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必看
搜索
热搜: 养生 投资 壹挺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浅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的科技制造

[复制链接]

459

主题

949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830
21#
 楼主| 发表于 2025-9-3 14:3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这波“去美化”太猛,外企集体感叹:饭碗真被端走了


最近听朋友说,现在国内药企做实验用的试剂大部分都换国产了。

这件事听着挺怪的,我特地跑了好几个实验室去打听情况。

上海泰坦科技的销售员跟我说,他们公司的试剂现在销售速度比进口货快呢,价格还不到赛默飞的一半,并且能在当天就送到。

有个做抗癌药研发的老总跟我抱怨,以前美国那家公司的货总被海关卡着,等三个月都拿不着,耽误新药上市不说,光仓储费就白花几十万。
图片

马先生是睿智医药的高管,上个月接受采访时说了句大实话:“现在咱们用的试剂九成都国产了,因为人家更快!

”这话可不得了,

以前美国总是提升关税,导致德国那边的货物运输速度减慢了。

我仔细算过一笔账,进口一瓶试剂,再加上关税以及运输的费用,这些钱足够买三瓶国产的试剂了,而且这还没把折腾的时间算进去呢。

南京诺唯赞的徐经理说,他们四月份客户订单翻了四倍,全是来换进口货的。

不过这事可不止省钱这么简单,
图片

我去溪洛渡水电站采访过,那里的工程师说,以前控制系统的“大脑”全用德国西门子和法国施耐德的,结果人家系统有漏洞,差点被病毒瘫痪。

现在全都换成国产的“龙芯”啦结果运行效率变得更高了呢。

一个技术员给我看数据,国产系统出故障的次数比进口的少了七成。

这让我想起新闻里说的,美国搞制裁的时候,西门子在南通建厂都来不及,罗氏在苏州扩产又缺人。

现在有意思的是,西方企业慌得不行。德国默克花了7000万欧元在南通建厂,瑞士罗氏在苏州扩建基地,可这都晚了。为啥?因为中国企业已经抱团了。华为帮水电站装5G网络,涪陵龙芯给系统做安全防护,药企之间还共享数据。有个做化工的老板跟我说,他们现在用的PLC系统全是国产,维护费省了六成,关键还能自己升级。
图片

最让我意外的是年轻人的态度。采访过几个刚毕业的工程师,他们宁可在本土企业加班,也不想去外企拿双薪。有个00后说:“以前觉得老外的设备高大上,现在发现国产的更懂咱需求。”政府还给转岗工人培训,上海一家外资试剂厂的工人全搬去泰坦上班了,连老板都感叹:“早知如此,不如早换赛道。”

听说现在连东南亚都在用咱们的设备。越南有个电厂负责人说,国产PLC系统维护成本比西门子低六成,这可不是小数目。不过也有担心的,有人问:“国产替代会不会影响国际认证?”内行人解释,现在用区块链技术做数据共享,慢慢就能被国际认可了。

最近行业白皮书披露了一组数据,国产试剂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68%,预计两年后有望超过欧美品牌。但在我看来,这仅仅是个开端。从试剂到控制系统,再到芯片,一旦中国人的这股拼劲儿上来,没有什么是不敢替换的。正如溪洛渡水电站一位老工程师所言:“过去连参数都看不懂,如今已经可以教德国人如何兼容我们的系统了。”

在这波替代的潮流里,最让人担心的是西方的企业。

他们以前老是习惯轻轻松松地获得利润,现在突然要跟我们比技术和价格,那肯定很难一下子就适应过来。

不过对于中国来说,这可是个好机会呢,
图片

只有把安全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技术才能够真的受我们控制。

把这个事情想得明明白白的,以后哪怕再遇到任何的制裁或者封锁,都不用害怕啦。

现在问题是,接下来换什么?听说连飞机发动机的关键零件都在做国产化,这要是真成了,那可真是不得了。不过咱们先看眼前,医院、工厂、地铁站到处都在悄悄换设备。你说说这股风潮,能挡得住吗?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9

主题

949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830
22#
 楼主| 发表于 2025-9-4 16:47 | 只看该作者
你不认识的阅兵高新武器,我整理了参考资料


93阅兵结束了,本次阅兵最大的特点就是高新武器特别多,首次亮相的那种。

中国有很多军迷,数量极其庞大,但面对本次军演在预演中展示的装备,是这个不认识,那个不认识,啥都不认识。

那些平时叭叭叭很能说的军迷,这次集体哑火,全体变军盲。

总的来说就是众生平等,反正大家都是军盲,我确实啥都不知道,但你也不知道。

在正式阅兵前的彩排现场,就连很多吃军事饭的军事博主也都变军盲了,有军事博主的解说词甚至变成了:

这是一个坦克,这是一个导弹。

你不废话么,我又不瞎,我能不知道这是一个坦克那是一个导弹?其他的信息呢,不说点?

没了,就这么多。

甚至还有更离谱的,有军事博主在直播时说出了“这是一个东西”这样的解说词。

说的一点毛病都没有,这些新装备确实是一个东西,很严谨。

全网都不知道这些是啥东西,只知道是一个东西。

但幸好高手不少,具体的参数那肯定是没有的,但至少那些装备是干啥用的是可以猜出来的。

我把这些基础资料整理了一下,让大家了解一下,对本次阅兵的新装备能有一个大概认知。

中国这次阅兵展示的新式装甲车,100系列装甲支援战车,左边看长这样。

右边看长这样。

这个装甲车的炮管子咋这么细?

要那么粗的炮管子干嘛,够欺负步兵就行了,电子设备装的多才是王道。

这个装甲车,浑身上下都是电子设备,大概有这么多东西。

眼尖的人可能已经发现了,这装甲车后面直接带着一辆无人机。

更眼尖的人可能已经发现了,这无人机是不带炸弹的,带着一个很像大灯泡的东西。

这个很像大灯泡的东西,毫无疑问是个雷达,无人机带着上天后会拥有一个极大的探测范围。

从正面看,那就更清晰了。

所以这个装甲车的本质,是一个装甲服务器。

既然是装甲服务器,那带路由器和天线就够了,要什么炮啊,炮在天上呢,不用自带。

至于真正的新一代主战坦克也出现了,100系列主战坦克,和装甲服务器基本长的一样,但拦截弹的数量多了很多,还配了明显是针对无人机的防空武器,至于雷达也是装满了一身,浑身上下都是科技。

这个坦克的炮管子,很异常,太细太短了。

这是我们99A坦克炮管子的粗度。

这是我们99A坦克炮管子的长度。

和99A坦克的巨大尺寸比起来,很明显我们的新一代主战坦克炮管子尺寸很异常,只能说比上面那个装甲服务器强一点,勉强可以说不细,但绝对不粗,且很短。

根据二战的经验,谁的炮管子粗谁有理,这么细的炮管子甚至都无法做到破甲,伤害力直接归零,而炮管长度直接决定初速和射程。

但根据俄乌战争的经验,炮管子根本没啥用,坦克基本都是被无人机击毁的,想依靠坦克的炮管子击毁敌方坦克很难。

那我们新一代主战坦克上,这个不粗不细的炮管子是干嘛的?

既然最新的经验表明无人机才是坦克的天敌,那我们就不需要无限增粗炮管来对付坦克装甲,保留一个不粗不细的炮管来对付坦克之外的目标就行了。

至于碰到了坦克怎么办,很简单,换无人机就行了。

不是你想的那种从坦克里面放飞无人机,太low了,那是弱鸡国家没办法,才拿民用无人机去打坦克的。

美国那边军演所展示的无人机,是这样的,自以为很高科技。

而我们这边的军用无人机有多种形式,其中一种是直接把炮弹改造成了无人机,叫炮射无人机。

这种炮射无人机可以使用大炮、迫击炮、火箭炮等多种武器进行发射,也可以直接在坦克上进行发射。而且所有种类的炮弹都可以这么改造,包括针对坦克的破甲弹。

和普通民用无人机挂载炸弹的攻击模式相比,这种炮射无人机的优势在哪里?

首先就是射程优势,民用无人机挂载炸弹后航程不过10公里,加强版的也很难飞20公里。

而炮射无人机的本质是炮弹,射到天上之后才变形成无人机,所以射程的起步就是炮弹的射程,基础就是20公里,要是炮弹下面上增程药包加一个推力,极限可以打50公里。

而炮射无人机在这个基础上,还能飞,到了高点之后可以直接变身成滑翔机,使用滑翔模式前进,而不是炮弹那样自由落体,同时自身还有一定驱动力进行自由机动。

这样搞,只要需要,射程最远可以到百公里。

众所周知,一寸长,一寸强,射程肯定是越远越好,长手就是可以随便欺负短手。

然后就是速度特别快。

普通民用无人机的起步加速是特别慢的,需要一点点慢悠悠加速,想飞20公里,就算是速度最快的穿越机也得十几分钟。

而炮弹就不一样了,以坦克炮弹为例,0.005~0.1秒就能加速到5倍音速,几十秒后就能命中20公里之外的目标。

众所周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越快越强,速度快的就是可以随便欺负速度慢的。

都是坦克,一个携带无人机挂载炸弹,一个直接用炮射无人机,然后坦克大战,结局必然是血虐,比打地鼠都简单。

所以只要在坦克里携带一定的炮射无人机,那就不需要关心怎么应对敌方坦克了,既然如此那炮管子自然不需要做那么粗,再怎么样发射的炮弹都比俄乌战场无人机挂的那些小炸弹要厉害的多。

炮射无人机这么厉害,自然也有技术难点,那就是在炮膛里发射的时候,无人机部件需要承受5000~10000倍重力加速度。

民用无人机如果承受这个加速度,0.001秒之内就会解体,因为用的材料基本都是塑料。

但军用的炮射无人机就可以承受这个加速度,只要炮弹扛得住那无人机就扛得住。

在炮射无人机面前,民用无人机就是民用的,拿去军用那就是玩具。

在欧美拼命追赶民用无人机的时候,我们的炮射无人机已经装备军队了,甚至因为过于落后都可以公布了。

更甚至,我们的新一代坦克都造出来并装备军队了,炮管尺寸大改,全身上下都大改。

而且还有进化空间,以后的中国陆军坦克,操作界面可能是这样的。

这不是幻想,而是已经初步实现了。

本次阅兵,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无人装甲战车。

雷达、履带、机枪,还有几发很明显的炮管子。

这样的无人坦克乌泱泱出现的时候,不比机器狗带劲多了。

除了比机器狗厉害的军用无人坦克,本次阅兵还展示了军用级的无人机。

虽然目前不知道数据,但就冲这个造型,很明显这就是奔着隐形无人机去的,而且查打一体。

展示完了无人机装备,我们还展示了反无人机装备。

这是传说中的激光反无人机特种装备,但这不是全部,我们这次展示了4种反无人机神器,从软杀伤到硬杀伤均有。。

其中最离谱的一个,是仅存于概念中的微波武器,直接出现在了阅兵现场。

下面这个大面板,就是反无人机方阵中的一员,而且是压轴的

除了这个,网络空间作战方队也很有看头。

特点是天线特别多,一看就很高科技。

还有下面这个很奇怪的装备,没见过也不知道干嘛的,但央视在阅兵现场介绍的时候,说这个装备擅长空天对抗,可以破网断链,听着就很厉害的样子。

还有下面这个大家伙,超级激光武器。

你可能感受不到这东西到底有多大,所以需要一个参考物,那个看起来不是很大的激光发射器,其实比一个人都高。

这个东西,被形象的称之为光棱坦克。

但实际上这个激光发射器不是陆军用的,是海军用的,出现在的也是海军方阵。

那个看起来庞大的车辆只能运载激光发射器的本体,无法提供足够大的功率。

这个激光发射器需要的功率太大了,陆上装备无法支撑,只有海军舰艇才能提供足够的载重和功率支撑。

用途就是打导弹的,用光速去反导弹,只在理论中存在的反导模式,已经实装然后出现在我们阅兵现场了。

除了光棱武器,海军还拿出了2个新的高科技。

第一个是首次亮相的HSU100无人潜航器亮相,具备隐蔽布放封锁、自主探测识别、集群组网攻击等作战能力,是海上作战的“奇兵利器”

第二个是首次亮相的AJX002大型无人静音布雷器。

采用锂电+泵推的模式,特点是静音+大潜深,可以绕过岛链的水下监听阵列,悄无声息的进行战略级的、量大管饱的布雷封锁。

而后勤方面,这次拿出了专门针对机械装备的后勤装备保障车。

看到这个机械臂,玩过红警的人就已经知道了,这个叫维修车,可以给坦克加血。

以前只在游戏里有,如今现实里也有了。

除了这些,后面的导弹部队,拿出的新东西就更加的重量级。

CJ系列导弹,这次亮相的是CJ-1000导弹。

这个CJ-1000导弹,是一个导弹。

其他的参数信息,没了。

但是我们可以参考下CJ-100导弹的公开报道。

图片
当然了,这个图是好事军迷P图P出来的。

央视采访的原话,写的是CJ-10打的是面目标,CJ-10甲打的是点目标,CJ-100打的是点目标里的点目标。

图片
至于CJ-1000是打啥的。

既然CJ-100打的是法棍上面的苍蝇,那CJ-1000打的可能就是苍蝇眼睛。

阅兵现场的央视解说词,给CJ-1000的是四个字“点穴利器”,很形象,很通俗易懂。

这次出场的还有HQ-29导弹。

图片
红旗29导弹是干嘛的?

没人知道,别说不知道参数,甚至没人知道这导弹是干嘛的。

别觉得离谱,还有更离谱的,在这次亮相之前,互联网上的军迷都不知道中国还有红旗29导弹。

但红旗19导弹是有的,其公开资料可以参考一下。

红旗19导弹是高空反高超音速导弹,速度10马赫以上,可用于中段反导拦截,在这次军演之前是世界最先进的反高超音速导弹武器,是中国左右互搏的产物。

左右互搏的意思,就是中国在研发出的世界上最先进的高超音速导弹之后,虽然其他国家都没有厉害的高超音速导弹,连美国都没有,但中国总觉得别人会研发出厉害的高超音速导弹来炸自己。

于是就搞左右互搏,自己模拟炸自己,然后研发出了世界上最厉害的反高超音速导弹。

以上这些,只是红旗19的信息。

至于其他国家别说摸到红旗19的边,连摸到高超音速导弹的边都没做到,中国这边就已经研发出了红旗19的升级版。

这是中国的一贯作风,朱日和训练基地搞红蓝对抗的时候,蓝军对标的从来都不是美军,而是外星人,把整个地球所有人类国家最先进的东西都给蓝军了,包括中国自己的,然后假想这样的蓝军来进攻自己。

中国的很多军工产品都是这样的红蓝对抗弄出来的,一波人负责疯狂研发无人机,一波人负责疯狂研发反无人机;一波人负责疯狂研发隐形飞机,一波人负责疯狂研发怎么反隐形飞机。

那一波人负责疯狂研发高超音速导弹,自然会有另一波人疯狂研发反高超音速导弹。

因为研发团队的对手是自己人,而不是美军,所以红旗19研发出来之后并没有等“友商”,而是直接开始研发下一代产品,现在把红旗29给弄出来了。

以上是常规部队拿出的新装备,比你手机更新换代的都要快。

而作为国之重器的核导弹方阵,正常来说更新换代是很慢的,但这次也拿出了很多新装备。

首先就是JL-1导弹,惊雷核导弹,首次面世。

图片
惊雷导弹没有任何资料。

但出现在了核导弹方阵中,所以是核导弹,挂的是核弹头。

现场介绍说这个是“空基远程导弹”,那这个核导弹就是挂在飞机上发射的,而“远程导弹”的定义则展示了射程,最低3000公里起步,可能是四千也可能是五千,但最低3000公里。

然后就是东风快递系列了,历次阅兵的核导弹压轴武器,这次出场的是东风-61导弹。

图片
东风,六十一?

上次中国大阅兵,压轴的是DF-41战略洲际核导弹,六十一是个啥,怎么跳过了DF-51直接变DF-61了。

而以前拿来压轴的DF-41导弹,这次则没有露面,由DF-61取代了位置。

所以DF-61就是DF-41的进化版,虽然参数未知性能未知,但最少更新了一个大版本,可能更新了2个大版本。

图片
但是。

虽然DF-61取代了上次阅兵DF-41的核导弹方阵压轴位置,但这次核导弹方阵负责压轴的并不是DF-61,而是DF-5C。

不仅是首次亮相,而且阅兵现场解说给了很长,而且很重量级的解说词。

核导弹方阵所有的导弹,都是一辆车负责运输的,但DF-5C不是,导弹被拆成了三个部分,由三辆车负责运输。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三辆车运的东西合在一起,才是DF-5C。

图片
央视在现场的解说词为:

“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是我国战略反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打击范围覆盖全球,全时戒备、有效威慑,以武止戈、砥定乾坤。

液体导弹,全时戒备,打击范围覆盖全球,这句话的意思就是DF-5C的射程超过了2万公里,可以打击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而且随时可以发射。

官方给这个第一次面世亮相的新装备的定位,是砥定乾坤。

在前面那么多高新装备的面前,以及一堆高新核导弹武器的面前,敢坐压轴位置,被官方用了砥定乾坤这样的形容词,足以证明DF-5C的技术含量以及含金量。

而空军方面,可以说的不多,因为六代机保密,未参加本次阅兵,挑大梁的是五代机歼20。

但在国外大杀四方,立下了卓越功勋的歼10战机。

这次阅兵负责坐小孩那桌,专职拉彩带。

图片
除了这些,其实还有更离谱的信息。

根据公告,本次阅兵展现出来的“高科技”,其实并不是高科技,全部都是我军的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也就是技术已经成熟到可以量产的装备,部队普通官兵目前使用的就是这些。

图片
已经有点落后了,所以才公开亮相的,至于那些真正的高科技,能当杀手锏的,目前全都高度保密,比如六代机本次阅兵就没有亮相。至于实验室里预研的,那更是机密中的机密。

2023年的时候,解放军报发了一篇文章,要全体官兵切莫过度依赖高科技装备,让全体官兵回忆抗美援朝的优良作风。

图片
当时大家看不懂,到了2025年93军演的时候大家就看懂了,这些现役主战装备很有可能是2023年之前就发下去了。

你现在看到这些高科技是什么感受,几年前那些直接使用的官兵就是什么感受,而且还要强好几倍。

所以军报发文了,要求切莫过度依赖高科技装备,不要心生骄傲,不要觉得装备过于高科技就自以为无敌了,要官兵们多想想抗美援朝,不要学美军,要学志愿军。

万万没想到,如今我们成美军了,高科技装备跑我们这边了。

本次大阅兵之后,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的新装备,世界会更清晰的理解,为什么如果俄罗斯拿到了中国的军事补给,俄乌战场的局势早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图片
中国人说话有多实在,老外现在知道了。

本次阅兵,很直观的展示了祖国军队今日的强大,让人直观的看到了什么叫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9

主题

949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830
23#
 楼主| 发表于 2025-9-7 09:18 | 只看该作者
“打外星”超级武器曝光,原来中国的目标真的是星辰大海!


“打外星”超级武器曝光,原来中国的目标真的是星辰大海!

9·3阅兵的武器已经够让人震撼了,但没想到,刚刚公布的超级武器,更加令人震撼!

以前总说,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可能很多人是一句口号和抒发式的表达,但看完下面的消息会发现,原来我们的目标真的从来不是“地球内卷”,而是真正的是星辰大海!

一、中国小行星防御计划曝光,全球震动

近日,在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透露,我国正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旨在验证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行性。这一消息瞬间引发全球关注。

这项任务的核心是“伴飞+撞击+伴飞”的创新模式:先由观测器抵近小行星,详细测绘其轨道、形貌等参数;随后撞击器以高速撞击目标,全程通过天地联合观测技术,精准评估撞击效果。这不仅是技术壮举,更是人类首次系统性验证“主动防御”小行星威胁的能力。

为何要盯上小行星?

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已发现的近地小行星数量超过3.6万颗,其中与地球最小距离在0.05个天文单位、直径大于140米的被定义为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约占总数的近十分之一,直径超1公里的约2000颗。据科学家估计,直径大于 1 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大约为每70万年1次,而直径大于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则更低,大约为每1亿年1次。

尽管概率极低,但一旦发生撞击,对我们地球造成灾难将是无可挽回的。假定小行星密度为3g/cm3,且运动速度为每秒25公里时,如果是直径500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其能量高达3000百万吨,运动速度如果再增加,则能量更大。一旦直径超过1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就会引发全球性生态灾难,如气候剧变与生物灭绝等,其释放的能量足以摧毁一个中等国家。

近地天体撞到地表时,会造成一个比自身直径大10倍的洞,但其实际破坏的范围更远超于此。最有名的一次撞击是6500万年以前,一个直径约10公里的小天体撞击在墨西哥湾的一个半岛上,所有撞击物质气化后抛射在半空,整个太阳辐射大大减弱,据科学测算地球年均温度当时一下子降低18℃。那次撞击后,整个地球陷入黑暗,光合作用无法进行,植物大批死亡,引发地球上各种动物大量死亡,恐龙就是在这种恶劣环境中大批灭绝,而当时地球上大约70%的物种也一道消失。

在导致恐龙灭绝前更古老的时候还有一次小天体撞击地球,大概接近80%的地球物种消失。科学家们找到的证据显示,这两次撞击后地球至少还有5次遭小天体撞击,给地球上气候环境带来巨大灾变:完全像冬天一样,温度巨降,冰盖扩大,海水倒退,整个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生物大批死亡。

更近的一次撞击发生在1908年,一颗仅长数十米的小天体撞上西伯利亚,也毁了方圆40公里内的森林,爆炸威力相当于600颗广岛原子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此举,是真真正正的在为全人类安全谋福祉做贡献,这才是世界领导者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搞“小院高墙”,消耗大量资源去搞人类“内耗”。当然,我们发展航天事业,去撞击其它小天体,这也是在抢占深空探测与防御技术的制高点,我们可以从这些天体中发现一些修后矿藏,还可以通过打击这些小的天体提高自身防御的技术能力等。

二、技术突破背后,是中国航天事业撑起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高度

从“天宫”空间站建成到“奋斗者”号深潜万米,从“天问一号”登陆火星到探测月球,乃至未来实现载人登月,以及不久的将来在月球建立科考基地,再到这次小行星防御任务规划,中国航天的发展脉络我们是清晰可见的。说白了,中国人的梦想就是星辰大海,就是面相宇宙要安全,面向深空要资源,面向科技要未来,我们不要搞人类内卷,我们不搞相互拆台,我们就是要领导全人类奔向更远大的目标。这是什么?这才是伟大理想啊!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基于地球本身,而是面向宇宙的。因此,此次任务绝非孤立行动,而是我们伟大目标的关键一步。

早在2025年5月,中国已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目标正正是对近地小行星2016 HO3的伴飞以及采样返回、主带彗星311P伴飞探测等任务。这一连串动作,印证了占豪此前的判断:中国航天的“深空战略”已进入“实战化”阶段。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未单打独斗,而是向全球发出合作倡议,推动地面联合监测、数据共享等合作。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与美国NASA代理局长达菲叫嚣的“与中国登月竞赛”形成鲜明对比。美国主导的空间站号称“国际空间站”,却不允许其他国家参与科研。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中国已经开始了将中国的空间站分享给其他国家一起来搞课题研究。看看,这才是高度,这才是境界啊!与美国把太空武器化相比,中国要的是“太空和平开发”,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与西方冷战思维的根本区别。

三、中国发展已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开发,向未来百年展开战略布局

小行星防御看似科幻,实则既关乎人类的生死存亡,也关乎人类的资源命脉。根据前面占豪的介绍大家应该就会明白,真的有较大体积的小型天体撞击地球,真的可能把几千年的人类文明瞬间灭绝,所以做监控与防范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责任,中国现在是主动承担人类的责任。

那么,为什么说小天体也是人类的资源命脉呢?据美国行星学会统计,一颗直径1公里的小行星,其金属资源价值可达数万亿美元。这一估算基于对小行星金属成分的初步分析和未来开采技术的设想,具体数值需结合实际探测数据进一步确认。但是,小行星上的资源是巨大财富这一点却是毫无疑问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小行星可能来自其它星球乃至其它星系,其资源结构必然与地球有较大差异,这就会给人类发展带来更多新的可能性。

图片

很显然,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作为有志向领导全人类奔向星辰大海的伟大中国,显然对此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吴伟仁院士透露,我国正构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不仅能预警小行星威胁,还可为资源开发铺路。从深空探测到资源利用,中国要的是可持续的太空主导权,而不仅仅是为了与谁展开什么竞争。

对比美国,为了和中国竞争,其“阿耳忒弥斯计划”原计划将2024年实现载人登月,担心现在却因预算短缺屡次延期。其实,美国短缺的又何止预算呢?人才不短缺吗?工业链不短缺吗?为啥屡屡受挫?不就是人、工业都没了嘛,效率太低,无法完成。美国原计划2024年载人登月,这个计划是中国提出2030年前后登月后美国提出的,估计中国载人登月实现后,美国这一计划也不一定能实现。

当然,中国对太空的探索可不止登月,也不止小形体,中国已形成了“探月—火星—小行星—空间站”的全链条规划。正如的航天专家所言:“除非政策剧变,美国极难赶超中国。”

美西方总觉得中国是威胁,但他们不懂中国人,中国的太空计划不是针对他们,他们也根本不在中国的目标当中,中国人的太空长征,是真的星辰大海,而且这一切的计划都只是刚刚开始!

图片

从“两弹一星”到今日的小行星防御,中国航天人始终在践行钱学森的预言:“手里没剑,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这次任务,既是“星辰大海”的技术验证,在9·3阅兵后放出这一消息,客观上也能起到战略威慑作用——太空技术就是人类技术的制高点,谁掌握了深空防御与开发技术,谁就掌握未来话语权。

战友们,占豪始终坚信,中国人的征途注定是星辰大海。当西方还在争论“是否该防御小行星”时,中国已动手实干;当某些国家把太空当成新战场时,中国却在呼吁全球合作。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也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所在!我们的目标是带着全人类一起飞,而不是像西方那样搞殖民、搞奴役!

未来三五年,中国还将曝光更多“超级工程”——从千米级超大型航天器到月球基地,从空天飞机到火星探测。这些构想目前尚处于学术研究与可行性论证阶段,部分项目如国际月球科研站已进入多国联合研讨阶段。让我们拭目以待,看东方巨龙如何在星海之间,写下属于中华民族的壮丽史诗!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9

主题

949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830
24#
 楼主| 发表于 2025-9-24 11:53 | 只看该作者
人类首次,五代隐形战机公开电磁弹射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五代隐形战机的电磁弹射诞生了。

9月22日,中国官方公开视频,福建舰航空母舰成功电磁弹射歼-35、空警-600以及歼-15T,这标志着中国福建舰可以开始接收舰载机形成战斗力了,以后我国可以实战出动的航母又多了一艘。

同时,也标志着人类目前最先进航母的诞生。

美国也有电磁弹射航母,美国的五代隐形机F-35C也能蒸汽弹射起飞,但美国不能电磁弹射F-35C起飞。

美国五代隐形战机F-35的舰载机版本是F-35C,满油满弹的起飞重量是31.8吨,超过了美国最先进航母“福特”号的弹射能力。

2019年的时候,装载了电磁弹射系统且成功下水的美国最新航母“福特”号就开始尝试弹射起飞F-35C了,但弹射失败。

到今天福特号都没能成功弹射F-35C,其电磁弹射系统无法支撑31.8吨的这个重量,且故障率奇高无比。

但美国的蒸汽弹射系统,是可以弹射F-35C起飞的。

电磁弹射确实明显的先进,但硬指标达不到,顶级战机上不了舰,那就无法让航母形成战斗力,所以福特号航母一直趴窝,身为美国最先进和最贵的航母,一直到2023年才首次离开母港开始实战部署,并且只能执行简单的任务,硬骨头都交给其他的“落后航母”去干了。

2020年,特朗普第一个任期末的时候,获知福特号的电磁弹射状况,曾经让海军把电磁弹射拆了,换蒸汽弹射。

这个想法没什么问题,于是让一艘昂贵的航母趴在母港里迟迟无法形成战斗力,还不如改回蒸汽弹射,先有战斗力再说。

没有落实的原因,是全球唯一能生产航母蒸汽弹射系统的BW公司,最后一个订单是90年代末接到的,最后一套蒸汽弹射系统的交付是2014年完成的,接近20年的时间没有拿到新订单。

完成最后一套蒸汽弹射系统的交付后,美国BW公司干脆利落的宣布破产,拆除了整套生产系统,资本效率极高。

到2018年的时候,BW整个公司已经被处理的干干净净,连没人要的设备都被卖到废料市场了。

到2020年的时候特朗普想给福特号换回蒸汽弹射系统,怎么换?没法换了,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改良”福特号的电磁弹射系统。

既然美国的蒸汽弹射系统,性能显著优于自己甚至都已经实装在福特号上的电磁弹射系统,为什么非要换成电磁弹射?

因为蒸汽弹射系统缺点很多。

第一个缺点,耗能离谱。

蒸汽弹射系统对航母的动力系统要求极高,能量利用效率仅有4%-6%,大部分能量被浪费了。

而福特号电磁弹射系统的能量利用率达到了60%,中国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能量利用率更是高达90%。

能量利用率高,就可以把能量节约下来做其他的事情。

但这个还只是蒸汽弹射系统所有缺点里最小的那一个。

第二个缺点,启动太慢。

完全的冷启动,电磁弹射系统只需要18分钟,而尼米兹级航母的蒸汽弹射系统,冷启动的常态战斗数据为45~90分钟。

需要蒸汽储存和管线预热的特点,让蒸汽弹射系统的准备时间特别长,如果是有了充分准备时间的进攻那还好,如果是被突然袭击需要紧急升空,那这个时间差距有可能是致命的。

第三个缺点,体积巨大。

蒸汽弹射系统重达500~530吨,占用空间1100-1132立方米,而电磁弹射系统重约200多吨,占用空间425-500立方米。

而且这些仅是主机差距,蒸汽弹射还额外需要大量的蒸汽管道、高压储气罐和大量的淡水消耗,如果把这些占用的空间都算上,那差距更加夸张。

采用电磁弹射系统后,节省下来的宝贵空间和重量,可以用来搭载更多航空燃料、弹药或其他装备,直接提升航母的持续作战能力,同时系统维护更简单,模块化的电气系统需要的维护人员更少。

第四个缺点,蒸汽弹射的推力调节幅度小。

电磁弹射系统可以轻易调节推力大小,上到三四十吨的重型舰载机,下到两三吨的无人机,电磁弹射系统都支持弹射,但蒸汽弹射系统调节起来就麻烦多了,毕竟调节蒸汽比调节电流要困难的多。

这就导致能上蒸汽弹射航母的仅有提前设定好的机型,想后期增加很困难,适用幅度窄。

第五个缺点,对环境要求高。

蒸汽弹射系统是热推动,对环境的温度是有要求的,在寒冷海域效率会明显降低,甚至可能因为蒸汽冷凝结冰而影响整个航母的使用。

而电磁弹射则完全没有这种顾虑,在所有环境下表现都差不多,而且作为船体综合电力系统的一部分,和未来定向能武器的兼容性更好,为航母未来的升级改造奠定了基础。

第六个缺点,也是最大的那个,能量恢复速度慢。

电磁弹射系统的超级电容,充能一次仅需15秒,而蒸汽弹射系统的锅炉蒸汽充能,最快也要45~90秒,而且在连续弹射8-10次后需暂停15-20分钟恢复压力。

这直接导致电磁弹射航母可以多机连续弹射,方式是交替使用弹射器无需停顿(如1-2-3-4循环),而蒸汽弹射航母在压力不足的时需要暂停1~2条弹射器。

加上甲板复位、飞机定位、油料补给等消耗的时间。

所以美国的蒸汽弹射航母,一昼夜极限只能出动150架次,而福特号的设计标准是一昼夜270架次,实际测试做到了300架次。

对航母来说,极限起飞架次就代表了极限战斗力,所以使用电磁弹射系统后,理论上航母的战力可以翻倍。

因为蒸汽弹射系统这一系列的缺点,所以美国早就决议要以电磁弹射系统来取代蒸汽弹射系统,至于弹射推力,福特号电磁弹射系统的设计值也能让50吨的战机起飞,远超蒸汽弹射系统,只是最后建好了发现没达到PPT上的设计标准而已。

无法弹射31.75吨的F-35C,直接导致福特号航母战力暴跌,成为了边缘战力,这里面的战力差距其实远不止一个五代隐形战机。

因为F-35C的空重是14~15吨,满油满弹的最大起飞重量是31.75吨,福特号航母也许无法起飞满油满弹的F-35C,但起飞一个减油减弹的F-35C是没问题的,这会对飞机的航程和战斗力造成直接削弱,但也能拥有五代隐形机。

真正的战力差距,体现在其他地方。

这次中国官方宣布的是三型舰载机同时弹射成功,除歼35外,还有歼-15T,以及空警-600。

并列在一起说,都分配了福建舰宝贵的航母空间给它们,那就说明它们同等重要。

满油满弹下,歼-35的起飞重量是32吨,空警-600的起飞重量是32吨,歼-15T的起飞重量是33吨。

歼-35和歼-15T,你可以减油减弹,但空警-600没有弹药一说,要减就只能减油,其油料重量仅为4吨左右,减不了多少,而且一旦你减了油那就航程大减或者续航时间大减。

歼-35是五代隐形战机,空战无敌。但这并不代表歼-15T和空警-600的重要性比歼-35低。

歼-15T虽然不是五代机,也不隐形,但歼-15T是特化的重型舰载机,航程和载弹量都远远高于歼-35。

注:工作人员非美团和饿了么员工

歼-15T不仅载弹量大,还有12个武器挂点,兼容PL-15远程空空导弹、YJ-83K反舰导弹、KD-88空地导弹等,可同时执行防空、反舰、对地任务,单机任务弹性强,与此同时作战半径超过了1500公里。

战时,福建舰部署在距离大陆200公里的海域里是可以保证安全的,然后歼-15T的航程达到了1500公里,携带的PL-15远程空空导弹最大射程约‌300公里,综合下来就是可以打击对2000公里范围内的敌方目标实现拒止任务。

因为满油满弹的歼-15T可以在福建舰上出击,所以中国航母福建舰的打击范围才能覆盖第二岛链。

而新华社发布的弹射短视频,标题更是起为《射程之内,没有远洋》,话都已经明着说了。

有人可能不知道打击范围覆盖第二岛链有多夸张,我放个图你们一看就知道了,这打击范围都快覆盖到澳大利亚门口了,而航母本体还在我们家门口呢。

图片
歼-35和歼-15T同时上福建舰的意义,是歼-35依托隐身性能突防,执行高风险制空,如击破敌方预警机,击落敌方隐形战机夺取制空权,和隐秘侦查任务等。

而歼-15T的任务是“空中武库机”,在歼-35肃清威胁后,以饱和火力打击水面舰队或地面目标,并且也可以当一个武器发射架,协助歼-35发射空空导弹。

而空警600,看似不起眼,实际上是航母战力的最大组成部分,福特号无法单独出击的最大原因就是预警机问题。

地球是有曲率的,因为地球曲率的存在,假设舰载雷达高度为10米,那么几何视距仅为11.3公里。

不是说肉眼只能看那么远,而是雷达也只能看那么远,超过之后探测的雷达波就已经越过目标头顶了。

想要提升雷达的探测范围,只能提升雷达的高度。

把舰载雷达提升到20米高,那探测范围就可以提升到13公里,舰载雷达提升到30米高,那探测范围就可以提升到15.8公里。

很显然,完全不够看,在现代海战中这和瞎子没区别。

所以现代海军舰队出行,必须带舰载预警机,因为只有飞机才能拥有足够高的高度。

在同样的技术条件下,越重,越大,性能就越好。

中国的空警-600,预警范围高达500~600公里,敌方目标只要进入这个区间就会被探测锁定,然后就是必然被导弹消灭。

图片
现代航母都是攻高防低,所以航母对战的本质就是预警机对战。

谁的预警机性能强,谁就能更远范围的锁定对方的五代隐形机并击落,谁就能获取制空权并最终击沉对方航母。

而五代隐形机升空的首要作战任务,就是找到并击落对手的预警机,优先级比击落对手的隐形战机还要高,而且高得多。

福特号航母的电磁弹射系统推力不足,那就无法搭载重型预警机,那预警探测的范围就会大减,所以福特号航母无法单独作战,需要其他航母上起飞的重型预警机配合才行。

歼-35、歼-15T和空警-600的设计重量都差不多,美国那边也类似,福特号无法弹射F-35C,就无法弹射美国的重型预警机。

所以哪怕福特号可以弹射减油减弹的F-35C,也没有这么做,因为重型预警机无法上舰,那就形不成战斗力,就没有什么意义。

福特号宣称要弹射F-35C都6年了,至今都没有成功弹射,倒是我们的福建舰率先弹射了。

从官方发布的视频中大家可以看到,极短的起飞距离代表明显是弹射,毫无任何蒸汽代表的则是电磁弹射。

有没有弹射系统,从甲板形状就可以一眼看出来。

图片
而采用的是蒸汽弹射还是电磁弹射,从起飞情况就可以一眼看出来。

和美国航母烟雾缭绕的起飞情况相比,我们的科技感和现代感那可就强多了,是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差距。

图片
落后的帽子,被我们甩到了鹰酱头上。

图片
对这条电磁弹射系统的成功运行,马院士居功至伟。

图片
当年的我们远远落后于美国,但那是当年了,如今我们的海军司令再也不用这样了。

图片
王师航母弹射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三型舰载机在福建舰首次弹射起飞后,福建舰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航母,战斗力也最强大,远优于蒸汽弹射航母,更是碾压滑跃起飞式航母。

如今我们福建号航母的实际样子,就是美国福特号航母幻想中自己的样子。

庆幸,科技掌握在文明的手中,人类还有未来。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9

主题

949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830
25#
 楼主| 发表于 2025-9-26 14:27 | 只看该作者
重大科技领域不能抱任何幻想


外媒消息,今年本来生产75加的 C919,有可能只能生产25架,远远落后原来的计划,中国的大飞机面临了很大的压力。

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政府对于飞机发动机的限制,因为飞机发动机限制,影响了C919整机的产能。

C919在做最初的规划时,为了拿到国际适航证,采用了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用一些国外的合作伙伴的配件,以期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希望获得西方国家的适航证。

今天回过头来看,这样的一些想法,有点天真。从最初飞机试飞到拿到适航证,时间是非常长,并不是因为采用了国外的一些配件,人家就放了你一马。一直到今天,我们面临的处境是被别人卡着,也不完全卡死你,但是你无法真正的新增产量,一方面完不成订单,没有产量也形成不了利润,另一方面无法迅速形成一个庞大的人才队伍和服务体系,再这么拖下去就会被拖死。

中国有没有造飞机发动机的能力,包括造民航机的能力,当然有这个能力,看看现在的个性战斗机的水平,其实民航机也有自己的发动机。中国有没有民航机市场?这是全世界最庞大的民航机市场之一,C919最适合国内航线,在国内存在巨大的市场,不要想什么国际市场了,先把国内市场做好做足,生产出大量的飞机,培养出相关的人才,建立起服务和支撑体系。

C919只要有了这样的能力,我们才能够形成一套自己民航机的能力,形成自己民航机的产业链和生态链,中国的民航机才能真正的强大。

如果中国拥有了几百架甚至是上千架c919飞机,不但能够形成一个很强大的生态链,同时会形成产业链的体系,这才能够保证长期发展。

对于这样重大的领域,不是自己建立一个产业链,一开始就想着要和国外合作,核心的部件不是控制到自己手里,最后很容易受制于人。

其实我们现在面临的不仅是C919的问题,后面还是有C929。不仅仅是民航领域,还有很多的领域,必须要认清现实,现在的国际局势,美国正在找所有可能打的牌,只要它能够有一定的优势,仑都会来卡你,都会把它变成一张打中国的牌。

包括小米发布的3nm芯片,这个芯片做不好就算了,虽然发布了但是没有什么产能,并不在手机里大规模使用,那大家都混着。有一天这个芯片要大规模使用,形成了冲击力。一定也会被美国盯上,不允许为小米代工。同样也会被卡住。

今天的世界格局,我们必须认清现实,不能抱一点点幻想,重大科技领域发展,除了我们做不好,只要做好了对手,一定会想办法来压制我们,把这个领域作为一个牌。如果核心部件,产业链的能力自己没有办法掌握,很容易就会被对手打击。自己发展不好,还需要国家来为你操心。

大飞机应该立足中国市场,尽快建立起自己的产业链,不要想着依赖别人,更不要想着用了别人的配件会放你一马。在中国市场做好了,品质好,价格便宜,就会有国际市场,好东西总会有人需要,进不了欧美,还有那么多国家。

我们自己如果做不好,那永远就没有希望,就会被拖死。

今天的国际形势就是两强相争勇者胜,还想着欧美给你一些机会,他自己都活不下去了,还要给你机会吗?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691

帖子

213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33
26#
发表于 2025-9-29 11:22 | 只看该作者
欧美顶级VC大佬组团来中国实地考察,一周后,竟然绝望了……



2025年7月的中国,盛夏炎炎。一辆普通商务车,载着8位在欧美资本圈呼风唤雨的顶级风险投资人,穿行在中国东部沿海的超级工业带上。车内异常安静,与车窗外那个热火朝天的世界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手握数亿美金、习惯于用资本逻辑丈量世界的VC们,此刻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认知海啸”。

他们来自Kompas VC、Planet A Ventures、Extantia Capital等知名机构,此行的目的并非寻找投资标的,而是一场“敌后侦察”——亲眼丈量一下,西方引以为傲的清洁技术初创公司,与中国的产业巨兽之间,那道传说中的鸿沟,究竟有多深。

一周后,他们带着晒黑的皮肤和沉重的心情回家;一同带回的,还有一份在内部迅速流传开来的“不投资清单”。彭博社的一篇深度报道,将这次旅程的内核公之于众,其核心论调近乎悲观:

“在某些领域,追赶已经没有意义,游戏已经结束了。”

一场“规模”与“速度”的
现场教学

这趟旅程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没有安排任何旅游景点,行程单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工厂、研发中心和工业园区。

这群VC想要看到的,是一个卸去所有滤镜,最真实、最粗粝,也最强大的中国。

第一站:宁德时代(CATL)

当他们抵达福建宁德,驶入CATL那望不到边际的厂区时,所有人都被一种近乎科幻的场景所攫取。

2150的联合创始人雅各布·布罗(Jacob Bro)后来在采访中反复使用“徒劳”(futile)一词来形容他当时的感受。

“那不是我们想象中人声鼎沸的工厂,”他回忆道,“那是一个由机器主宰的世界。在你面前,是12条并行运转的高度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手臂以人类无法企及的精度和速度,默默地完成着从上料、焊接、组装到检测的全过程。你看不到太多工人,只能听到设备运转时那种统一、高效的嗡鸣声。”

这12条生产线,仅仅是他们参观的一个车间。放眼望去,周围还有更多同样的厂房,日夜不息地吞吐着占据全球市场近40%份额的动力电池。

更让他们感到无力的是,CATL展示的不仅仅是“现在”——

在研发中心里,他们看到了能量密度更高、充电速度更快的麒麟电池,听到了关于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的清晰量产路线图。

这种震撼是双重的:

一方面是物理层面的“规模碾压”,另一方面则是时间层面的“速度碾压”。当西方企业还在为一座工厂的选址和环评争论不休时,CATL已经将下一个十年的技术储备做成了PPT上的“即将发布”。

雅各布·布罗的那句结论,在所有VC心中产生了共鸣:

“当你亲眼看到这一切,你才真正明白,想要从零开始复制并追上它,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一个系统的问题。”

第二站:上海慕帆动力

如果说CATL展示的是“力”,那么在上海,他们则见识了中国的“巧”。

在慕帆动力(Marvel-Tech),创始人林总向他们展示了了一款能同时兼容氢、氨、天然气三种燃料的燃气轮机。

这本身已经足够惊艳,但让VC们刨根问底的,是实现这一切的方式。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身后这个无所不能的生态系统。”林总解释道。他举了一个例子:为了优化一个涡轮叶片的曲面,他需要一种特殊的合金材料和一种非标的加工工艺。他将需求发给长三角的一家供应商,对方在三天内就送来了符合要求的样品,成本低到让在场的欧洲VC们难以置信。

“在欧洲,同样的需求,我可能需要先花费数周时间与供应商进行技术沟通,然后支付高昂的开模费,等待数月才能拿到样品。

在这里,供应商会像你的‘外挂’研发团队一样,

陪着你一起试错、一起迭代。”

这群VC终于理解了,中国的竞争力,远不止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是一种将庞大供应链网络“平台化”、“服务化”的能力。

无数个“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像乐高积木一样,可以被迅速地组织、调用、重构,从而以惊人的速度和极低的成本,将一个又一个创新的想法变为现实。这是一种根植于产业肌理的“群体加速”能力。

第三站:昆山协鑫光电

行程的最后一站,是光伏领域的巨头协鑫集团。在昆山的工厂里,他们看到了钙钛矿太阳能组件的生产线。作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希望,钙钛矿因其高效率、低成本和柔性化的特点,被全球能源界寄予厚望。

然而,当协鑫光电董事长范斌轻描淡写地说出“我们的原型迭代是以‘周’为单位,从实验室到中试线是以‘月’为单位”时,VC们再次陷入了沉默。

在西方,一项新材料技术的商业化,通常遵循着一个漫长而严谨的流程,动辄需要5到10年的时间。但在中国,这个过程被极限压缩了。

庞大的本土市场为新技术的验证提供了绝佳的试验场,政府的产业政策则为试错提供了足够宽容的“安全垫”。企业敢于在技术路线尚未完全成熟时,就投入巨资建设中试线,用“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方式,以生产的经验反哺研发。

这趟旅程下来,Energy Impact Partners的合伙人阿什温·沙欣德纳特说出了一句总结性的话:

“这次旅行让我们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在对中国的认知上,西方投资者完全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泡沫里。”

“不投资清单”

回去后,这些大佬进行了一次次内部复盘会。最终,他们将那些被中国产业优势彻底覆盖的领域,从投资地图上无情地划掉。

当然,我们外部看不到这份清单,但我们所知道的是,有一种“叙事”的方式,在他们内部形成了共识。

首先被判了“死缓”的,

是电池制造及其上下游产业链。

Extantia Capital的合伙人亚尔·里姆直言不讳:“游戏结束了。”这里的“游戏结束”并非指西方完全没有机会,而是指“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成本与规模竞争”的游戏已经结束。

当中国的动力电池成本已经下探到每千瓦时60美元,而欧美本土制造的成本依然在120美元以上徘徊时,任何试图从零开始建立一个“欧洲版CATL”的商业计划书,都显得苍白无力。更何况,中国还控制着全球绝大部分的锂、钴、石墨等关键矿产的精炼加工环节,这等于扼住了产业链的咽喉。

紧随其后的,

是太阳能和风能的核心硬件制造。

这个故事在过去十年已经上演过一次。曾几何为欧美所主导的光伏产业,如今全球80%的太阳能电池板都印着“Made in China”。

VC们看到的是,历史不仅在重演,还在加速。

当协鑫这样的企业已经将下一代钙钛矿技术推向量产时,西方企业还在为现有产线的盈利能力而挣扎。风力涡轮机的故事也大同小异,中国企业凭借巨大的国内装机量摊薄了成本,并依托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在大型化和定制化方面取得了绝对优势。

接下来被划掉的,

是绿氢生产的关键设备——电解槽。

这同样是一个重资产、重规模的领域。中国的补贴政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将电解槽的生产成本压到了比西方同类产品低30%到50%的水平。对于VC来说,投资一个无法在成本上竞争的硬件制造公司,无疑是危险的。

这份清单的背后,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醒悟”:

中国建立的并非仅仅是几家强大的公司,

而是一个全新的、高效的、且带有“降维打击”能力的产业范式。

斯坦福大学的学者Dan Wang将其概括为“规模优先于盈利”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意志、巨额补贴和对失败的高度容忍,共同催生出一个“养蛊式”的竞争环境,最终活下来的,必然是体量、成本和效率都达到极致的“全球冠军”。

点击图片阅读旧文:

一场美国精英圈的集体深度反思:美国是律师治国,而中国是工程师治国


放弃对抗
寻找共生

面对这堵由规模、成本和速度筑起的高墙,是选择用关税的“铁幕”将自己保护起来,还是另寻出路?这群站在资本前沿的聪明大脑,给出了一个清晰的答案:

放弃正面战场的幻想,开辟新的合作航线。

他们认为,贸易保护主义是一剂“饮鸩止渴”的毒药。短期内,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00%的关税,或许能保住一些本土车企的饭碗,但长期来看,它只会让本国消费者用更高的价格买到技术迭代更慢的产品,并最终在全球能源转型的竞赛中,让自己与主流市场隔绝。

一个更具智慧和前瞻性的新范式,正在他们之间形成共识——

“西方软件,东方硬件” (Western Software, Eastern Hardware)。
这个口号是一幅全新的全球产业协作“航海图”。

它意味着,西方世界的资本和创新力量,应该从那些“不投资清单”上的领域战略性撤退,转而聚焦于自己真正擅长、且难以被快速复制的价值高地:

比如,定义和优化硬件的大脑——软件与算法。

硬件的性能上限或许由制造决定,但其运行效率和智能水平则由软件定义。例如,开发更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BMS),通过精准的算法将电池的寿命延长20%等等。这些,都可以在中国制造的强大硬件基础上,创造出巨大的增值空间。

再比如,在连接技术与市场的桥梁——服务与商业模式上做创新。

硬件本身只是工具,真正的价值在于如何使用它。西方企业可以围绕中国的硬件产品,设计创新的商业模式。例如,推出“电池即服务”(BaaS)的换电网络,将昂贵的电池成本从整车中剥离;构建复杂的碳信用交易和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为全球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源网荷储”智慧能源解决方案。

很多人也在想,在中国专注于将现有技术“规模化”的同时,西方可以在更底层的科学研究上寻求突破。比如,利用AI和量子计算来发现全新的储能材料;研发颠覆性的能源转换技术;在高端芯片、精密传感器等中国尚未完全攻克的领域,建立更高的技术壁垒。

这次旅程已经开始悄然改变资本的流向:

有VC已经暂停了对两家欧洲电池初创公司的投资,转而设立了一支专注于“中欧技术合作”的新基金。他们的逻辑很清晰:

既然无法在制造上战胜中国,那就成为中国制造“最聪明的使用者”和“最有价值的合作伙伴”。

全球产业协作模式


这8位VC的中国之行,在西方创投圈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因为其内核是一份对未来三十年全球产业协作模式的深刻洞见。

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单纯依靠技术或资本的单点优势,已经不足以构建起坚固的护城河。

真正的壁垒,是一个国家、一个产业集群的系统性效率。

对于西方的创业者和投资者而言,这趟旅程的最大启示是:

不要在你对手最强大的地方,用他最擅长的方式去战斗。
对于我们中国的每一个从业者而言,这更是一份宝贵的外部观察报告。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但也应该警醒:当硬件的优势被发挥到极致时,我们在软件、在服务、在定义未来的标准和生态上,是否做好了准备?

未来,我们面临的是是一个更加扁平、更加交融、也更加复杂的全球经济新图景。在这个图景中,傲慢和偏见是最大的敌人,而清醒、谦逊和拥抱合作的意愿,才是驶向未来的唯一通行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壹挺论坛

GMT+8, 2025-10-9 11:59 , Processed in 0.27580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