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必看
搜索
热搜: 养生 投资 壹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浅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自己变得强大

[复制链接]

12

主题

405

帖子

139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4
11#
发表于 2021-2-27 22:06 | 只看该作者
年轻时候的毛泽东,从来不焦虑


转载自栩先生(ID:superMr_xu)丨作者:李栩然

1

1918年,北京。

三环内的房子大概两三千块钱一套。而当时人们的工资水平,每月也就十几二十元左右。

面对高不可攀的北京房价,24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离开湖南,做了一个重大决定:

去北漂。

虽然,他是和好几个同学一起,被他的恩师杨昌济邀请去的北京,但也改变不了他在北京过着寒碜的生活。

为了省钱,他和七八个人挤在出租屋的通铺上。

冬天冻得要死,只有一件厚棉衣,最冷的时候几个人只能换着穿出去。

他在北大图书馆里干起了人生第一份工作,每月工资8元,然后远远地、仰慕地看着那些偶尔去图书馆的,一个月几百块工资的大师、教授们。

但无论环境怎样恶劣,毛泽东总是一副积极向上的样子,去谈恋爱,追大V,听演讲,组织社团,大冬天的跑去天津看海。

哪怕冻得哆哆嗦嗦了,他还有闲情逸致去逛公园,然后在文章里写道:

在公园里,在故宫的庭院里,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洁白的梅花盛开。我看到杨柳倒垂在北海上,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北海冬树挂珠的诗句: “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激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说句实在话,今天的我们,哪怕用羽绒服把自己裹成了球,大冬天去故宫或者北海逛一圈回来,能发出的感慨大概也就是:

今天冻成狗了。

2

和毛泽东相比,现在漂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的很多年轻人,无论春夏秋冬都已经很少逛公园了。

大家已经整体上失去了那种闲逛的心态,每个人都神色恹恹、脚步匆匆,一个比一个更焦虑。

其实,我们现在所谓的焦虑,很多都是因为未来和预期不一致,对未来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没有把握而产生的。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小马过河》的文章,小马在过河前各种担忧害怕不知所措,问这个问那个,其实就是焦虑的一种表现。

但当我去查阅毛泽东年轻时候的各种经历和文章时才发现,他从来没有焦虑过。

无论形势多么严峻、环境多么残酷,面对生死、重病、误解甚至是被批斗、被排挤,他都是一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心态。

你去读他写的文章和诗词,无论何时何地,总是能感到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一股正气充盈的精神。

所以,大家焦虑、消沉的时候,不妨静下来读一读毛泽东的诗词文章。

后来的我们,把这样的心态和精神总结叫做:革命乐观主义。

但是,无论再革命,谁的乐观都不是天生的。

事实上,在那个年代,无数革命者都曾经有过怀疑、彷徨,甚至是悲观失望、脱逃背叛。

“红旗还能打多久?”的问题,在那个年代不只一个人问出来过。

但只有毛泽东作了系统而精确的回答。

依靠的,就是他长期以来的读书、思考和实践,突破了思想认知限制,并最终在更高的思维层面上,建立起了强大的精神信念。

在危险环境中表示绝望的人,

在黑暗中看不见光明的人,

只是懦夫与机会主义者。

——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

只是这样的思想境界太高了,大部分人都做不到。

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去体悟和实践这样的思维方法,去更好地面对困难和焦虑。因为逆境是每个年轻人的必修课,在此间的心态,往往决定了最终人生境遇的差异。

这里,有三方面的思考和大家交流。



3

第一,抱着直面问题的心态去寻求解决之道。

能看到问题并且认清问题,就解决了问题的一半。盲目的自信,带来的必然是真正出现问题和困难时的慌乱。

其实,对很多人而言,所谓的困难,就是要跳出舒适区。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逼迫自己去面对原本不熟悉的情况。

就像毛泽东说的:什么是困难,熟悉的工作已经不需要干了,而不熟悉的工作正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

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

——《毛选第3卷》

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当时的形势已经大大好转。

但毛泽东在5月31日作大会结论报告时,却出乎意料说要“准备吃亏”。

他一口气讲了十七条问题——比如要准备挨外国人的骂;爆发内战;外国干涉,帮助蒋介石打我们;外国不承认我们;形势不利于我们时跑掉、散掉若干万党员;党内出现悲观心理、疲劳情绪等等。

毛泽东在七大上讲十七条问题,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在七大代表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也深深影响了那一代领导干部。

七大代表、后来担任过煤炭工业部部长的高扬文在晚年这样回忆说:“虽然以后这些问题并未全部出现,但有应付问题的准备,就有了胜利的保证。”

毛泽东在谈到为什么要设想这些困难时,曾解释说:“如果我们不准备不设想到这样的困难,那困难一来就不能对付,而有了这种准备就好办事。”

希望一切都是好的,这只是我们的主观想法,而现实是客观的。

虽然理想一定要有,

但是还要结合一个东西,

叫做“现实”。

——《毛泽东文集第3卷》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所以克服焦虑心态的第一条就是,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有等一等、躲一躲、靠一靠的消极心态,永远不要有恐惧问题的心态。

就是做好一切情况都可能发生,做好面对各种困难的准备。

不惧怕失败,才不会失败。

毛泽东说过:在我们面前是没有悲观的,我们能够战胜任何的困难。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确定了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图为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

4

第二,接地气是对现实有把握、内心能安定的不二法则。

其实,年轻时候的毛泽东也是有很多忧心之事的。只不过,这种忧虑不是情绪上的焦虑,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思考。

1917年,他和萧子升穷游湖南,写了很多笔记。回到一师,读过毛泽东游学笔记的同学说他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年轻时候的毛泽东,忧愁的是如何才能去改变积贫积弱的中国,如何才能唤起四万万民众的力量,建立起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日复一日的思考中,他发现决定和推动万事万物变化运转的根本就是:

规律。

然而每件事情、每个东西,它的规律是不一样的。就像毛泽东说的,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

物理学界耗费多年的大一统理论至今未能发现,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一种规律可以贯穿万物。

但从每件事里去发现规律的方法是一样的。

为什么没有把握呢?

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

没有规律性的了解,

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

或者接触得不多,

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

——《毛选第1卷》

而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发现规律,有一样独特的法宝,并在他的推动下,成为了我党的重要法宝。

那就是,搞调查。

1930年的时候,毛泽东在行军途中,插空做了一个《东塘等处调查》,但即使只是这次非常小的调查,毛泽东都觉得启发很大。

他自己说到,在这次调查前,对于很多情形的观念是模糊的,调查后发现,“哪晓得实际情形完全两样”。

很多人看了几本书,工作了一段时间,就开始封闭起来,就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以为脑子里随便想想就能够解决,拿着一套不成熟的理论四处碰壁,却拒绝思考改变。

其实,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当有一天自认为已经把握了“规律”的万能钥匙,脱离了调查、脱离了乡土、脱离了实事求是的时候,也正是我们犯错误的开始。

无论何时,只有真正地贴近草根生活、深入他者世界,我们的心里才有底,才能有对现实更精准的把握。新闻界有一句话就叫做:”如果你写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邓小平在开启改革开放前,就曾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 要恢复这样的作风。

5

第三,在现实的摸爬摔打中不断精进。

直面问题也好,调查了解情况也罢,最终还是要落到行动上。

就像小马过河前,如何犹豫害怕,多少人给他出了多少主意,真正要克服这个困难,需要的还是自己下河试试水。

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我们的任务是过河,

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

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

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毛选第1卷》

为了解决桥或船的问题,核心就是一个字:干。

现实生活中,无数人都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这世上有多少年轻人,一谈起梦想,创业,未来,口若悬河,唾沫横飞。

谈到第二步,写成方案或者企划书,就能有一半人拖拖拉拉不干了。

第三步具体去操作去施行,又能有一半人撂挑子。

再到第四步具体实施中遇到困难,重新分析,重新做方案,回到原点还能坚持下去的,估计剩不了10%了。

记得当年有老师说,不要看每年那么多人准备考研,复习阶段就会有一部分人放弃,到确认考场交钱的时候又有一部分人放弃,再到考试当天又会有一部分人放弃。

所以,你就算什么都不做,只要坚持到考试进考场,都能淘汰掉一大堆人。

讲是讲,

做是做,

做起来并不容易。

——《毛泽东文集第8卷》

很多人就算是下定决心要去做什么事情了,但真正稍有挫折,付出的代价超过预期,立马就不干了。

不要害怕尝试,更不要害怕犯错,就像毛泽东说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笔直的道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选择和努力的关系。

选择重要,还是努力重要?

永远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

其实关键点就在坚持上,如果只喜欢做选择,却从来做不到哪怕一段时间的坚持,那肯定是努力重要;但如果努力了很久,坚持到筋疲力尽还是没有改观,就应该想想是不是该换个选择了。

关于这一点,毛泽东还有一个经典的论述:

往往有这种情形,

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

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毛选第2卷》

中间的这个度,依靠的就是深入了解后对规律的掌握,你越是能在调查和实践中掌握一件事、一个行业的规律,就越能判断出在一个行业或者一件事里应该投入多少,你到底要坚持到什么时候。

不要因为自己的错误判断,最终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选择了放弃。

6

最后总结一下:

感觉到不舒适和担忧未来,是所有焦虑的源泉。

不要去厌烦它、恐惧它,而是把它当做提示我们要去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一种警醒。然后去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通过大量的调查了解,找出路径的关键。

剩下的就是坚定的行动,并且坚信自己的行动能够起到作用。

这几点本质上是一体的。

毛泽东说过:

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 ,

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

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 ,

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联贯起来的思索 。

从直面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是一个完整的闭环,贯穿其中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己的思考。

你如果也能做到这样,就不会再感到焦虑。

取而代之的,是迫切想要自我改变的冲动,是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是达成目标时的激动心情。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

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2#
 楼主| 发表于 2021-5-25 16:02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从独来独往开始

作者:哲学君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不合群?

有个高赞回答写道:

“因为对于优秀的人而言,社交太多,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就会降低,而独处使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而拥有高质量的人生。”

诚然,就像胡适所说:

狮子老虎都是独来独往的,只有狐狸和狗才成群结队。


01

人,越孤独,越优秀


最近,电视剧《流金岁月》热播,让65岁的陈道明再次爆红,频频登上热搜。

有人说,虽然近几年他出现在电视上次数越来越少,但只要看到他,就能知道真正用岁月打磨出来的演技是什么样的。

与其说他在演戏,不如说他早已和角色融为一体。

剧中他所饰演的叶谨言,在与合伙人交谈时说了一段话:


“理想主义者,有时候是很孤独的。

马尔克斯有句话,孤独前可能是迷茫,孤独后便是成长。

我们一起成长吧。”


其实这句话也是陈道明自身的写照,尽管身处利欲熏心的演艺圈,他却偏爱独处的静谧。

如今人人都想挤进名利场,可在他看来,独处才是真正的美德。

在独处时,自我净化,自我调教,安静思考,即使将来有一天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是,还是能拥有快乐。

人们常说的“世人多媚骨,唯有君如故”,大抵就是给陈道明最贴切的标签。

除去工作,他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艺术和书籍上,给灵魂减负,让思想丰盈。

读书、弹琴、练书法、作画,有时还会陪妻子一起做手工,感受岁月静好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图片



文学界泰斗季羡林老先生曾评价称:陈道明的文学水平,可以胜任北大研究生。

越厉害的人,越发不动声色,越出众的人,越能在享受孤独的过程中成长。

周国平说: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

站在千变万化的时代中,学会独处者,便能拥有自由,控制好自己的思想不被他人影响。

被称作“斯诺克神童”的丁俊晖也是一个喜欢独来独往的人,8岁开始练球,15岁时就夺得世界冠军。

很多人只知道这些光环,但却不知道,他为了练球放弃了娱乐时间,曾经一整年都是独自一人在练习室度过的。


别的孩子觉得他不合群,只有他自己清楚,一个人在努力的时候,并非不合群,不过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孤独,并不是性格孤僻,而是精神上的独立。
02

40岁以后,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自由是什么?

演员陈瑾有段话一针见血:

“人,始终都是孤独的,不管你有家,还是有孩子,一个人一辈子始终是和自己相处。

自由就是你孤独的站立,不依恋、不惧怕,有些事情,别人根本帮不到你,只有你自己。”

我们常常以为,只要朋友够多,就不是孤立无援。

但现实往往是,在变幻的岁月里,假交情让生活变得拥挤,真朋友都快要放不下。

不久前的家庭聚会上,我见到了多年未见的一位长辈,一番交谈后收获颇丰。

聊到成长经历,长辈告诉我:“人,千万不要为了社交而社交,你的时间应该用在更值得的事情上。”

他在年轻时,做生意赚了不少钱,于是就觉得应该扩大社交圈,认识更多上流社会的人。

饭局参加了一场又一场,活动参与了一次又一次,微信加了上百人。

可他怎么也没想到,本以为的真性情好友,有一天会在生意上“绊自己一跤”,深信不疑的好哥们,关键时刻给敌对的公司做了帮手。

图片

图|takerukohara_sono ©


锦上添花的人数不胜数,雪中送炭的人寥寥无几。

有个观点说的很对: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发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于别人而言毫无意义。

这位年过半百的长辈,如今再提起交友,他笑着说:“一生中能遇到1%懂你的人就够了。”

不禁想起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中的丁辉,白天在律所忙碌工作,晚上回家后,看到女友送的蛋糕才想起那天是自己29岁的生日。


丁辉的一句:“都没人记得我的生日,就你记得,真的是感动。”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了40岁,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中,宝贵的时间应该留给真正爱自己的人。

正如作家苏苓所写的:宁可孤独,也不违心;宁可抱憾,也不将就。
03

后半生,做个孤独不寂寞的人


复旦教授陈果在一次讲课的过程中,谈到了她以前的一位同学。

这位同学很特别,经常会在下课之后,孤身一人走出学校,随便搭乘一辆公交车,拿着本子记录沿途风景。

商店、修理铺、车站等等,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在他的眼中都美好至极。

大学几年,他早已将路过的街头巷尾铭记于心。

后来,他又将所见所闻记录成册,闲暇时便拿出来看看,为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有人说,一个人待着时常觉得索然无味,难以忍受寂寞。

可若是你的内心富足,被更多的新事物所填满,又怎会感到寂寞?

四年前,著名摄影师高木由利子偶然看到了一片自然山林十分喜欢,于是她开始学习装修理论、考驾照,然后一个人搬进了深山。

她买下了山中的一座房屋,将屋子里装修成自己喜欢的风格,在春去秋来间,慢煮岁月。

65岁的她,说起独居的日子,感慨道:

“人最重要的还是独立,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就是一份事业。”
图片

图|coji_n ©


人到中年,本就是一个不断与自己和解的过程,摒弃了寂寞带来的郁闷,接近更深层次的自由。

因为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做的事情其实很多:

看一部纪录片、读一本好书,从中寻觅人生的意义,体会独处的乐趣;


学习美食或制作手工,收获新技能,从而充实;


给过去做总结,给未来定计划,自省使人自明;


进行一次大扫除,清扫房间的同时,也是在清理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


无论做什么,都不要忘了:做一个孤独而不寂寞的人,让心中住进广阔天地。

  ▽

周国平在《独处是一种能力》写到寂寞的三种状态:

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一心逃出寂寞;

二是渐渐习惯寂寞,安心建立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等来驱逐寂寞;

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诱发出关于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从此刻开始,学会独处,给生活留白,你将会发现,这篇土壤还会结出甘甜的果实。

独来独往,亦有风景可观;一个人的细水长流,亦是清欢。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3#
 楼主| 发表于 2021-7-24 20:58 | 只看该作者
一位副省级领导干部分享的20条工作心得:无数年轻干部看哭了


半克思  昨天


1、勤学习与思考

学乃身之宝,立身百行,以学为基。一定要勤学习,勤思考。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向社会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不管是干小事还是大事,不管与什么人打交道,都可以学到自己身上没有的东西。“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学习才能完善自己的思维,增长自己的才干,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方法。博士如果让农民喜欢你了,那你就获得了双博士学位,否则永远只是一个博士。




2、行动胜于一切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行动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行动优先,光想没用。困难再多不要紧,解决一个就少一个。只有行动了才有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日渐出类拔萃。一时没完全想清楚,也要先干,在干中不断调整修整自己的想法。如果等到你全部想清楚了再行动,机会早失去了。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把握好主动权,早着手、早行动。




3、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

不管遇到任何困难、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如果你抱怨环境不好,抱怨哪个领导、哪个主任不好打交道,没有给自己太多机会,你就要开始反思自己,也许是自己出了问题。想要有所作为,首先要加强自身修炼,改变自己,完善自我,从而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



要靠智慧赢得与你意见相左的人的支持,善于团结一切与你意见不一致的人,为干事创业营造有利的环境。




4、激情是永恒的资源

遇到困难,千万不要垂头丧气,有了懒惰情绪,想成功就很难。对任何事情都要保持激情,有激情才可能有想法,有动力,有创造性,有作为。




5、把工作当事业来做

只有把工作当事业做,才会有激情,才能获得好的结果。把事业当工作做,那么取得的成绩就会很一般。对每项工作要高标准要求,当做事业的一部分,这样才能越做越有味道,才觉得有成就感。你老应付,把每件事情当工作去对付,你很难有成就感,也很难取得成就。



再小的事,只要你把它当作事业来做,一定能找到感觉,一定能找到成功的喜悦。




6、方法从实践中来

本事是在实践中练出来的。大家积累了很多知识,工作方法从哪里来?本事从哪里来?从实践当中来。要大胆地去实践,才能把我们的知识转换成能力,否则我们永远只是有知识的人,不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我们有很多初中生领导博士,为什么初中生领导博士?初中生理论知识虽然不多,但是他实践能力很强。



我们读了书,积累了知识,只表明自己拥有势能,要把势能在实践中转换成动能,这样我们的本事就大了。我历来主张,读书与不读书有很大的差别。读了书,又练出本事,那么你的本事比没读书练出来的本事要大得多,理性得多,科学得多,能够可持续发展。一定要读书,但是光读书不行,一定要练本事。




7、相信自己

信心是成功的精神动力。任何时候都要相信,你有能力解决问题,只要去实践一定能做成。不要老想着人家比自己强大,遇到困难就没有前进的勇气。不要老想着这个事情太难了,我搞不了。既然交给你了,你就要把它解决掉。你解决不了,别人也不一定能解决得了,所以我们要敢于解决困难。



随着你们工作时间增加,经历增长,遇到的事情多了后,你们一定会体会到这一点:我相信我能解决,我相信能做得更好。这种信心很重要,这是我们的精神动力和信心。但自信不能自负,更不能自狂。




8、谦虚为上

越有本事越要谦虚,越谦虚,你就越有本事。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与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相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要去伤人家的人格,不能口出狂言,不能不屑一顾。都由着自己的性格和脾气来,这样不行。可以提批评意见,可以讨论问题,可以争论,但不能伤害人家的人格。你们当了领导可以批评下级,你当了下级,可以给领导提意见,但都不要伤人格。我认为,伤人家的人格是不文明的表现。胸怀大小决定事业的大小。



永远把自己放低点,别人就会把你看高点。宽容别人,你的路就会更宽,你才有更宽的路可走。




9、善于倾听别人

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想法,找到大家的共鸣点,找到共同点,这并不是说让你去迎合别人。要和别人打交道、沟通,要学会善于合作。



我们中国人常常是“三个和尚就没水喝”,合作精神不够强,你想你的,我想我的。我们要打破“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定律,三个和尚照样有水喝,而且要喝得更好,力争“一加一大于二”,至少“大于一”。一定要在工作中养成倾听别人、与人合作的习惯。




10、先予,才有得

舍得,是不以得去舍,是一种人生境界。什么叫功利,就是为了得才去舍。不以得而舍,你才能获得更大的成绩。乐于助人者得人助,善于奉献者得众人,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拥护。遇事多从别人的利益出发着想,这样更有利于达成你的目标。



比如我们为企业服务,你不服务好企业,开发区怎么能发展?它们才是衣食父母,它们不干了,你开发区还有什么啊?没有企业,就没有税收,没有税收就没财政,没有财政就没有政府。




11、搞管理是门高超艺术

搞管理是一门高超的技艺,是全能型的。一旦走到领导和管理岗位上,你就是全能型的,不能因为自己不是学这个专业的,不懂就不学。一定要成为全能选手,才能适应管理这个岗位,否则干不好。这种能力包括技术、人文、身体素质各方面。要加得起班、受得了累、吃得起亏。




12、没有服务意识,就不要当公务员

公务员就是服务员。没有服务意识的人就不能当公务员,即使当了,也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公务员。如果没有服务意识,企业找你办事,一定是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没有这种服务意识,没有这种动因,就不会很敬业,无论从事什么领域的工作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积极服务,不仅是公务员的应尽职责,也往往是事业成功者与失败者的不同之处。



还有一点,工作中我们要坚持“4个群众意识”,即要有群众观念、群众立场、群众感情、维护群众利益。这一点,我们管理岗位同志们,一定要记得。没有群众观念不可能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利益,所以希望大家做到。




13、永远的乐观主义是一辈子的幸福

以后在工作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我们碰到的困难和问题会更多。保持乐观主义,你会活得有滋有味,哪怕遇到困难,你也会很坚强、很乐观。我们要学会提得起放得下。




14、时代造就英雄 时代造就人才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很好,这个时代给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你能不能成为人才,关键在于自己。一定要在这个时代中练就成大才。这次我们招聘,精挑细选,从全国知名高校选拔,目的就是让大家成为栋梁之才。




15、始终将批评当财富

不管是领导批评还是同事批评,还是外人批评,都要反思、检讨自己。如果没人批评你,你就不知道自己存在哪些问题。批评是财富,自己的问题,别人帮你剪了一刀,把问题暴露出来,要感谢人家,再来认真反思自己、提升自己。心理上一定要接受批评。批评得对,必须有则改之,即使批评得不对,也无则加勉。




16、担当是有作为的基本品质

大事小事都要敢于担当,推卸责任者,绝对不可能成大事。同事之间,领导布置工作,自己不要推,主动扛下来,领导看到你扛着,就认为你是好同志。批评也是一样的,大事你要扛得起,敢于上;批评你也要扛得住,不能一批评你,就说那不是我的事,不能见事不对,就开溜,就推卸责任。敢于担当是多方面的,敢于担当是有作为的基本品质,大担当才有大作为。




17、善于抓主要矛盾

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使你的工作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学会弹钢琴,钢琴里有最强音,有赏心悦目的美妙篇章。如果没有,那这首曲子是不成功的。



所以我主张大家多读一下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这是两篇很好的文章,读好读透了对你搞工作而言是最好的武器,就掌握了工作方法。




18、宏观与微观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我们在宏观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晰。同时,能把具体工作做好、具体工作方向把握对的人,他的宏观思维一定是清晰的。我们不能被具体的事务缠住了思维,但我们往往会被动地成为这种人,被具体的事务所折磨、纠结住,始终走不出来。时间长了,人的思维就受到局限。所以宏观问题上头脑要清晰,微观问题上要脚踏实地。说得好,干得要更好。思维要上去,事情要落得了地。



在工作中,我不赞成把主动权交给外脑。一个成功有作为的人一定是将方向盘掌握在自己手上。如果你对事物没有自己的认识,总是依靠他人给予意见,那么一定会犯错。一定要对事物有所研究,掌握其规律,不要求吃透,但是方向一定不能出错,方向盘一定是准的,具体的再找专家来论证。战略靠自己,技术层面找专家进行论证。




19、自己欣赏过程,领导只要结果

完成一件工作,过程很精彩或者是很痛苦,过程留给自己去欣赏,领导永远只要你告诉一下结果就行了,你不用汇报过程。总结经验的时候再仔细谈具体的过程。




20、善于做团结的工作

要团结上级、同事和下级。团结是一种能力,一种品质,一种胸怀,一种智慧。在工作中,事情做不好就推卸责任,认为自己都是正确的,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要与领导处理好上下关系,即使领导苛刻一点,也要团结领导,这不是告诉你迎奉拍马,而是要善于团结。我们在做事过程中也要把环境营造好。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4#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13:27 | 只看该作者
丰富你的人生


人民日报  水边  2021-12-10 12:24

有朋友问我,怎样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而充实?我告诉他,丰富自己,绝非简单地使物质变得充裕,使欲望得到满足,而是养成好的习惯,让自己身心丰盈、生活美好。



1



  一是以勤养富。

  小时候,常听父母说“人勤穷不久,人懒富不长”。一个勤劳肯干的人,哪怕眼下的生活拮据,也一定能走出困境。一个慵懒拖沓的人,即便家庭条件优渥,也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

  人生在世,不怕暂时生活苦,不怕眼前一时难,最可怕的是懒惰。累的事不想干,难的事不会干,久而久之便会高不成低不就。

  幸福需要经营,你想要的人生,只有自己能给。别在该努力的时候选择安逸,多一分辛勤,就多一分生活的底气;多一点进步,就多一分选择的权利。



2



  二是以学养识。

  一个人若是不学习,他的认知就会变得狭隘。而当他开始读书,眼界就会不断提升。

  网上有一个问题:“经常读书和不读书的人,究竟有什么区别?” 一个高赞的回答说:“小说读多了,你会看到人生的跌宕起伏,变得淡定;历史读多了,你会见过前人的见识智慧,变得思辨;科学读多了,你会习得严谨的分析方法,变得理性;哲学读多了,你会感知宏大的人类文明,变得深刻。”

  腹有诗书的人,不会将自己囿于生活的鸡毛蒜皮,也不会困于一时的人生低谷。书读得越多,人就站得越高,所看到的世界就越广阔。



3


  三是以动养身。

  生命在于运动。一个腾不出时间去运动的人,总会为健康付出更大的代价。相反,爱运动的人,往往能更从容地分配时间,并常常收获健康的奖励。

  常能看到一些精神矍铄的老人,每天坚持晨练。他们或是舞太极,或是跳绳踢毽,或是慢跑爬山,精神头倍儿足。相比之下,总有一些年轻人,习惯下班后就聚餐、打游戏,周末就熬夜、不起床,用形形色色的借口拒绝锻炼,结果常常哈欠连天、无精打采。

  运动和不运动,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与其到年老了羡慕他人的好身体,不如从现在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无论生活有多忙,抽点时间去运动,无论工作多累,分点精力去锻炼。你流过的每一滴汗水,都在塑造一个更有活力的自己。


4

  四是以静养心。

  人生在世,难免面对许多纷纷扰扰。太浮躁的人,内心不静,遇到难题就会内心惶恐、不知所措。

  既然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那就顺势而为,好的坏的,想要的不想要的,都把它当成经历,坦然、勇敢地去面对。心静则清,心清则明,这是最好的生活态度,也是人生至高的境界。

  事实上,当你这样去想就会发现,那些令你头疼的事可能也没那么讨厌,那些你平时不待见的人可能也各有苦衷。你的内心会越来越有包容性,越来越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动怒。

人生如白驹过隙,我们或许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却能选择自己的活法。余生,愿你丰富自己,活出最佳的生命状态。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5#
 楼主| 发表于 2022-2-8 16:32 | 只看该作者
借调上级部门的机会近在眼前,我该争取吗?

原创 镇长助理  大树镇巡抚  2022-02-07 22:13


您好,我是东北人,90后,现在在广东某地级市的县城财政部门工作,现在妻子也跟我来到这里买房安家,孩子也在上幼儿园了。我在现在的单位发展的挺好的,明年有提拔的可能,但最近突然接到一个通知,上级单位要借调一个人,有可能能留下来,我还年轻,应该去争取这个机会吗?



大树镇信箱回复: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当你能够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相信你是足够优秀的,而且内心还渴望能够有更大的平台来展示才华。

但是,在你真正想要做出选择之前,我希望你问自己三个问题。
你为什么要去借调?

你适合去借调吗?

你能留在借调的单位吗?



今天,我就为你梳理关于这三个问题的思考。



1. 借调只是提升你的方式。不同的借调身份,决定了你不同途径的能力提高方式。



在一般人眼中,去上级单位工作等于借调,但事实上,借调人员的身份还分三六九等,获得的资源也各有不同。



以长安街东侧的某部委为例。



该部门是直属机构,向下借人比较方便,所以巅峰时期,该部委干活的近三分之一都是借调干部。不同的借调干部身份、地位却有着极大的差别。



三等的借调干部是打黑工的人。



这类人员仅仅是上级部门领导打声招呼,下级部门领导就借来帮忙的。



通常来说,这类的借调不会太久,通常一两周,最多一个月。而这类借调干部的工作,通常技术含量不会太高,任务通常也不会太复杂,但很熬人,比如清理档案,比如计算数据等。



由于未经过任何手续,虽然在上级部门干活,但从人事部门看,你还在本单位上班,所以你的人事关系、绩效福利还照常发放。如果上下级单位在同一个城市还好办,如果跨城市,住宿吃饭报销都成问题。



遇到这类的借调,而且推脱不掉的话,那就安心把自己做成一个机器人,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任务,顺便在上级部门混个脸熟。除此之外,没啥别的好处。



图片


二等的借调干部是集中工作人员。



这类人员因为某类专项任务,业务部门发函请下级部门派人来上级部门帮忙。借调时间(集中工作时间)视专项工作的复杂程度而定,通常不超过半年。



由于从事专项工作,这类借调能显著提高你某方面的技能,让你在某段时间能与上级部门思考同频共振,甚至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不过专项工作通常也是急难险重的代名词,你必须要加班,花费大量时间来完成这个工作。这类的借调,由于上级业务部门发函了,你的吃饭住宿有保障,不过在人事部门,你的薪资还是按照原单位发放。



一等的借调干部是经过人事部门发函(或者认定)的借调干部。



这类人员的用人需求往往由业务部门提出申请,并由人事部门发函到下级部门,再由下级人事部门推荐后派员到上级部门工作。



这类干部往往会能够负责一摊业务,对人的能力提升是全方位的,而且能够在上级部门的平台广结善缘。



在借调期间,这类干部的待遇和福利正式干部没有太多区别(不过工资还是由原单位发放)。



再细分,这类借调干部还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交流锻炼干部。



这类人员往往是按照人事部门的统一安排,上级部门派一人去下级部门锻炼,下级部门响应派一人来上级部门锻炼。两人岗位通常是直接对调。这类的交流时间通常较长,一年到两年。



第二种是二等干部的升级版,由人事部门发函借调上级部门工作的。



第三类人,人事部门绝对不会允许留下来。

第二类人,通常人事部门也不会允许留下来,因为他们会说,我不知道你干的如何。

第一类人,才有留下的可能。



图片


2.了解你自己的状态,是选择去不去借调,以哪种身份去借调的关键。



(1)年龄



这个是硬杠杠,各地方约束不同。以北京为例,由于调动干部来京,涉及要解决北京户口。借调干部留京,处级以下干部通常不得超过35岁,处级不得超过45岁,司局级不得超过55岁。



当你超过35岁,来京借调,重在拓展人脉,提高才干就好。



当你的年龄才二十来岁,相比于眼前可见的短暂的利益,未来的发展是常远的,强烈推荐你去试一试。



(2)生活状态



单身或者已婚但没有孩子,是最合适去借调的状态,也是借调单位最欢迎的状态。因为心无牵挂,能加狠班。



如果你的状态是恋爱中或者有娃了。那么你就要认真评估一下。因为上级单位借调你,肯定是让你去干活的。



特别当你怀着一颗想留下来的心,脏活累活要主动干,份外的活也要努力干。加班更是常态,一定会影响恋爱状态或者陪伴家人的时间。如果你的领导是个加班狂,那么你还将面临分手或者离婚的可能性。



(3)工作的目的



如果为了钱,那么劝你别来。在发达省份,通常说,同一级别,越往上走工资越低(因为工资越规范)。当然,越往上走,你影响力越大,与影响力相关的约束越多。



如果为了级别,那么最好也别来。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未必会是最幸运的那个。当然,在部委,在省厅,工作久了总能熬到处级领导干部,但你还是一个大头兵,似乎也不能满足你指挥他人的愿望。



如果是为了实现抱负或者人生理想,我觉得或许这是一个合适来的理由。因为平台越高,你的一份善意,一定能温暖更多的人,但你的一个失误可能引发连锁风暴。



(4)级别



通常,在市里,科级以下干部留下比较容易,科级干部留下就不容易。在部委和省里,科级或以下干部留下比较容易,处级干部留下就不容易。



因为在市里,科级干部就是真领导,在省里,处级干部也是真领导。一旦把你留下来,上级领导单位的领导职数就会被占用。



3.借调能否成功是薛定谔的猫,不到调动档案那一刻,你不知道真正的状态。



借调人员留下来,这是一个双选。你在选择单位的同时,单位也在选你。上面说的两点更多都是你选单位或者岗位的过程。



如果你认真工作,努力勤奋,领导承诺要你,也不要太早高兴。在机关工作,特别是涉及人事的事情,不到任命发布的那一刻,所有的承诺都只能是口头。



我是见过太多借调最后被拒绝的理由了。



比如,长安街西侧某部委,有个借调小伙子干的特别好,司局也想留他,但报到主管部领导那里,领导一句话,我们要调动的干部怎么能只是本科呢?



领导的个人喜好,给人事任命增加了一个潜规则。判了这个人死刑。



比如,某单位正式干部借调干部1:2,借调干部人数过多,而这个司局的空编只有一个,僧多粥少,在这般环境中留下,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很容易竹篮打水一场空。



比如,某上级部门要跨部门调动一人,但原单位领导和该部门有矛盾,死活不放人,最后活生生耽误了借调干部的前程。



再比如,某单位习惯性引进干部子弟,擅长内部繁殖,你如何用你的努力来拼爹?



图片


当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了,或许一无所有,也可能收获惊喜。



比如,在拼爹的单位,也许干部子弟怕苦怕累,另谋高就,意外的便宜了努力工作的你。



比如,单位内部派系斗争,两边想要留下来的人互相不认,让只认工作不站队的你留下来了。



比如,选调考试,因人设岗,但因为原本的种子选手笔试没过,便宜了高分的你。



别贪心,你不可能什么都有。也别灰心,你不可能什么都没有。



当然,上面这些都是“术法”的层面,其实只是博大家一笑。



从“道”的层面来说,如果上级部门借调你,只要你想好好工作,那就一定争取去上级部门,因为既能开拓眼界,提升工作能力,又能广结善缘,丰富人生阅历。



一段借调生涯,会让你该经历和不该经历的全都经历了。也希望你该忍受的和不该忍受的都一一吞下。这样,你的未来无所畏惧。



借调,无非两种结果,见效了和见笑了。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壹挺论坛

GMT+8, 2024-12-5 09:52 , Processed in 0.2446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