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为什么那么穷?记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崩溃
[color=rgba(0, 0, 0, 0.3)]原创 镇长助理 大树镇巡抚
从大好平原到贫困地区,苏北经历了什么? 这一切,源于19-20世纪的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结构性崩溃。 01 一、大崩溃前的苏北社会 首先介绍一下大崩溃之前苏北地区的地方结构。 在清朝统治的中前期,苏北地区和全国许多地区在结构上是没有决定性差异的。在普遍的农村中,士绅代表的乡村权威和中央官僚代表的中央权威构成了二元制度,共同维持地方上的秩序。 虽然国家机构只有县级,但通过与乡村权威的结合,共同管理基层社会,这里的乡村权威可能是士绅,也可能是宗族家长,成分是不固定的。我们可以理解为中央政治精英与地方政治精英相互合作以维持对基层政权的管理,这在全国大同小异。 但是,相比于肥沃的苏南地区,苏北地区虽然曾经也是一块肥地,但自宋金战争黄河改道之后,黄河夺淮入海,本地的农业情况可以说得上逐渐衰落。
简单来说,自明朝洪武以来,到清代咸丰年间黄河北流之间,黄河在苏北地区决口95次基本占据黄河决口次数的一半,其中在清初到咸丰时期的210年间有67次。
清代苏北地区可以算得上黄河泛滥的中心区域,基本上三年一次,而且清代的黄河灾害威力相比于明代有了巨大提升。
但是为什么清代长期以来黄河连续泛滥,但苏北地区的大崩溃却迟迟没有爆发呢?因为尽管种植业崩溃,但苏北仍然有可以维持人民生活的产业。
总而言之,基本上可以归类为四种:
第一,采矿。徐州地区的煤铁矿业自古以来就比较兴盛,因此可以吸纳大量人口。
第二,盐务。两淮地区是全国的盐务中心,每年能给中央政府提供大量的财政收入,当然也提供了大量就业。
第三,河工。由于漕运总督署位于淮安,在运河修筑和维护方面,往往会就近招工,也可以提供就业机会。
第四,漕运。也就是漕船的船工人口。
古代漕运图画
综上所述,苏北地区虽然很早就因为“夺淮入海”而进入了农业崩溃的程度,但由于有着许多独特的产业可以吸纳就业,再加上身为漕运转运中转站,沿河村镇和城镇经济也比较发达,避免了在危机时分大量失业者和破产者的集中出现。
苏北经济的脆弱性,就因此暂时被掩盖了。
此外,由于区域位置重要,因此中央也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对当地的河道进行修缮。因此虽然清代黄河决口频繁,但是每次绝口之后很快都能维修完毕,毕竟漕运是清廷的生命线,不会坐视泥沙淤积堵塞漕运的。
小农们并不是因为城镇的生活更好,而主动放弃耕地前往城市。他们只是因为在农村活不下去不得不前往城市或者矿区而已,之所以没有发生大的危机是因为当地仍然维持着对灾民的赈济留养功能,这就是大崩溃之前的苏北地方。
02
二、大崩溃中的苏北地方
随着清朝后期苏北地区四大支柱产业依次走向崩溃,苏北经济的脆弱性被渐渐暴露出来。
首先,是黄河北移。
黄河连年北上(详见前图),运河北段实际已经堵塞无法使用。因此尽管清政府非常努力疏通漕运,最终还是不得不选择放弃,改用海运或者其他方式。
第二点,是盐业衰落。
随着清末张謇为首牵头的盐业改革的开启,原本淮盐垄断的局面消失了,淮盐产业一下子就受到了重创。
电视剧《大清盐商》剧照
再加上清政府为了振兴农业,大搞废灶兴垦的工程,因此本地盐业接连遭受持续性打击。
紧接着太平军出现,不断攻击扬州一带,淮南盐商全面破产,淮北盐商也因为太平军堵塞运输途径而紧跟着破产。
而洪水大规模泛滥,加上漕帮、盐商的资本日渐匮乏,对矿区的开采也有极大影响。
因此,在19世纪中期,苏北连贯性地出现了运河断流、漕工河工失业、盐商破产、矿业停办的情况,原本苏北依托的四大支柱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全盘崩溃。
同样,由于不再能给清政府提供大量的盐业收入,也不再是南北运输的交通节点,因此在中央看来,也就没有了长期投入巨资维护当地的必要,针对农业恢复和水利设施修复的财政拨款迅速减少。
自此,整个苏北经济已经陷入崩溃,到19世纪晚期已经出现大量人人口失业的情况。
03
苏北的经济崩溃了,苏北的地方政治和社会结构呢?
随着清王朝自身的衰退,本身原有的二元制权力体系就自然而然的开始向乡村精英倾斜,乡村精英的权威是逐渐增加的。
而在苏北地区,又出现了捻军作乱的情况,这时候的苏北乡村权威就必须承担起政府放弃的责任,也就是举办团练乃至成立堡垒,对付捻军。
捻军和太平天国时间接近,是华北地区多省作战的农民军,最早在河南起义。这些地方的乡村精英开始主动承担责任,弥补中央撤退后留下的真空地带。
捻军起义
自咸丰到同治年间,地方文生举人乡绅率领村民与捻军作战致死的不计其数。仅同治元年捻军进犯沭阳,当地乡绅举人为避免家乡受灾,就拼死抵抗,前后死了一个举人,9个生监。
在这种持续的低烈度战争中,苏北地区的乡村精英持续损失,接替监生举人们的往往就是所谓的乡村豪民或者其他的人,整个乡村精英群体不可避免的开始出现劣化现象。
不仅仅是长期作战中大量乡村精英战死,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南方城市接受新式教育的精英子弟们往往都难以在家乡继续维持,他们更愿意去南方的先进城市生活。
这就出现了新的问题,在政治权力真空的情况下,良绅们普遍战死,良绅子弟们更愿意南下(因为家财都打光了,或者家里长辈们都战死了),接替良绅的就是在军事活动中迅速崛起的土豪劣绅。
与那些读诗书重传承、吃相相对好看的儒生相比,土豪劣绅们更相信手里的枪炮和私兵。村镇的治理从原本的中央-村镇精英二元制,变成了完全依赖宗族族长与团练领导者个人道德水平的模式——而这些宗族族长与土豪劣绅们的个人道德水平是很让人怀疑的。
由此,在苏南地区看不到的情况在苏北几乎频繁可见,霸占公产,剥削佃户,肆意逮捕农民,并且对于自己逮捕的农民可以肆意杀戮,如活埋,焚烧等等。
但这一时期,清政府仍然勉强维持了城市和大型村镇的秩序,类似剥削杀戮事件仍然主要存在于基层小村镇。且在清政府的主持下,破产农民还可以从苏北迁徙到其他地方,或者在政府的管理下去新的区域垦荒种地。
但随着1906年苏北水灾,到江皖大水整个苏北皖北全部泛滥,地方结构进一步瓦解和经济崩溃,紧接着来到的就是匪患丛生的会党横行。这加速了农民的全面破产,他们不得不开始寻求出路。
1906年的江皖大水情形
关于这个混乱时期的惨状,有许多文字记录。比如在大水横行的地方,常有百姓云集,他们把将要死掉或者刚刚死掉的人拉到路边的坑里,把大腿手臂上的肉砍掉煮食。
整个江皖大水共计造成了数百万人甚至上千万人受灾。但此时清王朝自身也已经到了崩塌的边缘,自救尚来不及,何谈救援地位已经不重要的苏北呢?
04
紧接着到来的就是辛亥革命。
江北贫瘠,在新军编练、警察制度的设立等方面均不如江南。江南编练新军一师一旅,而且严格按照要求整训部队,军人多是良家子。而江北新军实际上是运河巡防营改编,士兵素质很差。
因此我们就可以在江北的辛亥革命中看到很搞笑的地方,江北新军仅有一协,也就是1旅,这个13协在起义之后第一件事并不是维持治安,而是去攻城劫掠百姓。
尽管蒋雁行(直隶河间人,时任江北护军使,后官至北洋陆军中将)迅速接管13协,自立为江北都督,然后将军队分成四个部分四处剿灭乱兵叛匪,但整个淮徐偌大区域,两三千人怎么可能剿的过来。
更不必说这些人本身素质极差,随着革命派军官南逃,保皇派军官北上,蒋雁行手头的一个旅,有军官的部队恐怕连一个团都不到了。这些没有军官的士兵,很多便就地逃亡了,或者直接就地变成了土匪,这样一来,苏北地区的土匪也产生质变了。
原本只是小股土匪,他们的补充往往依靠拉拢生活不下去的农民,武器也不过是大刀长矛土枪土炮,但随着新军陆陆续续加入匪帮,土匪们开始拥有各种新式武器。
随着北洋军阀混战,在十余年内,苏北土匪从火绳枪和铜铸土炮,发展到了新式步枪,机枪,迫击炮。原本足以抵抗土匪的围墙塔楼也完全无法抵挡,整个苏北最后依靠土豪劣绅维持的农村秩序也在土匪的围攻之下彻底崩溃了。
虽然土豪劣绅的所谓秩序,也是残忍而毫无道德的,但那也是秩序,即使是最恶劣的秩序依旧要胜过无序。
于是在渴求秩序的苏北社会中,最后登场的强力组织出现了——秘密会社。
这种历史悠久的、原本只是游民或者船夫之间的秘密组织被迅速扩大。仅以徐州为例,在解放前,就有青帮,先天道,一贯道,无极道,红枪会,纯阳社等等大小会堂三千多个,有组织的信徒有十几万。它们在恶劣环境中规模迅速扩大后,也开始走向畸形化。
苏北“一贯道”集会
帮会们从单纯的结盟,到谋求自己的势力,到开始出现滥杀无辜的情况。但秘密会社确实是具有一定的现实的自救功能的。
所以在中央权威撤离,良绅撤离或战死,土豪劣绅难以维持的情况下,无路可退的农民们在失业河工漕工的带头下,选择大量加入帮会道门。
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崩溃,到20世纪初的中央秩序退出,整个苏北经过了几十年的溃烂之后,在20世纪20年代终于达到了崩溃的巅峰。
这一区域极其缺乏管控,所有的地方性自救和秩序重建措施也全部失败,农业、商业、工业全部停滞,文化教育仅剩下帮会道门的邪教组织还在继续。
除了依靠军队占据城市的军阀外,农村基本上是以帮会道门为组织的农民、失业工人,剩余的土豪劣绅、拥有了先进武器的土匪三家混战。
在这一过程中,当地农民也就只有四条路可以选择:
第一是南下,前往南方生活。
第二是抛开道德和羞耻心加入土匪。
第三是加入土豪劣绅的堡垒做奴隶似的佃户。
第四,加入帮会道门,成为类似土匪的组织成员。
值得一提的是,加入一些帮会道门之后,为了显示勇敢,往往要服用少量红砷(即杂质含量多的砒霜),据说吃了后和土匪砍杀可以止痛,并且有兴奋剂作用,是真是假暂不清楚。
可以看到,在六七十年里,苏北地区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各阶层,已经全部混乱,如果说竞选人间地狱的话,我觉得这里是很有资格的。
05
三、秩序的重建随着蒋介石基本统一了江苏,南京国民政府从三个方面开始尝试重建苏北。
第一,打击土匪和土豪劣绅,培养新的乡绅阶层。
国民政府在调集重兵之后,开始对苏北地区的土匪进行歼灭。1930年的剿匪战争中,因为土匪实力雄厚,国民政府不得不出动空军进行侦查和轰炸。
之后,国民政府又将中原大战收拢的西北军一部拉到徐淮地区进行剿匪,才勉强将当地大股土匪消灭。
其次是消灭土豪劣绅。针对当地土豪劣绅压榨百姓以及勾结土匪的情况,凡是勾结土匪的土豪劣绅,敢有抵抗抓捕的,就地格杀勿论,将原本毫无组织十分混乱的土豪劣绅集团也被打压了下去。
但土豪劣绅也并不是就此不存在了,他们中的许多人先是假装从良,然后在清党时期,故意指责当时参与苏北剿匪的国民党基层行为举止是压迫良绅,有通共嫌疑,给苏北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第二,建立基层新秩序。
考虑到苏北长期秩序混乱,短时间内重建乡绅基层完全不可能,所以国民政府直接在苏北推行了保甲制度,将整个苏北地区纳入了军事化管理的模式,由国家组织民众进行剿匪,进而取缔了一些民众自发的帮会道门组织。
当然帮会道门也进行了反扑,在20世纪30年代苏北刀会就曾在淮安地区发动叛乱,甚至有打进南京城做总统的口号,刀会起义先后有好几次,不过都被国民政府以现代军事手段轻易镇压。
通过保甲制度的建立,原本分散的权力被重新收拢回了中央,国民政府以强硬的手段一定程度缓和了苏北的社会问题。
但问题不是这么好解决的,譬如,对于苏北地区的剿匪行动就一直持续到1935年。在1935年的剿匪行动中,光淮安一地就仍然有两千多土匪,并且有一千多只枪,甚至土匪的反击中还俘获了国府的督导专员,可见苏北匪势之盛。
第三、就业问题。
对于苏北持续的劳动力流出,国民政府的措施是大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用公共工程维持当地民生之需,主要包含水利工程、公路、电话线和电报线等等。
通过这几种手段,国民政府基本初步重建了苏北的地方秩序,1850-1930这80年之间的大崩溃得到缓解。但是由于时间短暂,加上国民政府自身也极为腐败低效,种种问题都没有被彻底拔除。
抗战爆发时,日本人的入侵迅速打破了这短暂的平静,在日占时期,各类牛鬼蛇神重新出现,类似初夜权的黑暗事件在苏北地区屡见不鲜。
这一地区真正的秩序恢复,则要归功于解放后我党在苏北地区的努力了。
06
四、总结
苏北本身特殊的地理位置(夺淮入海)造就了脆弱的经济基础,之后在晚清支柱性产业衰败后进入社会经济全面崩溃,辛亥时期的转型期加剧了这一进程。
文中所述的苏北地区崩溃并不仅限于苏北,在鲁西南、豫东、淮北地区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淮北枣庄徐州这个三角区域则是其中的重灾区。
逃难至上海的苏北难民
可以说,1920年代的苏北就没有健康的地方。这里没有现代化教育、没有农业、没有工业甚至没有安全可言,人们大量逃离。留下来的人身上唯一的本钱就是生命,因此在投资中唯一的投资方式就是赌命,所以许多文学、纪实都提到,近代苏北地区的人相比于苏南都有一种“不拿人命当回事”的态度。
加上在49年新中国成立前,苏北都是向苏南、上海乃至武汉输出难民最多的地方之一,难免在当地留下深刻的不良印象。
但好在,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进程,真正重塑了苏北。无论从水利工程、农工业发展和社会组织,苏北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1全国百强县中,宿迁的沭阳、泗洪,盐城的东台、射阳、建湖上榜,徐州的邳州、沛县都上了榜,而临近的苏中的泰州和南通,竟然所有的市辖县都进入了百强。
徐州邳州市风景
只是,尽管苏北秩序早已重建多年,甚至已然堪称富强,可昔日近乎百年的崩溃时节的历史阴影,仍然在暗处影响着一些人的思想和局部的社会风气,并不是那么容易抹去。
治愈历史创伤,抹去历史印象,要积极主动,要有所作为。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总有一天这片饱含苦难的土地,不会再为人茶余饭后嗟叹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