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必看
搜索
热搜: 养生 投资 壹挺
楼主: 浅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技观察--人类的去向

[复制链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1#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7 17:00 | 只看该作者
“三架马车三条路”解决中芯国际困局

原创 铁流  科工力量  今天

日前,台积电前COO蒋尚义又重新回到中芯国际任职,随后,中芯国际联席CEO梁孟松在董事会上提出辞职,但暂时未获批准。梁孟松表示,此次的蒋尚义出任中芯国际副董事长一职的人事变动,其是在12月9日才被董事长周子学告知,此前对此一无所知,“已经不再被尊重与不被信任”,于是提出辞职。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将该事件称为中芯国际爆发内讧,但事实上,梁孟松和蒋尚义并没有无可调和的矛盾,以内讧来形容该事件并不客观。
如果梁孟松离职 对中芯国际而言是巨大损失
梁孟松拥有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电机工程学士和硕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在美国求学期间,梁孟松的导师是胡正明。胡正明是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其领导的科研团队发明了FinFET技术。凭借在FinFET等技术创新上的贡献,在2000年,胡正明教授获得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最杰出技术成就奖。在2015年,胡正明教授还荣获美国年度国家技术和创新奖。从“专业对口”的角度看,三星和中芯国际聘请梁孟松研发14nm FinFET技术可谓是明智之举。在梁孟松的带领下,三星和中芯国际在14nm FinFET上均实现突破。
梁孟松早年曾在美国芯片巨头AMD公司任职。在1992年,梁孟松入职台积电担任工程师和资深研发处长。在2000年前后,台积电与IBM、联电角逐130nm工艺。IBM当时选择了向台积电和联电授权IBM的技术,联电接过了IBM的橄榄枝,而台积电则选择了自己研发130nm工艺。结果由于良率的问题,联电和IBM的130nm工艺迟迟无法商业化量产。而选择自己研发130nm工艺台积电则大获成功。而梁孟松在与IBM、联电的角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2006年蒋尚义退休后,梁孟松原本以为升迁有望,没想到台积电从Intel挖来了罗唯仁,同时,孙元成被提拔为研发副总经理,而梁孟松则被调为基础架构的专案处长。正是因为职场不顺,梁孟松从台积电辞职。
图片
梁孟松
辞职后,梁孟松先是在台湾清华大学任教,后来去韩国在三星出资的成均馆大学教书。在竞业限制期限到期后,梁孟松正式加盟三星,做芯片部门技术长。据传说,三星给梁孟松的年薪折合成新台币约为1.35亿,是台积电的三倍。为了照顾梁孟松及其麾下干将的家庭生活,三星还专门包机往返台湾和韩国。
三星在挖走梁孟松后,在制造工艺上缩小了与台积电的距离,在14nm制造工艺上三星堪称大跃进,更是凭此斩获了苹果和高通的订单,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也公开承认16nm技术被三星超前,以致台积电股价一度大跌。三星和台积电因挖走梁孟松并把技术带到三星打了多年的官司……
在国家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大背景下,中资企业全球收购半导体公司,或者是高薪聘请半导体人才,梁孟松被大陆“三顾茅庐”的赤诚所打动,决定加盟中芯国际,为祖国高端集成电路制造事业贡献力量。当时,三星曾经积极挽留,梁孟松只能以请长假后未销假的方式离开三星,结束了束2009年离开台积电到韩国三星集团任职的8年岁月。
2017年11月,2017年11月,梁孟松担任中芯国际联席CEO,带领的2000多位工程师,日以继夜、卖命拼搏完成了中芯国际从28nm到7nm工艺的五个世代的技术开发。按照梁孟松的说法,这是一般公司需要花10年以上时间才能才能完成的任务。目前,中芯国际14nm, 12nm, 及n+1等技术均已进入规模量产,7nm技术的开发也已经完成,2021年4月就可以马上进入风险量产。5nm和3nm的最关键、也是最艰巨的8大项技术也已经有序展开,只待EUV光刻机的到来,就可以进入全面开发阶段。
从梁孟松在台积电、三星、中芯国际的履历来看,是一位熟悉尖端技术,长年工作在科研一线的尖端半导体人才。如果梁孟松离职,那么对中芯国际而言,将是巨大的损失。
“三架马车三条路”或是当下困局的解决之道
对于梁孟松提出离职,网络传言称是“官僚制衡”、“办公室政治”的结果,这与以前网络传言赵海军与梁孟松不和能够印证。当然,对于上述传言,只能作为传言,并无实际证据。
抛开上述因素,其实,梁孟松提出离职与当下中芯国际面临的困局也有关系。
自贸易摩擦以来,屡屡传出中芯国际将被美国政府列入黑名单,早早从ASML订购的EUV光刻机更是因为出口审查的原因迟迟无法到货。前不久,中芯国际正式被美国列入制裁名单,这等于是断掉了中芯国际从美国及其盟国获取高端设备的渠道。
同时,自科技自强和发展内循环成为国家战略以来,国内一些设备厂找领导反馈中芯国际总是盯着欧美先进设备,不太愿意买国产设备。基于扶持本土设备厂商和内循环的需要,政府下政治任务要求加大设备国产化比例。恰恰国产设备与ASML、应用材料、科垒等外商有较大差距,只能做成熟工艺线,做不了14nm及以下工艺。
由于中芯国际北方的工厂比较“政治化”,而南方的工厂比较“商业化”。北方的工厂在政府的扶持下,是奔着“红色产业链”去的,着眼于加大设备国产化比例,并在应用中改进国产设备,提升半导体设备和制造整体产业链水平。而南方的工厂是盯着14/12/7/5nm去的,由于尖端工艺的投资异常高昂,且欧美设备采购渠道已经受禁令影响,因而这时候上位者必然更加关系“内循环”,梁孟松的作用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图片
赵海军
当下,中芯国际赵海军、梁孟松双CEO模式其实是人为的制造矛盾,回溯历史,古代搞双储君、双宰相模式的,君主可以稳如泰山,但两个储君,或两个宰相必然势同水火。在聘请蒋尚义担任中芯国际副董事长后,赵海军、梁孟松将直接向蒋尚义汇报。有传言称,聘请蒋尚义是希望借助“蒋爸”台积电元老地位当和事佬,但从结果上来看却不尽如人意。
从过去这些年的情况看,蒋尚义、赵海军、梁孟松三人都是大才,但蒋尚义已经老了,脑力、精力已经有点跟不上了,被资本大佬忽悠去给武汉弘芯站台,担任武汉弘芯这个投资超千亿的烂尾CEO的事件已经说明,蒋尚义的甄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已经下滑。相比之下,梁孟松的履历是最为光彩的,在三星和中芯国际的表现都非常出彩,在三人中最有战斗力。
对于蒋尚义这样一位台积电元老,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作用,中国市场很大,对芯片的需求也很大,完全可以给蒋尚义另外一个平台,没必要在中芯国际一座庙里硬塞两尊大佛。
何况对于中芯国际而言,当下最需要的是梁孟松这种拼命三郎,而不是蒋尚义这种“老佛”。
当下,美国正处于特朗普权力未移交,而拜登尚未掌控权力的时间段,在拜登正式控制权力前,美国未必会有新的雷霆手段。中国半导体产业最需要的就是时间,而梁孟松恰恰是最能争取时间的人——梁孟松的前下属形容,梁是个技术狂人,个性强、能力强、要求高、脾气急、做事脚步飞快,跟着他工作可是要狠狠地绷紧神经,没有日与夜的差别,也没有周末假期,是十足的工作狂。
铁流认为,可以用“三架马车三条路”的方式解决当下困局。
首先,中芯国际北方的工厂交给赵海军去搞,扶持本土设备商专门搞“红色产业链”,力争在成熟工艺上实现“内循环”。
其次,中芯国际南方的工厂交给梁孟松负责,毕竟,现在中芯国际商业量产的12/14nm工艺,良率上尚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将来即便没有EUV光刻机,DUV也可以做到7/10nm工艺,现有设备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
最后,让蒋尚义另开工厂自己玩。这几年,蒋尚义执着于追求先进封装、小芯片等系统整合的技术,完全可以由大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投资一笔钱,让蒋尚义来做这些事。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2#
 楼主| 发表于 2021-9-8 14:25 | 只看该作者
那个创造AlphaGo横扫围棋界的人 现在怎么样了


2021年09月07日 17:49 新浪体育综合


  在一次演讲中,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中国人工智能顶级教授汤晓鸥,讲了这么一个案例,2014年,有一家公司叫DeepMind,只有12个员工还没有赚钱,只是在用深度学习玩游戏和下棋,但谷歌果断花了6亿多美金收购了这家公司。

  汤教授要表达的意思是尊重原创,能花几百万美金挖人的事,用6亿多美元收购,是对原创最大的尊重。

  实际上,谷歌如果不花大代价收购,很难获取技术,别看这家公司天天“不务正业”玩游戏,人家创造的产品在全球引起轰动——打遍围棋天下无敌手的AlphaGo。

  最近,这家公司又在玩游戏上有了突破,通过游戏“元宇宙”让AI会玩各种游戏。

  AI玩游戏,不仅可以自己玩,还可以和队友组队,而且为了完成游戏,还会不按套路出牌,比如比赛谁先登顶,AI直接“杀”了对手另一个AI,场中只剩它一个。

  这家公司的核心是其创始人戴密斯·哈萨比斯,被称为“地球最聪明的人之一”、人工智能界的天才,说服霍金接受人工智能,让李嘉诚专门请他去讲课。

  今天带大家看看戴密斯开挂人生。

  01、4岁自学国际象棋,两周后打败成年人

  戴密斯出生于1976年7月,是家里的老大,还有一个妹妹和弟弟,父亲是希腊与塞浦路斯混血,母亲是新加坡华人,两人都是普通教师。

  他算是家里的“奇葩”,一家五口人,就他的脑袋长得比较“奇特”。“我的父母恐惧科技,很明显,我就是家中的那只黑天鹅。我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个性从何而来。”他说。

  4岁的时候,看别人下国际象棋,戴密斯看着看着就学会了,两周后,就在比赛中赢了成年人。有人会问,会不会有点神化戴密斯,有可能,但聪明是真的。

  6岁赢得伦敦8岁以下锦标赛冠军,9岁成为当时象棋领域世界第二的英国的11岁以下国家象棋队队长后,开始思考两个问题:大脑是如何完成复杂任务的?电脑能不能也做完成复杂任务?

  除了思考科学家应该思考的问题,戴密斯看了编程书后,又在想如何才能在游戏中无限续命。小孩子想在游戏中无限续命,这是正常想法,但大多数人想的是我能不能去找个外挂,戴密斯想的是,我能不能找到方法背后的逻辑。

  于是,靠着在国际象棋比赛中赢得奖金,他买了人生第一台计算机 ZX Spectrum,开始研究编程。


  13岁的时候,戴密斯在14岁以下组的国际象棋比赛中,拿到了全球第二名的成绩。16岁的时候,只用一年完成高中学业,被剑桥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录取。

  在剑桥读书期间,他在英国一家游戏公司里,主导开发了主题模拟游戏《主题公园》,玩家可以在游戏里按照自己的想法建设公园,这款游戏在1994年发行了几百万份,累计发行超1500万份,在当时,跟现在的《王者荣耀》《绝地求生》一样火。

  从剑桥大学毕业后,戴密斯创办了自己的游戏公司“仙丹工作室”,高峰时公司员工达到了60人,估值1200万英镑,开发出了被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提名的AI模拟游戏如“共和国:革命”和“邪恶天才”等。

  生意做着做着,戴密斯觉得知识不够用了,22岁的年纪,其他人本科还没毕业,他又跑去伦敦大学学院读神经学博士。

  戴密斯选择的研究方向是海马体的记忆和导向功能,他说:“我选择了一些我们不太了解的区域和功能。”没想到这个研究还真被他研究出了点东西,他发现5位失忆症患者因为海马体受损而很难想象未来事件。他的研究成果在2007年被顶级学术期刊《科学》评为“年度突破”。

  02、说服霍金,被谷歌收购,靠玩游戏成为AlphaGo之父

  在剑桥大学的时候,戴密斯发现了一个新的游戏:围棋。当时超级计算器“深蓝”第一次在同等条件下打败了国际象棋全球第一人加里·卡斯帕罗夫,引发轰动。戴密斯就想将来得开发一款打败围棋选手的程序。

  从伦敦大学学院毕业,拿到神经学博士学位后,戴密斯结合了之前的计算机科学和现在的神经学,开始了新的研究方向——人工智能。

  说起人工智能,就得说说霍金,霍金和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之前非常反对人工智能,还成立了反人工智能联盟。戴密斯找到霍金这位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前辈,经过4个小时的劝说,劝说内容无从得知,但最后霍金改变了想法,对哈萨比斯的相关研究表示关注和支持。

  2010年,戴密斯成立了DeepMind,主攻AI。有趣的是,人工智能的反对者马斯克,成了DeepMind的早期投资人。

  就如本文一开始说的那样,12个人的工作就是用深度学习玩游戏和下棋,这要搁不懂行的人眼里,就是瞎胡闹,玩游戏就玩游戏,还搞得这么高深,就算游戏玩的再好,将来能有出息吗?

  没想到,这个巅峰时期不到20个人的小公司,还真在游戏上玩出了出息。

  2013年12月,在一个业界领先的机器学习研究大会上,戴密斯演示了一个软件,这款软件的程序不仅可以玩雅达利的三款经典游戏――乒乓球、打砖块和摩托大战,而且玩了一段时间后,找出得分的方法,比人玩的还好。

  加州大学的人工智能专家斯图亚特·拉塞尔教授表示:“人们有点震惊,因为他们并未料想到我们能在现阶段技术水平下做到这种程度。我想,人们惊呆了吧。”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业内的人一下发现了宝矿,一个月后,谷歌直接以6亿多美元收购了DeepMind。在2014年的温哥华TED大会上,谷歌执行总裁佩奇赞不绝口:“长久以来我见过的最令人兴奋的事件之一”。

  兴奋的事接二连三,被谷歌收购后,研究经费充足,戴密斯这群人继续让AI深度学习怎么玩游戏。2016年3月,DeepMind推出了AlphaGo,翻译为阿尔法狗,彻底震惊全球。

  阿尔法狗先是与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进行人机大战,以4比1的总比分获胜。接着在中国棋类网站上注册账号Master,连战60局无一败绩。再接着在2017年的中国乌镇围棋峰会上,与排名第一的世界围棋冠军柯洁对战,3比0完胜。


  一波激起千层浪,阿尔法狗被公认为围棋水平超越人类围棋顶尖水平,柯洁说:“在我看来它就是围棋上帝,能够打败一切。”

  03、烧钱的AI,研究与赚钱如何平衡?

  每个企业或者研究机构或者院校,研究AI都有不同的方向,比如科大讯飞研究的是语音识别,商汤科技研究的是视觉处理,DeepMind研究的是将机器学习和系统神经科学结合起来。

  DeepMind玩游戏是高手,但总不能玩游戏烧钱,资金只出不进,看到市场上AI与K12结合后很火,戴密斯就也跟风研究了一下,结果发现,跟市场上宣传的有点不一样:AI就是个数学学渣。

  DeepMind参考英国16岁学龄儿童的数学考试,打造了一个包括算数、概率、代数、微积分等题型的200万题库,这项庞大的习题库让AI很迷茫,刷题对AI来说也是很难受,除了简单的算数问题,排列组合等,遇到复杂的题目,混合计算的题目等,AI还不如高中生。

  数学是一项复杂的推理游戏,需要计算能力、逻辑能力、认知能力,还有语言或图形与数字的转换等,显然目前的AI还不具备这么复杂的能力。而且,AI没有记忆力,做错的题下次遇到还会按照以前的逻辑来运算,如果不改变逻辑的话,永远都是相同的错误答案。

  去年年底,DeepMind宣布在生命科学领域有所突破,人工智能系统“AlphaFold”参加了由结构预测关键评估组织(CASP)的一项如何计算蛋白质分子3D结构的竞赛,并且预测准确性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对于上述的研究成果,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教授给了高度评价:“依我之见,这是人工智能对科学领域最大的一次贡献,也是人类在21世纪取得的最重要的科学突破之一,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界的科学探索征程中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历史性成就。”

  DeepMind在AI方面的研究,离不开“玩游戏”,戴密斯曾说:“游戏是有效开发和测试通用算法的理想平台,但是对于科学问题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应用到现实世界中。”

  最近,戴密斯在“玩游戏”方面又有了新突破,DeepMind方面介绍,为“AI智能体”搭建了一款具有数十亿任务的游戏“元宇宙”,元宇宙里都是AI没有玩过的游戏。

  在一个游戏里,AI小人在抓捕对手的时候,给身后挡了一块扳子,做了个掩体,防止对方发现自己,在丢失目标后,没有四处搜寻目标,而是爬到了游戏“制高点”,找到了对手。


  在另一个游戏里,两个AI小人比赛登顶,一个AI小人找到地方爬上去后,另一个AI小人才赶到,按理来说,后到的AI小人已经输了,但没有,后到的小人直接将前面到的小人干掉了,高台上只剩下自己。


  玩过70万个游戏,完成340个独特任务,训练了2000亿次训练后,AI智能体学会了相互合作、博弈,其思考逻辑接近人类的脑回路,更加“多才多艺”。

  DeepMind介绍说,这样的训练是为了让AI智能体可以零样本学习。

  DeepMind的研究在不断突破,但戴密斯的心情比较烦闷,当初如果不被谷歌收购,估计实验室早就没钱破产了,被谷歌收购,有了资金支持,但却受金主干预。

  谷歌让戴密斯接手其机器人部门波士顿动力,戴密斯认为波士顿动力没什么AI含量,接手了耽误自己的时间,直接拒绝了。

  谷歌云那段时间业绩不太好,谷歌想让DeepMind给谷歌云背书,比如打上“Powered by DeepMind”这样的字样,戴密斯又拒绝了,觉得谷歌云市场目标不明确,会影响自己的声誉。


  有传闻称,在被收购之初,双方签署了一份《道德与安全审查协议》,协议规定DeepMind的人工智能研究及其应用将由一个主要由 Google 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道德委员会审查,委员会成员包含DeepMind的三位创始人。

  自从被收购以后,DeepMind与谷歌摩擦不断,主要体现在,DeepMind是一个烧钱的实验室,自己又没赚钱的能力,只能靠谷歌不断贴钱,戴密斯希望能独立运营,科学研究不应受到单一企业实体的控制。但谷歌并不想让DeepMind脱离自己的掌控,我拿钱支持你做研究,你帮我做一些事很正常,比如优化现有的业务。

  戴密斯建立的实验室类似于大学实验室,追求的是“通用智能”,如果这项研究能达到一个高度,对人工智能的影响可谓是十分巨大,但同样的,目前不能将技术转化为产品,不能靠技术盈利,而谷歌显然不会用巨大的财力和时间去赌DeepMind能成功。

  如何平衡研究与赚钱,这个问题显然比“玩游戏”更让戴密斯头疼。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3#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5 15:39 | 只看该作者
共识的力量


原创 顾子明  政事堂2019  5天前


今天一早醒来,看到朋友圈激烈的讨论着“EDG赢了”,搞的我这个不会玩“英雄联盟”游戏的中年大叔一脸的茫然。



自诩熟读历史的我,看着一个个叫不上名字的“英雄”,突然有点理解前些日子基金经理们搞不懂年轻人玩元宇宙时的焦躁与不安。



因为认知的背后,就是财富与统治力。



从纸币到股票,从义兄弟到公司,从民族到国家,从宗教到政党,这些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发明,都是基于共同的认知建立起来。



共识,将虚无缥缈的东西赋予巨大的力量。



美元不过是一张纸,却可以让全世界两百个国家的贸易流转开来,特斯拉的股票连纸都算不上,却可以帮助马斯克募集数百亿的资金实现造车的梦想。



共同的认知,降低了交易成本,扩大了商品市场,推动着生产力奔涌向着更高效的方向。



同时,也在共识下,人类的潜能被无限的发掘。



匡扶汉室的刘备再怎么狼狈,关张也对他不离不弃,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再怎么渺小,点燃后也可呈燎原之势。



图片



宗教的信条,政党的主张,团队的理念,公司的文化,这些都提供了一种强劲的架构,能够源源不断的汲取力量。



虽然本人不喜欢限碳,但客观来说,如今正在进行的格拉斯哥气候峰会,也是一群精英在建立全球共识,为人类迈向下一个能源时代而汲取力量。



新的共识一旦正式形成,就将冲击全世界的保守势力,幻灭他们手握的财富与力量。



假设年轻人没有了买房的信仰,而愿意长期租赁国家提供的高品质租房,那么房价就要跌的跟葱一样。



假设当年轻人都没有了纸币和股票的信仰,而愿意把自己劳动力与数据交换一种新的“共识”,纸币和股票就会如国统区的金圆券一样。



这是部分人的希望,也是部分人的绝望。



希望与绝望,取决于天平倒向的方向。



于是,如今那些决定共识的东西,都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



从K12的学科教育,到青少年喜欢的游戏,从扎克伯格开创美好新世界的元宇宙,到马斯克让少年们热血澎湃的星际梦想。



热度之高并非是巧合,而是各方都在汇聚力量。



未来的胜负的重要考量,就要看这些共识的武器握在谁的手上。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4#
 楼主| 发表于 2022-3-6 17:15 | 只看该作者
俄遭遇科技和金融封锁,让我们思考国与国之间的真正差距!


原创 燕梳楼  燕梳楼  2022-03-05 20:30

战争仍在继续。

第二轮谈判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与此同时,主导西方世界对俄罗斯实施了史上最严厉最全面的制裁,涉及贸易、金融、科技、体育、艺术等各个领域,甚至连只猫都不放过。
按这样的节奏,就怕俄罗斯没有在战场上战死,就被西方世界掐死在生活中。
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火炮加嘴炮的二维模式,已经成为军事、科技、舆论、文艺等综合性的较量,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可能影响战争的结局。
正如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于2013年所提出的“混合战争”概念那样,如今美国对俄罗斯的打压制裁,正是现代“混合战争”的经典呈现。
尽管制裁措施的最终影响还未可知,但显然俄乌冲突已经不仅仅是战场上的争夺,而演变成全方位的大国博弈。
这两天,一份欧美对俄制裁名单开始在网上流传。
不仅是部分俄罗斯银行被踢出SWIFT国际清算系统,苹果、谷歌限制了支付功能,连Oracle、SAP这样的企业软件巨头也已开始暂停在俄罗斯的服务……

比如,“SWIFT制裁”,虽然是否算是金融核弹还有争议,但是把俄罗斯整体隔离在全球金融体系之外,无疑会对其对外贸易造成巨大影响。

与此同时,苹果的Apple Pay、谷歌的Google Pay等支付手段,在俄罗斯无限期暂停使用,也使得俄罗斯一夜回到解放前,ATM机前排满了长队,全是取现金的人群。
受此影响,莫斯科的地铁系统再也无法快速通行,人们不得不排起长队买票乘车。

同时,苹果还在俄罗斯停售所有产品,应用商店受限使用,下架多个官媒APP,这意味着俄罗斯人手里的苹果手机,很有可能变成一块废砖头。

尤其让人震惊的,是马斯克宣布启动乌克兰上空的星链,为乌克兰提供免费的通讯信息支持。看看,谁说企业没国界?企业家有国籍啊!

所以同志们,关键时候还是国产香啊。

除了苹果、谷歌,特斯拉,制裁俄罗斯的科技巨头名单还很长,不仅有大家熟悉的英特尔、戴尔、AMD、台积电,还有Oracle、SAP这样比较陌生的企业。

这些公司你听没听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平时我们看起来都是民用的技术,战争机器一开动,就有可能是一招制敌的大杀器。

比如,Oracle,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库软件公司,虽然普通民众用不到,但大量企业依赖它的软件管理数据信息,俄罗斯的石油、化工、银行业数据应该都是跑在Oracle上面的,如果出现问题,必然造成巨大影响。

乌克兰副总理、数字化转型部长米哈伊洛·费多罗夫在给苹果CEO蒂姆库克的求助信中写道:

我们需要你们的支持——在2022年,现代技术可能是对坦克、多管火箭炮和导弹的最好反击。


图片

俄罗斯把坦克大炮开到基辅,美国则不费一兵一卒,靠苹果公司就能破坏对手的社会运转、对俄国人实现点杀,这就是现代社会的大国博弈逻辑。

很多人看到俄罗斯遭受制裁,心有戚戚。万一遇到极端情况,可能全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都难以扛住美国科技巨头的这一番操作。

不要说那些小国,即使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然有很多核心技术被别人“卡脖子”。

虽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国,但很多我们产的工业制成品,还有核心的零部件需要进口,在许多产业链上,我们还没有绝对的掌控能力。

这其中很多中国企业的往事都历历在目,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华为。

图片

根据国际知名专利数据公司IPLytics在2019年发布的5G行业专利报告来看,华为以3147件5G专利排名第一,三星、中兴通讯、LG、诺基亚、爱立信、高通、英特尔、夏普和电报电话公司紧随其后,可以说是实实在在通信技术全球领先企业。

从组装程控交换机起步,坚定走自主研发道路,逐步成为国际通信基础设施巨头,可以说华为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树立了标杆。

可是华为虽然5G通信技术全球领先,其设备依然需要使用国际巨头的芯片。

2018年海外芯片供应禁运后,华为立刻陷入被动局面,只能通过使用过时的老款芯片,维持通信设备生产,业务受到巨大影响。

事实上,制约社会运行的底层技术远不仅仅是芯片,在自主创新方面,刚才提到Oracle数据库也是个典型。

很多人不知道,在与Oracle的交锋中,中国企业也曾有过一场“去IOE”大战。

十多年前,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和EMC存储设备(简称“IOE”),三者组合一度牢牢垄断着国际数据库行业,任何一家公司都离不开他们。

2000年初,面对中国大陆高速增长数据信息服务,尤其是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发展,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发现IOE已经成为自身发展的瓶颈。

根据《淘宝技术这十年》,2004年开始,为了应对淘宝用户规模的高速增长,阿里巴巴不得不每年投入重金购买“IOE”设备,买的这三家的对口销售年年升职。淘宝也从一个单机的传统数据库、到4个节点、16个节点,最后是20个节点,被迫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Oracle集群。

但是颇为尴尬的是,这样大的投入还满足不了淘宝的发展需要。

据技术人员回忆,“为了准备一次秒杀营销,从社会采购到安装部署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IT系统宽容量的过程,但半年以后,这项业务几乎已经不存在了。”

图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阿里巴巴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去IOE”目标,要通过自主研发“云计算”脱离传统构架,解决发展瓶颈。

这条技术路线一度遭到多重质疑。2010年的一次论坛上,马化腾就认为,现在做云计算还是显得过早。但是那时才刚刚勉强实现盈利的阿里,则选择了坚定支持新技术,提出每年投资10个亿做云计算,坚持投个十年。

据说,当时阿里云的创始人王坚院士对马云说:如果阿里没有自己的技术,未来将会消失。正是这番话让马云深受震撼。

现在回头看,我们很难说阿里当时的选择是否有更宏观的考虑,但显然,阿里去IOE的进程,客观上不仅增强了自身的技术实力,也给中国整个国家的数据安全做了贡献。

2012年底,淘宝系去IOE完成。2013年5月17日,阿里集团最后一台IBM小型机在支付宝下线。当年,EMC存储设备也全部下线。阿里也成为与亚马逊、微软并列的拥有独立研发云操作系统的公司之一。

与此同时,Oracle云服务在中国市场份额直接排到10名开外,2019年Oracle裁撤中国区研发中心,黯然离场。

当然,虽然在中国本土市场上,去IOE成效显著。但阿里作为全球第三大云计算服务商,在国际市场上和美国公司还是有相当差距的。美国利用它自身的软硬实力,以及在全球市场上的先发优势,对中国企业始终构成巨大压力。

大国博弈,不仅有兵戎相见的热战。

在各种“脱钩”论调在西方甚嚣尘上之时,如何应对以科技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冷战”,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俄罗斯和乌克兰在战场的胜负尚未可知。

但看看和俄罗斯有关的制裁名单就会明白,西方即使不动用一兵一卒,也可以让俄罗斯经济伤筋动骨。

俄罗斯算是经济独立性比较强的国家了,但因为缺少自主可控的数字技术,对方一出手,影响就大了。

图片

现在已经是数字时代了。我们现在要争取的,不仅是让我们国内的数字技术更可控,我们还需要让更多更多外国使用中国的通信系统、云计算系统,乃至支付体系等等。

这些,其实都是国家实力的一部分。这些技术,也绝不是有些人所想的那样只是“应用技术”,而会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的作用。

没有纯粹的商业,也没有无私的技术。

守得住现实的国土,未必能守住科技的边疆。

落后不仅会挨打,更可怕的是你根本没有还手机会。

大国博弈的较量无时无处不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从未停息。

强军有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但强国需要科技的星辰大海。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5#
 楼主| 发表于 2022-3-24 11:41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说波音737的扁发动机“导致”了坠机?


原创 马卡耶夫  马卡耶夫造飞机  2022-03-20 14:37

本文为视频文案,欢迎关注U管:马卡耶夫造飞机

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问,如何分辨波音的737和空客的A320。确实,现在全世界的窄体机市场,已经被这两个机型平分了。你在国内坐飞机,除非是很热门的航线,你还有机会坐到宽体机,不然你坐的飞机,要么是波音737,要么就是空客A320了。那么如何从外观上来分辨他们俩呢?网上能看到很多方法,像看机头、看驾驶舱玻璃、看翼尖小翼,都有区别,但是不大,瞅着费眼睛。
图片
除了这些,还有一种很粗暴的方式,就是看发动机。机翼下面挂着,那么大,你再说看不见,那就是找事了。发动机如果是扁的,那肯定就是波音737。如果是圆的,就能基本确定它是空客A320。之所以说基本确定,是因为737曾经也圆过,但那都是半个世纪之前的事了。
图片
插一嘴,严格来说,那个扁的不是发动机,发动机要旋转的,肯定不能扁。那个扁的其实是发动机整流罩,也就是发动机外面罩着那个壳子。
那737的发动机,为啥圆着圆着就扁了呢?扁了是有什么好处吗?我如果说,这个扁发动机,和前段时间几乎把波音搞死的737max空难,有一定关系,你是不是以为我开玩笑呢?
图片
说到737max坠机,有必要再插一嘴。很多人看到737max出事被停飞,就说,哎呀波音垃圾,737垃圾,以后出门再也不坐737了。这就冲动了,737飞机是一个很大的系列,半个多世纪了。到现在,已经生产了一万多架。可以不夸张地说,波音737的更新迭代史,几乎代表了人类民用航空业的发展史。
737的第一代,737-100,1967年首飞。737-200是100的加长型,出厂时间也差不多。最早这一代两个型号,发动机用的是普惠JT8D,发动机也还是圆的。
图片
1979年,737出了新系列,也就是第二代,叫737经典型,classic,包括737-300,400和500。这一代的最大改动,就是换了发动机,换成了一代名机,美国和法国合作研制的CFM56。到这,就能看出来,发动机已经不正经了,开始变扁了,一个个的全是歪瓜。从此,737的发动机再也没能圆回来。
图片
再往后,航空界扛把子的波音迎来了挑战者,欧洲杀出个空客。空客的A320,加入了电传飞控,让生产空中健身房的波音很紧张,印钞机有点卡顿了。于是再次对737进行了升级,推出第三代,叫737新世代,next generation,简称737NG。包括737-600,700,800和900。发动机和经典型用的一样,还是CFM56。第三代这几个型号,最长脸的就是737-800,它自己就卖了差不多5000架。
图片
2010年,空客再次给波音压力了,A320neo,neo的意思,就是new engine option。320用了更省油的发动机, CFM的leap-1A,飞机卖的很好。波音又慌了,晚上睡不着,大半夜起来,赶紧继续打磨737,推出了第四代,也就是大名鼎鼎,人尽皆知,臭名昭著的737max。最大的改动,就是换了发动机。走空客的路,让空客无路可走,发动机和320Neo的一样,也是leap系列,leap-1B。很好记,空客,Airbus,开头是A,用leap-1A。波音,开头是B,用leap-1B。另外插一嘴,中国的商飞,英文简称COMAC,开头是C,所以C919用的发动机是leap-1C。
图片
737max,有737 max 7,max 8,和max 9,分别对应上一代的737-700,800和900。另外还有个加长加大的max10和max200。刚才咱们说了,737-800卖的很好,所以737max8也是抢手货,这一代超过一半的销量都是max8带来的。卖的多,交付的也快,飞的也多,所以差点把波音搞破产的两个空难,印尼狮航和埃塞俄比亚摔的两架飞机,都是max8。
图片
好,背景介绍完了。下面就讲讲为啥737的发动机,圆着圆着就扁了。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方面说。第一,对于发动机离地高度,适航规章是有限制的,比如美国的FAA就有规定,发动机离地高度,不能低于7英寸,也就是18cm。当然这个数,是最低要求,具体到每架飞机,那就又不一样了。之所以这么规定,是因为发动机离地如果太低,容易吸进去脏东西。那进气量很大的,把什么石子塑料袋吸进去,就麻烦了。
图片
737第一代,1967年就出来了,那个年代的发动机,还有很多是涡喷的呢。涡喷相比涡扇,要瘦很多,但是太费油。当然737-100用的不是涡喷,而是涡扇,就是刚才说的JT8D。但是这个涡扇发动机,它涵道比很小,差不多只有1。涵道比小,意味着流过发动机外涵道的空气不多,也意味着发动机最前面那个大风扇不会很大。我查了一下,它的风扇最大直径只有1.37米。
图片
而且,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普遍都把飞机的起落架做的比较短。当时机场设施还不行,很多机场都没有廊桥,上下飞机都用楼梯,飞机做矮点,人上下方便,装货卸货也方便。而且还有个好处,起落架一直都是飞机的软肋,怕断了,设计短一点,也更加皮实。所以,737从一出生,起落架就不长。从此,就背上了小短腿的外号。
图片
刚开始,小短腿配瘦发动机,相当般配。但是后来呢,为了省油,发动机的涵道比越来越大,越来越胖,到CFM56,风扇直径就达到1.73米了。至于为啥说涵道比越大,发动机越省油,定性的解释,就是涵道比越大,它喷出的气就越多,温度就越低,流速也越低,转化为推力的效率就更高。
图片
发动机越来越胖,眼看着要碰到地面。波音也着急,说这不行,得赶紧改。咋改呢,最简单的,把起落架搞长点不就行了吗?这么改,说着简单,实际上可不容易。737的每一代更新,基本都是在上一代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改过来的,机身外形和结构变化不大。这么做,新飞机就能少做很多试验,也更好说服适航局,更快拿到适航证,早点卖,就能早点赚钱。毕竟空客在后面快马加鞭赶着呢。而且,改动少一点,航空公司也高兴,培训飞行员和机务,都省很多事。所以,只要能实现新一代的技术指标,在老一代的基础上,确实改动越少越好,对各方都有好处。
图片
你想想,起落架这么关键的部件,你如果给它加长了,试飞取证肯定会麻烦很多。这还不是最关键的,飞机这种几百万个零部件的复杂系统,能真正让你感受到什么叫牵一发而动全身。
假设,刚开始,波音老板说了,起落架长点也没事,我忍了,长痛不如短痛。波音这种百年巨头,有全世界最优秀的工程师队伍。他们一合计,就给老板说。老板你看这飞机起落架是怎么收起来的,它是往中间收的。这意味着,如果把它加长了,就要给起落架舱留更多的空间,但是那个地方寸土寸金,没有空间啊。那咋办呢?就要把机身加宽点。老板一听,好家伙,这不行,改动太大了,整机还要重新吹风洞,甚至重新进行强度试验。这跟设计一架新飞机不差多少事啊!最后一合计,说这短痛也太痛了,这么整空客肯定要来摩擦我了,不行这起落架我不改了。
图片
那不加长起落架咋办呢?波音这种百年巨头,有全世界最优秀的工程师队伍。他们想了个办法,既然起落架不能加长,那我把发动机下面做平点不就行了吗?这样离地高度能增加很多呢。于是,发动机就开始变丑了。第二代,737-300,连进气道都是扁的,不光丑,还一定程度上影响发动机进气。
图片
后来,航空公司说发动机太丑了,乘客经常打电话骂娘,说这扁发动机把小孩都吓哭了。到第三代,737-800,发动机没有上一代扁了,至少进气道看着是圆的了。到第四代,老对手空客扛着发动机风扇直径达到1.98米的A320,堵在了门口,波音又慌了。
图片
发动机越来越胖,起落架又不能加长,下面也不能做太扁,不然吓哭小孩。那咋办,眼看着发动机要擦地啊!波音这种百年巨头,有全世界最优秀的工程师队伍。他们惊喜地发现,发动机如果在机翼正下方,机翼就限制了发动机的高度,那如果把发动机移动到机翼前面,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一拍大腿,这想法简直完美!谁也没规定发动机必须在机翼正下方啊!你看还有很多飞机的发动机装在屁股上呢。
图片
最终,737max的发动机做的很靠前,发动机的最高点,是比机翼的最高点高的,小孩不哭了,老板也笑了。但是在这有必要插一嘴,虽然波音是一个百年巨头,有全世界最优秀的工程师队伍,但是他们也妥协了。波音用的Leap-1B发动机,相比空客用的Leap-1A和和商飞用的Leap-1C,涵道比是最小的,只有9,另外两家都是11。也就是说,CFM供给波音的发动机,也是苗条款的。不过问题不大,瑕不掩瑜,这都是小让步。
图片
但是,后来波音发现,这种发动机前移的完美方案有个bug。737max发动机做的太靠前,导致起飞抬头时,尤其是大推力爬升阶段,发动机的推力会产生一个力矩,导致飞机绕着重心抬头,增大飞机的攻角。飞机爬升需要有攻角,但是攻角太大,会失速,会摔飞机的,很危险,这一点咱之前也专门讲过。
图片
那咋办呢?波音这种百年巨头,有全世界最优秀的工程师队伍。他们给这个bug打了个补丁,给飞机的飞控系统加了个程序,叫机动特性增强系统(MCAS)。它如果检测到飞机的攻角太大,快失速了,会自动调整飞机的水平安定面,往上抬飞机尾部,减小攻角,防止失速。
图片
这个设计,理论上来说OK的。但是,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波音为了让737NG的飞行员,能够无缝衔接地去飞737max,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故意淡化了这个系统的存在,导致飞行员都不知道还有这个功能。这就导致,一旦这个系统出问题,开始可劲儿往下压机头,飞行员根本不知道咋回事,只能一个劲的抬机头,和这个系统打架。第二个问题,这个系统设计的容错率太低,只要有一个测攻角的传感器给数据,它就开始压机头。这意味着,只要坏一个传感器,后果就很危险了。这两个问题叠加,后果就更严重了。
图片
在飞机的安全设计上,一个大原则,就是越重要的东西越不容易坏。知道了这个原则,你再看737max的机动特性增强系统,不太对劲。首先,它非常重要,飞机正昂着头爬升呢,它可以往下压你的机头,这能不重要吗?第二,它坏掉的可能性够低吗?从结果来看,显然不够低。只要一个传感器出问题,系统就被激活了。
那咋办呢?很直接的两个办法,第一个,你要让飞行员知道有这个系统,而且这个系统开始工作之后,你要告诉飞行员。如果飞行员认为这个系统在不该工作的时候工作了,可以把它关掉。第二个,祖传手艺,给传感器加冗余。装个两个,三个,甚至四个。只有多个传感器同时测出来攻角太大了,才开始往下按机头。很显然,所有传感器全部坏掉的可能性,肯定已经足够低了。
然而,波音为了赶工期,为了降成本,选择了赌一把。最终,印尼狮航和埃塞俄比亚航空两架737max,在起飞爬升阶段,飞行员和这个机动特性增强系统进行殊死搏斗后,也没能拯救飞机,以及飞机上的几百人。
图片
737飞机飞了半个多世纪,成为一代名机,成为波音的印钞机,但是也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一代代升级,一代代改进,发动机圆了扁,扁了圆,最终,小孩不哭了,老板也不哭了,但是乘客哭了。波音这种百年巨头,有全世界最优秀的工程师队伍。但是最终也没能阻止自己设计的飞机被全世界停飞,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6#
 楼主| 发表于 2023-2-9 16:27 | 只看该作者
别把AI吹得太高了


原创 卡夫卡不忙了 局外人的视界 2023-02-07 20:42 发表于广东

科技圈,投资圈被chatgpt搞得集体癫狂了。

一直有人再跟我安利,这个聊天工具有多牛叉,有多智能,有多了不起,可以颠覆世界。

我不是什么科技大佬,我不懂得硬核科技,但我知道,人是不可能把自己举起来的。

过去很多年里,动不动就吹爆什么大革命,好像一下子世界就要颠倒过来,但世界依旧还是那个世界。

一开始火药被广泛应用到战争中,这种跨次元级的杀人效率提升,让许多人开始恍惚了,但到最后,起最大作用的,决定战争成败的,还是人。

如果只比弹药基数,范弗里特在70年前应该是地球上的神,但最终他们依旧没能赢了朝鲜战争。

别看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咱就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是如何运转的,人难道仅仅是劳动力?人还是重要的消费者,在消费主导的世界经济大循环里,如果没有了能够消费的人,那谈经济还有意义吗?

机器是不可能参与消费,它是消费的构成者,如果资本竟然妄想要用机器来取代人在生产中的地位,那么资本第一个杀死的就是自己。

所以你得搞清楚,AI说到底并不是用来取代人的,它只是一个工具。

哪怕是再愚钝的一个人,当他抬起头仰望星空的时候,都会有一丝莫名情感蔓延,然而AI再怎么学习,都不可能领悟到这些的。

所以chatpgt很好玩,但是它只是有个智能的皮,核心不过是穷举所有可能的答案,这就跟当年AlphaGo下围棋,国际象棋一样,一番计算之下,穷举完了所有的结果,战胜了所有最牛叉的骑手,然后呢?然后围棋和国际象棋这两个职业就变得很尴尬了。

我之前建议过大家去关注百度,因为它一直致力于中国AI底层架构搭建,只是百度一直没把精力放在训练人工智能跟人对话上,但底子毕竟在那里,chatpgt火了以后,百度很快就宣布拿出自己的类似应用,连360都说自己在中文语境上会有一定的优势。

大数据投喂算法,无论是百度还是360,他们都有自己的搜索引擎,能拿到的数据投喂量是很多没有基础公司无法企及的。

所以chatpgt是第一个高调出圈的,未必是能笑到最后。

其实也很容易搞清楚AI的套路,完全都是互联网人经常玩的那一套看起来高大上,其实内容空洞的所谓行业黑话罢了。

AI并不能理解,但他能算出怎么装逼才能唬得住人,

当年苹果的siri刚出来,不也引发了各种追捧吗?现在还有谁还那么傻乎乎的跑去跟siri没完没了。

甚至Siri之类的给我推送商家,第一时间会被拉黑,我可不相信人工智能会有好心,算法背后算计的都是企业利润,很好,这成功的激起了许多犟种的逆反心理。

现在谷歌开始加班连轴转,要搞出自己的chatgpt来,呵呵,无非是让搜索更容易引导你去消费,诱导你消费,算计你消费,难道仅仅是为了跟你尬聊?

为什么互联网巨头们都害怕了,一个比一个激动的去铺应用?并不是这些家伙早就看不惯摸鱼的打工人,想直接把咱都替代掉,而是他们一直在摸鱼,用了一些套路套话来忽悠金主爸爸们,现在金主爸爸被各种无限可能的新花钱玩法迷住了,巨头们都被吓到了,于是一个接一个跳出来,疯狂想证明自己还行。

不是chatgpt改变了未来,而是它的出现,搞乱了互联网大佬们的心态,谁也不想成为那个卢瑟,即便是皇帝的新衣,但大人老爷们谁敢第一个站出来说皇帝是光着屁股裸奔呢?

一个鲶鱼窜进了沙丁鱼池,于是沙丁鱼们都蹦跶起来,但这又能改变什么呢?

基础,重复性,不需要创造力的事可以让AI来分担一部分,但并没有谁敢把一切都交付到AI身上, 我们都知道电脑有病毒,AI的算法到底是为谁而算,大家心里还是有点数的。

自动化发展了那么多年,为什么现在还哭着喊着求基础劳动力回来?

过去几百年里,人类发明了许多机器,但却发明了更多的工作,非但没有让大家都从此生活的轻松,反倒让996变成了一种基本休养,旧社会的长工都不这兴这么劳累的。

当然了,作为市场上的老韭菜,这波AI的热度没有过去,当然要攥住标的不放手,狠狠的来一波春季里的收获,但投机就是投机,我们得清楚实际这玩意到底是个啥,别天天净自己吓唬自己。

最近我已经看到有教育学家在忽悠家长,想割一把创造力的韭菜。但实际上,人的创造力恰恰是来源自对基础模式模型的娴熟应用上,连AI升级,都是靠了大量数据投喂。

所有的创造力,想象力,能落地,产生效益,首先就得有扎实的基本功,而基本功恰恰是通过常年累月程式化的工作得来的。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7#
 楼主| 发表于 2023-2-11 11:10 | 只看该作者
ChatGPT淘汰的那些人,其实早就已经被淘汰了


原创 九边 九边 2023-02-10 09:15 发表于北京

有不少小伙伴让我聊一下那个ChatGPT,稍微说几句。

1、我这些年发现的一个最明显的问题是,一些随手就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到的东西,绝大部分人却在那里疯狂传谣。我一直震惊于大家为啥都懒得打开搜索引擎界面,随手属于几个关键词,就会发现跳出来的东西跟自己想的不一样,谣言不就不攻自破了吗?

后来发现事情没这么简单,大部分人害怕新东西,害怕看到的搜索结果跟自己想的不一样,所以干脆坚决不去用那玩意。

更重要的是“目标描述”,你能说清楚自己想要查啥吗?用几个关键词来让搜索引擎知道自己想要啥更是一个稀缺技能。

这个问题现在又移植到了ChatGPT上,大家跟它聊几句,就能发现一个关键问题,你需要把自己想要的精确描述出来,描述越简洁精确,可能结果越清晰。这和传统搜索引擎一个毛病,太多人在强大工具面前又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自己想要啥了。

更麻烦的是,真正关键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以英文形式存在的,这个不奇怪,毕竟咱们国家的重磅论文也都有英文版本。这也是为啥考研英语那么难,毕竟你可能确实需要去查论文了,得提前做准备。但是国内这两年真正疯传去英语化,我也是不知道该说啥了,英语才是底层人民逆袭的几个关键工具,这都能抛弃。

2、现在ChatGPT引发的轰动,早期的搜索引擎也有过。你想想,一个搜索框能告诉你所有问题的结果,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不过后来的事情也很清楚,绝大部分人并没有从那玩意上收获多少好处。搜索引擎作为一种彻底公开的工具,对于多数人来说是无感的,成了极少数人的利器。

这也让我想起来多年以前的一个顶级技术高手跟我说过的话,他说有了谷歌,还上啥大学?这个并不是吹牛逼,他以前学医的,后来在医学院混不下去,靠着谷歌一直混成了技术大牛。这个可能让一些小伙伴难以接受,不过如果你是做开发的,也是天天跟谷歌打交道,只是不同人查到的东西差距很大。

这让我有个感触,生活就像一个竞技场,每个人走到里边的时候,惊艳地发现里边摆着一堆武器让大家自己选,这些武器从木棍到机枪应有尽有。令人不解的是,绝大部分人选择的是操作简单容易上手的菜刀,而不是有一定学习成本的机枪,最后的结果也很明显,看似公平的竞赛,最终因为工具的差别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

现实里当然复杂一些,因为每个人并不是只有一种工具,毕竟可能孩子比较蠢,选了个木棍,可是他爹有个高达呢。

3、这也就引出了一个很可怕的问题,“技术的公共性”和“使用者的不平等性”,类似论文库,各种教程,这些都是大杀器,在封建社会都是要被统治阶级重兵把守保护起来的“国家机密”,如今全部被无差别展示给了普通人,但问题是绝大部分人硬是视而不见。

如果之前的那些东西并没有影响大家,一个ChatGPT又有啥影响呢?这玩意大概率过了这段时间的喧闹后恢复平静,然后变成少数人天天在用的工具,绝大部分人非必要不会去碰它。

不出意外,社会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4、就跟之前的搜索引擎一样,ChatGPT本质依旧是个搜索引擎,只是做了二次加工。

有些人拒绝搜索引擎,也是因为搜出来的一堆东西有自相矛盾的,有明显扯淡的,没法确认真实性。

那ChatGPT的真实性又该如何保证呢?你就那么确认他说的是真的?因为他的信息源也是网络上的信息。事实上这段时间已经多次被人发现它有些东西说的也不对。

这时候那个上古技能又起作用了,也就是交叉对比等基本搜索技巧,以及必要的常识来判断搜出来的东西有没有问题。

此外我们经常用搜索引擎的,都知道一个问题,想确认一个东西是不是真的,最重要的一个手段是不断地去上溯这个知识最早出处在哪,有没有论文支持。就算chatGTP大规模使用,这个技能依旧非常重要。

大家看出来了吧,不管啥工具,最后还是得依赖操作它的人。在不同的人那里,用出来的效果远远超过木棍和核武器的差距。

5、如今的ChatGPT,如果像现在这样进化下去,过几年就变成了这样一个东西:对大部分人的生活并没有实质影响,该干啥干啥;但是它和之前的谷歌一样,绝大部分人觉得它只是给生活提供了一点方便,一小部分人会觉得捡了个机枪,它会给这部分插上翅膀,甚至飞出大气层。

这也是所有复杂工具的共同特点,它们没有主人,谁拿到、谁会用、用得好,就给谁创造巨大的价值。

而且复杂工具还有个毛病,学习成本高,不同的人手里效果差距极大。事实上一根木棍,在不同的人手里威力也根本不同。更别说类似C语言,JAVA,相机,PS,Maya这些工具,有人可以用这些东西创造传奇,大部分人用这些工具搞出来的却啥也不是。

所以没必要神化工具,也不要小看工具,工具非常依赖使用它的人。

6、至于它会不会取代很多人力,主要看取代到啥程度。蒸汽机解放了无数人的双手,汽车解放了人的双腿,搜索引擎让你可以少翻几百本书就可以直接得到答案,甚至计算机淘汰了无数工种,重型挖掘机一铲子下去等于几十个人忙一天,是不是可以说是取代?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发展到这一步,说取代不了一些人肯定是不客观的。不过如果说它能彻底取代人,显然也不可能。人只是站的位置越来越高。

而且大家应该明白一件事,绝大部分人做的工作本身没意义,就是冗余本身。

我之前给大家说过一件事,我们的一个大神用了极短的时间解决了一个一堆人很长时间都没解决的超复杂问题。有小伙伴问,那公司雇佣这么一个人,是不是可以节约80%的人力。

乍一想是这样,实际操作中却很离谱。因为有太多琐碎的事务性工作,设计文档,需求文档,测试报告总得有人填吧,无数的测试用例总得有人给部署实施吧?测试出来问题总得沟通回归吧?产品上线总得有人调试吧?既然都有这么多人了,是不是每个团队都需要一个领导来协调,是不是需要行政人员给大家上社保、走报销流程?还得有HR评估这些人是不是在认真干活,哪些人下一年该升职。

就这样人数很快就爆炸了,这也是为啥硅谷有句话,大公司那都是养老的,想干成点啥事得去独角兽小公司。

科技领域越来越呈现出一个趋势,绝大部分人都是围绕几个关键核心在转。有点像三体里的人列计算机,只有牛顿和冯诺依曼在动脑,其他人出力就行了。

当初Excel出现的时候,很多人惊呼这玩意将会改变整个职场江湖,谁能想到,它并没有改变啥,只是让工作变得更麻烦更琐碎。

“琐碎”是自动化的大敌,之前有个小老板跟我说,他做服装的,想上一个机械臂,但是机械臂啥都好,唯一麻烦的是没法把一块稍微皱一些的布弄平,他又给这个机械臂配了几个人专门伺候机械臂。

7、必须要认识到的一点是,你的工作是“信息流”还是“思想流”。

我知道很多财经小编的工作就是把网上的新闻汇编一下,加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论,然后推送出来。这就是典型的“信息流”,这种工作迟早会被AI给取代了。因为AI比你快,还比你准确,更重要的是老板不用给它上社保,也不用给它养老。

但如果你面对的东西主观性很强,客户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啥,或者需要大量的想法,这种工作短时间内AI不太行。但是可以预测的是,ChatGPT这类工具不但不会取代你,而且会成为你的帮手,跟你一起工作,类似搜索引擎那样。

8、说一个宏大叙事的问题,有小伙伴说我国会不会在这方面彻底落后西方?

我理解是“大概率不会”。

技术最难的一点,其实是“可行性研究”,也就是不知道哪条路能走得通。方向不明的时候如果ALL IN某个路线,把所有资源投入那个方向,万一最后那个方向最终被证实是一条死路,下一个死的就是你。一旦被证实哪条路可行,就很容易被模仿。现在的chatGTP也一样,很快国内就会有突破,大家看着吧。

所以美国才要限制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芯片,毕竟软件上挡不住,那就硬件挡。

这也是为啥美国要维持那种自由开放的氛围,他们的路线是各个公司“各自突围”,各个方向上都搞“低成本试探进攻”,让企业家去承担试错成本,就算出了问题,大不了倒闭就是了。

很多人说难道美国做的就是对的吗?当然不一定,不过美国的做法,其实就是进化论的模式。进化是允许犯错的,事实上“错误”是进化必不可少的前提,可能当下的错误,是未来的优势;可能如今的皇冠,却是下一个时代的累赘,谁又知道呢?

你不知道,只好允许错误路线,允许多元发展,形成一个“选择池”,应对还没出现的场景。

我们因为是后发国家,之前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效果就很好,因为已经被证实可行的路线,你堆资源就行了。但是接下来比较麻烦,因为一旦突入无人区,还真没有比美国那种更好的模式,只能是用那种进化模式。

而且现代科技这东西,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某个天才的突发奇想。需要一套完整的研究系统,常年的大规模投入,循序渐进的一步一步走。在一个地方有了突破就加大投入。可能一个发现背后是成百上千的失败,这些失败的科研人员可能比成功者还要优秀,投入的资源更多。甚至就是要无数人失败把不能走的路都走一遍,然后才能找到可行的方向。

9、本文主要想说的,还是“技术的不平等性”,这种不平等恰恰隐藏在平等的表象下,看着我们大家都可以随手接触的东西,绝大部分人从来也没真正玩明白过,更别说从中赚钱什么的。

技术越进步,这种鸿沟拉的越大。倒也不仅限于chatGTP,而是说普通人翻盘的工具其实就在我们自己身边,英语,计算机,搜索引擎,无数的教程,绝大部分人却熟视无睹,还有不少人在那里反这反那,恨不得把一切外来的东西当做垃圾扫出去。

不过也没啥好的办法,毕竟现实世界里,80%的人是没有阅读长文的能力的,你再要求他们会使用复杂工具,简直是为难大家。

唯一能做的,还是让自己平时主动就去用这些东西,不断提升自己在这类工具使用方面的技巧,把对新工具的应用融入到工作和生活里。改变不了趋势,那就尽量让自己处在趋势那一边。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8#
 楼主| 发表于 2023-4-26 12:07 | 只看该作者
炸几个火箭算啥,这才刚开始


原创 九边 九边 2023-04-26 08:23 发表于青海

马斯克的火箭炸之前,就跟航天院的小伙伴仔经常聊这事,他也跟spacex的同学有联系,是的,spacex里有大量华人,而且就是咱们国家读完大学过去的。
航天院的小伙伴也基本能达成下边的俩共识:
1、第一次成功概率基本为0。因为那个星舰之前一直炸,大家可以搜一下,“星舰 爆炸”,一口气看个够。这次星舰和超重型火箭合体,相当于一次“联合”测试,哪怕敲过半年代码,就知道这种联合测试第一次就成功的概率几乎为0,总会出点问题。
2、多试几次,肯定能成。
我知道有小伙伴看了这个说法不高兴,其实工程上的问题向来都是这样,如果大方向没啥问题,多试几次,总能找到一条路。
再扩展下,你会发现绝大部分事情最难的就是让你多试几次,对应的就是试错成本,如果你家里有钱让你反复试,你大概率也能成。马斯克现在不用担心钱的事,而且第一次测试的效果还不错,所以多来几次,估计就成了。
那个火箭成本并不高,我看有人说是30亿美元,其实是前期的研发总投入。有点像花了30亿搞了个工厂,产线上下来的车是300万一样,现在立的那根火箭,其实就是产线上下来的产品。
对于马斯克要搞成这事,很多小伙伴听了很不舒服,其实没必要,至少我认识航天院那边的人整体还是挺乐观的,因为马斯克的成功,大概率会对我国的决策模式形成一定的压力,倒逼我们快速跟进。
主要是大家不了解体制内的决策流程,混过体制你就知道,如果你石破天惊提了一个牛逼想法,大概率会被那些老同志给否了。
原因很多,比如说你只是提了一个想法,对于领导来说那可是真金白银的投入,而且更麻烦的是风险,大机构里的人天然倾向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果领导给你批了,将来迟迟不出成果,一直测试失败,可能他的位子也保不住了。
此外还有个关键问题,人越老,观念越固化,这是没办法的事,“思想开放”这事对于年轻人都比较稀缺,对于老年人就更那啥了。
所以在《三体》里,大刘设计了一个章北海狙杀老航天的剧情,这事其实在航天领域算一个流传已久的段子,说想实现什么新东西,必须得那个老头和他的徒弟都走了。
当然了,大刘也说了,老航天的地位是当初他们筚路蓝缕用极低的成本闯出来的,只是时代最终还是年轻人的。
而且这也不是咱们的问题,美国那边NASA也一样。苏联崩溃后的几十年,NASA一直纸上雕花,啥也没搞出来,总体感觉是倒退的。
马斯克能做成,和十几年前NASA的一次体制改革有关。
当时新领导要搞“年轻化”,培养了一堆年轻官僚,年轻官僚们急着想做点事,所以他们在老头们非常喜欢的轨道科技、波音之外选中了年轻的spacex,spacex需要的钱很少,于是项目顺利被通过。
给钱给订单之后,加上马斯克野兽般的想象力,很快就牛逼起来,打了老头们的脸,给了年轻官僚们业绩,证明他们当初是对的,年轻官僚们有了更多话语权,于是马斯克接到了更多的订单。
那国内航天院的人怎么看待这个事呢?
一句话:马斯克做的,我们都会做。
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有研究员就提出来火箭回收的想法,事实上你要仔细研究,会发现早在苏联时期就提出来了,再查下美国那边,发现肯尼迪时期也提出来了。但是无论是苏联,美国,还是中国都没给批。
为啥呢?
多简单啊,这个操作设计一系列极其复杂的控制技术,万一试一下发现前边是个大坑,填不满那种,到时候怎么办?果断放弃相当于承认自己计划失败了,弄不好领导简历上就多了一个黑点。如果继续填,填了很多后再失败,那更惨。
于是老头们都选了保守路线,也就是说,现在的方案那么成熟,搞啥自行车,要啥可回收火箭,你爹是赫鲁晓夫吗你能拿到经费?多说一句,赫鲁晓夫的儿子确实是火箭专家,不过他也没提这么大胆的方案。这人苏联解体后移民美国,后来在家里头部中枪死了,警方说是自杀。
所以“火箭回收”这么明摆着的方案竟然一直到马斯克才去搞。NASA的老头们尽管觉得纯胡闹,但是也管不着,毕竟又没花NASA的预算。
这也是为啥之前马斯克搞可回收火箭的时候,国内嘲讽声一大片,说是没必要。但是这种声音这两年没了,因为这两年我们也在紧锣密鼓地研究这项技术。
还有那个多发动机并联方案,也就是火箭底部密密麻麻一堆发动机,如果真追溯,最早宋朝人就在他们的弓箭上搭载了多个火药助推器,后来苏联人以举国之力去搞,炸到苏联人怀疑人生,最终搞了个寂寞。把其他国家给吓坏了,这样明摆着的方案也没人再去搞,一直到马斯克出现。马斯克搞定后,我国现在也开始搞了。
为啥马斯克不搞我们也不搞呢?
老领导可能有自己的考虑不给批新项目,直接加一句“预期不明,请继续理论研究”就驳回了。但是现在不行了,人家已经成了,你还预期啥预期?赶紧打钱!此外路线验证是很难的,一旦路线被确认成立,接下来就容易多了。
同理的是那个星链,直到现在,微博上还有几个自称通信专家的还在攻击那玩意,说是没啥用什么的。其实已经没啥可攻击的了,现在很多沙漠、海事船上都装备了星链的终端,由于用户太多,之前发射的卫星不够用了。马斯克正在策划更大规模的卫星发射,那个星舰一开始就是准备发星链卫星的。
而且很多小伙伴不知道,我国也有很多地方其实是没信号的,我这两天不在青海跑环线嘛,很多地方都没信号,那些做地质探测得也都带着卫星电话,很多跑跨洋贸易的海船也都买了星链终端。
更关键的是,星链还有重大的军事作用,很多人经历了一个“否定,接受,恐惧”的过程。所以我国也要搞星链了,我国预计在2027年发射约1.3万颗卫星,也要搞中国版的星链,这时候不能说没用了吧。
说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说风凉话归风凉话,马斯克做的确实没啥问题,他做的我们也都会跟。
火星也是一样的,国内很多人在嘲讽马斯克,说他尽瞎想,为啥不去搞沙漠非要搞火星?
咱们完全可以把话撂这里,用不了几年我们也要去搞火星。
上火星这事你说它有啥道理没?
现在也说不出什么明确道理,但是就跟早期的大航海似的,你得出去看看,扩展新边疆,边疆意味着不确定性,不去扩张你咋知道那里有啥。
为啥我们经常说郑和那么大的船队,跑出去七次搞了个寂寞。为啥哥伦布达·伽马他们的舢板却能折腾出来那么大动静呢?
其实答案就在问题里,就是因为哥伦布他们玩的是舢板,而不是海上巨无霸,如果西班牙也搞郑和那一套,也玩不下去,跑几次说不定也被叫停了。因为持续负收益,根本没法继续。反倒是民间的海上贸易从没停过,他们的船逼格低,但是有利润,也就可以一直维持下去。
西方大航海能成功的关键,就是他们成本太低了,以至于每次出海收益都是正的。既然有利可图,那就会形成一个正反馈,吸引更多的人去做,这种指数增长是很可怕的,很快全世界到处都是白人殖民者。
回到马斯克去火星这事,其实参考下欧洲大航海就知道了,当时欧洲人在新大陆无非做两件事:种地和挖矿。但是他们出发前就知道自己要去干啥吗?当然不知道,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先低成本走起来,不行再换方案。
这其实也是我们现实里逆袭的几个套路之一,低成本尝试新东西,看看有没有盈利点,有就一直做下去。有人说为啥不去搞沙漠?因为沙漠已经被研究透了,确实没啥机会。火星不一样,代表着无限可能,最起码的一点,那里有很多矿,还有充足的“氘”,这玩意在地球上非常贵,而且是尖端科技必需的原料。
可能在探索火星过程中,发现别的什么东西。比如哥伦布最早是要来中国的,最后中国没找到,却找到了美洲,本来想找金子,却找到了银子,还有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棉花可是后来工业革命的基础。
也就是说,只要做的事收益比成本高,这事就能循环起来,规模会呈现指数级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在哥伦布这个精神病坚持要去美洲之前没人意识到,包括哥伦布自己。
所以说现在再看马斯克干的事,就很清楚了,一方面要把成本使劲往下压,只要成本足够低,将来在火星上任何发现可能都会形成正收益,只要收益是正的,那就好说了,越来越多的人力和资源都会投向火星,用不了几年就会天翻地覆。
说到这里,其实已经很明显了,火星探索我国必须得跟,而且也得想方设法降成本,不能重演上一次大航海的悲剧。而且正如上次大航海一样,无数的帆船驶向大海,也会有有无数的舰船葬身大海,这个几乎是必然的。所以我在标题里说这才是刚开始。
现在坏消息是美国整体是领先的,我说这个很多人肯定不爽,其实大家想想,美国研发出来F1火箭的时候,咱们还在研究仿制苏联步枪,美国研发出来土星五号的时候,咱们正在忙活上山下乡。现在我国给航天领域的投资都没法跟美国比,如果加上历史沉淀,那差距更大了。
而且美国的航天业,绝大部分供应商都是市场上的企业,他们都有盈利,不用财政养。如果把这些企业算进去,我国在航天领域投入跟美国差距更大了。
也没办法,谁要我们起步晚呢,能有现在这个状态已经很夸张了。
不过差距不是问题,关键是态度。
就比如英国其实在大航海时代是个后知后觉的角色,等它结束内乱,才发现西班牙在美洲已经经营了上百年。赶紧也组织了海盗,哦不,船队去探索新大陆。不过去了美洲才发现好地方都被占了,比如现在的巴西,英国人只好殖民北美。北美现在被吹得不成样,其实当时是很差的,又是龙卷风又是寒潮,一个冬天经常冻死一半的殖民者。
可是英国人凭借着极致的务实和坚韧,硬是闯出了自己的天地,在英国人眼里,你比我强的地方,我就吸收,变成我自己的,然后打败你,最后它成了终极赢家。
所以说吧,国人的心态还是要开放一些,也做一个极端务实的民族,别人的优点我们就要拿来用,用好了,谁关心那玩意一开始到底是谁的?比如高铁,现在提起来那就是中国高铁,谁能想到最早咱们是从日本引进的。
对于未来,没啥可怀疑的,五百年前的大航海最终演变成了英法两个巨头的角逐。现在这场大航海打从一开始,就是巨头的游戏,只有中美欧三个玩家,可能还有一个印度,其他的都是围观群众。
也没必要在意谁早一点谁晚一点,最早玩转大洋的是西班牙人,最终还是输给了入场晚了上百年的英国人。中美的技术有差距,但是并不大,尤其是技术方案确定后,追起来非常快。前提是不能搞封闭,搞闭门造车。
最后一件事,就是对失败的容忍度,这个极其关键。干过几年工程的都知道,新方案落地,没啥好办法,只能是一遍一遍地尝试,开始几次失败是非常正常的,也是避免不了的。国内很多人对马斯克很苛刻,对咱们自己更苛刻,比如前几天蓝箭刚发射失败了一次,网上一堆嘲讽,这个真没必要,这个毛病真得改,不然接下来会自缚手脚。
关键还是那个老问题,开放,务实,尊重人才,尊重市场,善于学习善于吸收,没啥做不成的。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9#
 楼主| 发表于 2023-6-13 15:50 | 只看该作者
战争倒逼改革


原创 顾子明 政事堂2019 2023-06-12 22:18 发表于辽宁

1991年1月16日,老布什签署了国家安全指令文件,美军向伊拉克开战,海湾战争爆发。

如十多年后和三十多年后的那两场战争,开战之初,装备苏制武器的国家,普遍都认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必将付出惨痛。

可是美国却依仗其全方位的科技优势,用42天和极小的代价,就打残了号称世界第四的伊拉克,通过一场科技秀一举震惊了世界。

这一战,也让我们从梦中惊醒,深刻认识到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一言不发,转身回头全力发展经济,开启了军事现代化进程。

历史就是这么的奇妙。

本周,被北约武装起来的乌克兰也开启了试探性的反攻。

根据去年马斯克跟美国国防部和乌克兰的漫谈喊价,可以猜到,相比于去年的反攻,今年乌克兰的武器科技含量将更上一个台阶,拿着旧武器的俄罗斯大概率又将再一次向东部战略转进。

多年前,读了好多遍鹤总的《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印象中最深的,莫过于那一句:危机只有发展到最困难的阶段,才有可能倒逼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往往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去年,俄乌战争,让我突然明白,战争是一场更有效倒逼最佳解决方案的危机。

经济领域,是资源的全球重新配置。

俄罗斯原本运往欧洲的石油和天然气被断掉,全球最大的能源国家终于开始向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远远不断的输送矿产与能源。

从此,渴望能源20年的世界工厂再无油气卡脖子之忧,只要外部环境趋于稳定,就可以油门踩到底的刺激经济。

届时,无论战争将国土毁成什么样子,中国都可以通过能源的抵押贷款,用强大的基建能力帮俄乌两国重建家园。

军事领域,去年中国的无人机技术,美国的卫星星链技术,先后在战争中得到了有效验证,成为了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今年的战争,则将是AI的战场。

乌克兰军队的每一次试探性攻击,都是用人命在给美国的AI情报系统喂真实的数据,不断催生系统的升级。

配合卫星、无人机等收集的俄军参战数据信息,军用版的“ChatGPT”可以兵棋推演出俄军的兵力火力,部队动向、运输后勤后,则会根据己方的兵力部署和后勤,给出直接的作战方案。

这场战争结束后,无人机,低空卫星,AI、机器人(无人驾驶、无人操纵),都将迎来一场生产力的超级大爆发。

图片

虽然我厌恶战争,但这场战争,就像一场大火,将旧的生产关系打破后重建,在废墟后绽放出勃勃生机;

也像一场万国博览会一样,将大家陈旧的思想观念打破,把最先进的生产力直接展现在所有人的面前。

这段时间,好多朋友都在问我,为什么我们转变这么快。

从生产力的角度,大家可以看一下自俄乌战争之后这一年的科技大爆发,过去我们是不迷茫,而现在已经很清楚未来是什么样子了。

中国的体制不擅长探索,擅长的就是向着固定目标狂奔,现在战争已经把科技树点亮了,哪还有什么废话,利用体制的优势,集中力量朝着先进生产力方向加油干。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20#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13:50 | 只看该作者
掀桌子!比亚迪,干掉充电桩


以下文章来源于米筐投资 ,作者慧净
作者:慧净

5月28日,比亚迪举办秦L DM-i、海豹06 DM-i上市发布会,同时宣布新一代的DM-i技术。

这场发布会最大的亮点是,比亚迪满电满油状态下,居然轻松地跑出了2100公里以上的里程。

我和同事讨论这事时纷纷觉得不可思议。

就我们自己的油车而言,平常加满一箱油也就跑个600、700公里就到头了。

开电车的朋友,充满一次电基本上能跑400多公里就谢天谢地了。

所以,比亚迪这2100公里,确实把我吓到了,不用再刻意找加油站了,也不用找充电桩了。

事实上,比亚迪发布会上的2100公里还是保守数据了。

因为它邀请了很多第三方进行实测,结果如下。

图片
▲数据来源:网络、侵删

我们看到,无论是搭载第五代DM-i技术的秦L、还是海豹06 的实测数据都基本在2300~2500公里之间。

关键是这些数据不是那种理想路况跑出来的,而是在长坡、拥堵、空调、双人等实际的使用场景中跑出来的。

就是说,我一箱油可以从上海直接开到云南昆明了。

一下子,就治好里程焦虑了,再也不用满地图找充电桩了。

比亚迪还给出了一组数据,按92号汽油8元的价格计算,每公里花费差不多0.18元。

而油车怎么地也要0.5、0.6元往上了,费用几乎是比亚迪的2倍往上。

最重要的是,这两款车价格9.98万起,还能免息贷款,把价格也杀了下来。

这叫燃油汽车怎么活,这叫纯电车日子怎么过?

不过,我就是喜欢比亚迪这样的鲶鱼,整个行业才能有危机意识,不断地迭代新技术,不断地淘汰混吃混喝者。


图片


特斯拉CEO马斯克公开表示,比亚迪的车现在很有竞争力。

比亚迪能够搅动全球汽车行业,关键的就是DM-i过硬。因为“薄利多销”这样的打法,没有技术做支撑根本就是死路一条。

DM-i 技术从2008年发展到今天的第五代,能把车怼到2000+公里,就是不断死磕的结果。

这个技术的逻辑说起来其实并不难,我举个跑马拉松的例子。

大多数普通人跑马拉松肯定是跑不下来的,即使跑个5公里也有不少人会上气不接下气,这就好比油车,跑500公里很烧油、很浪费能量。

但是,大多数普通人散个步、走个5公里还是很轻松,基本不费啥劲。这就好比电车,跑个500公里省油,又便宜。

所以,大多数普通人长跑最好的办法就是跑一会儿、走一会儿,然后以一种平衡的状态达到终点。

同理,汽车跑马路也一样。

DM混动的思路,就是该用电的时候用电,该用油的时候用油,从而达到一种节能又跑得远的平衡。

比亚迪从刚开始的10多个油耗、干到5多个油耗、干到3多个油耗,再到当下的2多个油耗。

从“有电一条龙、没电一条虫”,硬是干到了现在的六边形战士。

这背后都是一点一滴的功夫。


图片
▲数据来源:网络、侵删。

比亚迪的混动逻辑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要做成功太难。

比如,车什么时候该用电,用多少电?什么时候该用油,用多少油?以及没电(亏电状态)的时候,油又该以怎么样的形式去平衡发电、充电、以油直驱?

这就是比亚迪十六年磨一剑的护城河了。


图片


比亚迪只用油、不充电,跑上2000+公里。

这种完美的自(油)发电,不仅是掀了国内的桌子,也将踹开国外的大门。

我之前看过一个泰国的报道,大意如下。

一个泰国年轻白领买了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她的家人向她抱怨道,为什么买一个电车?

我们国家哪有那么多的充电桩,你去哪哪都不方便。

你要知道,在泰国发展充电桩是一项非常庞大的投资,没人会去做这样的傻事。

没有充电桩,电动车根本就是大玩具。

这个白领回答了一句,我的车不需要充电桩,用油就可以给电池充电,油耗还少。

过去,不仅国外发展充电桩是一件棘手的投资,即使是在国内三四线城市发展充电桩也是困难重重。

现在,比亚迪搞了个2000+公里的新能源车,自(油)发电,不再需要高速公路上建充电桩,甚至连小区里的充电桩都可以省了。

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再也不需要当地建了充电桩,才能发展新能源汽车了。

2000公里、只加油、不充电,这就是历史性的变革。

比亚迪,趁势开启新一轮的出海序幕。

比亚迪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合资工厂,辐射中亚市场。

比亚迪在泰国建设工厂,预计2024年投产,年产能约15万辆,辐射周边东南亚国家。

比亚迪在巴西建立合资工厂,乘用车计划年产能达15万辆,辐射南美洲国家。

比亚迪也在面向欧洲的匈牙利、面向美国的墨西哥都规划了相应的产能建设。

泰国人将会开上泰国产的比亚迪,巴西人将会开上巴西产的比亚迪,欧洲人也将会开上欧洲产的比亚迪。

图片
▲数据来源:同花顺

这一切也将会反映在数据里。

10年前,比亚迪的海外业务占比14%;当下,比亚迪的海外业务占比26%;增长近1倍。

10年前,比亚迪的净利润为4个多亿;当下,比亚迪的净利润已经超越300亿;增长 70多倍。

10年前,比亚迪股价20多块;当下,比亚迪股价200多块;增长了近10倍。

2000公里、只加油、不充电。这个技术趋势继续下去,比亚迪也一定会在海外再造一个更大的比亚迪王国。

中国企业出海已经势不可挡,机大于危。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壹挺论坛

GMT+8, 2024-12-5 02:50 , Processed in 0.28181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