过学,你就知道,偏科这事儿在学校里其实非常普遍,其中偏文还是偏理,是个大方向,往下又有单独偏某一门的,也就是其中一两门特别好,但是其他的又特别差。
拿我的经历来说。我以前在高中的时候,上过重点班,我后面坐了一个特别老实的哥们,在大家都非常土的年代还要更土一些。
这哥们儿的特点就是,英语特别差,怎么都学不会,老是不及格被英语老师喷,但是他数学和物理却特别好,好到一眼就能看出一道难题的关键解法,每次数学物理考试基本满分。
当时我们学校有专门搞数理竞赛的,可惜这哥们儿也没赶上。为啥呢?第一,高一的时候还没有竞赛,但是高一没完,他就从重点班被刷走了,因为语文英语真不行,总分不行;其次,咱们虽然也是重点中学,但是搞竞赛非常傻逼,一点都不专业,对应的老师也没研究过,筛选的模式就是发现谁是“无师自通的野生小天才”,这个标准对我哥们儿又太高了点,所以他也没选上。
最后的结果就是,这哥们儿直到高考,总成绩也很一般,而且从重点班刷下来的嘛,心态也有点崩,最后考大学都困难。

现在想来真的很可惜,因为他人真的非常朴实,很善良,在数学物理学科上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可高中几年读下来,最后却变得有点畏畏缩缩,连性格都扭曲掉了。
咱想想,对于这样的人,如果老师们不是粗放地看总成绩,采取“什么学科不好就PUA这个学生”的鞭打式教学,这位朋友的命运很可能是另外一副样子。
当然,当年的老师确实可以说:学生太多了,我们只能顾总体趋势,单个学生谁管得过来?
可是现在人少了,可以顾得过来了,但是新办法却是把老师们的铁饭碗给砸了,让以前“管不过来”的粗放式教育继续下去,不是很讽刺吗?
所以,现在很多老师的抱怨确实有道理。
他们说,以前学生多的时候,老师又忙又累,赚的钱也不多;现在学生少了,以为轻松点,没想到直接裁撤,铁饭碗都没了——合着当老师,不管啥时代都这么辛苦是吧?
其实吧,归根结底,就是教育这个核心行业,生产率从来没提高,或者说,从来没被认为“该提高”。

这其实是有问题的。
因为以前是以前,那时候咱出生人口多,教育系统哪怕是浪费、挥霍,把我说的那个哥们儿给“平均化”、抛弃掉,总体来说也不打紧,换成咱们今天的流行语叫“你不读书有的是人读书”。
可是今天呢,出生人口几年之内下降了一半,以后还会下降,这个时候,每一个从教育系统出来的人,都很珍贵的,每一个人,终于都值得关心了,教书育人,终于能够把“育人”这个理想给补上了不是吗?
其实吧,就算抛开理想主义的东西,我们就关注现实,也会发现粗放式教育的弊端,那就是教育出来的人选择十分之单一,毕业生基本上都是一窝蜂地去选择某一类工作。
比如说,考研、考公,动不动就是全民性的,也就是大学的一个班里,大部分都准备好这两样了。
再比如说,做白领。现在人才过剩,很大一部分就是白领过剩,蓝领其实一直都很稀缺,很多蓝领都是企业招到人之后再用两三年给慢慢培养出来的,很多人大学四年学的东西还不如刚工作三个月的知识增长多。
咱想想,咱中国人,乃至于东亚人为啥活得这么累?
不就是干什么事儿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跟上学考试一样,大家一窝蜂地扎堆某几个领域,然后再发现这几个领域实在是太卷了,一下子又大规模躺平了。

总的来说,教育产业,这把真的算是产业升级失败了,或者至少被认为是失败了。
它的一大连锁效应,就是把“育人”的责任,还是留给了天天打工内卷的苦逼家长们,让很多该生孩子的90后们,一想到有孩子了生活质量会下降多少,就害怕了,最后自然就决定“提前止损”不生了。
如此一来,恶性循环就达成了:“人口下降—老师减少—人口下降”。
教育产业升级失败的第二大连锁效应,就是县城、乡村的男女比例失衡还会更加严重。
因为“回老家当老师”是很多年轻女孩子的倾向,现在教师岗位减少,那么她们自然更不会回到女性工作岗位偏少的县城了。
如此一来,买不起房的男性回到县城乡镇,也无非是打光棍而已,又加重了本地人口减少的恶性循环。
我们回过头来想想:真的就没有破解之法吗?
从孩子、到家长,再到老师,再到90后以来的年轻人们,真的就该活得这么辛苦吗?

最后,我再补充一个我写作本文时看到的一个让人悲痛万分的新闻,来自于财新网,说河南南阳,一个学生宿舍失火,13名小学生被烧死:
图片
这个惨事最让人遗憾的,就是如上图所言,30多个孩子同住一间宿舍。它导致火灾发生时,一个是破坏性集中,同时,又让这些孩子逃生的时候更加拥堵、困难。
更奇葩的是,这个宿舍只有两扇门,但是“后门常年关闭”。
咱想想,这种悲剧、这种管理上的重大错误,不就是典型的对学生“集中管理”的观念导致的吗?
——灾变来临,孩子们都冲向一个小小的出口时,这一刻,也算是某种残酷的隐喻吧。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38#
 楼主| 发表于 2024-2-21 16:01 | 只看该作者
女老师岀轨学生,鱼死网破后的舆论大反转!


尚本谷主 尚本谷 2024-02-21 07:44 江苏

女教师出轨16岁的男学生,光聊天记录就100多页。满纸的虎狼之词,看完后总体感觉一个装成熟,一个装清纯。

所以无论怎么处理都不冤。具体剧情请看谷主昨天的发文《女老师出轨16岁学生?师德妻德的双重沦丧!》

好多人认为,女老师的丈夫这样极端报复的性格,比起女教师的出轨更让人恐怖。其丈夫的做法,更像是那种不择手段的疯狂。

应该深思的是不经过网上鱼死网破的举报,正规途径反应举报问题解决不了问题呀?学校一开始还想捂盖子呢,捂不住啦才停职,这也是可怕的。

或许这男的也想过了,私下解决不痛不痒,又咽不下这口气,索性鱼死网破吧!

在道义上同情他,但在处理问题的手段上难以认同。不爱了就选择放手,实在气不过就到妻子单位举报,没必要把家丑到处宣扬。

事实上他也未必得到舆论支持,对于乐于吃瓜的群众来说,只不过是多了一个可以口炮的对象而已,甚至还有自愿当接盘侠的。

他把妻子和16岁学生的聊天记录,都“公布于众”“昭告天下”,地球人都知道他老婆出轨了,也知道他戴绿帽子了,光彩吗?

他老婆立即社死,他自己也基本上“疑似社死”。这叫“同归于尽”。

那个男生已经16岁,他在网上说人家“未成年”,分明是借此“吸睛”,但也涉嫌侵犯个人隐私。

同时,通过网络曝光的方式来曝光妻子的行为,可能涉嫌构成侮辱罪。

这下好了,不仅是“满城风雨”,而是“全网风雨”,地球人都知道了。

另外呢,他还是个“狠人”:不出手则已,出手就让老婆永世不得翻身!

女教师和学生那点事儿,别说是自己的丈夫了,连班上的学生都知道两个人关系好,同学们还拿“那事”来玩笑,其他老师会没有耳闻吗?

据说,女老师的丈夫很有“心机”,早就知道她出轨了,但一直就跟没事人一样,还带着她去外地旅游。旅行中女教师突然找不到丈夫了,手机也没了……彼时彼刻,她才感觉到大事不妙。

开学前一天晚上,女教师和16岁学生的聊天截图,“如期”出现在网上。

而且聊天记录,都是丈夫用妻子手机发的,不仅发了工作群、学生群、家长群,连毕业生群都发了一遍。

一发而不可收!

明知妻子出轨,却隐忍不发,只是在等一个机会。这样的男人不一般,也太狠了!

妻子固然会身败名裂,丈夫难道不会千夫所指?置妻子于万劫不复之地,无疑于杀人诛心!

女老师的生活作风和师德问题,必须谴责,必须接受处理,但作为丈夫,的确有些过头了。



你可以不原谅,可以拿到证据后起诉离婚,将“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呈堂证供,指证妻子是过错方,但在网上曝光就有点“脑残”了。



裤裆的那点事儿太过度关注了,以至于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女教师的丈夫。



事情发展到现在,已毁了好几个家庭:老师以及其家人,学生以及其家长。



图片​


谷主也不难理解男的极端,也不能站在神的角度理性的去看问题,而应该带入角色本身去感受当时的情景,只是以一个旁观者来剖析这个事情。



在当时的情况下自己是否能理性应对。



类似的事儿,马伊琍的处置方式,就比较“智慧”。



文章出轨后,马伊琍和他离婚时,俩人分别在微博发了一段抒情的话语。



文章发文:“吾爱伊琍,同行半路,一别两宽,余生漫漫,依然亲情守候”。



马伊琍发文:“你我深爱过,努力过,彼此成就过。此情有憾,然无对错。往后,各生欢喜 ”。



分手情分在,从此依然不是路人和仇人。



谷主估计,现在女老师老公的肠子要悔青了。发现妻子出轨,可以分手,没必要如此大动干戈,互相伤害。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女教师的老公抄底的操作,很明显是不打算再相见了。



有消息传出,说女教师的丈夫被拘留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受害者就直接成了被告了,这样的反转无关道德,只关乎法律,没办法。



道德的就交给道德,法律的交给法律,而不是说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就可以为所欲为,处于道德劣势的人就要任人凌辱,对不起不是这样的。



法律的本质是“有护无类”,维护的不是公平,而是秩序!



伴随这桩事件的发酵,女教师和男学生势必迎来两败俱伤的命运。虽说疼痛是成长路上的代价,但有些代价原本不必有。



学校也是江湖,人生没有退路,江湖中人,走的每一步,都作数。



欲望,是人类的本能;底线,却是师者的修行!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39#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15:47 | 只看该作者
毒教材之后,又出毒试卷!教育界被渗透成筛子了?


原创 牲产队长 牲产队 2024-03-26 13:23 广东

在成都新都区初三年级语文测试中,出现了一篇触目惊心的文章,名叫《杜鹃花落》。看题目,不会觉得有啥。但是,结合文章内容,这“杜鹃花”就另有所指了。

这篇文章写得很简单,就是讲八路军为了抓住日本某大佐的儿子,在日军占领的城市里四处搞破坏。正常来说,这是典型的游击战,后勤战,是反侵略抗日战争中,极为常规的一次战斗。在历史上,这样的袭扰战,是层出不穷的,在大后方极大地牵制了日军主力部队。

图片

可是,在《杜鹃花落》这篇文章里,八路军被塑造成了山贼土匪,大量使用的词汇是“逃窜”、“灰军装”、“血肉模糊”。作者还特意强调,在日军追击过程中,有八路举起白旗,又被按下去了,继续反抗。这种反抗叫什么呢?用原文的话来说,叫“敌人内讧了”、但还有一部分八路“顽固不化”,而大佐呢,“谁要你们投降?我要你们死!”

日军是什么形象呢?文章的大佐儿子是这么被描述的:“下面竟还藏着一身洁净的日本样式青年装,唯独少了洁白的衬衣,袒露出青年健壮的胸膛,那张白皙清秀的脸上,嘴边淌着汩汩鲜血。”

图片

八路军是“顽固不化”的,“血肉模糊的”,“四处逃窜”的,日军大佐的儿子是“青年健壮”的,“白皙清秀”的。这还是战争吗?作者仿佛是在写偶像言情小说,而故事的结局就是,年轻英俊的日本大佐的儿子,被土八路给打死了。死的时候,一身干净整洁,嘴边流着汩汩鲜血。见此场景,自己的儿子被大炮轰死了,大佐是什么表现呢?

作者这么写的:“一口鲜血喷出,像一滩泥,委软到了地上,鲜血喷在了那青年身上,像嫣红的杜鹃花......”

图片

这个“杜鹃花”就点题了。我们都知道,在中文语境里,“杜鹃花”代表着一种美好的意象,代指“繁荣吉祥”。红色杜鹃花则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它暗自“红色革命的胜利”。可在这篇文章里,“杜鹃花”代指的是日本大佐的儿子,“杜鹃花落”,就是大佐的儿子死了。

网友们扒拉了一下,发现该小说的作者名叫“李佳前”,是河南省汤阴县文星中学支部书记,被评选过“汤阴县第三届十大名校长之一”。说实话,这个名头有点太低了。如果不是这篇小说被选入成都新都区初三年级语文测试,可能没几个人会认识他。在一个常规县,都不一定能凑出十所中学,而李佳前被评为汤阴县十大名校长,这完全就是一个虚假的荣誉。

图片

但是,我们难以原谅的有两个地方:

一是,李佳前作为一个体制内的校长,怎么会写出这种“毒小说”?

二是,这种“毒小说”怎么会进入成都新都区初三年级的语文测试卷?是谁让这篇小说过审的?

如果只是写来自娱自乐,也就算了。可是,这篇小说怎么渗透到语文测试卷里的?除了新都区初三年级测试,还有没有其他省市也存在类似的“毒试卷”?从“毒教材”到“毒试卷”,这不是孤例了,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了审核上的失职!

撰写该小说的李佳前,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小说怎么出版的?出版后,怎么印入语文试卷的?我们常常吐槽,电影审核过于严格。可为什么本应更加严格审核的“教材”、“试卷”,反而没有被严格审核?到底是哪些人在干审核工作?有没有用心地读过这些资料?如果审核人员自己都不看的话,那这审核岂不是流于形式?如果明明看了,却依然过审,那就不是眼瞎了,而是心坏了。

图片

这对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比任何电影都要更大。电影好歹是有受众群体的,可教材、试卷都是强制性的,需要青少年学生去认真学习的。这已经不是某一个人的腐烂了,而是整个教育系统,从上到下,都存在严重的腐烂性问题。

教育、宣传,曾经是我们的拿手好戏,也是动员群众,反击日军的法宝之一。可如今,我们的教育系统却被渗透成了筛子。我们扪心自问:这对得起那些在抗战中阵亡的川军英烈吗?对得起那些浴血奋战的先辈吗?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9 21:30 | 只看该作者
学历贬值后,大家说不定反而越来越淡定


原创 九边 九边 2024-03-06 10:23 山东

上一篇《中国可能在经历一波“文艺复兴”》,反响特别好,当然也有极少量不同意的,有些人总觉得“艰苦”、“每一代人都得受点苦”,“人不能过得太舒服”是天经地义的,也不知道这些人是反串还是认真的。

不过也正常,咱们写这些东西,目的并不是说服谁,而是把一部分人心里可能已经感觉到,但是却不一定成型的想法说出来。换句话说,所有博主都是读者的嘴替。

我以前观察美国人对学历的理解,发现他们有这么几个特点:

1、提到大学,他们主要区分是“上过大学”和“上过藤校”。

2、老百姓对研究生什么的特别不上心,以至于很多名校的研究生被“亚裔”给垄断了。

3、普通家庭鸡娃的积极性非常差。

现在来看,以前不理解只是咱们没发展到那一步,发展到了,其实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如今已经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我们的大学分成了三种:

顶级名校或者985以上;

211;

其他。

这是三个生态位,除非你是那种特别天才的人物,否则就业的时候你几乎不会跟其他的生态位产生竞争。而且随着这两年就业压力变大,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态势,C9是一个集团,其他的一起竞争。越来越像美国,如果没上名校,那你就是个“上过大学的”。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也就知道美国那边相对佛系的原因了,因为头部集团,在哪个国家,都是“筛选重于选拔”。

美国能考上名校的,主要也是谢耳朵那样的顶级天才,或者家里资源特别丰富的人。在咱们国家,名校主力一直是城市中产和小地方“医师公”子女,不少人说现在的教育体制相对公平,也说的是“最大限度避免埋没天才”,这本来也是一种“筛选”,天才对培养要求不那么高,只要规则透明稳定就能冲出去。

美国富人会上顶级私立,国内有贵得离谱的学区房,都通过家庭财富可以占据一些优势,至于其他人,上顶级大学天赋占了一大半。其他人相对来说通过努力使劲往前冲,也能提高不少,但是天赋不行想进头部集团是很难的。

尤其是如果孩子自己积极性不高、脑子不好,父母急得要死,那更是没啥卵用。

所以说最近这两年,不少高知家庭已经开始重新反思之前的教育模式,前些年那种从小学开始就补课不断地模式已经改了不少。毕竟大家都是学霸过来的,都清楚“知识优势”这东西并不能一直保持下去,太多人高中之前一直挺好的,一上高中立刻歇菜了。

还不如专注培养一些能持续一生的优势。

那啥优势能持续一生呢?

想想就知道,那肯定是体能嘛。于是这两年很多家长开始放弃类似补课、围棋,钢琴,小学奥数什么的,然后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强化体质,带小孩去溜达,爬山,或者练攀岩等等。

大家也都看明白了,强健的体魄才是第一生产力。一线做题家们当初从小镇冲到一线,并不是靠父母天天给他们报班,也不是靠父母天天看着写作业,主要是靠身体好状态足注意力强,能经得住残酷的淘汰赛的筛选。体质好的孩子,哪怕在高中开始发力都不晚。

这种观念大概率会在接下来几年里扩散开。

事实上大家观察下国家的政策, 明显也是这个意思。不让小学生排名,学校教的东西越来越少,也不让校外教。主要也是国家清楚小学那点知识,学得再怎么猛,也是屎上雕花,对后期影响极小,还不如大家都轻松些健康些。

关键是学习对孩子玩的时间挤占太厉害了,最后绝大部分人学没学到啥,玩也没玩到。所以国家出手推动小学“去功利化”,其实这已经很接近美式教育的小学阶段了。

更关键的是,学历接下来肯定是不断贬值的,这个没啥悬念。

因为大学生从二十年前的几万人,一顿狂飙到现在上千万,无论如何也谈不上稀缺了。不稀缺的东西肯定是要不上价,除非你把自己弄成稀缺的,比如考上清北,可是绝大部分人是真考不上,死也考不上。

尤其这两年好岗位其实是急剧缩水的,更加加重了竞争。

你可能觉得我对未来充满悲观,其实不是,我对未来的感觉是下边这两项:

保底社会;

非主流发展;

保底社会倒也好理解,尽管大家都在说赚钱难,但是现在这个环境,尤其待在大城市,想活下去是很容易的,总能找到点事干,只要干点啥,生活是没问题的,基本吃喝又不贵。

中国很多人的那种不安全感,主要也是我们这个社会饥饿记忆没走远,以前是完全谈不上保底的,一步走错,可能万劫不复。毕竟哪怕四十年前中国还不如非洲。

费孝通说,中国人既不痛快地活,也不痛快地死。其实主要还是以前穷,哪怕三十年前,很多人还在穿用化肥袋子做成的裤子。现在慢慢物资充足了,事情就好办了。

在极度匮乏且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大家的思路就是每个时间段都有该干的事,必须得加把劲,在每个阶段领先,最后才能勉强饿不死。

如果一个社会容错率越来越高,起码走错一步不会饿死,那样可能发展就能更加多样化一些。

以前总是纳闷为啥欧美孩子为啥那么随意,大学生还有“gap year”,现在来看,应该就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容错率没那么差,不存在“错一步,步步错”,所以大家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去寻找自己到底想干啥。

现在我们这边也越来越随意。很多小伙伴都知道,B站以前有个小伙不想上班跑出去骑车穷游,后来骑成了超级大V。这在以前也是不敢想象的,毕竟倒退几十年,几乎所有人都是手停口停,那时候不上班出去溜达大半年,看不饿死你。

那啥是非主流赛道呢?

首先得说清楚什么是主流赛道。

读书,考好大学,进体制,或者进大公司,然后慢慢爬天梯。这就是主流赛道。当然了,在某一些地方,这个范围更窄,大家认为进不了体制都是在瞎折腾。

传统行业为啥累呢?

所有人都去挤主流赛道,挤不进去的垂头丧气,这辈子掉坑了。所以每个阶段都得往死里拼。

今后不是说不拼了,而是说你就算在主流赛道上输了,也没那么吓人,因为还有无数条别的路可走。

十亿市民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超级市场,有无数稀奇古怪的需求,你只要满足了其中任何一个小分类,你就可能过得很好。

最明显的就是网上的那群网红们。别看他们在那里很风光地挥斥方遒,其实绝大部分现实里都是loser。或者说传统赛道里是loser,然后传统赛道走不下去,只好去走非主流路线,没想到走通了,赚的比之前上班多的多。

这就有点像刚刚改革开放那时候,当时是没有私营经济的,全是国企。正儿八经的人不是在做公务员,就是在国营大企业或者研究所。只有那些返城知青无所事事,他们后来去卖茶叶蛋,去满街吆喝收破烂,然后就成了改开第一波吃到红利的人。

其实还有一个事大家可能不知道,很多自媒体公司,他们专门找那些学历很低的高手。比如那些顶级摄影师几乎没有正儿八经学历的,他们的优势就是出来干活早,一直在折腾,在那上边花的时间非常非常多。

同理很多互联网写手也不是拼学历,简单的道理,互联网上绝大部分受众都是没啥文化的,你写的东西太深,别人根本看不懂。此外你的思想不能太复杂,越简单越好,只有你足够简单,传播性才好,太复杂了传播性也是个问题。

换个思路,这可能也是为啥清华美院的艺术生在那里开AI课火了,却不是某个深耕AI的大神。主要是后者传播性太差,其实网上有大量的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讲解视频,问题是没人看啊。因为这些东西属于“主动学习”范畴了,绝大部分人连个长视频都看不动,指望他们看深度学习?

想做生意,还是得“面向大部分人”。如果受众都是高知,逼格确实高,啥都好,就是不赚钱。

我这里不是在推“学历无用论”,必须得说一句,“学历贬值”必须得有学历才有的贬。

我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市场规模越来越大,随便某个角落什么渣渣都够一些人啃一辈子。而绝大部分人,尤其学校训练出来的高手们,都去挤传统赛道了,新赛道上反而空空荡荡。

“兴趣经济”这个词可能接下来会越来越火。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每个人都应该有个爱好,来趟过接下来漫长的人生路。大家都愿意在兴趣上花钱,消费也能好起来,属于典型多赢操作。

此外另一个意思是,你的兴趣说不定将来可以挽救你的职业生涯。这两年看那些钓鱼博主,还有手工大神,露营博主,觉得他们人生真是好的不得了,自己喜欢的恰好别人喜欢看。

当然了,很多时候得去功利化,你太想赚钱去做这些事,可能反而做不成,因为在一个领域想有很深的研究,需要漫长的时间,能让你保持投入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大的动机,可能就是单纯的喜欢。

人对不喜欢又没有明显收益的东西很难保证投入,“投入时间”是个硬指标,投不够,很难有产出。

咱们再以自媒体为例,绝大部分侃侃而谈的这群人,本来就是从小爱给别人神侃的那群,积累了十几二十年,兜兜转转,又回到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上去了。

另一个事不咋提,绝大部分后来混出来的人,基本都是靠自己某个“内生才能”,也就是自己天然擅长的东西。

只有天然擅长,你才能不知不觉在里边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所以很多人混起来之后,回过头看发现,自己身处高位这事,很多年前已经定下来了。这也是为啥我经常说,从前往后看都是努力,从后往前看都是命运。兜兜转转,最后都会回到你唯一擅长的那件事上来。

所以你说,寒门到底出不出贵子了?

从来都很难,现在某种意义上传统赛道更难了,因为所有传统赛道都堵满了人,一些赛道还在萎缩,比如大土木。甚至计算机也有这个趋势,现在计算机毕业顶级高手的工资是上升的,其他人都在下跌。

但是今后又是一个无限可能的时代,所有奇怪技能都有人看,只要有人看,那就不怕赚不到钱。

文末总结几句吧。

可能现在发达国家的很多事,我们只是理解不了,等发展到那个程度,就慢慢理解了。对于教育,大家会发现中美这两个国家越来越像。中美的教育都在倾向于分化成两个集团,前边一个小集团,后边一个大的。

学历的贬值几乎没法回头,教育也越来越倾向于筛选而不是培养。在这场筛选里能胜出的,恭喜你,你是大神。如果输掉了,也别灰心,绝大部分人都得输,好在这个世界越来越开放,容错率越来越高,输一次不算输。路有很多,在“几十年”这个长度上,不一定胜出的是谁。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爱好,退一步让自己的人生有一些色彩,进一步可能就是你职业生涯后半期唯一的救赎。

所以是个“退而求其次”的过程:

最好能考个名校;

考不上也正常,反正绝大部分人都考不上。那就有个健康的爱好,既让自己过得快乐,又是一个潜在爆发点;

最起码有个健康的身体,强健的体质才是无限可能性的基础。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壹挺论坛

GMT+8, 2024-12-5 02:48 , Processed in 0.29439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