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必看
搜索
热搜: 养生 投资 壹挺
楼主: 浅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济信息及分析(三)

[复制链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 15:25 | 只看该作者
“卷王”经济学


以下文章来源于今日太平无事 ,作者Will Shen


最近回国出差两周,今年第四次。

每次回国出差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震撼,这次也是一样。

我从事的行业是汽车和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并购,入行20多年,从来没见过卷成这样的市场。
比如说,我国南方某大型主机厂,冲焊钣金供应商一共有26家之多。报价血拼到2600吨的冲压机合模一次4块钱不到的地步。就这个价格做,客户要求从立项到试量产不超过40天。

比如说,某光伏企业,1GW签了约的订单在朋友圈里显摆的时候把背景里的客户公司logo忘了P掉,第二天就被对手以1分钱的差价抢走。

比如说,某充电桩制造商,新一代产品研发出来刚准备上市,竞争对手50KW直流快充就做到了跟7KW交流桩一个尺寸。

比如说,储能电池产能暴增,价格暴跌,部分280Ah出货价格跌至0.25。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许多。

图片

从2021年年初至今,国内磷酸铁锂电池产能暴增了12倍,三元锂电池产能暴增了5倍,电池总产能增加了8倍。

在这种形势下,你以为企业会削减支出过冬,这个想法是错误的。

在汽车和新能源行业正弥漫的是一种部分乐观,略带侥幸的心态。

对于大多数从业者而言,全球新能源革命和电动车革命才刚刚开始。

我所拜访的每一家企业都在大肆招聘,扩大产能,加大研发投入,增加海外营销投入。

客户的订单和询价像雪片一样的飞来,所有人都在大干快上,希望在这一轮的周期中能够突出重围一飞冲天。

国内的“卷”是全方位的。

比如电车市场,各大车企在过去三年里以六个月为节奏来迭代,车型配置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推陈出新,价格更是在3年内把原来略高于欧美的车价干到了如今电车价格基本比欧美同等车型低30-50%的状态。

车厂也是要活命的—特别是大量恪守本土市场的COEM。

因此压力就向下一路传导到零部件厂家,装备厂家,自动化厂家。价格越低,付款周期越长。

这倒逼出零部件厂家和自动化厂家无与伦比的制造灵活性和不可思议的项目进度。

据说,比亚迪海鸥从立项到试量产全过程在3个月内完成。

快速迭代和快速量产提高了资产和资金的周转速度,使得企业即使在微薄的利润面前也能咬牙存活。

同样的速度也适用于国内风电,光伏和储能类项目。

深圳某知名家电企业2021年上马家用光伏EPC业务,2022年就扩展到超过10万人的安装团队,当年完成户用光伏装机容量接近10GW。

从上门拜访农户,到项目评估,到发货到点,安装并网,全程使用AI和无人机作业,最快3-5天就能跑完全部流程。
图片



相比之下,欧洲车企一款新车型或一个新平台,从立项到量产,五年是常态,三年就算光速。

今年车展上摆的奔驰宝马概念车的各种新鲜玩意儿,3-6个月以后就可能在哪个国产新势力的新车型里出现,而老德还要等到两到三年后真车才能上市。

同样是户用光伏安装,欧洲EPC从联络客户到现场评估到备料并完成安装,3周是快的,一个多月才是常态。

德国一家本地V2G软硬件企业,2021年底产品就已经完成样机验证,2022年初手里就握有上万个订单,直到今年才磨磨蹭蹭在德国建立一个小工厂搞试生产,据说要逐步打磨制造工艺,慢慢寻找最优生产节拍和质量的契合点。

一整年磨蹭下来就交付了3000台设备。

上周陪他们第一次拜访潜在的中国代工商也是竞争对手,中国企业评估了一天产品,就说服老德能在3个月时间内达到月产2万的产能,成本下降40%。

是的,疫情三年恍如隔世。中国技术和制造在这三年的“与世隔绝”里“卷”出了一个新世界。

老外们还在三年一迭代,或者每年降本3%这样按部就班的时候,中国的汽车和新能源制造已经迭代了3-5代,制造效率每年提高了10-20%,成本更是下降了30-50%。

这是三年严控疫情带来的“加拉帕戈斯”效应。

图片



2023年作为中国的疫后元年,那些三年里在全球最大市场“加拉帕戈斯”化了的“变种生物”如开闸放水一般涌入海外市场,让欧美市场的竞争对手和客户惊掉大牙。

当老外搞清楚状况之后,全球订单就像雪片一般飞来。

我带的老德在东南某省的某企业谈判的三天内,同时在现场考察和谈判的还有印尼,中东,意大利和韩国的另外四批客户。

公司海外市场销售总监在各个会议室之间跑来跑去,忙得鸡飞狗跳。

由于这些海外客户远较国内客户慢得多的项目进度,预计形成大规模销售的时间大多在2024年下半年乃至2025年上半年。

但该公司的三季报却是上市以来最烂的。

国内市场销售的产品2023年价格暴跌,导致公司销售额持平的同时,利润更是大幅下跌。营收账款增加,负债增加,同时研发支出和资本支出同样大幅增加。

结果就是股票今年跌了将近50%,投行金融机构纷纷看衰。

与此类似的企业还有一大批。

抛开老外搞的金融战和宣传战不谈,光看2023年许多工业企业的财报,股票跌成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这不是中国电车和新能源工业的真实状况。

能源是工业的血脉,能源消耗才是作为制造业工业国的中国经济的指标。

中国经济的能源消耗正在毫不吝啬的增长:

刚刚过去的2023年10月,能源消耗大涨8.4%。工业能源消耗更是连续5年增长,即使在疫情管控最严格的2020和2022年都毫不退缩。

图片

这很大程度上可以归根于新能源和电动车革命带来的固定资产快速折旧和资本支出快速增加导致的往复投资。

这些资本支出需求对于装备制造业及其相关联的上游工业造成了巨大的刺激效应。

比如,2021年底刚刚投产的PERC电池线,2023年可能就会在TOPCON革命中变得一钱不值。

由于PERC产品的转换效率以及新一代TOPCON的制造效率之间存在代差,这条两年前的半新产线连闲置产能都算不上,对于企业来说是占着茅坑不拉屎拉低坪效的负资产,需要尽快清理。

同理,2021年投产的400V电车平台在2023年高充电效率的800V平台诞生后也就需要马上迭代淘汰。

与此相关,所有基于400V平台设计和建设的相关一切基础设施在经历一段时期后可能都将变得无效,需要推倒重来。

有趣的是,据说大众德国计划要恪守400V平台的ID系列直到2027年。

届时满大街的比亚迪理想长安都是20分钟快充的480KW大功率平台的时候,还有谁愿意去买充电一小时续航400公里的大众呢?

图片



这还只是电压平台,这边800V刚开卷那边理想和宁德时代弄又弄齐了峰值700An的大电流5C充放电电池。

新技术革命的时代,技术迭代是高效且无止尽的。对于企业而言则意味着研发和资本支出同样是无止尽的。

一切领先优势都维持不过6个月。

这样看来,所有人都永远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下图是一项新的技术和产品的价格和产能随着供需关系变化的一般状态。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企业会在这个周期的第一阶段处于亏损,而在第二阶段处于盈利。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都希望以最快的速度突破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

解决的方案有两个:

或者大规模投入产能,通过大量资本支出形成规模效应;或者大规模投入生产工艺的研发,通过生产技术革新提高制造效率。

这两者都会使得企业在产品销售困难且利润微薄的第一阶段同时需要负担沉重的资本投入。这会造成企业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同时恶化。

图片



而如果再将产品的特性拆分为多个维度,那么对于同一个产品就几乎可以形成一个由多维度不同产品特性(或多个产品的组合)形成的处于不同时间轴上的供需价格钜阵。

雄心勃勃的企业(比如说华为)会在所有产品组合、参数维度乃至技术路径上同时发力,造成的研发投入和资本支出就会成几何数量级增长。

这就是中国经济所谓“转型期”的真实状况。

在这样的快速技术革命和迭代的“卷”时期,大量的企业面临着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乃至现金流量表的三重打击,从金融和财务投资的角度来看那就是哀鸿遍野。

但企业总体而言却维持乐观情绪,因为普遍预期回报丰厚的第二阶段将随着市场的成熟而快速到来。

因此企业在研发支出和资本支出两方面(更多的是资本化了的研发支出)仍然在大肆投资,PMI整体向好,工业用电量才屡创新高。

图片



有人或许说这是投资泡沫,产生了过量的富余产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这种想法是多虑了。

我国的光伏行业在过去十年已经向我们展示过这种极致的研发资本投入的卷的效果。

经历过几起几落的光伏行业,每隔数年就会有人大喊产能过剩投资泡沫,但实际上最终我们“卷”死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竞争对手,创造了一个年营收万亿人民币的巨无霸行业。

这个过程中,大浪淘沙,15年前的尚德,10年前的英利,6年前的协鑫,4年前的隆基,今年的晶科。

曾经的首富和巨头折戟沉沙了,而竞争中更加优秀的企业则在每一次危机中幸存并壮大。

另外,完全不需要担心制造企业的密集资本支出会造成巨大的冗余和浪费。

今天企业的资本支出大量投资于高技术含量的自动化生产线和高精密装备,这些装备供应和制造正在大规模国产化。

高精密装备制造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

电池制造商花几千万上亿买的化成分容线,其中可能超过50%的部分是自动化厂家以及更上游的装备制造商雇佣的数千名工程师的工资。

里面真正原物料的含量如若穿透到最底层,可能都不到30%。这样的资本支出其实就是变相的对整个供应链的研发投入。

图片



这些设备可能最终会在短期内被淘汰,造成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潜在巨大窟窿,但其实质却是大量研发人员和工程师累积的经验以及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知识产权。

而且这些过时的产能并不是投行分析人士口中津津乐道的所谓“富余产能”,会对最终市场价格造成压力。

随着技术迭代和工艺提升,老旧技术和产能是毫无竞争力的。其实际价值基本为零,对于市场形成的新技术和产品完全不构成任何威胁。

这些所谓“产能”仅存在于企业账面上。

比如,2023年全球形成的光伏电池总产能约新增402GW,超过800GW,而全球光伏装机约446GW。

但实际上,其中TOPCON和HJT电池产能有约500GW,其他大多是老旧的PERC电池。

与TOPCON或HJT电池比较,老旧的PERC在成本和效率上毫无竞争力,对于真实市场而言完全属于无效产能。

同样的故事也在280Ah锂电被314/320Ah锂电替代的过程中上演。

因此,尽管看起来市场产能严重过剩,但实际上新建产能的盈利能力所受影响并不大。

那些最先在新技术上跨过阶段一到阶段二门槛的企业则会赚的盆满钵满,比如今年的晶科的TOPCON。

当国内的卷王们浑身血腥的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的时候顿时就会感到轻松畅快。

由于我们国内市场巨大且较为封闭,在极度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我们的产业生态进化的速度比境外要快几个数量级。

同时,由于我国又存在南北东西部的地域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因此我国市场孕育的企业往往能够提供符合多个天差地别不同生态系统的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完成快速迭代进入阶段二的时候,海外市场往往还处于阶段一的不同位置。

在这个时期,海外竞争对手还在艰难增加投入尝试规模化,而客户可承受的价格还远在高位。

因此当中国企业和产品通过合适的本地化配合优秀的营销策略和并开发可行的销售渠道进入一个市场时,就直接将这个还处于阶段一的市场变成了阶段二。

这也是我们今天看见中国电车在海外开始攻城掠地的原因。

三年疫情恍如隔世,今年是汽车和新能源领域中国企业王者归来的一年。

汽车和能源是全球工业领域价值最高,产业链最长,覆盖领域最广的两个,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工业化的皇冠。

图片



国之有幸,在于当我们基础工业和积淀基本完成的时候,恰如其时的进入了新一轮能源革命带来的全球变革之中,使我们能够将人口,体量,规模和产业集聚效应等所有因素发挥的淋漓尽致。

这是未来50-100年中国工业和经济维持全球领导地位的基本保障。

在这个无比坚实的基础之上,那些所谓的金融市场也好,汇率市场也罢,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真真假假的外资在我们的资本市场上出出进进的忙里忙外,对于我们而言不能说是无足轻重,只能说是毫无影响。

最后附一张在推特看见的2000年至今中国发电量增长的图。

图片



2023年的今天,中国光是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就是德国全国能源销售的六倍,并在2-3年内达到美国总用电量的水平。

预计到2024年,中国仅风能和光伏发电就将达到德国总用电量的三倍。

中国的发电量在2010年才超越美国。今天,中国的发电量是美国的用电量的两倍。

换句话说,中国自2010年以来的新增电力需求等于美国的总消费量,这些新增的发电容量产生的能源有超过60%流向了工业。

从人均来看:作为世界人口第一(今天已经是第二)大国,我国的人均用电量去年超过了德国。

这一趋势还远未转变。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 14:19 | 只看该作者
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鼓吹“市场万能”


原创 明叔杂谈 明叔杂谈 2024-01-12 10:44 发表于北京

1)一定范围内的市场经济自古有之,并不是资本主义的独特发明。但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把市场经济的规模、效率和影响力,提高了一个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地步。

2)在中国,有关市场和计划的争论,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决定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就已经有定论了。结论就是,市场和计划都是一种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并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更不存在资本主义只有市场没有计划、社会主义只需要计划不需要市场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有效市场、有为政府”。这是因为,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很多时候是有效的,但是,现实中也经常存在市场无效,甚至是市场失灵的问题,这个时候,恰恰需要政府积极有为,解决市场无效和市场失灵的问题,确保经济和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3)但是,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国内有一些人却打着“市场化”的旗号,从内心深处不信任,甚至反对政府对经济进行治理,这是为什么呢?中国有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而是彻头彻尾的西方经济学家,他们迷信甚至“神化”西方经济学那一套东西,完全不考虑中美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方面的巨大差异,总想着把西方经济学那一套东西搬到中国来,一旦发现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符合他们的“理论”,他们就“唉声叹气”,甚至“骂骂咧咧”。他们中的一些极端分子, 甚至还在努力把很多在西方本来已经经过验证存在严重缺陷的经济学理论,向中国国内进行兜售和贩卖。这其实就是一种二十一世纪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摆脱这些“言必称美国”的人的束缚和干扰。

4)任何一种经济思想,往往也是一种政治思想。那些鼓吹西方经济学理论,尤其是把哈耶克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捧上“神坛”的人,不仅仅要在中国搞激进的私有化和市场化,他们还随时准备呼吁中国在政治上搞“自由化”,引入美国那种“多党竞争”的政治制度。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样的人,其实是一种“隐性的公知”,甚至可能成为美国在向中国搞“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时的内应。美国越是给这样的经济学家各种资助、戴各种“高帽子”,越是“肉麻地吹捧他们”,我们越是要对这样的经济学家的言论保持警惕,不能被他们“忽悠”了。

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也要避免极端市场化导致的贫富分化、经济危机等问题,要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哈耶克的“徒子徒孙们”看来,“市场是万能的”,“政府千万不要干预经济”。按照他们的逻辑,中国搞精准扶贫是错的,中国在偏远乡村修路、架桥、拉电网、建移动基站都是错的。但是,中国老百姓从来不管他们这些高高在上的经济学家信奉的是“凯恩斯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中国老百姓的诉求很简单,就是要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一点点。事实已经反复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6)中国社会当前鼓吹“市场万能”的人,主要思想根源有两个:一个是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斯密在里面“论证”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魔力”。斯密的基本诉求是,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限定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另一个是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哈耶克不仅认为“市场万能”,而且认为,“理性的人”总是可以做出对自己利益最有利的选择,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从而实现对全社会也最有利。但是,哈耶克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他更是一个政治学者,他在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中,不仅鼓吹“市场万能”,而且还主张,将市场和竞争原则作为全社会的主导原则。循着这个思路,政治上也应该搞“自由化”,引入“多党竞争”,甚至在思想领域,也要搞“多元化”,弄一个“思想的市场”。

很有讽刺意味的是,即便是在美国,哈耶克这种极端的“自由化”和“市场化”理念,也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落实。但是,这却丝毫不妨碍美国向其他国家推销“新自由主义”,也不妨碍中国的一些经济学用“新自由主义”来迷惑和“忽悠”我们。

7)其实,哈耶克一开始并不受人待见。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过后,受到重视的是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1930年,凯恩斯出版了《货币论》,哈耶克向凯恩斯发起了激烈的学术挑战,最后失败,哈耶克也失去了一流经济学家的地位。哈耶克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在福利社会盛行的欧洲销量惨淡,但是,在美国却意外“走红”。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最终登上历史舞台,是非常晚的事情。上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国家出现了严重的“滞胀”问题,“凯恩斯主义”对此束手无策。“新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干预、支持“小政府”、呼吁放松管制的思想,由此开始受到重视。哈耶克本人在197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真正让哈耶克走上“神坛”的,是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和美国的里根。英美这两个政客,在上世纪80年代,高度赞赏哈耶克的思想,并开启了“盎格鲁-撒克逊”式资本主义向“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资本主义演变的历史进程。

8)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哈耶克走上“神坛”,与资本主义要摆脱“凯恩斯主义”带来的“滞胀”危机有关,也跟冷战期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严重对立,资本主义需要一面自己的意识形态“大旗”有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新自由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思想,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美英等国家长期用这种意识形态在国际社会“党同伐异”,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各种抹黑和攻击。

9)“新自由主义”真的是挽救资本主义的“灵丹妙药”吗?它真的是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的“不二法则”吗?当然不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随后出现的“大衰退”,已经充分暴露了“新自由主义”的局限,甚至是危害性。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英美制造业纷纷向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英美出现了严重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导致大量产业工人失业,中产阶级受到严重冲击。对金融业放松监管,还直接导致金融投机盛行。所谓次贷危机,就是银行在房地产泡沫当中,给很多信用较差、不具备还款能力的购房者发放了贷款,然后再把这些贷款“证券化”,卖给了全球的投资者。最终,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先是出现次贷危机,之后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新自由主义”导致美国社会内部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这在政治上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正如另外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里茨观察到的那样,当1%的人拥有美国社会绝大多数财富的时候,美国社会变得越来越不公平。而新加坡前驻联合国大使马凯硕则观察到,美国政治制度已经从“资产阶级民主”转向了为少数人服务的“寡头政治”。“新自由主义”带来的社会问题,恰恰是“特朗普主义”等极端民粹思想在美国抬头的根本原因。

10)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哈耶克由于出生年代的局限,他反对的是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但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不是苏联式的计划经济。哈耶克的中国“徒子徒孙们”,故意无视这种差别,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当做苏联式的计划经济进行批判,把中国政府对经济治理的动作看做是“回归计划经济”,这要么是别有用心的,要么是极端愚蠢。

“新自由主义”有一个名言说,要是搞计划经济,在沙漠里沙子也会出现短缺。我说,要是迷信“市场万能”,在沙漠里也会出现资本主义的各种乱象,比如,有钱有势的资本家,可以随意兼并他人的沙子,还可以故意串谋起来制造沙子的短缺或投机泡沫。最终,老百姓会失去他们手中的沙子,沙子会向资本家集中,沙子最后会变成资本家奴隶和剥削老百姓的工具。在极端的不平等之下,最后,会爆发严重的社会阶级冲突,甚至是革命。

归纳起来,“新自由主义”最大的问题在于:

第一,假设人是理性的,实际上,人从来都不是完全理性的,人完全干得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事,人也会为了自己的私利,损害他人、危害社会;

第二,解决不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理想的市场经济,只有在信息充分对称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而真实世界从来不存在完全信息对称的情况;

第三,解决不了贫富分化的问题;

第四,解决不了资本家为了逐利,导致制造业外流、国内经济“空心化”等问题;

第五,解决不了弱势人群的保护和发展问题;

第六,解决不了资本家唯利是图、危害社会的问题;

第七,解决不了资本家反过来腐蚀政府,从而导致腐败隐性化、制度化的问题。

事实已经反复证明,市场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市场失灵不是特例,而是普遍存在的。

此时此刻,如果中国还有经济学家在鼓吹“市场万能”,再把哈耶克捧上“神坛”,他们要么在智力上是愚蠢的,要么是别有用心的。

此时此刻,一些不良商家,自己都没有读过哈耶克的书,但是,为了卖书,为了赚取一点“蝇头小利”,竟然在网络短视频里含沙射影,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吹“自由化”。这些“小苍蝇”尤其无知、无聊、可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和政府的角色从来不是矛盾的,更不是对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就是要建立“有效市场、有为政府”,这才是人类社会在不断完善经济和社会治理时应该追求的方向。一味鼓吹“新自由主义”,完全是把一个已经破产了的西方理论,拿来忽悠中国老百姓,其心可诛。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8:08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和中国:金融的对与错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潮沉思录 ,作者潮思
文 | 新华门的卡夫卡

七月以来,在资本市场层面,监管层连续出击,试图最后在旧框架下完成对资本市场危局的挽救,结果显然是失败的。最后的结果,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完全清盘、更改了金融既有路线。以某国办35号文的出台为暗线、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公报发布为明线,以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开展金融研讨班为信号,中国金融发生了格局性变动。

一、美国金融做”对“了什么?

知乎上有个很有趣的问答,问“你是怎么亏掉人生中第一个一千万的?”,里面一位答主的回复看得笔者还挺乐。不仅是符合笔者的刻板印象,更是在刻板印象中增添了“天龙人也屙屎”的诙谐感。

长期以来,国内整个金融体系在社会舆论中的形象都比较负面,小的层面说,如早年多有发生的银行和金融业务规则不透明,坑骗金融消费者,或者一直屡禁不绝的老鼠仓,内幕交易,相关行会机构人员借壳交易等。

大的层面说,金融行业长期以来畸高的收入与其对社会的发展作用在大众层面看来非常不匹配,尤其自贸易战以来我国与美国在经济领域开始激烈对抗后,金融系统愈发成为这种对抗中的明显短板。

看来看去,似乎我国的金融业道德品质低劣水平低下,一天天只会撸钱,而大洋彼岸则正相反,一天天利用金融霸权到处收割,还凭借出色的宏观调控手段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前不久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宣布的,理由是”物价上涨速度减缓“)。

而由于美股的行情,很多人也在热议”美国经济向好“。那么在这个里面,美国金融业做对了什么?我们从制度层面进行思考。

美国金融为什么搞得“好”?在文化上,纽约已经完全继承了自英格兰以来的盎格鲁-萨克逊人金融立国的传统,对信用-债务-资产等问题的理解,恐怕要远较我国一些经济学人来的深刻而本质;而金融立国带来的路径依赖,也迫使美国必须将金融业、资本市场作为头等大事认真做好。

在微观的制度管理上,美国金融业是将收益和经理人本身的收益挂钩的,同时辅以我们都听说过的,“强大的监管”,真的会处罚“破坏规矩、砸大家饭碗”的行为,市场规则受到了尊重,形成了有效市场。

于是,围绕金融本身就成为了美国经济运行的一大特色。几十年来我国投资界一直抨击的我国A股“炒小、炒差、炒概念、炒垃圾”其实这种情形在美国同样存在,譬如现在的美股上市,供给是绝对充分的,通过SPV公司,许多奇奇怪怪的项目也都“粉墨登场”获得了融资。

然而,这里必须要说的是,来源于Big7超级大的份额和近十余年稳定增长的态势,带来了美国资本市场的整体稳定和“好”。同时 “骗子的归骗子,国运的归国运”,买高风险标的的、买稳定大盘股的、买科技成长的,各归其所。

所谓Big7,是特斯拉、谷歌、英伟达、微软、亚马逊、脸书和苹果。在2023年,标普500指数涨超24%,BIG 7贡献了其中三分之二的涨幅,其中:苹果(涨49%)、谷歌(涨58%)、微软(涨58%)、亚马逊(涨80%)、脸书(涨194%)、英伟达(涨239%)、特斯拉(涨101%)。



图片



这些科技股乃至20年以来美股上涨根本原因在笔者看来,是“资产价格膨胀”,可以理解为在资产方面、在资本市场发生的“通货膨胀”。是货币数量向资本市场传导的结果。



今年,为了响应西方迫切希望中国放水的目的,国内网络上许多民间经济学家持有这样的暴论:“如果现在所有人工资增长一倍,负债不变,那么相当于大家的负债都少了”。



乍一看,目前美国好像真出现了这种情况。其本质,就是2020年以来自川普政府延续至拜登政府的“零利率”“核动力印钞机”,产生了全美范围的“货币供给充分”,而且由于汇率的相对固定,进口商品价格变动相对资产价格膨胀较小(进口商品价格不等于美国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价格,在零售端因为地租和人工的暴涨导致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增长);在人工、地租和资本回报等层面都有比较明显的增长。



以名义GDP来衡量,美国2020年GDP还在21.06万亿(单位是美元,下同),而2023年预计会突破28万亿。



事实上,美国的实际产出、就业情况、科技水平显然没有发生高达33%的变化,这一变化,仅仅是会计账簿的调整。但这就意味着,基于会计账簿的规则,美国的债务被稀释了。



从最根本的道理上来说,美元“零利率”“扩表(QE)”“大举增发国债(核动力印钞)”,是以美元的霸权从全世界掠夺商品和经济利益,以星条旗为主权号召攫取拉美廉价劳动力,以美元为象征性符号注入其国民经济循环之中,否则,是不可能出现货币供应量空前注入而购买力没有按放水量同比例减值的。



如果仅仅印钱就可以解决国家的经济困境,那么无论是津巴布韦还是阿根廷都应该变成欣欣向荣的发达国家,而日本亦不会搞个“安倍经济学(学美国印钱量宽)”还磕磕巴巴的。



根结上,美国以信用的扩张和收缩为自身的经济周期,以直接融资为主、用各类资产作为抵押品衍生了规模庞大的国民经济体系,整个国民经济血脉中的流动处处体现其金融业的存在。许多项目、活动,看似与资本市场毫无关联,实际上出资来源都是各类资本市场衍生品。资本市场上任何的风吹草动,就会让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变动。



也正由此,让资本市场成为国家运行生态中的核心,维护资本市场就是维护国家的生态。那自然,这一波资产价格膨胀就带来了资本市场和股市的景气。而这种资本市场的景气也被很多人认为是”经济的景气“,也是他们呼吁”放水救股市“的依据。



至于你说美国23年发电量和税收都减少了,流浪汉数量创历史纪录,脱实向虚更加严重了,这确实是代价,不过这跟资本和金融有什么关系呢?



图片

图片



二、中国金融做错了什么


笔者如今复盘2023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动,与实体经济在疫情“放开”后不同,1月起发生了一次以tmt为主导的行情试图拉股市,但没拉起来,技术调整后就开始掉头向下。



归根结底,炒作的根源是跟从美股的AI炒作潮流,然而“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失败是必然的;7.24救市,出台系列政策,也没拉起来,从收缩IPO、禁止无序增发、减持新规等陆续出台,监管层面的利好是实在的。



然而颓势难救,固然可能具体的一个个战场上有战术问题(关于市场传闻的平准基金、救市措施等技术问题不属于本文范畴),但不可否认的是整体布局乃至战略有问题。



相对于“金融立国”,甚至金融已经统治了国家的大洋彼岸,我国显然不同。如果说美国的金融业是“统治阶级”,我国的金融业则不然,在本轮改革前,如果按政治制度分析,中国金融可以说是一种更坏的僭主制。这也吻合许多人抨击的“中国股市是XX套现场”。



图片

在这种“僭主制”下,各个金融机构好像既是党领导下的行业实体,却又处处讲求市场运作、市场化运营的,但实际上既没有市场竞争和高效运营的本事(无论是稳定的资产来源——党政机关和居民存款,还是许多高利润业务如政信金融,都来源于行政特许),还经常运用“市场话术”推诿执行。



我国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一个数十年来老生常谈的问题。在过去,经济金融学界和金融实业界往往归因为我国资本匮乏,是一个资本相对不足的国家;到次贷危机前后,我国已经从一个资本相对不足的国家变成了资本相对过剩的国家,此时经济金融界又开始说这是因为金融发展还不够,需要资本深化、金融深化。然而真是这样吗?



我们看到后来出现了蚂蚁金服上市事件,最后被国务院金稳委叫停并约谈整改。



这次事件说明金融改革需要的显然不是什么”深化“,而是需要强化控制,而金稳委当时是在此前金融体系基础上设立的机构,强化控制的力度仍然不够。类似蚂蚁金服的事件能够出现,说明金融系统仍需要更大幅度的改革。



当年蚂蚁的上市,就是典型的“监管套利”,类似于合成谬误,在每个流程和部门处都打擦边球、在裁量空间内合规,然而合成后的最后结果会引致巨大的金融风险。



图片



其实“融资难贵”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党中央国务院的经济政策下发各金融机构,人民银行在政策层面给予了解释,但各金融机构如果不想执行,则空转一圈,就此打住,缺乏真正的“抓手”“执行机构”来督办和协调。如21年已落马的某银行行长就在办公会上公开宣称,“把贷款都给我投房贷,不要给制造业和小微下新的计划”,副部级领导如此公然破坏国家经济政策,在其他部门、其他体系是罕见的。



如果说类似蚂蚁等IPO企业的行为是“监管套利”的话,那么近20年来,我国整个金融体制都处在自治制度的“制度套利”之中。无论是监管机构和商业机构的“旋转门”(此处不是指监管和商业机构高管层面的选任,这是符合干部选任制度的),还是以金融机构为本位的监管不作为,又或者是盲目模仿西方特别是美国的“金融创新”,皆是如此。



金融机构的特殊体制,如果追根溯源,要从九十年代末现行体制的形成来追溯。



八九十年代,我国最大的经济负面现象就是通货膨胀。一旦周期性经济好转,地方政府和企业就会一拥而上,快速形成经济过热并制造大量坏账,国有企业的经营恶化和“关转并破”与无序举债相辅相成,制造了大量的三角债,严重恶化经济社会正常运行。



根本原因是信贷的投放不受控制,一方面制造经济过热,另一方面信贷大量派生货币(这一部分可以参见本号之前关于信用货币的文章)制造通货膨胀,然后这些信贷又大幅烂尾,成为债务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现象,98年启动金融改革、成立金融工委,此时的指导思想是实现行业自治、市场化运营,因此在四大行完成公司化改制、国有股份大行陆续顺利转轨后,作为改革指导机构的金融工委旋即撤销。



因此,这一轮改革,以银行业为主的中国金融机构形成了名义上受政府领导(各级政府是出资人),事实上高度自治的体制。这与同时期的电力、石油、烟草等行业改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一致的,“象征性上缴利润、高度自治、和地方政府脱钩、不给国家制造包袱”。



尤其是金融机构在上轮改革中形成的“自治化”秩序,“针插不进水泼不入”,确实形成了“市场化”的运行秩序,但也导致其滥用自身优势地位,拒斥损害其盈利的协调和行政窗口指导。



而监管机构、政策性机构和商业机构人员自成一体,内部繁殖循环,并时常以专业技术行业拒斥外部要求,更是加重了其自我中心式的工作形态。



再以近十余年来的老生常谈的“地方债”为例。固然,从最宏观、最根本的原因来说,我国财政层面上的准联邦制度以央地分成来制约地方,以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实现上级控制下级。



因此面对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下级永远有以举债等方式扩展自身财权(以回避上级扼制)的冲动,特别是当这一冲动与竞争性的干部晋升选拔制度相结合,就产生了“干大事”的政绩观。这成功的例子有李达康,反面则有一众负面案例。



图片



但归根结底,恶性的地方平台债、城投债的膨胀,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房地产泡沫伴随的是居民部门的加杠杆和地产质抵押贷款:



“投资者使用抵质押贷款,金融属性使得企业从实体性生产投资转向资产投资,更多的抵质押品购买驱动资产泡沫化,最终实体经济虚拟化就是抵质押资产的泡沫化”——《货币论.卷一》陆磊(现任人行副行长)



当居民部门以住房抵押贷款给地产商回款,当地方城投和平台动辄以超过10%的年利率质抵押土地资产从信托、保理、融资租赁、银行理财等金融机构获取资金进行开发运作,然后信托、保理、银行理财再以直接销售给金融消费者或间接的转贴现等形式兑付资金,这就完成了一套基于土地资产的循环。



那么,上游的监管机构降多少利率、存准率,事实上都不影响这套金融中介的空转,特别是金融中介的市场优势地位,往往降准降息只是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利润,“涓滴效应”(指顶层以各种形式放水试图惠及经济全流程特别是底层)根本流不到实体。



尤其是在地方债的发行中,许多地方政府已经大幅超支、债务率飙升,这个时候金融机构不想着市场化原则中的“不合规的业务不做”,反而通过诸如融资租赁等非标业务协助地方政府进一步举债。



国办发35号文出台前统计各地方政府债、平台债、城投债和其他广义债务时,在承诺“不秋后算账”后终于发现了真实的非标债务规模,这才是财政红线12省拿到特别国债“借新还旧”并且严令“此后一律不得新增债务规模”的原因。



无他,只是用国债5%的利率置换这些省份动辄10-12%的债务(昆明在23年春季的暴雷,该地政信融资利率一度高达20%)。所以,21年秋以“三道红线”刺破地产泡沫的这道手术,是来得晚了而非早了,这场从目前来看影响了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手术,到现在才算是堪堪走出ICU。



三、本轮金融改革的决定性意义



上面提到的金稳委设立于2018年,当时还是基于“行业自治”的逻辑下,通过行政协商来促进行业间、部门间乃至层级间的行为朝向一致目标,克服“各管一摊”下的制度漏洞、监管漏洞,监管蚂蚁上市便是其成功之举。但加强型“行业自治”的逻辑也就到此为止,不论是控制地方融资、促进资本市场、还是降低中国经济实际利率,都力有未逮。



以地方平台的非标举债为例,比如说某西南省份内的地方平台,其债务率已经超标,无法获取正常融资,于是其平台公司与融资租赁公司签订合同,由融资租赁公司牵头建设XX项目,地方公司再以回租的方式定期支付款项获取使用权,看似是租赁,实际是分期付款;



这里面融资租赁公司也没有自有资金,是通过开具商票or信用证的形式从商业银行获取资金,而项目的建设实际上融资租赁公司也并未亲身参与,实际是地方平台自己建成的。这一循环里面,融资租赁公司通过金融中介的信用,往往可获得不菲的通道费用。



而不同身份市场主体的融资,更是国内实际利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在前些年资本不足时期,甚至倒逼出东南地区发达的“民间借贷体系”。考虑风险、衡量成本没错,但天然的区分金融机构、国资背景、非国资背景的市场主体,设定差别性利率,不认真做市场背调,由此导致市场融资不畅通,甚至不少不缺钱的国资企业从银行贷出来钱,再加几成利率转手借给他的非国资背景的业务伙伴。这是毫无意义地降低市场效率。



这些问题,已经不再是行业自治的逻辑所能更改了。因此23年机构改革,金融工委重出江湖。重新设立的金融工委,将起到“中台”的作用,将其他部委、地方政府对金融工作的需求进行核验、拆解、分发,变成其他金融机构可以执行的指令任务,同时也将其他金融机构的可实现目标、外部环境需求转换为对其他部门的诉求,起到承上启下、协调推进的作用,并具体核验督查各部门对总体目标和原则的执行把控,对分发工作的执行进展。



籍此,将金融机构整体拉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总体建筑之中。这样的体制,会减少金融自由化程度,使之更加接近“有限市场”。同时将原先的金融监管部门定位,由“专业技术部门”、包括体制编制、薪酬待遇、内部管理秩序都单走一套的情形,全部向普通行政机关进行归并。



展望今年,以新的金融工委作为控制器的金融体制,我们当然不会指望金融业带动中国成为美国那样的全球金融霸权国。我们所谓的金融强国,就是让现代金融工具足以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让其成为中国经济真正的血脉。



图片





最后再说一点,行文至此,许多读者应该对“放水救济”“平准基金”“大规模财政政策以对抗资产负债表衰退”等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放水和涓滴,“依据美日央行的经验,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增加在一定条件下只能造成资产价格膨胀而不带来产出增长和传统意义上的通货膨胀”,(陆磊《货币论.卷一》)许多说放水的人,其实想要的就是资产价格膨胀。



笔者想说的是,尊重市场原则不等于坐视出现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去年以来诸多操盘瞻前顾后,的确有可议之处,然而如果觉得放水就能代替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和金融体制的制度性变革,那么就完全低估了到底什么是“日本失去的三十年”。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15:25 | 只看该作者
上海、广州放开限购了,能救的了房地产吗?


原创 卡夫卡不忙了 局外人的视界 2024-01-30 20:31 发表于广西

记住一点,有钱人的刚需,从来不会被所谓的限购束缚住。

至于投资需求嘛,呵呵,请问你买股票是因为它便宜买还是因为认为它会涨而买?

价格是个很模糊的东西,只要有足够的接盘侠愿意用更高的价格接盘,那么你的投资永远是划算的,价格一定是便宜的,追求绝对的低价毫无意义,就好像现在的股价比2021年便宜很多,但三年前这个时候,抢着入市的人满坑满谷,我家钟点工大姐都把自己的一点存款拿去投基金了,现在便宜了吧,你就问问还有几个人敢进来?

昨天恒大被HK法院宣布清盘,差不多正式破产了,美元债直接跌得快没了。

我还记得2021年一个做资金的发了财朋友,兴冲冲的跑去收恒大的商票。

他说,恒大那么大,肯定不会破产的,现在收点债权,肯定有得赚。

几年过去了,音讯全无,也不知道现在咋样了。

有人问我,上海和广州放开限购,跟恒大有毛线关系?

恒大干出了2万亿的债务窟窿,直到现在还持续给参与者放血,这就是个巨大的资产黑洞,不填平是不行的,之前在谈到通缩问题的时候也说过房地产暴雷对流动性的影响。

从前所谓的刚需,很多都是在涨价预期刺激下的强行刚需,年轻人管它叫上车。

房子不是房子,是通往财富和某种身份的直达车,你上去了,一切皆有可能,没上去,成了卢瑟。

还记得三、四年前每次跟朋友吃饭的时候每个桌子都在讨论买房的问题,就跟2015年杠杆牛暴雷之前,到餐厅吃饭一片喜笑颜开里大家聊到的股市。

无非是股票崩了啥都没了,房子崩了,总归还能留点钢筋水泥,恒大们出事,让大家意识到,有可能连这点钢筋水泥都靠不住,再加上地产自带的杠杆,亏就不止是亏光本金那么简单,说不得就跌成了负资产。

这对市场信心的打击是致命的。

流动性决定价格。我之前聊过,流动性犹如搅合水杯里的水,倘若你顺着一个方向搅合,搅动越快,中间的空洞越大,水位升起来就越高,这就像资产的价格,明明市场上钱还是那么多钱,甚至更多一点,但凡你搅合慢了,水位就会下来,这代表着资产的价格也会往下跌。

现在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就是流动性危机。

买得起大户型的客户绝大部分早就过了解决基本居住需求,到这个时候,更看重投资回报,当然了,你非要跟我犟嘴,说有人就是有换房的刚需,并且价格不敏感,我承认这种人当然有,但你告诉我,这种人能占到多大的比例?

今时今日,谁还对房地产有上涨的预期?

如果没有上涨预期,那么刚需们再不考虑投资价值,也会多看多问,拉长交易周期,这就进一步打击了流动性。

那么按照我们流动性理论,是不是房价还得继续往下杀?

别忘了,现在中国的CPI数据还在负增长,也就是有通缩预期在。

当然了,我之前也说过,2024年必然会喜提通胀。

这话也不是我拍脑袋想出来的,最近油价触底反弹也印证了我的预测。

大家都认可美元作为全球基础货币的地位。

现在美国在中东被拖鞋军抽得满地爬,因为胡赛得手了,于是各路反美的力量纷纷对中东美军基地开展了各种游击战袭击。

之前相当长时间里,拜登政府坚决不承认遭遇袭击造成损失,美军都跟钢铁侠一样硬实,正面被导弹打中了,不过也就脑震荡一下。但最近,随着美国国内政坛乱局升级,美军终于开始遭不住导弹了,死了3人,伤了40人。

这说明老美已经扛不住以色列的压力,不得不亲自下场了。

一个也门胡赛部落武装,老美都很难收拾的了,更何况它现在要面对的是中东各路反王的围殴,这时候下场只有一个结局,那就让自己陷进战争里泥沼里,持续掉血条,让中东的王爷们看到美帝软弱可欺的一面。

德州内乱,注定让川总没办法再当大酋长,拜登连任,对中东的压力非常大,这个时候抱大腿得找东方大国的。

大家都知道美元又被称为石油美元,当美国在中东逐渐丧失控制力以后,美元还能控制的住中东的油价走向吗?

油价飙升,输入性通胀不就来了?

很多人谈起债务问题总会固执的认为要还钱,或者股转债,仿佛这样才会保证债务安全。

大家不妨想想30年前,谁要是欠债几万块,晚上说不定都睡不着,但到了现在,外卖小哥都能通过送外卖年入十万+,欠几万块算什么大事?

化债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胀,可以控制的通胀,民众如果有通胀预期,当然会更愿意投资,把手中的钱拿去买核心地区的房产。

流动性为什么差,就是债务泡沫破裂以后,水位都去补中间的洞了,价格下来了,大家都没动力折腾了,不动了就没了流动性,所以是的,我们有必要引入通胀来刺激经济增长。

别忘了,因为美元玩紧缩,导致全球需求下滑,这也让我们外贸出口增长放缓。

一旦美国丧失了中东的控制权,全球贸易对美元的需求就会减少,RMB就能多占点份额,货币对外扩张,能带来外贸出口增量,形成正循环。

我们聊过很多次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以后,连续失去的30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说到底,日本之前厉害也不过是个畸形的怪胎,没了独立的政体,哪里有资格帮国民守住财富呢?

美国资本控制了日本金融界,想尽一切办法把资金从日本抽走,从此以后日本成为华尔街投机客最廉价的提款机,可能日本财阀能从中分一杯羹,在海外投资里搞到钱,但这些钱根本不参与经济内循环,以致于物价几十年不变,对应着工资也是几十年不变,甚至随着产业竞争力下滑,还持续下跌。

所谓日本房价复苏,那边是既得利益者将全国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东京都经济圈,人无限集中,制造出相对稀缺,当然能把东京的房价拉起来,但别的地方呢?

恩,没有人管。

所以别拿日本跟中国比,我们是有独立输出能力的,可以在货币市场上跟美国斗一斗,以独立身份去抢占美元的市场,而不是像日元那样,作为傀儡货币帮美元捞好处。

现在全球都有债务问题,不要总搞纵向比较,这是个比烂的世界,满世界都是更烂的人,你就别总揪住自己的一点负债不放了。

所以横向一堆比,财政发力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总有人嘀咕没钱了,美国人都搞出QE这种无中生有的玩法,所以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2015年汇改以后,RMB发行从原则上就已经开始跟美元逐渐脱钩了,当然了,滥发印钞当然是不对的,但咱就问问,到底是通胀容易解决还是通缩容易解决?

为什么美联储加息解决不了美国通胀?因为拜登政府加大了财政刺激,并且还偷偷的给金融系统开了新工具,到底放了多少水,现在还讳莫如深。

否则怎么解释美国这么花大力气加息缩表,却依旧拦不住资产价格飙升呢?

最终解决房地产问题还是得靠时间换空间,大宗商品涨价,带来输入性通胀,通胀预期刺激富裕人群产生投资房地产,先打出高度,然后再慢慢托底。

这大概是管理层想到的解决之法。

否则,没有个对未来价格上涨的预期,再怎么放宽对房地产行业金融支持力度都是白搭。

你愿意贷款,别人未必敢拿,毕竟借的钱,终究都是要还的,铁了心做老赖的人,大约也借不到钱。

地产也好,大A也好,资产价格都是货币现象的一种映射,不能单独拿起来看。

今天中概股的龙头PDD被大摩带头看空砸盘,说白了,海外版的PDD太凶猛,影响到了亚马逊,美国人也是人,也爱占便宜,给美国老百姓占便宜是一回事,但你搞掉亚马逊的话,那就是对抗整个华尔街的利益了,万亿美元市值的科技巨头,背后牵扯到多少利益,不搞你搞谁?

有意思的是,PDD之所以能这么凶猛的攻击亚马逊,靠的就是华尔街的银弹。

这也是华尔街如今蹦跶起来疯狂做空大A的理由,干掉你的融资能力,让你在中美科技战里拿不到足够的资金打PK。

这场战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争夺的是全球资源的控制权。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2-22 09:30 | 只看该作者
大逆转!全球疯买中国车


作者:张静波

日本人,急了!

就在不久前,索尼汽车社长在公开场合吐槽:中国电车毫无技术,只会把显示屏弄得花里胡哨。

另一位大佬,丰田章男,则在几年前语出惊人:电动车越多,二氧化碳越严重。

日本汽车大佬们的表态,傲慢中,夹杂着更多的慌张。


01
中国车,改天换命

100多年前的马车夫们,有着一样的傲慢。

在伦敦街头,当汽车刚出现在街头时,他们看着身旁轰鸣而过,冒着浓烟的这种怪物大声嘲笑道:

没有马蹄声的车,不叫车!

然而,短短十几年,他们就被历史淘汰出局。

日本汽车大佬们虚张声势之下,也是掩饰不住对新生事物的恐慌。

刚刚过去的2023年,这种恐慌,对日本汽车产业界来讲,尤其的残酷和刻入骨髓。

自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以来,汽车产业就成为日本经济的基石,是日本人的骄傲。

但这种辉煌,在2023年被中国人迎头痛击。

相关数据显示,这一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491万辆,超过日本,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仅从数量上看,我们的出口量似乎就比日本多了不到50万辆,但可怕的是增长趋势。

2008-2020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连续十几年,一直徘徊在50万-100万之间。但从2021年开始,却极速狂飙,3年增长近5倍!

下面这张图,形象反映出对手所遭遇的寒气。

图片

从2021年开始,中国汽车出口几乎是以旱地拔葱的方式,连续超越韩国、德国、日本等三大汽车强国。

2021年,也是电动汽车大爆发的起点。

中国汽车过去三年的崛起,背后最大的推手就是电动汽车。

比销量增长更惊人的是,中国对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控制。

来自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显示,中国在电动汽车产业链上拥有绝对主导权。

下图中,红柱代表中国,从图可见,中国从原材料、锂电池到整车生产,均有较大优势。

图片

尤其是,中国生产了全球3/4以上的锂电池,而电池是电动汽车最核心的零部件之一。

强大的产业链,为中国电动汽车的技术研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疫情三年,世界各国的产业交流经历了短暂中断。直到2023年,重归秩序,欧美国家的汽车产业巨头们突然发现:

它们昔日轻视的中国车企,已脱胎换骨!

2023年,上海车展上,日本车企代表跪在地上,拿皮尺测量红旗车尺寸的一幕,让很多人唏嘘不已。

仅仅十年前,我们对西方车企还是仰视的状态。

彼时,中国汽车产业虽然经过数十年发展,依旧难以突破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燃油车的西方技术壁垒。

短短十年,形势大变,中国车企成了西方学习的对象。

自从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造出第一辆汽车以来,百余年间,世界汽车产业跌宕起伏,经历过无数次权力的交替。

但,像中国汽车这样,短时间内,如此戏剧性的反转,恐怕还是头一回。


02
没有奇迹,只有十年之功

任何奇迹,表面上一瞬间,背后其实是十年,甚至数十年的久久为功。

看不清的人,总以为,奇迹是一瞬间,看问题也习惯性的短线思维。

2024年伊始,在问界汽车一飞冲天之际,有自媒体忧心忡忡地写了一篇文章,替赛力斯算了一笔账:牵手华为这5年,赛力斯巨亏150亿元……

这表面上是替赛力斯喊冤,其实是对中国电动汽车烧钱模式的质疑,却全然忘了:

特斯拉在2020年首次盈利之前,连续亏损了17年!期间,马斯克一直挣扎在生死线,几次濒临破产。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全球产业链的发展,尤其是汽车、半导体这样的重资产行业,从来不是请客吃饭,而是血淋淋的战争。

抛开时间和前置成本,只盯着短期利润,显然是对产业最大的误解。

三星半导体,在首次盈利之前,经历了长达13年亏损,期间一度亏光所有股权资本。

后来,又经过90年代和本世纪初,两次自杀式的反周期投资,才击败对手,登上了世界王座。

中国光伏产业,在过去20年里,同样经历了无数次残酷的产业周期、价格屠杀和亏损,才卷出了今天的世界第一。

高铁,在成为中国制造的名片之前,也一度因为投资大、亏损,遭到很多人质疑。今天,大家坐享着高铁的便利、高效,没有人再争论这个话题。

和光伏、高铁一样,中国电动汽车的崛起,绝非一日之功,而是一次高瞻远瞩的长途战略奔袭。

早在1992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向国家提出前瞻性建议:

跳过汽油柴油,直接发展电车!

图片

这个建议,对于彼时还处在蹒跚学步的中国汽车工业来讲,实在是太过超前。

也正因为如此,直到多年后,它才真正变成具体的行动。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曾系统梳理了中国电动汽车崛起的历史。

在这篇文章看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电动汽车产业,源于一个共识:

在内燃机创新方面,中国永远无法超越美国、德国和日本的传统汽车制造商。

2001年,中国政府采取措施,投资相关技术。电动汽车,被列入五年计划和“863”重大科技课题。

六年后的2007年,在德国奥迪工作了十年的汽车工程师万钢,被任命为科技部部长,中国电动汽车按下了加速键。

从2009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对电动汽车产业进行财政补贴。

在政策的大力扶植下,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开始腾飞。先是比亚迪、宁德时代在电池、整车环节上的突破。

紧接着,2014年,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新造车势力,登上历史舞台。

期间,中国电动汽车曾面临大量的质疑声。

2011年9月,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比亚迪遭到了众人炮轰,有专家愤慨道:“国家对发展电动车这么激进,比亚迪是有责任的!”

言外之意,比亚迪将汽车行业引向了电动车的歧途。

会场之外,对电动汽车骗补、巨额亏损的批评声,更是不绝于耳。彼时的比亚迪和电动汽车产业可谓四面楚歌。

谈及这段历史,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数度哽咽落泪。尽管一路走来,十分艰苦,甚至惨烈,但王传福和他的产业同伴们,一直在坚持,并没有放弃。

最终,等来了2023年电动汽车的大爆发。

今天的比亚迪,已跻身全球十大汽车制造商,赚得盆满钵满。作为新造车势力的代表,理想也首次实现盈利。

就连被人嘲讽5年巨亏150亿的赛力斯,也营收大增,即将在一季度迎来盈利拐点。





03
大奇迹,才刚刚开始

尽管中国电动汽车在2023年大爆发,但属于它的奇迹,或许才刚刚开始。

汽车电动化只是上半场,智能化才是未来的终极目标。

就在2月初,华为问界在众人期盼中,正式推送了不依赖高精地图,全国都能开的无图NCA智驾领航辅助功能。

在此之前,大多数厂商的智驾技术,都是按图推进,在有限几个城市开通。

华为问界一步到位,将智驾技术率先普及到全国。

中国汽车产业,替欧美打了几十年工,一直没什么话语权。直到比亚迪、理想、华为问界这些鲇鱼的出现。

对传统车企来讲,最可怕的还不是汽车电动化,而是智驾技术恐怖的迭代速度。

在AI大模型的加持下,汽车智驾技术正在突飞猛进。根据华为终端BG CEO余承东披露的数据:

华为ADS2.0现在可以做到5天迭代一次。

上海车展上,外国车企在疫情三年后,看到中国车企的进步惊呼不已。而今天,中国汽车产业在智驾技术上的进步,是以天为单位的。

事实上,即便像比亚迪这样的电动汽车新贵,对恐怖如斯的迭代速度,一开始也是准备不足的。

就在一年前,王传福曾表示:无人驾驶都是扯淡!

一年后,比亚迪却积极拥抱智驾技术,投入4000多名工程师,几乎是业内最大的自动驾驶研发团队,并声称:整车智能,才是真智能。

有人在奋力争先,也有人固守旧观念。

不久前,有传统车企负责人给国内新能源车泼了一盆冷水:人家(国外品牌)还没动手呢,人家在观望,在找最佳时机。

言外之意,跨国车企一旦行动,以它们在全球掌握的资源、市场等,将碾压中国车企。

这话本身并没有毛病,但它却忽视了更本质的一点:

今天,汽车产业的竞争,早已不再是单一的资源、市场PK,而越来越像消费电子行业,更多比拼的是:技术的迭代速度。

在这方面,新造车势力对旧势力,几乎是一种降维打击。

日本索尼汽车社长川西泉的话,淋漓尽致地代表了传统造车思维。他曾在一次公开场合吐槽道:

中国电车毫无技术,只会把显示屏弄得花里胡哨。

讽刺的是,日本车企事实上是全球电动汽车产业最早的开拓者之一,日产聆风(Leaf)一度蝉联全球最畅销的电动汽车。

在自动驾驶领域,日本车企也实力不俗,拥有大量技术专利。

然而,固守传统燃油车和造车思维,最终葬送了它们在电动汽车时代的领先优势。直到不久前,丰田章男还在炮轰电车:

未来,电动汽车最多只占30%,其余市场将被混合动力、氢燃料和燃油车瓜分!

打脸的是,刚刚过去的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31.6%。最后两个月,渗透率更是突破40%。

轻舟已过万重山!

就在不久前,工信部联合多部委,正式发布了首个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国际标准,预示着以L3/L4为代表,我国自动驾驶汽车迈入新阶段。

在汽车电动化的上半场,中国车企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

而在智能化的下半场,中国车企更大的奇迹,或许才刚刚开始。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6#
 楼主| 发表于 2024-3-14 19:30 | 只看该作者
小米怎么跟广东制造干上了?


原创 牲产队长 牲产队 2024-03-13 19:25 广东

今年的两会提到一个新词,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新质生产力”其实就是讲,通过科技创新,打造一批具有高护城河,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作为两会代表之一的伊利集团全球创新研究中心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就提到,在奶制品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通过加强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做优奶业精深加工,提高益生菌菌株的研究与应用水平,更好满足国民营养健康需求。”



小米集团的雷军也在记者采访时,信心满满地称:“全力以赴把小米汽车干好、干成,不让全国的用户们失望。”从奶制品深加工,到电动汽车制造转型升级,背后都是一种“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壮大。



中国汽车市场曾长期被合资车所统治。直到新能源汽车的大爆发,国产自主品牌才一举反超合资汽车。


随着小米汽车越来越逼近上市销售的关键节点,相关舆论造势也越来越紧凑了。队长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从手机行业,到汽车行业,小米仿佛都在死磕广东制造。尤其是手机行业,小米是唯一一家杀出来的北方大厂。华为、OPPO、VIVO、荣耀以及被吉利收购的魅族,还有破产倒闭的金立,在非洲大杀四方的传音,全部都是广东制造和广东品牌。

图片

说实话,把小米放在这一堆广东手机厂商的中间,真的是压迫力太强了。小米不仅是被包围了,还要面临广东手机军团的围剿。可神奇的是,小米手机没有倒下去,而是杀出重围,跻身世界500强,活到现在。其中,雷军还利用红米手机,横扫深圳华强北,把全广东的山寨机都给干死了。

用电影《叶问》里台词来形容,就叫:“我要打十个!”

图片

小米凭一己之力,单挑了整个广东的手机制造业,给北京留下了一张高新技术制造的名片,也是一个走向国际化的全球品牌。

如今,手机大战结束,留下来的华米OV四大厂商,小米依然是“一打三”。荣耀被剥离出来以后,华为回款了1000个亿,小米却是多了一个对手。从南北制造业来看,小米确实是北方的一棵独苗。新能源汽车制造同样如此。

深圳比亚迪、华为,广州小鹏、埃安,浙江吉利、零跑,江苏理想以及重庆问界等,全部都是南方车厂,广东省就占了四家。如果从市占率来算,广东比亚迪、华为问界、广汽埃安和小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市占率也是遥遥领先,均处于不同细分市场的领先位置。小米又一次,成为了北方新能源汽车的独苗。

图片

位于安徽的蔚来、奇瑞,只能说是一半在北,一半在南。其中,奇瑞以燃油车为主,蔚来的销售市场则以江浙沪为主,还是南方市场。小米汽车背负的不只是振兴北京汽车产业的重任,还承载着整个大北方新能源汽车工业的使命。一汽集团偏居一林,东北的气候太冷了,做新能源汽车没有优势。传统的北方油车大市场,也让一汽集团的电动化转型要慢半拍。

这一次,小米又要跟广东汽车制造死磕上了。

最强对手,毫无疑问有两个,一个是华为,另一个就是比亚迪了。华为不做车,可华为打造的问界、智界,还将与北汽、江淮联合打造其他“智选车”,跟小米的战争绝不会结束,而是从手机市场,进一步拓展到了汽车市场。但比华为更难对付的是比亚迪。小米手机以极致性价比著称,可整个20万以下的平价车市场,几乎都被比亚迪给统治了。20万以下,比亚迪拥有行业第一的定价权。比亚迪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价格确实是最低的。

图片

拼低价,小米是打不过比亚迪的。但对性价比,小米有着自己的理解。比亚迪主要依靠的是低配来做低价,比如7.98万元的秦PLUS,没有智驾,没有堆料,也没有8155芯片,只搭载一块续航55公里的小电池。考虑到续航太短,很多人买入门版的秦PLUS,都是当油车开。严格来说,7.98万元的秦PLUS,是一款可以充电的、低成本的油车。跟电车比,它不智能,纯电续航也很低,但跟油车比,它免购置税,不嫌麻烦的人,可以忍耐小电池,经常去充电,用车成本确实低。

买了混动的人,都有一个毛病:“能充电,绝不加油。”可电池太小,充电就太麻烦了。小米的性价比则与比亚迪略有不同。其实,小米追求的不是极致低价,极致性价比与极致低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的本质是,在核心零部件上,采用顶级配置,但在那些非核心零部件上,通过大规模采购,压低成本,打造出一个价格便宜,性能良好的产品。小米手机就是这么做出来的。

那么,小米汽车所追求的一定不是绝对低价,而是更高的配置,更低的价格。这是小米的传统打法。当前,小米汽车门店已经入驻全国29个城市,开设了59家门店,已经开放试驾了。按照小米官方发布的数据,有10万人预约了小米SU7的试驾。

图片

在这些门店中,北京开了8家,深圳开了4家,上海开了4家,广州开了5家,东莞、佛山各1家。可以看到,59家小米汽车门店,有十多家都设在了广东。兜兜转转,小米又杀回广东了。

在北京,小米是一棵独苗,竞争压力还算不大。可真正考验小米的就是广东市场,华为、比亚迪、小鹏、埃安都在这里了。可以说,打入深圳,拿下广东,小米就立住了。

作为北方电动汽车的唯一新势力代表,小米真的是北方电动汽车工业的最后一搏了,也是北京推动电动汽车产业转型不容有失的一战。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7#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08:38 | 只看该作者
黄金暴涨,日本被迫加息,有人在掀桌子吗?


作者:肖磊看世界

从去年五月份开始,国内和国际黄金价格就开始上涨表演,最近更是连续数周持续创历史新高,这引起了整个全球市场和国内消费者、投资者等的关注。

如果从具体涨幅来说,去年至今黄金价格的涨幅也就30%,看上去很高,但相比很多小众的商品和一些具体的股票等价格波动,并不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涨幅,但为什么会引发整个国内、外市场的突然关注呢?

原因很简单,黄金作为超越国家、地域、民族、宗教和各种现实经济发展产业的一个储备性避险资产,黄金价格的持续上涨,背后一定是发生了某种引起全球一致性的认知或共识性风险。

我们不仅要思考这种共识性风险到底是什么?同时还要研究(闲扯)具体是谁引爆了对黄金的避险需求。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进行市场化避险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买入保险、保持足够量的应急现金,再比如在某个周期内,买入房子也是一种对通胀等的应对。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比如像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如果想要避险,买什么呢?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总不能自己买自己的保险来避险吧,对于银行来说,本身就是管钱的,持有的都是“现金”,那怎么避险呢?其实这里面,对于保险公司和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也是需要避险的,也是有相关避险资产的,比如基于国家信用层面的票据和债券等,就是很好的避险资产。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的发问,保险公司和银行可以买入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票据和债券等来当作避险资产,那到了国家这个层面,如何避险呢?

对于全球大部分国家来说,买入美国国债就是“避险”,而对于美国来说,遇到风险,使劲印美元就是“避险”,也可以叫解决风险。比如2019年的时候,美国公共债务还只有22万亿美元,经过了疫情等危机之后,如今这一数字已经超过34万亿美元,不到五年时间里,飙升了12万亿美元(相当于日本3年的GDP总和)。同期美国央行,也就是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4万亿美元飙升到了9万亿美元,直接翻倍都不止。

也正是由于美国跟其他国家不同,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度过危机,因此能够保持住吸引全球避险资金的地位。但这也存在一定的代价,比如本财年刚过没几个月,其财政利息支出就增长了29%,年内光利息支出可能会超过1万亿美元;如果再去看美联储,自成立以来就很少出现亏损,平均每年给美国财政部贡献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利润,但去年直接亏损了创纪录的1143亿美元,要知道2022年的时候,美联储还给美国财政部上缴了760亿美元的利润。

很多专业人士可能会说,国家支付的国债利息,以及央行的亏损,都属于结构性数字,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利息支出和央行的亏损,使得市场具有流动性,以及经济得以复苏和强劲。

那问题又来了,美国这么干当然对美国自己很有利,那对全球意味着什么呢?美国股市确实持续创新高、国债吸引力不减、各阶层支出超预期、失业率创新低等,但去年全球大部分国家经济状况恶化,财政崩溃的比比皆是,世界500强企业的总利润下降了6.5%,里面除了美国的企业,其他国家世界500强企业盈利出现增长的很少,为数不多的利润增长企业,只有类似沙特阿美等靠卖石油等为主要业务的国际能源巨头。

请注意,此时,美国解决自身风险的美元循环就完美的开始呈现:美国大幅提升公共债务(我说的是大幅提升,不是正常发债),也就是增发巨额国债,然后发动其他国家等购买,美国借完钱之后,直接给企业和民众发钱(疫情期间),刺激美国经济保持优势和连续性,同时也就吸引了全球资本和技术投资,等到消费和移民等利润进入美国之后,美国再用收来的巨额税收,支付占比并不高(利率压得很低)的国债利息。

所以你会发现,美国越印钱,美元吸引力反而越强,美国企业市场占有率越高,美国科技概念爆发的速度就越快,而同时全球其他经济体资本流出和企业竞争力被削弱。

这个时候,一些国家就会思考,既然全部押注到美国国债身上的国家资产避险逻辑,并不能给自己国家带来更好的风险应对效应,不管买多少美国国债,美国印出来的钱也不会给任何国家或全球非美国的民众(除非给乌克兰和以色列等战场),于是,这一轮黄金市场的原始避险买家就出现了。

很多人可能会说,这是不是阴谋论呢,那我们继续用数据说话。

其实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几年,黄金的实体市场供给都是大于需求的,供给层面每年超过4500吨,而实际需求也就4000吨出头,靠实体市场是支撑不了价格持续上涨的(可以去看同样是贵金属的铂金、白银、钯金等价格,一直都没涨起来)。这个实体市场里面,就包括了首饰和工业,以及金条等消费和实体投资型需求。

如果大家觉得,黄金市场的投资需求,不仅仅是实体消费等需求,还有专业ETF等需求,但你去看全球最大的黄金ETF,包括“SPDR”等的持仓,一直是下降的,就在黄金价格屡创新高之际,其持仓甚至创了2022年初以来的新低。奇怪不?

更值得注意的是,以前华尔街等各类投资机构,以及全球诸多新兴科技(比如硅谷)等拥有现金流比较高的投资界,在避险的时候,也会买入一些黄金,而这次这类需求基本都转移到比特币身上了,比特币价格从去年至今上涨了4倍,远高于黄金30%的涨幅,美国市场比特币ETF的资金流入量增长非常明显。华尔街知名投资机构JMP Securities甚至说,预计未来三年还将有2200亿美元的资金进入到比特币ETF市场。我个人一点都不建议大家参与这类高风险品种,只是想借此告诉大家,美国各类投资界近几年的关注点并不在黄金身上。

好,说到这里,那这一轮黄金的避险需求,也就是真正引爆黄金价格的买家到底是谁呢?

没错,就是各国央行。

在过去二十年多年全球央行转入净买入黄金之后(此前是净卖出),每年的买入量平均也就400吨左右,但2022年全球央行净买入的黄金突然涨到了1136吨,去年也是超过了1100吨,今年超过1000吨的概率也很大。这就完全打破了整个市场的供需平衡。要知道成立超过20年的全球第一大黄金ETF,至今的总持有量也就830吨左右。

也正是由于主权国家级别的避险需求对黄金的持续买入,使得最近两年黄金价格的底部逐步抬升,而一般一个市场的持续性涨幅超过半年之后,就会引发公众的关注效应,这就使得如今的黄金价格,重新引起了整个大众市场的关注度。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救市措施会持续至少半年以上的原因,就是因为只有持续到这样一个周期,才能彻底稳住大众市场的信心。

那这一轮黄金价格的上涨,还意味着什么呢?

当主权国家开始考虑避险性需求的时候,说明这个市场已经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对于投资市场来说,有一些标的到底值不值钱,是可以算出来的,就算股票市场,很多时候大家也有一个用市盈率和市净率等衡量标准,债券市场也是可以用利息水平来观测的,然后还有很多实用性大宗商品,比如各类普通金属,以及农产品、能源等,其实都是可以从制造业,以及经济增长等需求端入手来分析其价格走势的。

而唯有黄金这种,是纯靠“避险”需求推动的标的,是无法用一般的供给和需求来思考的,因为你不知道市场愿意为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就是为可能的风险,付出多少成本。

最近几年,同时在创新高的,还有增长潜力较大的印度股市,以及本身就是避险型市场的日本股市(基于日元)。但自今年年初开始,印度股市的上涨能力明显出现了不足,孟买SENSEX指数只涨了3%,而基于避险型的日经225指数涨了超过18%。

什么意思呢,就是国际资本在美国已经找不到值得继续加仓的投资标的了,就连手握1680亿美元巨额现金的巴菲特,也找不到好的投资标的,说现在的美国股市比自己年轻的时候还具有“赌场”气质。

于是,资金开始寻找新兴的增长市场,但作为号称要替代中国市场的印度已经被爆炒了好几年了,实际企业的增长并没有达到预期,慢慢的也不香了,因为再炒下去,都找不到拿什么概念来支撑了,毕竟“增长”二字不是说谁有谁就有的。然后大家开始集中的进入到避险市场,比如日本市场。

对日本市场的爆炒,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个人的观点是,日本是国际资本最后的“避险”市场,随着国际资本的进入,弄得日本都开始加息了。

其实这里面,很多国家的市场,对“上涨”的承受能力并不是很强,反而对“下跌”的承受力更强,这里面也包括日本、欧洲和中国等,而美国正好相反,就是容忍不了下跌,但可以承受持续的上涨,很多国家是稍微上涨一些,就觉得可能有什么风险,这就导致一旦出现持续性上涨,各方都害怕,担心参与者不理性,会出问题等,其实这里面可能有客观原因,就是美国属于机构市场,而其他地区主要还是散户市场。

说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由于对“上涨”的驾驭能力有限(否则日本就不加息了),像日本这一轮的上涨,如果从以往的历史来看,意味着这将是更大危机的酝酿。

要知道2007年至2008年这一个阶段,黄金价格也涨到了阶段性历史高位,从1998年的250美元涨到了2007年的800美元,同期,也就是2006年末、2007年初日本也出现了罕见的加息。大家都知道,而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陷入了巨大的经济危机。

这其实不是巧合,很多人只是当作一个时间上的巧合来谈,没有搞明白背后的逻辑,但如果去看深层次的原因,这里面就是我前面说的,当美国市场找不到更便宜的投资标的的时候,国际资金就会去炒避险资产,而避险资产分为两种,一种是避险商品,比如黄金,另一种是避险货币(市场),比如日元(日本股市),因为日本是除中美之外的第三大单一市场,同时日元是全球流动性最好的非美货币,在外汇投机性交易当中仅次于美元(高于欧元),而且还处在通缩中(货币购买力强)。

实际上2000年8月的时候,日本也加过一次息,而后美国纳斯达克互联网泡沫破裂,原因似乎也是一样的,就是当大家发现美国互联网冲击波炒到最高点的时候,得寻求避险了,跑到日本去了,日本不得不加息。

因此说,这一轮黄金价格的飙升,一方面是因为各国央行对美国超级“印钱”和未来不确定性的避险,另一方面随着资金涌入日本,也算是美国股票等市场已经炒到阶段性顶点的一个标志。

那是不是说,2000年的纳斯达克泡沫破裂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将会重演呢,这个其实还得看美国的操作,如果美国有能力让全球其他市场变得更糟,想尽办法引导和恐吓投资者远离其他市场,甚至故意打压其他市场,那么全球资金依然会被迫留在美国,但逻辑就不是估值吸引力,而是“没得选”。

至于黄金市场,我看美国银行刚发了一个报告,说未来12个月黄金价格将突破3000美元,这个是不是要忽悠大众进入市场,目前还不好说,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一波完全由各国央行引爆的黄金价格上涨,华尔街并没有反应过来,从美国市场黄金ETF的纹丝不动就能看出来。

因此,对于不放过任何机会的华尔街来说,没赶上这波黄金行情,肯定心里憋屈,如果想做空赚钱嘛,手上又没有直接引发市场恐慌的用来抛售的筹码,再加上美元利息很高,用借入美元买黄金再来个卖出操作来打压价格的话,成本非常高,要刺激各国央行恐慌性抛售黄金来配合华尔街做空,这个难度恐怕较大,因此我的瞎猜测是,过去几周和未来一段时间,华尔街会大幅建仓,然后再使劲拉高一波,等有筹码了再做空,也就是华尔街已经在追涨黄金了。

问题是,如果再拉高一波,然后再开始下跌的话,这里我再瞎演绎一下,就是下一轮黄金价格的下跌,恰恰可能需要看到美国和全球市场出现危机,否则难度也很大。因为如果美国股市等出现崩盘,极短的时间内可能会触发黄金的避险需求,但当危机严重的时候,市场需要现金流来支撑整个流动性的时候,市场恰恰会抛售黄金来获得流动性,黄金价格反而会大幅下跌(2008年危机最严重的时候黄金价格出现了阶段性暴跌走势,从超过1000美元跌到了680美元)。

这就好比说,一旦出现企业普遍的经营困难的时候,房地产等大宗资产市场的抛售就会很明显,因为需要抛售这些资产来支撑流动性,用来还债和维持经营等,避险需求就从持有风险资产,变成了抛售风险资产,因为现金流就成了应对风险的唯一现实需求。

从这个角度来说,黄金等避险资产的上涨,恰恰是全球都在为风险做准备,持有黄金本身应对的是不确定性,而不是具体的某个风险,当真正的风险和危机来临,比黄金更重要的是现金。但作为单纯的投资来说,综合性对冲资产组合里面,跟美国和日本等市场形成有效信用隔离的中国证券市场(本身也处在低位),再加上黄金,可能是面对未来更大不确定性的一种保守选择。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8#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8:25 | 只看该作者
突发,万亿特别国债来了……


财大易晟金融学院 2024-05-13 21:24 河北
以下文章来源于子木聊房 ,作者子木

这几天发生了很多事情。

各大新一线城市纷纷放开限购,献出买房落户技法;4月经济数据发布,吓懵市场;今天财政部又发布超重磅消息,正式确定万亿超长期国债,即将开闸。

经济真相究竟如何,经济走势到底怎么推演,人们又该如何从中找到财富逻辑……

这篇文章就来谈谈我的看法。

昨天,4月经济数据披露后,市场吵作一团。

主要是因为经济数据普遍弱于预期,M2同比下降,M1同比为负,尤其新增SR罕见为负,相比去年缩量1.4万亿……也是自2005年11月来首次转负。

由此,刺激出一大批空军,拿着大喇叭喊,经济又不行了,大家赶紧移民啊,外面的世界才是快乐老家。

当然理解这种商业谋利手段,但打着这种幌子营销观众,就有些侮辱人智商了。

其实4月数据异常,归根结底在于,对金融部门的「定向挤水分」。

早在5月10日,央行在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

近期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发布倡议,明确要求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承诺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的补息。

意思是,全面禁止“手工补息”,打击“资金空转”,同时将虚高的数据回归真实,为下一轮即将打开的货币宽松空间做准备。

图片
紧接着,财政部正式就对外宣布,万亿超长期国债即将开闸,5月17号开始,发行30年超长期国债,并在5-6月连续发好几轮,表面上是债务置换,但根本上就是打出“极其宽松的财政刺激”这张王牌。

无论是节奏还是规模,这轮国债发放都是远超预期的,为什么这么着急?

这还要从近一年的M2说起。

对经济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近一年的M2数值是非常夸张的。

大概从2022年3月开始到2023年12月,连续22个月,M2数值都在以两位数的走势极速增长,创造历史,以至于今年3月底M2成功突破300万亿。

图片
换算成美元约等于41.7万亿,超过美、日、欧之和,妥妥的放水大国。

M2是全国货币供应总量,按道理如此超发,通胀应该极其泛滥,而且人们口袋里应该塞的满满的人民币。

然而事实上,市场通胀没发生,甚至还有些通缩,至于老百姓,日子照样过得紧巴巴,裤兜比脸都干净。

到底为什么?这就涉及到了一个专业词汇,“货币空转”。

货币空转,字面意思就是货币在空中打转,并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一般分为三类,借新还旧、存贷款套利和同业空转。

借新还旧,就是大企业从银行借钱,用于偿还旧债的利息支出,本金不还,只还利息,增加货币运转效益,当然也合法合规。

最恶劣的要属存贷款套利和同业空转,罪魁祸首就是包括小商业银行在内的各个金融机构。

一般货币传导,是由央行印钞给下面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通过信贷的方式转移到企业部门,再到居民部门。

然而货币到了商业银行这里,就卡住不动了。

因为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害怕坏账,业务做的极其保守,只喜欢贷款给有国资背景的大企业,而对于小企业来说,最好不借。

这也是为什么央行三番五次出台调控,要求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要“一视同仁”,尤其重点关照狗都不理的地产企业。

但是市面上哪有那么多大企业,即使有,也被国有大行吃没了,所以这些小银行就很着急,手上这么多钱该怎么产生盈利?

于是小银行就想到一个办法,既然没有大银行的利率优势,那么就弯道超车,通过高息揽储拿到客户资金。

比如说张三在A大行存款,给2%的利息,但B小银行承诺,可以做到4%,对于张三来说,凭空多了这么多收益,肯定选择B啊。

擅自承诺高息储蓄属于违规,所以B明面上合同签署只给客户2%的利息,然后私底下再进行2%的补贴利息。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手工补息”。小银行拿到客户储蓄后,转手又去买债买基金,博中间的利差,搞其他能赚钱的生意。

一开始只有个体这么搞,但近一年随着贷款利息的下降,小微企业拿到低息贷款后也开始动歪脑经。

心想市场这么卷,融资再生产万一赚不到钱就白忙活了,还不如把钱再存到银行,保险吃利差。这就是“空转套利”。

所以这两年为啥经济起不来呢?就是因为都在存钱,居民不消费,拼命存钱,企业端不投资生产,也在拼命存钱。

2023年,央行发布了一项令人瞩目的数据,全年居民存款总额达到了284.26万亿元……较去年增长了10%。

2024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存款继续走高,新增11.24万亿。

如果大家都在存钱,那么意味着货币流动性逐渐枯竭,而消费低迷、内需疲软,也导致企业产能过剩,商品价格下跌,企业没利润紧张,就会缩减裁员。

所以大家也看到了,为什么M2这么强,但身边被裁的员工越来越多……

于是才有了今天这一出,对金融部门进行深度改革,挤出虚高数据水分,严打“手工补息”“空转套利”,同时对M2进行全面降速。

因为央行也知道,资金这么空转下去,M2再高也没用,还是得从内部解决问题。

同时,打开第二条货币传统路径,也就是刚刚发布的超长期国债。

先来讲一般融资债券。

地方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比如道路、桥梁、水利工程,还有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等。

这时候就可以发行债券,从投资者手里拿到钱后,派发订单到企业部门,企业采购盘活上游,生产盘活下游,从而把货币传导至更多的企业和居民手里。

但问题来了,对于经济比较好,产业能力较强的城市,发行债券很容易,有大量人去买。

比如5月9日,广东省地方政府发放了5年期再融资一般债券,利率跟国有大行一样2.2%,结果开售一分钟全部售罄5亿额度。

而对于一些经济比较差的地方,发行债券情况可能就没那么好了,比如河北、内蒙古、陕西很多地方,曾出现过债券0成交的情况,很尴尬。而且在中国,落后的地方毕竟是大多数,缺失产业能力的城市也占到了80%。

不管吧,这些城市会搞影子银行,积攒一大堆负债,地方债窟窿有多大,目前还没有人敢说,继续这么搞也不是办法,所以只能启动了一般国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

无论是收益率还是二级市场流动性,国债都是非常好的资产,最重要的是由国家信用兜底,根本不用考虑风险问题,所以基本每轮发放,都是秒光。

最重要的是,前段时间央行还公布消息,要下场参与买债……这意味着什么?

发布的国债有了双重兜底,而且将第一种放水路径迁移到了第二种放水路径中。

特别国债是重头戏,历史上总共发放过四轮:

图片
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关键时刻做货币战略部署,而今年的特别国债,主要目的是为了提振经济,而且量大管够,今年1万亿,明年1万亿,加起来应该是3-5万亿的规模。

虽然细分种类还没有公布,但按照目前已有的战略部署,一方面给地方补运营资金,也就是债务置换,另一方面在三大工程、以旧换新、新基建、人工智能等需求侧做强力支撑,向全社会广域派发订单。

到这里聪明人应该看懂了,特别国债的逻辑就是“帮储户花钱”,你不愿意花钱,害怕风险,那好,中央帮你花,从源头上解决内需问题。

而且国债是实打实将货币导入市场,再体现到居民收入,刺激效果激烈,甚至要比09年的四万亿计划更猛一些。


根据公布的信息来看,特别国债分为30年和50年,也意味着50年只还利息不还本金。

图片
而50年以后,方便面都100块钱了,到时候靠收方便面的税收就能把这点本金还上,本质上相当于非常宽松的财政刺激政策。

所以我认为,下半年市场会迎来非常重要的转变,基于以下三点:

1、特别国债庞大现金流入场。
2、全球补库存,进出口继续维持良好势头。
3、美联储降息,中美货币正周期。

中外资金合流,叠加历史最低的利率环境,到时候钱会变得不值钱,从而传导至资产端被迫通胀。

届时人们的体感会比现在好一些,就业也不至于这么紧张,但至于是否能赶上这波大潮,能实现财富增值,就看你所在的是哪个行业。

目前来看今年正处于新老产业交替的年份,之前很多行业都很难赚钱了,接下来还是新能源、新智造、新医药、新消费、AI、进出口的未来。

最近发现中外旅游赛道开始爆燃,原因在于我国对很多国家互免,无论是把国人往外带,还是把外国人往国内领,都是非常赚钱的生意。

其实我最关注的是,这波从未来借来的势能,是否能创造出新富群体,这才是最关键的。

这些年为什么人们都感觉经济差。除了遭遇的百年未有之大变故以外,更多还是社会财富结构的不均衡所导致的。

也就是说,财富都集中在老一辈人手里,他们要么已经做了财产转移,要么就是消费欲望低,风险意识高,非常爱储蓄。

而新一代年轻人,其实并不是物欲低,也不是不爱买房,而是赚不到钱,想消费没机会。

就这样财富固化在老一辈人手里,导致社会财富走向泥潭。

2000年以后有房地产和金融大潮,2005年以后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大潮,2015年之后是电商大潮,都在某种意义上打破了僵局,催生了新一代new money。

而2024年以后,就看是否创造出新一代购买力,而这才是决定未来国运走向的中坚力量。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9#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12:04 | 只看该作者
从“双重供养”到“肉烂在锅里”!


原创 金哨兵 成方街哨兵 2024-05-14 22:11 广东

今天,有两只靴子落地了!

一只是:美国白宫宣布,将大幅提高电动汽车、芯片和医疗产品等一系列中国进口产品的关税。

另一只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将于5月16日至17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这是在针锋相对!

对于中美关系,哨兵的观点不变:美国现在要亲自下场针对中国,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动作!

方向就是这样,今晚不多说什么。

咱们聊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从“双重供养”美国,到肉烂在咱们自己的锅里!



最近几年,中美之间一直有一个重要的矛盾点,就是美国国债的问题。

这两年,耶伦每次访华,网上都在讲,她是来推销美国国债的!

美国确实想让咱们买美国国债,本质上就是向美国交“保护费”,而咱们自然是不愿意再交了。

回顾一下历史,中美经贸关系最为稳定的阶段,就是2001-2008年之间。

当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外贸疯狂增长,赚钱都赚疯了;然后,又拿着挣到的外汇,再去买美国的国债。

用温老的话说,这就是对美国的“双重输送”,哨兵认为应该称之为“双重供养”更为准确:

一方面,是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与资源代价,还有亿万农民工背井离乡,制造出廉价的工业品,低价卖给美国人,让他们过上富裕的生活;

另一方面,是咱们辛苦出口挣回来的外汇,又拿去买了美国的国债,任由美国人挥霍。

等于就是咱们付出巨大代价,换回来的就是美国人凭空印出来的一张欠条!

这就好比,黑帮找上门,找你“借”点钱花花,打着“借”的名头,他可从来都没打算还,所以本质上就是“保护费”。

图片

前些年,咱们自己实力起来了,不愿意再交这个保护费了,于是矛盾就出现了!

当然,也只能算是中美之间的矛盾之一。



那再追问一句:当年为什么愿意交这个保护费?

一方面,确实是美国的硬实力强,咱们的差距太大,这个要承认。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需要美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来实现我们的工业化。

因为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经济的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就是:供大于求!

这也没办法,工业化大生产,科技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生产的商品越来越多,但需求是相对有限的,过剩是不可避免的。

过去,就是靠着经济周期,通过经济危机,来实现去产能。

危机可以进一步演化为战争,来更为暴力的完成去产能。

两次世界大战,也都有这方面的原因。

但是,二战之后,核平衡之下,已经不会再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暴力去产能已经不可能实现。

如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本质上就是凯恩斯主义那一套:政府发债,来拉动消费!

具体来说,就是美国财政部发行国债,美联储买入,其它国家也跟着买入,全球的机构和个人也跟着买入,然后人为的增加美国的需求和消费。

美国就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咱们正是在美国市场的需求拉动之下,才迅速的成为了世界工厂。

随着中国经济体量和制造业能力的不断增长,供给快速上涨;需求的增长远远跑不赢供给的增长,所以又供给过剩了。

同时,美国源源不断的印钱,美元的信用不断下滑,你想再拿你印的绿纸,来换我辛辛苦苦生产的商品,也就越来越不愿意了。



今年,中国提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从本质上说,跟美国发行国债、来购买中国的商品,是一样的。

过去是中美之间的循环。

未来,咱们要形成一个自己的循环:中央政府发国债,然后用于投资拉动经济,企业和个人从政府手里赚到钱,再拿着钱去买国债……

这样,经济的循环就重新动起来了。

只不过,过去是对美的“双重供养”;

以后,咱们自己发行国债,自己来拉动国内的需求,来缓解供过于求的压力,让肉烂在自己的锅里!



之前,为什么不用这一招呢?

是因为还没有被逼到那一步!

道理很简单,以前,大家手里的钱,还愿意去投资、去买房、去消费,是能够主动的拉动经济的。

现在,情况大家都知道,都跑去存在了银行。

管理层想了各种办法,也没用,存款越来越多。

在这种情况下,能撬动存款搬家的,也就只有风险极低、与存款差不多的国债了,而且,国债的收益率是要高于银行存款的。

然后管理层稍微一出手,4月份,存款就开始大搬家,大量的流入债市。

只有老百姓非常积极的去买国债,这个循环,才能转得起来。

现在,条件已经成熟,中国新的经济循环,已经开始启动了!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20#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12:11 | 只看该作者
国家为何要发行超长期国债,愿你能真正读懂!


原创 昆仑杨煜 昆仑杨家将 2024-05-15 18:25 安徽

昨天文章《发行超长国债,简直神来之笔》,有朋友并不赞同文章观点,他说,毛主席时代,我们既无外债也无内债。

说的没错,毛主席时代我们确实做到了既无外债也无内债。那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经济飞速增长的时代,有了那个从0到1的艰难筑基,才有了后来的1到10的飞跃,中国人口从建国初4亿提升到8亿,农业是发展迅猛的,多养活整整一倍的人口,工业也一样,从洋钉、洋油、洋铁、洋火、洋车(自行车)时代到有了自己的拖拉机、自行车、汽车、卡车,钢产量从1950年的61万吨到1976年的2046万吨,简直是人间奇迹,三十年新建的水利工程与公路桥梁超过之前千年总和,那个时代我们从一无所有到有了两弹一星,核潜艇,战斗机“歼5”、运输机“运5”,轰炸机“轰5”,两万吨远洋货轮,导弹驱逐舰等等。可以说没有那个时代的0到1,就没有后来的1到10。

因此,那个时代是值得永远讴歌的时代!朋友说的,“毛主席时代,我们是既无外债也无内债”。他的讴歌我愿共鸣之。

然而,尧舜时代虽美好,夏商却有夏商时代的国情。商君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也就是说,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特点,以尧舜的法来治理夏商,不一定能对症。

毛主席时代,没有那么大的贫富差距,没有今天这么多富豪,老百姓也没有剩余财富需要到处投资理财,那个时代没有大量财富被富豪卷到国外,然后被外国豺狼吞吃。那个时代没有股市宰牛,没有比特币吞羊,也没有各种“投资理财”。所以毛主席时代不需要“国债”。

然而现在时代不同了,贫富分化越来越大,我们知道,货币需要流动,这些富者的钱不流动,社会的血管就形成了血瘤,经济就出现堵塞。另外大家可以想一下,自己身边有没有炒股破产的,有没有玩比特币及各种空气币破产的,应该是太多了吧,还有易租宝及各种理财产品暴雷,将韭菜们割了一批又一批。

随着贫富分化越来越大,富人们的钱就出现了几种情况,一是不动,二是乱动,三是信托,四是兼并。

第一种情况不动很好理解,就是把钱存着,啥都不干,钱得不到有效的流动,这是对经济不利的;

第二种是乱动,这种就是炒股、炒空气币、炒房、炒古董、炒贵金属,这种钱就脱实向虚了,虚拟经济一片繁华,实体经济血液不足,而且大部分富者的乱动最后都成了韭菜被国外有组织的资本收割走了;

第三种是信托,例如土豪有个女儿,他担心自己走的早,女儿太小不懂事,管不了这么多钱,于是把财产交给信托公司管理,这样女儿以后就有了保障。土豪们以为有个“信”字的公司就傻傻以为他们真的有信,很多土豪在自己挂掉后,自己的儿女跟着挂掉,钱就成了国外信托公司的了。财富没能保护儿女,反而是吞噬了儿女;

第四种是兼并,这种先富群体,有自己的资本运作团队,创业者们辛辛苦苦创业,他们只需要坐享其成,兼并掉创业者们的劳动果实,一会玩弯道超车,一会玩换道超车,一会儿玩碰碰车,想撞谁就撞谁,哪里有血腥味,他们往哪里钻,他们所到之处是一片狼藉,他们口中的随便一个小目标,就可能扰乱一个行业,他们进入教育,教育就卷死,他们进入医疗,医疗便开始吃人。

由此可见,贫富分化过大,富人们的钱破坏性也就越来越大,甚至一度绑架国家经济。

那么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四个问题吗?有的,就是本文所说的“国债”。

有国家信用背书的“国债”,和存钱一样,是安全的,而且比存钱利息高,因此第一种情况存钱的可以改为存“国债”了;

第二种情况,钱买国债是稳定的,那些想投资又不知道投资什么好,尤其是没有投资头脑总被割韭菜的这些人的可以改为投资“国债”了,这些富人们你们应该感谢国家为你提供了这个投资保护,免除你落入虎口的危险;

第三种情况,没有什么信托比国家更有诚信了,要想留财富给子孙,买信托是害子孙,买国债才是给子孙买保障;

第四种情况,你们要小心了,给你大路你不走,当兵还是当匪要做好选择,当匪是迟早要被清剿的。

四十年以来,我们社会出现了一大批先富群体,而这些群体没有想着带动后富,却总想着当白眼狼,带着财富逃离自己的国家。然而逃离自己的国家后他们并没有保护住自己的财富,离开了国家保护,他们都成了豺狼的猎物。尤其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华尔街资本将俄罗斯富豪放到餐桌上大快朵颐,着实吓坏了这些先富者们。

如今国家发行国债,是给这些富豪们一个保护,好歹也是国家的孩子,不希望你们落入虎口,同样先富群体的钱买了中国国债,相当于国家给你理财,这样免除了你被假理财产品收割,又能为强国做贡献,过去有一段时间国家商品大爆发让私人资本壮大了,现在私人资本又能为公,国家统一运筹这些资本,私人资本交给国家打理,同样也保护了私人资本,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这才是与国家心连心。

不过,天雨酬勤,不润无根之草,终究国家保护的是爱国者,那些恨国党,买办,对国家没信心的人终将成为华尔街资本豺狼的腹中之物,因为良言难劝该死的鬼。

有人担心国家发行国债,国家会出现寅吃卯粮的情况,我在上篇文章已经论述了,朋友们可以点击标题链接阅读《发行超长国债,简直神来之笔》。

我们国家发行国债跟美国发行国债不是一回事,美国发行国债是买鱼,鱼吃完了还要买。而我们发行国债不是买鱼,是建鱼塘:建产业链、搞产业升级、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鱼塘建成了会源源不断生产鱼,全世界都要来买我们鱼。

美国发行国债,是玩虚拟经济,我们发行国债是将虚拟经济的泡沫挤掉,让钱通过国债流向实体经济。我们的国债发行才是大智慧!

有朋友问我,这些政策对股市楼市有什么影响。

图片

我们的这次国债发行,跟股市和楼市没关系,怎么判断呢,看这一万亿是干什么用的,是为了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国债是专款专用,不是为楼市也不是为股市发行的,所以对楼市和股市不是什么利好,有钱别乱投资,要投就投资国债吧。关于股市,这自始至终都不是散户该投资的地方。

另外有很多自媒体解读,说国家发行国债,是货币大放水,说大家要抓住机遇,离水源最近的地方将是财富获得最快的地方。这些是投机客行为,国家推动产业,要是一批投机客跑来了,会第一时间将这些投机客拍死。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壹挺论坛

GMT+8, 2024-12-5 02:56 , Processed in 0.2772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