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必看
搜索
热搜: 养生 投资 壹挺
查看: 73067|回复: 7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股市中的现象和背后的本质(二)

[复制链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6 1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贴够长,时间也一年多,重新开个续贴,继续跟踪股市中的一些现象。
生活即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1-6 11:20 | 只看该作者
A股养壳人频出:壳改造套路起底 畸形生态妨碍注册制推出


  A股“壳生态”揭秘

  继一个月前公开提出资本市场要严打“妖精”、“害人精”之后,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新年第一个工作日继续强调,要“严惩挑战法律底线的资本大鳄,逮鼠打狼,敢于亮剑”。这不能不引起市场的重视,尤其是上一番言论引发市场轩然大波,而今再提可见已绝非是句玩笑话。但另一方面,人们难免要想,究竟谁才是资本市场真正的妖精?相比动辄举牌上市公司的险资巨头,那些动用高倍杠杆抢壳、囤壳、炒壳的资本大鳄们,恐怕也已经进了刘主席的法眼。

  导读

  在前述投行人士看来,那些参与A股壳资源炒作以期投机套利的资本大鳄,或许已经成了刘士余紧盯的目标之一。

  “谁先崩盘:100亿壳费还是40万一平米的学区房?”1月4日,凯石投资合伙人、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并购研究中心主任俞铁成通过自媒体提出上述问题。

  事实上,自去年以来,A股“炒壳”乱象就已成为资本市场参与各方关注的焦点。但不管是去年监管层的屡屡重拳还是“史上最严重组新规”,都没能将狂奔的A股壳价拦下来。

  “目前看壳价值仍然有很多套利空间,因此也造就了‘没有最贵,只有更贵’的多年畸形单边市场。”近日,上海某上市券商投行人士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业内人士看来,畸形的壳生态也严重紊乱了A股的定价体系、妨碍了注册制的推出,因此需要更加严厉的监管。

  1月5日,证监会官网显示,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专程到证监会稽查局、稽查总队调研并指出,“严厉打击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活动,严惩挑战法律底线的资本大鳄,逮鼠打狼,敢于亮剑,依法维护资本市场运行秩序,切实防范资本市场风险,有效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发展。”

  在前述投行人士看来,那些参与A股壳资源炒作以期投机套利的资本大鳄,或许已经成了监管层紧盯的目标之一。

  砸重金养壳

  继2016年下半年以来的股权转让潮,2017年伊始股权转让仍然延续狂热。

  1月4日,美达股份(10.140, 0.00, 0.00%)(000782.SZ)公告称,天昌投资、天健集团拟将各自持有的股票全部转让;ST宏盛(21.280, -0.08, -0.37%)(600817.SH)当日也公告称,协议转让股份已过户完成,王文学成为实际控制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实施控股权转让的上市公司已近30家,绝大部分为溢价转让,有些甚至溢价超过200%。

  虽然对狂奔的壳市场大呼“贵”,但仍不缺土豪买家。但从监管层问询的情况看,不少买家其实并非真土豪,而是动用了大量杠杆资金,这也是当前的监管重点。

  不过,一些壳本身被买到手时,就已经连续亏损,因此为了拯救其远离退市边缘,买壳人变成“养壳人”,不惜重金硬生生砸钱,比如私募大佬宋晓明对\*ST亚星(10.600, 0.22, 2.12%)无偿赠与现金1.35亿元,其也被称为“中国好老板”。

  1月5日,前一日复牌涨停的*ST亚星一度又冲击到涨停。尽管其在2016年12月30日宣布终止重大资产重组,但是其另一份公告则对该利空起到对冲作用。

  2016年12月30日,*ST亚星公告了一份《现金赠与协议》,深圳长城汇理二号专项投资企业(有限合伙)向其无偿赠与现金1.35亿元,并快速到账,计入资本公积。

  深圳长城汇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长城汇理)主要从事投资业务,由宋晓明掌舵,目前持有*ST亚星合计7447.67万股,占总股本的23.6%。*ST亚星直言,长城汇理赠与现金有助于公司消除退市风险。

  2016年前三季度,*ST亚星亏损1.04亿元,得益于宋晓明的馈赠以及当地政府补贴的1亿元,将大概率保壳成功,并且脱星摘帽。

  在2016年年底的保壳大战中,出售资产、豁免债务、转让债权、政府补贴等戏码不断上演,但是直接馈赠资产则比较罕见。

  1月5日,宋晓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做赠予主要是因为ST亚星负债太高,去年中报公司负债总额超过了20亿元,净资产已经是负数,流动资金偏紧,如果按照公司自有的产品经营很难走出困境,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赠予资金改善其财务结构。”

  壳改造套路

  壳更换实际控制人之后,往往在二级市场引起疯狂追捧,动辄拉出三个以上的涨停板,主要在于对资产注入的预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如果壳本身没什么问题的话,新任控股股东可以悠闲的找资产注入,但是如果壳本身债务缠身、濒临退市,则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套路。

  在*ST亚星之前,宋晓明也曾是天目药业(600671.SH)、*ST新都(000033.SZ)、\*ST星湖(7.070, 0.03, 0.43%)(600866.SH)的重要股东,并参与了它们的改造。不难发现,这几家上市公司有一些共同点:本身经营不济、背负巨额债务甚至诉讼、濒临退市等。

  “我们选择改组的企业规模不要太大,小一点而且有难题,这样我们才可以发挥我们‘价值重塑者’的定位,怎么发现价值、能把它改造成功。这是我们的长项,包括我们的专业能力、资源等,能够帮助他们。”宋晓明称。

  据宋晓明介绍,其改造的套路一般是:第一步财务改造、优化财务结构,这一步很关键,也是最基本的;第二步就是管理和战略提升。比如对亚星已经进行了初步的财务优化和管理改组,后续除财务优化和管理提升外,还会根据情况进行战略改造。

  “亚星跟其他项目不一样,其他比如*ST新都和天目药业,我们都只是相对的主要股东。*ST亚星则是我们相对完全主导型的项目,因此对其改造的做法上完全不一样,投入的精力、资金、责任都是不一样的,担当也不一样。”宋晓明说。

  如果所买的壳资质优良,不愁盈利,那么养壳人就“悠闲”很多。“我们老板还没想好拿这些壳做什么,先放着吧,等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拿来用。”近日,在A股拥有两个壳的某大型地产集团内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1-6 11:30 | 只看该作者
壳交易掮客自述:僧多壳少生意难做 最近挫败感很强


  如果有这样的市场:标的每天都涨,买家蜂拥而至,卖家不断反水,中介两边疲于奔走。这自然让人想起了楼市,但是鲜为人知的还有A股的壳市。

  2016年年末,浸淫壳市场多年的一位掮客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了2016年经手的壳交易,频频失败的挫败感溢于言表。

  不仅仅是专业做壳生意的掮客,就连涉及其中的投行人士、买壳方对此也是颇多微词。

  盘点去年的壳生意,上述壳掮客人士的“挫败感”主要来自一个买壳活动。

  “我今年参加某上市公司的卖壳活动,一家大型集团的高管打着该集团的旗号来洽谈买壳,我把大股东底牌都透露给他了。没想到这个人竟是另一个大佬的‘间谍’,后来我问了那家集团的高层,才知道他们根本没有买壳意向。我发现时已经晚了,这位大佬很快完成了一项股权交易,一段时间之后就成为了该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

  “我对接了整整好几个月,不仅一分钱没得到,也浪费了时间、精力。”上述壳掮客人士说。

  这名壳掮客人士还讲了另外一起失败案例。“有家公司最近想借壳,我跟这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关系匪浅。这家公司利润还可以,但对自己估值甚高,因为他认为自己题材好。我给他联系了几个壳,连基本的条件都谈不成。”

  “没办法,僧多壳少,壳生意太难做了,很难谈成一单,最近挫败感很强,老是担心会劳而无功。”上述壳掮客人士揶揄道。

  跟上述掮客不同,一些投行等专业人士也会顺带着介绍些壳生意。

  “一般卖壳方和买壳方都会打听的很清楚,壳值多少钱。我最近一家熟悉的上市公司想卖壳,我给他报价20亿元,他嫌低,就找了另一家券商,人家给他报价30多亿,最后还成交了。”上述投行人士透露了他近期一项壳交易谈判细节,并感叹壳价格已贵得不可思议。

  “成天接触那么多资产方和上市公司,做成一单就是撞大运,做不成也不可惜,就是顺手而已。”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其实不光壳中介感到疲惫,买壳者也会遭遇很多难题。比较典型的是,新的买壳方进来之后,原大股东并不是全部出让股份,仍有可能是该公司第二或第三大股东,不仅插手公司重大事项比如重组,而且还可能会插手公司经营。

  “我们做的一些项目比如资产注入,做什么之前就要跟这些股东商量,角度不一样,担当不一样,往往做起事情来不如意,甚至产生分歧。”1月5日,深圳某私募大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这种情况下很难放开手脚去做。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09:28 | 只看该作者
叶檀:赵薇接盘万家犯了三大忌 交易不会轻易通过



 宝能与万科事件硝烟刚散,赵薇团队就拉住了万家文化的手。看一系列公告,她确实已经玩到一定境界了。

  我认为玩到这一步,格格已经玩僵了。在上交所的问询下,看这一套怎么玩下去。以前这个可以玩,在香港也可以玩。但是,现在在内地市场这么玩,胆子有点太大了。宝能还在前面哭呢。

  首先是令人咂舌的高杠杆。根据公报,龙薇传媒设立时的注册资金仅200万元,还没有实缴到位,未来拟根据项目实际投资进度逐步实缴并增资,据说“符合行业惯例”,但以一个没有实缴到位的200万公司主刀30亿的项目,主刀人只出6000万,这脑洞够大的。

  如何“吞下”万家文化的29.135%股份、成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没关系,有杠杆。

  30.6亿元收购资金中,龙薇传媒向赵薇借款6000万元、向第三方西藏银必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银必信)借款15亿元、向金融机构抵押股票借款近15亿元,抵押给金融机构的股票是万家文化股票。

  这就是江湖传说中的6000万撬动30个亿、50倍杠杆。长城证券收购兼并部总经理尹中余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龙薇传媒使用的50倍杠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一般的并购重组中自有资金的比例在20%~30%,借款比例在70%~80%比较合理”。

  其实不止于此,《证券时报》表示,龙薇传媒向赵薇借的6000万,将来是要还的,所以实际杠杆嘛,呵呵。万好万家(22.240, 0.00, 0.00%)股票被质押,这也是常规,还没娶老婆,就把老婆抵押出去,这样的女婿也能要,女孩的父亲的估计是想钱想疯了,要么是被吓疯了。不过,现在资本时代以钱生钱才算高明。

  根据公开信息,向银必信的借款仅仅依靠赵薇个人信用,不涉及资产管理计划。赵薇的个人信用值15个亿以上,哪怕150个亿,只要对方认,就行。无形资产可以这么玩。去年4月,财政部发布了《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指导意见》,7月1日起施行,文件指出“影视企业与著名导演、演员等签署的经纪服务合同,该类合同权益属于可辨认无形资产,这已经是被玩坏的节奏。

  借明星一张脸,只要股市相关上市公司来回倒腾,一上涨,就算皆大欢喜。什么,如果不成功?那怎么可能哪,看看人家在香港市场玩得,简直是风声水起,人家是股神。再说。7亿多的利息,对大佬来说多大点事啊,到时候大家再商量商量?一家公司放了将近15亿就是给格格收购时用的。

  银必信这家被炒得纷纷扬扬的神秘公司,给了优厚的条件,三年之后还可能延期,10%的利率不算高。或者是赵薇有必胜之心,或者银必信特别相信赵薇,或者双方已在一辆战车上,有共同的赢利方法。

  万家股价上涨,有分析人士分析,赵薇收购万家文化时的股价大约为每股16.54元,万家文化的市场估值为105亿元。如果赵薇从万家文化赚回用以偿还借款本息,万家文化的股价则要上涨至30元至40元的区间,届时其估值大约在200亿至250亿。

  “花尔街参考”写了一篇文章,说“在上交所问询前,格格在上一份重组方案里,留下一个暧昧的花火”,暗示可能重组。

  她说,“因为看好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自本次交易完成之日起12个月内,拟考虑向上市公司股东大会提交经上市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的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或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案或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资金购买资产方案等资产注入方案,围绕文化娱乐产业提议注入成长性较好、盈利能力较强的优质资产,以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促进上市公司长远、健康发展,为全体股东带来良好回报。

  到时不重组,你也不能说什么,人家是拟考虑,13号被上交所再问,公告话风又变了,没有啊没有啊,我是长期投资的,我现在没有太多想法——多亏了上交所这个婆婆的一再的问,否则,那些个暗示一般人哪能招架得住。

  这次赵薇犯了忌,一是炫富,生怕人家不知道她们夫妻在香港市场赚的那些钱。别跟我说,她做实体赚了大钱,财富构成已经公开了; 其次是打擦边球,无论是在杠杆还是资产运用上,这是对交易所和监管方的戏弄; 第三是让人对“上面有大佬”这件事难以忘怀,一会儿阿里系,一会儿明天系,大家猜了个遍,当监管层是“睡猫”。

  不管后面有没有大佬,不管是这个系还是那个系,不管能量有多大,如果这都可以堂而皇之的成功,以后就别审核杠杆问题了,保险公司、金融机构赤膊上阵算了,宝能还叫屈呢。

  相信这笔交易不会轻易通过。要知道,这一些公告都是被上交所问急了,逼出来的问答,这还得感谢上交所。否则,不知道有多少格格王爷还把巴菲特顶在头上吓唬我们呢。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5:15 | 只看该作者
新华社发文聚焦私募举牌乱象:助力股东清仓式减持


 新华社上海1月23日电 题:私募成举牌市场的重要力量 背后隐藏乱象

  新华社记者桑彤

  前有险资举牌被监管层斥责,后有明星举牌被交易所询问。相较于前两者,私募基金举牌之猛也毫不逊色,2016年成为A股举牌市场的另一支重要力量。私募举牌市场为何风生水起?其背后还暗含多少乱象?

  近期无视交易所管理,连出奇葩公告,被证监会点名批评的慧球科技,近几月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甚至被ST。而奇葩事件的背后,分析人士认为有其目的:即拖延举牌方瑞莱嘉誉提出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罢免ST慧球(11.930, 0.00, 0.00%)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的事项。

  除慧球科技外,永安药业(21.930, 0.04, 0.18%)、博兴股份、新黄浦(19.550, 0.64, 3.38%)等均被私募基金举牌,私募成为险资外举牌市场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显示,2016年A股市场中私募基金举牌次数最多,全年共47次涉及35家上市公司。

  相对于保险资金倾向于举牌股份制银行、龙头地产公司、低估值高股息率的绩优上市公司等来说,私募更倾向于举牌高现金流、股权分散、大股东持股比例不高的公司。一些ST公司被举牌,则是举牌方看中了它的壳价值。

  “看准机会,重仓出击,只待举牌股的爆发”成为不少私募大佬的举牌思路。不过在具体的举牌手法上,私募排排网分析师称,各大私募却略有差异,常用举牌手法分为三类。

  一是二级市场直接购股。机构直接用真金白银在二级市场购买上市公司股票,当购买上市股票至总股本5%及以上时,也就完成了举牌大计。

  二是一、二级市场联动。这种方式一般适合举牌一些小市值、股权分散、有重组预期或涉及国企改革题材等特点的上市公司。这样可以保证私募机构通过少量资金就取得话语权。而在取得部分控制权之后,再将自己的项目资源注入上市公司,比如采取并购重组运作等方式,进一步实现股权增值,最后在一、二级市场同时开弓,赚取价差。

  三是间接举牌。先通过举牌获得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然后再提议成立私募基金公司,收购其他小型公司或者网络销售平台、罢免相应高管的方式来完成举牌。比较典型的案例便是上海宝银创盈多次举牌新华百货(25.540, 0.25, 0.99%)。

  国金证券(13.280, 0.09, 0.68%)分析师李峰表示,举牌方倾向于举牌股权分散的小市值公司,这样就能够通过少量资金取得话语权,并进一步完成将自己的项目资源注入上市公司的意图。

  私募等机构的举牌行为,也成为股价持续放量上涨的一个重要推手。然而,不少举牌的背后却隐藏着众多乱象:一方面,利用概念炒作,通过一系列资本游戏来做大市值,然后拉高股价;另一方面,私募或产业资本大手笔接盘,助力股东清仓式减持。此外,也有通过大量增持成为公司重要股东,在公司重大重组环节,获得与大股东或重组方谈判的筹码。

  有业内人士称,相对于保险资金来源于保险客户,私募产品也来源于募集资金而非自有资金,有一定赎回的压力,若出现风险损失的是投资者利益。

  比如,2016年3、4月份,创势翔豪掷2亿多元两度举牌“壳股”欣泰电气,比例达到10%,并晋升为公司第二大股东。但欣泰电气因财务造假、欺诈上市等被退市,创势翔损失近2亿元,相关产品因此清盘。

  在业内人士看来,私募通过举牌的投资模式在IPO未完全放开前,仍具有一定的套利空间。不过随着监管层对“门口的野蛮人”现象的监管趋严,再加上部分上市公司对举牌事件有所抵制,最终可能会导致该类套利机会减少。而对于当前市场上热炒的举牌概念股,由于管理层不确定因素增多,风险也随之增大。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6#
 楼主| 发表于 2017-2-13 15:18 | 只看该作者
委外资金要求私募投顾出20%安全垫 杠杆最高还可以到1:4



委外资金,无疑是2016年资本市场的热词之一。其触角的范围遍布基金公司、基金子公司、券商、私募等主要资产管理机构。

  据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的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末,委外定制基金的总数量约为633只,资产总规模约为10753.5亿元。这还仅仅是公募领域的数据,而委外资金在私募领域的扩张同样不容小觑。

  刚进入2017年时,火山财富(微信号:huoshan5188)记者就已经了解到,委外资金开始在寻找各种投资路径,包括城商行在私募FOF领域的试水。近期,记者又再次注意到,不少券商机构在为银行委外资金寻求私募对接,一方面对安全垫要求不放松,另一方面杠杆比例还可以提到1:4。

  要求出20%安全垫

  春节前后,在一些交流群中,就开始出现这样的需求发布:“各位大佬,有银行朋友450亿资金对接,年利率6.5%,可分拆,时间可以1-3年。”

  还有的券商人士发布的信息更为细化,比如“我们这边找投资,银行委外资金,要求保本,投顾出20%安全垫。业绩标准在1.06元或1.07元以上的55分成,业绩标准以下的按份额提取。”但随即就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这个安全垫太高了。

  而玄甲金融投研总监衷亚成则指出,“对于偏股及混合多策略(含量化对冲Alpha及CTA策略)来说,这个跟投比例是比较合适的,对于债券策略则要求没那么高。要看具体策略而定。”

  不过,据火山财富(微信号:huoshan5188)记者进一步了解,上述发布的委外需求并没有具体策略上的要求,只是强调安全垫,并且表示这是银行资金,属于硬性要求。

  “这主要是基于有限风险补偿的角度,若产品清算发生亏损时,投顾所跟投的资金率先用来弥补银行投资本金的亏损,另一方面则是绑定投顾利益。”衷亚成进一步说道。

  此外,保本的要求也是众多发布信息的标配之一,而业绩标准一般设置在1.06元或1.07元。对此,有私募人士指出:“对于银行委外资金来说,目前这个方式是比较普遍的。不同策略的业绩比较基准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偏股型的业绩比较基准是7%,混合型的业绩比较基准是6%,偏债型的业绩比较基准是5%。”

  “具体而言,产品终止日时,低于业绩比较基准部分的收益,银行与安全垫出资方按照份额比例进行分成;若在存续期间年化收益率大于或等于业绩基准时,银行将所认购份额获得的超出业绩基准部分收益的50%让渡给投资顾问或安全垫份额委托人。”该私募人士继续说道。

  杠杆可做到1:4

  除了委外资金方的要求,其实私募方面在接受委外需求时也还有更多方面的考虑,杠杆的比例就是其中之一。

  而有的券商人士发布的信息中也直接列明了这一点,比如说:“量化或者多头等策略,杠杆可以做到最多1:4,保本分成模式,正规银行渠道资金。”

  有私募人士也坦言,“杠杆比例最高确实可以做到1:4。银行要求单只产品发行规模不低于5000万元,期限不超2年,封闭式运作且安全垫出资不少于基金初始总规模的20%。此外,根据不同的安全垫出资比例,划分不同的预警止损线。杠杆比例以最低1:1为例,止损/预警线最低可以到0.53/0.56元,而杠杆比例对于1:4来说,止损/预警线在0.84/0.86元。”

  此外,“具体而言,当项目于T日触及预警线时,且净值T+1日13:00前未恢复至预警线以上,则自T+1日13:00起,信托计划现金类资产持仓比例不得低于计划总值的33%。项目T日触及止损线时,且T+1日上午11时前仍未补仓、使净值高于预警线的,项目全部资产将进行不可逆地变现或采取其他罚没措施,变现完成后项目提前终止。”该私募人士补充说道。

  当然杠杆比例也只是关注点之一,还有的私募比较关注的则是这些委外资金能否进入自己的私募中,还是说只能是做投顾的角色。而上述券商人士在发布信息时就表示,“进不了私募,私募只能做投顾。”

  而在衷亚成看来,投顾的确关心委外资金能否进入到私募基金。“首先,从银行的角度,主要担心资金投到私募基金里面,风控措施没法监控执行;其次,从投顾的角度,希望资金投到自己作为管理人的管理型私募基金里面,投顾将拥有更大的操作权限,并能扩大公司的管理规模。”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7#
 楼主| 发表于 2017-3-2 14:44 | 只看该作者
刘士余发布会后答记者问:短短23秒直指117万亿资管




  2月26日的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余温不减,“珍珠项链论”、“羽毛论”、“忽悠式重组论”等都是资本市场的谈资和关注点。事实上,会后爆出的另一大监管重点,却少被关注!就在发布会后短短的23秒,刘士余场下答记者问,爆点就出在这23秒!

  这23秒,刘士余回应了即将到来的资管监管大动作,将指向116.98万亿元的大资管市场:

  中央银行正在牵头一行三会、有关机关在制定资管产品的统一范文,这是中国金融市场防范风险,健康发展必要做的一件大事。证监会在这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积极配合,共同努力!

  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无疑是金融行业的头等大事!资管业务到底有多大体量?各金融子行业到底是如何“瓜分”资管江山?各子行业资管业务又存在哪些问题?才让监管层如此痛下决心重拳监管?就用10分钟,让我们一起来熟悉七大金融子行业。

  全盘点

  116.98万亿元!资管行业总规模

  券商中国报道组对金融全行业资管业务总量进行了统计,截至目前,在不考虑嵌套和重复计入的前提下,券商、银行、保险、公募、私募、信托和期货等七大金融子行业资管规模已达到116.98万亿元!

  超过百万亿的资管行业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如何在同一监管环境下同台竞技?如何防止系统性风险?如何吸引、培养和留住高级人才?如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一流资管机构?这些问题拷问着监管,也拷问着行业。

  券商中国记者采访超过百位业界人士,力图为市场和监管机构呈现一个真实、完整的资管行业生态原貌,为市场画像,为监管助力。

  我们按体量对七大子行业进行排名,由于官方公布数据时点不同,与实际数据或略有出入:

  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银行业27.1万亿元

  截至2017年1月底,公募26.05万亿元(含子公司专户)

  截至2017年1月底,信托19万亿元

  截至2016年底,券商17.31万亿元

  截至2016年末,保险17万亿元

  截至2016年底,私募10.24万亿元

  截至2016年底,期货资管0.28万亿元

  七大子行业细分

  1.体量排名居首:银行业资管 27.1万亿元

  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银行业资管 规模为27.1万亿元。如何评价 27.1万亿元银行理财?可以这样简单描述:增速拐点已现在,空转风险仍存。

  银行理财的存续规模,在2016年三季度就已经达到了27.1万亿元。虽然全年口径的数据未知,但此前急剧飙升的势头将掉头放缓,是可以确定的事情。

  特征一是增速拐点已现。

  中债登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末,银行理财账面余额为26.2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85%;而来自普益标准的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银行理财规模约为27.1万亿元,较去年末增加了约14.49%。如果全年口径取普益标准预测的30万亿元大关,四季度的增幅应该也只有11%。那么,2016年全年的增速可以确定远远低于2015年的56.46%高位。

  特征二是空转风险仍存。

  与市场规模同步扩容的,是银行理财的三大空转风险:

  空转风险一是同业理财空转风险。

  这与激增的同业理财规模直接挂钩。同业理财则从2013年可以忽略不计的规模,大幅升至2016年中的4.02万亿元,占当期银行理财总规模(26.28万亿)的15.3%。同业理财中,城、农商行是绝对的买方主力,而这也从银行半年报上不少银行大幅增加对投资类资产的配置得到了体现。

  用同业的钱去买其他行理财,这在不少银行金融市场与资产管理人士看来,这就是一种资金空转。同业理财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简单意味着八个字——“大进大出,快进快出”,它对银行的资产配置以及流动性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恰恰是很多热衷于用同业理财撑大表外理财规模的银行不一定具备的。

  空转风险二是委外空转。

  银行将不在少数(有些国有大行甚至高达万亿元)的资金完全投放于委外理财,这很大程度上也属于一种空转。主动管理能力的确实、对市场研判能力的缺失、同业理财的扩张(银行自己居然都管不过来了),共同促成了银行将大量自己委托给私募等机构管理,而后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并不一定做到了投向穿透,甚至还自行添加了杠杆。

  空转风险三是通道空转。

  这个形式比较传统,即银行借通道投资信贷资产、票据资产等非标资产,通过通道资金出表,但实质起了表内放贷的作用。

  2.排名第二为公募,规模为26.05万亿元

  先来说说现状:

  截至今年1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09家,其中中外合资公司44家,内资公司65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管子公司共12家,保险资管公司2家。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合计8.36万亿元。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分别为7.73万亿元和0.61万亿元。

  可比口径和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公募基金规模9.16万亿元,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专户业务规模16.89万亿元,分别较2015年底增长9.4%和34.05%。公募基金与专户总规模为26.05万亿元。



  再来看问题,针对我国基金公司等资产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表示:

  1、行业的经营理念还存在偏差,部分机构存在片面追求规模、追求短期效益,但主业不强、不精。

  2、合规风控的基础不牢,有的还没有达到全覆盖,或者说风控合规形同虚设。近几年“飞单”、内幕交易、“老鼠仓”虽然大幅度减少,但仍然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行业的形象和声誉。

  3、勤勉尽责仍然不够。对于基金公司来讲,承担的是为投资者管理资产、管理财富的责任,这方面行业确实做得不够好。

  4、专业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方面也有差距,特别是目前还没有具备国际影响力、一流的资产管理机构。

  尤其是基金业的人才问题,行业普遍感受到高级人才流失的压力。2017年以来,已先后有杨东等4位基金公司总经理离职,基金经理离职或变动现象更是家常便饭。大股东变更、其他资管机构高薪挖角、为了更好的激励机制奔私等原因使得高级人才流失严重。

  3.排名第三为信托资管,规模19万亿元

  截至2017年1月底,信托资管规模19万亿元,通道占据半壁江山!限制通道,消除嵌套,你让小信托公司怎么活?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的一位行业人士先是大吐苦水。

  近期一行三会制定资管产品统一的消息不绝于耳,这对于作为稳居资产管理行业第二位的信托业来说,可谓风声鹤唳。尤其是消除资管行业多重嵌套和限制通道业务的发展政策,给信托业浇了一盆冷水。

  数据显示,由为数不多的68家信托公司,掌管着约19万亿元的资产管理规模,但是通道业务占据了一半以上。业内人士认为,减少通道业务,消除多层嵌套,将直接冲击信托业务现有经营模式,因此,统一监管政策可能将循序渐进执行,以保证行业平稳运行。

  与此同时,信托业打破刚性兑付必要性越来越迫切,新监管制度能够为信托业打破刚性兑付提供更多政策保障。

  近期监管部门制定资产管理行业统一监管标准的消息,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3季度末,单一资金信托业务规模达到9.69万亿元,占整个行业规模的53.33%。

  “这部分信托业务绝大多数都是通道业务,占据半壁江山,”华融信托研究员袁吉伟对记者表示,未来通道业务的逐步减少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信托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尤其是对于部分以通道业务为主的信托机构更是冲击严重。

  例如,2015年营收和净利润行业排名倒数第一的长城新盛信托,合计信托资产管理规模仅112亿元,其中,通道类单一信托为52.6亿元,占比47%,类似公司将受到冲击。

  实际上,在2016年末的信托业年会上,银监会主席助理杨家才才刚给信托通道业务“正名”,认为“信托是金融大家庭一员,跟同样姓‘金’的系统做生意没必要羞羞答答,我们应该还你一个公道,名正言顺,通道业务可以叫同业信托业务。”

  “之前主席助理杨家才说要光明正大做通道业务,现在又来限制,政策打架严重,后期具体执行还很难说,考虑行业稳定发展,执行力度也可能打折扣,”袁吉伟认为,如果政策按照文件认真执行,对信托业长期发展来说挑战大于机遇。

  4.排名第四为券商,规模17.31万亿元

  先来看看行业现状:

  据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16年底,证券公司主要资产管理业务受托资金规模为17.31万亿元,较2015年底的11.84万亿元增长46.25%。

  细分如下:

  1、以资产证券化为主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受托受托资产规模4315亿元,较2015年底的1868亿元增长1.31倍;

  2、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受托资产管理规模2.19万亿元,较2015年底的1.49万亿元增长46.98%。

  3、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受托资产规模14.69万亿元,较2015年底的10.16万亿元增长44.59%。

  资产管理业务结构方面,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仍占绝对主导比重,其2016年规模占比高达84.86%,集合计划为12.65%,专项资管计划为2.49%。除上述三种传统资产管理业务外,基金业协会还公布了截至2016年底的直投子公司的直投基金规模,为2671亿元。


  再来看看存在问题:

  2016年,尽管证券公司主要资产管理规模再次取得46.25%的增长,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和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增速再次超过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但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占比依然偏高,结构失衡、各业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没有根本改观。

  此外,中小券商产品收益率依然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背后是人才流失、高端人才缺乏。证券公司分级产品、衍生品产品发行量居高不下,投资范围扩大和通道业务占比偏高则给行业带来更多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从监管环境看,证券业资管业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金融混业经营下的分业监管,导致各金融子行业审批、审核和投资等不同的政策优劣势。资金门槛也大不相同,公募基金投资者门槛为1000元,券商资管多为100万元。

  5.排名第五是保险业资管,规模为17万亿元

  2016年,保险资管发展报告暂未出炉,保险资管协会公布的2015年发展报告显示,保险资产管理业市场主体主要包括21家综合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016年新增1家)、10多家专业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1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香港子公司、6家养老基金管理(或养老保险)公司、2家私募股权投资管理(GP)公司、1家财富管理公司。此外,还有173家保险公司设立了保险资产管理中心或保险资产管理部门。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预计,截至2016年末,保险资管管理资产规模将超17万亿元。其中,保险资管业内的资产是15万亿元,其余2万亿元管理的业外资产。

  保险资管机构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

  一类是专注于管理母公司资金的公司,业务模式及投资理念坚守传统,负债驱动资产配置为主;

  另一类是是第三方业务占比较大的公司,市场化程度较高,综合投资能力正在接近或者达到充分竞争的大资产管理市场的标准。

  截至2015年9月底,2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6家养老险公司通过专户和产品方式,受托管理资产规模共计人民币10.54万亿元,其中保险资金约8.11万亿元,占76.94%,占全行业总资产的78.01%;非保险资金约人民币2.43万亿元,占23.06%。还有一类是处于起步阶段的公司,正按照市场化理念和模式塑造提升。

  保险资管行业面临保险资管机构“同市场竞争,非市场待遇”的尴尬局面。具体来说,保险资管机构与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资管机构具有同样或者类似的业务,但其资产管理机构的身份并不被广泛认知,特别是交易所、登记公司、银行间市场等相关业务资格、开立账户、业务信息系统等对保险资管机构仍有一些限制或尚未开放。

  此外,商业银行委托资产时仍然要考虑保险资管机构的注册资本,而同等规模的基金公司则不存在类似问题,同时,对保险资金活期存款利率仍未视为金融同业存款。

  于此同时,保险资管行业还面临着“资产荒”形势严峻、产品竞争力有待提高以及人才引进、培养及激励机制面临挑战。

  6.排名倒第二位的是私募,规模为10.24万亿元

  先说现状: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17433家。已备案私募基金46505只,认缴规模10.24万亿元,实缴规模7.89万亿元,认缴规模较2015年增长1.02倍。私募基金从业人员27.20万人。

  按正在运行的私募基金产品实缴规模划分,管理规模在20-50亿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439家,管理规模在50-100亿元的有157家,管理规模大于100亿元的有133家。

  按投资类别分类,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已登记家数7781家,基金数量为25950只,认缴规模2.57万亿元,实缴规模2.61万亿元;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已登记家数为7988家,基金数量14154只,认缴规模5.47万亿元,实缴规模3.53万亿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已登记家数为1218家,基金数量2218只,认缴规模0.43万亿元,实缴规模0.34万亿元。

  再说问题:

  2014年,私募基金行业启动登记备案制度,逐步实现阳光化。随之而来,行业规模快速扩张,由于登记备案成本低,出现了很多没有实际经营私募业务的空壳公司,还有一些公司利用私募登记从事一些违法行为,行业鱼龙混杂。2016年起,推出了一系列监管和自律规则,行业开启一轮清理规范,效果显著。

  不过,行业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合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一些环节还是可以看到违规行为出现。特别是在私募基金募集环节,有些公司会突破合格投资者标准,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宣传推介,违规保本保收益等;在管理环节,不少私募机构内部管理和风控制度不健全,基金运作随意性大,部分私募基金从业人员甚至存在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行为。

  其次,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快速扩容后,综合实力差的管理人亟待清理和淘汰。部分公司本身并不具备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能力,应当逐步淘汰出这个市场。

  7.体量最小的是期货:规模仅0.28万亿元

  先说现状: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约2792亿元,较2015年1045亿元规模增长1.67倍。全行业公司中的129家已可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其中证监会批设39家,协会完成备案90家。11家以子公司形式开展业务。

  基金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前20名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管理人备案产品年均存续规模达到1507.18亿元。其中,深圳天风天成资管以183.62亿元排名第一,南华期货和中信盈时资管分别以156.67亿元和151.73亿元紧随其后。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共7家,除上述3家外,其余依次是海通期货、银河期货、国泰君安(19.090, -0.05, -0.26%)期货和华泰期货。

  再说问题:

  通道业务占比过高,自主管理能力弱是目前期货资管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2014年底放开“一对多”后,2015年起期货资管总体规模出现井喷,但靓丽的规模增长背后更多是通道业务(聘用外部投顾)的上升。15年上半年的股市大涨催生期货资管的变相放贷业务,各类结构化产品更是增加了杠杆。去年起,伴随监管要求的提高,部分期货公司开始主动下调产品杠杆比例,缩减通道业务规模。

  去通道是资管行业规范的重要工作之一,这使得期货资管行业难免面临缩水阵痛。一家大型期货公司资管部人士向记者表示,虽然行业内声称有400亿~500亿自主管理规模,实际规模应该没有那么大,通道业务占比估计在80%以上,甚至90%。以存续规模排名第一的天风天成资管为例,据业内人士介绍,该公司资管规模绝大多数是通道业务,公司甚至至今还没有取得银行间债券交易资格。

  自主管理能力弱背后有很多深层次问题,期货资管业务起步晚,人才相对匮乏。期货公司长期只有经纪业务单一的经营模式,缺少投资人才的培养体系和机制。从目前期货资管的发展情况看,期货公司在衍生品领域的优势和特色并未完全显现,当然,这也受到国内期货市场发展和政策限制的影响。此外,期货资管的IT系统及风控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8#
 楼主| 发表于 2017-3-2 15: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宏桥遭遇二次沽空 山东首富2小时损失30亿元



 港股再次上演沽空肉博大戏。

  3月1日,沽空机构Emerson Analytics(简称“Emerson”)“炮轰”中国宏桥(01378)财务造假等问题。受此消息影响,宏桥股价直线下坠逾7%,为了防止股价再次出现大的波动,截至中午11:04,宏桥在港交所紧急停牌,停牌前股价下跌至8.33%,报7.15港元。

  针对做空导致的股价下跌问题,智通财经致电宏桥几位相关负责人,但最终都没有获得准确答复。

  宏桥执行总裁兼执行董事张波称,对沽空事情不是很清楚,需要向香港同事咨询。其执董秘书王雨婷表示,公司已经在处理此事,具体情况不太方便回应。

  这并非宏桥第一次被Emerson,上一次该机构发出针对宏桥的沽定报告源自2011年;而2016年,宏桥已被其它不知名机构沽空。

  宏桥被指债务高企、虚报利润及成本

  智通财经了解到,Emerson 发表的沽空报告中指出,中国宏桥(01378)自2011年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52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铝生产商。该机构通过调查显示,其在IPO阶段开始涉及,通过低报生产成本,以极低的价格从关联方购买电力和氧化铝。

  据此,Emerson 称其中国宏桥目标价只值3.1港元,较昨天收市价7.8港元,跌60%。

  Emerson 提出的理据与过往沽空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狙击内容并无差异,均是指其虚报利润及成本。报告中指出,宏桥净利润率于2007至2009年与同业相当,但2010年,其净利润率急升27.7%,而其他同业只有单位数升幅。

  另外,Emerson 还质疑,宏桥发电成本其实较该公司对外宣称的高40%。更为严重的是,Emerson 指出,宏桥这种这种欺诈行为已不具有可持续性,因为其债务已高达539亿元人民币,占股权的149%。

  除此外,去年底宏桥还遭受了一次沽空,但并不知悉沽空报告来源。也许是阻击力度不够,宏桥当日(11月23日)股价并未出现大的波动。截至收盘,其股价还上涨2.46%。

  之后差不多一个月,宏桥以公告的形式对沽空报告进行了反驳,其董事认为报告中的指控毫无根据。

  据悉,沽空报告称,集团获利甚丰,但一直无法产生自由现金流,且累积大量债务。宏桥反驳称,因发展及扩张迅速而产生负自由现金流实属平常。

  沽空报告中还提及了,集团已作出两项大型及未完全披露关联交易,总额超过100亿人民币,可能用作清洗虚假财务利益;有被中国政府调查的重大环境问题;因庞大的债务几乎没有股本价值;以及利润率较高问题等。

  盈透证券及中投信息或成“救火队长”

  股价遭到暴击,那么上午谁在买入、谁在卖出宏桥?

  据交易宝(0, -0.12, -100.00%)数据,在今日十大买入券商中,盈透证券和中投信息排名第一第二,买入金额分别占到成交总额的22.53%、5.75%,体现了买入的资金比较集中,而卖出资金则比较分散,并无多大规律可循。十大买入券商如下:


  按照以往被做空上市公司的反击惯例,除了紧急停牌,一般反击手段还包括回购股票等,以防止股价大幅下挫。今天买盘比较集中在盈透证券,是否说明了中国宏桥有守护对手?

  今日中国宏桥盘中暴跌8.33%,导致市值蒸发了约43亿元港币。而蒸发的市值应当有一部分已经落到事先卖空的Emerson或相关方的口袋。

  铝业逐渐回暖 宏桥前几日股价创新高

  智通财经发现,目前中国宏桥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铝企。2015年,中国宏桥原铝产量反超此前世界第一的俄罗斯铝业(UC RUSAL,00486)。

  得益于供给侧改革,供需端走向平衡,铝业逐渐回暖。最近又传出限产消息,致使铝价重新回到去年的相对高位。而成为全球No.1的中国宏桥,在产能急速放大后,利润依然是亮眼,将中国铝业(4.31, 0.15, 3.61%)(02600)等同行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中国宏桥2015年全年的毛利率为20.3%,而到了2016年上半年,飙升至25.7%,净利润也同比增长20.7%至32.79亿元,创历来半年净利润最好纪录。

  高增长也吸引了众多纷至沓来的投资者,其股价也在前几日创出历史新高(8.48港元)。

  Emerson在股价最高位时再次出击,并非打无准备之仗,如果上次的沽空说是演练,那么这次便是正面开炮,并不排除后续有更多沽空内容浮出水面。


  注:宏桥股价近期创新高

  智通财经查阅资料得知,中国宏桥背后的东家是张士平家族,后者目前是山东省首富,同时在2016年胡润百富榜以610亿元人民币排名第16。

  2016年12月6日,中国宏桥斥资近100亿元人民币,获得*ST鲁丰(002379)约73.72%股权。由此,张士平家族旗下建构起一个横跨大陆和香港两地、由三个上市企业集合而成的资本平台:中国宏桥、魏桥纺织(5.54, 0.09, 1.65%)(02698, HK)和*ST鲁丰。

  据同花顺数据,目前张士平持有中国宏桥81.12%的股份,按照今日缩水市值计算,张士平家族财富减少了约30.8亿元人民币。

  2月下旬,环保部等4部委和6个省市联合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涵盖北京和天津,以及河北、山西、山东和河南这4省的26个城市。要求石家庄、唐山、邯郸、安阳等重点城市采暖季 钢铁产能限产50%,各地采暖季电解铝厂限产30%以上。

  受此信息影响,A股和港股铝业股午后集体走强,惟有中国宏桥受沽空影响而下跌,但未知后者将对沽空报告做何反击。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9#
 楼主| 发表于 2017-3-3 11:17 | 只看该作者
妖王背后20个伞形信托计划曝光 资金这样操纵特力A


 A股市场中,有这样一类股票,先是默默无闻,不显山不露水,崛起时却惊世骇俗,这类股票众所周知叫—— “妖股”。

  说“妖股”,必说特力A(50.390, -0.32, -0.63%)。

  早在去年,证监会就对中鑫富盈、吴峻乐操纵特力A和得利斯(11.770, 0.23, 1.99%)做出了处罚,但是他们是如何操控大资金频繁出入特力A?又是如何因“大数据”而暴露,又如何被监管层“逮个正着”的?

  曾创下一个月涨4倍的巅峰记录,明显的异常波动让这只“独树一帜”的个股引起了证监会调查人员的注意,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吓一跳,特力A“成妖”的背后隐藏着伞形信托的非实名交易、隐藏着合谋操纵股价的违规事实。

  证监会对中鑫富盈、吴峻乐合谋操纵“特力A”股票价格案的查处,实属打击操纵市场案件的经典代表,这背后还有怎样的故事,券商中国记者采访了一线办案人员,还原案情。

  事关四川信托华润信托20个伞形信托

  2015年7月,特力A开启了“妖股”之旅,公司股价从7月9日最低价9.88元,暴涨至8月12日收盘价49.65元,短短一个月,累计涨幅400%。当市场还在惊叹“妖股”一飞冲天实为罕见时,交易所的大数据系统已经开始对比分析了。

  大额资金的频繁介入让交易所意识到一切并非偶然。随即,交易所将线索分析报送至证监会,证监会稽查总队接到任务,介入调查。

  “盘子小,含市场概念,特力A有着特殊属性。”证监会稽查人员表示,从数据分析来看,一些账户交易异常较为明显,特别是一些伞型信托下的子账户,频繁进出特力A已显示出操纵迹象。

  彼时,监管层还未出台规范伞形信托的规则,为了查找操纵特力A的账户,证监会稽查人员大量的调取证券资料、银行资料,并去信托公司调取信托资料。海量资料的汇合拼接,证监会稽查人员在分析了账户的交易特点后发现了蛛丝马迹,“好几个账户出现了交易的集中性,而且资金量很大,更为巧合的是,几个账户的出处指向的是同一个证券营业部”。

  得到关键突破后,证监会稽查人员即刻出发赶往该营业部,在现场调查取证后发现了多个看似有关联的交易子账户,如“四川信托—宏赢七十三号”、“四川信托—宏赢八十三号”、“四川信托—宏赢153号”、“四川信托—宏赢206号”、“四川信托—宏赢152号”;“华润信托—润金121号—罗某平”、“华润信托—润金155号—张某贤”、“华润信托—润金156号—郭某钦”等,这些子账户挂靠在信托计划证券账户下,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且一个信托下面挂了多个子账户,背后的实际操作人难以显示,案情看似有了眉目却又无了头绪。

  在调查营业部账户的同时,另一波证监会稽查人员也在摸排一些投资公司和配资公司,当他们发现中鑫富盈这家大型投资公司控制的信托计划证券账户和营业部调查的账户相同时,案情有了大的逆转。

  因账户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易地址重合情形,证监会稽查人员判断,中鑫富盈控制使用“四川信托—宏赢七十三号”等10个信托计划证券账户下挂的11个交易子账户,吴峻乐控制使用“华润信托—润金121号—罗某平”等10个信托计划证券账户下挂的18个交易子账户和“罗某”等4个个人账户。

  以上账户在特力A异常波动期间,频繁进入,据此排查可发现,7月10日至8月28日共35个交易里,中鑫富盈、吴峻乐连续大量交易“特力A”,且申买量排名第一的有24个交易日,申卖量排名第一的有17个交易日,在这期间,中鑫富盈、吴峻乐买入“特力A”金额超过1000万元的有29个交易日,超过5000万元的有12个交易日,超过10000万元的有6个交易日。

  妖股背后直指合谋操纵

  因中鑫富盈、吴峻乐同一天交易同一只股票的相似度过高,证监会调查人员怀疑双方存在合谋行为。

  “我没有和中鑫富盈合谋操纵,我们并没有约定时间、约定金额去操纵。”吴峻乐极力否认,他表示,买卖特力A没有恶意操纵市场,只是为了保住产品净值,因产品遭到强制平仓,并不存在实际盈利。

  为了躲避处罚,中鑫富盈、吴峻乐作为利益共同体,中鑫富盈方面也强调,没有与吴峻乐约定过操纵时间及行为,不存在合谋,公司在最佳时机买入股票并持有,后续并没有持续频繁委托买卖交易更无操纵并影响股价的行为,同时,也没有操纵股价的主观故意。

  但这一切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证监会调查人员发现,除了特力A以外,中鑫富盈、吴峻乐还集中交易“得利斯”,双方在“特力A”和“得利斯”的交易操作上高度相似,在同一天交易同一支股票有38次,在所控制账户之间交易“特力A”或“得利斯”389次,其中以同样价格同样数量交易7次。 

  “这一切已经不能用巧合来形容了”。证监会调查人员表示,在充足的事实面前,吴峻乐率先松了口,表示认识中鑫富盈的实际控制人,并承认了操纵股价的主观意图。

  这一天距离证监会介入此案只有20天,最终,证监会对中鑫富盈、吴峻乐处以共计约11.11亿元的罚没款。

  “本案大部分账户属于伞形信托,涉及账户众多,由于伞形信托各子单元共用一个证券账户,而个子单元对应的投资建议权分别独立,证券账户的投资操作实际是多个投资建议的集合。” 证监会调查人员表示,这对办案和有效监管造成了困扰,试想若违法行为找不到涉案当事人, 穿透式监管从从谈起呢,账户实名制需尽快落地。

  证监会调查人员提醒投资者,不要盲目的看好一些“妖股”,需对那些特别活跃,涨幅明显偏离大盘股指数,行业和地区平均水平的个股留个心眼。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主题

8816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你的人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7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3-9 09:18 | 只看该作者
评论:证券法修订应正视三大问题 不能再留下制度漏洞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发言人傅莹日前表示,按照目前的安排,今年4月《证券法》(修订草案)应该能够再次提请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此次《证券法》修改思路主要有三点:一是简政放权,推进市场化,促进市场在证券市场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二是放松管制,鼓励创新,推动证券行业的发展。三是加强监管执法,强化对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按照程序,在经过三审之后,修订后的《证券法》将会正式公布,并开始实施。

  《证券法》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根本大法”,其“纲领性”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不过自1997年《证券法》开始实施之后,客观上,长期以来《证券法》并不能适应中国资本市场超常规发展的步伐。因此,《证券法》的许多条款往往显得滞后。既阻碍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也达不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目的。《证券法》早日提请二审甚至三审,并早日发布实施,不仅很有必要,也合乎市场的期待与需求。而从媒体报道看,一审时的《证券法》修订草案共16章338条,其中新增122条、修改185条、删除22条。像注册制、证券从业人员允许买卖股票、代表诉讼等成为其中的亮点。不过无论如何,《证券法》的修订,都应正视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是《证券法》修订不能再留下制度漏洞。现行《证券法》是2005年10月份才修订通过的,与1997年颁布实施相比,已过去了八年时间。而从2005年至今,时间已过去11年多。基于《证券法》修订间隔时间较长,那么此次修订时,相关条款应该具有前瞻性,不能再次留下制度漏洞。

  比如对于欺诈发行的,根据现行《证券法》的规定,往往是一“罚”了之。这亦是近年来出现诸如万福生科(35.300, 0.00, 0.00%)、欣泰电气(3.030, 0.00, 0.00%)等企业敢于造假上市的原因,实际上也构成这些企业造假上市的“动力”。那么修订后的《证券法》就应该规定,造假上市一律退市,绝对不能再出现像万福生科这样的“幸运儿”。那么,有了这条刚性规定,造假者至少会掂量掂量造假的成本与后果。

  其二是违规成本低的劣根性必须消除。违规成本低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重大制度性缺陷,其危害性不言而喻。近几年来,历任证监会主席都在强化监管,但囿于《证券法》本身的局限性,对于违规行为,即使是顶格处罚,亦常常达不到严惩的目的。也正因如此,监管部门每年通报的违规案例越来越多,但仍然无法产生威慑力,原因就在于《证券法》对于违规行为太过于“仁慈”与“手软”。

  其三是投资者保护问题。就像信息披露监管是市场的一老大难问题一样,投资者保护问题同样是市场的一大难题。尽管监管部门在投资者保护方面亦做了不少工作,但效果还是有限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证券法》的真正保驾护航。比如市场呼吁已久的集体诉讼制度,至今也没有推出的迹象。而《证券法》修订草案,欲推出的只是代表诉讼,这与目前因上市公司虚假陈述利益受损的投资者委托律师打官司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笔者以为,只有集体诉讼制度,才真正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利器”。而没有集体诉讼制度,任何高喊投资者保护都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生活即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壹挺论坛

GMT+8, 2024-12-5 10:12 , Processed in 0.23209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