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挺论坛

标题: 经济信息及分析(三) [打印本页]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3-7-21 15:55
标题: 经济信息及分析(三)
我们现在的困境,可能只是一场早有预谋的提前出清


云石

毫无疑问,我们现在正在经济周期的底部。当然,有些人也认为底部之下还有底。不过不管怎么看,现在的经济形势确实已经足够差。无论是生产端还是销售端,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呈颓靡之势。
这也让很多人忧心忡忡,网络上乃至社会上的戾气也明显增多。
这明显不是个好的现象。但某种意义上。也是不可避免的——毕竟,经济有周期,在科技红利触顶,美联储又发起近三十年最强加息,将利率抬高到5的高位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必然都会被拉下水——中国也不可能完全例外。甚至,接下来如果美国那边崩盘,我们还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疾风骤雨。
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未来我们真的要进入漫长的滞涨甚至萧条周期?对于全球,尤其是西方来说,恐怕是的;但对于我们来说,则未必。在之前的相关文章中,云石君已经多次说过,我们是有政策储备的,而且储备的厚度可以说是全球主要国家中最雄厚的一个;产业升级方面,我们推进的也比较顺利,以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为等新三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哪怕是在这个经济底部周期,也依然在蓬勃发展。而且,即便是GDP增速纵向已经跌至谷底,横向对比,上半年5.5的增速,依然是全球主要国家中的最高——而且这还是CPI已经降至0,通缩说法甚嚣尘上的环境下取得的。
所以,面对未来,我们其实还是相对有底气的,也是足够的牌可打的。
当然,这并不能消解大家的怨气——毕竟未来吹的再好,也不过是一种预测;而经济不景气则是眼下正在发生的现实。未来怎么样谁都不能完全保证,但眼下大家都在挨锤,这是实实在在的。官方不想着怎么逆转颓势,却光吹什么好日子在后头,这如何让深陷不景气的大家满意?
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官方眼下的战略定力,恰恰是为了将来的逆袭。甚至,我们当下之所以感到如此困难,除了一部分是大环境影响以外,其实还有相当一部分因素,是官方因势利导,是早有预谋的提前出清。
前面我们说了,官方手上其实是有牌的。比如大家最关注的房地产,网上一大堆人在喊能打的牌都打了,房地产已经救不活了。但实际上呢——一二线限购全部取消了吗?利率降到底了吗?房贷有打七折吗?棚改重新启动了吗?至于基本面,看一下网上“房市崩盘”说法的热火朝天,本身就证明了,其实是有大把潜在需求存在的——如果真的不想买房了,那根本就不会关注房价涨跌,更不会对房市崩盘这种显而易见会导致经济崩溃,进而导致他们失业的状况有任何情绪化的期待。
无论是基本面,还是政策储备,我们都有在一二线重启一轮房地产分化行情的条件。房地产这个事实上的中国经济最大支柱尚且如此,其他行业就更不用说。
只不过,条件和基础虽然具备,官方却始终按兵不动。不光是房地产,就是整个经济体系,官方也始终只是一句“保持战略定力”打发,最多就是出台一些缝缝补补的小政策,托而不举。
为什么托而不举?云石君以前的文章说过,这是要等待时机——也就是要等到美国崩盘,或者至少金融政策全面转向后再出,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早出了,不仅是帮美国背膨胀,让我们在中美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也会让我们在经济危机总爆发后陷入无牌可打的困境。
这是往后看的。而由这个思路往前推的话,其实我们可以感觉到,现在的困境,其实很可能是一场早有预谋的提前出清。
为什么这么说?
其实我们回顾一下过去,就可以明显感受到,现在和2010年代,几乎就是两个世界。整个2010年代,中国经济可以说是高度繁荣——无论是新型产业还是传统产业,都称得上是突飞猛进,民众整体收入也不断提升,大家对未来也充满信心。总而言之,无论是生产端还是销售端,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呈火热之势。
但这真的是可以持续的吗?现在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不可持续。当然,很多人有意无意的将其归咎于疫情。但实际上懂经济的都知道,疫情最多只是一个加速器,真正的问题,出在科技红利吃尽后增量触顶,出在美国债务问题积累引发的经济危机,出在中国崛起后全球政经格局改变引发的中美博弈——而这些都是结构性、趋势性的,不会因为某种突发事件而改变。
这些结构性趋势性问题的存在,意味着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本来就是不可持续的。一方面要进行产业升级,开辟新路径另一方面,也要对这些旧模式,以及旧模式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出清。
而且,这些出清,必须要提前行动。毕竟拖的越久,积累的规模越大,挤占的资源越多,这不仅意味着积重难返,真到总清算那一天,造成的冲击也就越大。而且,不把资源从这些旧生产力中逼出来,新兴产业也得不到足够的资金和人才,真等到大清算来临,也就无法及时顶上。
这就有了2016年底的房住不炒,有了2021年对房地产牛市的辣手摧花,有了供给侧改革,有了过去几年的金融整顿和拆弹,也有了2021年出口火热期各种明里暗里的产能限制(比如拉闸限电)。
现在很多人回过头来,对过去的一些压制颇有怨言,以今日的颓靡,当倒证前几年收紧政策的错误,认为当时的做法,加重了今天的危机——比如之前对互联网、房地产乃至部分实体经济的整顿,现在就很多人有怨言。
但这绝对是混淆视听。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总是利弊相伴的。哪怕是正常行业的发展,也都是在形成积极影响的同时,带来各种弊端——互联网的垄断和实体经济的过度冲击,房地产火热带来的高房价,乃至于制造业火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产能过剩,这些其实都是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经济循环的正常运行埋下隐患。
试想,如果当时不对互联网金融的无序扩张加以限制,任由其对金融乃至实体大肆渗透,等今日经济危机来临,美国悍然加息,以及对中国发动金融战时,我们的经济体系会受到多大冲击?
如果没有房主不炒结束15—17房地产大牛市,尤其是没有21年在新一轮牛市冒头时的辣手摧花,以及三条红线金融拆弹引爆恒大等地产大雷,而任由房子在过去两年再涨一轮,任由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再疯狂卖地建房,等到2023年的今天,当经济危机逼近顶峰,当美联储用高息吸取全球流动性,超到天际的房价叠加前两年卖地建房搞出的天量新房上市,我们的房地产会不会一举崩溃,进而把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全部带崩?
同样,两年前外部疫情叠加美元世界大放水催生的外贸火热期间,如果没有各种或明或暗的产能限制;等现在全球需求大幅消退,这些被当时火热行情撩的大举借贷扩张的工厂主,恐怕全都得上天台跳楼——然后留一屁股烂账给银行和担保人。
而以上是生产端的。消费端,大家都无比怀念2010年代,尤其是10年代最后那几年的那波消费升级浪潮;当时的盛况,与现在的消费降级相比,更是引发大家的无尽感伤和抱怨。
但问题是,那波消费升级浪潮,究竟是什么样的底子?那几年云石君,看到的新闻,描述的是农村出身屌丝小白领,分明月入几千却每天一杯星巴克——以此找到大城市白骨精的感觉;看到的是一群女屌丝背着个LV、GUCCI挤地铁,到了商圈后先去背街小巷吃顿沙县,然后蹬着高跟鞋进燕莎国贸,直奔兰蔻、香奈儿海蓝之谜柜台;看着一帮中产绞尽脑汁假离婚零首付最大限度的背房贷购房;看到的是地产大亨豪气冲天,拿着各种银行贷款和美元债拼命高价排第玩高周转。
屌丝王漫妮、中产深房理、土豪许家印,反正从上到下,一派消费升级的盛况。而消费升级的背后,则是借呗、花呗、小贷、信用卡、房贷、经营贷和各路开发贷美元债——反正都是一屁股欠款。
这种消费升级,背后有足够的收入或者现金流支撑吗,能有持续性吗?如果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总财富持续增长,那或许可以。但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无论从趋势性还是从结构性来看,科技红利触顶、经济周期到底和中美博弈激化都不可避免。所以是不可支撑,不可持续的——换句话说,经济的回落,是必然要来的。而如果任由这种趋势持续下去,随着调整乃至滞涨来临,这些欠了一屁股债的屌丝、中产和土豪乃至地方政府,还有那些被消费火热撩的心痒痒的,准备砸锅卖铁撸贷款大搞扩张的工业生产者和服务业经营者,他们将面临的是什么?我们的经济体系,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全体民众又将面临什么?
那必然是天崩地裂!从生产端到销售端,从投资到消费,全方位的天崩地裂!
而这就是过去几年如果没有各种限制打压,我们现在会面临的局面。
表面上看,当时的打压限制,与现在的萧条衰退,在时间线上一脉相承,似乎有一些因果关联。但在捋清衰退的客观真正原因——也就是红利触顶、周期到底和中美博弈后,我们应该明白,其实当时的这种打压限制,恰恰是我们现在还能过得下去的未雨绸缪。幸亏当时我们打压了,限制了,让地方政府的城投债和地方债没有继续扩张,给跃跃欲试贷款扩张的工厂主、服务业经营者还有房地产商浇了凉水,让撸消费贷撸爽了的王漫妮们没法继续贷款消费,用假离婚经营贷用惯了的中产无法炒房。正是这些把工作做在前头,我们才在这一轮经济危机中,避免了从柯立芝繁荣骤然转入大萧条的懵逼和狼狈。
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的困境,其实大家已经要感到庆幸了。现在你嫌钱难赚。可要不是国家提前给经济降温,任由生产消费投资出口一路狂奔下去,现在有一个算一个,所有人全得吃土,甚至上天台!
可就是这样,还有一大堆人在那哔哔,说什么“合成谬误”,说官方之前的打压政策,导致了今日的困境。这种人,不是蠢就是坏!不否人具体政策施行过程中会有一些偏差,但整体而言,要不是官方提前动手,现在大家即便是想苟着都不可得!
总而言之,大家看到的所谓最坏现实,其实已经是最不坏的结果。我们眼下的困境,其实本质上,是早有预谋的提前出清。周期不可逆转,但可以提前预判,可以提前准备。正因为有了之前的提前出清,我们现在虽然难,但整个经济体系还能正常维持运转,大家虽然赚钱没以前容易,但绝大部分人至少还是可以维持正常生活。
这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了。
而现在,这种提前出清仍在持续。过去的提前出清,对冲了周期的部分影响,维持住了经济体系的基本运行;现在的提前出清,则是为应对经济危机最高潮——美国金融体系的崩盘,以及高潮过后的全面翻转做准备。之前我们出清的及时,让大家逃过了美国加息需求衰退的冲击;现在我们继续提前出清,则是为了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趁着这个低谷,将生产资料驱赶到新兴产业,为将来美国降息,中国救市启动后的经济反转,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只有新产业最大限度的取代旧产业,我们的经济复苏才有稳固的基础,到时候储备的政策打到出来,才能起到最大程度的反转之效。
这就是当下困境背后的逻辑。这也是我们之前经济好的时候多方打压,现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却有牌不打的原因。宏观调控本来就是逆周期而行的,政策的动与不动,顺势与逆势,其实都是基于经济预测的选择。我们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历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种逆风局下,政策与风向的逆行,本就是经济操盘的应有之义。而提前出清,更是我们应对这一轮大变局,在经济层面的根本思路。而直到目前为止,这一进展,虽然不乏瑕疵,总体上来说还是成功的,颇有成效的。
只不过,周期不可对抗,只能因势利导,所以这些动作体现到现实中,不可能产生那种惊天大逆转的效果,以至于大众的感受上,只感觉到了经济的下滑,却过去形势持续下去,对本应该出现却被及时制止的崩溃没有感知,至于现在继续出清对未来的好处,这种尚未发生的事儿,那就更不用说了。
这个,就只能说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了。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3-8-2 22:18
聊聊美联储的七月加息


原创 卡夫卡不忙了 局外人的视界 2023-07-27 22:04 发表于广西

如果耶伦来华聊得很好,那就没这次的加息了。

咱就不说那么高大上吧,就以个人为例,你存款很多,人也保守,钱都存银行,是不是希望利息越高越好?换个位置,假如你没啥存款,到处都欠了一屁股债,是不是希望利息越低越好?

现在大家都知道,全世界负债最多的是美国政府,年年财政大亏空,国债余额已经飙升到32万亿美元,真维持现在5.5%的高利率,等存量美债都置换完成,请问以美国现在的财政收入,这能付得起超过1万亿美元的利息开支吗?

如今美国利率已经飙升到2001年以来最高点,当然,比起大家津津乐道的沃尔克时代,最高飙升到20%的联邦利率,现在美联储的利率算不了什么。

但1980年,美国国债余额才1万亿美元,而且沃尔克迅猛加息配套的是达到峰值之后又来了个陡然降息,而当时在国际上能跟老美掰手腕的苏联却已经被忽悠瘸了,一脚踏进了阿富汗战争的泥沼中。

一切都是有代价的,沃尔克任性一顿骚操作的后果也使得美国爆发了16个月的经济危机,成为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危机。

这波沃尔克的加息骚操作把美国的实体经济彻底给锤软了,让那些本来老老实实干活的企业开始认为,玩金融要比做实体来得强。

1980年,美国工业生产下降8.1%。

有生活阅历特别丰富的读者,应该知道,加息对实体经济制造业的打击远大于服务业,很简单,实体经济特别是重工业的特点之一就是资本投入大,投资回收周期长,并且负债率高。

遇到加息缩表,市场需求快速下跌,服务业投入的都是小钱,临时裁员缩减规模,等到行情好转再来扩张,损失不会太大,但制造业却没那么强的耐受力,比如一些重化工产业,一旦生产停止,设备基本就废了,重新再开启,成本太高,如果任凭所谓市场经济自由主导一切,那么结果就是制造业不停的被挤出。

啥都不说了,就以大家非常推崇的巴菲特为例,巴菲特选股最重视ROE (净资产收益率),这个指标要么是你能突然大幅提升利润,做大分子,话说市场竞争如此激烈,连台积电都被老爷子清仓,普通制造业企业谁特么能做到呢?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设法降低分母。

比如聪明的波音公司,靠着疯狂卖出工厂,大规模的搞制造业外包把净资产给降低了,这样ROE指标就变得好看了。

但后果也很明显,波音很快从一家技术领先,产品过硬的飞机生产商变成了事故频发的问题企业。

沃尔克当年狠狠的在美国心脏上插了一刀,效果约等于修炼辟邪剑法,虽然歪打正着,刚好阴死了苏联,但自己也彻底成了个死太监,从此朝着空心化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以服务业为主的美国其实根本不在乎发生经济危机,因为服务业恢复起来特别快,所以美国可以毫不在乎的一次次发动危机,只要能维持美元霸权,到危机传递到全世界,把制造业国家拉下水,引爆大范围的债务危机,美国人只要随便启动下美联储核动力印钞机,很快就能给轻飘飘的服务业增加流动性,起死回生。

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你会发现,为啥40多年来中国绝不允许像美国那样,爆发全面的经济危机,每次一遇到苗头,立刻展开宏观调控,熨平周期。

因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制造业,是我们的实体经济形成的强大产业链。

最近这波美联储的疯狂加息,可以看做是美国对中国发起的金融战。

以老美的想法,通过疯狂加息,可以直接搞垮全球经济,美元是世界货币,美联储加息又缩表,全球美元热钱回流阿美莉卡,因为美国本土不缺美元,因此资产价格不会下跌,但美国之外就会因为缺少美元而形成通缩。

大家因为手头上没有美元,不得不降低自己的需求,这又会反过来影响到生产国,你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那么危机不就来了吗?

大家可以去看看2015年那一次美联储加息造成的制造业危机,一度全国煤炭、钢铁企业巨亏,看看2015年的外贸账就知道那年我们的实体经济有多惨。

当然了,所谓的惨烈也都是相对的,人的记忆只有那么几秒,直接遭遇的时候骂骂咧咧,过完以后连个妥帖的记忆都没有。

2023年这波冲击,其实单从数据上看,并没有2015年那么惨烈,只不过当年挡在第一线的是重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到底多惨,又有多少人因此影响了生计,没有太多声音会去关注。

而现在,我们直接面对的冲击主要集中在那些媒体话语权较大的行业,比如说天天在网络上诉说心事的各类中产们,所谓吃了时代红利的知识分子群体。

底层工人们的声音是压抑且没有人愿意倾听的,他们也不懂如何去好好炒作自己的失意和悲伤,但知识分子们却不一样。

在外部有唯恐我们不乱的海外舆论起哄,在内有受到利益损害的知识分子们嚷嚷,如今又是个流量时代,每个人的认知都被流量左右,于是耳朵决定触觉,自然而然的就感觉如今日子更加难过。

因为掌握舆论的人自己利益受损,所以会放大国内的困难并且夸大美国的牛叉,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这其实也是对内的一种巧妙施压,没办法,我们的政府是非常重视民生的,一旦各种声音呱噪得太大了,少不了政策就会受到影响。

老美现在这样疯狂加息,跟当年沃克尔作死是一个道理,只不过当年歪打正着,把苏联也给跟着作死了,从结果倒推过程似乎是无比英明,但这就像一个傻逼赌徒,拿上全部家产买彩票,然后运气大好,中了头奖,于是变成了富翁,如果你倒推这个过程,不顾一切跑去博彩真的是正确的吗?谁能保证自己永远有那个好运?

上一个这么喜欢赌国运的是日本,美国殖民了日本以后,倒是把这幅赌徒心态给学全了。

这波美国加息其实就是美国再一次赌国运,赌自己命好,反过来能逼得大国实体经济爆发债务危机。

假如中国跟着美国一起加息紧缩,那么债务危机就会很快爆发。

现在中国反其道而行之,降息放水,照道理两国之间的利差会让大量的财富兑换成美元流向美国,财富的目标就是增值,利差有那么大不套利才是怪事呢!

但美元这么努力的加息,到现在,美元指数还能不涨反跌。

从去年9月份的114.79回落到如今101附近,说明资金对美元并没有那么看好,跌意味着卖出的比买入的多。

当然,RMB汇率再一次跌破7元,这说明RMB因为套利空间存在,被人反复操作,但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手中的美元太多了,并且还能保持强劲的外贸顺差。

国际上接受RMB的贸易越来越多,包括石油在内的各种大宗商品都可以部分用RMB交易,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为了贸易需求,囤积那么多美元。

美元并不是财富,只不过是美国政府的借条而已,如今美国负债累累,并没有打算还钱,并且不惜耗尽美元信用来各种骚操作,那么拿了太多美元在手反倒是个麻烦事。

去美元化的路总归是非常困难的,只我们一家去做肯定很难做好,把全球一些资源富饶国家的美元债置换成RMB债当然是一种去风险的办法。

有进出口贸易RMB结算,美元债RMB置换,美国加息缩表而导致的全球性输入性通缩就没那里厉害,因此今年我们的外贸数据虽然受外部环境影响下滑,受到的影响毕竟没有美联储预料中的那么大。

前段时间,老美有点扛不住的意思,耶伦老太天天喊着要谈,只是要求太高,给的太少,谈不拢,只好回去继续打着CPI的借口加息。

现在美元越是加息,外面那些欠了美债的国家越是愿意找大国,么得美元,还不起利息,只好去借点便宜的RMB资金应急。

置换出来的美元只能回流美国,这些钱都是热钱,肯定不可能跑去投资实体经济,只会各种拱火炒作资产价格,这就是加息加出来的牛市,加息加出来的地产价格大涨。

但资本市场上赚的数字中看不中用,美联储的印钞机在那里,难道会缺美元?

美国最怕的是美元丧失了优势地位。

加息加得自己地盘越来越少,狗腿子IMF根本捞不到什么机会去当好人送温暖。

其实美国不想继续加息的,只看六月份的经济数据就知道了,但有些事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刀子抽出来了,总得见点血,不是别人的血就只能是自己的血了。

跟对手没有谈好,那就只好继续加。

惨就惨在现在不说降息,连停止加息都不敢了。

但凡你敢降息,信不信美元指数直接给你跌到80甚至更低?

被全世界还回来的美元未必还会被人欢天喜地的接回去,这就是地盘被逐渐蚕食的痛苦。

未来美国唯一能搞的就是在中国周边搞出类似乌克兰事件的冲突,但我们非常擅长克制,围而不攻,不打代理人,要对抗直接跟老美直接抗。

打代理人战争,美国可以摆出世界警察的姿态,到处搞道德绑架,拉着小弟们一起施压,大家一害怕,RMB占到的地盘又被美元给拿回去了。

但如果直接冲突的话,小规模对抗,老美只要吃亏了,立刻威信尽失,带头大哥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又有什么资格保护美元呢?

真要大规模冲突,玩金融哪里玩得过玩工业的?

所以现在局势很有意思,我们跟WW开始关系缓和,毕竟它也不愿意当炮灰,利用老美来谋取利益是一回事,但被老美拉出来当替死鬼又是另一回事,口号不妨喊大声点,实际上身体很诚实,谁都只有一条命,说不怕死那是没遇到要死的时候。

老美的如意算盘打不响了,只能将加息进行到底。

最妙的是,现在原油价格跟粮食价格都在操控下陡然飙升,这就让美国被按下去的通胀又起来了,这CPI数据,你想降息都没办法,那么只能硬扛了。

所以接下来美元当然有可能继续加息了,直到把自己加崩溃了为止。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3-9-25 11:41
为什么任正非说,负债6万亿的高铁重振了中国雄风?


原创 牲产队长 牲产队 2023-09-23 18:48 发表于广东

任正非在一次采访中坦言:“亏损运营的高铁重振了中国雄风。”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国铁集团负债基本都是亏损运营,去年净利润就亏掉了696亿。今年一季度,国铁集团继续亏损,预计负债总额会突破6万亿。为什么负债会这么多呢?主要就是修高铁。修高铁需要巨额投资,一般的民间资本根本承担不起这么高的资本负担。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投资大,周期长,成本高。

图片

当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高铁强国,也是全球性的高铁输出国。印尼雅万高铁的开通,成为东南亚国家的示范工程。有了印尼吃第一个螃蟹后,东南亚连通中国高铁几乎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为什么背负着6万亿负债,大修高铁,亏本运营的国铁集团到了任正非眼里,就是重振了中国雄风呢?国铁集团的贡献在哪里?今天,队长就跟大家好好地讲一下国铁集团。

图片

我们先讲第一个问题,国铁集团6万亿的负债高吗?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吓人,相当于3个恒大。可我们在评估一家公司健不健康的时候,不能只看负债,还得看资产。国铁集团总资产11万亿,负债仅6万亿,综合负债率只有66.17%。这个负债率比中国绝大部分的房地产公司都要健康。万达集团负债率74%,万科负债率76.95%,保利发展负债率76.99%,这些大房企的负债率都比国铁要高,风险也比国铁要大。但他们都没事,国铁怎么会出事呢?

如果单看负债,会觉得很吓人,很恐怖,但你把资产结合起来看,就会发现,国铁集团的财务相当良好。我们再看第二点,现金流。很多房企爆雷,运营不下去,都是因为现金流枯竭,房子卖不出去了,现金流不够用了。可我们看国铁集团,2022年营业总额1.127万亿。这还是受疫情影响,人们出行次数有所下滑的数据。每年营业额稳定在1万亿以上的公司,全中国有几家?

图片

房子可能还卖不出去,高铁票你听说过会卖不出去吗?只要到了节假日,根本抢不到。从财务状况来说,国铁集团可以说是全中国,处于顶级稳健的垄断集团。可为什么在一个垄断行业里,国铁集团还会亏钱呢?

这就要说到关键了。因为国铁集团不以盈利为第一目的。中国的高铁票定价偏低,是一项普惠的民生工程。国家投入几万亿去修高铁,不是给少数人坐的,必须让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坐得起。因此,高铁票定价不能太高。全世界拥有高铁的国家很多,但要论票价,中国是最低的。

图片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队长统一用人民币计算:法国高铁每人每公里票价约2元,德国高铁每人每公里票价约2.34元,日本约2.13元,即便是刚开通的印尼高铁,每人每公里票价也要8毛5。但中国高铁每人每公里约为3毛钱。如果国铁集团要实现盈利,那是非常非常容易的,把票价提高一倍,就分分钟盈利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把国铁集团交给一家私营企业来运营,它该如何快速盈利?操作很简单。

第一步,裁员,把多余的人给裁掉。

第二步,涨价,把票价跟国际水平对齐,涨到1块钱一公里,广州到长沙680公里,就收680元,而现在是314元。

图片

第三步,把不赚钱的客运绿皮车全部停运,让消费者没得选,必须坐高铁。以后,绿皮车只拉货,不拉人。

第四步,偏远城市的高铁修建计划全部叫停,维护一下老旧铁路,每天发送普快列车就得了。

第五步,货运列车统一涨价。

把这五步走完,国铁集团想不赚钱都难,再打包上市,所有投资方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图片

可为什么国铁集团不这么做?因为国铁集团不是一家私营公司,它是一家央企,负有社会责任的大央企。国铁集团自己虽然亏了,但是它带来的社会效益却是不能忽视的。

就说大宗商品运输,国铁涨价,就会反应到终端价格上,我们很多吃的、喝的、穿的、用的,运输成本都会上涨。你在线上购物,商家就没法包邮了。就算包邮,也得把价格加上去。此前,队长就写过一篇《榴莲大降价的背后,是中国铁路重塑东南亚陆权!》。因为运输成本降低了,所以我们才能吃到便宜的东南亚进口榴莲。

图片

国铁保持亏损运营的背后是,它把负债都放在了自己的身上,但它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营效率。高速物流驱动起来了,运输成本却维持在较低水平,各行各业,交通出行都大为便捷。如果没有高铁,谁愿意坐绿皮车去淄博吃烧烤?

高铁提速,不只是出行提速,也是中国经济的提速。未来,这种经济提速还会通过高铁辐射到整个亚太地区,把外面的农产品、工业原料、能源矿产等运进来,再把中国的工业制成品、高科技产品运出去。我们在看待国铁集团时,不能眼里只盯着它的负债,而不去看它的资产,它的现金流,它所创造的社会效益。

任正非说,高铁让中国重振雄风,不只是交通更便捷了,而是因为高铁让利于民了。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3-10-26 08:47
刚刚,北京正式打响了反通缩之战......


原创 杨国英观察 杨国英观察 2023-10-25 22:22 发表于新加坡

对中美经济表征的反向而行,
不必妄自菲薄,也不必妄自尊大,
这本质是大历史周期的必然。

昨天,人大紧急通过了1万亿的中央国债增发,市场为之小兴奋了一把。

其实,如果连贯起来看,这次的一万亿国债增发,仅仅是今年反通缩之战的一部分。

今年6月和8月两次LPR的下调、以及从9月起存量房贷利率的全面下调,这些且不讨论了。

仅仅今年8-9月,央妈向商业银行释放超过2万亿的基础货币(其中,8月释放9900亿,9月释放1.1万亿)。

一切的事实均在指向,今年的货币宽松是创纪录的,超大概率会超过2008年。

一切的征兆也在指向,今年的货币宽松之于未来三至五年,超大概率还仅仅是个开始。

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中国已经迎来一轮史无前例的反通缩之战。

中国反通缩之战的必然和艰巨,亦如美国反通胀之战的必然和艰巨。

也或者说,在中美之间的互利模式终结之后,美国必须承受通胀的巨大压力,中国也必须承受通缩的巨大压力,这是中美终结互利模式彼此均必须承受的代价。

在过去若干年,中国向美国提供廉价商品,并由此获利规模庞大的贸易顺差,经由贸易顺差的强制结汇,中国央行必须增加发行等量的人民币。

所以,在过去若干年,中国不可能存在通缩压力,存在的是通胀压力——当然,在过去若干年,我们持续通过房地产作为蓄水池,成功压住了通胀预期,这也导致了今天的后患,具体今天不做讨论。

同样,在过去若干年,美国虽然一直是中美贸易的逆差方,但是中国廉价商品对美国通胀预期的压制作用是显著的,这也是美国在过去若干年超发货币(向全球收取铸币税)却通胀不明显的真相所在。

但是,中美之间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互利模式,在一个大历史周期中,显然是不可能永远延续的,中国不可能永远甘愿做廉价商品的生产大国,而当中国决心向高科技进军时(以半导体为代表),美国也必然会选择疯狂的狙击和打压。

而一旦中美互利模式终结,之于中国而言,在宏观经济的表征上,必然会迎来强大的通缩压力。

原本是外资流入(贸易顺差是关键),现在是外资流出(贸易顺差规模减少也是关键),那么,之前基于强制结汇派生增发的人民币,现在必然会进入反向的收缩区间。

还有,原来为了避免通胀而一直启用的房地产蓄水池,现在货币之水的水位陡然下降,房价自然会迎来结构性的周期压力。

同样,之于美国而言,在宏观经济的表征上,则必然会迎来强大的通胀压力。

原本中国向美国提供海量的廉价商品,现在美国不向中国采购了,或者大幅度增加关税了,或者自己高成本生产了,又或者转向产业链尚未健全甚而静态成本仍然偏高的印度、越南等采购了,而所有的这一切,怎么可能不推高美国的通胀。

推高美国的通胀,这仅是其一。

当中美互利模式终结、中国在中美贸易中的顺差越来越少时,还会继续派生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中国不可能再向过去若干年一样,持续较高规模增持美国国债。

事实也是这样,最近两年,中国不仅不再增持美国国债,反而持续较大规模减持美国国债。

在中国持续较大规模减持美国国债之下,美联储就是想转向宽松货币政策,事实也是不敢的,因为那将意味超高的国债发行利率——注意,对于全球市场而言,中美互利模式的终结、以及由此必然派生的中国不再增持美国国债,这对美国国债而言本身就是一个不良的信号。

中国、以及全球其他经济体周期性减少对美债的认购,美国过去若干年在资本端对全球开启的收割模式,显然会进入一个结构性的困境,因为,以中国为首的全球其他经济体,结构性减少对美国(美元)流动性的支撑了——除非美国不停搅动全球地缘对抗甚至战争。

上述就是当下中国反通缩、美国反通胀的历史真相。

而最近两三个月,中国为了反通缩央妈开启了罕见规模的货币放水,而美国为了反通胀美联储继续释放货币收水预期,但是,这一次中美货币走向的加剧背离,在人民币离岸市场上,整体并没有再引发系统恐慌——人民币没有突破9月上旬的低点(7.3682)。

这是中国经济企稳是一个好信号。

这对中国资产价格企稳同样是一个好信号。

再说一说今天的市场。

1,李佳琪直播间卷入“底价协议”漩涡。

昨天,一位京东采销人员发朋友圈称收到品牌商的律师函,指控京东平台违约修改定价,导致公司产品的销售利润为零甚至负数,同时因为京东的压价操作,导致品牌商与其他客户合作中被动违约,可能触发巨额赔偿风险。

在朋友圈回应中,该京东采销人员直接指出,品牌商需要赔付的“其他客户”是李佳琪直播间,品牌商投诉就是因为双11活动中某款活动商品京东价格低于李佳琪直播售价,违反了品牌商与李佳琪签署的“底价协议”。

此举直接将矛头对准超级头部主播“二选一”的底价协议,并喊话呼吁相关部门介入管理“伪全网最低价”,该事件瞬间引发热议,引起多方关注。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3-10-26 08:56
聊聊1万亿特别国债


原创 卡夫卡不忙了 局外人的视界 2023-10-25 23:28 发表于广西

隔夜涨停的意念盘,在今天开盘后逐渐恢复正常,正常就是空头大喜,启用工具人券商砸盘,获利盘云集的新能源也在关键时候按了核按钮,神电池直接砸绿了创业板。

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我一直都在说,尽可能的回避被炒高的新能源,偏偏好多人以为跌了一年,够了,也该反弹了。

涨了十倍起,跌才跌多少?这就够了?

现实点吧,朋友,新能源在中国已经成为过剩产能了,我们已经吊打全世界所有竞争对手了,那么这样的行业,还有什么投资意义呢?

大A本质重投资,轻回报,聊起投资来,谁特么现在需要投资新能源?所以神创怎么起来的,自然还会怎么下去。

但增发1万亿国债,终归还是要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这也相当于财政加杠杆,有钱了,市场资金当然活跃起来。

老粉丝都知道,我写过很多后土地财政时代的文章。

土地财政是以居民透支未来30年收入支持起的,扛起土地财政的从来就不是金融政策,因为无论怎样的金融政策,无论如何鼓励加杠杆,最后买单的都是人,没了人口增长,就没了接盘侠,现在已经不是人口增长的问题了,年轻人在高房价下已经学日本玩佛系低欲望,躺平了。

没了需求增量,你现在告诉人家,我可以给你更好的条件借钱给你,请问这钱还能借的出去吗?

未来长期趋势土地财政逐渐落幕,地产税成为地方收入的重要税种,但现阶段,还要抢救一下房地产,因此房产税也就没可能那么快上马。

地方上大手大脚花卖地的钱花惯了,当然会诸多不舒服。

办一下金融系统的大小蠹虫,玩地方债的把戏也有点玩不动了。

这其实是好事,想想看,为什么会有400亿欠债的独山县?不就是金融机构勾结地方利益瞎搞吗?最后出了事,往地上一躺,就开始耍赖,要求上级财政解决问题,不行就一级级往上赖,最后哭唧唧的声音大了,总能把自己摘出去。

中国大一统有两千年历史,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从来都在历史的长河里彼此斗争,但从来屁股决定脑袋,一旦利益相关,人就很容易忘记初心,迷失自我,这就是乱象之根源。

我去年写过一篇《聊聊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写过的,这里就不再多说,现在土地财政干不动了,但地方上必要的开支又不可能一下子都收掉。

问题当然有很多,说太明白了容易404。

这波1万亿的特别国债说白了,就是为了补充土地财政不足带来的窟窿。

最近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所以为什么把数据拔到这种高度?一切集权,或者分派的指令都来自数据的精确掌握,中国是全世界最早完成全数字化管理的国家,有了一手最详尽的数据在手,对地方上的管理就更容易摆脱原有宏观的空洞了。

收入不足,加大举债,无非是把原来各自为政的地方债,隐形债给明化了,这增加的1万亿,主要还是用于兴修水利上。

之前我也在文章里说过,财政刺激政策肯定有的,道路桥梁各种面上的基础设施已经相当饱和了,再做增量,没有意义,只有地下管网,水利系统,还亟待升级。

我一直是非常支持大基建的,即便再丧心病狂骂基建狂魔,4万亿政策的人都不得不承认,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可比4万亿之前好太多了,便利,舒适,小时候写作文幻想现在的生活都没想过会这么方便,这还不止是在大城市才有,哪怕是四五线小地方都能让人感受到现代化社会带来的舒适。

所以,这些难道不是国家资产吗?

在声讨地方债的时候,也要看看这许多年来,地方建设的成果。

但怎么说呢?从前太过于粗放型管理总归是惹出了许多麻烦,需要作出修补。

如果问题不是一下子产生的,又怎么能指望问题靠几个简单的行政命令很快就消失?只有小朋友才会把世界看得如此简单。

我每每看到很多批判现实的声音总会啧啧称奇,这些人啊,自己家里一点小破事都能撕扯出一部《甄嬛传》,偏偏以为外面世界那么复杂的问题,靠几个人,随便下个命令就能立刻解决,这是真傻还是装傻?

房地产搞起来的经济繁荣透支未来,很多债欠了,不可能说一笔勾销就一笔勾销的,总得还上。

这几年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北方洪涝都不是什么稀奇事了,快速城市化,施政规划的确实让城市在极端气候里变得格外脆弱,这些都必须拿个切实的解决办法。

以中国的基建能力,技术上的难题倒也没那么大。

有问题的是如何杜绝把用来解决问题的钱拿去瞎搞,比如说给河道贴石材这种破事,你说其中没有猫腻,恐怕没有人信,但每次新闻出来,热搜来了,总归是有很多推诿扯皮的借口,说白了,财帛动人心。

所以问题的根本不是让人性经得起考验,而是尽可能的增加监管,减少考验人性的机会。

专项债务,专款专用,这贴大理石的钱是不是就能拿去干别的,补一下财政支出的缺口?

转项支出审核权不在地方,是不是又多了监管?

系统性的问题,只能用系统性的方法来解决。

现在很多人问,为什美国压制不了通胀,中国解决不了通缩。

我们现在有结构性通缩问题,很简单,原来的房地产模式干不下去了,由此带来债务问题让实体经济去杠杆了。举个简单例子,你被恒大暴雷吓到了,因此暂停了买房改善计划,并且还考虑提前把现有的房贷给还上,给自己一点安全感,这就会造成资产负债表整体缩水,整体资金量因此变少了,市场流通性变差了,自然就会产生局部通缩。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增加需求端的信心,需求端愿意举债消费,加杠杆才有意义。

为了解决这个结构性问题,政府把杠杆背上,用专项债的方式,专款专用,由中央财政出钱,也是给地方财政减负。

最终债务都能形成资产,只是资产到底用什么形式来金融化,或者要不要金融化,这就是会计问题了。

中国经济有加杠杆的空间,这是好事,财政加杠杆总归会填补下地产债务问题形成的流动性缺口,资本市场总会有表示的。

只不过现在这个好位置,已经有人被吓傻了喊出了妙瓦底,挺好的,底部是吓出筹码的时候,空头不打压一下,主力怎么拿廉价筹码?

你看我,一直非常直白的说结论,并且坚定的看多做多,知行合一,就这样呢!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3-11-2 18:19
事关伟大复兴,变革势在必行


原创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3-11-01 21:30 发表于北京

从1997年开始,每5年召开一次金融领域最高级别会议,确定接下来5年的金融工作重点,今年是第六次,但也是第一次。
第六次,是因为承接前五次金融领域最高级别会议;
第一次,是因为首次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改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从全国到中央,绝非文字变化。
这或许也是一种回转,1997年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决定设立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于1998年6月正式成立,但在第二次会议的次年,2003年3月该委员会被撤销了,时隔20年,再次宣告成立,还新组建了中央金融委员会,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划入。
兜兜转转这一圈,新阶段有了新的任务。
昨天会议开完后,有金融圈的朋友表达感慨和疑惑。
感慨:业内期盼已久的“金融强国”终于提出了,在人才、科技、制造、质量、网络、交通、贸易、海洋、文化、航天、数字等等领域确定强国目标后,终于轮到金融了,在对金融体系进行大改革、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时候,值得金融人欢呼雀跃。
迷惑:之前历次会议方向很明确,基本是问题导向,解决当时金融领域面临的重大隐患和问题,完善体系,而这次看完一时不知道未来具体做什么。
比如:
第一次加快国有行改革,重点解决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高问题,成立了4大处理不良资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确立分业监管;
第二次推动国有银行股改上市,四大行先后上市,巩固形成“一行三会”格局;
第三次在之前基础上查漏补缺,注重金融资源的均衡化,农业银行上市,政策性银行加速改革;
第四次强调金融服务实体,重点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银行业建立了全面审慎的风险监管体系;
第五次在金融风险倒逼下确立资管新规,重点对金融体系内部进行改革,也就是“金融改革全面深化”,确立了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以及四大原则。
基本上前五次开完会,大致知道接下来干什么,但这次不然,虽然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统一领导、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强化金融服务实体、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些主线仍然未变,但站在金融人的角度,重点谈的是目标和方向,具体的手段、措施、路径少。
有这种疑惑就对了,正如上面总结的,过去五次会议可以说是解决从无到有、从有到大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努力从改革开放前中央计划体制转变为现代金融体系,一路走来有很多非常急迫的问题,危机、风险一个接一个的撞过来,只能先想办法把漏洞堵上、把涌入的水排出去,让船继续向前行驶。
简单点一点重大挑战:先是90年代初物价闯关,紧接着经济过热出现“三乱”“四热”,国企改革阵痛,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银行坏账率居高不下,2008年次贷引发全球金融危机,2012年开始增速逐年下滑,与此同时金融产业迅猛发展,出现一系列乱相。
一路走来很不容易,现在到了需要整理思路,走出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道路,而不是继续沿着西方的方向,无论是英美的金融市场主导论,还是日德的金融中介主导论,都不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正因此,这次会议就是要确立未来的总体方向,而不是局限在战术层面,也正因为要确立方向,也就感觉非常全面,基本上金融各个重点领域都提到了,比如机构、行为、功能、穿透式、持续监管等等。
作为第一时间的思考,小镇今天也不会过多着笔于细节,而是把重点放在关键的不同上。
在小镇的理解里,未来金融行业发展,一定要首先搞清楚金融和国家、金融与其他行业的关系,这很重要。
先从全球大格局变化理解,从工业革命之后,人类世界的主导力量不断变化,比如冷战之前,那就是枪杆子决定一切,无非枪杆子来源和掌控主体不断发生变化,在那个时代,金融虽然也很重要,但就是辅助性的。
图片
比如英国国王打仗没钱了,需要向银行家借钱,银行家想赚丰厚的利润又担心有去无回,于是选择抱团成立了最初的央行“英格兰银行”;又比如拿破仑、俾斯麦、罗斯福亦或者希特勒、日本等等都需要解决资金来源,掌握金融力量的资本家尤其犹太银行家自然成为座上宾。
二战时期,犹太银行家聚集的瑞士就成了纳粹德国的重要合作伙伴,犹太银行家和被屠杀的普通犹太人,那根本不是一个阶级,前者被纳粹德国奉为座上宾,后者历史书上写的很清楚。
但如果说这些银行家能够操控枪杆子以及掌握枪杆子的,那可就太开玩笑了。号称“富可敌国”,修城墙、犒赏三军的沈万三,结局如何?俄罗斯曾经呼风唤雨的七大金融寡头现在还剩几个?犹太银行家,真就敢对俾斯麦、拿破仑、希特勒等不客气?
只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浪潮席卷全球,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在霸权力量推动下,各方合流,金融这个行业才开始凌驾于其他行业之上。
过去的几十年,金融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也深度影响到全球、各国。
举个例子,日本三十多年的持续衰退、拉美国家的沉沦,有很多说法,比如解释前者的所谓“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又比如后者的“中等收入陷阱”,但这些并不够深入本质,真正的核心问题出在金融上,这些国家过度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丧失了国家金融主权,导致在国家大资本的洗劫下,财富被大量转移。
这个道理很简单,只需要用最基本的常识就可以。金融并不直接产生财富,擅长的是财富的转移和分配。
如日本人才资源丰富、产业和技术底蕴深厚,怎么可能几十年下来经济停滞?又比如拉美自然资源多么丰富,巴西这样的国家朝地上吐个果核都能长出树来,一直是全球数得着的粮食出口大国,可为什么“让每个巴西人吃上饭”竟然能成为卢拉2026年希望实现的目标?
图片
真的仅仅是武力、殖民又或者傀儡政权就能做到的吗?现在已经是信息极度发达的2023年,就算非洲最贫穷的地方,也可以接入全球互联网,剥削已经进化了,从过去的暴力、殖民,变成潜在水下的复杂金融游戏。
金融如此重要,也就成了几乎唯一能够对整个国家乃至各行业指手画脚的特殊行业,毕竟无论国家、行业还是企业、个人,谁不需要钱呢?
金融主导,这是西方的、资本主义的逻辑。
适合我们吗?
我们需要的金融,必须是“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强调“政治性、人民性”,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换言之,金融要“祛魅”,要摒弃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下金融的“精英论”“例外论”“特殊论”,回归到与其他行业地位平等、各尽其职的正常位置,要为国家战略出谋划策、执行国家战略,而不是指手画脚。
图片

要说重要,农业、军事、科技、制造业等等,哪一个行业就不如金融重要?金融的确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集中有限资源投入到关键领域,还能向未来借钱促进经济加速发展,但再神通广大,也不可能凭空变出来粮食、钢铁,科技和产业升级,对效率的提升绝不亚于金融。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任何国家,要走自己的路,那么服务于这条道路的中国金融,还能够继续走西方走过的老路吗?
这是金融行业从业者,需要首先想清楚的战略方向性问题,其他具体怎么做,那是战术甚至战斗层面的事,方向错了,越努力距离目的地越远。
正是基于这个关键点,在过去20多年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大”的阶段目标后,接下来就需要根据我们的客观情况量身定做,去修改、调整不适合的,也包括实践之后发现不合适的,当然也要实事求是的调整。
举个例子,关于“中小金融机构”。
2019年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方向是“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目的是解决中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问题。
图片

中国目前仍然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为主体,而大银行并不善于甄别企业的软实力,比如企业家的经营能力等,所以为了防范风险,也可以理解为“家大业大”“店大欺客”,会严格要求企业提供充足抵押品,还设置了更高的门槛,这对于中小微企业和三农来说,太难了。
相比大银行,中小金融机构更善于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2017年也有研究证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贷款每增加1元,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仅增加0.0568元,而规模越小、越接近一线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加比例越高,比如股份制商业银行是0.1元,城商行是0.199元,农村金融机构是0.248元。
所以,要想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支持,从金融机构结构角度,就要“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
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小金融机构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城商行和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打破传统监管,在全国开展经营,聚拢的资金、开展的业务严重超出机构能力,多地村镇银行出现高管和股东里应外合、盗走储户存款这样的恶性事件。
于是就有了这次会议强调的“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
类似的优化调整还有,而且要结合今年的机构改革来看,具体参见《透过机构改革,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之后也会进一步展开谈。
比如金融发展和监管分开。
央地金融监管系统,抓的就是监管,尤其地方上金融监管局去掉“金融工作办公室”“金融工作局”等侧重金融发展的牌子,就是要解决过去夹在发展和监管中间的冲突,未来重点强化对新金融、类金融等机构的监管,补上传统监管的空白和漏洞。
当然具体怎么改,还要等之后具体方案。
总之,金融虽然不直接创造财富,却是高质量发展的助燃剂、催化剂,适合我们的金融,可以让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未来领域,让“民族复兴”“共同富裕”的梦想更快变成现实。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3-11-5 21:33
事关伟大复兴,变革势在必行


原创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3-11-01 21:30 发表于北京

从1997年开始,每5年召开一次金融领域最高级别会议,确定接下来5年的金融工作重点,今年是第六次,但也是第一次。
第六次,是因为承接前五次金融领域最高级别会议;
第一次,是因为首次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改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从全国到中央,绝非文字变化。
这或许也是一种回转,1997年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决定设立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于1998年6月正式成立,但在第二次会议的次年,2003年3月该委员会被撤销了,时隔20年,再次宣告成立,还新组建了中央金融委员会,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划入。
兜兜转转这一圈,新阶段有了新的任务。
昨天会议开完后,有金融圈的朋友表达感慨和疑惑。
感慨:业内期盼已久的“金融强国”终于提出了,在人才、科技、制造、质量、网络、交通、贸易、海洋、文化、航天、数字等等领域确定强国目标后,终于轮到金融了,在对金融体系进行大改革、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时候,值得金融人欢呼雀跃。
迷惑:之前历次会议方向很明确,基本是问题导向,解决当时金融领域面临的重大隐患和问题,完善体系,而这次看完一时不知道未来具体做什么。
比如:
第一次加快国有行改革,重点解决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高问题,成立了4大处理不良资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确立分业监管;
第二次推动国有银行股改上市,四大行先后上市,巩固形成“一行三会”格局;
第三次在之前基础上查漏补缺,注重金融资源的均衡化,农业银行上市,政策性银行加速改革;
第四次强调金融服务实体,重点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银行业建立了全面审慎的风险监管体系;
第五次在金融风险倒逼下确立资管新规,重点对金融体系内部进行改革,也就是“金融改革全面深化”,确立了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以及四大原则。
基本上前五次开完会,大致知道接下来干什么,但这次不然,虽然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统一领导、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强化金融服务实体、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些主线仍然未变,但站在金融人的角度,重点谈的是目标和方向,具体的手段、措施、路径少。
有这种疑惑就对了,正如上面总结的,过去五次会议可以说是解决从无到有、从有到大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努力从改革开放前中央计划体制转变为现代金融体系,一路走来有很多非常急迫的问题,危机、风险一个接一个的撞过来,只能先想办法把漏洞堵上、把涌入的水排出去,让船继续向前行驶。
简单点一点重大挑战:先是90年代初物价闯关,紧接着经济过热出现“三乱”“四热”,国企改革阵痛,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银行坏账率居高不下,2008年次贷引发全球金融危机,2012年开始增速逐年下滑,与此同时金融产业迅猛发展,出现一系列乱相。
一路走来很不容易,现在到了需要整理思路,走出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道路,而不是继续沿着西方的方向,无论是英美的金融市场主导论,还是日德的金融中介主导论,都不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正因此,这次会议就是要确立未来的总体方向,而不是局限在战术层面,也正因为要确立方向,也就感觉非常全面,基本上金融各个重点领域都提到了,比如机构、行为、功能、穿透式、持续监管等等。
作为第一时间的思考,小镇今天也不会过多着笔于细节,而是把重点放在关键的不同上。
在小镇的理解里,未来金融行业发展,一定要首先搞清楚金融和国家、金融与其他行业的关系,这很重要。
先从全球大格局变化理解,从工业革命之后,人类世界的主导力量不断变化,比如冷战之前,那就是枪杆子决定一切,无非枪杆子来源和掌控主体不断发生变化,在那个时代,金融虽然也很重要,但就是辅助性的。
图片
比如英国国王打仗没钱了,需要向银行家借钱,银行家想赚丰厚的利润又担心有去无回,于是选择抱团成立了最初的央行“英格兰银行”;又比如拿破仑、俾斯麦、罗斯福亦或者希特勒、日本等等都需要解决资金来源,掌握金融力量的资本家尤其犹太银行家自然成为座上宾。
二战时期,犹太银行家聚集的瑞士就成了纳粹德国的重要合作伙伴,犹太银行家和被屠杀的普通犹太人,那根本不是一个阶级,前者被纳粹德国奉为座上宾,后者历史书上写的很清楚。
但如果说这些银行家能够操控枪杆子以及掌握枪杆子的,那可就太开玩笑了。号称“富可敌国”,修城墙、犒赏三军的沈万三,结局如何?俄罗斯曾经呼风唤雨的七大金融寡头现在还剩几个?犹太银行家,真就敢对俾斯麦、拿破仑、希特勒等不客气?
只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浪潮席卷全球,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在霸权力量推动下,各方合流,金融这个行业才开始凌驾于其他行业之上。
过去的几十年,金融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也深度影响到全球、各国。
举个例子,日本三十多年的持续衰退、拉美国家的沉沦,有很多说法,比如解释前者的所谓“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又比如后者的“中等收入陷阱”,但这些并不够深入本质,真正的核心问题出在金融上,这些国家过度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丧失了国家金融主权,导致在国家大资本的洗劫下,财富被大量转移。
这个道理很简单,只需要用最基本的常识就可以。金融并不直接产生财富,擅长的是财富的转移和分配。
如日本人才资源丰富、产业和技术底蕴深厚,怎么可能几十年下来经济停滞?又比如拉美自然资源多么丰富,巴西这样的国家朝地上吐个果核都能长出树来,一直是全球数得着的粮食出口大国,可为什么“让每个巴西人吃上饭”竟然能成为卢拉2026年希望实现的目标?
图片
真的仅仅是武力、殖民又或者傀儡政权就能做到的吗?现在已经是信息极度发达的2023年,就算非洲最贫穷的地方,也可以接入全球互联网,剥削已经进化了,从过去的暴力、殖民,变成潜在水下的复杂金融游戏。
金融如此重要,也就成了几乎唯一能够对整个国家乃至各行业指手画脚的特殊行业,毕竟无论国家、行业还是企业、个人,谁不需要钱呢?
金融主导,这是西方的、资本主义的逻辑。
适合我们吗?
我们需要的金融,必须是“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强调“政治性、人民性”,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换言之,金融要“祛魅”,要摒弃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下金融的“精英论”“例外论”“特殊论”,回归到与其他行业地位平等、各尽其职的正常位置,要为国家战略出谋划策、执行国家战略,而不是指手画脚。
图片

要说重要,农业、军事、科技、制造业等等,哪一个行业就不如金融重要?金融的确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集中有限资源投入到关键领域,还能向未来借钱促进经济加速发展,但再神通广大,也不可能凭空变出来粮食、钢铁,科技和产业升级,对效率的提升绝不亚于金融。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任何国家,要走自己的路,那么服务于这条道路的中国金融,还能够继续走西方走过的老路吗?
这是金融行业从业者,需要首先想清楚的战略方向性问题,其他具体怎么做,那是战术甚至战斗层面的事,方向错了,越努力距离目的地越远。
正是基于这个关键点,在过去20多年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大”的阶段目标后,接下来就需要根据我们的客观情况量身定做,去修改、调整不适合的,也包括实践之后发现不合适的,当然也要实事求是的调整。
举个例子,关于“中小金融机构”。
2019年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方向是“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目的是解决中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问题。
图片

中国目前仍然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为主体,而大银行并不善于甄别企业的软实力,比如企业家的经营能力等,所以为了防范风险,也可以理解为“家大业大”“店大欺客”,会严格要求企业提供充足抵押品,还设置了更高的门槛,这对于中小微企业和三农来说,太难了。
相比大银行,中小金融机构更善于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2017年也有研究证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贷款每增加1元,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仅增加0.0568元,而规模越小、越接近一线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加比例越高,比如股份制商业银行是0.1元,城商行是0.199元,农村金融机构是0.248元。
所以,要想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支持,从金融机构结构角度,就要“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
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小金融机构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城商行和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打破传统监管,在全国开展经营,聚拢的资金、开展的业务严重超出机构能力,多地村镇银行出现高管和股东里应外合、盗走储户存款这样的恶性事件。
于是就有了这次会议强调的“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
类似的优化调整还有,而且要结合今年的机构改革来看,具体参见《透过机构改革,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之后也会进一步展开谈。
比如金融发展和监管分开。
央地金融监管系统,抓的就是监管,尤其地方上金融监管局去掉“金融工作办公室”“金融工作局”等侧重金融发展的牌子,就是要解决过去夹在发展和监管中间的冲突,未来重点强化对新金融、类金融等机构的监管,补上传统监管的空白和漏洞。
当然具体怎么改,还要等之后具体方案。
总之,金融虽然不直接创造财富,却是高质量发展的助燃剂、催化剂,适合我们的金融,可以让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未来领域,让“民族复兴”“共同富裕”的梦想更快变成现实。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3-11-7 15:31
迎接高质量发展


原创 顾子明 政事堂2019 2023-11-06 21:31 发表于辽宁

过去几年,中国的产业与金融关系,一直在“保守”与“激进”之间徘徊。

保守策略是基于银行体系的逻辑,看你的抵押物够不够,看你的应收账款和流水如何。

激进策略是基于投行体系的逻辑,看重的是预期与未来如何。

按照保守的逻辑,金融是要去杠杆的,确保银行体系的安全与利益。

按照激进的逻辑,金融是要加杠杆的,确保中国经济与产业结构的遥遥领先。

自疫情爆发以来,欧洲和美国走了两条不同的路。

巴塞尔发扬地的欧洲,围绕着银行走着保守的道路,瑞银收购瑞信后,竟砍掉了瑞信的投行业务。

证券市场最发达的美国,围绕着投行走着激进的道路,投行赚的盆满钵满,可怜的银行一个个的遭遇暴雷。

而中国自2020年底,率先扛过了疫情冲击以来,从19年启动科创板的激进策略,开始转向保守的逻辑。

在这套逻辑之下,海量的资金为了寻求安全,汇聚于银行体系,

充盈的存款,极大的提升了银行机构的安全等级,

也让金融机构在恒大等地产的风险释放期,并没有遭受到波及。

这套保守的策略,让我们安稳的度过了疫情的冲击,

但是也导致了一个问题,

国内杠杆率偏低,民众看不到希望,市场看不到预期。

这个局面持续了两年多后,终于得到了改变。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2021年的保守策略,重回2019年的激进策略。

从确保银行体系的安全与利益,转向确保中国经济与产业结构的遥遥领先。

于是,我们又一次ALL in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走美国的证券市场之路。

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

是用现在的大规模投入,换取未来的海量回报。

是用未来足够大的收益,覆盖不可抗的风险与损失。

是从未来借钱现在用,到未来的时候再还本付息。

如今我们选择了这一条路,就意味着资金必须要汇聚于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领域,
通过这些先进的生产力,在未来转化为超额的收益。

如何最简单来确定高质量?

这些高质量行业未来的利润率和增长率,都必须要超过银行的贷款利率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3-11-15 18:43
营收荣登中国第一,字节超越阿里、腾讯!怎么做到的?


原创 牲产队长 牲产队 2023-11-15 18:38 发表于广东

字节跳动已经成为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没有之一。

曾经的两大霸主阿里集团、腾讯集团均败在了字节集团的脚下。2023年上半年,字节集团实现总营收540亿美元,远超腾讯的414亿美元。按广告收入来算,字节集团已经逼近美国的Meta集团。

在今年第二季度,Meta集团广告收入为320亿美元,而字节集团也达到了290亿美元。当初,字节旗下的TikTok风靡美国时,第一个想要打垮TikTok的就是扎克伯格了。可在各方势力的角斗之下,一手主导微软以300亿美元并购TikTok的特朗普,输掉了大选,这就让TikTok并购案无疾而终。拜登上台后,民主党的执政风格更加多元化,针对TikTok的强制并购案也就没有下文了。

字节集团不仅是营收高,营业利润也非常高。今年一季度,字节实现营收245亿美元,营业利润就高达60亿美元。按目前趋势,字节今年总营收将突破1100亿美元,远远高于去年的850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把全球年度营收超过1000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挑出来看看,有哪些?

图片

2022年,谷歌有2800亿美元,微软1983亿美元,Meta就只剩1166亿美元了。Meta已经是美国前五大互联网公司了,市值8600亿美元。Meta和字节不同的是,Meta在走下坡路,而字节在走上坡路。若是没有重大意外,2024年,字节集团就能超越Meta集团,

按美元计算,在过去的一年,华为、腾讯等中国公司的年度总营收都没有超过1000亿美元。字节能取得如此亮眼的营收成绩,主要就是得益于出海的成功。作为抖音的海外版,TikTok已然成为全球第一大短视频平台。即便在微软、Facebook等美国互联网巨头的围剿之下,TikTok已然屹立不倒。

图片

我们看国内的抖音,凭借直播带货,从阿里、京东、拼多多三足鼎立之中,硬生生撕开一个口子,塑造了直播电商第四极。而在海外,TikTok依然主打流媒体,直播电商的渗透率并不高。在印度尼西亚,还因为TikTok的直播电商大规模低价倾销,冲击实体经济,而被印尼政府封禁。但这只是TikTok所遭遇的一个小小挫折,在东南亚,TikTok的直播电商仍在火速推进中。

Tiktok的全球用户总量超过30亿,活跃用户数逼近10亿,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横扫欧美日韩澳印。TikTok也是中国第一个用户总量突破20亿的APP。像红极一时的微信、淘宝等APP,包括海外版,用户量基本都在10亿左右。这种用户量的巨大差异,让字节集团后来居上。

TikTok还处于商业探索期,是一座还没有被完全挖掘的金矿。它的广告、电商、游戏、金融等,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家都知道,腾讯是全球第一大游戏集团。可在游戏这个领域,字节也并非没有存在感。在东南亚,字节并购了沐瞳科技,而沐瞳科技旗下的爆款游戏《无尽对决》,一直稳坐东南亚第一的席位。

图片

《无尽对决》在机制上与《王者荣耀》高度一致,可以把它视为《王者荣耀》的东南亚版。腾讯曾起诉沐瞳科技侵犯了《王者荣耀》的著作权,但这个官司打了6年了,至今没有结案。

对字节而言,手握30亿短视频用户,推广自家游戏优势太大了。抖音也曾被腾讯视为重大竞争对手,为了限制抖音的成长,腾讯一度推出10多个短视频APP,却无法撼动抖音的地位。除了视频号还在微信上养着,腾讯的其他短视频项目基本都被砍掉了。

虽然直播电商在印尼遇阻,但字节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全球电商野心。字节专门上线了一款海外跨境电商APP:Fanno。即便直播电商被掐,字节依然可以搭建自己的跨境电商平台。

图片

字节出海的成功,只是中国互联网出海的一个缩影。谁能想到,中文在线这么一个经营17K小说网的公司,在美国推出一款付费短剧APP,主打一个“霸总爱上我”、“歪嘴龙王逆袭”的爽文套路,竟然飙升到了美国APP下载榜第一名,单部短剧的销售价格比奈飞还要贵。就靠这玩意儿,中文在线一个月能赚200万美元。都说野猪食不了细糠,全世界观众口味大体相同啊!

那些制作短剧的内容公司则赚得更多,拍一部短剧成本可能就15万美元,上线一天就能充值过千万,单月流水过亿。很多失业的二三流导演都去干海外短剧了。

图片

中国互联网出海,第一批走出去的就是网文。在那个3G网的年代,中国网文令大洋彼岸的美国青年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有了网文做铺垫,等到“霸总”和“龙王”之类的短剧出海时,就是一往无前了。

今天,我们看字节集团已经足够强大了,可未来的字节集团会更加强大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3-11-28 12:31
管清友:我们陷入了虚假繁荣,祝大家好运


商闻 2023-08-23 11:00 发表于福建

今天,我想通过几个故事和大家探讨一下。

1

龙王布雨

第一个故事,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开始。

2008年,玉皇大帝突然发现人间赤地千里,虽然他不太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但他记得,在1929-1933年,人间也发生过一次重大变故,那次他没有出手,后果很严重(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亦称之为“大萧条”),所以这次他应该及时出手。

于是玉皇大帝派出四海龙王到各地下雨,四海龙王有点类似于各个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行长。 东南西北四海龙王接到了旨意后,开始到各地行云布雨,这就类似于2012年以后看到的全球量化宽松。

那时龙王们也没想好怎么下雨,有的地方多一点,有的地方少一点,所以有的地方起作用了,有的地方没作用。比如日本就没起什么作用,美国好像起了一点作用,欧洲作用不大,中国的反应就非常强烈。

另外,由于降雨的分布不均衡,所以人间各个群体所接收到的雨水的数量也不一样。 有的人住得高,离龙王近一点,先接到雨;有的人住在洼地,后接到雨。

这些先接到雨的人——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房地产公司、PE(私募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就开始做二道贩子,把雨贩卖给离龙王较远的群体,比如说制造业、企业、创业公司。

所以我们看到,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均等。但是人们的精气神高涨了,特别是最先接到雨水的群体。

而且,龙王不光自己降雨,还叫着虾兵蟹将一起下雨,有点像我们过去看到影子银行的膨胀。

什么是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

“影子银行”有三种最主要存在形式: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

如果说,商业银行是所谓的主渠道,那么虾兵蟹将相当于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就是我们所说的支流、支渠道。

龙王带着虾兵蟹将一起下雨的结果就是,有的地方全是水,盆满钵满;有的地方地势低洼,陷入内涝;还有的地方离龙王太远,没接到几滴。
这是我们过去十年看到的情况。 降雨量持续久了,就会产生洪涝,这有点像过去十年里的几次资产泡沫,玉皇大帝觉得不能这么下雨了。

所以,从2015年开始,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中央银行开始货币政策常态化,美国先撤了,欧洲、日本、中国陆续跟进。

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故事:龙王下雨,这个故事实际上还在延续。

2

人性和货币幻觉

为什么降雨多了是有害的?因为很多人不去种地、不改良土壤,而是跑去贩卖雨水,所以玉皇大帝觉得这么下雨是不行的。

但是当四海龙王准备撤退的时候,他们发现,如果不下雨,人间不太适应。

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过去十年相对充沛的降雨量,雨大一点也行,雨小一点也行,就是不能不下雨。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货币政策的退出困境,金融机构不答应,创业者不答应,PE(私募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不答应。

在中国——姑且称之为东海龙王的降雨区——玉皇大帝和东海龙王商量说不能光靠下雨,还得搞改革,要改造土壤、改良种子、提高单产/亩产面积。

于是,在2017年、2018年,中国进行了金融整顿,产生的连锁反映是,资产泡沫开始破裂,整个流动性开始收紧,融资成本开始上升。

同样还是离龙王最近的地方最先受到影响,过去为了接水,花了很多钱买盆罐,结果钱花出去了,水没了,资金链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这就是很多影子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面临的处境,也在宏观经济、金融层面有所表现。 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个故事,人性和货币幻觉。

我希望大家能认真听一下,也检讨一下,因为在资产泡沫的流动性过剩甚至是流动性泛滥的过程中,人性发生了很微妙的变化。

无论你在人间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创业者、高级官员、学者、股民——在龙王降雨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财富幻觉或者货币幻觉——资金流动性充裕,融资非常容易,借钱非常便宜,投资的机会似乎满眼都是。

尽管理性告诉你,天上不会掉馅饼,但身边的人似乎都奔跑在获取财富的路上——有人靠创业,有人靠融资,有人靠技术,有人靠拉皮条,有人靠关系等等——都赚到了大把的钱。

纸面富贵迷人眼,说的估计就是这种状态。

整个社会风气、市场氛围开始变得焦灼、焦躁,不是因为挣不到钱,而是觉得钱挣得太慢了——为什么我要现在才挣到10个亿,你看某某某的市值都过200亿美元了。

大家开始变得不淡定,尤其是那些离龙王近的群体,他们接到了大量水,也急于把自己的水以各种说辞卖出去,或者用出去。

可以回想一下,前几年,整个投资市场里面最大的困扰在于,怎么把手上的一大把钱投出去。

人性在龙王下雨时发生的这种变化,表现在方方面面。VC、PE是这样,一级市场是这样,二级市场更不用说了。

2015年是一个典型,股票市场在2015年上半年加速上涨,整个投资市场都非常焦虑。

那时候你会发现,无论是北上广深,还是边疆小镇,每一个人都成了股神。大家吃着烧烤,谈着股票,人人都可以买到涨停板,人人都觉得自己账面上有很多钱。

整个世界都陷入了虚假繁荣。

但是我们知道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如果说靠印票子能够解决经济问题、结构问题,那人类社会最发达的国家一定是津巴布韦。

我拿到过的最大面额的纸币来自津巴布韦。那个从津巴布韦出差回来的朋友给我带了两沓票子说:“管老师送给你,从今天开始你财务自由了。”
我一看,根本不用两沓,一张就可以财务自由了,因为那一张纸币的面额是100万亿。

从宏观指标上看,在金融上行周期或者是资产泡沫的时候,M2(M2反映货币现实和潜在购买力的重要指标)呈两位数的增长,社会融资总量飞速滚动。

这种情况下,玉皇大帝让龙王鸣金收兵了,虽然龙王还是会下一点雨,但他的虾兵蟹将全都回去了,也就是说,整个影子银行都没了。

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探讨,但我今天跟大家探讨的不是这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人性问题,因为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人性和货币幻觉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当流动性收紧的时候,大家觉得坏了,资本寒冬来了。这个时候人性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过去的积极创业、投资转向保守、谨慎、爱学习。



在金融整顿以后,整个市场情绪、流动性、投资方式、融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们从金融上行周期或者金融资产泡沫化阶段,一下子逆转到了金融下行或资产缩水阶段,人们变得保守,不愿意投资,现金为王。



形势似乎一夜之间发生了逆转,这个转换点大概在2017年。最顶级的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都开始缺水,项目挺看好的,但是对不起钱还没募完。



这种保守、谨慎、恐惧、害怕的情绪逐级传递,开始在整个产业链条蔓延。



于是人们都在想:怎么一下子到了这种境地?我们该怎么办?



3

两种模式商业的崩塌



什么叫模式商业呢?就是以创造商业模式为模式的商业模式。这句话听起来有一点绕。



我们具体看一下,模式商业有两种。



1.以金融地产为代表的高周转模式



从财务角度看,以金融地产为代表的高周转模式其实非常简单。



举个例子,一笔资金,正常情况下一年能赚两次,如果赚了三次四次,那么资金的利用率会比正常高2倍、3倍,相当于融资成本变相地摊薄了。



即便是作为传统业态的金融行业,包括银行、信托、保险、资管、担保、典当等等,基本模式都是这样:把自己的资金高周转,充分利用原始资金,撬动杠杆,让它转得更快。



这种模式在过去10年的金融上行周期非常成功,它的出现、成功建立在龙王持续下雨的基础之上。



很多人会反驳,也有很多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公司没有用这个模式。我跟这样的企业交流过,原来他们在过去踩过坑、爆过雷、亏过钱,他们有点害怕,胆子不够大。 有一位著名企业家曾经说过:清华、北大不如胆大。


抛开正确与不正确,在龙王持续下雨的背景下,这句话也没错。这种情况下,高周转模式可以把手榴弹变成炮弹、炸弹、原子弹、氢弹,持续时间越久,杀伤力越大。



但是,随着2017年的金融收缩,高周转模式出现了问题。



2.互联网高估值模式



互联网的高估值模式,或者说互联网行业里很多业态的高估值模式,也是在龙王不断下雨的过程中形成的。


技术驱动、模式创新再加上流动性的配合,使得过去十年里出现了大量独角兽。有的扩张非常快,几年之内就可以IPO,市值动辄数百亿人民币、数百亿美元,投资者们也有通畅的退出通道。



一部分独角兽,由海外机构主导投资,主要到美国、香港地区上市,他们赚的钱是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估值的差价,因为二级市场估值高。



还有一部分独角兽,由中国本土投资机构主投,大部分在中国A股上市,赚的也是一、二级市场的估值差额。



在金融上行周期,在资产泡沫化的时候,大家觉得这只是一个泡沫,只有极少数人觉得是一个骗局。没有人一开始是一个骗子,也没有人一开始就想行骗。那些天花乱坠的故事不能说都是假的,但至少有一大部分,事后被证明是假的。



在这种高估值模式下,人性就像我讲的第二个故事,不管是投资人、创业者还是上市公司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大家都说这个模式可以不断复制,尽管不盈利,但是我们相信它。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创始人是理工男、学霸,毕业于名校,合伙人要么是硅谷回来的,要么是华尔街回来的,简直是完美的Team。



国际主流的投资机构愿意给钱,国内的投资机构愿意给钱,这么多机构做背书。



他们去和地方政府谈生意,地方政府觉得这个团队太厉害了。



我们一再讲,在龙王不断下雨环境下,这个模式没有问题,即便有点泡沫,比如说有的投资者C轮投进去了,觉得没有把握,想先撤了,就转给了D轮。D轮再转到E轮,甚至有的到F轮准备IPO了。



过去的IPO都很顺畅,美国市场给了中概股一个溢价(中国概念股,外资因看好中国经济成长而对所有在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的称呼),中国资本市场也给了所谓的独角兽一个溢价。



在龙王不断降雨的背景下,这个链条本可以继续运转下去,但我们知道,后来龙王鸣金收兵,整个的链条,无论是创业方、投资方、融资方、二级市场机构、股民、监管机构,一下子无所适从,眼睁睁看着资产缩水,开始不知所措。


3.模式消退



情况的变化导致这两种模式开始消退,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突然间撞上了大铁块。


有的企业停不下来,因为这种变化导致心肌梗塞;有些企业先知先觉,踏准了节奏,在龙王不下雨之前慢慢调整资产负债表、降低杠杆。



但是大部分企业在勉强维系,或者闷头乱转。 渐渐的,对于商业模式、投资方式、融资方式的争论、争辩、思辨就出来了,这就到了我们的第四个故事:泡沫还是骗局。


4

泡沫还是骗局?



在金融上行周期,也就是资产泡沫化的时候,投资机构的主要退出方式和盈利方式不是靠企业内生增长,而是靠企业的估值倍增。



A轮挣到钱了,交给B轮;B轮发现这个企业好像还有成长空间,再交给C轮;甚至有些互相抬轿子,把估值再往上拱一拱。


C轮之后有D轮,D轮之后有E轮,E轮之后还有中国股民。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创业者也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甚至有的创业者对于这个套路玩得门清。



以至于一些知名的投资人、投资机构在交流时说,现在创业者贼精,他们哪里是为公司融资,他们是为 VC融资,目的就是从这里融到钱,然后再转到下一轮去。 在过去几年里,这样的故事遍地都是。



当然,还有很多人是真的认为估值还能涨,只不过他们只做早期,后面的钱交给别人赚,正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种还算比较好的。



另外一种就开始频繁进入到所谓的Pre-IPO轮,这也是中国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联动的典范。 中国人创造出来所谓的Pre-IPO投资,后来又创造了上市公司的+PE(私募股权投资)模式。



当年我带队到瑞士游学,正是中国一级市场、二级市场非常火爆的时候。



我们的企业家下车就开始给瑞士的世界500强企业指导工作:你们干了一两百年才到这个规模,你们完全可以用上市公司+PE(私募股权投资)的模式,做大规模,做大资金端,只要20年就能做得比现在大。



可以看出那个时候,我们从行为到心态,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



只有极少数人从一开始就觉得这个商业模式可能不成立,甚至觉得创业者越走越歪。从创业者的角度来看,他终于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就像巴菲特说,潮水退去我们才知道谁在裸泳。更有甚者,当潮水退去的时候,大家开始觉得,那些所谓的标的不是资产泡沫,而是骗局。



举个例子,以美国W公司为代表,这一类流量型、烧钱型、模式型企业,等到潮水退去才开始露出本来面目。



与此类似,我们看到在共享经济领域、音视频领域、电商领域,所有的流量型、烧钱型、模式型企业是不是都会从一个泡沫型企业,变成骗局型企业呢?



至少在龙王收兵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这种模式可能不是泡沫,也很难说是骗局,可能就是一个不成立的东西。这就是今天的情况。



无论是你是企业家、投资者、创业者还是政府官员,基本上都是顺周期而为的个体,没有人能够逃离周期,就像没有人能够逃离人性,没有天才。



说到这里,其实我们也应该反思过去对知名机构、知名投资人的所谓明星项目,是不是有点迷信过度。



从现实的市场反映来看,资本市场所谓的独角兽确实进入了刮骨疗伤期,因为今天一、二级市场的估值倒挂已经非常明显了。



一、二级市场倒挂首先从二级市场开始,二级市场的股价、资产开始缩水,或者再把一级市场高估值的项目IPO以后,发现无论在美国市场、香港市场还是内地市场,资本根本就不敢上,股民也开始觉得它不值那么多钱,这时就倒逼一级市场的估值倒挂。



这两天看到去港股上市的很多明星公司,确实是好公司,但是市值和估值打了对折,在B轮、C轮、E轮投进去的机构,解套之日遥遥无期。



二级市场的估值在逐渐缩水,一级市场的人万分焦虑,可能还无法全身而退。这是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所必然产生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在一些板块就看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



二级市场的股民们第一次享受到了极高的待遇,可以坐在场外观看收割工具之间的相互残杀,这就是一、二级市场倒挂所产生的一个问题。



这种情况一时半会还结束不了。 所以我想提醒大家,这个时代真的变了,龙王一时半会不会回来了,即便回来了,顶多轻微地打一个喷嚏。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日本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的经验教训是,逆周期的调节力度不能过猛,不然会令市场失控。



第二,中国也有自己的经验和教训,2009年、2012年、2014年三轮大宽松解决了很多的问题,也造成了很多的问题。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或者我们应该如何何去何从?我最后讲几点不成熟的小建议。


5

回归本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从创业、投资、融资都要回归本源,这个词在2015年以后大家听到的非常多。



什么叫回归本源?我们还是要老老实实地去赚企业内生性增长的钱。也有人说,从资本型的投资和财富积累转向运营型、经营型的资本和投资财富积累。


我认为有这么几个方面值得大家关注:



1.  从经营角度看,从横向的流量扩张转向纵向的流量变现。



过去几年,流量型公司最受大家追捧,这跟整个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关,但我们也知道,流量红利真的过去了,互联网公司的获客成本在增加。 前两天王兴有一篇内部讲话我觉得讲的很好:



手机数量到了天花板,大家都在拼命卸载APP,而不是装载APP,横向的流量扩张也确实到了瓶颈。


这个时候流量型公司如何从横向流量扩张型向纵向的流量变现转变,这是惊险的一跃。如果无法实现这种惊险的跳跃,还会有流量型公司因资金断裂而死掉,这个过程会极其惨烈。


投资人和市场已经开始越来越不相信这样的扩张——利用大规模补贴,利用监管漏洞,利用所谓的隐私。



所以,从横向的流量扩张到纵向的流量变现,这是极其惊险的一步,不要再告诉市场我总有一天会变现,这一天可能遥遥无期。



2.  从公司规模看,从过去的大而不能倒,转向小而美。



越来越多小而美的公司会被市场接纳,它们可能规模不大,但是做得很精致,没有高增长,但盈利很稳定,它可能是一个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这样的公司会受到更多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投资人的青睐。



对于那些大而不能倒的公司,甚至是一直扩张停不下来的公司,我觉得是比较危险的。



3.  从经营策略看,从快速扩张转向稳步推进。



在过去这十年或二十年内,中国骤然崛起了很多巨无霸,这也是中国企业家对于世界的贡献。



但是,我们看到很多快速扩张的企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各领风骚两三年,然后就销声匿迹了。


反而是那些稳扎稳打的企业,扩张速度可能没那么快,但抗风险能力强,存活率更高。



所以,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可能会从快速扩张转向稳步推进。



4.  从投资方看,要学会从赚快钱转向赚慢钱。



现在龙王不下雨了,股民们开始醒悟了,踩了很多坑,爆了很多雷,商业模式也发生了逆转,大家会发现赚钱没那么容易了,融资也没那么便宜了。



这个过程这样说似乎很简单,但是其实不太公平,因为不同的年龄阶段,受益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从个体角度看,运气最好的是1965年-1975年出生的人,他们不需要自己太努力,就坐上了经济增长、金融发展的快车,很多行业有大把的机会,只要愿意干就可以抓住机会。



1975年-1985年的人算是赶上了尾巴,赶上了房地产、金融泡沫化、互联网红利的尾巴。



压力比较大的是1985年以后的群体,这时中国的城市化已经非常高,人口红利消失了,工程师红利正在发挥作用,各行各业似乎都满了,各种机会都被看到了。这时候有的人开始自己创业、自己投资,也有的人转向佛系生活。



同时,我要给大家打个气,因为中国的市场还是足够大的。



我们有足够的劳动力,中产阶级规模大,下沉市场规模也大,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善良,5+2、白+黑、996、007,中国的人均GDP水平只有不到1万美元,大家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和愿望是极其强烈的。



我们还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南北差距、东西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还在,即便是面临着贸易战的影响和短暂的冲击,中国依然是创业、投资最好的地区。


我们看到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人口数量、产业聚集度、投资密度依然是最高的,而且这些地区和另外中国其他地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今天,我给大家讲了几个故事,从天上的变化讲到地上的变化,我们要适应天上的变化,我们也要在这个过程中审时度势,抓住地上的机会。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3-12-1 15:25
“卷王”经济学


以下文章来源于今日太平无事 ,作者Will Shen


最近回国出差两周,今年第四次。

每次回国出差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震撼,这次也是一样。

我从事的行业是汽车和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并购,入行20多年,从来没见过卷成这样的市场。
比如说,我国南方某大型主机厂,冲焊钣金供应商一共有26家之多。报价血拼到2600吨的冲压机合模一次4块钱不到的地步。就这个价格做,客户要求从立项到试量产不超过40天。

比如说,某光伏企业,1GW签了约的订单在朋友圈里显摆的时候把背景里的客户公司logo忘了P掉,第二天就被对手以1分钱的差价抢走。

比如说,某充电桩制造商,新一代产品研发出来刚准备上市,竞争对手50KW直流快充就做到了跟7KW交流桩一个尺寸。

比如说,储能电池产能暴增,价格暴跌,部分280Ah出货价格跌至0.25。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许多。

图片

从2021年年初至今,国内磷酸铁锂电池产能暴增了12倍,三元锂电池产能暴增了5倍,电池总产能增加了8倍。

在这种形势下,你以为企业会削减支出过冬,这个想法是错误的。

在汽车和新能源行业正弥漫的是一种部分乐观,略带侥幸的心态。

对于大多数从业者而言,全球新能源革命和电动车革命才刚刚开始。

我所拜访的每一家企业都在大肆招聘,扩大产能,加大研发投入,增加海外营销投入。

客户的订单和询价像雪片一样的飞来,所有人都在大干快上,希望在这一轮的周期中能够突出重围一飞冲天。

国内的“卷”是全方位的。

比如电车市场,各大车企在过去三年里以六个月为节奏来迭代,车型配置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推陈出新,价格更是在3年内把原来略高于欧美的车价干到了如今电车价格基本比欧美同等车型低30-50%的状态。

车厂也是要活命的—特别是大量恪守本土市场的COEM。

因此压力就向下一路传导到零部件厂家,装备厂家,自动化厂家。价格越低,付款周期越长。

这倒逼出零部件厂家和自动化厂家无与伦比的制造灵活性和不可思议的项目进度。

据说,比亚迪海鸥从立项到试量产全过程在3个月内完成。

快速迭代和快速量产提高了资产和资金的周转速度,使得企业即使在微薄的利润面前也能咬牙存活。

同样的速度也适用于国内风电,光伏和储能类项目。

深圳某知名家电企业2021年上马家用光伏EPC业务,2022年就扩展到超过10万人的安装团队,当年完成户用光伏装机容量接近10GW。

从上门拜访农户,到项目评估,到发货到点,安装并网,全程使用AI和无人机作业,最快3-5天就能跑完全部流程。
图片



相比之下,欧洲车企一款新车型或一个新平台,从立项到量产,五年是常态,三年就算光速。

今年车展上摆的奔驰宝马概念车的各种新鲜玩意儿,3-6个月以后就可能在哪个国产新势力的新车型里出现,而老德还要等到两到三年后真车才能上市。

同样是户用光伏安装,欧洲EPC从联络客户到现场评估到备料并完成安装,3周是快的,一个多月才是常态。

德国一家本地V2G软硬件企业,2021年底产品就已经完成样机验证,2022年初手里就握有上万个订单,直到今年才磨磨蹭蹭在德国建立一个小工厂搞试生产,据说要逐步打磨制造工艺,慢慢寻找最优生产节拍和质量的契合点。

一整年磨蹭下来就交付了3000台设备。

上周陪他们第一次拜访潜在的中国代工商也是竞争对手,中国企业评估了一天产品,就说服老德能在3个月时间内达到月产2万的产能,成本下降40%。

是的,疫情三年恍如隔世。中国技术和制造在这三年的“与世隔绝”里“卷”出了一个新世界。

老外们还在三年一迭代,或者每年降本3%这样按部就班的时候,中国的汽车和新能源制造已经迭代了3-5代,制造效率每年提高了10-20%,成本更是下降了30-50%。

这是三年严控疫情带来的“加拉帕戈斯”效应。

图片



2023年作为中国的疫后元年,那些三年里在全球最大市场“加拉帕戈斯”化了的“变种生物”如开闸放水一般涌入海外市场,让欧美市场的竞争对手和客户惊掉大牙。

当老外搞清楚状况之后,全球订单就像雪片一般飞来。

我带的老德在东南某省的某企业谈判的三天内,同时在现场考察和谈判的还有印尼,中东,意大利和韩国的另外四批客户。

公司海外市场销售总监在各个会议室之间跑来跑去,忙得鸡飞狗跳。

由于这些海外客户远较国内客户慢得多的项目进度,预计形成大规模销售的时间大多在2024年下半年乃至2025年上半年。

但该公司的三季报却是上市以来最烂的。

国内市场销售的产品2023年价格暴跌,导致公司销售额持平的同时,利润更是大幅下跌。营收账款增加,负债增加,同时研发支出和资本支出同样大幅增加。

结果就是股票今年跌了将近50%,投行金融机构纷纷看衰。

与此类似的企业还有一大批。

抛开老外搞的金融战和宣传战不谈,光看2023年许多工业企业的财报,股票跌成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这不是中国电车和新能源工业的真实状况。

能源是工业的血脉,能源消耗才是作为制造业工业国的中国经济的指标。

中国经济的能源消耗正在毫不吝啬的增长:

刚刚过去的2023年10月,能源消耗大涨8.4%。工业能源消耗更是连续5年增长,即使在疫情管控最严格的2020和2022年都毫不退缩。

图片

这很大程度上可以归根于新能源和电动车革命带来的固定资产快速折旧和资本支出快速增加导致的往复投资。

这些资本支出需求对于装备制造业及其相关联的上游工业造成了巨大的刺激效应。

比如,2021年底刚刚投产的PERC电池线,2023年可能就会在TOPCON革命中变得一钱不值。

由于PERC产品的转换效率以及新一代TOPCON的制造效率之间存在代差,这条两年前的半新产线连闲置产能都算不上,对于企业来说是占着茅坑不拉屎拉低坪效的负资产,需要尽快清理。

同理,2021年投产的400V电车平台在2023年高充电效率的800V平台诞生后也就需要马上迭代淘汰。

与此相关,所有基于400V平台设计和建设的相关一切基础设施在经历一段时期后可能都将变得无效,需要推倒重来。

有趣的是,据说大众德国计划要恪守400V平台的ID系列直到2027年。

届时满大街的比亚迪理想长安都是20分钟快充的480KW大功率平台的时候,还有谁愿意去买充电一小时续航400公里的大众呢?

图片



这还只是电压平台,这边800V刚开卷那边理想和宁德时代弄又弄齐了峰值700An的大电流5C充放电电池。

新技术革命的时代,技术迭代是高效且无止尽的。对于企业而言则意味着研发和资本支出同样是无止尽的。

一切领先优势都维持不过6个月。

这样看来,所有人都永远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下图是一项新的技术和产品的价格和产能随着供需关系变化的一般状态。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企业会在这个周期的第一阶段处于亏损,而在第二阶段处于盈利。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都希望以最快的速度突破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

解决的方案有两个:

或者大规模投入产能,通过大量资本支出形成规模效应;或者大规模投入生产工艺的研发,通过生产技术革新提高制造效率。

这两者都会使得企业在产品销售困难且利润微薄的第一阶段同时需要负担沉重的资本投入。这会造成企业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同时恶化。

图片



而如果再将产品的特性拆分为多个维度,那么对于同一个产品就几乎可以形成一个由多维度不同产品特性(或多个产品的组合)形成的处于不同时间轴上的供需价格钜阵。

雄心勃勃的企业(比如说华为)会在所有产品组合、参数维度乃至技术路径上同时发力,造成的研发投入和资本支出就会成几何数量级增长。

这就是中国经济所谓“转型期”的真实状况。

在这样的快速技术革命和迭代的“卷”时期,大量的企业面临着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乃至现金流量表的三重打击,从金融和财务投资的角度来看那就是哀鸿遍野。

但企业总体而言却维持乐观情绪,因为普遍预期回报丰厚的第二阶段将随着市场的成熟而快速到来。

因此企业在研发支出和资本支出两方面(更多的是资本化了的研发支出)仍然在大肆投资,PMI整体向好,工业用电量才屡创新高。

图片



有人或许说这是投资泡沫,产生了过量的富余产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这种想法是多虑了。

我国的光伏行业在过去十年已经向我们展示过这种极致的研发资本投入的卷的效果。

经历过几起几落的光伏行业,每隔数年就会有人大喊产能过剩投资泡沫,但实际上最终我们“卷”死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竞争对手,创造了一个年营收万亿人民币的巨无霸行业。

这个过程中,大浪淘沙,15年前的尚德,10年前的英利,6年前的协鑫,4年前的隆基,今年的晶科。

曾经的首富和巨头折戟沉沙了,而竞争中更加优秀的企业则在每一次危机中幸存并壮大。

另外,完全不需要担心制造企业的密集资本支出会造成巨大的冗余和浪费。

今天企业的资本支出大量投资于高技术含量的自动化生产线和高精密装备,这些装备供应和制造正在大规模国产化。

高精密装备制造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

电池制造商花几千万上亿买的化成分容线,其中可能超过50%的部分是自动化厂家以及更上游的装备制造商雇佣的数千名工程师的工资。

里面真正原物料的含量如若穿透到最底层,可能都不到30%。这样的资本支出其实就是变相的对整个供应链的研发投入。

图片



这些设备可能最终会在短期内被淘汰,造成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潜在巨大窟窿,但其实质却是大量研发人员和工程师累积的经验以及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知识产权。

而且这些过时的产能并不是投行分析人士口中津津乐道的所谓“富余产能”,会对最终市场价格造成压力。

随着技术迭代和工艺提升,老旧技术和产能是毫无竞争力的。其实际价值基本为零,对于市场形成的新技术和产品完全不构成任何威胁。

这些所谓“产能”仅存在于企业账面上。

比如,2023年全球形成的光伏电池总产能约新增402GW,超过800GW,而全球光伏装机约446GW。

但实际上,其中TOPCON和HJT电池产能有约500GW,其他大多是老旧的PERC电池。

与TOPCON或HJT电池比较,老旧的PERC在成本和效率上毫无竞争力,对于真实市场而言完全属于无效产能。

同样的故事也在280Ah锂电被314/320Ah锂电替代的过程中上演。

因此,尽管看起来市场产能严重过剩,但实际上新建产能的盈利能力所受影响并不大。

那些最先在新技术上跨过阶段一到阶段二门槛的企业则会赚的盆满钵满,比如今年的晶科的TOPCON。

当国内的卷王们浑身血腥的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的时候顿时就会感到轻松畅快。

由于我们国内市场巨大且较为封闭,在极度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我们的产业生态进化的速度比境外要快几个数量级。

同时,由于我国又存在南北东西部的地域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因此我国市场孕育的企业往往能够提供符合多个天差地别不同生态系统的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完成快速迭代进入阶段二的时候,海外市场往往还处于阶段一的不同位置。

在这个时期,海外竞争对手还在艰难增加投入尝试规模化,而客户可承受的价格还远在高位。

因此当中国企业和产品通过合适的本地化配合优秀的营销策略和并开发可行的销售渠道进入一个市场时,就直接将这个还处于阶段一的市场变成了阶段二。

这也是我们今天看见中国电车在海外开始攻城掠地的原因。

三年疫情恍如隔世,今年是汽车和新能源领域中国企业王者归来的一年。

汽车和能源是全球工业领域价值最高,产业链最长,覆盖领域最广的两个,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工业化的皇冠。

图片



国之有幸,在于当我们基础工业和积淀基本完成的时候,恰如其时的进入了新一轮能源革命带来的全球变革之中,使我们能够将人口,体量,规模和产业集聚效应等所有因素发挥的淋漓尽致。

这是未来50-100年中国工业和经济维持全球领导地位的基本保障。

在这个无比坚实的基础之上,那些所谓的金融市场也好,汇率市场也罢,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真真假假的外资在我们的资本市场上出出进进的忙里忙外,对于我们而言不能说是无足轻重,只能说是毫无影响。

最后附一张在推特看见的2000年至今中国发电量增长的图。

图片



2023年的今天,中国光是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就是德国全国能源销售的六倍,并在2-3年内达到美国总用电量的水平。

预计到2024年,中国仅风能和光伏发电就将达到德国总用电量的三倍。

中国的发电量在2010年才超越美国。今天,中国的发电量是美国的用电量的两倍。

换句话说,中国自2010年以来的新增电力需求等于美国的总消费量,这些新增的发电容量产生的能源有超过60%流向了工业。

从人均来看:作为世界人口第一(今天已经是第二)大国,我国的人均用电量去年超过了德国。

这一趋势还远未转变。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1-12 14:19
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鼓吹“市场万能”


原创 明叔杂谈 明叔杂谈 2024-01-12 10:44 发表于北京

1)一定范围内的市场经济自古有之,并不是资本主义的独特发明。但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把市场经济的规模、效率和影响力,提高了一个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地步。

2)在中国,有关市场和计划的争论,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决定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就已经有定论了。结论就是,市场和计划都是一种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并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更不存在资本主义只有市场没有计划、社会主义只需要计划不需要市场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有效市场、有为政府”。这是因为,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很多时候是有效的,但是,现实中也经常存在市场无效,甚至是市场失灵的问题,这个时候,恰恰需要政府积极有为,解决市场无效和市场失灵的问题,确保经济和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3)但是,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国内有一些人却打着“市场化”的旗号,从内心深处不信任,甚至反对政府对经济进行治理,这是为什么呢?中国有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而是彻头彻尾的西方经济学家,他们迷信甚至“神化”西方经济学那一套东西,完全不考虑中美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方面的巨大差异,总想着把西方经济学那一套东西搬到中国来,一旦发现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符合他们的“理论”,他们就“唉声叹气”,甚至“骂骂咧咧”。他们中的一些极端分子, 甚至还在努力把很多在西方本来已经经过验证存在严重缺陷的经济学理论,向中国国内进行兜售和贩卖。这其实就是一种二十一世纪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摆脱这些“言必称美国”的人的束缚和干扰。

4)任何一种经济思想,往往也是一种政治思想。那些鼓吹西方经济学理论,尤其是把哈耶克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捧上“神坛”的人,不仅仅要在中国搞激进的私有化和市场化,他们还随时准备呼吁中国在政治上搞“自由化”,引入美国那种“多党竞争”的政治制度。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样的人,其实是一种“隐性的公知”,甚至可能成为美国在向中国搞“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时的内应。美国越是给这样的经济学家各种资助、戴各种“高帽子”,越是“肉麻地吹捧他们”,我们越是要对这样的经济学家的言论保持警惕,不能被他们“忽悠”了。

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也要避免极端市场化导致的贫富分化、经济危机等问题,要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哈耶克的“徒子徒孙们”看来,“市场是万能的”,“政府千万不要干预经济”。按照他们的逻辑,中国搞精准扶贫是错的,中国在偏远乡村修路、架桥、拉电网、建移动基站都是错的。但是,中国老百姓从来不管他们这些高高在上的经济学家信奉的是“凯恩斯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中国老百姓的诉求很简单,就是要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一点点。事实已经反复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6)中国社会当前鼓吹“市场万能”的人,主要思想根源有两个:一个是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斯密在里面“论证”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魔力”。斯密的基本诉求是,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限定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另一个是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哈耶克不仅认为“市场万能”,而且认为,“理性的人”总是可以做出对自己利益最有利的选择,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从而实现对全社会也最有利。但是,哈耶克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他更是一个政治学者,他在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中,不仅鼓吹“市场万能”,而且还主张,将市场和竞争原则作为全社会的主导原则。循着这个思路,政治上也应该搞“自由化”,引入“多党竞争”,甚至在思想领域,也要搞“多元化”,弄一个“思想的市场”。

很有讽刺意味的是,即便是在美国,哈耶克这种极端的“自由化”和“市场化”理念,也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落实。但是,这却丝毫不妨碍美国向其他国家推销“新自由主义”,也不妨碍中国的一些经济学用“新自由主义”来迷惑和“忽悠”我们。

7)其实,哈耶克一开始并不受人待见。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过后,受到重视的是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1930年,凯恩斯出版了《货币论》,哈耶克向凯恩斯发起了激烈的学术挑战,最后失败,哈耶克也失去了一流经济学家的地位。哈耶克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在福利社会盛行的欧洲销量惨淡,但是,在美国却意外“走红”。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最终登上历史舞台,是非常晚的事情。上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国家出现了严重的“滞胀”问题,“凯恩斯主义”对此束手无策。“新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干预、支持“小政府”、呼吁放松管制的思想,由此开始受到重视。哈耶克本人在197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真正让哈耶克走上“神坛”的,是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和美国的里根。英美这两个政客,在上世纪80年代,高度赞赏哈耶克的思想,并开启了“盎格鲁-撒克逊”式资本主义向“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资本主义演变的历史进程。

8)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哈耶克走上“神坛”,与资本主义要摆脱“凯恩斯主义”带来的“滞胀”危机有关,也跟冷战期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严重对立,资本主义需要一面自己的意识形态“大旗”有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新自由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思想,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美英等国家长期用这种意识形态在国际社会“党同伐异”,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各种抹黑和攻击。

9)“新自由主义”真的是挽救资本主义的“灵丹妙药”吗?它真的是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的“不二法则”吗?当然不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随后出现的“大衰退”,已经充分暴露了“新自由主义”的局限,甚至是危害性。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英美制造业纷纷向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英美出现了严重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导致大量产业工人失业,中产阶级受到严重冲击。对金融业放松监管,还直接导致金融投机盛行。所谓次贷危机,就是银行在房地产泡沫当中,给很多信用较差、不具备还款能力的购房者发放了贷款,然后再把这些贷款“证券化”,卖给了全球的投资者。最终,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先是出现次贷危机,之后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新自由主义”导致美国社会内部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这在政治上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正如另外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里茨观察到的那样,当1%的人拥有美国社会绝大多数财富的时候,美国社会变得越来越不公平。而新加坡前驻联合国大使马凯硕则观察到,美国政治制度已经从“资产阶级民主”转向了为少数人服务的“寡头政治”。“新自由主义”带来的社会问题,恰恰是“特朗普主义”等极端民粹思想在美国抬头的根本原因。

10)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哈耶克由于出生年代的局限,他反对的是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但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不是苏联式的计划经济。哈耶克的中国“徒子徒孙们”,故意无视这种差别,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当做苏联式的计划经济进行批判,把中国政府对经济治理的动作看做是“回归计划经济”,这要么是别有用心的,要么是极端愚蠢。

“新自由主义”有一个名言说,要是搞计划经济,在沙漠里沙子也会出现短缺。我说,要是迷信“市场万能”,在沙漠里也会出现资本主义的各种乱象,比如,有钱有势的资本家,可以随意兼并他人的沙子,还可以故意串谋起来制造沙子的短缺或投机泡沫。最终,老百姓会失去他们手中的沙子,沙子会向资本家集中,沙子最后会变成资本家奴隶和剥削老百姓的工具。在极端的不平等之下,最后,会爆发严重的社会阶级冲突,甚至是革命。

归纳起来,“新自由主义”最大的问题在于:

第一,假设人是理性的,实际上,人从来都不是完全理性的,人完全干得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事,人也会为了自己的私利,损害他人、危害社会;

第二,解决不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理想的市场经济,只有在信息充分对称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而真实世界从来不存在完全信息对称的情况;

第三,解决不了贫富分化的问题;

第四,解决不了资本家为了逐利,导致制造业外流、国内经济“空心化”等问题;

第五,解决不了弱势人群的保护和发展问题;

第六,解决不了资本家唯利是图、危害社会的问题;

第七,解决不了资本家反过来腐蚀政府,从而导致腐败隐性化、制度化的问题。

事实已经反复证明,市场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市场失灵不是特例,而是普遍存在的。

此时此刻,如果中国还有经济学家在鼓吹“市场万能”,再把哈耶克捧上“神坛”,他们要么在智力上是愚蠢的,要么是别有用心的。

此时此刻,一些不良商家,自己都没有读过哈耶克的书,但是,为了卖书,为了赚取一点“蝇头小利”,竟然在网络短视频里含沙射影,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吹“自由化”。这些“小苍蝇”尤其无知、无聊、可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和政府的角色从来不是矛盾的,更不是对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就是要建立“有效市场、有为政府”,这才是人类社会在不断完善经济和社会治理时应该追求的方向。一味鼓吹“新自由主义”,完全是把一个已经破产了的西方理论,拿来忽悠中国老百姓,其心可诛。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1-29 18:08
美国和中国:金融的对与错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潮沉思录 ,作者潮思
文 | 新华门的卡夫卡

七月以来,在资本市场层面,监管层连续出击,试图最后在旧框架下完成对资本市场危局的挽救,结果显然是失败的。最后的结果,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完全清盘、更改了金融既有路线。以某国办35号文的出台为暗线、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公报发布为明线,以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开展金融研讨班为信号,中国金融发生了格局性变动。

一、美国金融做”对“了什么?

知乎上有个很有趣的问答,问“你是怎么亏掉人生中第一个一千万的?”,里面一位答主的回复看得笔者还挺乐。不仅是符合笔者的刻板印象,更是在刻板印象中增添了“天龙人也屙屎”的诙谐感。

长期以来,国内整个金融体系在社会舆论中的形象都比较负面,小的层面说,如早年多有发生的银行和金融业务规则不透明,坑骗金融消费者,或者一直屡禁不绝的老鼠仓,内幕交易,相关行会机构人员借壳交易等。

大的层面说,金融行业长期以来畸高的收入与其对社会的发展作用在大众层面看来非常不匹配,尤其自贸易战以来我国与美国在经济领域开始激烈对抗后,金融系统愈发成为这种对抗中的明显短板。

看来看去,似乎我国的金融业道德品质低劣水平低下,一天天只会撸钱,而大洋彼岸则正相反,一天天利用金融霸权到处收割,还凭借出色的宏观调控手段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前不久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宣布的,理由是”物价上涨速度减缓“)。

而由于美股的行情,很多人也在热议”美国经济向好“。那么在这个里面,美国金融业做对了什么?我们从制度层面进行思考。

美国金融为什么搞得“好”?在文化上,纽约已经完全继承了自英格兰以来的盎格鲁-萨克逊人金融立国的传统,对信用-债务-资产等问题的理解,恐怕要远较我国一些经济学人来的深刻而本质;而金融立国带来的路径依赖,也迫使美国必须将金融业、资本市场作为头等大事认真做好。

在微观的制度管理上,美国金融业是将收益和经理人本身的收益挂钩的,同时辅以我们都听说过的,“强大的监管”,真的会处罚“破坏规矩、砸大家饭碗”的行为,市场规则受到了尊重,形成了有效市场。

于是,围绕金融本身就成为了美国经济运行的一大特色。几十年来我国投资界一直抨击的我国A股“炒小、炒差、炒概念、炒垃圾”其实这种情形在美国同样存在,譬如现在的美股上市,供给是绝对充分的,通过SPV公司,许多奇奇怪怪的项目也都“粉墨登场”获得了融资。

然而,这里必须要说的是,来源于Big7超级大的份额和近十余年稳定增长的态势,带来了美国资本市场的整体稳定和“好”。同时 “骗子的归骗子,国运的归国运”,买高风险标的的、买稳定大盘股的、买科技成长的,各归其所。

所谓Big7,是特斯拉、谷歌、英伟达、微软、亚马逊、脸书和苹果。在2023年,标普500指数涨超24%,BIG 7贡献了其中三分之二的涨幅,其中:苹果(涨49%)、谷歌(涨58%)、微软(涨58%)、亚马逊(涨80%)、脸书(涨194%)、英伟达(涨239%)、特斯拉(涨101%)。



图片



这些科技股乃至20年以来美股上涨根本原因在笔者看来,是“资产价格膨胀”,可以理解为在资产方面、在资本市场发生的“通货膨胀”。是货币数量向资本市场传导的结果。



今年,为了响应西方迫切希望中国放水的目的,国内网络上许多民间经济学家持有这样的暴论:“如果现在所有人工资增长一倍,负债不变,那么相当于大家的负债都少了”。



乍一看,目前美国好像真出现了这种情况。其本质,就是2020年以来自川普政府延续至拜登政府的“零利率”“核动力印钞机”,产生了全美范围的“货币供给充分”,而且由于汇率的相对固定,进口商品价格变动相对资产价格膨胀较小(进口商品价格不等于美国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价格,在零售端因为地租和人工的暴涨导致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增长);在人工、地租和资本回报等层面都有比较明显的增长。



以名义GDP来衡量,美国2020年GDP还在21.06万亿(单位是美元,下同),而2023年预计会突破28万亿。



事实上,美国的实际产出、就业情况、科技水平显然没有发生高达33%的变化,这一变化,仅仅是会计账簿的调整。但这就意味着,基于会计账簿的规则,美国的债务被稀释了。



从最根本的道理上来说,美元“零利率”“扩表(QE)”“大举增发国债(核动力印钞)”,是以美元的霸权从全世界掠夺商品和经济利益,以星条旗为主权号召攫取拉美廉价劳动力,以美元为象征性符号注入其国民经济循环之中,否则,是不可能出现货币供应量空前注入而购买力没有按放水量同比例减值的。



如果仅仅印钱就可以解决国家的经济困境,那么无论是津巴布韦还是阿根廷都应该变成欣欣向荣的发达国家,而日本亦不会搞个“安倍经济学(学美国印钱量宽)”还磕磕巴巴的。



根结上,美国以信用的扩张和收缩为自身的经济周期,以直接融资为主、用各类资产作为抵押品衍生了规模庞大的国民经济体系,整个国民经济血脉中的流动处处体现其金融业的存在。许多项目、活动,看似与资本市场毫无关联,实际上出资来源都是各类资本市场衍生品。资本市场上任何的风吹草动,就会让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变动。



也正由此,让资本市场成为国家运行生态中的核心,维护资本市场就是维护国家的生态。那自然,这一波资产价格膨胀就带来了资本市场和股市的景气。而这种资本市场的景气也被很多人认为是”经济的景气“,也是他们呼吁”放水救股市“的依据。



至于你说美国23年发电量和税收都减少了,流浪汉数量创历史纪录,脱实向虚更加严重了,这确实是代价,不过这跟资本和金融有什么关系呢?



图片

图片



二、中国金融做错了什么


笔者如今复盘2023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动,与实体经济在疫情“放开”后不同,1月起发生了一次以tmt为主导的行情试图拉股市,但没拉起来,技术调整后就开始掉头向下。



归根结底,炒作的根源是跟从美股的AI炒作潮流,然而“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失败是必然的;7.24救市,出台系列政策,也没拉起来,从收缩IPO、禁止无序增发、减持新规等陆续出台,监管层面的利好是实在的。



然而颓势难救,固然可能具体的一个个战场上有战术问题(关于市场传闻的平准基金、救市措施等技术问题不属于本文范畴),但不可否认的是整体布局乃至战略有问题。



相对于“金融立国”,甚至金融已经统治了国家的大洋彼岸,我国显然不同。如果说美国的金融业是“统治阶级”,我国的金融业则不然,在本轮改革前,如果按政治制度分析,中国金融可以说是一种更坏的僭主制。这也吻合许多人抨击的“中国股市是XX套现场”。



图片

在这种“僭主制”下,各个金融机构好像既是党领导下的行业实体,却又处处讲求市场运作、市场化运营的,但实际上既没有市场竞争和高效运营的本事(无论是稳定的资产来源——党政机关和居民存款,还是许多高利润业务如政信金融,都来源于行政特许),还经常运用“市场话术”推诿执行。



我国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一个数十年来老生常谈的问题。在过去,经济金融学界和金融实业界往往归因为我国资本匮乏,是一个资本相对不足的国家;到次贷危机前后,我国已经从一个资本相对不足的国家变成了资本相对过剩的国家,此时经济金融界又开始说这是因为金融发展还不够,需要资本深化、金融深化。然而真是这样吗?



我们看到后来出现了蚂蚁金服上市事件,最后被国务院金稳委叫停并约谈整改。



这次事件说明金融改革需要的显然不是什么”深化“,而是需要强化控制,而金稳委当时是在此前金融体系基础上设立的机构,强化控制的力度仍然不够。类似蚂蚁金服的事件能够出现,说明金融系统仍需要更大幅度的改革。



当年蚂蚁的上市,就是典型的“监管套利”,类似于合成谬误,在每个流程和部门处都打擦边球、在裁量空间内合规,然而合成后的最后结果会引致巨大的金融风险。



图片



其实“融资难贵”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党中央国务院的经济政策下发各金融机构,人民银行在政策层面给予了解释,但各金融机构如果不想执行,则空转一圈,就此打住,缺乏真正的“抓手”“执行机构”来督办和协调。如21年已落马的某银行行长就在办公会上公开宣称,“把贷款都给我投房贷,不要给制造业和小微下新的计划”,副部级领导如此公然破坏国家经济政策,在其他部门、其他体系是罕见的。



如果说类似蚂蚁等IPO企业的行为是“监管套利”的话,那么近20年来,我国整个金融体制都处在自治制度的“制度套利”之中。无论是监管机构和商业机构的“旋转门”(此处不是指监管和商业机构高管层面的选任,这是符合干部选任制度的),还是以金融机构为本位的监管不作为,又或者是盲目模仿西方特别是美国的“金融创新”,皆是如此。



金融机构的特殊体制,如果追根溯源,要从九十年代末现行体制的形成来追溯。



八九十年代,我国最大的经济负面现象就是通货膨胀。一旦周期性经济好转,地方政府和企业就会一拥而上,快速形成经济过热并制造大量坏账,国有企业的经营恶化和“关转并破”与无序举债相辅相成,制造了大量的三角债,严重恶化经济社会正常运行。



根本原因是信贷的投放不受控制,一方面制造经济过热,另一方面信贷大量派生货币(这一部分可以参见本号之前关于信用货币的文章)制造通货膨胀,然后这些信贷又大幅烂尾,成为债务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现象,98年启动金融改革、成立金融工委,此时的指导思想是实现行业自治、市场化运营,因此在四大行完成公司化改制、国有股份大行陆续顺利转轨后,作为改革指导机构的金融工委旋即撤销。



因此,这一轮改革,以银行业为主的中国金融机构形成了名义上受政府领导(各级政府是出资人),事实上高度自治的体制。这与同时期的电力、石油、烟草等行业改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一致的,“象征性上缴利润、高度自治、和地方政府脱钩、不给国家制造包袱”。



尤其是金融机构在上轮改革中形成的“自治化”秩序,“针插不进水泼不入”,确实形成了“市场化”的运行秩序,但也导致其滥用自身优势地位,拒斥损害其盈利的协调和行政窗口指导。



而监管机构、政策性机构和商业机构人员自成一体,内部繁殖循环,并时常以专业技术行业拒斥外部要求,更是加重了其自我中心式的工作形态。



再以近十余年来的老生常谈的“地方债”为例。固然,从最宏观、最根本的原因来说,我国财政层面上的准联邦制度以央地分成来制约地方,以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实现上级控制下级。



因此面对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下级永远有以举债等方式扩展自身财权(以回避上级扼制)的冲动,特别是当这一冲动与竞争性的干部晋升选拔制度相结合,就产生了“干大事”的政绩观。这成功的例子有李达康,反面则有一众负面案例。



图片



但归根结底,恶性的地方平台债、城投债的膨胀,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房地产泡沫伴随的是居民部门的加杠杆和地产质抵押贷款:



“投资者使用抵质押贷款,金融属性使得企业从实体性生产投资转向资产投资,更多的抵质押品购买驱动资产泡沫化,最终实体经济虚拟化就是抵质押资产的泡沫化”——《货币论.卷一》陆磊(现任人行副行长)



当居民部门以住房抵押贷款给地产商回款,当地方城投和平台动辄以超过10%的年利率质抵押土地资产从信托、保理、融资租赁、银行理财等金融机构获取资金进行开发运作,然后信托、保理、银行理财再以直接销售给金融消费者或间接的转贴现等形式兑付资金,这就完成了一套基于土地资产的循环。



那么,上游的监管机构降多少利率、存准率,事实上都不影响这套金融中介的空转,特别是金融中介的市场优势地位,往往降准降息只是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利润,“涓滴效应”(指顶层以各种形式放水试图惠及经济全流程特别是底层)根本流不到实体。



尤其是在地方债的发行中,许多地方政府已经大幅超支、债务率飙升,这个时候金融机构不想着市场化原则中的“不合规的业务不做”,反而通过诸如融资租赁等非标业务协助地方政府进一步举债。



国办发35号文出台前统计各地方政府债、平台债、城投债和其他广义债务时,在承诺“不秋后算账”后终于发现了真实的非标债务规模,这才是财政红线12省拿到特别国债“借新还旧”并且严令“此后一律不得新增债务规模”的原因。



无他,只是用国债5%的利率置换这些省份动辄10-12%的债务(昆明在23年春季的暴雷,该地政信融资利率一度高达20%)。所以,21年秋以“三道红线”刺破地产泡沫的这道手术,是来得晚了而非早了,这场从目前来看影响了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手术,到现在才算是堪堪走出ICU。



三、本轮金融改革的决定性意义



上面提到的金稳委设立于2018年,当时还是基于“行业自治”的逻辑下,通过行政协商来促进行业间、部门间乃至层级间的行为朝向一致目标,克服“各管一摊”下的制度漏洞、监管漏洞,监管蚂蚁上市便是其成功之举。但加强型“行业自治”的逻辑也就到此为止,不论是控制地方融资、促进资本市场、还是降低中国经济实际利率,都力有未逮。



以地方平台的非标举债为例,比如说某西南省份内的地方平台,其债务率已经超标,无法获取正常融资,于是其平台公司与融资租赁公司签订合同,由融资租赁公司牵头建设XX项目,地方公司再以回租的方式定期支付款项获取使用权,看似是租赁,实际是分期付款;



这里面融资租赁公司也没有自有资金,是通过开具商票or信用证的形式从商业银行获取资金,而项目的建设实际上融资租赁公司也并未亲身参与,实际是地方平台自己建成的。这一循环里面,融资租赁公司通过金融中介的信用,往往可获得不菲的通道费用。



而不同身份市场主体的融资,更是国内实际利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在前些年资本不足时期,甚至倒逼出东南地区发达的“民间借贷体系”。考虑风险、衡量成本没错,但天然的区分金融机构、国资背景、非国资背景的市场主体,设定差别性利率,不认真做市场背调,由此导致市场融资不畅通,甚至不少不缺钱的国资企业从银行贷出来钱,再加几成利率转手借给他的非国资背景的业务伙伴。这是毫无意义地降低市场效率。



这些问题,已经不再是行业自治的逻辑所能更改了。因此23年机构改革,金融工委重出江湖。重新设立的金融工委,将起到“中台”的作用,将其他部委、地方政府对金融工作的需求进行核验、拆解、分发,变成其他金融机构可以执行的指令任务,同时也将其他金融机构的可实现目标、外部环境需求转换为对其他部门的诉求,起到承上启下、协调推进的作用,并具体核验督查各部门对总体目标和原则的执行把控,对分发工作的执行进展。



籍此,将金融机构整体拉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总体建筑之中。这样的体制,会减少金融自由化程度,使之更加接近“有限市场”。同时将原先的金融监管部门定位,由“专业技术部门”、包括体制编制、薪酬待遇、内部管理秩序都单走一套的情形,全部向普通行政机关进行归并。



展望今年,以新的金融工委作为控制器的金融体制,我们当然不会指望金融业带动中国成为美国那样的全球金融霸权国。我们所谓的金融强国,就是让现代金融工具足以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让其成为中国经济真正的血脉。



图片





最后再说一点,行文至此,许多读者应该对“放水救济”“平准基金”“大规模财政政策以对抗资产负债表衰退”等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放水和涓滴,“依据美日央行的经验,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增加在一定条件下只能造成资产价格膨胀而不带来产出增长和传统意义上的通货膨胀”,(陆磊《货币论.卷一》)许多说放水的人,其实想要的就是资产价格膨胀。



笔者想说的是,尊重市场原则不等于坐视出现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去年以来诸多操盘瞻前顾后,的确有可议之处,然而如果觉得放水就能代替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和金融体制的制度性变革,那么就完全低估了到底什么是“日本失去的三十年”。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1-31 15:25
上海、广州放开限购了,能救的了房地产吗?


原创 卡夫卡不忙了 局外人的视界 2024-01-30 20:31 发表于广西

记住一点,有钱人的刚需,从来不会被所谓的限购束缚住。

至于投资需求嘛,呵呵,请问你买股票是因为它便宜买还是因为认为它会涨而买?

价格是个很模糊的东西,只要有足够的接盘侠愿意用更高的价格接盘,那么你的投资永远是划算的,价格一定是便宜的,追求绝对的低价毫无意义,就好像现在的股价比2021年便宜很多,但三年前这个时候,抢着入市的人满坑满谷,我家钟点工大姐都把自己的一点存款拿去投基金了,现在便宜了吧,你就问问还有几个人敢进来?

昨天恒大被HK法院宣布清盘,差不多正式破产了,美元债直接跌得快没了。

我还记得2021年一个做资金的发了财朋友,兴冲冲的跑去收恒大的商票。

他说,恒大那么大,肯定不会破产的,现在收点债权,肯定有得赚。

几年过去了,音讯全无,也不知道现在咋样了。

有人问我,上海和广州放开限购,跟恒大有毛线关系?

恒大干出了2万亿的债务窟窿,直到现在还持续给参与者放血,这就是个巨大的资产黑洞,不填平是不行的,之前在谈到通缩问题的时候也说过房地产暴雷对流动性的影响。

从前所谓的刚需,很多都是在涨价预期刺激下的强行刚需,年轻人管它叫上车。

房子不是房子,是通往财富和某种身份的直达车,你上去了,一切皆有可能,没上去,成了卢瑟。

还记得三、四年前每次跟朋友吃饭的时候每个桌子都在讨论买房的问题,就跟2015年杠杆牛暴雷之前,到餐厅吃饭一片喜笑颜开里大家聊到的股市。

无非是股票崩了啥都没了,房子崩了,总归还能留点钢筋水泥,恒大们出事,让大家意识到,有可能连这点钢筋水泥都靠不住,再加上地产自带的杠杆,亏就不止是亏光本金那么简单,说不得就跌成了负资产。

这对市场信心的打击是致命的。

流动性决定价格。我之前聊过,流动性犹如搅合水杯里的水,倘若你顺着一个方向搅合,搅动越快,中间的空洞越大,水位升起来就越高,这就像资产的价格,明明市场上钱还是那么多钱,甚至更多一点,但凡你搅合慢了,水位就会下来,这代表着资产的价格也会往下跌。

现在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就是流动性危机。

买得起大户型的客户绝大部分早就过了解决基本居住需求,到这个时候,更看重投资回报,当然了,你非要跟我犟嘴,说有人就是有换房的刚需,并且价格不敏感,我承认这种人当然有,但你告诉我,这种人能占到多大的比例?

今时今日,谁还对房地产有上涨的预期?

如果没有上涨预期,那么刚需们再不考虑投资价值,也会多看多问,拉长交易周期,这就进一步打击了流动性。

那么按照我们流动性理论,是不是房价还得继续往下杀?

别忘了,现在中国的CPI数据还在负增长,也就是有通缩预期在。

当然了,我之前也说过,2024年必然会喜提通胀。

这话也不是我拍脑袋想出来的,最近油价触底反弹也印证了我的预测。

大家都认可美元作为全球基础货币的地位。

现在美国在中东被拖鞋军抽得满地爬,因为胡赛得手了,于是各路反美的力量纷纷对中东美军基地开展了各种游击战袭击。

之前相当长时间里,拜登政府坚决不承认遭遇袭击造成损失,美军都跟钢铁侠一样硬实,正面被导弹打中了,不过也就脑震荡一下。但最近,随着美国国内政坛乱局升级,美军终于开始遭不住导弹了,死了3人,伤了40人。

这说明老美已经扛不住以色列的压力,不得不亲自下场了。

一个也门胡赛部落武装,老美都很难收拾的了,更何况它现在要面对的是中东各路反王的围殴,这时候下场只有一个结局,那就让自己陷进战争里泥沼里,持续掉血条,让中东的王爷们看到美帝软弱可欺的一面。

德州内乱,注定让川总没办法再当大酋长,拜登连任,对中东的压力非常大,这个时候抱大腿得找东方大国的。

大家都知道美元又被称为石油美元,当美国在中东逐渐丧失控制力以后,美元还能控制的住中东的油价走向吗?

油价飙升,输入性通胀不就来了?

很多人谈起债务问题总会固执的认为要还钱,或者股转债,仿佛这样才会保证债务安全。

大家不妨想想30年前,谁要是欠债几万块,晚上说不定都睡不着,但到了现在,外卖小哥都能通过送外卖年入十万+,欠几万块算什么大事?

化债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胀,可以控制的通胀,民众如果有通胀预期,当然会更愿意投资,把手中的钱拿去买核心地区的房产。

流动性为什么差,就是债务泡沫破裂以后,水位都去补中间的洞了,价格下来了,大家都没动力折腾了,不动了就没了流动性,所以是的,我们有必要引入通胀来刺激经济增长。

别忘了,因为美元玩紧缩,导致全球需求下滑,这也让我们外贸出口增长放缓。

一旦美国丧失了中东的控制权,全球贸易对美元的需求就会减少,RMB就能多占点份额,货币对外扩张,能带来外贸出口增量,形成正循环。

我们聊过很多次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以后,连续失去的30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说到底,日本之前厉害也不过是个畸形的怪胎,没了独立的政体,哪里有资格帮国民守住财富呢?

美国资本控制了日本金融界,想尽一切办法把资金从日本抽走,从此以后日本成为华尔街投机客最廉价的提款机,可能日本财阀能从中分一杯羹,在海外投资里搞到钱,但这些钱根本不参与经济内循环,以致于物价几十年不变,对应着工资也是几十年不变,甚至随着产业竞争力下滑,还持续下跌。

所谓日本房价复苏,那边是既得利益者将全国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东京都经济圈,人无限集中,制造出相对稀缺,当然能把东京的房价拉起来,但别的地方呢?

恩,没有人管。

所以别拿日本跟中国比,我们是有独立输出能力的,可以在货币市场上跟美国斗一斗,以独立身份去抢占美元的市场,而不是像日元那样,作为傀儡货币帮美元捞好处。

现在全球都有债务问题,不要总搞纵向比较,这是个比烂的世界,满世界都是更烂的人,你就别总揪住自己的一点负债不放了。

所以横向一堆比,财政发力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总有人嘀咕没钱了,美国人都搞出QE这种无中生有的玩法,所以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2015年汇改以后,RMB发行从原则上就已经开始跟美元逐渐脱钩了,当然了,滥发印钞当然是不对的,但咱就问问,到底是通胀容易解决还是通缩容易解决?

为什么美联储加息解决不了美国通胀?因为拜登政府加大了财政刺激,并且还偷偷的给金融系统开了新工具,到底放了多少水,现在还讳莫如深。

否则怎么解释美国这么花大力气加息缩表,却依旧拦不住资产价格飙升呢?

最终解决房地产问题还是得靠时间换空间,大宗商品涨价,带来输入性通胀,通胀预期刺激富裕人群产生投资房地产,先打出高度,然后再慢慢托底。

这大概是管理层想到的解决之法。

否则,没有个对未来价格上涨的预期,再怎么放宽对房地产行业金融支持力度都是白搭。

你愿意贷款,别人未必敢拿,毕竟借的钱,终究都是要还的,铁了心做老赖的人,大约也借不到钱。

地产也好,大A也好,资产价格都是货币现象的一种映射,不能单独拿起来看。

今天中概股的龙头PDD被大摩带头看空砸盘,说白了,海外版的PDD太凶猛,影响到了亚马逊,美国人也是人,也爱占便宜,给美国老百姓占便宜是一回事,但你搞掉亚马逊的话,那就是对抗整个华尔街的利益了,万亿美元市值的科技巨头,背后牵扯到多少利益,不搞你搞谁?

有意思的是,PDD之所以能这么凶猛的攻击亚马逊,靠的就是华尔街的银弹。

这也是华尔街如今蹦跶起来疯狂做空大A的理由,干掉你的融资能力,让你在中美科技战里拿不到足够的资金打PK。

这场战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争夺的是全球资源的控制权。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2-22 09:30
大逆转!全球疯买中国车


作者:张静波

日本人,急了!

就在不久前,索尼汽车社长在公开场合吐槽:中国电车毫无技术,只会把显示屏弄得花里胡哨。

另一位大佬,丰田章男,则在几年前语出惊人:电动车越多,二氧化碳越严重。

日本汽车大佬们的表态,傲慢中,夹杂着更多的慌张。


01
中国车,改天换命

100多年前的马车夫们,有着一样的傲慢。

在伦敦街头,当汽车刚出现在街头时,他们看着身旁轰鸣而过,冒着浓烟的这种怪物大声嘲笑道:

没有马蹄声的车,不叫车!

然而,短短十几年,他们就被历史淘汰出局。

日本汽车大佬们虚张声势之下,也是掩饰不住对新生事物的恐慌。

刚刚过去的2023年,这种恐慌,对日本汽车产业界来讲,尤其的残酷和刻入骨髓。

自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以来,汽车产业就成为日本经济的基石,是日本人的骄傲。

但这种辉煌,在2023年被中国人迎头痛击。

相关数据显示,这一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491万辆,超过日本,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仅从数量上看,我们的出口量似乎就比日本多了不到50万辆,但可怕的是增长趋势。

2008-2020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连续十几年,一直徘徊在50万-100万之间。但从2021年开始,却极速狂飙,3年增长近5倍!

下面这张图,形象反映出对手所遭遇的寒气。

图片

从2021年开始,中国汽车出口几乎是以旱地拔葱的方式,连续超越韩国、德国、日本等三大汽车强国。

2021年,也是电动汽车大爆发的起点。

中国汽车过去三年的崛起,背后最大的推手就是电动汽车。

比销量增长更惊人的是,中国对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控制。

来自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显示,中国在电动汽车产业链上拥有绝对主导权。

下图中,红柱代表中国,从图可见,中国从原材料、锂电池到整车生产,均有较大优势。

图片

尤其是,中国生产了全球3/4以上的锂电池,而电池是电动汽车最核心的零部件之一。

强大的产业链,为中国电动汽车的技术研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疫情三年,世界各国的产业交流经历了短暂中断。直到2023年,重归秩序,欧美国家的汽车产业巨头们突然发现:

它们昔日轻视的中国车企,已脱胎换骨!

2023年,上海车展上,日本车企代表跪在地上,拿皮尺测量红旗车尺寸的一幕,让很多人唏嘘不已。

仅仅十年前,我们对西方车企还是仰视的状态。

彼时,中国汽车产业虽然经过数十年发展,依旧难以突破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燃油车的西方技术壁垒。

短短十年,形势大变,中国车企成了西方学习的对象。

自从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造出第一辆汽车以来,百余年间,世界汽车产业跌宕起伏,经历过无数次权力的交替。

但,像中国汽车这样,短时间内,如此戏剧性的反转,恐怕还是头一回。


02
没有奇迹,只有十年之功

任何奇迹,表面上一瞬间,背后其实是十年,甚至数十年的久久为功。

看不清的人,总以为,奇迹是一瞬间,看问题也习惯性的短线思维。

2024年伊始,在问界汽车一飞冲天之际,有自媒体忧心忡忡地写了一篇文章,替赛力斯算了一笔账:牵手华为这5年,赛力斯巨亏150亿元……

这表面上是替赛力斯喊冤,其实是对中国电动汽车烧钱模式的质疑,却全然忘了:

特斯拉在2020年首次盈利之前,连续亏损了17年!期间,马斯克一直挣扎在生死线,几次濒临破产。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全球产业链的发展,尤其是汽车、半导体这样的重资产行业,从来不是请客吃饭,而是血淋淋的战争。

抛开时间和前置成本,只盯着短期利润,显然是对产业最大的误解。

三星半导体,在首次盈利之前,经历了长达13年亏损,期间一度亏光所有股权资本。

后来,又经过90年代和本世纪初,两次自杀式的反周期投资,才击败对手,登上了世界王座。

中国光伏产业,在过去20年里,同样经历了无数次残酷的产业周期、价格屠杀和亏损,才卷出了今天的世界第一。

高铁,在成为中国制造的名片之前,也一度因为投资大、亏损,遭到很多人质疑。今天,大家坐享着高铁的便利、高效,没有人再争论这个话题。

和光伏、高铁一样,中国电动汽车的崛起,绝非一日之功,而是一次高瞻远瞩的长途战略奔袭。

早在1992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向国家提出前瞻性建议:

跳过汽油柴油,直接发展电车!

图片

这个建议,对于彼时还处在蹒跚学步的中国汽车工业来讲,实在是太过超前。

也正因为如此,直到多年后,它才真正变成具体的行动。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曾系统梳理了中国电动汽车崛起的历史。

在这篇文章看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电动汽车产业,源于一个共识:

在内燃机创新方面,中国永远无法超越美国、德国和日本的传统汽车制造商。

2001年,中国政府采取措施,投资相关技术。电动汽车,被列入五年计划和“863”重大科技课题。

六年后的2007年,在德国奥迪工作了十年的汽车工程师万钢,被任命为科技部部长,中国电动汽车按下了加速键。

从2009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对电动汽车产业进行财政补贴。

在政策的大力扶植下,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开始腾飞。先是比亚迪、宁德时代在电池、整车环节上的突破。

紧接着,2014年,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新造车势力,登上历史舞台。

期间,中国电动汽车曾面临大量的质疑声。

2011年9月,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比亚迪遭到了众人炮轰,有专家愤慨道:“国家对发展电动车这么激进,比亚迪是有责任的!”

言外之意,比亚迪将汽车行业引向了电动车的歧途。

会场之外,对电动汽车骗补、巨额亏损的批评声,更是不绝于耳。彼时的比亚迪和电动汽车产业可谓四面楚歌。

谈及这段历史,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数度哽咽落泪。尽管一路走来,十分艰苦,甚至惨烈,但王传福和他的产业同伴们,一直在坚持,并没有放弃。

最终,等来了2023年电动汽车的大爆发。

今天的比亚迪,已跻身全球十大汽车制造商,赚得盆满钵满。作为新造车势力的代表,理想也首次实现盈利。

就连被人嘲讽5年巨亏150亿的赛力斯,也营收大增,即将在一季度迎来盈利拐点。





03
大奇迹,才刚刚开始

尽管中国电动汽车在2023年大爆发,但属于它的奇迹,或许才刚刚开始。

汽车电动化只是上半场,智能化才是未来的终极目标。

就在2月初,华为问界在众人期盼中,正式推送了不依赖高精地图,全国都能开的无图NCA智驾领航辅助功能。

在此之前,大多数厂商的智驾技术,都是按图推进,在有限几个城市开通。

华为问界一步到位,将智驾技术率先普及到全国。

中国汽车产业,替欧美打了几十年工,一直没什么话语权。直到比亚迪、理想、华为问界这些鲇鱼的出现。

对传统车企来讲,最可怕的还不是汽车电动化,而是智驾技术恐怖的迭代速度。

在AI大模型的加持下,汽车智驾技术正在突飞猛进。根据华为终端BG CEO余承东披露的数据:

华为ADS2.0现在可以做到5天迭代一次。

上海车展上,外国车企在疫情三年后,看到中国车企的进步惊呼不已。而今天,中国汽车产业在智驾技术上的进步,是以天为单位的。

事实上,即便像比亚迪这样的电动汽车新贵,对恐怖如斯的迭代速度,一开始也是准备不足的。

就在一年前,王传福曾表示:无人驾驶都是扯淡!

一年后,比亚迪却积极拥抱智驾技术,投入4000多名工程师,几乎是业内最大的自动驾驶研发团队,并声称:整车智能,才是真智能。

有人在奋力争先,也有人固守旧观念。

不久前,有传统车企负责人给国内新能源车泼了一盆冷水:人家(国外品牌)还没动手呢,人家在观望,在找最佳时机。

言外之意,跨国车企一旦行动,以它们在全球掌握的资源、市场等,将碾压中国车企。

这话本身并没有毛病,但它却忽视了更本质的一点:

今天,汽车产业的竞争,早已不再是单一的资源、市场PK,而越来越像消费电子行业,更多比拼的是:技术的迭代速度。

在这方面,新造车势力对旧势力,几乎是一种降维打击。

日本索尼汽车社长川西泉的话,淋漓尽致地代表了传统造车思维。他曾在一次公开场合吐槽道:

中国电车毫无技术,只会把显示屏弄得花里胡哨。

讽刺的是,日本车企事实上是全球电动汽车产业最早的开拓者之一,日产聆风(Leaf)一度蝉联全球最畅销的电动汽车。

在自动驾驶领域,日本车企也实力不俗,拥有大量技术专利。

然而,固守传统燃油车和造车思维,最终葬送了它们在电动汽车时代的领先优势。直到不久前,丰田章男还在炮轰电车:

未来,电动汽车最多只占30%,其余市场将被混合动力、氢燃料和燃油车瓜分!

打脸的是,刚刚过去的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31.6%。最后两个月,渗透率更是突破40%。

轻舟已过万重山!

就在不久前,工信部联合多部委,正式发布了首个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国际标准,预示着以L3/L4为代表,我国自动驾驶汽车迈入新阶段。

在汽车电动化的上半场,中国车企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

而在智能化的下半场,中国车企更大的奇迹,或许才刚刚开始。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3-14 19:30
小米怎么跟广东制造干上了?


原创 牲产队长 牲产队 2024-03-13 19:25 广东

今年的两会提到一个新词,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新质生产力”其实就是讲,通过科技创新,打造一批具有高护城河,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作为两会代表之一的伊利集团全球创新研究中心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就提到,在奶制品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通过加强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做优奶业精深加工,提高益生菌菌株的研究与应用水平,更好满足国民营养健康需求。”



小米集团的雷军也在记者采访时,信心满满地称:“全力以赴把小米汽车干好、干成,不让全国的用户们失望。”从奶制品深加工,到电动汽车制造转型升级,背后都是一种“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壮大。



中国汽车市场曾长期被合资车所统治。直到新能源汽车的大爆发,国产自主品牌才一举反超合资汽车。


随着小米汽车越来越逼近上市销售的关键节点,相关舆论造势也越来越紧凑了。队长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从手机行业,到汽车行业,小米仿佛都在死磕广东制造。尤其是手机行业,小米是唯一一家杀出来的北方大厂。华为、OPPO、VIVO、荣耀以及被吉利收购的魅族,还有破产倒闭的金立,在非洲大杀四方的传音,全部都是广东制造和广东品牌。

图片

说实话,把小米放在这一堆广东手机厂商的中间,真的是压迫力太强了。小米不仅是被包围了,还要面临广东手机军团的围剿。可神奇的是,小米手机没有倒下去,而是杀出重围,跻身世界500强,活到现在。其中,雷军还利用红米手机,横扫深圳华强北,把全广东的山寨机都给干死了。

用电影《叶问》里台词来形容,就叫:“我要打十个!”

图片

小米凭一己之力,单挑了整个广东的手机制造业,给北京留下了一张高新技术制造的名片,也是一个走向国际化的全球品牌。

如今,手机大战结束,留下来的华米OV四大厂商,小米依然是“一打三”。荣耀被剥离出来以后,华为回款了1000个亿,小米却是多了一个对手。从南北制造业来看,小米确实是北方的一棵独苗。新能源汽车制造同样如此。

深圳比亚迪、华为,广州小鹏、埃安,浙江吉利、零跑,江苏理想以及重庆问界等,全部都是南方车厂,广东省就占了四家。如果从市占率来算,广东比亚迪、华为问界、广汽埃安和小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市占率也是遥遥领先,均处于不同细分市场的领先位置。小米又一次,成为了北方新能源汽车的独苗。

图片

位于安徽的蔚来、奇瑞,只能说是一半在北,一半在南。其中,奇瑞以燃油车为主,蔚来的销售市场则以江浙沪为主,还是南方市场。小米汽车背负的不只是振兴北京汽车产业的重任,还承载着整个大北方新能源汽车工业的使命。一汽集团偏居一林,东北的气候太冷了,做新能源汽车没有优势。传统的北方油车大市场,也让一汽集团的电动化转型要慢半拍。

这一次,小米又要跟广东汽车制造死磕上了。

最强对手,毫无疑问有两个,一个是华为,另一个就是比亚迪了。华为不做车,可华为打造的问界、智界,还将与北汽、江淮联合打造其他“智选车”,跟小米的战争绝不会结束,而是从手机市场,进一步拓展到了汽车市场。但比华为更难对付的是比亚迪。小米手机以极致性价比著称,可整个20万以下的平价车市场,几乎都被比亚迪给统治了。20万以下,比亚迪拥有行业第一的定价权。比亚迪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价格确实是最低的。

图片

拼低价,小米是打不过比亚迪的。但对性价比,小米有着自己的理解。比亚迪主要依靠的是低配来做低价,比如7.98万元的秦PLUS,没有智驾,没有堆料,也没有8155芯片,只搭载一块续航55公里的小电池。考虑到续航太短,很多人买入门版的秦PLUS,都是当油车开。严格来说,7.98万元的秦PLUS,是一款可以充电的、低成本的油车。跟电车比,它不智能,纯电续航也很低,但跟油车比,它免购置税,不嫌麻烦的人,可以忍耐小电池,经常去充电,用车成本确实低。

买了混动的人,都有一个毛病:“能充电,绝不加油。”可电池太小,充电就太麻烦了。小米的性价比则与比亚迪略有不同。其实,小米追求的不是极致低价,极致性价比与极致低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的本质是,在核心零部件上,采用顶级配置,但在那些非核心零部件上,通过大规模采购,压低成本,打造出一个价格便宜,性能良好的产品。小米手机就是这么做出来的。

那么,小米汽车所追求的一定不是绝对低价,而是更高的配置,更低的价格。这是小米的传统打法。当前,小米汽车门店已经入驻全国29个城市,开设了59家门店,已经开放试驾了。按照小米官方发布的数据,有10万人预约了小米SU7的试驾。

图片

在这些门店中,北京开了8家,深圳开了4家,上海开了4家,广州开了5家,东莞、佛山各1家。可以看到,59家小米汽车门店,有十多家都设在了广东。兜兜转转,小米又杀回广东了。

在北京,小米是一棵独苗,竞争压力还算不大。可真正考验小米的就是广东市场,华为、比亚迪、小鹏、埃安都在这里了。可以说,打入深圳,拿下广东,小米就立住了。

作为北方电动汽车的唯一新势力代表,小米真的是北方电动汽车工业的最后一搏了,也是北京推动电动汽车产业转型不容有失的一战。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4-10 08:38
黄金暴涨,日本被迫加息,有人在掀桌子吗?


作者:肖磊看世界

从去年五月份开始,国内和国际黄金价格就开始上涨表演,最近更是连续数周持续创历史新高,这引起了整个全球市场和国内消费者、投资者等的关注。

如果从具体涨幅来说,去年至今黄金价格的涨幅也就30%,看上去很高,但相比很多小众的商品和一些具体的股票等价格波动,并不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涨幅,但为什么会引发整个国内、外市场的突然关注呢?

原因很简单,黄金作为超越国家、地域、民族、宗教和各种现实经济发展产业的一个储备性避险资产,黄金价格的持续上涨,背后一定是发生了某种引起全球一致性的认知或共识性风险。

我们不仅要思考这种共识性风险到底是什么?同时还要研究(闲扯)具体是谁引爆了对黄金的避险需求。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进行市场化避险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买入保险、保持足够量的应急现金,再比如在某个周期内,买入房子也是一种对通胀等的应对。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比如像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如果想要避险,买什么呢?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总不能自己买自己的保险来避险吧,对于银行来说,本身就是管钱的,持有的都是“现金”,那怎么避险呢?其实这里面,对于保险公司和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也是需要避险的,也是有相关避险资产的,比如基于国家信用层面的票据和债券等,就是很好的避险资产。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的发问,保险公司和银行可以买入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票据和债券等来当作避险资产,那到了国家这个层面,如何避险呢?

对于全球大部分国家来说,买入美国国债就是“避险”,而对于美国来说,遇到风险,使劲印美元就是“避险”,也可以叫解决风险。比如2019年的时候,美国公共债务还只有22万亿美元,经过了疫情等危机之后,如今这一数字已经超过34万亿美元,不到五年时间里,飙升了12万亿美元(相当于日本3年的GDP总和)。同期美国央行,也就是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4万亿美元飙升到了9万亿美元,直接翻倍都不止。

也正是由于美国跟其他国家不同,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度过危机,因此能够保持住吸引全球避险资金的地位。但这也存在一定的代价,比如本财年刚过没几个月,其财政利息支出就增长了29%,年内光利息支出可能会超过1万亿美元;如果再去看美联储,自成立以来就很少出现亏损,平均每年给美国财政部贡献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利润,但去年直接亏损了创纪录的1143亿美元,要知道2022年的时候,美联储还给美国财政部上缴了760亿美元的利润。

很多专业人士可能会说,国家支付的国债利息,以及央行的亏损,都属于结构性数字,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利息支出和央行的亏损,使得市场具有流动性,以及经济得以复苏和强劲。

那问题又来了,美国这么干当然对美国自己很有利,那对全球意味着什么呢?美国股市确实持续创新高、国债吸引力不减、各阶层支出超预期、失业率创新低等,但去年全球大部分国家经济状况恶化,财政崩溃的比比皆是,世界500强企业的总利润下降了6.5%,里面除了美国的企业,其他国家世界500强企业盈利出现增长的很少,为数不多的利润增长企业,只有类似沙特阿美等靠卖石油等为主要业务的国际能源巨头。

请注意,此时,美国解决自身风险的美元循环就完美的开始呈现:美国大幅提升公共债务(我说的是大幅提升,不是正常发债),也就是增发巨额国债,然后发动其他国家等购买,美国借完钱之后,直接给企业和民众发钱(疫情期间),刺激美国经济保持优势和连续性,同时也就吸引了全球资本和技术投资,等到消费和移民等利润进入美国之后,美国再用收来的巨额税收,支付占比并不高(利率压得很低)的国债利息。

所以你会发现,美国越印钱,美元吸引力反而越强,美国企业市场占有率越高,美国科技概念爆发的速度就越快,而同时全球其他经济体资本流出和企业竞争力被削弱。

这个时候,一些国家就会思考,既然全部押注到美国国债身上的国家资产避险逻辑,并不能给自己国家带来更好的风险应对效应,不管买多少美国国债,美国印出来的钱也不会给任何国家或全球非美国的民众(除非给乌克兰和以色列等战场),于是,这一轮黄金市场的原始避险买家就出现了。

很多人可能会说,这是不是阴谋论呢,那我们继续用数据说话。

其实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几年,黄金的实体市场供给都是大于需求的,供给层面每年超过4500吨,而实际需求也就4000吨出头,靠实体市场是支撑不了价格持续上涨的(可以去看同样是贵金属的铂金、白银、钯金等价格,一直都没涨起来)。这个实体市场里面,就包括了首饰和工业,以及金条等消费和实体投资型需求。

如果大家觉得,黄金市场的投资需求,不仅仅是实体消费等需求,还有专业ETF等需求,但你去看全球最大的黄金ETF,包括“SPDR”等的持仓,一直是下降的,就在黄金价格屡创新高之际,其持仓甚至创了2022年初以来的新低。奇怪不?

更值得注意的是,以前华尔街等各类投资机构,以及全球诸多新兴科技(比如硅谷)等拥有现金流比较高的投资界,在避险的时候,也会买入一些黄金,而这次这类需求基本都转移到比特币身上了,比特币价格从去年至今上涨了4倍,远高于黄金30%的涨幅,美国市场比特币ETF的资金流入量增长非常明显。华尔街知名投资机构JMP Securities甚至说,预计未来三年还将有2200亿美元的资金进入到比特币ETF市场。我个人一点都不建议大家参与这类高风险品种,只是想借此告诉大家,美国各类投资界近几年的关注点并不在黄金身上。

好,说到这里,那这一轮黄金的避险需求,也就是真正引爆黄金价格的买家到底是谁呢?

没错,就是各国央行。

在过去二十年多年全球央行转入净买入黄金之后(此前是净卖出),每年的买入量平均也就400吨左右,但2022年全球央行净买入的黄金突然涨到了1136吨,去年也是超过了1100吨,今年超过1000吨的概率也很大。这就完全打破了整个市场的供需平衡。要知道成立超过20年的全球第一大黄金ETF,至今的总持有量也就830吨左右。

也正是由于主权国家级别的避险需求对黄金的持续买入,使得最近两年黄金价格的底部逐步抬升,而一般一个市场的持续性涨幅超过半年之后,就会引发公众的关注效应,这就使得如今的黄金价格,重新引起了整个大众市场的关注度。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救市措施会持续至少半年以上的原因,就是因为只有持续到这样一个周期,才能彻底稳住大众市场的信心。

那这一轮黄金价格的上涨,还意味着什么呢?

当主权国家开始考虑避险性需求的时候,说明这个市场已经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对于投资市场来说,有一些标的到底值不值钱,是可以算出来的,就算股票市场,很多时候大家也有一个用市盈率和市净率等衡量标准,债券市场也是可以用利息水平来观测的,然后还有很多实用性大宗商品,比如各类普通金属,以及农产品、能源等,其实都是可以从制造业,以及经济增长等需求端入手来分析其价格走势的。

而唯有黄金这种,是纯靠“避险”需求推动的标的,是无法用一般的供给和需求来思考的,因为你不知道市场愿意为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就是为可能的风险,付出多少成本。

最近几年,同时在创新高的,还有增长潜力较大的印度股市,以及本身就是避险型市场的日本股市(基于日元)。但自今年年初开始,印度股市的上涨能力明显出现了不足,孟买SENSEX指数只涨了3%,而基于避险型的日经225指数涨了超过18%。

什么意思呢,就是国际资本在美国已经找不到值得继续加仓的投资标的了,就连手握1680亿美元巨额现金的巴菲特,也找不到好的投资标的,说现在的美国股市比自己年轻的时候还具有“赌场”气质。

于是,资金开始寻找新兴的增长市场,但作为号称要替代中国市场的印度已经被爆炒了好几年了,实际企业的增长并没有达到预期,慢慢的也不香了,因为再炒下去,都找不到拿什么概念来支撑了,毕竟“增长”二字不是说谁有谁就有的。然后大家开始集中的进入到避险市场,比如日本市场。

对日本市场的爆炒,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个人的观点是,日本是国际资本最后的“避险”市场,随着国际资本的进入,弄得日本都开始加息了。

其实这里面,很多国家的市场,对“上涨”的承受能力并不是很强,反而对“下跌”的承受力更强,这里面也包括日本、欧洲和中国等,而美国正好相反,就是容忍不了下跌,但可以承受持续的上涨,很多国家是稍微上涨一些,就觉得可能有什么风险,这就导致一旦出现持续性上涨,各方都害怕,担心参与者不理性,会出问题等,其实这里面可能有客观原因,就是美国属于机构市场,而其他地区主要还是散户市场。

说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由于对“上涨”的驾驭能力有限(否则日本就不加息了),像日本这一轮的上涨,如果从以往的历史来看,意味着这将是更大危机的酝酿。

要知道2007年至2008年这一个阶段,黄金价格也涨到了阶段性历史高位,从1998年的250美元涨到了2007年的800美元,同期,也就是2006年末、2007年初日本也出现了罕见的加息。大家都知道,而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陷入了巨大的经济危机。

这其实不是巧合,很多人只是当作一个时间上的巧合来谈,没有搞明白背后的逻辑,但如果去看深层次的原因,这里面就是我前面说的,当美国市场找不到更便宜的投资标的的时候,国际资金就会去炒避险资产,而避险资产分为两种,一种是避险商品,比如黄金,另一种是避险货币(市场),比如日元(日本股市),因为日本是除中美之外的第三大单一市场,同时日元是全球流动性最好的非美货币,在外汇投机性交易当中仅次于美元(高于欧元),而且还处在通缩中(货币购买力强)。

实际上2000年8月的时候,日本也加过一次息,而后美国纳斯达克互联网泡沫破裂,原因似乎也是一样的,就是当大家发现美国互联网冲击波炒到最高点的时候,得寻求避险了,跑到日本去了,日本不得不加息。

因此说,这一轮黄金价格的飙升,一方面是因为各国央行对美国超级“印钱”和未来不确定性的避险,另一方面随着资金涌入日本,也算是美国股票等市场已经炒到阶段性顶点的一个标志。

那是不是说,2000年的纳斯达克泡沫破裂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将会重演呢,这个其实还得看美国的操作,如果美国有能力让全球其他市场变得更糟,想尽办法引导和恐吓投资者远离其他市场,甚至故意打压其他市场,那么全球资金依然会被迫留在美国,但逻辑就不是估值吸引力,而是“没得选”。

至于黄金市场,我看美国银行刚发了一个报告,说未来12个月黄金价格将突破3000美元,这个是不是要忽悠大众进入市场,目前还不好说,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一波完全由各国央行引爆的黄金价格上涨,华尔街并没有反应过来,从美国市场黄金ETF的纹丝不动就能看出来。

因此,对于不放过任何机会的华尔街来说,没赶上这波黄金行情,肯定心里憋屈,如果想做空赚钱嘛,手上又没有直接引发市场恐慌的用来抛售的筹码,再加上美元利息很高,用借入美元买黄金再来个卖出操作来打压价格的话,成本非常高,要刺激各国央行恐慌性抛售黄金来配合华尔街做空,这个难度恐怕较大,因此我的瞎猜测是,过去几周和未来一段时间,华尔街会大幅建仓,然后再使劲拉高一波,等有筹码了再做空,也就是华尔街已经在追涨黄金了。

问题是,如果再拉高一波,然后再开始下跌的话,这里我再瞎演绎一下,就是下一轮黄金价格的下跌,恰恰可能需要看到美国和全球市场出现危机,否则难度也很大。因为如果美国股市等出现崩盘,极短的时间内可能会触发黄金的避险需求,但当危机严重的时候,市场需要现金流来支撑整个流动性的时候,市场恰恰会抛售黄金来获得流动性,黄金价格反而会大幅下跌(2008年危机最严重的时候黄金价格出现了阶段性暴跌走势,从超过1000美元跌到了680美元)。

这就好比说,一旦出现企业普遍的经营困难的时候,房地产等大宗资产市场的抛售就会很明显,因为需要抛售这些资产来支撑流动性,用来还债和维持经营等,避险需求就从持有风险资产,变成了抛售风险资产,因为现金流就成了应对风险的唯一现实需求。

从这个角度来说,黄金等避险资产的上涨,恰恰是全球都在为风险做准备,持有黄金本身应对的是不确定性,而不是具体的某个风险,当真正的风险和危机来临,比黄金更重要的是现金。但作为单纯的投资来说,综合性对冲资产组合里面,跟美国和日本等市场形成有效信用隔离的中国证券市场(本身也处在低位),再加上黄金,可能是面对未来更大不确定性的一种保守选择。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5-14 18:25
突发,万亿特别国债来了……


财大易晟金融学院 2024-05-13 21:24 河北
以下文章来源于子木聊房 ,作者子木

这几天发生了很多事情。

各大新一线城市纷纷放开限购,献出买房落户技法;4月经济数据发布,吓懵市场;今天财政部又发布超重磅消息,正式确定万亿超长期国债,即将开闸。

经济真相究竟如何,经济走势到底怎么推演,人们又该如何从中找到财富逻辑……

这篇文章就来谈谈我的看法。

昨天,4月经济数据披露后,市场吵作一团。

主要是因为经济数据普遍弱于预期,M2同比下降,M1同比为负,尤其新增SR罕见为负,相比去年缩量1.4万亿……也是自2005年11月来首次转负。

由此,刺激出一大批空军,拿着大喇叭喊,经济又不行了,大家赶紧移民啊,外面的世界才是快乐老家。

当然理解这种商业谋利手段,但打着这种幌子营销观众,就有些侮辱人智商了。

其实4月数据异常,归根结底在于,对金融部门的「定向挤水分」。

早在5月10日,央行在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

近期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发布倡议,明确要求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承诺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的补息。

意思是,全面禁止“手工补息”,打击“资金空转”,同时将虚高的数据回归真实,为下一轮即将打开的货币宽松空间做准备。

图片
紧接着,财政部正式就对外宣布,万亿超长期国债即将开闸,5月17号开始,发行30年超长期国债,并在5-6月连续发好几轮,表面上是债务置换,但根本上就是打出“极其宽松的财政刺激”这张王牌。

无论是节奏还是规模,这轮国债发放都是远超预期的,为什么这么着急?

这还要从近一年的M2说起。

对经济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近一年的M2数值是非常夸张的。

大概从2022年3月开始到2023年12月,连续22个月,M2数值都在以两位数的走势极速增长,创造历史,以至于今年3月底M2成功突破300万亿。

图片
换算成美元约等于41.7万亿,超过美、日、欧之和,妥妥的放水大国。

M2是全国货币供应总量,按道理如此超发,通胀应该极其泛滥,而且人们口袋里应该塞的满满的人民币。

然而事实上,市场通胀没发生,甚至还有些通缩,至于老百姓,日子照样过得紧巴巴,裤兜比脸都干净。

到底为什么?这就涉及到了一个专业词汇,“货币空转”。

货币空转,字面意思就是货币在空中打转,并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一般分为三类,借新还旧、存贷款套利和同业空转。

借新还旧,就是大企业从银行借钱,用于偿还旧债的利息支出,本金不还,只还利息,增加货币运转效益,当然也合法合规。

最恶劣的要属存贷款套利和同业空转,罪魁祸首就是包括小商业银行在内的各个金融机构。

一般货币传导,是由央行印钞给下面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通过信贷的方式转移到企业部门,再到居民部门。

然而货币到了商业银行这里,就卡住不动了。

因为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害怕坏账,业务做的极其保守,只喜欢贷款给有国资背景的大企业,而对于小企业来说,最好不借。

这也是为什么央行三番五次出台调控,要求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要“一视同仁”,尤其重点关照狗都不理的地产企业。

但是市面上哪有那么多大企业,即使有,也被国有大行吃没了,所以这些小银行就很着急,手上这么多钱该怎么产生盈利?

于是小银行就想到一个办法,既然没有大银行的利率优势,那么就弯道超车,通过高息揽储拿到客户资金。

比如说张三在A大行存款,给2%的利息,但B小银行承诺,可以做到4%,对于张三来说,凭空多了这么多收益,肯定选择B啊。

擅自承诺高息储蓄属于违规,所以B明面上合同签署只给客户2%的利息,然后私底下再进行2%的补贴利息。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手工补息”。小银行拿到客户储蓄后,转手又去买债买基金,博中间的利差,搞其他能赚钱的生意。

一开始只有个体这么搞,但近一年随着贷款利息的下降,小微企业拿到低息贷款后也开始动歪脑经。

心想市场这么卷,融资再生产万一赚不到钱就白忙活了,还不如把钱再存到银行,保险吃利差。这就是“空转套利”。

所以这两年为啥经济起不来呢?就是因为都在存钱,居民不消费,拼命存钱,企业端不投资生产,也在拼命存钱。

2023年,央行发布了一项令人瞩目的数据,全年居民存款总额达到了284.26万亿元……较去年增长了10%。

2024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存款继续走高,新增11.24万亿。

如果大家都在存钱,那么意味着货币流动性逐渐枯竭,而消费低迷、内需疲软,也导致企业产能过剩,商品价格下跌,企业没利润紧张,就会缩减裁员。

所以大家也看到了,为什么M2这么强,但身边被裁的员工越来越多……

于是才有了今天这一出,对金融部门进行深度改革,挤出虚高数据水分,严打“手工补息”“空转套利”,同时对M2进行全面降速。

因为央行也知道,资金这么空转下去,M2再高也没用,还是得从内部解决问题。

同时,打开第二条货币传统路径,也就是刚刚发布的超长期国债。

先来讲一般融资债券。

地方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比如道路、桥梁、水利工程,还有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等。

这时候就可以发行债券,从投资者手里拿到钱后,派发订单到企业部门,企业采购盘活上游,生产盘活下游,从而把货币传导至更多的企业和居民手里。

但问题来了,对于经济比较好,产业能力较强的城市,发行债券很容易,有大量人去买。

比如5月9日,广东省地方政府发放了5年期再融资一般债券,利率跟国有大行一样2.2%,结果开售一分钟全部售罄5亿额度。

而对于一些经济比较差的地方,发行债券情况可能就没那么好了,比如河北、内蒙古、陕西很多地方,曾出现过债券0成交的情况,很尴尬。而且在中国,落后的地方毕竟是大多数,缺失产业能力的城市也占到了80%。

不管吧,这些城市会搞影子银行,积攒一大堆负债,地方债窟窿有多大,目前还没有人敢说,继续这么搞也不是办法,所以只能启动了一般国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

无论是收益率还是二级市场流动性,国债都是非常好的资产,最重要的是由国家信用兜底,根本不用考虑风险问题,所以基本每轮发放,都是秒光。

最重要的是,前段时间央行还公布消息,要下场参与买债……这意味着什么?

发布的国债有了双重兜底,而且将第一种放水路径迁移到了第二种放水路径中。

特别国债是重头戏,历史上总共发放过四轮:

图片
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关键时刻做货币战略部署,而今年的特别国债,主要目的是为了提振经济,而且量大管够,今年1万亿,明年1万亿,加起来应该是3-5万亿的规模。

虽然细分种类还没有公布,但按照目前已有的战略部署,一方面给地方补运营资金,也就是债务置换,另一方面在三大工程、以旧换新、新基建、人工智能等需求侧做强力支撑,向全社会广域派发订单。

到这里聪明人应该看懂了,特别国债的逻辑就是“帮储户花钱”,你不愿意花钱,害怕风险,那好,中央帮你花,从源头上解决内需问题。

而且国债是实打实将货币导入市场,再体现到居民收入,刺激效果激烈,甚至要比09年的四万亿计划更猛一些。


根据公布的信息来看,特别国债分为30年和50年,也意味着50年只还利息不还本金。

图片
而50年以后,方便面都100块钱了,到时候靠收方便面的税收就能把这点本金还上,本质上相当于非常宽松的财政刺激政策。

所以我认为,下半年市场会迎来非常重要的转变,基于以下三点:

1、特别国债庞大现金流入场。
2、全球补库存,进出口继续维持良好势头。
3、美联储降息,中美货币正周期。

中外资金合流,叠加历史最低的利率环境,到时候钱会变得不值钱,从而传导至资产端被迫通胀。

届时人们的体感会比现在好一些,就业也不至于这么紧张,但至于是否能赶上这波大潮,能实现财富增值,就看你所在的是哪个行业。

目前来看今年正处于新老产业交替的年份,之前很多行业都很难赚钱了,接下来还是新能源、新智造、新医药、新消费、AI、进出口的未来。

最近发现中外旅游赛道开始爆燃,原因在于我国对很多国家互免,无论是把国人往外带,还是把外国人往国内领,都是非常赚钱的生意。

其实我最关注的是,这波从未来借来的势能,是否能创造出新富群体,这才是最关键的。

这些年为什么人们都感觉经济差。除了遭遇的百年未有之大变故以外,更多还是社会财富结构的不均衡所导致的。

也就是说,财富都集中在老一辈人手里,他们要么已经做了财产转移,要么就是消费欲望低,风险意识高,非常爱储蓄。

而新一代年轻人,其实并不是物欲低,也不是不爱买房,而是赚不到钱,想消费没机会。

就这样财富固化在老一辈人手里,导致社会财富走向泥潭。

2000年以后有房地产和金融大潮,2005年以后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大潮,2015年之后是电商大潮,都在某种意义上打破了僵局,催生了新一代new money。

而2024年以后,就看是否创造出新一代购买力,而这才是决定未来国运走向的中坚力量。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5-15 12:04
从“双重供养”到“肉烂在锅里”!


原创 金哨兵 成方街哨兵 2024-05-14 22:11 广东

今天,有两只靴子落地了!

一只是:美国白宫宣布,将大幅提高电动汽车、芯片和医疗产品等一系列中国进口产品的关税。

另一只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将于5月16日至17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这是在针锋相对!

对于中美关系,哨兵的观点不变:美国现在要亲自下场针对中国,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动作!

方向就是这样,今晚不多说什么。

咱们聊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从“双重供养”美国,到肉烂在咱们自己的锅里!



最近几年,中美之间一直有一个重要的矛盾点,就是美国国债的问题。

这两年,耶伦每次访华,网上都在讲,她是来推销美国国债的!

美国确实想让咱们买美国国债,本质上就是向美国交“保护费”,而咱们自然是不愿意再交了。

回顾一下历史,中美经贸关系最为稳定的阶段,就是2001-2008年之间。

当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外贸疯狂增长,赚钱都赚疯了;然后,又拿着挣到的外汇,再去买美国的国债。

用温老的话说,这就是对美国的“双重输送”,哨兵认为应该称之为“双重供养”更为准确:

一方面,是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与资源代价,还有亿万农民工背井离乡,制造出廉价的工业品,低价卖给美国人,让他们过上富裕的生活;

另一方面,是咱们辛苦出口挣回来的外汇,又拿去买了美国的国债,任由美国人挥霍。

等于就是咱们付出巨大代价,换回来的就是美国人凭空印出来的一张欠条!

这就好比,黑帮找上门,找你“借”点钱花花,打着“借”的名头,他可从来都没打算还,所以本质上就是“保护费”。

图片

前些年,咱们自己实力起来了,不愿意再交这个保护费了,于是矛盾就出现了!

当然,也只能算是中美之间的矛盾之一。



那再追问一句:当年为什么愿意交这个保护费?

一方面,确实是美国的硬实力强,咱们的差距太大,这个要承认。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需要美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来实现我们的工业化。

因为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经济的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就是:供大于求!

这也没办法,工业化大生产,科技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生产的商品越来越多,但需求是相对有限的,过剩是不可避免的。

过去,就是靠着经济周期,通过经济危机,来实现去产能。

危机可以进一步演化为战争,来更为暴力的完成去产能。

两次世界大战,也都有这方面的原因。

但是,二战之后,核平衡之下,已经不会再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暴力去产能已经不可能实现。

如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本质上就是凯恩斯主义那一套:政府发债,来拉动消费!

具体来说,就是美国财政部发行国债,美联储买入,其它国家也跟着买入,全球的机构和个人也跟着买入,然后人为的增加美国的需求和消费。

美国就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咱们正是在美国市场的需求拉动之下,才迅速的成为了世界工厂。

随着中国经济体量和制造业能力的不断增长,供给快速上涨;需求的增长远远跑不赢供给的增长,所以又供给过剩了。

同时,美国源源不断的印钱,美元的信用不断下滑,你想再拿你印的绿纸,来换我辛辛苦苦生产的商品,也就越来越不愿意了。



今年,中国提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从本质上说,跟美国发行国债、来购买中国的商品,是一样的。

过去是中美之间的循环。

未来,咱们要形成一个自己的循环:中央政府发国债,然后用于投资拉动经济,企业和个人从政府手里赚到钱,再拿着钱去买国债……

这样,经济的循环就重新动起来了。

只不过,过去是对美的“双重供养”;

以后,咱们自己发行国债,自己来拉动国内的需求,来缓解供过于求的压力,让肉烂在自己的锅里!



之前,为什么不用这一招呢?

是因为还没有被逼到那一步!

道理很简单,以前,大家手里的钱,还愿意去投资、去买房、去消费,是能够主动的拉动经济的。

现在,情况大家都知道,都跑去存在了银行。

管理层想了各种办法,也没用,存款越来越多。

在这种情况下,能撬动存款搬家的,也就只有风险极低、与存款差不多的国债了,而且,国债的收益率是要高于银行存款的。

然后管理层稍微一出手,4月份,存款就开始大搬家,大量的流入债市。

只有老百姓非常积极的去买国债,这个循环,才能转得起来。

现在,条件已经成熟,中国新的经济循环,已经开始启动了!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5-20 12:11
国家为何要发行超长期国债,愿你能真正读懂!


原创 昆仑杨煜 昆仑杨家将 2024-05-15 18:25 安徽

昨天文章《发行超长国债,简直神来之笔》,有朋友并不赞同文章观点,他说,毛主席时代,我们既无外债也无内债。

说的没错,毛主席时代我们确实做到了既无外债也无内债。那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经济飞速增长的时代,有了那个从0到1的艰难筑基,才有了后来的1到10的飞跃,中国人口从建国初4亿提升到8亿,农业是发展迅猛的,多养活整整一倍的人口,工业也一样,从洋钉、洋油、洋铁、洋火、洋车(自行车)时代到有了自己的拖拉机、自行车、汽车、卡车,钢产量从1950年的61万吨到1976年的2046万吨,简直是人间奇迹,三十年新建的水利工程与公路桥梁超过之前千年总和,那个时代我们从一无所有到有了两弹一星,核潜艇,战斗机“歼5”、运输机“运5”,轰炸机“轰5”,两万吨远洋货轮,导弹驱逐舰等等。可以说没有那个时代的0到1,就没有后来的1到10。

因此,那个时代是值得永远讴歌的时代!朋友说的,“毛主席时代,我们是既无外债也无内债”。他的讴歌我愿共鸣之。

然而,尧舜时代虽美好,夏商却有夏商时代的国情。商君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也就是说,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特点,以尧舜的法来治理夏商,不一定能对症。

毛主席时代,没有那么大的贫富差距,没有今天这么多富豪,老百姓也没有剩余财富需要到处投资理财,那个时代没有大量财富被富豪卷到国外,然后被外国豺狼吞吃。那个时代没有股市宰牛,没有比特币吞羊,也没有各种“投资理财”。所以毛主席时代不需要“国债”。

然而现在时代不同了,贫富分化越来越大,我们知道,货币需要流动,这些富者的钱不流动,社会的血管就形成了血瘤,经济就出现堵塞。另外大家可以想一下,自己身边有没有炒股破产的,有没有玩比特币及各种空气币破产的,应该是太多了吧,还有易租宝及各种理财产品暴雷,将韭菜们割了一批又一批。

随着贫富分化越来越大,富人们的钱就出现了几种情况,一是不动,二是乱动,三是信托,四是兼并。

第一种情况不动很好理解,就是把钱存着,啥都不干,钱得不到有效的流动,这是对经济不利的;

第二种是乱动,这种就是炒股、炒空气币、炒房、炒古董、炒贵金属,这种钱就脱实向虚了,虚拟经济一片繁华,实体经济血液不足,而且大部分富者的乱动最后都成了韭菜被国外有组织的资本收割走了;

第三种是信托,例如土豪有个女儿,他担心自己走的早,女儿太小不懂事,管不了这么多钱,于是把财产交给信托公司管理,这样女儿以后就有了保障。土豪们以为有个“信”字的公司就傻傻以为他们真的有信,很多土豪在自己挂掉后,自己的儿女跟着挂掉,钱就成了国外信托公司的了。财富没能保护儿女,反而是吞噬了儿女;

第四种是兼并,这种先富群体,有自己的资本运作团队,创业者们辛辛苦苦创业,他们只需要坐享其成,兼并掉创业者们的劳动果实,一会玩弯道超车,一会玩换道超车,一会儿玩碰碰车,想撞谁就撞谁,哪里有血腥味,他们往哪里钻,他们所到之处是一片狼藉,他们口中的随便一个小目标,就可能扰乱一个行业,他们进入教育,教育就卷死,他们进入医疗,医疗便开始吃人。

由此可见,贫富分化过大,富人们的钱破坏性也就越来越大,甚至一度绑架国家经济。

那么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四个问题吗?有的,就是本文所说的“国债”。

有国家信用背书的“国债”,和存钱一样,是安全的,而且比存钱利息高,因此第一种情况存钱的可以改为存“国债”了;

第二种情况,钱买国债是稳定的,那些想投资又不知道投资什么好,尤其是没有投资头脑总被割韭菜的这些人的可以改为投资“国债”了,这些富人们你们应该感谢国家为你提供了这个投资保护,免除你落入虎口的危险;

第三种情况,没有什么信托比国家更有诚信了,要想留财富给子孙,买信托是害子孙,买国债才是给子孙买保障;

第四种情况,你们要小心了,给你大路你不走,当兵还是当匪要做好选择,当匪是迟早要被清剿的。

四十年以来,我们社会出现了一大批先富群体,而这些群体没有想着带动后富,却总想着当白眼狼,带着财富逃离自己的国家。然而逃离自己的国家后他们并没有保护住自己的财富,离开了国家保护,他们都成了豺狼的猎物。尤其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华尔街资本将俄罗斯富豪放到餐桌上大快朵颐,着实吓坏了这些先富者们。

如今国家发行国债,是给这些富豪们一个保护,好歹也是国家的孩子,不希望你们落入虎口,同样先富群体的钱买了中国国债,相当于国家给你理财,这样免除了你被假理财产品收割,又能为强国做贡献,过去有一段时间国家商品大爆发让私人资本壮大了,现在私人资本又能为公,国家统一运筹这些资本,私人资本交给国家打理,同样也保护了私人资本,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这才是与国家心连心。

不过,天雨酬勤,不润无根之草,终究国家保护的是爱国者,那些恨国党,买办,对国家没信心的人终将成为华尔街资本豺狼的腹中之物,因为良言难劝该死的鬼。

有人担心国家发行国债,国家会出现寅吃卯粮的情况,我在上篇文章已经论述了,朋友们可以点击标题链接阅读《发行超长国债,简直神来之笔》。

我们国家发行国债跟美国发行国债不是一回事,美国发行国债是买鱼,鱼吃完了还要买。而我们发行国债不是买鱼,是建鱼塘:建产业链、搞产业升级、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鱼塘建成了会源源不断生产鱼,全世界都要来买我们鱼。

美国发行国债,是玩虚拟经济,我们发行国债是将虚拟经济的泡沫挤掉,让钱通过国债流向实体经济。我们的国债发行才是大智慧!

有朋友问我,这些政策对股市楼市有什么影响。

图片

我们的这次国债发行,跟股市和楼市没关系,怎么判断呢,看这一万亿是干什么用的,是为了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国债是专款专用,不是为楼市也不是为股市发行的,所以对楼市和股市不是什么利好,有钱别乱投资,要投就投资国债吧。关于股市,这自始至终都不是散户该投资的地方。

另外有很多自媒体解读,说国家发行国债,是货币大放水,说大家要抓住机遇,离水源最近的地方将是财富获得最快的地方。这些是投机客行为,国家推动产业,要是一批投机客跑来了,会第一时间将这些投机客拍死。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5-22 12:00
首次召开的金融办主任会议


原创 顾子明 政事堂2019 2024-05-21 22:46 辽宁

会议5月21日在京召开。

当前,要统筹做好房地产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等相互交织风险的严防严控,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要全面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协同强化中小金融机构监管。要找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切入点着力点,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着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金融自身高质量发展。
四天前,何总刚把全国房地产相关的地方主官召集北京,今天,全国金融相关的地方主官也再次汇聚。

这是一个非常重磅的信号,标志着经过过去一年多的调整,全国主要的地方金融主官和班子都搭建完成了。

本次应该是新机构的第一次会议,预计是以党建为主题,短期不会有什么大动作,但接下来,随着新机构逐步开始运行,中国的经济也将开始迅速恢复。

我们对政策与经济的传导,往往存在一个小误区,认为中央出台一个政策,就会改变经济态势,但实际上,真正发力的并不是北京,而是需要全国各级政府一起发力。

譬如大家熟知的08年“四万亿”,如果单靠中央拨付的那点钱,在全球次贷危机面前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08年真正放水的主力,是刚刚完成了IPO募资的各大国有银行,数十万亿的廉价信贷通过各级银行的杠杆发放到了企业手里。

凭借着那一轮的银行大放水,拯救了全世界,也缔造了王健林许家印等一大批“天大地大不如胆子大”,敢于疯狂借钱的地产首富们。

同样,未来新一轮的经济刺激,也不可能指望中央搞的1万亿特别国债,毕竟,这十多年来,M2都翻了好几番,那点国债若直接投放到市场上都很难看到水花。

我们要关注的,是地方是“生钱”的通道,

这个通道跟政治周期相关,每过五六年都会变更,

97年的通道(亚洲金融风暴),主要是特别国债和四大不良资产公司。

02年的通道(WTO),主要是资本市场的央企银行IPO。

08年的通道(次贷危机),主要是国有银行(四万亿引导)。

14年的通道(棚改),主要是影子银行(国开行引导)。

而每一次通道的变更,都会伴随着新的机构诞生,

譬如应对亚洲金融风暴时,主力是央行,所以创建了央行的大区行,

应对WTO和次贷危机时,主力是国有银行,所以创建了各级的银监会,

在搞棚改的时候,主力是影子银行,所以创建了地方金融办,

随着19年转变为“新基建”,24年转变为“高质量”,为棚改时代服务的地方金融办也变成了地方金融局,然后又变成了如今的地方党委金融办。

所以,今天的地方党委金融办主任会议是一个标志性的节点,因为,

12年政府金融办开始运行了,才会有P2P给棚改买单,

18年金融监管局开始运行了,才会有基金给新基建买单,

24年党委金融办开始运行了,才会有新的资金给高质量发展买单。

相比于12年和18年遍地的金融办和金融局,24年的党委金融办主要覆盖于省级以及部分市区。

因此可以确定的是,新一轮的资金投放,将相会出现显著的温差。

虽然党委金融办开始运作,不会那么快,最早还要等下一次召集开会,那个时候何总才会开始布置任务。

但今天召开的会议标志着,信号枪已经处于随时可以打响的状态。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5-29 15:28
国家第三期大基金的猜想


原创 荆棘阿甘 荆棘阿甘 2024-05-29 11:17 广东

前几天,国家大基金第三期来了,这是半导体行业的大项目。相比于第一期的987亿和第二期的2041亿,第三期体量扩大了不少。

第三期投什么?

我看一些投行说是光刻机为主,还有一些说是存储,毕竟存储这块也是一个大头。

我倒是有一个另外的想法:可能会让很多成熟制程的公司大幅扩张。

现在国内半导体产业的主要问题是两个:高端上不去,产能扩张到了瓶颈。

高端上不去这个问题一时半会解决不了,科技产品,需要时间,但是产能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用钱来解决。

现在如果让7纳米以上的制程大规模扩产,可以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迅速让华为抢占市场。

华为的市场,就是鸿蒙的市场,鸿蒙推广开,就不用担心美国人用禁令的方式把TIKTOK这类的中国APP剔出手机系统,既有利于中国手机的推广,又有利于中国APP的推广。

往小了说是中国产品的崛起,往大了说是中国文化传播世界,戳破欧美抹黑我们的谎言,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都来了。


▶第二,开辟第二战场。

现在新能源汽车和西方国家打得如火如荼,特别是在东南亚这个日本车的大本营。中国新能源的强力出击,让日本也坐不住了,成立了国家联盟的形势,要在东南亚和我们决战。

图片

一旦我们赢下了东南亚,就是赢下了6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东南亚一年汽车销量300多万辆,这个规模足够再造一个比亚迪。

汽车领域的争夺异常激烈,美国,日韩,欧盟都在发力,如果我们能在消费电子领域开辟第二战场,对西方来说,就是一记左勾拳。

在半导体领域,大量扶持全国产的7纳米成熟制程,让华为中低端手机大规模铺货,严重挤压高通等西方国家半导体的市场,让欧美再对半导体进行补贴,加速消耗美国资金。


▶第三,促进国内就业。

房地产和消费电子产业应该是就业的前两大产业,消费电子产业如果能把全国产做起来,能解决很多的就业问题。

中国的出口第一大产品是机电产品,2023年出口金额超过14万亿人民币,如果这个领域出口金额增长10%,可就是1.4万亿的增量。

一旦让半导体的成熟制程大规模扩产,倾销世界,让西方的相关产业迅速衰败,大量就业就会转移到国内,能解决很大问题。

现在房地产萎靡,国内资金流传不畅,大量资金堆积在银行吃利息,靠刺激消费,作用已经比较小。

用出口拉动,效果可能更好一点,出口的60%都有电子零件,用半导体去撬动整个电子产业扩张,效果比发放消费券可能更好一点。


其实说来说去,最后还是一个目标:我们要用科技占领世界。

汽车,手机,新能源这都是主攻方向,剩下的医疗,化工,造船,种子,矿业等各行各业都在路上。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5-30 11:26
负债的人请活着,肉会烂在锅里的


原创 zhoubotong 兰香湾 2024-05-30 08:38 江苏
文/周伯通

网上有个段子是这样讲的,负债20万以下的,说明他是一个有责任的人;负债100万到500万的,说明他在为未来的幸福生活打拼;负债5000万以上的,说明他是一个上市公司老板;没有负债的,或许他是一个乞丐;负债累累,才是一个有钱人的标配。

我为什么说这个段子,我接连呼吁大家不要跳河或跳楼,然后收到了不少私信,原因是属于负债,学生跳的问题我已经分析过了,我归结于家长问题,让家长放过孩子。但负债而跳的,很多是善良的人,多数是负债20万以下的,他们是有意愿归还的,只是暴力催收让他们丧失了最后一点颜面。

国家已经在前天已经紧急公布了,绝不允许催收公司爆欠债人的通讯录,毕竟他的亲朋好友和欠债无关。而且每天打催收电话不能超过三次,晚上10点以后不允许打催收电话。谁欠钱找谁,要不到走法律程序,绝不能使用其他手段。

一些跳的人就欠几万或十来万的,大部分并不是欠银行的,而是欠网贷的,原本是生活所迫想周转一下,结果人算不如天算,到期又不能全还完,想续借一点,还上前面的,结果续借资格为零,一下子逾期,催债公司上手段,爆他通讯录,让他社会性死亡,这导致了欠债人想不开,这样的人很多。

为何阿里的用户越来越少,专业的说法就是“抽贷”造成的,什么叫抽贷,从支付宝借了5万,到期了还款吃力,想再借5万,还掉前面的,打开一看,额度降为零了。于是这个用户就上了催收名单,凡是阿里的APP都没办法使用了,很多人就是这种情况。

也许大家会鄙视这样的人,你为什么要借钱呢?从我的经历来看,我是同情的,我曾经在网上也借过,只有几万块,但是非常焦虑,就是怕万一没安排好,有了逾期,然后他们打电话找你亲戚,找你以前同事,找你曾经的领导,那我一向以来的诚实的形象不是全部毁掉了么?幸好没有走到那一步,像我心理还算强大的,都会忐忑不安,更何况其他人呢。

真正因欠债而跳的,往往都是内心敏感而善良的,他觉得自己给社会、给家人带来了麻烦,而且这些人欠的金额都是非常少的,他们在所有的信息曝光于众的时候,才选择告别这个世界,在告别这个世界之前,他们还在努力挣扎过,希望能够分期还掉自己的债务。

反而是欠的特别多的,根本不在乎,甚至有些地方的人,整个村子里故意团结起来欠网贷。在四五年之前,一些网贷公司也不正规,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利率,他们发现了之后,如饿虎扑食,奔走相告,号召乡亲们去借。几年之后,发现这样的公司都倒闭了,即使想还也找不到地方。

一些想不开的人主要是担心征信,我觉得一个人总是担心自己的征信不好,说明他还不是坏人。没有安排好的借钱计划确实是不对的,但是催收公司把人家的祖宗八代翻出来,那只会导致一个结果,这笔钱是永远要不回来,更有甚至会造成一个生命的结束。

如果很多人征信都有问题,那么是征信设计的问题,和它挂钩的事情太多了,最后会导致,大家征信都有问题,等于大家征信都没有问题,我知道说这句话不应该,但是我必须向咨询我的人说这话,或许能挽救一个想不开的人。

我们补资本主义的课,所有发生的事,别人都发生过,最终解决办法,就是没有办法,那就是肉烂在锅里。

在80年代,是日本的金融创新、万众创业的时期,是人是鬼都能借到钱,为了方便大家借钱,放贷公司做了一大批“自动借钱机”投放到全国的街道上,插身份证就能吐钱给你,和现在输入手机号就借钱给你一样。

借钱一时爽,还钱人断肠,鼓吹消费主义的后果,导致了很多人还不上钱,日本就成立了很多催收公司,其中最厉害的公司叫“武富士”,它是以暴力催收闻名日本的,你要是逾期了,他能把你的爷爷奶奶直接骂到断气,让你全家鸡飞狗跳、妻离子散。

那个时候的日本,每年自杀人数超过9000人,全部和欠债有关,而且还欠的都是小额贷款。

武富士暴力催收,拆人家大门,泼油漆,跟踪人家上幼儿园的儿女,辱骂别人父母,游说有关机构拉黑别人的信誉,导致别人找不到工作,更加无法还款,大量的人开始跳桥跳河,最终引起了日本政府的不满,将该公司定义为“黑社会”,2010年这家公司宣布停业,所有烂账一笔勾销。

有人疑问了,允许营业的是日本政府,说他是黑社会的也是日本政府,这中间是怎么回事呢?当时的情况是日本经济不太好,需要拉动内需,但是国家银行不能随便放款啊,对审核资格是非常严的,而且审核周期也长,于是银行就想借助民营公司完成放款。

民营公司心领神会,我2厘拿钱,5厘放出去,但是我要承担一个风险,就是放出去的钱可能会有一部分收不回来,但是欠银行的钱肯定要还的,你不还的话,国家暴力机器会给你颜色瞧的。那为什么银行不直接放款给个人呢,因为国家银行不能干不体面的事情!

国家也不可能鼓励催收公司搞暴力的,但是所有的欠款人并不是同一个性质的,现在发现那些跳的人,才是善良的,确实是真想还的。那些无所谓的人,本来就想薅羊毛的,如果你不暴力催收,人家根本不当回事,最后就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去年安徽警方干了一件事情,就是跨省去打击催收公司,把湖南永雄集团打到关闭了,因为有四个年轻人相约在张家界跳山自杀,也和催收有关,这家公司不知道惹了安徽的谁,警方直接连夜跑过去对其进行摧毁。

永雄公司在催债行业里做的最大,还准备在美国上市呢,不过没有等到实现目标,被从天而降的安徽警方一锅端了。

图片

我只是想和负债的说一下,如果碰上“砍头贷”、“套路贷”等,恭喜你,你不用还了,因为他们是黑社会。如果你欠的是国家允许的合法的公司的钱,是可以协商延期免息慢慢还的,不要轻易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去了结此事。

有很多善良的人怕背上老赖的恶名,我想说的是,普通人并不是老赖,真正的老赖,催收公司也要绕道而走的。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6-11 10:46
多家银行直接招聘催债人了!


原创 樱桃团队 樱桃大房子 2024-06-06 21:19 广东

终于房地产的最后一棒风险传到银行这里来了!
最近银行非常着急,开始直接招聘“职业催债人”。
消息最开始是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的,湖南三湘银行、微众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银行都在网上发布了高级催债人的招聘通知。
要求还不低,得本科以上,具有金融法律等相关经验。

催收行业从古至今一直有,但是以前银行都是把这项业务外包出去。
毕竟这种业务很容易就会让人联想到“淋油漆”“恐吓”等等暴力词汇。
为了体面,也为了名声吧,银行很少会自己亲自出马。
但在5月中旬,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提出“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可组建专门负责催收业务的部门”。
对催收行业和催收行为做出各种规范性的要求,并在同一段时间逮捕了上百名进行非法催收行为的工作人员。
这些外包的催收公司有的为了准时收到钱,无底线的动用暴力等违法手段,长期以往,肯定会对社会引起不好的影响。
为了面对接下来大面积的坏账,银行只能亲自下场,自己搭建合法正规的催收团队。
图片
而这也说明了一点:银行现在的烂账实在是太多了,这一点从不良贷款急剧攀升就能看出来。
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3.95万亿人民币,较2023年初增加1495亿人民币,不良贷款率为1.62%。
但有意思的是,我扒拉了一下各大银行2023年的财报,发现六大行的不良贷款率竟然是下降的。
图片
数据来源:Wind
甚至就连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这些银行2023年不良贷款率都是下降的,光大则保持不变,唯一上升的是平安银行,也只是上升了0.01%。
总体来讲,这些大型的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基本控制在1.4%以下,邮政银行不到1%,都没有超过2%的警戒线,还是很安全的。
图片
但为何央行的数据还增加了1495亿不良贷款款?不良贷款率甚至攀升至为1.62%?
这里的风险大头主要是地方性中小银行,就举上面公开招聘催收人员的湖南三湘银行。
2023年的不良贷款率为1.75%,较上年末上涨0.22个百分点。
还有大量城商行的不良率已经超过警戒线2%,分别有:盛京银行、江西银行、哈尔滨银行、九江银行、天津银行、甘肃银行。
图片
这两年来,发生风险居多的都是中小银行,例如2021年包商银行破产,2022年河南5家村镇银行爆雷等。
2020年至今已解散了至少56家中小银行,仅2023年就解散了23家,另有超过200家中小银行发生股权变更。
中小银行才是金融系统最大的定时炸弹。
除此之外,还有一项定时炸弹是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率。
商业银行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分为三类:
1、房地产业贷款,与房企相关;
2、个人住房按揭贷款;
3、表外业务,理财信托之类的
最主要是前面两项。
根据德勤中国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10家商业银行涉房类贷款中,个人房贷占比为84.63%,对公房地产业贷款占比为15.37%。
图:房地产业和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和不良分析
图片
图片丨德勤中国
房贷由于和个人信用挂钩,大部分人不到绝境都不会选择断供。

所以上述10家商业银行不良率一直都比较低仅为0.47%,但2023年的数据依旧比22年末上升了0.03%。

风险最大的应该是房地产业贷款,也就是借给房企的钱。

这几年房企就连美元债都违约,国内的银行贷款早就逾期几百遍了。

2023年末,与房地产有关的不良率从2022年的4.06%上升至2023年的6.48%。

图:房地产业不良贷款分析(对公)

图片
图片丨德勤中国


其中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涉房不良贷款规模分别上涨102.39%、67.60%、43.31%。
这些都是很严重的数据了,这几年经济下行,房企暴雷,城投违约,最后的所有风险都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承担,可以说房地产下行已经严重把银行给拖下水。
图片
我再带大家看一组数据:银行的净息差。已经严重跌破1.8%的国际警戒线!
5月31号,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一季度的银行业数据。
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4%,较2023年四季度的1.69%下滑15个基点,再次创下历史新低。
目前六大国有银行,仅剩邮储银行净息差高于1.8%警戒线。
工行为1.48%,而2021年为2.14%,两年多时间下降44.6%;最差的是交行仅剩1.27%,2021年为2.07%。
按照这样的速度,到明年交行净息差就会跌破1%关口!
很多人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银行要保持净息差在1.8%以上才能赚钱,现在大大低于1.8%,要是跌破1%,银行就会陷入亏损边缘。
届时整个金融系统都会出问题的。
所以为什么深圳回应暂时不会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回应的如此坚定,原因就在这里。
一旦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让银行本就亏钱的账本雪上加霜。
去年8月份,国家就试过一次集体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超过 22 万亿元存量房贷利率完成下调,平均降幅0.73个百分点,惠及1.5亿人,每年减少借款人利息支出1600亿元到1700亿元。
注意了,这里是每年都减少,这些亏损都是立竿见影的。
而相反断供也好,提前还贷也好都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对于银行来说,断供不是最可怕的,银行可以给出延期还贷等产品,哄一哄这个群体,帮助他们度过两年危机。
银行最怕的是提前还贷。
对于银行来说,贷款100万买房,按照我们过去4.9%的利率,本金加利息一共是191万。
购房者提前还贷后,就代表着之前那91万的利润都没有了。
截至2023年末,十家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缩水5353亿元,降幅1.78%,这些贷款本该可以产生巨额利息,现在灰飞烟灭了。
现在的矛盾在于,只要银行一天不下调存量贷款利率,大家还是会提前还贷,银行的利润就还会进一步降低。
但要是银行下调了存量贷款利率,难道这些手里有钱的人他们就不会提前还贷了?
产生提前还贷的行为主要是因为利率高,资金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渠道导致的,只有能找到比银行利率更高的投资渠道,钱才不会提前还。
两相权衡之下,银行决定暂时不调整存量房贷了,至于以后就不好说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银行现在也确实是左右为难,唯一的希望就是房地产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回暖。
否则房企暴雷潮后,下一个就是银行出事了……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6-13 10:22
金融整治收紧,将追回5年前薪资,多少人瑟瑟发抖!


原创 十一侠 十一侠記 2024-06-12 19:00 河南

金融行业越来越惴惴不安!
近日有市场传言,公募基金2019年以后年薪300万以上被要求全退,“马上要出文件,估计一批人要卖房子退钱了”。
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称,有部分公募人士告诉记者,对年薪300万以上进行追溯、要求全退的消息是真的。
倒查5年退薪,可以说,高层对于金融行业酬薪的整顿,已经进入了深水区。
金融降薪整体裁员降薪是这两年的核心趋势:
券商行业,

中金公司人均薪酬69.72万元,同比下降11.34%;

国泰君安人均薪酬64.75万元,同比下降9.39%;

银河证券人均薪酬51.08万元,同比下降5.85%;

中信证券人均薪酬79.73万元,同比下降3.06%;

广发证券人均薪酬58.35万元,同比下降2.73%;

招商证券人均薪酬45.65万元,同比下降1.77%。



银行降薪更猛,

平安银行高管降薪幅度超过40%;
招商银行、民生银行高管降薪幅度超过了30%;
重庆银行、渝农商行、邮储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的高管也都降薪超过10%。


21家上市银行2023年高管薪酬相比2022年下降15%。



降薪之外,则是追索扣回,招商银行在2023年向员工追薪了4329万元,是从4415个员工身上执行来的,平均一个人扣了9805元。
受到金融行业降薪的影响,甚至连外围的PE/VC投资机构也开始了大幅度降薪:
2023年投行整体年薪水平较2022年下降20%-40%。
这背后的根源是,金融行业的高薪正在成为众矢之的。
2022年7月,中金公司一个90后员工被家属在网上晒出月8万月薪,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并且类似的新闻层出不穷,金融高薪引发的非议在社会上甚嚣尘上。
最重要的是,这几年大家收入都在下降,最近消费行业的趋势很能说明问题,榨菜、方便面、可乐,所谓的穷鬼套餐都在集中涨价。
茅台和中华烟都在降价,反而是10块的基础烟,都涨的很猛,并且还断货。
这被归结为,收入下沉之下的消费降级,凡是底层消费的起的,都涨价,消费不起的都降价。
并且,这几年的大趋势是共同富裕,多重环境下,金融和其他行业比起来,收入差距实在是越拉越大。
其实金融大整治和降薪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则是国家对于金融行业功能和地位的重新定义。
过往,金融行业因为和货币是紧紧绑在一起的,而我们国家又是间接融资,所以每一次的经济大动作,金融行业都是最早的利润收割者。
并且因为风险偏好,金融行业过于一头大,将重心都放在了有刚性担保的国央企、地方政府;而真正需求最大的,将金融视为血脉的民企和中小企业,则各种阻碍。
所以,这些年来,中国的金融行业基本都是在畸形发展,过于重盈利性,轻功能性。
这也是金融行业为何高薪的由来,因为这个行业太赚钱了,甚至不管经济基本面好坏,都能做到旱涝保收,简直是真正做到了穿越周期,所以薪资自然水涨船高。
但如今,这一切到了大变革时刻:
金融的盈利性必须要让位于功能性!
当盈利性和功能性冲突时,前者必须无条件让位于后者!
2019年,最高层《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引用了列宁的一句话:
商品生产……,大部分利润都被那些干金融勾当的“天才”拿去了。
并在讲话的最后,举了民国末期金圆券风潮的案例。
自此之后,一场旷日持久的金融大整顿就开始了!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6-26 13:41
一场去中介化的变革


原创 卡夫卡不忙了 局外人的视界 2024-06-23 21:07 广西

这几天茅台价格加速跳水,还有粉丝问,要不要抄底,在家囤点酒?

亲,是时候要转变一下自己的心态了。

2021年,陆家嘴论坛上郭树清主席语告诉大家“压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终将付出沉重代价”,那时候上海深圳房价还一派热火朝天,没有人会想到现在房价会跌的如此之快。

5月房产新政一出,业内一片喜气洋洋,结果呢?原来阻碍大家踊跃买房的永远不是首付太高,利息太高,而是看不到未来的上涨空间。

想当年深房理横空出世,告诉大家怎么在重重阻碍之下,撸到首付,没钱不是问题,可以私底下募集资金啊。

只要有赚钱效应,钱就会源源不断的来,一旦这个美梦破碎,所有的人都会瞬间理智回归,会好好的把买房这件事跟消费绑定在一起,那么问题的核心就成了如此贵的房子,是我能承担的起的吗?

这么一想,再看看老板难看的脸色,自己配不上房价且还没办法保证稳定的收入,顿时就不想了。

记得几年前,做地产的朋友还喜欢自己骗自己,说房地产一定会起来的,没了土地财政地方政府都受不了,我那时候就跟好多人论过治理的核心,放任土地财政才是最大的威胁,所谓土地财政,无非就是从前不合理的税务征收体系的补丁,自从国税地税两税合一以后,土地财政就别多想了,金税四期以后还会有金税五期,税务征收走上正轨以后,何须补丁?

当很多东西从暗转明,走上正轨以后,所谓人际交往的调节剂,茅台酒自然就要失色很多。

真自己没事在家喝着消遣的,有多少人消费得起昂贵的茅台呢?

先有消费端的萎缩,然后一步步的传导过去,囤货的没信心了,炒作的想出货了,多杀多踩踏就要出现了。

我之前写过一篇《崩掉的,何止茅台》,今天文章又拿茅台来说事,倒不是想揪着茅台这个热点不放来吸引流量。

只是过去几十年里,茅台信仰,地产信仰已经在很多人心中牢不可破。还有大伙关于医药医疗的信仰。

天天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总有人不以为然。

很多变化在发生之前,一直是有各种声音在提醒的,你们总喜欢以过去的惯性思维来计划未来的事,既然已在变局之中,那么所谓从前成功的经验那就成了最不靠的一种依仗了。

假如所有的人都看到了以前的问题,已经这些问题长期不处理带来的恶性后果,那么你又凭什么以为靠着所谓的既得利益者就能阻碍发展的步伐呢?

我这个周末一直在看医疗体系改革的一些东西。

医疗反腐,医疗体系改革一直喊了很久,但很多人就那么固执的以为,因为利益牢不可破,利益链错综复杂,因此肯定不会成功,并且会像美帝的医疗改革那样,越改成本越高,越改老百姓健康支出负担越重。

图样图森破。

我想起很多年前,聊起农村问题,有大聪明在那里一脸轻蔑的说,自古以来,统治都很难下乡村,乡贤自治才是最有可能成功的模式,但那时候我们都知道,所谓的乡贤大部分都是什么货色,约等于底层黑恶势力。

改变格局也就几年时间,一场轰轰烈烈的精准扶贫工作,大量知识分子被送到乡村一线去深入处理基层问题,很多事情立刻就迅速改变。

当然了,要求一瞬之间把所有积弊就能解决掉,那是不可能的。

老粉丝都知道,我这人喜欢读历史,也三心二意的写写历史,中国历史上为什么统治不下乡村,为什么地方势力很容易做大,跟中央搞抗衡。

大一统其实是一个框,但上下之间的信息沟通需要官吏、士绅阶层作为中介,把中央政府的政令一层层的安排下去,所谓雁过拔毛,中间层没了足够的监督,越是到帝国中晚期,中间层越会毫无顾忌的截留财富。

直到最后盖子捂不住,彻底翻盘,王朝覆灭。

过去的很多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谁在这里获得最大的好处呢?顶层的富豪就那么多,底层老百姓是不可能拿到平均数以上的收入,中间阶层,搞中介的,代理各种渠道,有明里暗里的。

比如说公开的,资金中介,银行,各种金融机构,这就是占了大便宜的行业,连不入流的电视剧都知道说谁年少成功就给挂个金融精英的头衔。

最可怕的时候,我记得12年前后,金融行业那才叫财源滚滚呢,实体经济动辄承担12%以上的融资成本,这还算是正规银行出来的钱,要是其他渠道,年化25%都算是良心价了。

经过这么多年来对金融体系的各种修理,现在谁还敢跟企业公开收什么财务顾问费?

随便问个多年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是不是都会出来骂骂咧咧,埋怨现在日子不好过?

政务透明以后,很多打着代理名义赚跑腿费的机构都干不下去了,去中介化让办事效率,成本都低了。

金融透明了以后,金融机构搞得那些内外勾结疯狂割融资人钱的把戏也就到头了。

为什么十几年前年化15%以上的理财都是正常的,现在超过了6%都有高息揽储诈骗嫌疑?

那么这降下来的成本到底是补贴给了谁?

这几年我发现买东西越来越便宜了,商品性价比越来越高了。

也有人说这是内卷,这么卷下去对经济不利。

你们有没有想过,难道以前人家不想卷吗?为什么卷不起来?因为真的,很多中间成本太高了,不能明说,不能确认的成本这才是最伤人的。

我们是可以卷出去的。

就好像从前,国内家电企业大战,战到最后,好像大家都受伤了,外国企业在那里美滋滋看热闹呢,转眼之间,中国家电军团把什么欧美日韩品牌都打得不见了。

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台积电在美国吃瘪的文章,像台积电这种先进制造业在美国都没办法干下去,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利益集团牢不可破,中介们直接管理了国家,台积电在美投资额不断增长,我不信这是台湾人太蠢,连个预算都不会做,说白了,中介们可不会跟你明白开价,你来了,投入了,那就得不断的增加成本,这些钱都是被中间人给分润了。

美国没有办法自我革命。

我们现在是摸着美国过河,他们做不到的,我们更是会花大力气去做。

再看中国现在的许多变革,其实都是奔着一个目的,去中介化。

为什么我一直说数字经济,一切都摆在台上明明白白的,中间人在其中上下其手捞好处就难了。

那么靠着所谓的传统惯例来维持高利润的行业,是不是都很难做下去了?

比如说医药行业。

所有的药企最大头开支都是营销费用,大家都知道这些钱是给了谁。

正是有了这个利益链,医疗腐败才很难根治。

最近的医疗改革再三去提三明经验,福建三明做了什么?就是把医疗体系里的中介给消灭了,这部分钱一些让利给患者,让他们用更低的成本享受了医疗健康服务,一些让利给一线医务人员,让他们能靠着自己的专业知识拿到更高的收入,皆大欢喜,唯一不开心的就是那些以为自己有了点权力就可以当中介高好处的人。

很多行业,很多产业的底层格局都被改写了,茅台之所以能那么贵,因为它被定义成为中介润滑剂,恩,别装纯情,你懂的。

所以它的价格当然会崩掉。

别跟大势作对,聪明人都该顺应时势。

超额地产税时代已经结束了,很多人的红利年代已经彻底没有了,一去不复返了,所以不是价值投资完蛋了,而是价值体系重构了。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7-3 10:55
央妈出手了!要打爆赌徒!


下文章来源于樱桃大房子 ,作者樱桃团队

今天下午,央妈突然宣布,要下场干预长期国债利率了。
图片
7月1日,央行公告称,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在对当前市场形势审慎观察、评估基础上,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
这什么意思呢?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就是央行要从一级市场(比如大银行)借入一部分国债,然后在二级市场卖出。后面再找个低位把国债买回来,还回去。这打法还是第一次。
因为央妈手里的存货不多,手上只有1.52万亿元国债,其中很大一笔部分是07年发的特别国债。
这样就会使得二级市场上面国债的卖盘变多,增加抛压,国债价格就会下降,最终会使得国债收益率反弹。
央妈还没行动,只是发了一个消息,债市闻声下跌,说明赌徒还是怕央妈拿真金白银来锤,所以确实有效果。
图片
因为银行法规定,央妈没办法直接从一级市场买国债,所以干脆先借来用用,先把国债价格打下来再还。
而市场赌买国债的资金,往往都是高杠杆操作,他们经不起太长的下跌周期,很容易被打爆。
之前央妈已经多次提醒长债风险了,最近央行行长在陆家嘴论坛上,直接警告:“要关注一些非银主体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警惕出现美国硅谷银行的风险。
但赌狗们不听话,还是买买买,弄的国债疯涨,还破了央妈定下的2.5%警戒线。
图片
这一次,央妈没办法,既然警告不听的话,那就只能下场收拾他们了。想靠买国债来套利的,那就打爆你。
图片
央妈为什么一定要借入国债卖出呢?
第一个原因,因为这一波债市涨太猛了,吸走了市场的资金,股市楼市资金流出就会跌。
可能你又要问了,为什么市场资金现在都热衷于去买国债呢,说白了就一点,因为市场钱太多了,但大家又不知道投什么,整个市场陷入了资产荒。
你们也知道,市场没啥信心,房子不敢买,股票也不敢投,理财又都是骗子,个人和机构避险情绪极高,都不敢随意投资风险资产了。
那买什么呢?存银行,比如工行5年期利息才两个点,其他银行也差不多,只有国债是无风险,而且比银行存款利率还高的产品。
而且他们就是看准了,为了刺激经济,利率还会继续下跌,国债还会涨,现在买入国债,依然是稳赚不赔。
下面这图就是过去20年,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走势图,2021年2月时,国债收益率还反弹到了3.38,但今天已经跌到了2.22,一年多的时间,收益率已经跌了1.16,跌幅35%。
图片
但哪怕国债收益率跌了这么多,市场的资金依然热衷于买国债。
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新成立基金626只,合计发行份额6607.08亿份,债券型基金发行份额最多,达5368.75亿份,占总发行份额比为81.26%
还有另一组数据,就更夸张了:今年年内首募规模超过20亿的基金共58只,TOP55都是债基。(截至5月27日)
而且这个火热的趋势一直没有消停。一级市场上,国债秒光,到二级市场上,不仅仅是新发的债基,一些中小银行,找不到贷款的客户,也只能把钱拿去买国债,形成了资金空转。
看下面这中证国债指数就知道,这几年,国债的价格一直在持续往上涨。就是因为买的资金多了,所以国债价格才被推上去了。
图片
从历史经验的角度来看,经济活动和十年国债利率会保持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经济越好,国债价格越下跌,十年国债利率就上涨;经济越差,国债价格越涨,十年国债利率越下降。
从2021年开始,10年期国债价格上涨了16.15%,年化收益5.25%。还有30年国债,过去三年多更是暴涨36.8%,年化收益超过11%。
图片
可能你还不明白,买这个国债到底是怎么个赚钱法,我举个例子详细解释一下,比如小明在2021年1月买了面值100块钱的10年期国债,约定票面收益率是3.3%,每年付息一次,10 年之后归还本金。
那就是说小明每年可以拿到3.3元,10年后总共拿到33元。当然这10年内,你随时可以卖掉,因为国债和股票一样,是自由流通的。
但到了2024年6月,国债收益率降到2.2%,小红买100块,一年可以拿2.2元利息,很多人觉得这个2.2%的收益率也很不错,后面利率可能还要降,于是大家都来买买买,买的人多了,国债的价格就涨到105了,那小明这时候如果想卖的话,他票面就赚了5块钱。
三年多时间里,小明的收益就是3.3元乘以3年再加5块=14.9元。
就是因为买的人太多了,央妈觉得这风险很大啊,万一哪天经济起来了,加息了,这国债价格跌到95呢,小明100元买来的,那时候卖出去是不是光票面就亏了5元了?
当然我觉得央妈出手阻止大家拼命去买国债,还有他意,就是大家都拼命买国债,很明显就是在看空经济,看准利率要下降,这无疑会引发市场更加悲观,所以必须尽快扭转这个悲观预期。
而现在上面使出浑身解数地救楼市救经济,如果钱锁死在债市里面,拿什么钱来救楼市,那经济要如何才能动起来。
这一措施也是为了把大家的钱往别的地方赶,不要紧盯着国债了。
图片
另一个原因,利率持续下跌对汇率的影响也不好。
现在大量资金仍然蜂拥去买国债,造成国债供不应求。国债价格就往上涨,那长期收益率就往下跌了。
这个利率继续下跌,中美的利差也会进一步扩大。现在我们十年期国债利率:2.23%;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4.41%;两者利差高达2.18%,人民币汇率压力很大。
而且现在美国还不降息,这个利差要进一步扩大。现在央妈下场做空国债,也有利于汇率的稳定。
所以你看消息一出,人民币也稍微涨了一下,不过很快又跌回去了。
图片
最后,还有个长期的隐患,利率继续下跌,债市存在利率风险。
去年美国硅谷银行破除就是这样,在利率低的时候疯狂吸收存款,买入长期债券。
结果没想到美国开始疯狂加息了,这些长期债券的市价就不断下跌,而硅谷银行用的是短期资金去买这种长期的债券,存在期限错配,只能卖出让浮亏变成了实亏。最终顶不住只能破产了。
现在国债价格涨太猛,也容易出现这种问题,为了未来的长期问题,也要未雨绸缪,让国债利率处于一个稳定的水平比较好。
有人就问了,这次央妈可以借国债来压低价格打爆套利资金,万一后面市场资金还是继续炒国债怎么办?
那央妈肯定还得干预,跟一级市场直接买不了国债,那就跟他们借国债,一级市场的国债不够怎么办?那财政部就继续发债嘛,央行就印基础货币啊,所以今天又有观点认为中国的QE真的变相来了。
但财政部发国债的目的是用来帮地方投资稳经济的,而不是让那些赌徒去套利的。
总之,在美国没有降息之前,市场不允许随便做空,不允许有些中小银行、非银机构疯狂去买国债套利。
虽然未来市场利率下跌仍然是趋势,但考虑到保汇率,我们扛也要扛到美国降息,那时候我们才能开启降息之路。
记住,国债,持而不炒。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7-3 11:08
聊聊央妈做空国债这件事


原创 卡夫卡不忙了 局外人的视界 2024-07-02 21:39 广西

七月第一天,央妈宣布要在市场上借入国债,恩,这就是国债转融通呗,偏偏还被有些金融大V解读为是在给市场增加流通性。

真搞不懂,这么原则性的错误犯的叫哪一出?

央妈要给市场钱,那应该是买入国债,老美玩的QE不就是这么操作吗?美联储直接买入国债,让市场上资金变多,然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就Duang一下子膨胀起来了。

没得办法,只好掩耳盗铃的喊自己要缩表,缩来缩去,根本缩不了。

这波央妈的操作很有有意思,不是卖自己手上的国债,估计央妈手中存货不多,舍不得卖,很简单啊,融券呗,向市场上的一级投资者借债,卖给你们,到时候再给你们还上,不是还钱,是还券哟。

最近资金一股脑的跑去抢国债,抢债的不仅有内资,还有外资,今年一季度净增持已经达到416亿美元,超过了去年全年。

所以有个问题,为啥回报那么高的美债外资不抢着买,回报率持续下滑的中国国债却被外资抢购呢?

照道理,国债是稳定性最高的投资,都跑去买国债了,肯定不是指着回报率吧,图的就是一个安全性。

现在美国国债总额已经到35万亿美元了,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美国绝对不可能还得起,这么高的利率,现在就不是还不还得起本金的问题,连利息都够呛。

我之前在文章里经常说,金融本质上就是一种征税模式。

美国有金融霸权,美债很牛逼,根本原因是因为从前美国国力强横,美国按照自己的需要建立了一套全球化体系,全世界都靠着美国这个世界警察来维持全球化运行,所以大家都给美国交税,允许美国搞金融霸权。

说起来搞金融,不是我吹,给个机会,我们镇子上一大批大妈组团接管华尔街,照样能干的风生水起。

在美国成为世界老大之前,全球金融中心是伦敦,那时候华尔街照样能人辈出,但老美没办法布武全球,自然就没资格当全球金融中心。

从去年阿克萨洪水开始,中东开始游离于美国控制之外,拖鞋军甚至能受搓武器,直接把红海航线的控制权给抢到了自己手中。

这意味着全球贸易中最重要的航线老美控制不住,海权旁落,也就是霸权旁落,那么老美还有什么资格在全球征收超额金融税呢?

在俄乌冲突和巴以战争之后,东大的真实实力已经开始被全世界看到。

最近中国超高音速武器被全世界热议,嫦娥六号以31马赫的速度从月球背面回家,假如它是武器呢?这速度,谁能防得住?

按照东大的个性,能给大家看的是31马赫,必然有更快的藏着掖着。

美国国防部都已经公开说了,在超高音速武器面前,美国从前的一套武器体系全部都过时了,什么航母编队,不过是移动的棺材罢了。

天下武器,唯快不破。

说白了,强大的武力才是一切霸权的根基。

现在美元指数依然在高位,汇率依然还在7.3一线,但这说明不了什么,看内核,那就是美国因为武力值不行,正在丧失金融霸权。

中东国家的军官来东大齐聚一堂上了个培训班。

这一番折腾,还有人会请美帝过去帮忙保护自家的安全吗?

美国失去中东,石油美元必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

现在大选里两个八旬老翁,一个胡说八道,一个如同梦游,请问谁上台能真的MAGA?

这才是世界的大趋势。

至于美国现在在国内逮住润人死里宰,逼着瑞士银行交润人们的资产清单,这都是在挖自己金融霸权的墙角,以前总要装作什么私有财产神圣,来忽悠大家把钱往美利坚润。

现在眼看金融霸权要旁落,那么当然关门打狗,先把润出来的一锅端了再说。

这波骚操作,当然会逼着很多润出去的钱加速回流东方。

这就是为啥在美国坚持不降息的情况下,流入中国债市的资金还在创纪录的增长。

这几年,央妈最怕的就是市场上没钱。

为了保证流动性,各种工具不停的用,咱也不举例了,自己去看。

之前还有人拿M2的总量来说事。

其实是有超宽松预期的。

因为央妈要扛住让房地产能软着陆,平稳过度,不至于闹出债务危机。

但现在,央妈竟然要在国债市场上回收流动性,这说明什么?

说明现在资金可能比我们预料中的更宽裕,而这些资金都往债市冲,钱太多了,逼得央妈喊话要出手做空国债了。

这是逼着资金做点别的呗。

还有人说,买国债的钱再多又如何,债市上流动性再好又如何,你大A不照样萎靡?

恩,对对对,你们说的都对,但你看看老美的经验,当开始QE,市场上资金充裕之后,大盘照样还会砸一下,跌一跌,但钱太多了啊,最后充裕的资金还是会推着股市向上走的。

大家可以复盘一下2020年,特朗普宣布救市无限QE后,美股的走势。

财富东流是大趋势,毕竟现在能给财富提供保护的体系,西大势微,东大强势,那么聪明钱会怎么选?

别太着急,咱们作为普通投资者,也得学着点战略定力。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7-5 10:07
中金天之娇女的殒落!背后真相让人唏嘘!


尚本谷主 尚本谷 2024-07-04 21:54 江苏

不知从何时开始,成了这个时代“超偶发”现象,时代尘埃落到个人头上,都是不可之重。

7月3日开始,中金一位美女员工自杀的事刷屏,关于自杀原因的真真假假与是是非非,于悲伤沉重之外掀起轩然大波。

离世的女子是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的员工,94年出生年仅30岁,据说还怀有身孕。

随着关注度的提高,这位女员工的各种信息曝光,更令人唏嘘。不得不说,看履历这就是个“别人家的孩子”的范本,从小优秀到大。

不仅履历优秀到令人咂舌,还是个形象气质俱佳的美女。除此之外,她还是个非常有才情的女子。

曾经她的生活很有品质,航海环游过多个国家。在绘画上也很有天赋,可以轻轻松松完成课业,拿到A级评分。

她的文章写的文采斐然,从文字看也并没有小女人的伤春悲秋,反而流露出智慧女性的豁达与释然。

实在难以想象,这样一个美貌智慧兼具,见多识广的高知女性,为什么在如此美好的年华,失去了生存欲望?

关于她跳楼的原因,目前网上流传降薪退钱说,房价下跌房贷不堪重负说,孕期抑郁说。

但目前中金公司已辟谣,她的死跟公司无关,更多是自身原因。所以在我看来,更应该是多种原因的合力,导致她被生活和心理的重负压弯了脊梁,击溃了信心,最终上帝给她关上了希望那扇窗,使她抑郁离世。



图片


日前,谷主看到生活在上海的一个中产家庭,丈夫由于事业失败欠下巨额外债而自杀,撇下妻子和一双儿女,她们无力维持曾经光鲜富足的生活,只能离开魔都回到老家县城,在沉重的经济压力和抑郁情绪下艰难地谋生。



危机面前,最缺少安全感的并不是头部的富人,也不是底层的穷人,而是看似精英面孔却高不成低不就的中产。



中产的脆弱在于负债和预期幻灭,经济下行阶段他们是受冲击最大的群体,失业、降薪或者破产都会直接导致阶层坠落,由此生出的不仅是经济压力,更是精神和心理上的重挫。



金融业降薪潮是一种必然,头脑稍微清醒点的从业人员理应能够预测到这种趋势和结果,因为大环境下没有哪个行业领域可以独善其身,除非占有绝对垄断地位。



不仅金融从业人员难,别的行业领域更难,每个人的力量都太过渺小,根本无力抵抗时代洪流的冲刷,几乎无处可逃。



陷入困境时,往往会促使着人去思考,去辨析,去洞察生命的真谛,若过度悲观钻进死胡同就是万劫不复。



很多时候,人需要皮糙肉厚地活着,摆脱那些不切实际的执念。



天要刮风,娘要嫁人。很多事情大势使然,与个人努力没有关系,并且越努力越容易不幸,越理性越会感到压抑,与其作无谓的较劲,不如放过自己,恣意地躺平,爱咋咋地。



躺平不是懦弱,不是投降,而是一种生命的韧性,以及对于现实的蔑视。



那些看似神圣重要的东西,你越是仰望越会产生压迫感,越是高傲地蔑视越能让自己释然。



图片

大家应该也发现了,今年面向金融行业的高压反腐前所未有。所谓的降薪只不过是整治金融行业的一个前奏而已。



平心而论,金融行业本身直接创造财富吗?并不。那么他们为什么可以拿动辄上千万、数百万的年薪?像平安、泰康这样的保险公司,甚至大几千上亿的年薪,凭什么?



无非是他们把国家和人民赋予他们的垄断地位或政策红利当成自己的能力和本事了,如果让他们去经营一个民营企业或同台竞技,估计一个月5000都不值!



所以金融行业别说降薪,就是退薪都是应该的。但我们必须要把高管与普通员工区分开来,降薪降的应该是高管的高薪,金融民工收入其实并不高。



那么国家为什么要对金融行业动刀呢?一方面这些年高薪争议引发民怨了,另一方面是因为精英都集中在了金融圈,有的甚至变成了金融蛀虫。



通过高压反腐和降薪退薪,让金融行业从香饽饽成为狗不理,才能实现人才向实体向工业领域转移,这就是历史周期率中的“抑经重工”。



现在经济怎么样其实大家都有数。虽然说没有那么糟糕,但确实也没那么美好。我们在防止两个极端的同时,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正视目前所遭遇的困境。



在经历了土地红利和人口红利之后,我们正在迫切地寻找第三个经济增长点。这个窗口期可能会很短,也可能会很长,但相信都是阶段性的困难,是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与蜕变。



图片


我们反对唱衰经济唱空国家的悲观论调,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报纸糊墙脱离事实的过度自信。两种倾向都不可取,对此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坚持实事求是、稳步发展。



在经历了土地红利和人口红利之后,我们正在迫切地寻找第三个经济增长点。



这个窗口期可能会很短,也可能会很长,但相信都是阶段性的困难,是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与蜕变。



从长期看,我们应该基于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建立这样一种乐观。



在人生的渡口,每个人都将是一个孤独的摆渡者。在经济增速趋缓,收入不断下降,灵活就业越来越多的大环境下,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只能是自渡。



如果中金高薪女员工传言为真,在预期收入降低的情况下,就应该放弃购买豪宅这样的非理性消费支出。对我们来说同样如此,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透支预期就是在赌命。



在可能会出现的很长一段时间的经济放缓周期里,我们必须要有更好的规划和克制。太多人都是错把趋势当运气,把运气当能力,认为楼市股市只涨不跌,怎么可能呢?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我们能生活在这个时代完全是因为命好罢了,但也不能保证就会一直好下去。总有用透支的时候,那就是被现实教育的时候。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接受现状,提高面对困境的抗压能力;一方面也要升级爱的能力,珍惜现实安稳,珍惜自己和家人目前拥有的一切。



福不可享尽,财不可占尽,功不可贪尽。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求缺不求满,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7-17 16:21
终局!金交所即将“清零”


老范 米筐投资 2024年07月17日 07:03 河南

7月5日,四川省金管局发了一则公告,为落实国家金融监管要求,四川金融资产交易所有限公司主动申请退出交易场所行业,不再从事交易场所相关业务。

图片
图片来源:四川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官网

这也意味着,四川省内的金交所,正式“清零”。

同时,官网还发布了另外一则公告,进一步对各类“伪金交所”高度提示风险。

图片
图片来源:四川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官网

在四川省内金交所“清零”之前,自今年3月以来,已经掀起了三波金交所集中关停潮。

第一波,3月25日,湖南、辽宁、西安、重庆等4地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发布公告,取消各自辖内金交所的业务资质。



第二波,5月10日,山东、吉林、江西、青岛、深圳等省市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发布公告,宣布取消辖内5家金交所的业务资质。



第三波,6月21日,广东、厦门、宁波、天津、山西、黑龙江、河南、海南等八地金融管理部门集中发布公告,宣布取消辖区内8家金交所业务资质。


金交所,野蛮生长,在灰色融资地带游走多年,似乎“无所不能”,如今终于要偃旗息鼓了。

未来趋势很明显:

一个时代落幕了,曾经呼风唤雨,甚至一度让一些家庭倾家荡产的“金交所们”,正在迎来“团灭”倒计时。


图片



可能有些人,并不知道金交所为何物。

金交所,全名叫金融资产交易所,是由地方政府批准设立的综合性金融资产交易服务平台。

它的诞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1999年,为了严控金融风险、降低银行不良率,财政部审批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负责国有四大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

一直到了2009年3月,财政部颁布《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规定“为非上市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交易专门设立交易场所”。

也就是说,各省可以自行设立各自的产权交易场所,金交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2010年5月,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有限公司成立,也就是第一家金交所。

此后,全国各地方金交所如“雨后春笋般”疯狂生长,巅峰时期全国金交所数量超过了100家。

近年来,金交所为什么饱受争议,甚至一度被称之为“民间金融毒瘤”?

当时金交所的设立初衷是,承接非上市国有金融企业产权转让,处置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方便小微企业融资等等。

但后来逐渐“走火入魔”,乱象丛生,不但没能有效履行初衷,反而成为一些地方ZF和企业的灰色融资工具。


一些金交所仗着地方背书,太没底线了,什么风险?什么封控?

说白了,我就一平台,对底层资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有钱赚,哪管身后洪水滔天。

他们把一些资质欠缺、评级较差的资产、应收账款等增信打包,卖给投资者,吸引人的无非是高收益。

比如,某天,某银,某植等等的暴雷……,背后都有地方金交所的影子。


再各方的增信和催化下,金交所们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了非标定融的繁殖基地,成为了金融风险的“发源地”。

真应了一句话:屠龙者终成恶龙。


图片



复盘金交所的历史,起起伏伏,也可以说是大起大落。

尽管最早脱胎于“国有不良资产处置”,但其真正崛起和野蛮发展,是在深度参与地方城投资产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资产证券化交易之后。

金交所可谓是:左手地方城投债、右手互联网金融,踩上了风火轮。

通过充当上述资产的流通平台,金交所成为金融交易“隐形”助推者,由此引申出的灰色交易产品,将巨大的金融风险暴露在普通的投资人面前。

这里多少有点敏感,笔者就不多做讨论了。

早年间金交所多为纯国资或者国有控股,股东大部分是交易所所在地的产权交易中心和国有金融机构。

后来互金平台与金交所合作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成为金交所的股东,另一种是成为金交所的会员。

后来百度金融、京东金融、阿里巴巴、360金融、恒大、万达、中植等名字也都出现在不同金交所的股东名单上。

说白了,有了金交所的牌照,P2P们多了一张“免死金牌”,很多东西就变得“合规”了。

2015年前后,互联网金融企业与金交所合作,将非标投资包装成名义上的私募、融资计划、定向理财计划等产品,违规降低投资门槛。

据统计,从2015年到2017年,就有超过20家互金平台与金交所合作推出过产品。



紧接着互联网金融平台行业的整顿,CT们的暴雷也迎来史上最严监管,再后来就是......


图片



虽然金交所最早的初衷是处置国企的不良资产,但即便地方政府同意设立后,交易不良资产还需获得财政部授予的相关资质,其实拥有这一资质的金交所少之又少。

说白了,正儿八经有金融牌照的金交所可以说寥寥无几,更不用提很多伪金交所,也就是说大部分都是“裸奔”上岗。

搞笑的是,金交所似乎成为了一张没有牌照的最强牌照。

在赚钱效应下,各地政府纷纷跟风,开办自己的金交所。

很多地方为其大开绿灯,尤其是金融市场落后、金融资源欠缺的省份,一省甚至搞了多家金交所,比如贵州省最多的时候曾有多达七家。

地方金交所泛滥走向疯狂,后期成为众矢之的,监管缺失或者不作为难辞其咎。

2019年以前,当时的金融监管采取分业监管模式,也就是我们讲的一行三会。

三家各司其职,而金交所似乎处在一个“三不管”的模糊地带,谁都不好直接伸手去管,长期处于监管“半真空”状态。

它可以说是,一个游离于一行三会监管体系之外,“特立独行”的金融市场参与者。

而地方,作为金交所批准设立者和地方监管者,站在他们的角度,可能更希望依托金交所平台“谋发展”,至于“监管”和“风险”......

利益是最牢靠的同盟,谁又会自断财路呢?

咱说句不好听的:一个人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7-23 11:44
中国的经济到底是好还是坏?


原创 纯科学 纯科学 2024年07月23日 08:03 河南

一、从中国自身角度看的中国经济

在上期“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远远超越美国”一文里,我们从经济总量不同测量方法的差异角度,对中美经济进行了分析。至少从数量角度和购买力平价角度,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远远超越美国。本篇我们谈一下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
很多人说现在中国经济很不好,这个该如何认识?

首先,人们什么时候听到过有企业和个人说“现在经济实在是太好,我赚钱赚得都不好意思了”?过去我们确实有听人说过,那是某个银行的人说的。对干实业的人来说,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嘴上都会说“现在生意不好做”;生意不好的时候,当然更会说“现在生意不好做”。过去几十年间,有哪一年不是月月甚至天天都有企业倒闭的?后面我们会谈到,现在中国经济的确遇到一些特殊的困难,但如果从各项能够相互交叉验证的统计数据上看,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困难到值得特别大喊大叫之处。2024年GDP增长率5%,无论从各项产品产量,出口量,进出口总值,贸易顺差,发电量、用电量,货运周转量等,都说不上是一个特别差的状况。尤其上半年入境外国人14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这能说差到哪里去吗?而像2024年1—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969亿元,同比增长3.7%。这个确实说不上太好,但要说差到什么特别严重的程度那也说不上。

其次,任何时候不同行业的景气周期和状态差异是非常大的。如果你现在看中国的汽车尤其新能源汽车行业,他们天天在招人,产销量增长率不到50%甚至不到100%以上都不好意思跟人说话。这个行业的人好意思说他们生意不好做吗?最多只会说“今年再也不能客气了”。

不同的行业表现差异是巨大的,任何时候总有一些行业状态不好,甚至有些行业会被淘汰离场。我过去在通信行业,就见证了电报和寻呼行业淘汰离场的过程。那个用“经济状况不好”来形容都太弱了,那是“完全消亡”。但能因此说当时整个通信行业都是这样吗?当然不能。

现在,是轮到房地产业、金融业真的处于相对不好的状态。这是中国经济中的某一些行业确实不好,而不是整个中国经济不好。但中国经济学界,能够在媒体、尤其财经论坛上有话语权的人,大多数其自己的主要利益点都在金融和房地产上,他们当然会特别地说现在经济形势太不好了。所以,现在关键问题是中国财经媒体和财经大V们经济形势不好。同时,房价不涨、甚至下跌,拥有房子的人就感受不到天天涨房价带来的财富增长乐趣。如果下跌心里就更不舒服了,这就造成说中国经济不好的声音相对原来更大一些,听这个话的人也会多一些的原因所在。

过去房地产特别好,房价天天涨,企业房租负担日益加重、不堪重负、生意真的不好做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嘴上说生意不好做的,但远不如现在声音更大、也远不如现在听的人更多对不对?

第三,现在中国确实面临特殊时期的一些特殊困难,就是美国对中国的经济施压越来越疯狂,极尽全力地想把中国的产业向外转移。但美国从来也就没让中国舒服过,对中国的折腾什么时候停止过呢?所以,说特殊也可以算特殊,说特殊到哪里去也说不上。

所以,如果仅仅是从中国自身角度来看,问题永远有,今年并非就特别地多。只是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有。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很多经济改革的新思路,这个我们后续会分别地专门讨论。

我前面的文章“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远远超越美国”发表后,得到众多网友的热烈反响,搞清楚了一些过去一直迷惑的问题。但也有一些网友疑惑:为什么我们不低调一些,要去说美国经济不行了呢?闷声发财不好吗?

事实上,中国过去一直就在尽最大可能地隐藏自己的经济实力,我们在很多统计GDP的数据指标上就尽可能地采用了更为保守的方法。所以,如果只是从中国自身经济角度看,把中国经济说得低调一些倒真的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中国并不是美国那样主要靠金融的信用经济模式。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当前正面临着与美国霸权的终极对决,这就涉及到:在这场终极对决中,我们有效保护自己,给对手一击毙命的关键战略和策略是什么。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二、信用经济 —— 信则有,不信则无



该如何理解美国经济的本质呢?我们都知道它主要是靠金融。

其金融业的本质是什么呢?主要是靠美元。

美元的本质是什么呢?是一种纯粹的信用。

信用的本质又是什么呢?那就是:

信则有,不信则无。

这就与中国主要靠实业,靠生产力的经济本质完全不同。主要靠生产力的经济,你信,他在那里;你不信,他还在那里,不增不减。

这里,我突然想起仓央嘉措的诗,用在描述中国经济身上正好。

《见与不见》

作者  仓央嘉措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但对美国的经济来说,那事情可就完全地不一样啦。说中国经济好,那就等于说美国经济差,是必须要尽一切努力进行打压的。由此也该明白为什么中国社会有那么多“牛粪党”,就是只要任何人稍微说一点中国经济正常的情况,就一定要用“吹牛”之类的词语进行疯狂打压的。其实,说中国经济好或者不好,对中国本身来说还真的是无所谓。你信,或者不信,中国的生产力都是那么多,无所增,亦无所减。但对美国来说,那可就命运关天了。

《信与不信》

仓又加错

你信,把钱存到我这里,我喜。

你不信,不把钱存到我这里,我悲。

你信,用美元交易,我赚。

你不信,不用美元交易,我赔。

你信,用美国芯片,我卡。

你不信,不用美国芯片,我卡不住。

你信,美军就能吓住你,你跪。

你不信,美军再也唬不住你,你不跪。
你信,美国信用就在那里,我经济增。

你不信,美国信用就不在那里,我经济减。

你信,高科技人才奔美国而来,我科技强。

你不信,高科技人才离美国而去,我科技弱。

你跟,美国股市涨,你的钱就在我手里。

你不跟,美国股市涨不动,你的钱就在你自己手里。

相信我,或者让我远程养殖你,默然相骗,寂静欢喜。

所以我们就知道,为什么现在美国经济统计数据造假越来越严重,为此还在去年改变GDP计算方法,现在所有经济数据相互之间都对不上。只有GDP在高速狂涨,但用电量、税收等关键性的指标不仅对不上,甚至还在下降。很多经济学家在说美国经济很强劲,股市很强劲,可是股票指数主要就靠七姐妹支撑,甚至主要就只是靠英伟达一家在支撑。支撑这个股价的背后核心因素,是一般人甚至专业群体的人根本搞不明白的大模型人工智能。

所以,美国霸权什么时候崩盘,不再有薅羊毛的能力,变成一个“正常国家”?—— 当全世界不再相信美国霸权的时候。



三、美国政治进入折腾新时代



特朗普在被刺杀未遂后,感觉已经锁定胜局。如果特朗普再次当选,反正已经只剩一个任期了,可以随便放开了在外面折腾。上次他当选时,因为竞选时女儿伊万卡强力支持,当选后女儿女婿把控一下,不靠谱还能稳定调整一下,变得靠谱一点。这次可是十几岁的小儿子、大孙女来支持竞选。

图片

强力支持竞选的特朗普大孙女卡伊·特朗普,人气爆棚,她是特朗普长子小唐纳德·特朗普与前妻凡妮莎的长女。而小唐纳德·特朗普又是特朗普与第一任前妻伊万娜的长子。
图片

支持特朗普竞选的另一个强大主力是小儿子巴伦·特朗普,他是特朗普与现任妻子梅拉尼娅所生。
那小唐纳德.特朗普的现任是谁呢?有是有,只是名义上还算是“女友”,不是正式的妻子,所以就不说了。
稍等会儿,抱歉,可能读者现在脑子有点晕,关系的确比较乱,请先停下来仔细地厘清楚一下,如果有必要去认真看一下特朗普的家谱关系图以后,再继续往下看。

按美国的政治习惯,副总统只是一个备胎,只是在总统有意外时来接替。主要还是总统其他内阁成员起作用。所以,万斯虽然在前几天被宣布作为副总统竞选搭档后备受瞩目,但可能在特朗普当任后实际影响一时半会儿还体现不出来。现在美国政治最大的悬念其实不是谁当选总统,而是一个让人非常迷惑的麻烦问题:前一次当选后论功行赏,是伊万卡(也是第一任前妻伊万娜所生)和她老公相当于组阁了总统办公室。本来上一次伊万娜就有些忍不住要冲上台了,但毕竟伊万卡已经成年,能自主了,伊万娜不好说什么。

可是如果这一次特朗普再次当选,论功行赏的话以后总统办公室该如何组阁呢?直接参选、都只有十几岁的大孙女和小儿子不可能出面组阁,连投票权都还没有呢?可是这俩孩子背后可是有一堆不同级别的前任和现任的复杂关系,实在想不明白他们怎么坐在一起垂帘听政呢?

上一任是人家伊万娜的女儿伊万卡头功,这一次又是人家伊万娜的大孙女卡伊头功,这可是再也压不住了啊!很麻烦、很麻烦的!

反观民主党一方,现在拜登退选,现任副总统,印度裔美国人卡玛拉·黛维·哈里斯基本已经确定被推举为下一届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如果经常莫明其妙大笑不止的哈里斯当选,会更善于从整个美国内部进行折腾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对于已经病入膏肓的美国来说,明年无论如何都免不了进入最疯狂的折腾期了。



四、印度人的出头机会到了



把美国搞下去,中国成第一,印度就成第二,“三哥”的帽子就可以甩给美国人了。所以,印度人在从内部折腾,让波音飞机的舱门顺利地从天上掉下来,又让航天员到天上却回不去了。

印度人感觉这么干效率可能还是不够,就把微软的操作系统直接给干崩,整个社会停摆。虽然这个事情最后代码上定位于CrowdStrike的第三方软件升级导致,但这么重大的基础安全软件升级故障,并且很容易检测出来的最高级别的BUG,为什么微软没提前测出来呢?

图片

世界上最大的彩蛋。拉斯维加斯“MSG Sphere”,高约112米,宽度约157米,面积达54,000㎡,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球状建筑。由设计公司Populous设计,整个建筑的建造成本高达23亿美元。2023年6月刚刚投入试用,一周年之际就被搞出一个人类电脑有史以来最大的蓝屏。
图片



图片

这个建筑本来应该是这种效果的。这个球的内外LED是由加拿大SACO Technologies承包提供,但真正的屏幕控制系统是由中国洲明科技提供,LED屏幕也是中国生产,连内部的显示驱动和控制芯片都是用的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设计的ICND2200芯片。
中国人在帮助创造和建设,美国人和印度人却在玩命地折腾与相互折腾。他们这么能折腾,牛粪党们能有本事拦得住吗?你们没这个本事吧!?


五、不要在大坝倒塌风险最高的时候去大坝上“享受美景”



我们不能像印度人那样直接对美国“篡党夺权”后,再从美国科技产品和企业内部进行折腾,但也不能去做冤大头对不对?现在有人死命地想让别人去填大坝的漏洞,作为中国人,不要在大坝快要溃堤的最后一刻,一定要跑到大坝上去“享受美景”。一切崩溃都是一个瞬间突变的过程。即使最坏情况下大坝没有崩,对你来说只是钱多赚一点少赚一点的问题;但如果不理解,那是你活得下去还是活不下去的问题。即使不崩,你也必然会去面临不断高涨的反华压力。

这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让人们准确理解当今世界经济真相的原因和根本价值所在。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7-23 11:45
法国人说,巴黎奥运会是中国人举办的


原创 zhoubotong 兰香湾 2024年07月23日 08:38 江苏
文/周伯通

法国人在家里煮了一锅白开水,宣称要请五个朋友吃饭,一个朋友问要带点啥啊,他说,啥都不缺了,带点牛肉羊肉就好了;另一个朋友在电话中问,还缺点啥啊?他回答,啥都不缺了,就差点素菜,你看着带点吧;还有一个朋友在赶来的路上问,还要带点什么吗?他说,啥都不缺了,你在楼下带几瓶酒上来就好了。

图片

而且这顿饭还是火锅,所有的食材还只有华人超市有。

巴黎奥运会就是这样,你问法国总统还缺点啥,他底气十足的告诉你,“啥也不缺了,你只要带一个空调就好了。” 后来发现,无论哪个国家带的空调,都是中国产的。

法国人说,巴黎的奥运会其实是中国人举办的,就拿奥运烟花表演来说吧,说是要搞环保,不能放那种火药烟花,中国人就跳出来,你给钱,这一切交给我办!

中国带去了1100架无人机过去啊,这些无人机挂载冷烟花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上演了一场绚丽表演,时而变成奥运五环,时而变成奥运会会徽,时而变成高卢鸡,时而变成鸢尾花。

由于法国也是一个政治正确的国家,他们也是黑命贵的,有人就问,“能不能变成一群黑人在空中舞蹈?” 中国人说,这个很难办,无人机在战场上都发现不了黑人,你还让我用无人表演,太为难人了。

巴黎奥运会的体育设施也基本上来自于中国,你就拿兵乓球台来说吧,中国这次做了大胆的创新设计,表达了“中国的科技与法国的浪漫的水乳交融”,有的游客说,我看法国也不浪漫啊,这不要紧,你不浪漫,中国替你浪漫。

图片

这个比赛的乒乓球台全部采取的都是立体化设计,采用了减锐平滑处理以防止运动中的擦伤。‌此外,‌球台还配备了自带芯片的可变灯光系统,‌可以通过手机或遥控装置调控灯光的变化方式,‌为比赛营造独特的氛围。‌这个被称为“彩虹球台”,黑色为主调,‌粉色为配色,充分地体现了法国对黑人以及LGBT群体的包容。

法国每年的6月份叫“彩虹月”,巴黎、里昂、波尔多等许多城市也都披上彩虹装扮,用最绚丽的色彩热情迎接六月骄傲月的到来。彩虹月的活动也逐渐变成与其他节庆一样的欢乐节日,游行、音乐会、戏剧、展览…在音乐与舞蹈中尽情释放。

这玩意咋说呢,中国肯定不让搞,这违背传统文化的阴阳规律,阴就是阴,阳就是阳,当阳气上升为天,阴气下降为地时,就会出现天地交泰,万物向荣!若阴阳不分,乾坤颠倒,就会出现天地不交,万物不通,这种情况象征着小人道长,君子道消。

传统的法国人其实也看不下去,但是没有办法,不知道被哪些人带头搞起来的,中国人虽然不允许公开弄,倒是中国也是个最大的受益者,鲜艳的彩虹色系或印有彩虹图案的T恤、连衣裙、衬衫、短裙、鞋、帽子、首饰、箱包等等,要么是义乌发过来的,要么是河北白沟那边做的,你彩虹一次,你骄傲一次,中国的口袋就鼓一次。

这次巴黎奥运会的吉祥物也是中国产的,据准确的消息,80%都是义乌生产的,这个吉祥物的名称叫“弗里热”,我看应该叫“肺里热”差不多,三十七八度的高温,法国官员却说,“一点也不热,你看我热吗?” 脸上确实看不出热来,但是从你的大喘气来看,你已经“肺里热”了。

据国内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1—5月,广州关区企业累计出口体育用品及设备15.9亿元。在制造大省浙江2024年前四个月,该省体育用品及设备出口超100亿元,增长24.8%,这些东西的去向都是到了法国。

赛场上的显示屏也都是中国造的,它和国外品牌不同,科技感更强,中国人玩这些东西都玩出花来了,根据现场情况改变画线布局,改变地板颜色,实时显示比赛数据、镜头回放等,在显示屏上搞裸眼3D都可以!

要说巴黎奥运会上的中国东西实在太多了,奥运村的懒人沙发,接客的电动巴士,运动员的服装,场地的自行车,乃至各种售卖的小配件,据说奥运会比赛的时候,外面还有美食街,在法国的华裔准备去那卖臭豆腐、铁板鱿鱼、凉皮凉面、钵钵鸡、山东杂粮煎饼啥的。。。

法国前议员伊夫·杰戈对此非常不满,他对巴黎奥运会吉祥物由中国制造感到非常愤怒,他认为这是对法国制造业的严重伤害。他说,应该由法国国内企业来承担更多的生产任务。

在回应这一争议时,经济部副部长坦诚地承认了法国制造业所面临的实际困境,他强调,法国确实无法在短期内大规模生产如此数量的吉祥物。如果所有吉祥物都是在法国本土生产,每个吉祥物的售价将高达50欧元,而中国生产的,只卖几块钱。

法国人说,全球各国来的参赛人员,中国人最多,也就中国人最纯,因为你一眼就能看出他们是中国人,而其他欧洲国家的、美国、法国的,来的运动员花花绿绿,赤橙黄绿青蓝紫都有,你以为是突尼斯的,其实是法兰西的,你以为是乌拉圭的,其实是意大利的,你以为是印度的,其实是毛里求斯的,还有的人,也不知道是男的还是女的,膀大腰圆的,还穿着个高跟鞋。

只有中国人的团队,看起来清清爽爽,像一个正常的人,那这场比赛,注定了中国人是主角了。

法国人说,既然搞的是巴黎奥运会,但什么东西都是中国的,这又有什么意思呢,即使法国没有采购的,让各国自带的空调、家纺四件套啥玩意,不也是从中国的嘛。与其这样的麻烦,那法国巴黎的奥运会不如在北京鸟巢举办,法国出个租金,冠名为“巴黎奥运会”就行了。

图片

我觉得这个法国人的建议很好,只要举办国愿意出租金,每届的奥运会都可以在中国这里租借场地来举办。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7-28 08:22
中信建投的保时捷少爷给濒死的金融行业彻底盖上了棺材板


财大易晟金融学院 2024年07月27日 20:47 山东

昨日中金晒高薪,
重拳出击泪沾巾。
少爷不知降薪苦,
隔岸犹炫高尔夫。
中信建投摊上事!实习生炫富,信息量极大...
今天下午一个券商大瓜的视频刷屏社区网络,这个视频信息量不可为不大。
视频中,实习生开的保时捷,百万起步;打的是高尔夫,奢华人生。
或深谙互联网传播要义,楚乔同学的视频封面信息量很丰富:
既透露实习的单位是头部券商“中信建设证券”,又展示主人公“身着深绿色西装身姿挺拔的自己”,还有一般人很少能接触得到的投行工作环境。
图片
根据楚乔同学的视频,实习的生活是这样的:
早上开着保时捷来到国贸,十点到公司打卡,来杯咖啡准备开工,分享正在关注事情,包括“再融资收紧””望圆科技先锋项目启动大会材料”” 海柔创新项目财务诊断报告”。
然后来到国能信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项目上,再去IPO会议室学习一下,分享一波上海银行某支行的询证函,接着就下班了。
楚乔同学下班后生活也很精彩 ,先打个高尔夫,晚上再约场羽毛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看了视频,又是被自己帅哭的一天。但是,这位实习生除了炫富,还晒出了建投的公司内部信息,透露了客户内部资料,可以说问题非常严重,比如IPO的几个项目被泄露(望圆科技、海柔创新、国能信控)。
图片
根据最新消息,高层非常震怒,不仅实习生要被开除,招进来的人可能也要摊上事,甚至连带建投自己。
图片
这件事已经不是降本增效那么简单。当然,实习生明显带资进组,又是一个地主家的傻儿子,关键的问题,建投要长点心了。
图片
金融行业已经这么困难了,金融民工们不能再被这些地主家的傻儿子拖累了。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情况基本上就是把业务搞死,最后全程累死累活干活儿的牛马来背锅被裁员,VIP依然是不动如山。
图片
图片
图片
就此,财联社记者连线该实习生,其表示,“近期,本人上传至公众媒体的个人生活视频,并被不实猜测和杜撰。目前网上有关对本人身份的讨论,均为不实信息,本人父亲系王超,已退休。本人已经深刻认识自己行为过失,对自己的过失深表歉意。本人在发现自己的问题后,已第一时间将相关视频从个人账号上撤下,也恳请大家不要再转发,我会从中深刻反省,汲取教训,也恳请大家给予谅解!”

自2022年7月份,中金公司员工被亲属在社交媒体秀出高薪引发巨大舆情之后,国内证券公司大都对于员工的个人社交账户管理进行了严格要求,亦有券商对于实习生社交媒体账户管理提出了纪律要求。
记者从多家券商处了解到,“管理好社交媒体账号”是证券公司招聘实习生的基本要求,有的券商招聘人员会先行检查实习生微信、微博、小红书等社交账号,对于乱发动态的,一般不予录用。
“券商现在已经处于风口浪尖,为了防止不必要的舆情发生,如果应聘实习生社交账号内容非常活跃、随意,后续发生舆情的概率会相对较高。有鉴于此,这一类的实习生,我们一般不会录用。”某券商资深人士告诉记者。

受访人士同时提到,实习生社交账号管控难度较大。“正式员工社交账号尚且时有问题出现,实习生账号管控难度更大。我们只能提醒实习生不能乱发动态,但如果其舆情风险意识过弱,执意发布,我们往往也无计可施。”
亦有人士透露,证券公司存在为数不少的“小黑工”,即非公司规范招聘渠道入职的实习生。此类实习生前期考察相对较少,其接收到的来自券商人事和行政部门的注意事项提示等因故不充分,存在管理疏漏,出现舆情风险的可能性相对更大。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8-12 11:06
有个问题,研究了一晚上都没搞明白,求教


原创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4年08月11日 06:35 北京

这几年,总是看到政府数据出来之后,有新闻说“超过预期”“不及预期”,然后就如何如何。
周五晚上拒绝了聚会,周六干完了活,晚上在家里自个随机生成了些洋酒,真就是随机,就是下面这一格,以及没拍到的随便组合。洋酒适合加冰,所以度数降到30度以下,还可以随便组合,无论惊吓还是惊喜,终归是“不确定性”,这很有意思。
图片

于是,喝酒这事就找到了更高大上的借口。
在小镇的想法里,对复杂的人类经济活动进行提前判断,这起码是“半神”才能做到的,以目前的人类经济学理论或者模型,压根就不可能有准确判断,一切判断都是概率,既然判断根本就不准,甚至还不如掷筛子,那凭什么拿所谓的“预期”作为基准?
所以小镇就想搞清楚,这个所谓的“预期”到底是何方神圣,凭什么因为现实跟这个预期不符,就硬说现实出了问题,凭什么不是这个“预期”错了呢?
于是这一晚上就报销了,“卷卷”难得在大晚上躺平了,不用守夜了。
图片

小镇最核心的质疑是,种种对于经济的判断是基于西方经济学,先不说到现在西方经济学都无法解释“中国奇迹”,就说西方经济学越来越精致,看似研究宏观,实质已经越来越微观。
而且一般做出预测的往往是金融投资机构,但是投资什么时候是一个预测的游戏?投资一直是一个概率游戏啊,谁是靠预测搞投资?
就比如美联储今年是否降息、什么时候降息?
这个问题极为宏大,影响因素极多,说得直白点,哪怕说好了要降息,但是如果鲍威尔突然进了ICU人事不清,会按照预定计划降息吗?
美联储是否降息,市场上一直就是以概率进行判断,所谓概率,只要不是100%又或者0%,有什么本质区别?
说白了除了发生历史性的巨大变革,其他波动绝对达不到100%的确定性,所以,绝对不能把对宏观的认知,去直接应用在微观。
美联储是否降息、什么时候降息,这就是一个微观问题;
世界格局的变化、工业或者智能革命、中国崛起等等,这是宏观问题。
任何人如果只拿宏观问题去分析美联储是否降息,无论他说的多么动听,都不专业,更不可能因此做出正确的判断,因为宏观太过复杂,定向的选择某几个宏观因素,必然意味着忽略了更多的宏观因素,这不过是看起来更科学地赌命罢了。
所以,所谓预期到底怎么来的?
金融圈的大佬也在质疑。
美国投资大师、华尔街大佬、橡树资本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上个月就发表了一篇备忘录,主题是“愚蠢的确定性”。
这篇备忘录从七月初纽约时报的报道开始,这篇报道引用拜登的一位幕僚的话,说丝毫不怀疑拜登会胜选,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当然,霍华德·马克斯并没有去纠结拜登到底会不会胜选,也没有去嘲讽这种判断。他把注意力集中在,是什么让一个人,而且是有很高层次的人,去100%的相信一件事。
跟小镇开头提到的“预期”是类似的。
随后霍华德·马克斯举了很多预期失败甚至截然相反的案例,就不多说了。
最终大佬认为,很多当时认为100%的事情,实际上很少能够成真,太多人高估了自己对未来的预测能力,而且就算事件真的如预期一样发生了,哪怕100%命中,但是市场的参与者的反应也不是确定的。
举个例子,就拿日股还有美股来说。
小镇年初就判断日本今年大概率要发生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会首先爆发在日本股市,起因是日元加息、美元降息,因此建议关注日本、美国货币政策调整。
提前半年预测到这种精度,应该可以了吧,现在看,显然是正确的吧。
美国股市就更别说了,小镇早就说过了,美国炒作AI概念就是为了支持股市,因此小镇判断如果投资美国股市还是有机会的,但是一定要抓住AI龙头股,而且要注意风险,警惕现实表现刺破AI故事泡沫。
但是实践中,往往走错了。或许是过于关注风险,所以干脆敬而远之,于是错过了几个月的暴涨;又或者只看到有机会,忽略了风险,于是正撞上了最近的暴跌。
其实这种所谓的“预期”,压根就不可信。
原因小镇在《全球金融危机已经不远了》《复杂问题简单化,还不如掷骰子赌一把》等文章反复说了,西方经济学越来越精致,把复杂现实简单化,最大的问题就是”理性人“假设,这种简单到失真的模型,仅仅在外部环境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还有参考性,但是外部环境变化大一点,错误百出。
中金的年度预测就是典型。一般年份正确率80%以上,但是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大的变化,比如2018、2020、2022、2023年正确率骤降,甚至全错。
所以,小镇对金融或者投资的思想是,不要去做预测,人心难测。
把重点放在概率上,基于不同的概率做出决断,当然难度大的离谱,如果能把概率游戏玩好的,有几个会在机构里打工?
最后,回到“预期”到底来自哪里。
小镇看了几十篇知网跟预期判断有关的文章,绝大多数文章,只提到”预期“,根本没说这个预期来自哪里,少数文章会提到,某某机构的某个人说“不符合我们的预期”,而从百度搜索来看,也没找到最初的预期到底来自哪里。
所谓的机构判断,本质上不就是那几个人定的,凭什么这几个人的判断就准确?有没有人统计过不同机构预期判断的准确率?而大机构预判,有多少是大佬参与?
最终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跟中国经济、金融有关的“预期”,往往来自于国外媒体,但是国外媒体的报道,大多数也不标明这个预期是谁判断的,就像是中国经济超过预期还是不及预期,主要根据西方媒体报道的主旨来,随便写、随便编。
应该不至于吧?
所以,小镇想请教下大家。
这个“预期”,是不是行业内众所周知,所以压根就不需要专门说?
还是说,哪怕金融行业从业者,也不知道这个预期到底来自哪里?
一个起码大众不知道来源的预期,凭什么就作为行情波动的依据?
研究了一晚上,没啥结果,出去溜达吃饭了。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9-3 12:43
极致内卷之下,拼多多挥刀自宫,“中国首富”是无法承受之重


原创 小萌王 汤山老王 2024年09月03日 11:31 山东

一个曾经说要帮助穷人的创业者,如今却成了中国首富,这个事听起来有点怪怪的。

最近拼多多和创始人黄峥成了舆论焦点。今年8月初,44岁的黄峥成了中国首富。他以486亿美元的财富,取代了2021 年以来占据中国首富之位的“瓶装水之王”钟睒睒。黄峥2015年创立拼多多,不到10年就登顶首富。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短短十几天过后拼多多高管们挥刀自宫,公司市值暴跌,黄峥的首富宝座屁股还没坐热,就直接被拉了下来。前几天坐拥中概股市值第一宝座的拼多多公布了二季度财报,这是一份足够亮眼的成绩单。拼多多二季度营收970亿,同比增涨85%,净利润344亿,同比增长125%,营收和利润增速确实都放缓了,但对比它的两个主要竞争对手:阿里巴巴二季度营收只增长4%;京东二季度营收同比仅增长1.2%。拼多多依然是行业内不可一世的存在。

可没想到在当天的财报电话会上,拼多多的管理层对自家买卖一通无情地猛泼冷水,致使拼多多股价下跌近30%,当天市值跌没了600亿美元,相当于跌没了1.5个京东,或者6个新东方。

在电话会上拼多多董事长兼联席CEO陈磊表示,当前拼多多的业务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一些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必然会让收入增长放缓,且利润逐渐下降的大方向是不可避免的。这还没完,管理层随后又补一刀,说在当前进行股票回购或者分红是不合适的,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也没有这方面的必要。

要知道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美团、小米这些海外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几乎都在加大回购力度,维护股价回馈股东。再看看拼多多,今年上半年就赚了600亿,赶上去年一年的利润了,之前投资者按照美国股市的逻辑给拼多多定价,现在拼多多高管却公然要按照中国股市的逻辑给股东分红,这样在公众面前疯狂砸盘,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有人说黄峥喜欢低调,打死也不愿意做首富。2020年时黄峥个人身价一度超过马云,位居富豪榜第二,当年7月他就卸任了拼多多CEO,同时减持股份,持股比例从43.3%下降到29.4%,再后来他又卸任了拼多多董事长。这一顿操作之后,黄峥身价大幅下滑,不再是富豪榜第二了。但今年8月,由于拼多多的股价在中概股中一枝独秀,黄峥直接“被迫”登顶首富了。

枪不一定打出头鸟,但一定能打出头商人。黄光裕、许家印、王健林、钟晱晱等,这些中国前首富们的人生都经历了各自的劫。之所以有首富魔咒,一方面,古今中外能成为首富的,大多不是循规蹈矩之人。他一定要彻底推翻某个行业原有的生态和规律,才可能成为首富。

比如王健林说过“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许家印说过“投资就要过山海关,谁不过谁后悔。”首富们往往不会循规蹈矩,甚至有些为了成功不择手段,只要想找到他们的“原罪”,大概率都能找到。所以中国首富能善终者,确实不多。

拼多多2018年在纽交所上市后,创始人黄铮就低调神秘起来,刻意规避外界关注,几乎没再接受过媒体采访,2021年互联网反垄断之后,他彻底退居幕后。因此很多人猜测,这次拼多多的自黑是因为黄峥不想高调,打死不当首富,所以要把股价砸下来。

这种说法没法证实,但也没法证伪。从结果看,拼多多股价下跌后黄峥确实结束了短暂的首富之旅。但高管们公开自黑,不惜打压股价甚至股东们撕破脸,这倒像是有意而为之,做给别人看的。这背后的目的就值得说道说道了。

仔细拆解拼多多高管的话,公司将投入巨额资金扶持高质量商家,大幅度减免优质商家的交易手续费,未来一年预计减免100亿元。这些话翻译过来就是,拼多多卷死商家的低价模式可能彻底玩不下去了,这个模式可以说就是拼多多的“原罪”。

一个月前,在拼多多广州总部,有几百位拼多多海外版TEMU的商家找上了门。TEMU横扫海外市场,海外手机下载排行榜仅次于亚马逊,它在海外也是老套路,不惜一切代价做到极致低价,且毫不意外,商户的利益依然是这个代价。东西卖多少钱,卖家说了不算,拼多多说了算。

首先就是类似于海选,先相中你的货,觉得有可能火,就猛砸流量砸成大爆款,但流量不能白给,你必须给出超低的价格,别的卖家要想胜出,价格还得更低,就这么一直卷下去,价格低到几乎赔钱干。到后来更狠,平台干脆直接帮卖家改价格,给卖家弹出一份自动改价协议,想要流量就得签,一旦签了就相当于授权平台直接帮你改价格,一天最多可以自动降价15%,如果这些你还能忍,最后还有“仅退款”等着你。

拼多多给买家推出“仅退款”选项的初衷号称是打击假冒伪劣,只要买家觉得货有问题,平台就支持买家不退货,只退钱,而且不需要卖家同意,弄不好卖家还要被平台罚款。就这么个极限压榨,哪里是惩治假冒伪劣,分别是中国版本的“零元购”。平台给一个“仅退款”选项,买家不会觉得商户很好,而会觉得是平台很不错,而且平台这招借花献佛不用付出一分钱成本,也不怕商户撤离,就像我们常说的那句话: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其实拼多多的商家们早就被极限低价和“仅退款”搞得苦不堪言。今年3月拼多多自营店上线了一款产品,但在短短半小时内这款产品被大面积疯狂下单,然后又遭到退款、差评、辱骂客服。于是店铺仅仅上架了一个小时就紧急下架了商品。

这场风波发生后,拼多多小二就公开怒斥这次诈骗行为,并表示将坚决诉诸司法机关。那么这些所谓的诈骗人是谁呢,其实并不是拼多多的竞争对手,而是在拼多多开店的中小商家们。拼多多的“仅退款”机制刚开始受到了买家的支持,但也催生了大量羊毛党。

不少商家的销售中,有相当一部分被羊毛党“零元购”了,极致低价之下卖家的利润一共才多少?网上有一个卖女装的商家称自己“618”活动向平台买了大量的流量,活动期间有1000万元左右的销售,其中380万销售被退货退款,另外有350万被“仅退款”,造成大量的亏损。无法忍受的商家们开始向拼多多说不,因此用炸店的极端方式来反击平台。

有人就说,干嘛非在这一棵树上吊死,去别的平台开店不就行了吗?当然可以,但关键是现在到别的平台东西卖得出去吗?这两年的经济形势,越来越多买家从其他平台转移到了拼多多,因为这里有极致的便宜。几年前对于一二线城市的中产来说,低价的拼多多,在他们眼里是很LOW的存在,但如今下滑的个人收入和下跌的房价,让很多人很焦虑,从抵制拼多多,到理解拼多多,加入拼多多。

2023年拼多多的活跃用户数就接近9亿。要知道我国14亿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2.9亿,18岁以下的儿童有3.6亿。就算算上重复账户,估计成年人中完全没有使用拼多多的其实不多了。我一位月薪好几万的朋友,在我印象中算是很追求生活品质的那种,去年也开始用拼多多购物,之前她是京东和天猫的铁粉,当她的房子价格跌了40%,虽然收入还过得去,内心焦虑也开始让她做出了无声的改变,购物主打拼多多。

极致低价加上仅退款,让钱包越来越不自信的买家们着迷。结果是拼多多过去几年的利润增速极其恐怖。2020财年第三季度才首次实现盈利,2021-2023财年,它的净利润就从77亿增长到了600亿,而今年上半年就赚了600亿,赶上了去年全年的利润,实在是夸张。

随着拼多多股价一路走强,甚至在公司体量远不如阿里的情况下实现了市值反超。但是看似一步步走向巅峰的拼多多,其实是正在走进一个死胡同。

首先,卖家们已经无法陪着拼多多无止境地卷下去了。在没有消费降级之前,对很多商家来说可以多个平台同时经营,其他平台的店铺主要收割中产和富人,同样的商品价格可以高一些,保证盈利。而在拼多多的店,即便卷价格,利润很薄甚至没有盈利,至少也能走个流水,挣出来一部分房租和工资。总之,整体还是有钱可赚。所以经济好的时候,商家们可以和拼多多携手走下去。

十个商家九个骗,十个顾客九个善,拼多多赌对了这一点,所以低价和“零元购”刚开始帮助拼多多弯道超车,但很多客户的善良没能抵挡住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零元购”和低价口口相传,使得中产们纷纷涌入拼多多,这给了拼多多极大的话语权,缺少话语权的商家们赚钱自然变得越来越难。可以说拼多多把买家们都吸引过来之后,卖家彻底失去了选择的可能。

这两天离老百姓最近的餐饮行业,也印证了极致内卷的现状。今年上半年,北京规模以上餐饮企业的利润总额同比下降近90%,利润率低至0.37%。也就是说,辛辛苦苦干一年营收1000万,利润只有3.7万,这老板还不如去工地搬砖挣的多,关键搬砖还不需要本钱。大家现在出去吃饭,为了极致省钱,都用各种团购、平台优惠券,这优惠是饭店们想给的吗?不是的,当流量被低价平台垄断,谁不愿意这么玩,就只能出局。

拼多多吸附了巨大的买家流量之后,卖家也被牢牢吸附在这里,大家更加内卷,价格低到几乎无利可图,甚至不乏因为“仅退款”被彻底搜罗走最后一个铜板,而平台却赚取了巨额利润,换做我,可能也会选择低调做人。拼多多在海外为什么能取得巨大成功?甚至能在短时间内挑战供应链管理已经非常成熟的电商巨头亚马逊?

向内压榨员工,向外卷死同行,向上绑架供应商,向下跪舔客户,这是最近几年跑出来的大企业的一个通病,也是未来中国企业出海的一大隐患——没有人想卷下去,但又不得不跟着一起卷。

内卷就像一场瘟疫,绝对会迅速感染所有参与者,尚未被感染的群体,能做的就是再也不和感染的群体一起玩了。大家有没有想过美国市场为什么允许日系汽车做大做强,却容不得比亚迪和“蔚小理”等中国汽车新势力的存在?是因为日系汽车性价比高吗?

我们中国汽车的性价比更高,我们用三万美元做出比他们八万美元还高的配置,正是因为性价比太高了,高得让他们害怕,比如让劳动者“自愿放弃”休息,提出996福报的马老师都得直呼内行,消费者是爽了,那本土的商家和员工呢?这就是为什么今年拼多多的是非如此之多。

此外,拼多多成为了宏观经济的反向指标,它越赚钱,说明人们越不敢花钱,经济越冷清,它的存在就像美女脸上的一个伤疤,显得如此刺眼和突兀。它去年底成为美股市值第一的中概股,被华尔街各路资本争相追捧,一个受益于消费降级的企业居然成了中国企业在世界的代表,这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来说,实在是一个尴尬的存在。我们堂堂大中华,一直以来对外都是钱可以不要,但是脸一定得要。

7月底,政治局会议第一次提出反内卷,反内卷就是反低价恶性竞争,谁是低价竞争的代表,大家心知肚明。拼多多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标签符号应该是感到了极大的不安全感,所以这次它劝退投资人,说大家别再追捧我们了,我不配。在任何国家,跟宏观经济做对手盘,都不会是一门持久的生意,这和巴菲特所说“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靠做空自己的祖国而成功”有点类似的感觉。

2016年拼多多刚诞生不久时,黄峥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把资本主义倒过来》,这篇文章就是他创立拼多多的底层逻辑。

他的想法是,当几百几千个消费者联合起来,说想要一件羽绒服,商家你愿不愿意生产,愿不愿意低价出售呢?商家一定会说愿意,因为商家获得了确定性,他用牺牲部分利润换来了这种确定性。在这个过程中,穷人的消费意愿变成了富人的利润,富人的部分利润又回流到了穷人身上。这就是黄峥所说的“把资本主义倒过来”。

拼多多打天下,靠的就是拼团,也就是把成千上百个消费意愿集合在一起,反向向厂商要求低价。这个逻辑的初衷是帮助穷人,让富人补贴穷人。可当拼多多走到了今天这个规模的时候,估计黄峥也感到困惑了。到底谁是穷人呢?是自己不断想讨好的买家,还是自己曾经想共赢的卖家?好像自己都说不清了。

时代把黄铮变成了首富,时代也给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9-13 11:01
大基建,也烂尾了!


原创 樱桃团队 樱桃大房子 2024年09月12日 20:47 广东

全国各地正在爆发一场基建停摆潮。
各地的高铁、地铁、公共交通等等陆续被叫停
首先是地铁,今年不少有城市传出,地铁被叫停的新闻。
2月份的时候,哈尔滨因为债务指标的问题不符合要求,地铁规划被退回。
3月份,青岛政府也透露,指标不达要求,14号线被叫停。
武汉,地铁 3号线二期工程停工了。
就连一线城市也在降温。
4月,北京地铁11号线二期线路发布了相关招标公告。北京地铁,缩水了。先前公示信息,线路总长由23.8公里,现在缩短至17.4公里,设站也从17座减少到14座,比环评报告的里程缩减近30%。
深圳地铁,也按下了暂停键。7月,相关人员表示深圳地铁14号线延伸至惠州暂无法启动建设。
高铁也如此,拟新开工的铁路变少,有些甚至纳入开工计划没有进展。
有的本应该2023年开工的结果到2024年,有些计划开工了但是可研没批复,有些压根还没启动等等,具体如下:
图片
还有些高铁站建成之后闲置很多年。媒体报道,全国至少有21个高铁站建成后,因位置偏远、周边配套不足、客流量低等缘故,处于未启用或关停状态。
图片
就连前段时间,媒体说,各地兴起了“人工运河”热,事实上真正开工的也没有几个。
图片
为什么各地大基建被叫停。
很简单,现在从上到下都没钱了,不能再支持买买买的不理性行为。以前各地都是“以债谋发展”,通过发债大搞基建,以此来拉动投资,从而驱动经济。交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但是,越到后面,基建的边际效应在下降。以前1块钱的投资可能可以创造5块钱的GDP。但是现在1元的投资,只能创造几毛钱的GDP。那肯定就是不可持续的。
伴随而来,各地的债务负担也越来越重。
最明显的就是中西部的债务问题,债务负担重,而且很多地方都要靠转移支付来度日,自身的造血能力就差。
图片
这些都是当年大搞铁公基的地区。一开始,确实是要想富先修路,各地把交通网路打通。但是,没有其他产业撑起来,政府还继续搞铁公基。最夸张的,就比如桂林这一个三级地级市,都能建9座高铁站;想想深圳这个一线城市,到现在也就建了4个。
除了债务问题严重,现在各地财政收入也在减少。
今年头半年,全国的公共预算收入比去年少了2.8%;税收这块儿跌了5.6%,但非税收入却涨了11.7%。
非税收入是啥?据说有这么几项。一是政府基金收入。比如土地出让金;二是国有资本收益。比如国企上交利润;三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比如办理各种证照的收费;四是各种罚没收入。比如各种违章违规罚款。

以前主要来源是土地财政,但是今年土地财政缩水很严重。今年前7个月,地方土地出让收入17763亿元,同比下降22.3%。收入规模规模回到8年前。

图片

1-7月份,全国293个地级市中,土地出让收入负增长的城市达到了218个,占比超过74%。

有的地方,负增长是100%,也就是卖地收入为零。

多个主要城市前8个月卖地收入都比去年同期低很多,像成都、广州等城市都直接腰斩了。

图片

全国住宅用地平均成交溢价率一直比较低,2024年8月为3.24%,较上月回落2.14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1.14个百分点。

图片

现在,非税收入主要靠罚没收入,还有一些是矿业权占用费和出让收益,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提高,盘活国有资产等增加。
真的是在想尽办法地增加收入了。
收入下降,但支出却在增长。今年前七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2.5%,财政收支缺口达1.98万亿元,去年同期收支缺口才1.23万亿,收支缺口扩大的速度有点大,同比增加了60%。
今年前七个月,除了上海还能有盈余,其他30个省份全部入不敷出。
图片

加上全国的今年的占大头的税收收入都是在下降的,只有小头的非税收入在增长,但是呢,支出还是在增长,所以反过来这个缺口就扩大了。

简单的说,现在整体的问题就是债务高企,以及收入减少,开支还在增加。
图片
还有更可怕的是未来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
就是我们今年经常听到的,我们已经从大基建时代,进入大维修时代。
一来、房子老龄化,有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3户人家就有1户人住在房龄在25年以上的。这些老房子,维修费用不少,像外墙脱落,外墙漏水,还有电梯故障的问题,
这些都需要政府掏钱一起。
二来,“铁公基”维修期到来。
还有今年五一假期的广东梅大高速公路坍塌。
这是一条通车十年的高速路,去年已经发生过一次塌陷事故了。
以上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种事情不能再发生了。
据说,现在公路养护每年就有7500亿的缺口。
还有高铁的维修费用。
世界银行2019年的报告指出,中国的高铁动车组通常遵循以下维护周期:
大概每隔两周至两年,动车组会进行一次例行保养。大约3年时间,动车组就要回厂进行一次全面的维修。大约12年的运营周期,动车组将进行全面的拆解和部件更换。
中国的高铁动车,从2007年开始大规模交付,至今已经17年。可想而知这个维修费用有多高。
同样,地铁也有这样的维修周期,运行5年就要进行“架修”,10年就需要进行“大修”。
按照各地的地铁通车时间,应该很多城市的地铁也要进入大修周期了,这也需要不少钱。
进入大维修时代,各城市之间的马太效应会更加明显。人多的城市,经济发达的城市,有钱去维护维修。没钱的地区,可能后面这些设施就只能越来越差,或者运营维护成本太高,就直接停掉了。
那这样,那些大城市建设越来越好,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可能要面临“返贫”的景象。
那么,人口和资源也会就会往那些建设更好的城市倾斜。
作者: ywlj    时间: 2024-9-29 17:14
中国赚的外汇,买空了全球的矿石


原创 一棵青木 远方青木 2024年09月29日 00:11 湖北

中国做外贸是为了赚外汇,但赚外汇不是为了赚美元,而是为了拿外汇去购买中国需要的好东西,美元只是一个中转载体而已。

石油

2023年全球原油出口量合计21亿吨,其中5.64亿吨卖到了中国,总价值2.4万亿人民币,而当年中国的原油消耗总量为7.56亿吨。

这个数据说的有危机感一点就是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4.6%,说的好听点就是中国人消费的74.6%的石油都是外国人送过来的。

这些石油,主要来自于中东和俄罗斯。

铁矿石和锂矿石

2023年,全球铁矿石出口量总共26亿吨,其中11.79亿吨被送到了中国,总价值超过1万亿人民币,导致中国的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达到了82.3%,用的铁矿几乎都是外国的。

中国对铁元素的异常富集程度,甚至都能被称之为一种地质现象了。

在送到中国11.79亿吨铁矿石里,澳大利亚贡献了7.37亿吨,占比63%,巴西贡献了3.785亿吨,占比32%,两者合计占比95%。

前几天我刚说过国际化会带来经济效率的大幅增加,1+1是远大于2的,世界上的很多小国只要做好2~3个优势产业就可以活的很滋润。

你看看铁矿石数据就知道了,中国用的铁矿82%来自进口,而进口的铁矿石95%来自于澳大利亚和巴西。

中国不是不想供应商多元化,而是这两个国家的铁矿石太变态,质量太好价格太低,堪称矿石界的中国货,其他国家的铁矿石没有可比性。

而锂矿石,新能源动力电池的核心材料,全球的锂矿石几乎都送到中国来了,中国身为世界第三大锂矿石产地国,锂矿的对外依存度居然高达70%,而进口的锂矿60%来自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不仅盛产铁矿,这家的锂矿产量也等于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

图片
但澳大利亚的锂矿石,被澳大利亚人源源不断的送到了中国,为了换中国手里的外汇。
铝土矿
中国的铝生产大国,但本国的铝土矿储量却并不多。
图片
虽然中国的铝土矿储量不多,但中国却疯狂的开采,把产量拉上去了。
2007到2015年,中国铝土矿的产量年增速高达15%,远远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让中国以全球3%的铝土矿储量拥有了全球第三大铝土矿产量。
可惜中国的铝产量太高了,一家的铝产能占了全球的60%。
图片
这个离谱的数据导致疯狂挖铝土矿的中国严重缺乏铝土矿,只能进口。
2023年,中国进口了1.41亿吨的铝土矿,对外依存度达到了60%。
全球第一大铝土矿出口国是几内亚,2021年铝土矿出口量高达8560万吨,其中5482万吨卖给了中国。
全球第二大铝土矿出口国是澳大利亚,2021年铝土矿出口量高达3780万吨,其中3408万吨卖给了中国。
没有这些国家每年源源不断的把铝土矿送过来,中国炼不出那么多铝。
大豆
大豆也是每年消耗中国外汇的大头,2023年中国进口了一亿吨大豆,整个中国大豆的对外依存度高达82.3%,可以说市面上几乎所有的大豆都是外国送过来的。
因为这些大豆,中国人才能吃上这么便宜的肉,食堂和路边十几块钱的盒饭里才能塞满了肉和油脂。
2023年全球的大豆出口总量为1.78亿吨,其中1亿吨被送到了中国这里。
中国购买的大豆,主要来源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这三家。
橡胶
天然橡胶属于战略物资,大量工业品没了橡胶就无法工作,比如一辆解放牌4吨载重汽车的制造就需要橡胶200多公斤。一辆硬座车厢的制造需要消耗橡胶300多公斤,一架喷气式客机需要消耗橡胶600公斤,一辆万吨巨轮需要消耗橡胶10吨。
从轮胎到胶带到密封垫圈等,橡胶的使用无所不在。
2023年,全球总共只产出了1431万吨天然橡胶,其中606万吨卖到了中国。
图片
中国采购的天然橡胶,主要来自于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对外依存度高达80%。
镍矿
2023年,中国进口镍矿4287.84万吨,对外依存度达83%,大部分镍矿都是买外国的。
而2023年,菲律宾是全球第一的镍矿砂及其精矿出口国,其出口量占全球出口总量的88%,
镍矿这东西非常奇怪,就和便宜好用的石油老天爷都安排在中东,便宜好用的铁矿老天爷都安排在澳大利亚一样,全球便宜好用的镍矿老天爷都安排在了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印尼对镍矿和铝土矿出了禁矿令,打算发展发展本国冶金业,但菲律宾没有这么做,而是趁机疯狂的出口镍矿,这些镍矿几乎都卖到了中国。
天然气
中国是天然气生产大国,但消耗量更大,2023年中国进口了1.2亿吨的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50%。
但2023年,全球的天然气出口量才4亿吨,相当于全球天然气出口量的25%都给了中国。
动力煤
中国是煤炭大国,不怎么缺煤炭,对外依存度仅为10%,但就这10%的缺口,中国在2023年进口的动力煤数量达到了3.53亿吨,其中75%采购自印度尼西亚。
图片
而全球在2023年的动力煤出口量,才首次超过10亿吨。
铜矿石
中国自古以来就缺铜,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之后更是缺铜。
2023年,中国进口铜矿砂及其精矿数量为2754万吨,进口精炼铜351万吨,对外依存度达到了80%。
智利、秘鲁和刚果为世界铜矿产量前三强,而他们挖出来的铜矿大部分都拉到了中国。
铬矿石
2019年,中国进口铬矿总量为2500万吨,占全球总出口量的75%以上。
而铬矿这个东西,中国的对外依存度为99.8%。
本国没有没关系,只要有外汇,外国人自动挖好了送上门。
不然我们搞全球化干嘛,努力出口赚外汇又是为了什么。
锆矿石
锆矿石为稀有金属,全球的锆矿储量仅为7400万吨,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与南非,占比为74.32%和7.57%。
中国不是没有锆矿储量,但总储量仅占全球0.1%,中国已经很努力的挖掘本国那点锆矿了,可对外依存度还是高达90%。
图片
2023年,全球总共挖出了160万吨锆矿石,其中65万吨送到了中国,主要是澳大利亚人送过来的,我们为此耗费的外汇仅价值90亿人民币左右。
钴矿石
这又是个稀有金属,储量和产量都低的发指。
2023年,全球钴的产量仅为23.7万吨,好消息是全球钴的需求量仅为19.9万吨,就这么点产量还能供大于求。
刚果共和国挖出了17万吨钴矿石,占全球产量74%,印度尼西亚挖出了1.7万吨钴矿石,俄罗斯挖出了0.88万吨,澳大利亚挖出了0.46万吨。
至于中国,几乎没挖出来,钴矿石对外依存度达到了98.41%,预计在2025年会达到99%。
但没关系,只要花费一点点外汇,刚果人就会把钴矿给我们送过来。
硼矿石
全球硼资源出口总量为250万吨,但中国一家进口了149万吨。
至于来源,看到全球产量图了么,那根绿柱子是土耳其,这个国家的硼产量太恐怖了,而且又便宜又好用,限制土耳其硼产量的唯一因素就是订单。
图片
硼矿石中国对外的依存度达到了80%,但换句话说就是中国需要的硼矿石不需要自己挖,别人会自己送过来。
钾肥
钾是农作物生长三大必须营养元素之一,但中国缺钾。
其实也不怎么缺,中国也是世界钾肥生产大国,有青海柴达木盆地与新疆罗布泊两个钾肥圣地,这两个地方产出了中国95%的钾肥。
以氯化钾为例,中国的年产量达到了700万吨,可惜农民需求量太大,还需要进口793万吨,对外依存度超过了50%。
并不是说不计代价就产不出1400万吨钾肥,而是外国卖的太便宜,中国便宜钾肥的产量只能做到700万吨。
加拿大、白俄罗斯和俄罗斯这三个国家,合计占全球钾盐储量占68%以上,堪称钾肥遍地,他们愿意出售钾肥的价格,很低很低。
图片
只要愿意花点外汇,他们自己就会把钾肥送过来的。
贸易安全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原材料是不可替代的,几乎所有的矿石中国自己都能挖,只是成本贵而已。
那极少数的几个对外依存度能有99%的,虽然极其稀有,但消耗量太低,平时随便就能储备个几年所需,战时已经足够用了。
不过成本高,这本身就是不可接受的,而且产能不是说拉就能拉的,因此原材料的供应安全我们需要保证。
中国对外依存度高的重要原材料我上面已经几乎全列了,稍加留意后可以发现,除了大豆之外,其他几乎全是中国够得着的国家,尤其是量大的物资几乎都是如此,这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刻意安排订单后导致的结果。
东南亚半岛和中国陆地接壤,中东和俄罗斯是中国交好的对象,剩下的就是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了。
但这两个国家和中国很近很久,和美国很远很远,中国离开第一岛链后第一个碰到的就是菲律宾,第二个就是印度尼西亚,第三个就是澳大利亚。
尤其是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和中国的互补程度堪比中东,中国很缺一个澳大利亚。
所以中国这些年狂建海军,就是为了保卫我们到中东以及澳大利亚的贸易航线。
澳大利亚每年不是花费300多亿澳元来和美国一起建设海军,以确保自己和最大贸易国中国的贸易航线不受中国的威胁吗?
图片
巧了,中国也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确保自己和最大矿石供应国澳大利亚的贸易航线不受澳大利亚的威胁。
中澳之间目前的自由贸易状态非常好,长期维持这种状态有利于中澳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不允许任何人破坏这种状态,美国政府想破坏不行,澳大利亚政府想破坏也不行。
贸易总览
2023年,中国进口2.55万亿美元,除电子元器件外,进口产品结构里原材料和低级产品占了大头。
图片
我们每年拿出这么多外汇买这买那,付出了什么呢?
2023年中国出口3.38万亿美元,其中最大类目是高新技术产品,占比24.93%,第二类目是电子产品,占比18.12%,这两项加上汽车占比已经达到了50%。
图片
总金额高没什么,但这个出口结构太可怕了,落后国家无所谓,美国看了非常心慌。
美国不希望中国的技术继续升级,希望中国一直乖乖当血汗工厂,但中国不同意,所以中美爆发了贸易战、科技战以及金融战。
而对中国来说,通过制造这种科技工业品来换取大量的原材料,这样的日子每多坚持一年,自身的实力就强大一分。
但美国不会坐视这种事情发生。
下面是202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列表,和中国贸易额最大的是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以及中国台湾。
图片
从这个贸易额排行表中,你可以破解很多国家政策的秘密,很多事情国家为什么会这么处理,原因就在这个贸易额排行表中。
在美国的脱钩下,你可以看出除美国本身外,美国控制下的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和我们的贸易额都下降了10%左右,非常整齐,而美国势力范围内的所有国家对中国的贸易额都大幅下降。
但同为美国势力范围内的澳大利亚,对中国的贸易额反而提升了4%。
俄罗斯的对华贸易额固然增长了恐怖的26%,但印度的对华贸易额其实也悄咪咪的增长了1.5%。
从这个对华贸易额同比增长率的多寡,你也可以看出来这些国家对中国的真正态度。
对华贸易额减少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态度就越差,在美国势力范围内但对华贸易额减少不多的国家,比如说法国和英国,对华态度就很明显有点出工不出力。
而澳大利亚身为五眼联盟之一,你有多久没在国际时事新闻里看到澳大利亚出来给美国帮腔反华了?最近一年感觉澳大利亚都销声匿迹了。
俄罗斯对华友善就不说了,这个印度就比较好玩,从这个贸易额增减来推断,印度和中国就是在逢场作戏,假打一场给美国看,印度想借机问美国要点好处,中国给予配合。
当然这是建立在中国强大的基础上,印度这就是老油条战术,谁都不得罪死但谁都不真心投靠,如果中国在和美国对决时露出的颓势,我毫不怀疑印度会狠狠的扑上来咬一口。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2023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表里,大量的同比下降,显著增加的仅有俄罗斯,远远抵消不了下降的。
但2023年,以人民币计价,中国出口23.77万亿元,同比增长0.6%,进口17.99万亿元,同比下降0.3%,实现贸易顺差4.3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扩大13.6%。
对中国的前20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都是跌多涨少,中国在2023年是怎么做到进出口额还能小幅微升的,甚至贸易顺差还出现了巨额扩大。
因为地球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止20个,下面那些国家每个都很小,但如果量足够多,可以引发质变。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都出现了显著增长,对中东和非洲的贸易额也出现了显著增长,美国用尽全力,带着麾下所有国家对中国减少的贸易额,被我们用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给直接抵消了。
美国这次是出了全力的,不仅动员了麾下所有小弟,还祭出的金融战武器,直接把利率给拉上了天,然后撤掉了所有能撤掉的对华订单。
我们顶住了第一波,几乎抵消掉了美国的所有攻击。
但美国就只有第一波了,第二波攻击直接没有了,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第一波里打出去了。。。
2024年刚过去八个月,根据新华社消息,以人民币计价,在这八个月里中国出口16.45万亿,同比增长6.9%,进口12.13万亿,同比增长4.7%,实现贸易顺差4.32万亿元,同比增长13.6%。
图片
而且美国已经开始降息了,人民币的币值一直在增长,中国的对外贸易大部分还是美元结算,等年底汇总了,以人民币计算的数据会更离谱。
美国的全力围堵,就这?持久力连一年都不到,甚至具体来说只有半年的时间,因为主要伤害集中于2023年下半年。
到了2024年,在美国降息之前中国的对外贸易就已经恢复了高速增长,下半年美国已经降息,而2023年下半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数据很差,同比增幅只会比上半年更高。
农村包围城市真是个好策略,美国及麾下小弟再强,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是一小撮。
按这种贸易增长势头,按这种科技工农业品换原材料的贸易结构。
自由贸易是个好东西啊,要大搞特搞坚持搞,时间仍然在我们这边。
作者: qq6553156    时间: 2024-10-30 11:34
风雨欲来的关税战: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


原创 以股易金 白刃行走 2024年10月30日 00:00 上海

如果特朗普当选,2017年以来的关税战又将重启波澜。这个时候,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聊一聊关税这件事,就很有意思了。
1,关税战的经济原理
自由贸易,一直是西方推崇的经济方式,也在过去400年被证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基本原理很简单,根据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财富的多少取决于社会大分工的深度与广度,那么分红的前提是交易,交易才能最大程度利用各方的优势,构建规模优势、降低制造成本。比如,有几十个零部件的打火机,只需要1块钱,这就是社会大分工的效果。
19世纪,英国政府通过《谷物法》推行粮食出口补贴政策以削减进口。大卫·李嘉图亲自对此进行讨伐,指出,英国的主要优势在于工厂内的机械,如果阻碍了对外国粮食的购买会迫使英国浪费宝贵的人力去从事效率相对低下的农业生产,从《谷物法》中受益的只有土地贵族。英国政府最终于1846年废除了《谷物法》,开创了贸易保护政策迈向自由贸易的分水岭。
另一个相反的案例,也说明了关税是如何扰乱这个世界。大萧条发生之后,美国国会在1930年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将2000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利率提升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并设置了很多“非关税障碍”,如瓶塞占了西班牙出口美国货物的一半以上,法案要求瓶塞进口必须带有原产国的标记,而这道工序的成本甚至比瓶塞本身还要贵。由此,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税大战,也对2战的爆发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图片

历史充分证明了,自由贸易是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这也一直是西方国家高举自由贸易旗帜的原因。可是,现在为什么崇尚自由贸易的美国,却率先打起了关税战呢?为什么大家听到的都是“关税战”=两败俱伤,那美国还是主动挑起关税战呢?
其实,原因也隐含在分工的原理中。分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个体的独立性,使得个体非常依赖大集体,需要市场,小国家需要依赖更大的国际市场。
比如,我花2年时间用一大笔资金建设了一个玻璃厂,结果玻璃卖不出去,那不完蛋了吗?玻璃又不能吃、不能喝,最后只能含泪卖掉。
关于这件事,有1个现实的案例。上世纪7、80年代,隔壁的朝鲜绑上了苏联,生活水平比咱们高多了,农业都机械化,大批农民进城。80年代城市化率就达到了70%(咱们现在才65%左右)。结果苏联倒台之后,面临全球封锁,没人给它提供石油,也没有市场可供他交易,直接拖拉机变废铁,甚至发生了大饥荒。
还有一个例子,很多人都嘲笑韩国连大白菜和五花肉都吃不起(我上学的时候,一个师哥去韩国留学1年,回来后瘦得不行,肉菜都贵),什么原因呢?主要就是韩国太小,如果不用关税保护本土农业,20年后韩国就没有农民了,那还不得完蛋。
其实,这一招,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玩过了。春秋时期,楚国不听话,齐国宰相管仲想了一个点子,派人大肆收购楚国的特产梅花鹿,然后大家一看这么赚钱,士兵不操练、农民不种地,错过了农时。然后,齐国立马进行经济封锁,没有粮食的楚国不攻自破。
所以,关税战是很有用的工具!关税战,也绝不只是什么两败俱伤的工具,至少对于某一方来说,可能更有利益,也可能是实现某些战略目标的手段。
2,关税战≠两败俱伤
关于关税战,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看法。教科书上的说法,当然是关税不利于经济发展,这个观点是对的,但这是一个整体与局部、短期与长期的关系。
整体来说,关税战可能是不利的,而局部来说,可能对某一个国家可能是有利的。短期来说,关税战可能对双方都是不利的,而长期来看,它可能对某一方面有利。
比如,在美国内战结束后,1860-1900年,美国人口翻了一番,铁路里程从3.1万英里扩张至25.8万英里。生铁产量增长16倍;煤炭产量增长23倍。1870年,美国在全球制成品的生产总量中占23%,到1913年,这一比重攀升至36%。相应地,英国在全球制成品产出中的比重从32%下降到了14%。美国还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人均收入高居榜首。”而这一切,并不发生在自由贸易时期,而是发生在美国贸易保护最为严重的时期。
因为1890年,《麦金莱关税法》通过,该法案将美国关税税率平均提高50%,尤其对上等毛织品、棉花、麻布、呢绒、钢铁、玻璃等,规定了特别高的关税。
图片

这些例子一再向我们说明,加征关税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主要看对象是谁。简单来说,加征关税,至少有这么几个作用:
① 市场换技术/产业转移
当一方拥有市场,另一方拥有技术的时候,关税是加速产业转移,用市场换技术的主要手段。过去几十年,很多发展中国家,都遵循了这样的原则。
比如,中国曾经对汽车产业加征高额关税,2000年初的时候,一辆桑塔纳就得卖几十万,这时候车企在中国本土生产汽车,就会有更高的投资收益率,就会倾向于主动转移产能。
对中国来说,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就业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工人的持续学习,就可以获得部分生产技术。
不过,就算当时中国没有太多关税,企业也会到中国生产,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更低。但是,有些情况下就不是这样了。比如,中国现在生产的电车比欧洲便宜,不会主动去欧洲建厂。所以,欧盟的关税,某种程度上也在逼迫中国厂商去欧洲建厂,把技术留在欧洲。
② 保护本土产业
前面韩国和朝鲜的例子,已经给我们充分展示了一个国家在全球化时代,部分保留核心产业的必要性。
什么叫做核心产业呢?
第一,事关生存的产业,比如农业,如果没有粮食,那别人要什么就得给人家什么。
第二,是事关安全的产业,比如军工,如果没有打狗棒,别人来抢的时候,无能为力。赚再多钱,也是别人的。
第三,事关就业的产业,比如欧洲的汽车是的支柱产业,如果倒了没有税收,养老金发不出来,就会生乱。
这三类产业,一般都是国家重点保护的产业,而关税对这些产业,都有比较明显的作用。
有的时候,当国内相关产业也有竞争力,但国内产业发展的步伐相对较慢,这时候,国家也可能会采取适度的关税政策,来为本土企业赢得战略时间。
③ 转移支付
如果关税并没有引发产业转移,那么关税也可以作为一种转移的手段,用于国内再分配,至于能不能分配好,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比如,特朗普就认为,美国应该利用关税建立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甚至超过目前管理着1.7万亿美元的挪威主权财富基金。
美国历史上最早的关税法案于1789年由国会通过,其目的也是为联邦政府创造收入,这样可以在保护国内行业的同时,维持联邦政府的开销,并偿还债务利息。1915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关税贡献了30.1%的联邦收入。
所以,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传统非常悠久,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关税是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的有力武器,而差异化的关税可以用来平衡不同产业的诉求。
之所以美国在2战后积极拥抱全球化,主要是因为2战后,美国几乎全产业链获得了比较优势,这时候他的问题是市场不足,产能过剩问题。而全球化,就足以输出自己的全部产能。
3,特朗普政策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我们回顾关税的历史,主要是为了识别当前美国的关税政策会产生哪些影响?
第一个问题:美国制造业能回归吗?
特朗普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加征关税是为了让美国制造业回流,但现在的问题在于美国本土空心化已经太久,没有产业工人了,就拿台积电去美国建厂一样,根本没有人还得从台湾进口工程师。
更重要的是,由于美国人均GDP太高,导致美国在制造业中已经不具备比较优势,在美国只能亏损。所以,特朗普的美国制造计划,注定是要流产的。
第二个问题:对中国有影响吗?
当然是有影响的,对于很多中低端产业来说,中国商品和越南、印度的商品差异并不大,只是中国的更加便宜而已。
美国作为客户,加征关税将会帮助印度、越南等发达国家抢夺订单,中国的中低端产业将加速向非洲、东南亚转移。但,中国人也可以通过对外投资来转移这种劣势。
在一些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领域,美国也没有办法对中国形成压力。就拿轮胎来说,这是一个成本非常敏感的行业,美国本土根本制造不了的,只能买,而现在全球只有中国最便宜。不买就等于放弃,好了别人也不会好了美国人自己。
而且,除了一些中低端的商品,中国在汽车、手机、通信设备等等领域,本来在美国就没有市场份额,也谈不上什么损失。2018年3月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现在6年过去了,不也就那样吗?对中国来说,短期作用大于长期作用。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从历史上来看,全球贸易本就是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的来回博弈,不用对关税战过于悲观。
所以,现在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并不能引导美国制造业回流,反而是对那些发展中国家十分友好,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把自己的产能扩散到全世界去。现在,对中国加征关税,的确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儿。
美国佬的想法还是谈判,想要用这些关税来让中国让步,想让中国放弃在高端产业链对美国进行挖坟式的进攻(高端产业赢家通吃的特性,使得行业容不下太多人)。显然,中国是不会放弃产业升级的努力。
这种情况下,加征关税,某种程度上可以放缓中国企业对外扩张的步伐,至少可以减少中国对高科技产业的弹药供给,延缓中国在科技领域对美国的追赶步伐。
对于我们来说,现在中国在很多产业都具有优势,这个时候自然要高举自由贸易的大旗。争取把整个蛋糕做大,全球还有很多发展中国家,发展潜力很大,完全不必悲观,一边加大出口、对外投资,高举自由贸易的旗帜,另一边,埋头苦干,加大科技研发,两手都要硬!
贸易保护主义从来都不是历史的裁判员,它没有把英国从日不落帝国的衰退中拯救出来,也没有把美国从王座上拉下马来。贸易政策从来都是一时的,不起决定性作用。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国家比较优势,是文化、资源、地理、人口。
作者: qq6553156    时间: 2024-11-10 09:25
正式批准10万亿,政府化债到底是个啥意思?


原创 一棵青木 远方青木 2024年11月09日 00:09 湖北

11月8日,全国人大批准6万亿元债务限额用于化债,同时中国财政部长蓝佛安宣布未来5年将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化债4万亿元,合计为地方提供10万亿化债资源,同时表示2029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换句话说,今天相当于一口气解决掉了地方12万亿的债务问题。
图片
12万亿!
听起来是一个超级庞大的数字,这么多钱无论拿来做什么都肯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这个钱的用途已经明明白白写清楚了,是拿来化债的,解决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
那这笔钱谁来出?搞不清楚这个问题的话,你就会被很多小作文误导。
今天我就对化债这个概念做一个详细解释。
首先注意名称,这个叫化债,不叫还债,新华社公告上写的清清楚楚是“化债资源”,还特地标粗了。
图片
因此并不是中央给地方提供了10万亿或12万亿现金让他们去还债,而是中央提供10万亿的“化债资源”给地方政府。
怎么去理解这个“化债资源”,这东西和钱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很大。
还债的意思就是把钱还了,债务从此消灭。
而化债的意思就是化解债务,债务并不会因此消灭。
在不消灭债务的前提下如何去化解债务?
听起来很玄乎,实际并不难,而且手段甚至非常多。
第一招:短债换长债
把那些一年期、三年期等短期债务,给换成10年、30年甚至50年的长期债务。
只要没到期,债务就可以先不还,30年后到期的债务那就30年后再说,这30年只需要每年付利息就够了。
不要觉得这个是不还债,实际上全球各国政府都是这么干的,美国的债务就是如此,美国从来没打算过还本金,也没人指望过美国能还得起本金,实际上我们衡量美债被爆破的临界点是看美国的财政收入什么时候还不起利息。
只要还得起利息,美国的国债就绝对不会有事。
等美国利用这种金融手段扛过了一轮又一轮的危机,把不肯用这一招的对手给熬死了,那什么债务都不是个事了。
这种事美国可以做,中国当然也可以做,谁不这么做就会被对手淘汰。
第二招:高息债换低息债
从来就没打算过还本金这个事,全球皆如此,不是啥稀奇事,中国也不是今天刚学会的,事实上很早之前就“从善如流”了。
中国地方债的问题并不是本金,而是利率太高,不是还不还本金的问题,而是利息已经构成了沉重的负担。
过去利率高的时候,地方政府发行的地方债有时候利率甚至高到了7%,后来随着大环境利率的持续下跌,地方债利率也跟着跌,但曾经积累的高息债务很多。
而2024年新发行的地方债,其平均利率已经低到了2.24%,如果中国进一步降息,那未来可能更低。
如果把之前利率3~7%的债务给置换成利率2%债务,把每年地方政府需要还的利息就会大减。
因为地方政府实际上只需要还利息就够了,所以利率的降低就是在实际降低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
这就是中央提供的10万亿“化债资源”,这句话的实际含义的中央给了一个政策,允许地方政府借10万亿的长期低息债务,然后去还掉那些短期高息债务,这样就化债了。
这个债务没有消灭,背债主体还是地方政府,但通过金融手段以时间换空间,大幅缓解地方政府当下的偿债压力。
中央一分钱没出,实质上是地方政府自己借新债还旧债,那地方政府自己就可以把这个事办了啊,为什么说是中央提供的“化债资源”呢?
因为这个规模太大,长期且低息,这种钱你借一点还是有可能的,想借到10万亿纯属做梦,市场上没有那么多钱借给你,纯粹以市场手段的话是办不到的。
但中央给了政策,那就是记个账的事情,直接内部就协调好了,所以叫“化债资源”。
不仅中央不出钱,而且这种“化债资源”也没给太多,只给了10万亿,足够解地方政府燃眉之急,但没有解决全部问题,其他的还是让地方政府以市场方式自行解决。
所以这个10万亿看起来很大,但实际上只是给了一个政策,并不是直接发10万亿现金。
中央确实不会让债务危机发生,所以要帮忙,但也不会为地方政府的债务进行兜底,这个化债方案就是为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而诞生的。
举债的本质意义
国际金融里有句名言,叫内债不是债,外债才是债。
从我们今天这个案例里你大概可以看出一些门道,那就是各国内债实际上都是不需要还本金的,只要能还得起利息就行。
这里你自然而然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如果一个国家的利率足够低,甚至债券利率低到了零,那是不是连利息都不用还了?
欧洲曾经执行过负利率,也就是你在银行存款是要扣钱的,然后德国等欧洲国家还真发行过30年期零利率国债,意思就是免费用你的钱30年,到期后只还你本金,中间一分钱利息都不给。
所以你猜的没错,人类国家在实操中的确实现了既不还本金也不还利息的操作,前提是整个国家保持零利率甚至负利率。
这么爽啊,那岂不是可以无限借债了?
当然是有代价的,那就是这个国家失去了提升利率的能力。
欧美这轮的暴力加息为什么只坚持了两年就撑不住了,非要降息,核心原因就是以前借的低息国债太多了,财政收入只能支撑低息国债。
中国这一轮的化债方案是用低息债务把高息债务给置换掉,实现地方债务压力的大减。
欧美就不一样了,这一轮加息周期里是不断的用高息债务来置换自己的低息债务,每多坚持一年,自己签字承认的高息债务就越多。
很多人觉得不过就是5%的利率,撑个10年不也才50%多,要是能打赢金融战,这个利率不算高啊。
但实际上的情况我刚才已经描述了,那就是世界各国在很早以前就没打算过还本金了,只要每年的财政收入能付得起利息那就可以视为“债务健康”。
欧洲发行的国债利率已经低于1%很多很多年了,手头的所有国债都是这么低的利率,欧洲近一二十年的繁华都是依靠发行这种低利率国债实现的。
你现在让欧洲发行5%的国债,多扛几年那就相当于利息支出翻5倍,欧洲哪个国家受得了?
欧洲已经有多届政府习惯于低于1%的国债了,借来的钱也不像中国那样去修桥修路,而是直接发福利都发光了,只要财政收入能还利息就行,后面的事情后面的政府操心,自己任期内过得爽就行了。
所以欧洲比美国还先撑不住。
而美国多年来的国债利率也就2%左右,实际上能承受的利率就只是这个,疫情后疯狂借了一大笔国债去发福利,如今能承受的国债利率最多也就1.5~1.75%。
确实比欧洲强,但也撑不住如今5%的利率,这个利率比美国实际的承受能力翻了一倍。
所以欧美只能降息。
就在11月8日我们发布了10万亿化债方案的前一天,英国宣布降息0.25%。
图片
而在11月8日当天,美国也宣布降息0.25%。
图片
英美降息的瞬间,我们就跟着放10万亿的化债方案,双方完全同步。
这么做是因为化债方案想要实现需要的是一个低息环境,美国如果死扛不降息,我们执行10万亿的低息化债是有风险的。
9月份美国第一次降息,中国立刻拿出了上万亿刺激股市。
11月份美国第二次降息,中国立刻推出了10万亿化债方案。
我们能这么做是因为我们过去几年的经济增长实际上累积了很多政策空间,但这些政策空间都被美元的高息给堵住了没办法用。
如今美元利率降一点,那我们的政策空间就可以放一点。
我们的这种财政政策一出,对经济肯定是很好,美国看了肯定也不爽,那万一美国就不降息了怎么办,我们后续的政策岂不是出不来了。
对的,你说的没错。
那美元就别降息呗,拉着英国和欧洲一起搞5%的利率,继续,不要停,免得一降息了就给中国刺激经济的政策空间。
中国打国战都是明牌,只玩阳谋,从来不把希望寄托在小手段上。
我们11月8日发政策就是明着告诉美国,只要你降息,我这边就立刻刺激经济。你要是不想中国经济问题大为改善,那你就别降息。
有本事就继续高息,看谁能熬到最后。
中国这波化债,只是新债换旧债,对经济有啥好处,怎么能算刺激经济呢?
单纯化债当然不算,但化债之后,继续举债的空间就出来了。
图片
什么叫刺激经济?
有人说发钱就是刺激经济。
大错特错,发钱根本刺激不了经济,因为政府的钱是从民众手里收来的,再发还给民众就能刺激经济了?
同理,政府修桥修路,也不算刺激经济,因为钱还是从民众手里收来的,这么做和直接发钱相比只是额外多创造了一些GDP和就业岗位,总体收益会好一点,但依然算不上刺激经济。
虚空变钱,把原本不存在的钱变出来然后花掉,这个才叫刺激经济。
简单的说就举债,西方所谓的金融魔法说穿了就是举债,整个现代金融都是建立在举债上面的。
居民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轮流举债,以此来实现虚空变钱,以时间换空间,让经济穿越兴衰。
中国的政府国债30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0.7万亿元,隐性债务14.3万亿元,合计85万亿,得出政府负债率为67.5%。
美国彭博社说还有60万亿的城投公司债务,把这个也算进去,广义政府负债率也就117%,这还是美国彭博社的数据,美国媒体是绝对不会把这个数据往低了说的。
这个负债率数据,其实也就只达到了G7国家的平均水平,负债总金额也就145万亿。
而中国政府部门举的债,大多数都拿去修桥修路修地铁修医院学校了,形成了大量的资产,我们还有大量的国企。
中国政府手里的资产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为530.8万亿元,按铁路公司曾经公开的资料来看,其中很多土地的估值都是按很低的价格去算的,实际价格远超这个。
图片
而西方对于政府负债率的算法是国家债务率 = 国家债务 / GDP × 100%‌。
这个公式里只考虑了国家债务和国家GDP,根本就不考虑国家资产,因为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国家的资产应该是零,所有的资产都应该是私人的。
所以G7国家的负债率在计算的时候,是默认他们国家资产为零的,只考虑GDP,因为有GDP就有财政收入,有财政收入就能还利息,只要还能还利息那债务就没事。
但中国的国家资产可不是零啊,你咋算都不可能是零的,这么多资产怎么也值点钱吧。
就算是中国的财政收入那也不是完全和GDP挂钩的,我们自己的国家资产如国企也是有利润上缴财政的。
所以按西方统计口径算出的国家债务率,我们和G7国家虽然看起来一样,但其实根本就是两个概念。
因此在化债后,我们就会有空间去继续举债,且相当安全。
绝对安全不敢说,但至少比欧美安全。
这种三大部门轮流举债来虚空变钱的手法,正常人都能一眼看出来是不可持续的,这么玩下去,债务早晚有一天会大爆破。
说的没错,自从这个理论提出来的第一天就有人指责这是在饮鸩止渴,早晚自爆。
但用这一套理论的欧美把对手全部熬死了,自己不仅没死经济还更辉煌了,以至于得意洋洋的把这种事写入教科书,称之为金融魔法,成为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
所以我们不需要撑到宇宙重启,只需要比欧美多撑一年就可以了,赢家通吃,胜利者不会有任何债务问题。
所以在10万亿化债方案出台后,中国的举债空间就被完全打开了,以后就有能力出台各种经济刺激政策了。
但欧美却没有了这样的政策空间,他们的降息仅仅只能延缓自己被爆破的时间,并不能额外提供多少举债空间出来。
足足10万亿的巨额化债,直接解除了社会对地方债危机的担忧,还明确说打开了举债空间,这算刺激经济的王炸吗?
当然不算。
中国的做事风格你还不熟悉?你什么见过中国起手就扔王炸的?
这个10万亿的化债方案,对标的仅仅只是美国降息0.25%,对中国而言这只是一张小牌。
9月份对标美国降息0.5%那次,中国是直接央行出面拿出了8000亿现金投入股市,那个才算是大牌,因为从实际出钱金额来说远大于这次的10万亿化债方案,毕竟前者看似只是8000亿,但这8000亿是本金,后者看似是10万亿,但实际只需要支付10万亿的利息就可以了,甚至连付利息都谈不上,因为实际上是少付利息,国家实际支付的代价是政策空间而不是现金。
所以这不是王炸,甚至未来美国每降息个0.25%,中国都有可能出台一次差不多级别的政策。
美国目前的利率是4.5~4.75%,如果按降低到2~2.25%的中性利率算,每次降息0.25%,那还需要足足降息10次。
也就是说类似这样的10万亿化债方案,中国可以再来10次,或者9月份那种央行直接拿出8000亿现金投入股市的事情,中国可以再来5次。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虽然也降息了,但什么都做不了,因为美国没有政策空间了,但中国有。
过去几年看似中美均势,但实现这个均势依靠的是美国透支了自己的根基,耗尽了能用的所有政策空间,但中国把这些政策空间全部囤起来了,绝不透支自己的任何根基,因为中国的目标并不是击败美国,而是强大自身。
一国镇全球才有意义,击败了美国但透支了自己,这实际上没啥意义,当年的春秋霸主基本都没有好下场,历史验证过的最佳策略是广积粮缓称王,美国历史浅不知道而已。
而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实际上就是广积粮,同时缓称王。
这种策略的威力,美国只是刚见识了一个开头而已。
作者: qq6553156    时间: 2024-11-11 12:40
聊聊化债


原创 卡夫卡不忙了 局外人的视界 2024年11月10日 20:20 广西

债务不会凭空消失不见,只会转移,欠债不是问题,问题是偿还能力被质疑,从而形成一系列本不该发生的债务问题。

看懂上面这段话就明白这次化债到底是什么。

过去一段时间,地方政府跟金融机构一起玩债务游戏,搞些表外负债,签了一堆抽屉协议,消耗了公信力,搞出一堆隐形债,有的是挂靠在平台公司旗下,有的是以各种奇怪的身份出现,背后加一分抽屉协议。

这些债务为什么会出现,除了地方政府自身的问题,还有一些所谓金融创新人士在其中捣鬼。

我之前接触过打着融资租赁旗号玩的债,比如说某园区所有的地下管网被作为融资租赁标的,找个可以做融资租赁业务的壳公司,一倒腾,就变出许多钱来,这部分融资当然是在资产负债表以外,但所有的人都知道,这堆地下管网无法处置,还愿意往里面冲,无非就是看中了其中的地方政府信誉。

很多类似的项目被打包成所谓的理财产品销售出去。

当然了,参与者都不是傻子,知道里面的门道,但财帛动人心,参与就能赚超额利润,所以其中到底有没有违规操作,大家都揣着明白装糊涂。

钱怎么还呢?都指望着卖地的收入,结果这几年地产泡沫破裂,地卖不动了,该还的钱还得还,一下子大家都懵逼了。

要知道,债也是一种资产,这帮玩家交易资产,xx债早就包装好了,用各种方式卖出去了,金融衍生品嘛,玩的就是创新。

但一旦个别暴雷,偿债能力遭质疑,那么所有的这类债券都会大跌。

本来一交易,很多人都计提了N年的收益,现在坏事了,得反过来计提损失,底层资产出问题了,那么上面一层层的都要出问题了。

虽说,出来混的,迟早是要还的,但金融机构们一遇到事,往地上一趟,开始哭天抹泪,各种派出砖家来兜售所谓的资产负债表衰退论,大有一副我得了好处闯了祸,但绝对不能承担责任,你们得管到底的撒泼嘴脸。

很多不明就里的人也开始跟着砖家吆喝。

其实我们都知道,化债肯定会化的,把各种高利率的隐形债拿到明面上,由中央财政背书,转化成低成本的债,但这世界上的事,哪里有那么简单。

在地方债有可能出问题的时候,有人哭唧唧,现在化债了,一样有人哭唧唧,前者是恐惧承担风险,后者是贪婪,以为没有机会再啃这块肥肉了。

本来很多钱是不应该被借出去的。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如果金融机构不借这些灰色地带的钱出去,地方政府再怎么想敞开了花钱,也没办法办到啊。

但这么一来,这里高利率带来的许多好处就没了,金融人躺着数钱的好日子也算到头了,回来继续哭给你看。

之前隐形债务之所以各种被质疑诟病,其实是大家害怕真来了个谁的孩子谁抱走,上面不管了。

这回的化债就是国家出面增信,给做了背书,给明了总额度,有些人就开始不满意了。

所以你们想为啥会有那么多隐形债务?

化债降低的这些利息,又是谁的损失?

为什么最终结果出来,老百姓都认为这个利好是超预期的,而搞金融的觉得不及预期?

说白了,对我们这些淳朴的老百姓来讲,你丫之前瞎搞搞出来的隐形债,国家层面给你差不多都兜走了,并没有说不管,这都已经算够意思了。

但做金融的想要的不是存量置换,更何况置换的结果是让自己少赚钱,人家想要的是增量。

别跟我说12万亿的规模,2008年的4万亿是中央层面的增量,下面地方配套的还有多少,想起来那些好日子,口水都流了三丈,再看看今天这个12万亿。

所以到底怎么看这个化债的规模及不及预期,还是屁股决定脑袋。

我之前也写过文章讲财税改革,讲土地财政,其实话也没见得说得多么客气。

大家都很熟悉的水司楼是怎么来的,那么小的一个县搞出400亿的债务,这合理吗?

有些人是拿到收益走了,但欠债总该要还钱,又是谁要来被迫去还这些债?

化债更重要的是要规范地方债,违规举债,搞出隐形债务的,难道只有借款人有责任?

出来混的人,都不想自己还,不但不想还,还想让别人继续多背点,好捞更多,这就有点不像话了。

想想看,为啥华尔街那么笃定地方债会出问题?埋雷,搞金融创新,蛊惑出那么多隐性债,难道一点责任都不该负吗?




欢迎光临 壹挺论坛 (http://yitinglunt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