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必看
搜索
热搜: 养生 投资 壹挺
查看: 33184|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前海人寿野蛮持股格力、控股万科,看它的结局

[复制链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万科已被保险资金控股,格力又被保险资金盯上了,看这个故事的演变,记录在此。
生活即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0:52 | 只看该作者
前海人寿持股格力逼近举牌线 董明珠该如何应对


 就在收购银隆告败后半个月不到,险资敲上了格力的大门。11月30日晚,格力电器(31.180, 2.71, 9.52%)(000651.SZ)在停牌两天后发布答复深交所关注函公告称,发现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自2016年11月17日公司股票复牌至2016年11月28日期间大量购入公司股票,持股比例由今年三季度末的0.99%上升至4.13%,直逼5%举牌线。

  至此,董明珠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此前,董明珠曾表示,收购银隆除了出于格力多元化的自身产业需求外,还希望通过提高员工持股来提防“野蛮人”入侵。而中金公司此前发布研究报告认为,格力是A股最适合被举牌的公司之一。

  上述研报分析认为,由于格力股权结构分散,公司第一大股东格力集团仅持股18.22%,第二大股东为格力经销商组成的京海担保,持股8.91%,加上董明珠个人的0.74%股权,格力系控制股权不足30%。

  其次,格力的P/E估值在内地所有家电上市企业中是最低的,2015年仅为13.1倍。同时,格力现金流好,在手可支配现金高达1246亿元。

  尽管董明珠此前曾解释,格力的现金要用在空调特殊的销售模式以及装备产业的投资,因此可用现金并没那么高。但中金公司认为,险资一旦举牌,可以要求格力提高分红比例,甚至进行特别分红,这也会获得中小股东的支持。加上此前终止收购银隆让格力进入了空当期,亦给了前海人寿增持机会。

  据了解,格力股票从11月17日复牌至11月28日期间,股价涨幅累计达到27%,换手率达到32%。

  不过,董明珠也不是好“欺负”的人。记者注意到,在银隆方案被否后,包括公司副总裁望靖东、董事徐自发等多位格力高管曾一度斥资千万元增持格力股票。同时,在感恩节当天,格力突然宣布所有员工加薪1000元。以目前格力7万多员工计算,一年算下来单是这次加薪就耗掉格力近十亿元现金,可达到在短时间内降低公司利润,减少股东分红的目的。

  此外,董明珠还特意选择在前海人寿尚未达到持股5%的披露标准时就公布其动作。可以预见的是,12月1日复牌后的格力股价将迎来大涨,对于前海人寿来说,也提高了其继续增持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险资能否成功敲开格力大门的关键还在于珠海市国资委的态度。此前,珠海市国资委率先披露了董明珠免任格力集团董事长的消息,后又宣布70后的“少壮派”周乐伟空降该职位。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董明珠卸任集团职位后应对险资入侵更具灵活性,但由于目前尚未见到董明珠的任何具体动作,因此这说法仍有待观察。但格力电器在公告中强调,11月29日公司收到格力集团的书面回复,称集团近期无计划对格力电器进行股权转让、资产重组以及其他重大影响的事项。显然,董明珠是想告诉大家,珠海市国资目前还是站在她那一边的。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0:57 | 只看该作者
格力高管也大举买入近100万股 董明珠面临内忧外患
董明珠:如果不是我格力早就九个亿卖掉了


 今日晚间,格力电器(31.120, 2.65, 9.31%)发布公告称,前海人寿持有格力电器的比例已经由三季度末的0.99%上升至4.13%,而股东位置也由第六上升至第三。与此同时,公司董秘和一位董事及其家属也紧跟前海人寿的步伐,大举买入格力电器近100万股。

  前海人寿成格力电器三东家

  如今,董小姐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格力电器回复深交所的公告显示:

  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自11月17日公司股票复牌至2016年11月28日期间大量购入公司股票,持股比例由2016年三季度末的0.99%上升至4.13%,持股排名由公司第六大股东上升至第三大股东,目前其尚未达到持股 5%的披露标准,公司也尚未获悉其后续投资计划和投资目的。


  前海人寿的强势买入,很好的解释了格力电器自复牌以来的走势。格力电器于11月17日复牌,背负收购方案被否的压力,股价并未出现大幅下跌,反而走出了一波大涨行情:在8个交易日内,股价大涨27.1%。


  前海人寿对格力电器有颗举牌的心

  为何说董小姐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呢?这事儿要从2015年年底对说起。

  前海人寿进入格力电器前十大股东是在2015年第四季度,当时持股近7000万股,或许,当时董小姐就已经起了疑心。毕竟,深圳老王的案例就摆在那。


  今年年初,董小姐或许是查看了股东名单,格力电器于2月22日停牌,筹划重大资产收购事项。不过,一季报的股东数据显示,前海人寿入主格力电器的步伐并未停止,前海人寿再度增持格力电器2000多万股,持股比例达到1.5%,位居格力电器的第四大股东。


  时隔半年,格力电器于9月2日复牌,并提出了上百亿的收购及定增方案。市场还算给力,给了两个一字板。当时就有不少声音认为,格力电器股权分散,大规模增发,是为了增强管理层控制权,避免重蹈老王的覆辙。

  不过,有意思的是,前海人寿在三季度抛售了3000多万股的格力地产(6.220, 0.08, 1.30%),持股比例下降至0.99%,位居第六大股东。难道这是前海人寿的“小心机”,以此战术来迷惑董小姐?


  三季度刚刚甩货3000多万股,如今在格力电器复牌后的8个交易日中,大举买入近1.9亿股,持股比例上升至4.13%,成为公司第三大股东。买入方式如此凶悍,看来前海人寿对格力电器并不是简单的买买买,举牌似乎才是目的。

  公司高管也大举买入近100万股

  在格力电器回复深交所的公告中,这则信息也让投资者颇为好奇。公司高管与前海人寿“一道”,大举买入近100万股的格力电器。


  具体来看:

  公司副总裁、财务负责人、董事会秘书望靖东先生

  于2016年11月21日买入24800股,

  于2016年11月22日买入5900股,

  于2016年11月23日买入125100股,

  累计买入155800股。

  公司董事徐自发先生

  于2016年11月24日买入575300股;

  徐自发先生的配偶韩凤兰女士

  于2016年11月24日买入207000股;

  徐自发先生的子女徐伟

  于2016年11月24日买入2500股,

  于2016年11月25日卖出10000股。

  由于格力电器的收购计划刚刚被否,公司近期前景似乎并不明朗,而两位公司高管此时却大举买入,虽说100万股对于前海人寿的出手来说,似乎有点太小儿科了,但是介于两者的身份,不得不让市场猜测:为何此时大举买入,为何与前海人寿买入时间相近?

  真相或许并不重要,吃瓜群众最关心的是这场大戏有没有肉吃。不过,两位高管的举动似乎透露出一个信号:格力电器的股权大战或许就要上演了!

  董小姐的内忧外患

  如果说,收购珠海银隆失败,野蛮人随时可能入侵,让董小姐面临外患,而珠海国资委在关键时点的动作则可谓内忧。10月18日,董明珠不再担任格力集团董事长,紧接着,11月28日,珠海市国资委官网发布公告,任命周乐伟为格力集团党委委员、书记、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珠海市国资委强势进入格力,未来,极有可能谋求在上市公司中的董事席位。而董明珠是否能继续稳坐格力电器的董事长也充满未知。

  姚老板经万科一役,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枭雄”。只要股东名单中出现了姚老板,不少上市公司都会有些许担心。另外,在许老板的“帮忙”下,姚老板在万科上已经有几百亿的浮盈,倘若,以万科的浮盈来收购格力股权,那董小姐也是毫无抵抗之力。

  如今的董小姐,面临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在经历了收购珠海银隆失败之后,恐怕难以快速地找到新的办法抵御野蛮人的入侵。如今在重听董小姐在受访时说“无人雪中送炭”的回音,难免苍凉。

  不过,前海人寿如果想挑起股权大战,似乎并不容易。格力电器作为A股市场标准的优质股,基本面没得说,而且也是为数不多、连续高现金分的A股公司,对其有“想法”的资金不再少数。

  从前海人寿此次的“进攻”就可看出,觊觎格力电器的资金确实不少。前海人寿仅仅买了3.14%的股份,格力电器的股价就拉上去了近30%,而且几乎天天放量大阳线。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11:05 | 只看该作者
姚老板看上了格力 但董明珠已经提前下好了三步棋



中新经纬客户端12月2日电(薛宇飞) 世界有没有爱上格力,我不知道,但宝能系的姚老板一定是爱上了。格力电器(29.500, -1.09, -3.56%)11月30日晚间公告称,前海人寿在短短8个交易日,持股比例由0.99%直线蹿升至4.13%,距离举牌只剩一步之遥,不少人预测前海人寿将来还会有动作。但董小姐的三招杀手锏也是威力十足,不愧是资本市场的“老司机”。又一场资本大战,拉开帷幕。

  增持静悄悄 股价却高调的一路飙

  近期,格力电器风波不断,先是收购珠海银隆、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受阻,而后是董明珠辞任母公司格力集团董事长,市场开始对格力的未来担忧。离奇的是,格力电器在今年11月17日股票复牌后,股价却出现异乎寻常的连续上涨。


  格力电器11月17日-28日股价走势图

  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统计发现,在11月17日-28日的8个交易日中,格力电器的股价猛涨27.1%,换手率达32%。同时,每日成交额也在迅速攀升,11月23日-25日三个交易日分别达到了82亿元、84亿元、83亿元,之后的28日成交额一举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8.6亿元,成为当日成交额仅次于中国建筑(10.700, -0.01, -0.09%)的股票。

  股票异常波动,引来了深交所的问询。11月28日晚,深交所发布问询函,要求格力电器说明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是否计划对公司进行股权转让、资产重组以及其他对公司有重大影响的事项。格力电器的股票则于11月29日停牌。

  诸多机构和媒体纷纷猜测,险资大举增持或是股价异常上涨的根源。格力电器11月30日晚公告,发现前海人寿自11月17日-28日期间大量购入公司股票,持股比例由今年三季度末的0.99%上升至4.13%,直逼5%举牌线,跃升为格力电器第三大股东。

  作为宝能系的得力干将,前海人寿在近两年的资本市场上备受关注。这次大举增持格力电器,不得不让人对姚振华的真实意图浮想联翩。有业内人士分析,若不是深交所的问询,前海人寿或许还将做个安静的美男子,静静地买入股票,直到达到举牌红线,才会华丽亮相。

  受此影响,12月1日,格力电器盘中冲击涨停,一度涨逾9%,股价最高报31.32元,创上市以来新高,最终收报30.59元/股,上涨7.45%。

  不怪别人眼红 只是自己太好

  那么问题来了,前海人寿短时间大举增持格力电器,看中了什么?和此前宝能系增持万科股票同样的逻辑,行业领先、业绩良好、股价较低、大股东持股比例不高的优质蓝筹股,让不差钱的险资们垂涎欲滴。

  中金公司11月28日的研报分析,格力是A股最适合被举牌的公司之一。由于格力股权结构分散,公司第一大股东格力集团仅持股18.22%,与格力关系密切的第二大股东是格力经销商组成的京海担保,持股8.91%,加上董明珠个人的0.74%股权,格力系控制股权不足30%。其次,格力的P/E估值在内地所有家电上市企业中是最低的,2015年仅为13.1倍。同时,格力现金流好,在手可支配现金高达1246亿元。

  中金公司认为,险资一旦举牌,可以要求格力提高分红比例,甚至进行特别分红,这也会获得中小股东的支持。加上此前终止收购银隆让格力进入了空当期,亦给了前海人寿增持机会。

  董明珠此前也对“野蛮人”入侵表达过担忧。她表示,收购珠海银隆除自身产业多元化的需求外,还希望通过提高员工持股来提防“野蛮人”入侵。但这步看似一石二鸟的好棋,还是没有得到股东的认可。

  以前海人寿持股4.13%计算,所持格力电器市值约为70亿元左右。若以12月1日的收盘价30.59元/股计算,还需投入16亿元以上的资金才能够完成举牌。

  三招反击 拔高前海人寿增持难度

  前海人寿是否还会继续增持,又想达到何种目的,现在还不得而知。但万科的逼宫大戏、南玻A(13.480, -0.32, -2.32%)高管集体出走,都有以前海人寿为代表的宝能系身影,不得不让人多加揣测。

  混迹资本市场多年的董小姐,对于前海人寿短时间的大举增持,又有什么反应?如果我们现在反观格力电器前期的三次不太寻常的行动,或许能看出董明珠应对此事的态度。

  首先,就在前海人寿大举增持股票的11月17日-28日,格力电器董事连续增持,似乎有意打起了“保卫战”。11月17日至28日期间,格力电器副总裁、财务负责人、董事会秘书望靖东三次增持,共增持155800股,公司董事徐自发及家人先后增持774800股,以上共增持930600股。有分析认为,虽然上述增持不足100万股,与前海人寿的大举增持相比,有些小儿科。但考虑到上述人员的特殊身份和买入时间节点,或许透露出格力电器在股权保卫战上的态度。

  接着,11月24日,格力突然宣布所有员工加薪1000元。以目前格力7万多员工计算,一年算下来,单是这次加薪就耗掉格力近10亿元现金,这被市场解读为在短时间内降低公司利润,减少股东分红的目的。

  最后,就是这招提前公布前海人寿增持股票的行动,通过股价拉升,增加前海人寿的增持成本。格力电器11月30日晚公布了前海人寿大举增持股票至4.13%的消息,并宣布股票于12月1日起复牌。而1日格力电器的股价表现,已经证明这招十分奏效,股价最终收涨7.45%。以1日股票的收盘价计算,如果要取代持股18.22%的格力集团成为格力第一大股东,则需要260亿元左右的资金。在考虑举牌冲击成本的情况下,增持所需动用的资金量可能远超这一数字。

  值得注意的是,据中金公司研报数据,格力电器账面上趴着1246亿元现金,如果能征得中小股东同意,格力实施股权回购计划,即可强力阻击“入侵者”。

  格力内忧外患 前景也不“美丽”

  如果说,收购珠海银隆失败,“野蛮人”随时可能入侵,让董小姐面临外患,那珠海国资委在关键时点的动作则可谓内忧。董明珠已不再担任母公司格力集团董事长,珠海市国资委11月28日任命了周乐伟为珠海格力集团党委委员、书记、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

  有媒体援引业内人士的分析认为,珠海国资委派政府官员当法人代表、董事长、党委书记这么多重要职务,未来其将代表第一大股东意见,而大股东在上市公司发言是至关重要的,珠海国资委是在有意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控制。

  从目前看来,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尚相处融洽,但由于双方“人马”在小家电、商标使用权等方面的分歧,确实存在。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甚至曾以“父子之争”闻名于资本市场。

  同时,格力电器也面临着与业内巨头的竞争。在美的、海尔等频频出手海外并购项目,进军其他产业的同时,格力电器却在收购珠海银隆上折戟。民生证券分析师马科表示,目前我国空调行业渗透率已接近饱和,行业整体以及龙头份额增长空间都较为有限。在行业其他龙头纷纷布局时,公司外延式多元化发展、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迫在眉睫,否则将被包括美的等在内的竞争对手越落越远。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2-5 21:40 | 只看该作者
监管层发难 险资举牌当何去何从?
黑夜研究:重磅!保监会官员最新讲话实录-支持险资举牌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关于“野蛮人”的言论一出便引起热议。而因近期出现部分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快进快出”买卖股票甚至与上市公司原高管出现“不合”等现象,险资被一些声音解读成此番言论的指向。险资举牌是否应该受限?万能险为举牌提供资金来源是否合理?险资是否应该进入管理层?这些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追问1 险资举牌需受进一步制约?

  刘士余讲话称,“希望资产管理人,不当土豪、不做妖精、不做害人精。”对此,业界普遍认为是指险资频频举牌,缺乏有效制约。有声音认为,险资进入市场,可以提振社会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若要进一步化解误区,应该对保险资金及其他资金举牌上市公司做出明确的规则。

  2015年底,以中小型保险公司为代表的险资掀起举牌潮,有保险公司一日举牌三家上市公司。而进入2016年,从“万宝股权之争”的续幕开始,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机构保持对险资举牌上市公司的关注,一些公司被举牌后也立即采取资产重组等措施。

  国信证券(17.180, -0.51, -2.88%)12月1日发布的研报显示,目前共有35家上市公司处于被举牌的状态。

  “上市公司属于公众公司,理论上市场上任何投资者都可以买入股票。而险资在目前的时段进入资本市场,一些上市公司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郝演苏向记者表示,目前举牌的很多是表现好、潜力大的蓝筹股,而险资在股市低迷时进入市场,除了为自身和客户创造价值、利益的同时,也可以提振社会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虽然近期保险举牌的现象不少,但新京报记者发现,险资在权益类资产方面的投资离监管的控制线尚有距离。

  保监会近期发布的2016年前10月保险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期间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运用余额为1.86万亿元,占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的14.42%。而保监会2015年7月曾发布文件表示,符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20%等条件的保险公司,投资权益类资产的余额占上季度末总资产比例达到30%的,可进一步增持蓝筹股票,增持后权益类资产余额不高于上季度末总资产的40%。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在符合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权益类投资比例方面的规定后,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无可厚非。“保险公司目前举牌上市公司的现状很正常,而且规模也不大,但是有些保险公司的做法市场影响大,如果有错,需要用正常的监管方式。”

  “虽然举牌在国外比较常见,但在国内还算是新兴事物”。王国军表示,目前从保险监管层面没有问题,如果要进一步化解误区,应该出台一些规则,对保险资金及其他资金举牌上市公司做出明确的规则。“各个部委应该联合起来商讨,包括保监会、证监会、央行、银监会、交易所这些金融监管机构,以及一些保险公司和上市公司。”

  追问2 资金来源是否合理?

  刘士余讲话的一个焦点是“用来路不当的钱从事杠杆收购”。对此,有观点认为资金来源是关注重点。其中,万能险产品是一些保险公司举牌的过程中重要的资金来源,而万能险资金举牌被认为存在资产负债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和偿付能力风险。分析称未来监管动向将抑制将保险作为杠杆融资平台进行的恶意收购。

  在一些保险公司举牌的过程中,万能险产品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而“万宝之争”初期,关于万能险资金持股的利弊也被多次提及。郝演苏表示,万能险保费也是保险资金的一部分,用来投资并没有问题。

  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王剑辉表示,险资举牌要注意收购资金的期限匹配问题。“一般的入股上市公司,会认为是进行一项长期的股权投资,长期一般都是指5到10年,这就要求收购的保险资金,在时间上和入股上市公司的时间相匹配,不能用短期的、一年一付的短期寿险等资金来收购,这样就容易造成系统性风险,需要监管层从一开始就杜绝。”

  值得注意的是,从今年初以来,通过保监会对中短存续期人身险的监管,短期万能险的规模已经受到限制。不过,申万宏源证券9月底发布的保险举牌研究报告中依然提到,利用万能险资金举牌存在资产负债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和偿付能力风险。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近日发布了基于“宝万之争”视角的杠杆收购研究。据媒体报道,吴晓灵在清华国家金融研究院举行的专题讨论会上表示,“从公开的资料,我们没有办法来说宝能的资金组织是违规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组织的方式蕴含了很多风险,这些风险需要我们的监管方面针对现在监管的漏洞来加以弥补。”

  吴晓灵认为,宝万之争中保险资金参与并购的问题首先是,万能险产品作为短期理财产品,用于长期投资加大了流动性风险。

  而与此同时,由于万能险本身的负债成本,保险的杠杆收购也被业内关注。方正证券(8.090, -0.27, -3.23%)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在今年7月份的一份研报中表示,中国在杠杆收购方面的制度存在很大操作空间,新兴保险公司借银行理财、券商资管等资金用于股票市场的杠杆并购存在很多监管空白。

  申万宏源(6.590, -0.25, -3.65%)证券认为,对于保险的资金运用,未来监管动向将抑制将保险作为杠杆融资平台进行的恶意收购,引导合理的财务投资。

  经济学家刘胜军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对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应该进行限制,且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阶段。但做这个事情的,应该是保监会,而不是依靠证监会。刘胜军认为保监会长时间没有针对险资举牌行为进行进一步监管,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保险公司的跟风行为。刘胜军称,保险公司首先是要保证公司的稳健经营,确保资金安全。而用短期的万能险,通过加杠杆的方式,举牌上市公司,放大了资金风险。

  追问3 险资进入管理层是福是祸?

  保险公司成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后或进入管理层,分析称如果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做出调整可以理解。但保险公司应该做好主业,不应该以投资、资本运营为主。

  除了险资举牌,保险公司成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后随之而来的波澜也备受市场关注。前段时间,南玻A(12.290, -0.87, -6.61%)高管集体辞职让举牌方前海人寿和宝能系一度走向焦点。而11月21日,宝能系的陈琳当选为南玻A董事长。

  新京报记者翻阅南玻A 2015年年报显示,陈琳现任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深圳深业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务。对于宝能系全面接管南玻A后,资本运作是否是以后公司的发展方向,彼时新京报记者询问南玻A证券代表处相关人员,但对方表示“具体不知情”。

  对于险资进入上市公司管理层,郝演苏表示,“既然是公众公司,险资持有股份到达一定水准后进入管理层是没有问题的。新的股东进入后有一些新的想法,可能会对企业产生更大的力量”。他认为,资本进入上市公司不是为了做慈善事业,但摧毁公司也没有意义,企业上市后要有这样的承受力。

  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曾指出,保险资金运用要坚持审慎稳健运用的基本原则,股权投资应以财务投资为主,以战略投资为辅。不过,郝演苏认为,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的界限并不清晰,保险公司有时会根据市场状况做出改变。

  “是否为战略投资者未必好判断”,王国军表示,险资作为股东进入某家上市公司,发现公司治理结构太差、效率太低太乱,如果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做出调整也可以理解,对公司长远发展有好处的应该是被鼓励的。

  “不过,去管理一家本身不熟悉的企业,不应该是保险公司应该做的。保险公司应该做好主业,不应该以投资、资本运营为主。”王国军也表示,目前有保险公司的做法可能会引起市场混乱,但只是个别公司的行为,不能因为个别行为把整个行业否定。与此同时,王国军表示,对于险资是否该进入管理层,还需要证券监管部门给出规则。“在被折腾的时候都没有监管规则,是监管部门的失职。”

  ■ 相关新闻

  前海人寿回应深交所:未举牌格力

  格力电器(25.880, -2.88, -10.01%)近日披露前海人寿持有其股份达到4.13%后,深交所12月2日就前海人寿增持格力电器事宜发出关注函,要求前海人寿回应资金来源、持有目的、是否有意进入管理层等问题。

  12月3日当天,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真正的投资者是通过投资实体经济发展来获益的。对此次“野蛮人”敲门一事,董明珠表示,格力不会对举牌进行应对,“如果成为中国制造的破坏者,他们会成为罪人。”

  12月3日深夜前海人寿通过深交所网站回应称,截至2016年12月2日下午收盘时,前海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在格力电器拥有权益的股份未达到或超过格力电器已发行股份的5%。

  对于增持的原因及未来的持股计划,前海人寿表示,是出于认可并看好格力电器未来发展前景以及投资价值,希望通过投资格力电器股份获取投资收益,实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

  至于后续增持计划及是否有意参与经营管理,前海人寿称,目前并没有参与格力电器日常经营管理的计划,未来12个月内将根据市场整体状况并结合格力电器的业务发展及其股票价格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增持或减持。

  关于深交所关注的增持资金来源的问题,前海人寿表示,买入格力电器的资金来自保险责任准备金和自有资金。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2-5 21:41 | 只看该作者
黑夜研究:重磅!保监会官员最新讲话实录-支持险资举牌


昨天我写了一篇关于证监会主席刘士余的讲话,我自己的深度分析,引起社会很大的反响,很多朋友来信交流讨论。


黑夜研究:刘诗雨警告险资讲话深度解读
由于涉及到自己管理的部门,保监会官员也坐不住了,也在会议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把录音翻译成文字,方便大家阅读。
大家应该知道今天上午,我们刘士余主席说了很长很长的一段话,我个人认为他这个表态不太合适。(全场大笑鼓掌)
我不代表任何倾向,因为这种事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结论,由于没有经过一个数据的分析,你就下一个结论这个是不合适的。这个背后原因很复杂,我在这里就可以和大家说,我们马上就要出台一个严格的制度,会约束一些投资的行为。但是我们这个政策没有出台之前,是静默的。你做为证监会的主席来表这个态,其实不适合的。就这么一个概念。
下面我说的是我个人的一个看法,我想介绍这个几个观点吧。一个是怨言,第二个是双方选择时间,第三式理想的状态 产融合作,第四表明一下我们的监管态度。这就是我们最近热热闹闹的这件事情。
我有两件事情可以说一下,一个是恒大,恒大的短期股票炒作,这件事情是保监会已经明确表态的,不支持,不但不支持,我们已经把这件事情以政策公文的形式发给证监会,邀请证监会严格按照证券市场规则执行。这件事没什么可说的,不是说你现在是不是在未知的范围内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市场舆情炒的很厉害,你已经站到了整个舆情对立面,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一定要妥善处理好这个问题。
另外一个我们感觉,格力电器这件事,前海人寿举牌,买到4.3%,为什么要这件事讲?我们感觉到这件事客观来讲,前海人寿我们给到它的态度仍然是不支持它再举牌。因为大家都知道,董明珠本身在跟原有的股东之间关系就一直处于胶着的状态,所以说我们不希望不管你格力举没举,现在不希望再举牌。这是我们的基本一些看法。
其他呢,我们比如说安邦,中国建筑。我们会从目前这个角度来讲,这个举牌处理得比较好。因为他同时带领着我们中国建筑申明:我们欢迎险资莱举牌我,这个背后也说中国建筑央企已经拿了50%多,你再举牌它也不怕,但是这件事说明什么?说明保险资金作为友好投资人,你这条路还是走的通的,因为你真的要是走到你去控一个产业,这不是你金融资本的优势,对吧,所以说我们对几次举牌事件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从险资举牌这个角度来讲,包括产融结合,我们都认为是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出现的新问题,原来没有这些事情,大家都知道我们在2014年以前,险资几乎不举牌,对吧!一定是说环境发生变化,它需要举牌。
1 低利率环境,大家都知道  债券市场违约风险越来越高,资产荒使得保险不得不走向权益类市场,扩大权益类市场,这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那么你如果放开到英国,放开到美国,他们已经经过几个周期的,你会看到当他遇到这种低利率环境的时候,他也会做同样的事情,他会逐渐的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逐渐向权益类移,那么当它(利率)反过来的时候,自然也还会走回来,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因为我们国家的保险资金没有经过大的周期,所以说大家感觉到一出现这种低利率环境,我们的举牌立即出现之后,大家感到很惊讶,哇这是野蛮人啊!如果你放在整个保险投资的历史看,在跨越这个经济周期过程中,大家都在做同样事情。
2 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我们一直在说,我们资本市场,是一个散户为主的一个市场,那么怎么建立机构投资者,推动机构投资者发展。我想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对吧,其实这是一个市场规律,那么现在保险业经过这么长时间发展,并且可以这么看到,保险业未来仍然面临黄金发展期,那么是因为保险业重大,他有力量来改变资本市场治理结构,治理结构它作为一个机构投资者,来改变我们资本市场整个投资者结构,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时期,对吧,它毕竟是作为机构投资者它有它自己的努力,总比你那些一直是散户为主的市场,大家走来走去,追涨杀跌的气氛要强。
3 保险业的发展壮大和险资崛起
关于这一点我没什么可说的,我为什么刚才要说,未来十年仍然是保险业的黄金发展期。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保险业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我们的人口结构变化了,我们的人口结构,叫未富先老,我们现在已经明显步入老龄化社会,我们的整个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我们每个人的风险因素增加,每个人风险因素增加后,客观上对我们的保险产品提出了强大的需求
包括我们一直在推的养老医疗健康这些领域,这些领域国家一直在鼓励各个民间资本进入,最主要原因还是人口结构老化。那么由于这么一个基础发生变化,我们的保险业肯定未来依然是沿着这个方向高速向前发展。那么这个观点已经是得到了各中央上下的认可。
保险的投资收益,大家可以看到2012年底,我们保险投资收益率是3.36%,随后在2013开始上升,一直到2015年,达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最高水平,7.56%这个跟我们外部大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也得益于我们保险资金政策的放开,得益于资金运用。
16年以来,熔断体制连续两个跌停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到10月底收益率是3.97%,年化5.2%,这个5.2%大家都知道这是在我们低利率环境,在资产荒背景下取得的,这个收益率是不低的。
最近我们李杨教授 写了一个报告递给了我们的中央高层,中央高层做了一个很长的批示,重点还是发展以保障为主的保险业,所以说我们的保险业本身来讲未来会发展的很好。
那么险资崛起我想这件事。做过保险公司的人都知道原来我们保险投资,一直是跟着基金后面走的,基金采取什么策略我们也跟着。甚至基金力量还没有我们强,后来发现我们跟着他(基金)做,上下坐电梯,效果并不好,那么现在我们发现了,我们险资崛起了,我们要在资本市场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作用,要有政府背后支持。我们今年是举牌来着,偿付能力要求很高,通过投资股票市场,把前一段折算可以从资本市场的收益提取出来,增强我们的实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险资举牌的基本原因。
那么从险资举牌到控制产业资本,到控制实体企业,它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金融资本不参与,有哪些得失呢?
简单列举一下
对金融资本,保险,它获得的投资收益,增强了资本金,参与了公司治理。
产业资本,仅仅在二级市场上买这些股票的话,实质上这些资金并没有流向真正的实体经济,就是说,实体企业本身并没有拿不到这笔钱。
2 你买了之后,最后肯定会让出一些股东席位,你从这个逻辑简单一分析就能感觉到,实体资本和金融资本目前出现的规律不是偶然,它存在这种不均衡的状态,他自然就要对立。
如果要想进一步促进产融结合,我们需要做。
为什么要推动产融合作?过去几次产融合作最明显的是德隆的例子,实质上大的环境我们已经到了需要推动产融结合这个时候。我们最近央行在推动一个课题,产融结合的课题,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因为外部环境已经促成了我们需要做这件事。
实质上从金融资本来讲,金融资本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不足,产业资本也有优势不足,如果双方能够取长补短,共同实现强强联合,推动这件事情,这应该是两全其美。未来应该往这个方向走,目前这个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
不理想在哪里,不平衡和严重背离。像我们的阳光保险,阳光保险当时在举牌伊利,引起了强烈不满,我们的证监会主席,我们阳光保险做的还是不错错,我们几次没有想控制的事情,我们就是财务投资。我们一年内也不买了,这个需要时间检验的。
从产融结合这个角度讲,我们仅仅是开了个头,还有很长路要走,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把这个课题做好,真正推动产融合作。监管上,制度上,规范上引导上,进行更多投入。
我们监管角度讲坚持的是险资投资的基本原则,不会变。保险资金一定要服务于保险,大规模收购与你保险业务完全不相关的企业,这是我们保监会从监管态度上明确不支持。
第二 我们建议是区分举牌和收购,我们下一步就要发一个政策,这个政策。
对举牌是一种相对宽松认可,并且有一定监管的,对收购药进行严格监管,并且要进行一系列备案,并且保监会随时可以叫停,不允许在再做。
3 鼓励险资¨做友好投资人,你金融资本毕竟对产业不了解,要做友好投资人,帮助公司提供服务。
4 对个别激进公司进行监管。这个话题就不多说了,刘主席说了,那几个妖精害人精等等(全场大笑)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黑夜点评:
保监会高层说的特别清楚,欢迎保险资金做友好的投资人,加强对举牌的监管,特别是收购,监管未来会非常严格,保护我们的企业不要受到太多类似上海家化的折磨。
保险资金自己的投资行为也是逐渐进步的,未来可能发挥重要的机构投资者的地位,引导真正的价值投资,当然不是说他们的投资标的已经可以做,还是需要我们认真识别,进行二次选择。
保监会内部已经对恒大 安邦和宝能初步定性,不太喜欢恒大短线炒作割散户,和宝能恶意收购换管理层,但是对安邦比较认可。
不要把刘士余的话太当真,保险资金在资产荒情况下,该买的低估值蓝筹依然还会继续买,无非是节奏和多少的问题,所以那种特别恐慌的心理我觉得不合适。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7#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3:57 | 只看该作者
保监会下发监管函 要求前海人寿停止开展万能险新业务



 近日,保监会下发监管函,针对万能险业务经营存在问题,并且整改不到位的前海人寿采取停止开展万能险新业务的监管措施;同时,针对前海人寿产品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责令公司进行整改,并在三个月内禁止申报新的产品。对其他在万能险经营中存在类似问题的公司,保监会正密切关注其整改进展,视情况采取进一步的监管举措。

  2016年以来,为规范万能险业务发展,落实“保险姓保”的政策理念,保监会密集出台了《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保监发〔2016〕22号)、《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保监发〔2016〕76号)和《关于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工作的通知》(保监寿险〔2016〕199号)等多项规定,对万能险的规模、经营管理等进行了限制和规范。对中短存续期业务超标的两家公司下发监管函,采取了停止银保渠道趸交业务的监管措施;累计对27家中短存续期业务规模大、占比高的公司下发了风险提示函,要求公司严格控制中短存续期业务规模;针对互联网保险领域万能险产品存在销售误导、结算利率恶性竞争等问题,保监会先后叫停了前海人寿、恒大人寿等6家公司的互联网渠道保险业务。

  5月—8月,保监会组织7个保监局对万能险业务量较大,特别是中短存续期产品占比较高的前海人寿、恒大人寿等9家公司开展了万能险专项检查,并对发现问题的公司下发了监管函。日前,前海人寿上报了整改情况报告,但未对检查发现的万能险管理问题整改到位。据此,保监会果断采取停止其开展万能险新业务的监管措施。同时,也将根据其他公司的整改情况采取进一步监管措施。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3:57 | 只看该作者
清理内奸





   2016年12月3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对猖獗日久,肆无忌惮的违法险资“亮剑”。对此,我的朋友圈评论道:“那帮孙子确实要收拾,典型的特殊利益集团,无法无天。”
12月4日一篇录音文稿刷屏:“黑夜研究:重磅!保监会官员最新讲话实录——支持险资举牌”。据称,这篇录音来自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副主任——副局级。在我的朋友圈里,对这篇录音文稿的第一个评论:“头头是道,内奸监管,草!”
追根溯源,为什么宝能敢于以惊人的高杠杆资金举牌万科,格力电器等上市公司?一位银行的朋友对我说:“当初宝能申请保险牌照时,有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争夺那张保险牌照,这些企业的资质都高于宝能。我不明白,为什么最后宝能获得了那张保险牌照?当时我们银行都没有给予宝能信用额度。为什么银行不给信用额度的企业获得了那张竞争激烈的保险牌照?”
12月3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亮剑”后,几位被称为“专家”的人对刘士余的“亮剑”行为进行“学术批判”。我在网上看到对这些“专家”的“学术文章”评论:“这篇文章的作者肯定是被收买了。不说给100万元,就是给10万元,这狗也开心,也会写!”
对于上述种种现象,我们不能再用“你懂得!”这样的态度敷衍过去。如果“黑夜研究:重磅!保监会官员最新讲话实录——支持险资举牌”确实出自保监会官员之口,那么,这样的官员还有资格继续留在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岗位吗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6 10:52 | 只看该作者
王健林:万达集团发文要求内部所有小家电全部格力造


 在格力收购珠海银隆失败后,人们都在猜测董明珠是不是要消沉了,但是12月15日下午董明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制造高峰论坛上宣布自己以个人名义投资珠海银隆,而这一次她还拉上了王健林的万达和刘强东的京东一起投资。
  虽然各方都没有透露总体的投资方案,但是据多方消息,董明珠市以个人名义与万达、京东、中集集团(14.790, 0.33, 2.28%)和北京燕赵汇金国际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燕赵汇金”)共同增资30亿,获得珠海银隆22.388%的股权。
  按照上述5方的参股价格,珠海银隆的估值为134亿元。这一价格,较8月有了一定涨幅。今年8月,格力电器(24.780, 0.03, 0.12%)原本拟以发行股份方式收购珠海银隆100%股权,交易价格为130亿元。
  中集集团方面则在宣传资料中称,中集集团下属企业增资2亿元入股珠海银隆,约占珠海银隆1.5%股权,同时约定双方将展开多方面业务合作。
  王健林在现场并没有透露自己的具体投资金额与股份占比情况。不过,他委婉表达,“万达作为一家全球娱乐业巨头,这次是30多年来第一次投资制造业,投资的钱不算多,也不算少。”而一份央视与王健林对话的文字采访则显示,王健林投资的金额是5亿元。
  董明珠和燕赵汇金则没有透露各自的投资金额与股份占比情况。
  董明珠:格力收购珠海银隆失败不是小股东反对
  董明珠上台之后,少了几分女强人的说话风格,说自己现在有点酸酸的苦涩的心情。不过,旋即她就恢复了性情,解释起格力收购珠海银隆失败的原因,她相当强悍地表示,“我在这里跟大家声明一下,格力收购珠海银隆没有成功,不是一些小股东反对。那天股民表态的时候,现场99.9%多都通过了,尽管大家认为说这个收价高了一点,认为不太满意,但是他们认为这项技术是无可质疑的。我们是一个突发的偶然事件,使这次收购失败了。”但是董明珠并没有详细解释这个突发的偶然事件具体是什么。
  在讲述完格力与珠海银隆失之交臂的原因后,董明珠还是更多表达了对于珠海银隆的看好。她说到,“虽然收购失败确实有一点令人遗憾,但是我对银隆的合作和支持绝不停步。不是格力收购银隆不成功,我就妥协了,我愿意拿我所有的资产投入到银隆里面去,因为我看到新能源车未来的市场。”
  虽然董明珠本人没有说珠海银隆技术有多牛,但是她还是不忘夸赞银隆车的质量过硬,“我今天在这里投资了银隆,我今天就在这里代表银隆说一句话,你用了银隆车,十年保证你不换。电池坏了是我的,没人敢跟我站在一起喊这句话,这就是中国骄傲。”
  而至于公众关心的收购失败、董事长被免对董明珠本人造成了多大影响,她也直接回应称,“收购失败董事长之位又被罢免,今天下面有人问董总你怎么受得了,我觉得这些东西都压不垮我们,压垮我们的是我们的内心。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我们的生存、我们活着的价值已经不是为了挣钱,而是因为我们的存在,因为我们能让世界改变”。
  王健林:我投资珠海银隆出于信任董明珠和格力
  今天王健林上台的时候明显声音不对,他半开玩笑地说,“感冒虽然影响身体,但是不要因此影响股价”。虽然对于股价问题相当敏感,但是对于投资珠海银隆的原因王健林还是相当直接地表示,之所以会投资珠海银隆主要还是源于对格力与董明珠的信任。他解释称,万达和格力是紧密型战略合作伙伴,并且双方已经合作多年。而且,万达集团方面发文要求内部所有小家电,全部选用“格力造”。
  王健林除了谈及两家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还特意提到了自己对于董明珠个人的信任在这次投资中的作用。
  王健林表示,正是基于对董总的信任才会投资珠海银隆,而这种信任更多来自于钦佩董总在家电领域能够做到超过10%的税后利率。他有些激动地说到,“中国不敢说仅此一家,我觉得不会超过两家。大家不要以为房地产很高,其实去年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平均税后利润不到10%,只不过它的范围大,才显得利润多。能够把20亿的销售收入公司做到2000亿,而且成为全球的领先企业,很了不起。”
  而至于投资的珠海银隆的未来前景,王健林显然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他说,“企业家的作用在于有前瞻性,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点。我们自己从投资珠海银隆这个项目来看,判断它是有前途的。我倒不觉得它在前途一定在新能源汽车上,我觉得更多是在储能上。十多年前有外国人还用储能这个事情忽悠过我,当时做过储能的企业,后来因为技术不成熟,效果不太好。而珠海银隆有两个核心,一个是电动汽车,一个是储能技术。假如储能技术能够实现商业化,这个公司市值就会翻倍。15年前世界范围内的建筑行业就在研讨储能的事情,到现在还没有真正能够商业化的技术,所以我在这一点上看到了一个前景。”
  珠海银隆到底如何吸引如此多大咖?
  如此多的大咖在格力收购珠海银隆失败以后还坚持投资它,其中的原因令人好奇。而在珠海银隆董事长魏银仓看来,这主要是钛酸锂技术使银隆走上一条快车道,从2011年珠海银隆战略控股美国奥钛纳米技术有限公司,到第四代纳米钛酸锂电池的研发成功,仅仅几年时间,这一技术突破就在国内乃至国外都具有影响力的。
  魏银仓表示,论性能论质量,钛酸锂电池的优越性都是其他电池不可比拟的, 据悉,钛酸锂电池是锂电中寿命最长、安全最高的电池。论生命周期,普通锂离子电池约为1000—2000次循环,钛酸锂则是1—2万次循环,是前者的10倍。银隆新能源已掌握全球顶尖钛酸锂核心技术,攻克了业内公认的“五大问题”,实现6分钟快速充电、耐宽温、30年循环使用寿命、不起火不爆炸等优良特性。
  珠海银隆提供的资料显示,钛酸锂电池有优异的功率特性及高低温性能,唯一不足是能量密度偏低,但珠海银隆公司通过持续的研发,公司的第四代高能量密度钛酸锂电池,与第三代相比成本下降40%,能量密度提高60%。
  此外,继钛酸锂之后,银隆宣布投资硅负极、硫负极等。银隆还在氢钛研发中处于领先位置,这一核心技术的掌握,将解决电池能量密度的问题。银隆致力研发的氢钛动力总成,不仅服务于电动汽车领域,还将服务于更为广阔的储能市场。
  魏银仓表示,这些可能就是银隆获得万达、京东、中集等优秀资本青睐的关键所在。
  董明珠真爱的珠海银隆还有3次A股情缘
  实际上,珠海银隆与资本市场颇有渊源。过去两年,先后有3家A股公司,与珠海银隆签订了合作协议。
  2014年3月,三友化工(8.900, -0.07, -0.78%)(600409)公告称,为推动公司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公司与珠海银隆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通过债权+股权的合作方式投资珠海银隆。同年9月,双方签订《投资合作协议》,公司拟向珠海银隆提供规模约为2亿元的债权投资。
  不过,上述债券投资有条件,珠海银隆有承诺,即自该协议签订之日起一年内完成拟上市主体上市前的股份制改造;并承诺在协议签订后三年内完成IPO或借壳上市。同时,珠海银隆同意在进行股份制改造时,三友化工有权向珠海银隆拟上市主体进行不超过21%股权比例的股权投资,并持有珠海银隆拟上市主体同等出资额比例的股权。
  到了2015年4月,三友化工与珠海银隆的合作终止。三友化工称,近期,珠海银隆启动了股权增资事项,本轮珠海银隆的估值为增资前25亿元,即投资人增资价格按照增资前净资产价值25亿元进行计算。鉴于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双方就珠海银隆的增资条件、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存在较大的分歧,公司决定不再行使对银隆新能源股权投资的权利。
  2015年1月,众业达(13.440, 0.42, 3.23%)(002441)公告称,董事会同意全资子公司众业达新能源(上海)有限公司与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其他增资主体签订《关于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之增资扩股协议》,上海新能源以1亿元增资入股珠海银隆,占其增资后注册资本的2.5%。据此测算,珠海银隆估值为40亿元。
  不过,到了2016年2月,众业达(002441)宣布转让部分珠海银隆股权,即上海新能源与景宁畲族自治县方德新能源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上海新能拟将其所持有的参股子公司珠海银隆1%的股权,转让给方德新能源,交易价格为5000万元。
  根据众业达股权转让价估算,今年年初,珠海银隆估值为50亿元。数据显示,2015年前9月,该公司营业收入为9.36亿元,净利润为7658.69万元;2014年,该公司营业收入为6.18亿元,净利润为6426.2万元。
  另一家参股珠海银隆的公司是北巴传媒(13.750, 0.70, 5.36%)(600386),2015年12月,北巴传媒发布投资公告,为了进一步延伸发展公司的投资业务领域,培育上市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北巴传媒拟以自有资金2亿元受让珠海恒古持有银隆新能源的5%股份。
  按照北巴传媒参股价测算,2015年12月,珠海银隆估值为40亿元。彼时,珠海银隆公布的财报数据是,2015年前6月,公司营业收入为3.25亿元,净利润1336.04万元。
  不过,到了今年,珠海银隆业绩增速明显。公告显示,今年前6月,珠海银隆实现营业收入24.84亿元,净利润为3.77亿元。当然,珠海银隆的身价也水涨船高。从2015年12月北巴传媒(600386)入股时的40亿元,到如今134亿元,短短一年,珠海银隆身价涨了235%。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0 14:33 | 只看该作者
董明珠:险资用杠杆发大财 小股民成潜在受害者



 面对野蛮人敲门,王石和万科的纠结与无奈,在董明珠和格力身上不仅没有重演,相反还上演了剧情大反转。

  12月3日,格力电器(23.720, -0.44, -1.82%)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一身淑女装扮出现在人民日报社。在当天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经济论坛上,原本只是作为论坛开幕式特约主持人的她,出人意料地主动说起了近日格力被宝能举牌一事,并撂下“狠话”:“如果有人要成为中国制造的破坏者,他们就会成为罪人。”

  就在董明珠的这一“狠话”发出几个小时之后的当天,上任以来给外界一贯沉默寡言印象的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致辞时突然脱稿,指责当前市场一些用来路不当的钱从事杠杆收购的举牌者集“土豪、妖精、害人精”于一身,“从门口的陌生人变成野蛮人,最后变成行业的强盗”。

  自去年的万宝之争以来,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几乎成了资本市场的一场可怕的战争。《中国经济周刊》11月28日发表的封面文章《险资凶猛》一文统计显示,2015年险资共举牌59次,占资本市场举牌总数的36%;2016年险资举牌10次,占举牌总数的9.1%。

  《险资凶猛》一文还系统、深入梳理了险资的投资表现、投资动机、其可能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危害及监管缺失等多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面对凶猛的险资,中国的实业家真的束手无策?中国的监管层真的无能为力?


  12月3日,董明珠作为特邀主持人现身“第十六届中国经济论坛”,与《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季晓磊共同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 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董明珠淡定回应“野蛮人”,监管风暴同日启动

  12月3日,周六,人民日报社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指导,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与工信部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经济论坛在人民日报社召开。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作为论坛的特邀主持人现身,她笑称自己最近也做了一回“网红”,“很多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人都打电话来问我,我心里特别高兴。我看到的不仅是大家对我一个人的关注,而是每一个中国人、中国企业家对中国制造的关注。”

  董明珠成为“网红”,是因为人们发现“野蛮人”已经站到了格力的门口。

  就在数天以前,11月28日,深交所向格力电器发出关注函,要求其就“2016年11月17日至11月28日期间股价涨幅累计达到27%,换手率达到32%”的相关事项进行核查。在收到关注函后的第二天,格力电器开始停牌。

  12月1日,格力电器发布回复公告称,“发现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自2016年11月17日公司股票复牌至2016年11月28日期间大量购入公司股票,持股比例由2016年三季度末的0.99%上升至4.13%,持股排名由公司第六大股东上升至第三大股东,目前其尚未达到持股5%的披露标准,公司也尚未获悉其后续投资计划和投资目的,敬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12月2日,深交所再对前海人寿发出一封关注函,询问前海人寿及一致行动人在格力电器的持股比例是否超过5%,以及其买入、卖出格力电器股票原因等问题。前海人寿除回应公司与一致行动人在格力的持股比例未达到5%外,还表示认可并看好格力电器未来发展前景及投资价值,希望通过投资格力电器股份获取投资收益,实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

  前海人寿持股比例直逼5%的举牌线,人们惊呼“野蛮人”在敲格力的门。在已经看过万科管理层的挣扎与南玻管理层的“败走”后,市场在推测董明珠会作何回应。

  12月3日,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独家专访时,董明珠首次回应前海人寿的增持,“某些资本应该自我反省,到底怎么做投资。”她表示,单纯通过资本运作、低买高卖来获益,这样会对小股民造成伤害。“真正的投资者应该通过实体经济获益,这是我一直以来所坚持的。”

  “格力的发展战略思路非常清晰,就是担当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重要角色,它不会被任何一个现象所干扰,这是我们很坚定的信念。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它已经不属于自己,它属于这个国家。所以我觉得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要坚守这种创造的理念,用更多的新技术,不仅仅为中国市场服务,更应该为全世界服务。”董明珠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她目前并没有考虑如何对前海人寿增持一事做出任何应对。但她同时撂下“狠话”:“如果成为中国制造的破坏者,他们会成为罪人。”

  就在同一天,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亦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放出“狠话”,“你用来路不当的钱从事杠杆收购,行为上从门口的陌生人变成野蛮人,最后变成行业的强盗,这是不可以的。”而这段并未点名险资的“狠话”被外界认为是开启此轮险资监管风暴的信号。

  “野蛮人”首次败退

  12月5日、6日保监会先是暂停了前海人寿的万能险新业务,责令其3个月内禁止申报一切新产品,并叫停其互联网渠道保险业务。

  12月9日,前海人寿发布声明称,“前海人寿郑重承诺,未来将不再增持格力股票,并会在未来根据市场情况和投资策略逐步择机退出。”自去年前海人寿激进举牌万科,掀起险资举牌、增持浪潮以来,险资如此表态似乎尚是首次。

  12月10日,董明珠在另一个场合再次谈及“野蛮人”。她表示,“如果真正是投资者,是谁都没有关系,格力电器依然坚持做创造者,成为创造型的企业,我希望所有人要牢牢记住自己的社会责任,你是中国人,你要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去考虑,你的行为要跟国家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所以我说,希望这些人不要破坏中国制造,成为社会的罪人。”董明珠再度重申自己一周前在第十六届中国经济论坛上的表态。

  两天之后,在2016央视财经论坛上,董明珠再度明确表态拒绝“野蛮人”。她表示,中国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搞好实体经济,用资本手段实现个人的财富目标,是对实体经济的“犯罪”,要拒绝“野蛮人”。

  而在回应主持人“有文章说姚振华退出,格力笑到了最后,那请问您是不是笑到了最后?”的问题时,董明珠笑着回答,“如果中国制造业都不要受到‘野蛮人’的侵害,我就笑到了最后。”

  一天之后,中国保监会召开专题会议,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发表措辞严厉的讲话。

  12月15日,董明珠在中国制造高峰论坛上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表示,险资的投资更多在追逐利益,不考虑实体经济发展,若举牌格力将为更多小股民带来危机。  

  她认为,险资是在利用经济杠杆的过程中发大财,缺乏国家意识,缺乏消费者意识,更多是在为自己牟利。如果险资举牌格力,他们不会考虑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不会考虑国家的发展。“这样未来会让更多小股民在高杠杆中成为潜在受害者。”董明珠提醒说。

  险资监管风暴

  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集体喊话,勒缰险资

  险资凶猛,但监管更猛。

  12月3日,上任以来一贯沉默寡言的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致辞时突然脱稿,指责当前市场一些用来路不当的钱从事杠杆收购的举牌者集“土豪、妖精、害人精”于一身,“从门口的陌生人变成野蛮人,最后变成行业的强盗”。刘士余说,这是在挑战国家金融法律法规的底线,也是挑战职业操守的底线,这是人性和商业道德的倒退和沦丧,根本不是金融创新。

  刘士余在讲话中并未点名保险公司,但市场立即将其严厉表态与过去一年多时间中频频高调举牌上市公司的保险公司相联系。很快人们便发现,打响第一枪的刘士余并非“单兵作战”。

  就在同一天,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表态,保险公司通过各种金融产品绕开监管的套利行为,严格意义上就是犯罪。

  12月12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称,要求严控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使跨行业跨市场资金流动始终能够“看得见、管得了、控得住”,实行穿透式管理,防控风险。

  12月13日,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发表“保险业姓保、保监会姓监”的讲话,谈及行业在快速发展中暴露的新问题时明确指出,部分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方面资产负债不匹配,集中举牌、跨领域跨境并购,投资激进,少数公司虚假出资和虚假增资追求快速扩张,一些公司股东结构治理结构亟待优化。

  对于保险投资标的,项俊波认为,应当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股权等非固定收益类产品为辅;股权投资应当以财务投资为主、战略投资为辅;少量的战略投资应当以参股为主。努力做资本市场的友好投资人,绝不能让保险机构成为众皆侧目的野蛮人,也不能让保险资金成为资本市场的“泥石流”。

  其实在“三会”掌门先后发声之前,深陷“宝万之争”漩涡、甚至被外界认为已经认输的王石在沉寂大半年之后的11月19日,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尽管万科股权纷争并没有最终解决落地,但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对一些资本市场的野蛮做法、一些不符合健康市场发展的做法有所限制。

  当时,王石并未透露其所言的“系列政策”有何具体所指,但谜底旋即被揭晓。

  监管层下狠手,前海人寿、恒大人寿被“祭旗”

  11月26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发布《规范杠杆收购,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基于“宝万之争”视角的杠杆收购研究》课题报告。她提出“保险姓保”的建议,并指出,险资举牌,其中的三个问题最受社会关注:一是公司治理之争,谁掌控公司;二是收购行为之争,在宝能收购万科的过程中,实际控制人持股超过5%以后,是否存在着信息披露的合规性等问题;三是资金组织方式之争,把万能险产品做成了短期理财产品,短债长投。

  吴晓灵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此次监管层集体喊话的兵锋所向。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也曾分析指出,银行是资金通道,在“宝万之争”中,大量银行理财资金通过各种渠道为宝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弹药”。但与此同时,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体系存在漏洞,一行三会各自为政,难以对激进投资的保险资金穿透式管理。

  对此,除去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的部门协作外,项俊波在12月13日的讲话中脱稿直言:“约谈十次不如停业一次,不行还可以吊销牌照。”前海人寿与恒大人寿“首当其冲”。

  12月5日,保监会下发监管函,停止前海人寿开展万能险新业务,在3个月内禁止申报新的产品。而今年前10个月,万能险收入在前海人寿保费收入中占比超过80%,叫停前海人寿的万能险也就意味着叫停了前海人寿乃至宝能系的资金来源。12月6日,媒体报道称,保监会将派出工作组进驻前海人寿、恒大人寿,检查公司治理规范性、财务真实性、保险产品业务合规性及资金运用合规性。

  12月9日,保监会下发通知,称恒大人寿因在开展委托股票投资业务时,存在短期频繁大量炒作上市公司股票现象,且资产配置计划不明确,资金运作不规范,决定暂停其委托股票投资业务。这意味着在保监会放行前,恒大人寿无法在二级市场上再购买股票。同时,保监会还叫停了恒大人寿万能险的互联网销售渠道。而互联网是恒大人寿万能险的主要销售渠道,占比高达91%。

  临时政策之外,保监会也在夯实体系。陈文辉透露,针对部分公司激进投资和举牌问题,拟出台几项措施:一是明确禁止保险机构与非保险一致行动人共同收购上市公司;二是明确保险公司重大股票投资新增部分资金应使用自有资金,不得使用保险资金;三是对于重大股票投资行为,须向保监会备案,对于上市公司收购行为,须报保监会事前核准;四是将权益类资产占保险公司总资产比例从40%下调至30%,将单一股票投资占保险公司总资产比例从10%下调至5%。

  监管层态度7月已转向?

  险资从“救市英雄”到“野蛮人”

  对恒大的许家印与宝能的姚振华来说,这场风暴来得有点突然,仅一年半以前,险资举牌蓝筹股还被视为救市的“英雄之举”。

  2015年7月8日,保监会发布《中国保监会关于提高保险资金投资蓝筹股票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放宽了保险资金投资蓝筹股票监管比例,对于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将投资单一蓝筹股票的比例上限由占上季度末总资产的5%调整为10%;此外,投资权益类资产达到30%比例上限的,可进一步增持蓝筹股票,增持后权益类资产余额不高于上季度末总资产的40%。

  民生证券研报认为,在资产荒的背景下,一方面有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保险资金也在寻求优质资产来覆盖风险,此外股灾也在客观上提供了低价建仓的时机。2015年下半年险资举牌数量明显增多,且险资举牌的投资标的多为经营状况良好的上市公司。同时,个别险资的激进举牌行为引发争议,尤其是宝能举牌万科引发的控制权之争。

  2015年12月,“宝万之争”行至中盘,双方攻伐激烈。彼时,监管层的公开表态尚倾向于“中立”。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2015年12月18日回应“宝万之争”时表示,市场主体之间收购、被收购的行为属于市场化行为,只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监管部门不会干涉。保监会2015年12月出台的《关于加强保险公司资产配置审慎性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仅限于要求保险公司进行压力测试,防范保险资金“短钱长配”可能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2016年7月1日,针对宝能系提出罢免万科管理团队一事,张晓军仅回应称,证监会一直在关注相关情况,上市公司股东及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均应依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规定,行使权利,履行相关义务。

  然而,宝万之争愈演愈烈,渐成资本与实业水火不容的态势。7月19日,万科管理层向证监会提交《关于提请查处钜盛华及其控制的相关资管计划违法违规行为的报告》,全文长达9000多字,直指宝能资管计划资金来源等四大问题。

  7月20日,证监会紧急召开多场相关会议,并专门成立了处理宝万事件的领导小组,讨论相关的法律认定和对策。7月22日,证监会另一新闻发言人邓舸谴责万科相关股东与管理层未采取有诚意、有效的措施消除分歧,而是相反通过各种方式激化矛盾,置资本市场稳定于不顾,置公司可持续发展于不顾,置公司广大中小股东利益于不顾,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市场形象及正常的生产经营,违背了公司治理义务。

  相对于证监会的各打五十大板,7月21日保监会主席项俊波的态度则很鲜明:“少数公司进入保险业后,在经营中漠视行业规矩、无视金融规律、规避保险监管,将保险作为低成本的融资工具,以高风险方式做大业务规模,实现资产迅速膨胀,完全偏离保险保障的主业,蜕变成人皆侧目的‘暴发户’‘野蛮人’。”

  7月26日下午,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公司股权信息披露有关事项的通知》,针对某些社会资本先收购保险公司、然后以此为基础运用险资举牌上市公司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证监会随后也要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持有公司股份5%以上的股东,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获取上市公司股份的,应直接认购取得,不得通过资管产品或有限合伙等形式参与认购。”

  吴晓灵也观察到,“今年从7月份以后,监管当局陆续出台了很多的监管规则,实际上就是在弥补现在在资金组织方面所存在的一些漏洞。”

  其实,今年5月至8月,保监会曾组织7个保监局对万能险业务量较大,特别是中短存续期产品占比较高的前海人寿、恒大人寿等9家公司开展了万能险专项检查,并对发现问题的公司下发了监管函。

  在监管层态度悄然转向的过程中,个别险资在二级市场的凶猛姿态并未转变。10月底,恒大人寿将9月买入的梅雁吉祥(5.850, -0.07, -1.18%)4.95%股权清仓,获取短期价差。不少曾跟风买进恒大举牌概念股的投资者成为“接盘侠”。

  11月8日,保监会约谈了恒大人寿主要负责人,明确表态不支持保险资金短期大量频繁炒作股票,指出恒大人寿应深刻反省短期炒作股票对保险行业及保险资金运用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央发话振兴实体经济,险资何去何从?

  就在此次约谈恒大人寿时,保监会已要求恒大人寿应秉承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和稳健投资原则,牢牢把握保险资金运用服务主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国家战略的方向。

  个别险资特别是举牌控盘绩优上市公司的险资一旦偏离这一方向,会否损害企业的经营,进而有损中国实体经济,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玻集团”)的遭遇更加深了这种忧虑。

  南玻集团是我国玻璃和太阳能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创始人曾南的带领下,32年企业资产增值6000倍。2015年,宝能系举牌成为南玻集团大股东后,与经营层冲突不断。2016年11月15日,71岁的曾南和整个高管团队黯然告别。11月19日,前海人寿监事会主席陈琳当选南玻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11月26日,南玻A(11.470, 0.00, 0.00%)“任免系列高管,并作出了分工安排”,宝能系全面接管南玻。

  辞职时,曾南说:“时也,势也。在这个资本横流的社会里,我们这些做实业的人在这种形势下只有认命、知趣地退出。”

  11月24日,8名南玻A原高管发表致公司全体股东和员工的公开信称,希望南玻务实的文化得以传承,南玻集团稳健经营,做大做强,实业报国。

  但这一愿望有可能落空。公开资料显示,前海人寿所安排的南玻A高管团队缺乏玻璃行业的从业经验。12月14日,南玻A一位中层管理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公司内部现在传言前海人寿准备出售玻璃主业,这让大家心里很不安。”

  而万科的王石依然在战斗。宝能刚举牌时,王石公开称,宝能的信任度不够,不欢迎宝能成为万科的大股东。其后,王石为其言论道歉,在控制权之争中似乎逐渐落在下风。今年7月,宝能系作为第一大股东提议罢免包括王石在内的多位董事会成员。

  中国石化(5.400, -0.12, -2.17%)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傅成玉认为,优秀的万科管理团队是贯彻良治、实现优秀业绩、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为股东提供长期可持续回报的核心资源,也是万科品牌价值的核心资源。宝能、华润依法履行大股东权利无可厚非,但宝能宣布的计划一旦实现,其伤害的不仅是万科的品牌和万科本身,还有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11月19日,王石声称,万科团队仍在坚守,他坚信万科文化能抵挡住资本的进攻。同时,他也表示,“万科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南玻,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如今,胜利的天平正偏向王石。4月6日,前海人寿控股股东钜盛华将其直接及间接持有的14.73亿股万科股份所对应的全部表决权,不可撤销地、无偿让渡给前海人寿。

  然而,按照即将推出的新政策,宝能系或将难以通过前海人寿获得在万科的相应控制权。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认为,个别保险公司与非保险股东作为一致行动人举牌上市公司股票,导致大股东意志主导投资决策,损害保险公司利益,要对此类现象予以规范。

  监管紧箍咒越念越紧,险资在资本市场将走向何方?  

  东方证券(15.520, 0.01, 0.06%)分析,此次监管风暴意在规范险资举牌行为,而非收紧。监管层鼓励险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政策方向不会变,而防资金风险依旧是基本底线,但是对正常的市场资本行为也不会进行干涉。

  12月10日,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到了新阶段,时代到了创新驱动、效率驱动时代,这就要求出现收购兼并,收购兼并就要使用金融杠杆,险资举牌将是一种常态。从公开消息来看,泰康人寿并不热衷参与举牌。

  而曾经的“野蛮人”安邦系似乎正变身好榜样。此前,安邦系先后举牌民生银行(9.190, -0.07, -0.76%)(6000016.SH)、金融街(10.130, -0.15, -1.46%)(000402.SZ)、万科A(20.250, -0.85, -4.03%)(000002.SZ)等上市公司,争夺被举牌上市公司控制权,被称为“门口的野蛮人”。在今年11月举牌中国建筑(8.610, 0.00, 0.00%)(601668.SH)时,安邦却在第一次举牌时就明确这是财务投资,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

  项俊波强调,保险资金要做善意的财务投资者,不做敌意的收购控制者,要成为中国制造的助推器。安邦保险对此心领神会。

  12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大力振兴实体经济。此前,中央也曾三令五申,要求金融资本要脱虚入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被外界解读为此次监管层集体行动的大背景,政策走向已愈加清晰。

  前海人寿的前世今生

  12月13日,“宝能系”实际控制人姚振华按保监会要求,赴北京保监会总部机关会议室参加专题会议。与其他保险公司及保险资管公司高管不同的是,姚振华于当日中午便提前到达。而在此之前,曾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12月4日凌晨零时左右,姚振华一行5人从北京赶回深圳,神色匆匆地现身深圳机场(7.900, -0.22, -2.71%)。

  无论是13日中午“提前”到达会场,还是在刘士余措辞严厉的讲话后数小时从北京回到深圳,都暗合了此轮监管风暴中外界对于姚振华个人,以及其控制的前海人寿处境的想象。

  自从去年高调举牌万科,触发万科争夺战后,成立仅4年有余的前海人寿与其实际控制人姚振华在此后不断搅动着资本市场的神经,激起人们对于现有监管制度的反思与争议,同时对于优质上市公司命运的惊恐,甚至对中国实体经济未来的担忧。

  一位曾名不见经传的潮汕商人与一家年轻的保险公司何以拥有如此的能量?前海人寿4年多来又经历了怎样快速,甚至“野蛮”的“生长”过程?



  前海人寿4年多“野蛮生长”

  ——4年间,注册资本从10亿元增至85亿元,总资产从17亿元增至过2000亿元

  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获得保监会批准在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成立,经营范围为经保监会核准的人身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各类人身险以及上述业务的再保险业务,初始注册资本为10亿元,目前股东为5家,董事长和法人代表均为姚振华。

  据《中国经周刊》记者了解,钜盛华的控股股东为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宝能集团”),其持有钜盛华股权的77.03%,而姚振华持有宝能集团100%股权,间接持有前海人寿39.28%的股权,而姚振华通过宝能集团及宝能控股(中国)有限公司(下称“宝能控股”)控制下属核心企业多达49家,其中宝能集团旗下18家,宝能控股旗下31家。

  虽然4岁多的前海人寿属于保险业的一员新兵,但这个“初生牛犊”的成长速度异常迅猛。首先是保费收入快速增长,前海人寿成立第二年,规模保费便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43.1亿元,其规模保费在随后经历两年超过100%的增幅后,在75家人身险企中排名高居第11位,次于太平人寿,超过阳光人寿。仅2016年上半年,其规模保费已达到594亿元。

  高速增长的规模保费对其偿付能力提出新要求,为保障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监管要求,前海人寿不断增资扩股。经过保监会多次批复,4年中5次增资扩股,注册资本从最初的10亿元不断增至20亿元、25亿元,45亿元,一直扩充到目前的85亿元。

  随着前海人寿规模保费的迅速增长,其资产规模也不断膨胀。《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查询其公告信息获悉,截至2016年一季度,其总资产已超过2000亿元,而2012年时,这一数字仅为17.3亿元。

  伴随着前海人寿规模保费和总资产的迅速增长,其分支机构也迅猛扩张。公开资料显示,前海人寿成立伊始,便以月均开设一到两家分支机构的速度,快速在广东省内跑马圈地。2014年5月12日,前海人寿上海分公司开业,迈开了其在广东省外扩张的第一步。记者查询前海人寿官网发现,截至今年12月14日,前海人寿总计开设分支机构34家,其中广东省内21家,广东省外13家。


  万能险:“野蛮生长”的 “杀手锏”

  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分析,前海人寿在“大跃进”式高速增长和扩张的背后,运用了非常规的激进手段,采用高额手续费、高薪挖角等方式拓展业务,其高管跳槽频繁,4年更换了孙伟光、傅杰和刘宇峰3任总经理,总规模保费的九成严重依赖于高现金价值保险,也即万能险和某些分红险,存在极大风险隐患。

  华泰证券(17.770, -0.14, -0.78%)一位保险行业分析师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万能险具有一次性交付、退保成本低、退保容易、短期投资收益率较高的特点,虽然万能险号称兼具投资和保障双重功能,但实际上其保障功能被严重弱化,基本上无法体现,这使得万能险实质上沦为一种理财产品。当初前海人寿购买万科A的第一份出资就来自万能险,它属于可以随时退还的短期债务,举牌万科后,占有上市公司股份达到5%,这种万能险的投资不再是短期投资,而变成长期股权投资,这属于短债长投,其风险、压力非常大。

  上述说法也在前海人寿万能险的运作中得到印证。记者了解到,前海人寿曾经主推一款名为海鑫利3号年金的万能险,一度年结算利率高达7.45%,这款产品虽为长期年金产品,但往往购买后的第二年起就无退保费用,因此,绝大部分投保人都在第二年选择退保,形成普遍退保的情况。

  记者查询发现,2015年,在万能险等新险种推动下,前海人寿的保费收入继续狂飙突进式猛增,但其退保金规模也开始大幅攀升,全年总计退保金额高达14.37亿元,达到此前3年退保金额总和的4.76倍。2016年前9个月,前海人寿共计退保62.9亿元,在同期保费收入中占比高达7.8%,远高于同时期的华夏人寿等同类型险企,金额更是相当于其2012年至2015年退保金额总和的3.6倍。

  前海人寿自2012年成立以来,万能险保费一度占据规模保费90%以上。前海人寿主要与中农工建交和邮储等传统银行合作推出多款万能险产品,前海人寿披露的月度万能险结算利率公告显示,它共有四五十款万能险产品在售,其中有20多款万能险的年利率超过6.0%,有的万能险结算利率甚至高达7.45%,高昂的结算利率也推高了其运营成本。

  有知情人士透露,前海人寿主营的万能险,在银行渠道销售占比达到80%以上,互联网渠道销售占比也达到10%以上,有同行甚至指责前海人寿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凭借高于竞争对手的渠道费用,迅速抢占至关重要的广东本地银行渠道,其万能险的市场份额也占到广东本地的60%。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其渠道费用不断高企,大都超过3%,这意味着前海人寿万能险募集资金的实际成本会高达9%,一旦业务增速不及预期,这种高成本运营的风险便会凸显,紧张而脆弱的现金流压力便会暴露无遗。

  以万能险为主打产品的前海人寿,其投资策略为何如此激进?民族证券首席投资顾问黄博认为,今年万能险的增速与结算利率均大幅下降,导致期限错配与高负债,这就催生了前海人寿等险资产生激进投资模式,如今监管层开始规范万能险业务,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险资也应遵循长期价值投资理念,有序降杠杆。

  除了举牌上市公司,前海人寿还偏爱房地产

  记者调查发现,前海人寿激进投资逻辑的背后,还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其通过关联交易不停地输血宝能系公司的地产业务,不断加码以万能险为主营产品的保险业务,以应对宝能系投资体量越来越巨大的关联地产业务的资金需求。

  前海人寿官网发布的一则公告显示,前海人寿曾出资约8.58亿元受让宝能控股持有的宝能世纪有限公司(下称“宝能世纪”)49%股权。由于前海人寿为宝能控股子公司,而宝能世纪又是地产企业,因此前海人寿上述股权交易被认为是涉足地产的重大关联交易。

  前海人寿官网显示,从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前海人寿一共披露了15条重大关联交易报告,短短两年时间,其通过股权转让、增资和借款等形式,共耗资48亿元投资于“宝能系”地产及相关领域。如前海人寿曾出资约1.3亿元受让韶关宝能持有的房地产投资公司韶关德丰源100%股权、斥资7.08亿元接手宝能酒店40%股权、斥资4亿元拿下深圳首块养老地产用地等。

  公告显示,今年6月,前海人寿又披露了两笔大额不动产投资,均为万能险账户出资,项目资金全部来源于保险责任准备金。截至今年一季度,其万能账户投资不动产出资累计达290.33亿元。

  当然,除了大手笔投资上述地产业务外,自去年以来,前海人寿最为引人瞩目的投资行为便是联手钜盛华多次举牌房地产龙头企业万科A,在资本市场上掀起轩然大波。

  2015年6月份,前海人寿开始演练入股万科A,其通过证交所以每股14.74元价格,买入2万股万科A股票,随后于当月以15.63元/股的价格卖出100股。

  接下来的7至8月份,前海人寿与其一致行动人频繁举牌、大规模购入万科A股票,合计斥资超过110亿元买入8.7亿股万科A股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钜盛华又不停地大手笔增持万科A股票,万科管理层向证监会提交的举报材料显示,截至2016年7月19日,宝能系通过旗下前海人寿及钜盛华合计持有万科A总股本的25.4%。

  有媒体披露称,收购万科的部分资金来自“宝能系”使用大量的循环股权质押,在不同金融市场加杠杆后的融资所得。钜盛华质押前海人寿股权及万科股票融资、宝能质押钜盛华股权、姚振华质押宝能股权,融资所得除用于收购万科外,另一方面也解决前海人寿股权收购款和增资款。

  据相关公告记载,今年11月9日,前海人寿共有5笔质押公告,涉及被质押股份高达8.5亿股,加上今年10月质押股份7.1亿股,合计已有15.6亿股的股份新近被质押;前海人寿的第一大股东钜盛华已分别质押5.9558亿股、7.11亿股,钜盛华对前海人寿的股权质押比例已达99.93%,同时,第二大股东深粤控股的质押比例亦高达99.98%。

  监管风暴下的前海人寿

  ——万能险被暂停;今年上半年亏损达66亿元;资金链断裂是最大危险

  据业内人士分析,前海人寿狂飙突进式的业务模式和不停抽血的关联交易已经结出恶果。其财务报表显示,前海人寿在今年上半年投资收益为129亿元,但如果扣除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性房地产增量共473亿元,其投资收益为-344亿元,今年上半年实际亏损达66亿元,这意味着前海人寿的承保业务出现巨亏。

  目前,前海人寿的万能险新业务已被保监会暂停,禁止其3个月内开办万能险新业务,后续能否放行,要看其整改情况。而万能险为前海人寿的重要保费来源,据保监会统计口径,以万能险为主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占到前海人寿整体保费的80.2%,暂停万能险业务,对其现金流影响巨大。

  对此,华泰证券一位分析师告诉记者,这一监管措施,对于“高歌猛进”的前海人寿,可谓当头棒喝,触发其最大的运营风险。如果暂停万能险新业务超过3个月以上,又会使其丧失明年初保险销售“开门红”的黄金时期;受此重挫,前海人寿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退保压力,未来可能要靠变卖部分股票来缓解资金压力;这让“宝万之争”又添变局,一旦包括前海人寿在内的宝能系出现资金链断裂情况,触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某些激进的土豪便可能面临就此倒掉的危险局面。

  随着此轮监管风暴的效应不断放大,除了资本市场举牌概念股遭到重创外,“宝万之争”中的万科A股价从前期最高29元一路下跌到12月14日的22.29元。记者就此粗略估算,宝能系入股万科A的前期浮盈已缩水高达188亿元。

  近期随着宝能系持有的万科A股票陆续进入解禁期,市场猜测姚振华可能要抛售手中的巨额股票套现,以缓解因万能险新业务暂停而越来越紧张的资金链压力。

  国外如何应对“门口的野蛮人”

  陈思进

  “野蛮收购”又称敌意收购(hostile takeover),是指收购公司在未经目标公司董事会的允许,在不管对方是否同意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收购活动,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在证券交易所收购上市公司的股票。

  在美国,保险公司的投资部门都有严格的投资规定,全美保险业理事会监管着保险公司的具体记录,把各项投资分类到一至五个等级,并规定了每个保险公司在各投资等级的额度,连投资股票都觉得风险过高,更何况加了杠杆的敌意收购。

  因为,发行高现金值的产品势必带来高额成本,从而不得不将这些资金配置到收益高以及风险过高的资产项目上,这对广大的投保客户是极不负责的,最终承受风险的不是发产品的机构,而是广大投资者。

  此外,由于敌意投标者寻求绕过与目标公司的友好谈判,以寻求控制权,可能打乱目标公司的正常运作。这不仅对目标公司的股东构成威胁,而且对管理层也构成威胁,因此在收购领域规范市场,就更显得相当必要了。

  事实上,金融市场永远是魔道争斗之处。面对“魔”的进攻,仅靠道德评判是不会产生约束作用的,唯一可行的遏制手段,是制定法律来监控和监管市场。先不论欧美国家对股市的严厉监管,即便像印度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对“敌意收购”也有相应的监管法律。

  自1991年经济自由化以来,印度只经历了极少的敌意收购企图,任何收购都需要遵守“1997年SEBI”规则,简称“收购守则”,法规的监管范围主要针对收购股票和并购,其正面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企业重组。

  然而1989年,由于私募基金KKR以250亿美元的加权购买权(LBO),“攻击”并购了美国饼干公司RJR Nabisco Corp公司。并购在印度的处理方法,从2011年4月开始完全不同了。一个最重大的改变,是强制性规定公开要约购买股票的时候,将股本提高到25%。过去,收购者做出公开要约购买股票时,他的资本只需达到15%;另一个可能的重大改变,是建议强制性规定公开要约股本资本为100%,而非当前规范下的20%,即去掉了杠杆。

  如果包含“收购守则”的规定在内,这双重变化将使“捕食者”无法拥有任何一家印度公司超过50%的股份并占领管理层,被收购者甚至可以让公司退出股票市场,使得恶意收购无法进行下去。

  众所周知,金融创新引领经济增长,但是目前在国内的资本市场里,往往分不清金融创新和妖怪兴风作浪的差别,保险和基金在欧美的资本市场是中流砥柱。而在中国资本市场里,最近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刘纪鹏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水下的老妖精,是指一股独大的大股东和内部人控制,这些家族什么时候并购重组,什么时候高转送,不是都由家族说了算吗?没有信息对称,没有制约力量。”

  董明珠女士说得非常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如果没有实体经济,仅用金融杠杆来搞发展是不行的。”而资本本质逐利,必须具备良好的监管制度来制约,而这个制度就是从治理结构入手,确保资本市场的公平正义,才能使得中国的经济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壹挺论坛

GMT+8, 2024-12-5 10:09 , Processed in 0.23411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