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挺论坛

标题: 中国的科技制造 [打印本页]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3-6-17 15:26
标题: 中国的科技制造
军工制造业的突破,是中美对抗的强大基础,看国家不断强大。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3-6-17 15:27
沙特土豪一口气买12艘中华神盾驱逐舰,还得我们出人开军舰

原创 一棵青木 远方青木 2023-06-14 00:02 发表于湖北

中国052D导弹驱逐舰这个名字,普通人可能很陌生,因为国内媒体太拉胯了,如果换成西方媒体宣传的名字那知道的人就会很多,比如说宙斯盾级驱逐舰。
中国研制的052D导弹驱逐舰在全球所有的神盾级驱逐舰种都属于相当高端的水平,无论是相控阵雷达还是导弹技术中国都是顶级的。
因此中国052D导弹驱逐舰还有一个名字,叫中华神盾驱逐舰,对标的是美国宙斯盾驱逐舰。
052D导弹驱逐舰专业对海对空,其次还拥有反潜能力,驱逐敌方海军的能力极强,是海洋主战舰艇,所以叫导弹驱逐舰。
中国052D导弹驱逐舰配备了16枚鹰击-18反舰导弹与48枚红旗-9B防空导弹,其中鹰击-18反舰导弹是目前全世界现役射程最远(600公里),掠海高度最低的(低于8米)的、突防能力最强的(亚超双速结合)的掠海型的反舰导弹,综合战力第一的反舰导弹。
图片
之所以中国有那么牛的反舰导弹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没有海军,为求战略平衡只能拼命点导弹的科技树,活生生的发展出了全球最先进的导弹技术,然后对抗敌方海军只能靠反舰导弹,需求特别大,所以这方面又点了全球最多的科技树。
配备的防空导弹也是世界最顶级的,和美军一个水平,只不过没有达到反舰导弹那种碾压美军的能力而已。
总共16+48共计64枚导弹,是不是不够多?
自从导弹的威力越来越大后,军舰的防护早就不够看了,后来干脆就全部舍弃了防御,全堆攻击去了,所以现代军舰全部都是攻高防低,皮薄馅厚,只要结结实实挨上一发反舰导弹全都得完蛋,就算是航母那么大的船也得沉。
当年阿根廷和英国的马岛海战,阿根廷总共就只从法国那买到了5枚反舰导弹,全国上下就这5发库存,每枚采购价20万美元,结果直接干沉了一艘价值2亿美元的驱逐舰谢菲尔德号和一艘万吨巨轮“大西洋运送者号”,而且差一点就命中英国“无敌号航母”了,事后法国的反舰导弹狂涨到200万美元一发还供不应求。
要是当年阿根廷有16发鹰击-18反舰导弹,整个英国皇家海军全都得交代在马岛这里,这就是反舰导弹的恐怖。
而空军的造价也很贵,几架顶级战机就比052D导弹驱逐舰还贵了,只要雷达能锁定敌机那就是血赚,对空导弹足足有48枚。
所以现代海军比的是隐蔽性和攻击精确性,而052D拥有海面隐身能力和高精度相控阵雷达,因此这么多导弹的破坏力其实非常恐怖。
如果战时有机会发射完所有的舰载导弹,那就是血赚中的血赚,舰长直升上将都不够表彰其功勋的,因为除中美外,一艘052D能打空导弹就足以把一个国家的海军给灭好几轮,包括英法。
法国有1艘航母,2艘导弹驱逐舰,其余都是护卫舰等小船。
英国有2艘航母,6艘导弹驱逐舰,其余都是护卫舰等小船。
中东的最强国以色列,总共只有几艘轻型护卫舰,连驱逐舰都没有。
一艘052D只要有机会打空导弹,这些国家的海军主力就已经全都没有了,被全部清零,哪怕打的全是护卫舰等小船也比052D本身的造价要贵的多,所以这个备弹已经足够多了。
这么强的海军主力舰艇,如今中国开始批量对外销售。
阿尔及利亚,非洲第四强国,直接买了中国6艘052D导弹驱逐舰,其中3艘直接交付,3艘应在阿尔及利亚的造船厂组装,中国则额外收一笔技术转让费。
图片
没想到我们中国也有一天能靠收专利费赚钱了,还是海军领域。
也不用怕阿尔及利亚能靠自己组装吃透技术自研,那是不可能的,不是每个国家都是中国。
首先相控阵雷达和导弹的制造技术这些核心肯定是不会给的,而且其他零部件的技术就算是中国原封不动的给,阿尔及利亚也造不出来,因为造船产业链涉及到的工业规模太大了,动不动几百个部门和几百万工业人口,导弹驱逐舰的制造难度也就比航母低一点。
所以阿尔及利亚的造船厂要这个技术也只是方便自己维修和更换配件,大部分配件最后还是得买,小国真的没办法,自己国内凑不出来,也没必要去凑完整产业链。
阿尔及利亚买了中国6艘神盾驱逐舰后,沙特土豪发话了。
咱俩关系那么好,1987年东风三导弹是卖我的,2007年东风21导弹也是卖我的,全球唯一能从你中国这买到东风系列导弹的就是我沙某人了。
如今阿尔及利亚都从中国买到6艘神盾驱逐舰,我沙某人不买个双倍岂不是很没面子,岂不是显得咱俩关系不够铁?
给我来12艘,少一艘都是看不起我沙某人。
图片
12艘导弹驱逐舰是个什么概念?
沙特如今的海军就3艘已经服役了20年的轻型护卫舰,主力舰队的水手一共不到1700人,而中东最强国以色列的海军也就这个数。
如果沙特一口气拥有12艘导弹驱逐舰,那整个波斯湾的海洋都得改姓沙,就算是美国一整个航母编队过来都会对这12艘导弹驱逐舰如临大敌,谁赢谁输还真不好说。
持续火力输出和对地攻击肯定是航母强,海战航母也很强,但只要一不小心挨上一发导弹命就没了,12艘神盾级导弹驱逐舰共计576枚防空导弹,航母的舰载机被打光都耗不完,要知道神盾驱逐舰之所以被称之为神盾,防空才是其最强能力。
有人算过,如果沙特有了这12艘052D导弹驱逐舰,纸面实力将一跃成为世界第三海军强国,仅次于中美两国。
所以交付沙特12艘导弹驱逐舰会直接改变波斯湾的海军实力对比,那我们给还是不给?
1987年的时候中国那么穷,全国外汇就几十亿美元,结果沙大户大手一挥直接给了我们40亿美元买了中国36枚东风3中程导弹,这个友谊我们可是一直铭记于心。
在这33年里,中沙的友谊从“战略石油伙伴”升级到“战略友好”,而去年的时候更是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官宣。
只要沙王爷愿意买,那我们当然愿意卖。
其实很久之前央媒就开始放风了,只是放风的过于隐晦,等最后消息被外媒放出来了我们才恍然大悟而已。
中东阿联酋举办的国际海事防务展,中国派去参加的是052D导弹驱逐舰南宁舰。
图片
在停靠阿联酋时,央媒也罕见的一改把中国海军拍小的传统,终于找了个好角度,把我们的052D给拍的很大很大,估计就是为了方便卖货给沙大户。
图片
而在中国的央媒上,也罕见的报道了一位中东人出现在了中国的导弹驱逐舰上。
图片
所以这个事其实已经铺垫很久了,可谓是水到渠成。
12艘神盾级驱逐舰能直接让沙特一跃为世界第三海军强国,在波斯湾这一带具备了哪怕不开火也24小时自带驱逐光环的神效,但总费用仅仅只需要200亿美元。
虽然对中国来说200亿美元为近期最高对外军售金额,但对沙大户来说,200亿美元那算个啥,当年给特朗普下军售订单一口气就花了3000亿美元,买了一堆没啥用的破烂还被拜登骂贱民。
在刚刚举办的珠海航展上,沙王爷一口气买了中国足足4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带回了中东,再多200亿美元也只是个小事。
图片
所以中国和沙特达成这项买卖是很自然的事情,但美国反对,强烈反对。
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表示,沙特从中国购买12艘052D驱逐舰可能严重损害美国的利益,任何国家向沙特出售武器都必须遵守相关制裁措施,所以美国将严密关注这一问题,在必要时会采取行动来保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
图片
看得出来,这12艘神盾级驱逐舰对美国的刺激确实有点大。
全球只有12个国家和地区有驱逐舰,中国这一卖,以后这个数会至少变成14个。
但这里很多人曾经提出过质疑,说沙特不可能购买中国12艘052D驱逐舰,因为整个沙特拥有操作海军主力舰艇的人员总共才1700人,全拉过来都无法操作这12艘中华神盾驱逐舰的,更别提沙特海军还有自己的护卫舰要操作。
一艘052D驱逐舰需要至少280名操作人员,全是高技术兵种,12艘需要的专业舰员超过3000人,地面后勤保障还需要至少3000人。
沙特没有驱逐舰的相关人才,更没有3000人那么多,全国海军都拉过来凑人头也不够,就算全力培训没个五年八年也形不成战斗力。
但这根本不是个事,因为沙特常年有花钱找雇佣兵的传统,而我们一贯售后到位,不仅全程提供技术培训,而且在人员没有培训出来前,可以提供“顾问人员”来帮助沙特迅速形成战斗力。
近期沙特的好几次军事训练,都是中国人在沙漠里操作沙特从中国买的导弹,攻击中国人操作的从中国买的靶机。
当然指令是沙特王爷下的,最高指挥官是沙特的王爷们。
人家王爷出的钱太多了,当然说啥就是啥。
我们中国的军售突出的就是一个服务贴心又到位,你要培训本国人员我就给你培训到位,培训真空期要我们出顾问顶上那些培训困难的关键技术岗那也绝对OK的,顾问费和外勤津贴给够这都是小事。
对沙特来说,这可以立即形成海军战斗力,即买即用。
对中国来说,这属于中国人操作中国船在波斯湾巡航,沙特出钱出工资。
我们中国没有任何海外驻军和基地,那些都是沙特的驱逐舰。
船是沙特出钱买的,大部分船员是沙特的,指挥官也是沙特的,挂的旗帜还是沙特的,那这当然是属于沙特的战舰。
但如果中沙的战略利益高度一致,我们中国只追求在波斯湾驱逐美军影响力,在中美对抗时保障中国的石油运输线安全,那这些驱逐舰由沙特控制和由中国控制没有任何区别。
最好中东这一圈国家每个人都买一堆中国的战舰,联手把美国海军的影响力赶出去,那中国的战略目的就达到了,不仅一分钱不花就达成了保障石油运输生命线的安全,还能给国内军工产业大幅输血。
沙特还真这么干了。
沙特提出,要和伊朗等一大堆海湾国家组成“海军联盟”,大家一起凑钱买军舰,组成一个庞大的海军舰队,共同保障波斯湾的安全,让中东只属于中东人。
图片
看见没,这个叫共享海军计划,沙特发明的,比中国的共享单车高级太多了。
微信扫一扫就能开走驱逐舰保卫自己国家,信用分足够还能免押金。
如果计划能成,那这庞大的海军确实可以保护整个波斯湾的安全,光沙特就12艘神盾级驱逐舰的话,这么多海湾国家联合在一起买军舰那简直太恐怖。
图片
沙特买12艘神盾级弹驱逐舰还不够,还要组建“海军联盟”?
假想敌是谁,组建力量这么庞大的“海军联盟”是为了针对谁?
美国是肯定不卖这么先进的军舰的,所有军舰肯定都是从中国买的,那假想敌就肯定不可能是中国,更别提中国刚刚牵手了“沙伊大和解”,和中东的关系甜出蜜。
那答案只有一个,中东想利用中国的力量,趁机把霸占中东数十年的美国给赶出去。
巧了,驱逐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也是我们的目标,所以我们心甘情愿被中东利用,更别提只是卖点军舰而已,钱还是沙特出的。
国际政治没有傻子,大家都能各取所需那才会是真朋友。
军舰我们卖,船也可以我们的人来开,零配件和各种维护全部给足,只要沙大户愿意出钱全都卖,价格也不黑心,只比国内采购价高一点点。
我们中国,全力支持沙特和中东的国家们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保障自己国家的利益。
中东是属于中东人的中东,不容任何外部势力欺辱。
谁反对以上言论,谁就是破坏人类和平的罪人,谁就是邪恶势力。
数十年来海军都是中国的最弱兵种,远弱于陆军和空军,没想到如今已经发展到了如此程度,短短时间内就卖出去了18艘神盾级导弹驱逐舰,要知道这种级别的驱逐舰英法俄三大强国合在一起都没有18艘。
真是出息了啊,中国的海军总算是长大了。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3-7-2 21:03
刚刚,日本遭遇迎头暴击,输得一塌糊涂!


原创 坏土豆 一个坏土豆 2023-07-02 15:44 发表于广东

土豆说:
这次的雅万高铁,意味着什么?
中国制造的终极目标就是输出标准!
交通与能源是工业的基础,一旦整个东南亚引入了中国高铁的标准,再搭配上以后的各项其它基建与新能源,那么东南亚就成为了中国制造的延伸,中国工业的一部分,以中国为中心对整个亚太的经济进行了有力的融合。
而中国在这些方面拓展的市场越大,配合我们自己的内部规模,将形成无与伦比的成本与技术优势,碾压全球。

可以说中国可以仅仅通过造船、高铁、基建和新能源,就将全球链接,在未来的30年,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在工业化上取得成就,都离不开中国的标准。
那个时候,所有的工业基础项目,我们都是全球当之无愧的领导者,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用中国的标准,首先就意味着工业化的成本提高40%以上,还没开始搞就已经落后了!
在这场对东南亚的争夺中,日本已经彻底输了!

坏土豆 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一个坏土豆

陪我的国一起逆袭


1、印度对日本进行了降维坑杀,日本欲哭无泪;

早在莫迪做古吉拉特邦省长的时候,就先后4次到中国广东来考察,看到现代化的城市,尤其是发达的基础设施,莫迪各种羡慕嫉妒恨,在那个时候就认识到一个真理:要想富,先修路。

2014年,莫迪开始担任印度总理,首先就想到要修高铁。
其实早在两年前,中国就与印度签署了引进中国高铁技术的备忘录。
事实上,从中国引进高铁技术当然是最合理的。

全球拥有高铁技术的一共是中日德法四国,而中国的高铁里程占据全球的一半以上,技术最为成熟,安全性能最高,速度最快,可达到350公里每小时,而第二名的日本也只能达到300公里每小时。
不仅如此,中国的高铁造价极具成本优势,比日本的低了近40%左右;

但是擅长搞极端民粹思潮,喜欢打民族主义牌的莫迪,很快就否定了中国的方案,和日本勾搭在一起。
莫迪一开始就吹牛逼,说第一条高铁就要修1700公里,这可是大生意,总造价230亿美元,等第一条铁路修完了,整个印度要5年内完成4000公里以上的高铁建设。

日本人听了口水都快下来了,整个日本高铁的里程,也就是3400公里,这印度的订单要拿下来,简直是太美了!
为了拿下印度的高铁,日本也充分展现了诚意,表示提供50年低息贷款,利率只要0.1%,几乎和没有一样......
最后,由日本国家高速铁路公司出面,分四期向印度提供130亿美元的天量贷款。

看到这个数字,印度鼻滴泡都给乐出来了,要知道,多年之后,印度放水养鱼,几年时间,也就骗了小米6.6亿美元,这130亿相当于要吭20个小米,现在一步就能到位。
印度心说,你赶紧把钱给我,还钱的事你就别想了........
日本也心里憋着笑,说核心技术都在我手里,高铁项目我少赚点,到时候维修和配件我10倍赚回来,你要敢不还钱,我就让高铁停运,看你丢不丢得起这个人。

两边各怀鬼胎,都想着坑死对方,从2014年开始,谈了两年的时间,最终签署了合同,2016年开始正式动工。
安倍喜不自胜,当做自己的重要业绩到处宣传。

合同刚签署完一个月,第一期贷款27亿美元到位,印度就把日本叫过来,说现在我们和你们合作高铁,大家都觉得价格高了,人民都在反对啊,我们推动压力很大啊,我看这项目吃枣药丸。
日本懵逼了,说我都给你们地板价了,还给你们几乎是无息贷款,贴钱给你们建高铁,亏得底裤都没了,这还算价格高?
印度说现在除非你把技术全部转移给我们,否则是搞不下去了,说不好我们就和中国合作了,至于那27亿美元,还是按原来的合同,分50年还。

前期都投入那么大了,日本听了五雷轰顶,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含泪同意了印度的方案。
看到日本人欲仙欲死的模样,印度哈哈大笑,心说我一定要让你知道啥是降维坑杀,啥是外资坟场。

可惜搞了半年,就搞不下去了,因为印度是全球最难征地的国家。
印度从来都是一盘散沙,政府完全没有威信,征地需要得到80%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同意。
而印度的地主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土地情结,高铁从马邦和古邦两个地方开始修起,然而印度政府给出了市场价5倍左右的拆迁款,把嘴皮说破,6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了征地任务的0.02%........
是的,你没看错,这个小数点没打错!

而且沿途的地主们全部窜连起来,达成利益同盟,各种对政府使绊子,提出了各种奇葩的条件,比如有的农民说不仅要赔款给房子,还要让自己的子女们都到印度政府去上班,拿铁饭碗.......
印度政府被整得外焦里嫩,叫苦不迭。

关键问题是,日本国家高速铁路公司只提供了第一期贷款27亿美元,如果工程搞不下去,剩下的贷款就到不了位。
一直搞到了2018年,2年时间,高铁起点的马邦,所需的1400公顷收购土地仅实现了区区0.9公顷。
印度的农民和地主们,充分发挥了甘地时代的非暴力不合作精神,纷纷挖了个土坑把自己给埋了起来,说你们要征地可以,除非从我们身上碾过去......

日本人哪里见过这个阵势,傻眼了,日本说原计划5年修1700公里,看这样子,50年也修不了100公里。
印度把日本叫过来,说目前这个情况计划要调整啊,原来的1700公里,要调整成300公里,你们的贷款快点给过来,我们要征地。
日本一听心都凉了半截,销售目标直接缩水了80%以上,这就要了命了。

因为日本原来制定的价格,是按照1700公里的规模的成本做的,现在如果只修300公里,这个单价连成本都保不住!
其实吧,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印度的这个套路,是经常用,坑遍全世界,先吹一个大牛把你忽悠进来,然后一点一点的磨你的耐心,增加你的沉默成本,然后让你吃也吃不下,吐也吐不出。
2010年印度人大举到深圳华强北合作的时候,这个套路都用烂了,首先开口就要10万台手机订单,把你的价格套出来,到最后实际能拿的货也就是1000台。
印度人做生意,开口就把规模吹大100倍,如果不这样做,那都不叫印度人!

莫迪刚开始说1700公里,是因为印度地盘就那么大,他要有俄罗斯那么大,能说到10万公里去.....
看到这一幕,日本人是欲哭无泪,说你还要修300公里,我看你这样下去,50年能修30公里都不错了,就这样你还想要第二期贷款,你也是想瞎了心!
其实日本还是小看莫迪的能力了,印度的高铁从2016年开始动工,到现在7年时间,在印度政府的不懈努力之下,一共已经修了10公里了。

而日本为此已经提供了27亿美元的贷款,加上前期勘察投入、工程师派驻等各种费用,一共花了32亿美元左右........
日本泪流满面,说在印度修高铁是每公里3.2亿美元,是日本的多少倍了。
要在印度能修300公里,理论上都可以从东京跨海修到纽约了........

2.日本在越南近20年时间颗粒无收!

看到在印度的高铁修不成,日本又开始打起了越南的主意。
越南地势狭长,南北跨度近2000公里,两大人口聚集地,一个是河内,一个是胡志明市,距离遥远,存在着高山、河流等天然屏障,导致南北跨区流动性受阻,使得越南南北的经济难以进一步融合,政治关系慢慢疏远。
现在越南的铁路,还是法国殖民时期留下的破烂,从河内到胡志明需要漫长的30多个小时。
越南,可以说是修建高铁最理想的地方。

而中国,也是越南最理想的高铁合作方,中越之间的贸易额极大,高铁可以进一步的提升双方经贸额,对旅游、文化等项目的发展让双方都极大获益。
事实上,我们在1950年时就援建了越南铁路,以支持越南的抗法战争,在2012年时,双方基本就已经敲定了高铁的合作项目,但日本一看就跑过来搅局了。
2010年,越南提出了自己的高铁建设计划,并向全球进行招标,一共有德国日本和中国应标竞争,最终,越南选择了日本。

选择日本的重要原因,一是因为越南对中国莫名其妙的恐惧心理;
不分越南官员说如果越南的铁路和中国的铁路共轨,那以后中国要打越南不就是分分钟的事?
这越南真是自作多情,且不说我们不屑于打越南,就算真要打,没有高铁,打他们难道不是分分钟的事?这干高铁啥事?
第二个是日本给了越南官员大笔的回扣;
2014年3月时,日本NHK电视台披露了爆炸性新闻,日本国家高速铁路公司公司账上有1亿日元资金不知所踪。经查发现,这笔钱当中有约60%流到了越南铁路部门高官口袋。受此影响,日本曾经有两年时间中止对越的政府开发援助,理由是严重的腐败问题。

第三个是2010年时,中国的高铁才发展不久,确实在技术上没有日本的成熟;
最后还是因为日本的低息贷款,和印度一样,几乎是0.1%的无息贷款,这个确实把越南给吸引了。
日本中标后,很快拿出了方案。

越南南北高铁,全长1567公里,采用日本新干线技术,设计时速为350公里,2014年开工,2035年前全线开通。
整个工程的报价是558亿美元。
方案报过去以后,越南看了倒吸了一口凉气,当时越南的年度经济总量才946亿美元,也就是说修这条高铁要拿出一半的GDP来,确实是太贵了!

当时,越南的外债是239亿美元,对外贸易是逆差的127亿美元........
把这条路一修,外债直接翻3翻,还钱还到猴年马月都还不完........
越南的国会代表纷纷认为:我们国家还太贫穷了,搞不起这么奢侈的项目;
计划中的票价相当于机票票价的70%,但坐飞机只需2个小时;
高铁票太贵了,只能惠及少数富人........

日本说没事,你没钱没关系,我可以给你借,才0.1%的利息。
越南咽了咽口水,没敢答应。
这里必须要说一下,越南虽然也不是啥好鸟,但是对比印度,那真的是妥妥的道德楷模,遵纪守法的老实人。
如果是印度,别说是500亿美元,500万亿美元他都敢借,而且借了钱他就是大爷,还钱是永远都别想。

但是越南是真不敢借,于是,这个方案就最终搁置了起来,中间反复修改了几次方案,但最终还是觉得太贵;这一停,就一直停到了现在.......
这十几年的时间,日本的高铁出海的美梦,最终颗粒无收。

3.雅万高铁开通,对日本的迎头暴击!

时间来到了2023年,东南亚真正的第一条高铁,印尼雅万高铁开通了!
这条高铁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和第四大城市万隆,全长14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最高可到达386公里,碾压德日法。
雅万高铁由中印尼两国领导人亲自确认和直接推动,是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全线采用中国技术和标准,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
日本修印度高铁,7年修了10公里,修越南高铁,讨论了13年还没落地;
而雅万高铁,5年就竣工了......

第一次看到高铁,印尼举国欢腾,洋溢在节日的气氛中;
高铁不仅快,而且稳,印尼乘客纷纷进行了测试,在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内,将印尼盾硬币竖立在车窗边缘,一直到终点都不会倒下;
全球现在只有12个国家拥有高铁,美国到现在都还没有一米的高铁,这让印尼的民族自豪感爆棚,纷纷感叹我们在交通运输上已经超过发达国家了。

印尼是一个长条状的国家,全长超过5000公里,可以用一条高铁全线贯通,现在的雅万高铁,仅仅是整体规划中的一小部分。
而在雅万高铁开通的时候,连接中国昆明与老挝万象的动车组,中老铁路已经运营了18个月了,累计发送旅客1640万人次、货物2100万吨,极大的繁荣了老挝的经济。
老挝的国土中,80%都是高山和高原,中老铁路架设了301座桥梁、打通了167个隧道,将被山地包围的老挝与全世界连接到了一起,用2个小时走完了原来12个小时的普通货车里程。
中老铁路开通的一年,老挝游客增加了40%,沿途城市的经济总量平均提升了30%以上,这种实实在在的数据加上雅万高铁的建设,极大的震动了东南亚各国!

首先坐不住的就是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
越南从2001年就提出南北高铁,到现在印尼的高铁都开始跑了,自己还没影子,越南都急疯了。
一年的时间,越南先后三次跑中国,就为了谈高铁的合作,尤其5月29日,越南交通运输部部长带队访华,随行人员包括越南国会财金委员会副主任、越南铁路总公司董事长等,几乎把所有和修铁路相关的人员全部都叫过来了。
到了中国,越南代表团密集拜访我国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国铁集团、中交集团、中国中车、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单位,把中国所有和修高铁的有关部门一个不漏的全跑遍了......
很明显,这预示着中越铁路在接下来可能会有实质性推进。

而另一边,泰国深受中老铁路的刺激,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一直拖延的中泰铁路项目突然就被要求加速进行,到了今年,泰国政府多次提出要求,希望中泰铁路提前一年完工。
当然,这个得加钱......

我们可以想见的是,在未来的10年,中国的高铁必将会把整个东南亚链接成一个整体。
中国高铁的优势,最大的一点就是规模,日本的高铁里程仅仅为中国的7%左右,这让我们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成本优势与技术优势,而一旦我们链接整个东南亚,规模估计会超过日本的40倍以上,占据全球里程的70%以上,吊打全球无敌手。

4.中国制造的终极目标是输出标准

那么,这一次的雅万高铁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
中国制造的终极目标就是输出标准!
铁路、电力、水力是工业的基础,一旦整个东南亚引入了中国高铁的标准,再搭配上以后的各项其它基建与新能源,那么东南亚就成为了中国制造的延伸,中国工业的一部分,整个亚太的经济进行了有力的融合。
而中国在这些方面拓展的市场越大,配合我们自己的内部规模,将形成无与伦比的成本与技术优势,碾压全球。

可以说中国可以仅仅通过高铁和新能源,就将全球链接,在未来的30年,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在工业化上取得成就,都离不开中国的标准。
可以说中国可以仅仅通过造船、高铁、基建和新能源,就将全球链接,在未来的30年,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在工业化上取得成就,都离不开中国的标准。
那个时候,所有的工业基础项目,我们都是全球当之无愧的领导者,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用中国的标准,首先就意味着工业化的成本提高40%以上,还没开始搞就已经落后了!
在这场对东南亚的争夺中,日本已经彻底输了!

我们看越南,尽管部分加工制造业跑了过去,可制造业的上游端口全部都在中国,越南无论是做手机还是做纺织,都需要从中国进口相关的配件与技术。
我们可以说,越南,是中国制造的延伸。

而在未来,伴随中国高铁的攻城略地,我们将从东南亚开始,链接全球,让中国制造成为全球制造的最终原点!
一旦通过中国制造将东南亚有效连接,那么美国再逼迫他们站队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就不言而喻了。

还要想跟着美国走,除非自掘坟墓,摧毁自己的经济基础。
在中国和印尼欢欣鼓舞的时候,日本垂头丧气,开始了深刻的反思。
日媒做出总结说:中日高铁的差距,我们已经难以逾越!

日本媒体分析说:与中国国企背靠政府,通力合作高效建设不同,日本在承接海外订单时不仅要经过复杂的招标设计过程,各承建企业还会相互侵轧、层层分包外包,大大拖慢整体建设进度,而且日本国内的设备制造商也屈指可数,与虚假的全日本相反,这是真正的全中国。
看到这句话,我不禁想到了一百多年前,我们输掉了甲午战争,很多历史学家分析,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日本国家意识已经全面建立,整个日本形成了一个整体,而中国是在以李鸿章一己之力对抗日本全国。
而今天,形势已经逆转,日本,已经彻底输掉了这场全球的高铁战争!

这也将是埋葬日本制造的标志性时刻!
而另一边,我也想到了,中国通过基建与工业链接全世界,而美国却希望利用战争与枪炮去奴役全球。
中国通过铁路给东南亚带来了繁荣与富强,而在多年前,美国也搞了北美自贸区,最终的结果就是摧毁了墨西哥的农业,让整个墨西哥几乎成为了美国的毒品供应基地,陷入了贫穷和混乱。
在汉代时,我们就通过丝绸之路链接了全球。
而今天,中国的高铁,将为我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的加速剂!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3-7-6 19:48
昨晚,第二战场,大反击


作 者 :S叔

看到不少小伙伴的留言:我们对镓和锗的相关物资,进行出口管制啦!

然后呢?

先看到一群人在感慨:第二战场终于开辟了,但居然不是之前说了很多次的稀土,而是它们!

之后就看到一堆人在吵架。

主要是两边。

一边说:欧美科技发达啊,这两样东西的提炼,不是什么高科技,实验室搞搞挺方便的,人家要是反应过来,我们的企业反而会丢掉市场;

另一边呢?

说:哪有那么容易的?就算人家反应过来,至少要好几年,那时候我们光刻机早就出来了!

这事怎么说呢?

先说观点吧!

首先是:对敏感物资进行出口管制,这是国际常规,没啥好争论的。

第二呢?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争论,归根结底,还是对什么是工业化,大家的理解有太大的差异。


01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还是先从这两种元素,是怎么被发现的讲起吧!

让我们回到140多年前。

法国和西班牙交界处,有个比利牛斯山脉,山里产闪锌矿。有个法国化学家,名字叫布瓦博德朗,拿着光谱仪,在检测一块闪锌矿石时,突然发现有种特征谱线,之前从来没见过。

图片
比利牛斯山脉

为啥用光谱仪呢?

这事大家应该都知道:每种元素都有它独特的光谱,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是各不相同的。

现在分析矿石,还是用光谱仪。

布瓦博德朗当时挺激动,因为这意味着他发现了一种新元素!

当时正好是1875年,在普法战争中,法国刚战败没多久,丢了面子,赔了钱,还割了地:阿尔萨斯和洛林。

当时只要是个法国人,就觉得挺憋气的。

啥感觉呢?

比如说大家在教科书里都学过的《最后一课》,都德写的,上面那是充满了悲情,让人觉得法国遭受了巨大屈辱似的。

结果好多年后,大家才发现被都德给骗了:那块地方的人,本来就是讲德语的,还是早年法国人从奥地利人手里抢走的,普鲁士割走它,算拼上德国统一的最后一块拼图啊。

但当时的法国人,肯定不会这么想嘛!

肯定想着怎么为国争光嘛!

于是布瓦博德朗就急急忙忙,宣布:这种新元素的名字叫镓!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镓这名字,看不出一点为国争光的意思啊!

其实看它的英文名字,就清楚了:Gallium。

法国的古名,可是叫“高卢”啊!

怎么说呢?

在给元素命名这个领域,布瓦博德朗算起了一个头。

是好是坏先不说。

因为在那之前,以国家命名的元素只有两个:

一个是钌,意思是“俄罗斯”。

1844年,由喀山大学化学教授克劳斯发现的,但克劳斯当时起名,其实挺随意的,没布瓦博德朗那种急吼吼,要为国争光的心态。

另一个是铜,意思是“塞浦路斯”。

元素符号是Cu。

这和发现者没关系,原因是:在很早很早的古代,塞浦路斯这地方盛产铜。

接着往下说。

1875年,布瓦博德朗玩了这一手后,德国人就不爽了,觉得他有点像在作弊。

把国家竞争,玩到了科学领域。

毕竟当时德法是世仇嘛!

11年后,也就是1886年,德国人终于扳回一城:弗莱贝格矿业学院教授温克勒在分析一块矿石时,又发现了一种特征谱线,之前从没见过。

他迅速下手,把这种元素命名为锗。

“锗”是啥意思呢?

大家应该猜到了,就是“德意志”的意思。

它英文名是Germanium,是不是和德国国名“Germany”很像?

这块矿石哪里来的?

如果常看德甲的朋友,说不定会知道这地方:弗赖堡。

图片

弗赖堡

于是呢?

Bingo!

德国和法国,一比一扯平!

顺便说一下:此例一开,后来也有其他人效仿:

比如说美国人发现镅后,赶紧用国名,来命名了一下;

日本人呢?

则是鉨。

居里夫人是波兰人,她发现钋,就用了波兰这个国名。

怎么说呢?

我们要知道镓和锗这两个元素,它们怎么被命名的背后,藏着法国和德国的恩怨情仇。

这也足以证明:科学这东西,有国界已经很长时间了,如果有人告诉你“科学无国界”,那他不是傻,就是坏。


02
再说第二件事:现在网上都在说,美国拉着荷兰、日本,在芯片上,来卡我们脖子,我们这次,是反过来卡它们的脖子。

这对不对呢?

对的。

因为现在不是在搞第三代半导体吗?

用的就是它们。

但它们的用途,远不止半导体这块。

这就得从这两种元素被发现之后,是怎么被使用说起了。

是不是马上就被用上呢?

答案是:没有!

被发现之后很长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它们有啥用,差不多是这么一种态度:我们知道了,地球上有这两种元素。

差不多到1950年代吧,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搞电子技术了,就发现它们的用处了。

比如说,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就搞了锗二极管什么的,发现效果挺好。

慢慢地,大家就发现它越来越多的用途了。

但这些用途的开发,往往和国际形势有关。

像在朝鲜战争中,美国人吃够了志愿军搞夜战的亏,怕得要死,甚至还搞出这么一句名言来:朝鲜上空的月亮,是中国人的月亮。

怎么办呢?

战争结束之后,美国人就为了今后不再遭到夜间偷袭,就疯狂发展夜视装备,像夜视仪、夜视镜,还有红外线雷达什么的,反正一堆装备。

结果一试,发现搞这种东西,锗用处挺大。

后来又延伸到坦克、军舰、飞机用的红外热像仪,导弹上装的红外成像导引头啦什么的。

之后又搞到光纤、光伏上去啦什么的。

镓呢?

镓的导热性挺好,所以很多高性能芯片,因为发热量高嘛,所以在上面会喷上一层,这样散热比较快。

顺便说一句:我们的手机充电插头,快充的那种,其实也用上了。

但它最突出的用处,还是搞很先进的那种军用雷达了。

像航母啦、战斗机啦什么的,最先进的雷达,都得用它。

图片
怎么说呢?

这两天,对这个出口管制,跳脚最凶的,恐怕不是半导体制造商,而是不少国家的军火制造商,尤其是美国的!

要知道:军工复合体可是美国“深层政府”最大的一块啊!

前两天,我不是在文章里说:雷神公司为了造“毒刺”导弹,把它70多岁的老员工,都召回去,来搞“师傅带徒弟”,训练他们造导弹时的手感了吗?(详见 刚刚,一个最残酷的真相暴露了)

“毒刺”是靠什么来制导的?

红外线!

这基本上就得用到锗。

所以雷神公司,是不是会有点傻眼?

像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呢?

这些年它靠造F35隐形战斗机,可是着实发了一笔横财啊!

但这种飞机,如果雷达不行的话,可就麻烦喽!

所以怎么说呢?

这两样东西,它是军民两用的,比较容易让人感觉到痛。

其实我们还有一样东西,也是很厉害的,而且和半导体关联性可能更大!

什么呢?

铟!

中国铟资源储量占全球铟资源储量的72.7%,第二名是秘鲁,就只有3.3%了。

像我们笔记本电脑、电视、手机的液晶显示屏,也都用得到它。

但它主要还是民用为主。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能看出什么来了呢?

简单来说,就是:一拳打俩。

不光是半导体的事!


03
接着再说第三件事:这种东西,会不会像网上有些人说的那样,欧美技术很先进,人家很快就做出来,很快就能实现替代?

这里就得从网上为啥有人拿这说事讲起。

镓这东西,其实中国储量最多,而且和钨差不多,是占据绝对优势的那种。

上张图。

图片
锗呢,则是美国储量全世界第一,我们第二,之后是俄罗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但中美储量都占全球的40%以上,其他国家就不多了。

所以为啥今天网上看有人在吵呢?

主要吵的,还不是镓,是锗。

有些人就在说了:你看看,美国人就是精明,它有全世界第一大的锗储量,却不用,人家不是没技术,是人家怎么怎么滴,比如说重视环境保护啦什么的。

怎么说呢?

可能就对这两种元素是怎么分布的,不是太了解了。

这两种元素,有个统称,叫稀散元素。

就是既稀有,分布又分散。

比如说镓,它就很少像稀土矿那样,虽说稀有,但至少还有个矿。

它分得极其散,简直就是其他矿里,夹着的那一点很不起眼的杂质。

像什么铝土矿、铅锌矿,甚至煤炭里,都带着一点。

含量呢?

比如说铝土矿里,一般的,差不多是万分之五,很好的那种,也就是千分之二点五。

到了你肯提炼也行,不肯提炼也不怎么可惜的地步。

锗的情况也差不多。

像不少地方,就是从煤炭里提炼的,也是含量少到非常可怜的那种。

讲完了这些,就可以来说说为啥对这些元素和它的相关产品进行出口管制,不像网上有人讲的那样,似乎是我们这边一管制,其他国家转眼间就能替代了。

这里先要厘清这4个概念之间的区别:

有冶炼能力;

能在实验室里冶炼;

小规模冶炼;

大规模冶炼。

先说第一个概念:有冶炼能力。

这真不难。

比如说1875年,布瓦博德朗发现镓后,就自己炼了一点出来。

为啥是一点,而不是一块呢?

因为镓这东西,熔点在29.78摄氏度,超过这个温度,它就化了,成一大滩了,挺像水银。

就凭着现在这夏天气温,它肯定是直接来一滩。

图片
只有弄出这东西,才能证明自己发现的是新元素嘛!

锗呢?

卖相就没镓那么好看了。

它就是灰扑扑的,带点金属光泽的一堆了。

图片
当年人家发现的时候,都是炼出来一点的。

100多年,就有这冶炼能力,现在更有,所以门槛确实不高。

接着再说第二件事:能在实验室里冶炼。

实验室里搞搞,弄出的量,只要一点点,肯定不成问题的嘛!

怎么说呢?

这里举个相关的例子,像这些年,我们常听说芯片被“卡脖子”,还有人天天关注着,我们现在的芯片制造技术,到多少多少纳米了。

但这种“卡脖子”,放到实验室里,其实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比如说做个几百片甚至上千片的,靠着实验室,能做得到,像军用的,很多时候的需求,数量并不大,说不定就凭着实验室,支应下去。

那为啥说芯片被“卡脖子”呢?

主要出在量产这问题上。

量产这东西,又分两种。

一种是小规模量产。

这就有点麻烦了,因为就算小规模,你总得达到一定的量吧?

比如说镓,我们是怎么搞的呢?

其实是因为我们有着全球最大的氧化铝产能,氧化铝产量大了,下脚料也就多了嘛!

然后厂家就顺手提炼一下。

但你要是倒过来,说我为了这点镓,先搞一条几百万吨的氧化铝生产线,剩余出下脚料,再搞提炼,那就相当地扯淡了。

这种小规模量产,有些国家也在搞,比如说德国,就能产一点点的锗。

但成本挺高。

还有一种,就是大规模量产,用市场能接受的价格,把东西卖出去。

这就难了。

因为这就涉及到产业链的问题了,而且还是那种环环相扣,甚至是死循环的那种了。对我们来说,获取镓或者锗,是因为有全球最大的氧化铝产业,有全球最大的煤炭产量,还有全球最齐全的金属的冶炼技术和产业规模,然后顺手而为之,所以能把成本做到很低。

基本可以这么说:全世界没一个国家,发神经到为了几百吨锗或者镓,弄个几千亿美元,耗几年甚至十几年,还不一定成功,去拉一整条产业链的程度。

就算对方有这技术,也明知道该怎么去做,但光那建一整条产业链的成本,就算是美国,它也根本没办法承受,而且时间上也不允许。

更何况,就算美国费尽九牛二之力,搞定这两样,铟的问题它怎么解决?稀土的问题它怎么解决?镍的问题它怎么解决?钴、锂甚至镁的问题呢?


04
到这里,就可以下结论了。

第一句话还是之前那句话:工业化和产业链这种东西,一旦去掉了,基本上就再也回不来了。

第二句话是:因为我们这个政策只是遵循一般国际惯例,只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绝对没有任何的针对对象,至于谁感到疼,那是它自己的问题,它应该好好反思,好好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第三句话呢?

其实美国丝毫不用担心,据说最近这几十年,日本已经在东京湾的海底,埋了各种原料,像煤炭、稀土什么的,够100年用的,相信镓、锗这种重要物资肯定也包含在内,所以美国应该赶紧找日本人,让它别再埋着资源了,赶紧掏出来。

如果掏不出来,被憋住了,那问题就大了。

就如同神不是不会流血,而是不能流血一样,世界老大如果经常血流满面,会更容易被人看得更轻了。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1-2 14:59
捅破汽车智能天花板,华为技术完全体到底有多强悍?


原创 牲产队长 牲产队 2023-12-26 21:23 发表于广东

捅破智能汽车天花板,华为放了个大招!

十年以后,我们回望今天,一定是中国汽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问界M9将一举推开中国汽车智能化的大门。

华为问界M9在今天发布,它将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提前进入智能化时代,颠覆传统豪华,重新全面定义智能汽车的技术标准。

这是迄今为止,问界发布的最为重磅的年度高端豪华车型,也是首款搭载华为“十大智能黑科技”的智慧旗舰车型。可以说,华为上百亿的研发投入,都将在问界M9的身上,得到全部体现。问界M9也是全球唯一搭载华为全栈科技的高端旗舰车型。

颠覆传统豪华,问界M9将拉开整座智能汽车新时代的大幕!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的竞争,而下半场是智能化的竞争。但谁都没想到,电动化方兴未艾,而智能化的时代会来得如此之快。在极致内卷之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正在逐渐走向终结。关于动力电池的竞争,从最早的硝烟弥漫,到而今的偃旗息鼓,只经历了3年不到。

在华为的引领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前进入了智能化的下半场,智能化竞争成为新的主赛道。智能座舱、智慧驾控、智能驾驶,成为智能汽车不可或缺的新三大核心科技。搞不定这三大件,智能化就没得玩了,可以直接淘汰出局了。

图片

在政策上,中国首批L3级自动驾驶测试中,华为系入选三款车型。这意味着,中国L3级高阶智能驾驶很快就会得到政策上的开放。对于全行业而言,智能驾驶技术竞争也将成为新常态,落后一步,就可能落后一代。

可对华为而言,现在不是技术不成熟,而是政策不成熟。华为的自动驾驶技术是跑在政策前面的,就像余承东所言,华为的很多功能还没释放出来。在L3标准的制定上,华为也是重度参与者。

图片


当别的车企还在等政策时,华为已经在制定行业标准了。基本上,政策一开放,华为的技术能力就同步释放了。不是华为追着政策跑,而是政策追着华为跑。

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加速进入更高级别的智能化驾驶时代。

可罗马从来都不是一天建成的,华为能够抢先一步,领先一代,核心在于提前布局,重金投入,坚持不懈,厚积薄发。华为和传统车企不同。大部分传统车企都围绕电动化供应链布局,核心在于电池、电机、电控,停留于电动化阶段。

图片


可华为是颠覆者,是重塑者,是汽车产业智能化的开拓者。

激光雷达、电机、电控、电芯、智能座舱系统、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等,华为早在十年前就开始布局了。如果说,传统车企更擅长电动化产业链,那么华为布局的就是一整套智能化产业链。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厚积薄发的。

华为激光雷达也是走在了全行业的前面,当国外激光雷达卖好几万一颗的时候,是华为率先把激光雷达的价格打到了千元级别。

图片


在电动化的上半场,因技术门槛较低,新能源汽车鱼龙混杂,被淘汰掉了一大批。但进入智能化下半场以后,技术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智能化技术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华为依靠智能化产业链的长期自主研发,后半程发力,技术护城河更为稳重、深厚。

打造一款豪华旗舰车型是不容易的,它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产业链做支撑,需要上下游产业链的集体向上,技术突围。问界M9不只是一款豪华智能旗舰汽车,它几乎重塑了中国的汽车产业链。

图片

在传统豪华的定义中,核心在于机械性能的极致拉升。但在智能豪华的定义中,不再局限于提升传统的机械性能,软硬结合的智能化才是高端豪华的新定义。搞机械性能,走的是老路,可中国汽车要走向高端,必须开辟全新的智能技术路径。

一辆问界M9背后跟着的是激光雷达、智能灯光、智能底盘等高端制造业,车机操作系统、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等软件研发业,它不但能催生智能产业的升级,还能创造大量的高薪就业岗位,吸收高科技人才。

图片

智能化升级,不只是问界M9的智能技术升级,而是问界M9带着一整套中国汽车产业链的智能化升级,打破传统豪华燃油车的机械化供应链体系,推动全产业链从机械化走向智能化。

问界M9也许只是华为的一小步,却是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的一大步。

当下,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从增量走向存量竞争,而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也攀升到了40.4%。在油电并行的时代,产业转型就显得尤为迫切。向前一步,是涅槃重生,退后一步,则是万丈深渊。我们无法再回到合资时代,自主崛起已是大势所趋。

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能过于依赖政策支持,更需要技术发力,来引领消费者的潜在科技需求。

为什么问界M7能够成为年度超级爆款?靠的不是电动化,而是智能化。中国汽车的自主品牌要想向上突围,跻身高端市场,智能化就是一条确定性极高的技术路径。

图片


中国高端豪华汽车的发展已经来到了一个临界点,自主汽车产业正处于品牌向上的大周期。在电动化时代,各大车厂都聚焦于三电技术研发,可在智能化时代,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座舱、AI大模型等创新技术,才是新方向。不只是车厂需要向智能化发力,整个产业链都要向智能化发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淘汰赛还没有结束,而智能化将直接决定下半场谁能率先活下来。

在真实的弯道超车中,弯道从来都不只有一个,而是需要连续过弯,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一个弯道是电动化,迎面而来的下一个弯道则是智能化。中国汽车要走向高端,智能化产业链的技术升级是绕不开的。

图片

华为已经开始抢跑,其他车企都得赶紧跟上来。高端不只是高价格,而是高研发,高技术,高回报,才能形成自主汽车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进而带动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链的量价起飞。

国产汽车要走向高端,一定是技术为王。

问界M9将成为中国新能源豪华智能汽车的新标杆!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2-29 15:59
苹果放弃造车的真正原因和未来选择


作者:肖磊看世界

美国巨头苹果公司退出电动汽车研发值得闲聊一下。

美国几大科技巨头手上的现金储备接近万亿美元,光苹果就有超过160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如果说苹果退出电动汽车领域的角逐,是因为没钱,肯定是说不过去的。

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听我慢慢扯,最好看完再讨论。

在讨论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个定义,就是手机和汽车,本身是基于工具价值来产生市场和品牌价值的,跟香水、珠宝等有所不同。因此说,手机和汽车领域要建立更高的品牌价值,恰恰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先举个例子,比如同样是造手机的,跟小米造车比起来,苹果造车里面,手机跟电动汽车之间的利润率和品牌溢价没有可比性,也就是说,小米造的车可以跟小米手机拥有同样的利润率,而苹果不能,这就意味着苹果手机跟苹果电动汽车之间本身就会撕裂或摧毁苹果品牌(此前的苹果手表和此时的苹果头显可以跟苹果手机保持一样的利润率,那也只是值得一试)。

如果苹果开始造电动汽车,而且进入的是大众市场,那么意味着苹果造的电动汽车,很有可能会摧毁苹果手机的市场份额,最后很可能是苹果的新业务电动汽车没有获得市场占有率,手机这一核心业务也遭遇了冲击,得不偿失。

这就好比说,保时捷和法拉利,要进军手机市场,那是要生产一个金镶玉的手机,还是要生产一个一般的智能机呢?如果是生产一个金镶玉的手机,人们是奔着金镶玉去买呢?还是奔着手机去买呢?一旦生产手机的利润率跟生产车的利润率差距过大,同样会面临把品牌撕裂的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保时捷和法拉利开始生产普通的智能手机,意味着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可以从非常“廉价”的产品上获得“奢侈体验”,消费者会进行产品投射,手机就会拉低车的品牌溢价,车很大的概率也就卖不出去了。但如果是为了卖金镶玉手机,靠金镶玉来抬升手机价值,那为啥不直接卖珠宝首饰呢?

这就是为啥手机刚开始流行的时候,很多厂商推的什么钻石、黄金等手机,早就无法持续的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奢侈品,对印有自己LOGO的东西都必须得制造“稀缺”和“昂贵”效应一样,而对推非品牌核心领域的纯工具型产品都非常谨慎的原因。很多名牌车企会卖少量的价格很贵的LOGO服饰、香水、钥匙扣、钱包等,但几乎不会搞手机电脑这些东西。

同样的道理,苹果要是生产电动汽车,消费者对苹果的整体认知边界就会迅速扩大,哪怕苹果汽车的一个螺丝出问题,都会影响到苹果整个品牌(包括手机业务),消费者原有的消费心智模式就会改变。这就好比说,德国大众要生产非常昂贵的汽车,必须要去收购一家“高档”品牌(比如大众收购了保时捷、宾利、布加迪等),而不是大众自己生产价格高的汽车(其实大众的技术完全可以生产出高附加值的汽车),否则两个市场都会被丢掉。

大家再去看中国的很多较大的汽车厂商,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想把定价提上去,一定是重新做一个品牌(或起个完全不同的名字)。对于苹果公司来说,自从华为被美国打压之后,就没有太多竞争压力了,目前传统手机等业务既没有受到挑战,公司也没有遇到更大的危机,重新起一个业务线,或做一个更大的冒险市场,不符合股东和职业经理人对风险收益的计算。

因此说,苹果放弃生产电动汽车,实际上也是一种正常的避险操作。如果仅仅是为了一次性的赚钱,苹果其实可以降低手机的售价,因为苹果只占有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不到20%的数量份额,但销售额则占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50%,利润率也是全行业最高的,有足够的空间来降低价格。但问题是,一旦降价,一次性拉抬销量之后,未来就再也卖不上高价了,原来的用户也就失去了买苹果的很多消费意义,整个品牌都可能会被摧毁。

当然,这不是在夸苹果聪明,而是要说明一个问题,如果手握1600多亿美元现金的都放弃造车了,那比苹果现金流差很多的中国公司,就玩不起造车这个行业了吗?

我们继续往下说。

自从乔布斯离开之后,苹果现有管理团队根本无法冲破既有利益体制,没有人敢拿数千亿美元业务,以及数万亿市值的公司冒险,更主要的是,没有人能再驾驭一个新的创新方向。

大家去看看如今在“特立独行”层面堪比乔布斯的马斯克,在各类股东和投资者面前,经常也是被逼得要死要活,要不是不断地搞各种可以拉抬股价的“硬科技”展示,估计也得趴下。再比如正在被大家吹捧的GPT和Sora(文生视频)创始人奥尔特曼,上次也是靠离开公司来跟既得利益团队博弈,才获得了重新回去继续干事的机会。所以说,苹果这种没有乔布斯,早已经职业经理人化的巨型实体产品公司,只有一条道走到黑,撞上冰山才有可能考虑掉头或重新选择路径。

这就要说到我一直不看好的苹果头显问题,其实对于这类公司来说,几乎所有的方向都会模拟和推演,汽车也好,头显也罢,确实都是很好的方向,但实际上对于现在的苹果来说,更多的是权衡,而不是真正得去找一个新的方向。

那为啥还要不断的找呢?原因是,如果不找的话,苹果真就成可口可乐了,问题是人家可口可乐一个配方可以用一百年,苹果可不行,苹果其中一个卖点就是“高科技”,需要告诉市场每次都更新了什么配置,还得不断地寻找方向,要不断的给市场证明,苹果是一家无时无刻都处在科技前沿的公司,这样你消费苹果,就是在消费高科技,跟可口可乐找不同的明星代言道理一样。

不过说到这里,很多人又会问,你把苹果说得如此一无是处,你怎么不说说中国的科技公司呢,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这就好比说,你关注泰坦尼克为啥撞冰山,为啥撞了之后就沉没了,并不是在怀疑一百年前英国的造船技术,也不是为了说明当时其他国家的造船技术和风险意识就比英国强。

而是要更深入的关注世界,以及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

如果从更大的环境和趋势层面来说,苹果如果执意要造电动汽车,很大的概率是,前期依然得转让大部分利润给中国的电池企业和加工工厂。也就是说,如果苹果执意要造大众化的电动汽车,是绕不开中国供应链的,更主要的是,汽车跟手机完全是不同的成本和利润分配体系。

苹果手机很多虽然也在中国生产,但生产和配件的成本占整个苹果手机销售价格的比重很低,一台8000元的苹果手机,留在中国配件和生产厂家手里的,可能还不到500元,而整个非品牌成本,也还不到2000元。但电动汽车就不行了,光电池的成本苹果就压不下去,一台30万的车,续航要有竞争力的话,仅电池就得15万以上,这种背景下,苹果造车就算找中国的工厂代工(生产效率全球最高),那要想达到10%以上的利润,估计车价至少要卖到70万以上(10万美元)。问题是,卖点呢?忘了特斯拉刚出来的时候多少钱,现在多少钱了?忘了是中国建厂后特拉斯才可以大规模生产和降价的了?

也就是说,苹果不造电动车的另一个原因是,不愿意给中国的电池厂家和供应链“打工”。

那为啥中国的电动汽车就没有这些问题呢,原因也很简单,大家可以去看看全球无人机市场,中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美国企业是如何“认输”的。说白了,现在的电动汽车市场,跟前些年的无人机市场道理是一样的。这里面,除了脱钩断链打击中国的企业,或者全部押注到基于芯片、能源算力、AI、虚拟集成化超高附加值产品领域,确实没有太多办法,但这也许会激发出新的人类技术方向。

好,再回到苹果的另一个产品头显,这个产品如果要戴高帽的夸一下,这就类似于美国第一个完成了载人登月,苹果一小步,人类一大步?但要知道,自从载人登月之后,就没有后续了。原因是,载人登月这件事在可持续方面,缺少“过渡阶段”,当时的载人登月只是不顾成本的炫技,类似于国家级别的,跟苏联的竞争和营销结果。

其实在手机、电脑、电影院,再到头显这种虚拟显示之间,人类还缺一块重要的大众化拼图,那就是柔性屏,也就是折叠屏。

现在人类科技的优势是(举例来说),可以制造出血液、心脏功能器官、骨骼等,但制造不出用来生物化衔接这些的,拥有生命的“肉”。也就是说,类似苹果头显这种,把虚拟技术、微型摄镜头、感应、计算等等都做到了极致,但并没有制造出镶嵌这些技术的完美材料。

我的一个预测是,未来只有折叠屏技术发展到非常普遍,类似于像玻璃屏一样廉价和普遍,并具有薄厚等各种可塑性的时候,当电脑手机等屏幕、键盘、眼镜、耳机、汽车上很多设备等等都开始用柔性屏的时候,现有很多技术才能真正的发挥其意想不到的价值。未来把一个柔性屏揉捏成一个封闭的眼罩就可以达到头显的效果。

要知道玻璃真正对人类产生价值,实际上就是人类发现,加热之后玻璃可以捏成各种形状,从而有了玻璃杯、烧杯(可以做试验了),有了凹凸透镜(有了望远镜、显微镜)等,假设玻璃一直跟钻石一样,只是透明而已,那玻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可能会被忽略,西方能不能发展出可持续的基础实验科学都不好说。

我再跟大家说个历史上的事情,就是当人类刚刚开始可以冶炼出铝的时候,因为技术受限,产出的铝特别稀少,铝就变得非常珍贵,只能用来做首饰和高端餐具等,当时的铝价远远超过了传统的银的价格,当时有个法国皇帝,在设宴款待贵族的时候,给这些贵族都摆的是用银制作的餐具,而自己用的是一个用铝做的碗,以彰显皇帝的尊贵,贵族们对皇帝的铝碗都非常“稀罕”。

而当人类对生产铝的技术升级后,铝的产量大幅提高,价格迅速下降,铝这种材料才开始有了新的用途,发展至今,铝已经完全改变了工业世界,也可以说改变了人类,飞机制造等,都已经离不开铝了。因此说,当一种材料稀少又昂贵的时候,就算性能的可拓展性非常好,大家也根本不知道其可以干什么(用途会严重受限),也不知道其能产生多大的威力,就像铝刚出现且非常稀缺的时候,只能当饰品和皇帝的餐具。

柔性屏对于未来的工业界,可能既是法国皇帝拿铝碗吃饭时候的铝,也是人类刚刚开始发现玻璃加热后可以任意变形的玻璃。

因此我的最后预测是,苹果可以放弃制造电动汽车,可以允许和承担头显未来可能的失败,但绝对不太可能绕开柔性屏而获得未来。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4-15 15:17
大逆袭,丰田卖了灵魂给华为!


原创 牲产队长 牲产队 2024-04-08 15:18 广东

真的是大逆袭了。上汽不愿意出卖的灵魂,丰田卖掉了,还卖给了上汽不愿意卖的华为。可丰田卖掉的不只是灵魂,连躯壳都卖掉了。因为丰田推出的BZ3电动汽车,配备的是比亚迪刀片电池。大众中国CEO也亲口承认,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大众已经落后了,能保持10%以上的市占率,已经十分成功了,不能对自己再抱有太高的期待。

图片

回想4年前,整个中国汽车市场都还是合资统治的时代。日系车,德系车,美系车,韩系车,全面碾压国产车。可如今,不只是市占率逆转了,就连核心技术也彻底逆转了。丰田已经确认,将搭载华为智能驾驶方案。这是华为拿下的第一家日系大车厂,还是全球销量第一的丰田汽车。这是华为的一小步,却是中国汽车的一大步。

要知道,在智能汽车时代,智驾技术就是绝对的核心技术,被誉为“智能汽车的灵魂”。国内外的大车厂普遍不愿意把自己的灵魂交出去,像特斯拉就选择了自研,小米、蔚来、理想、小鹏以及比亚迪等,均选择与英伟达合作,基于Orin-X自动驾驶平台,打造自己的智驾方案。全球真正能够独立研发智驾系统的公司,只有四家,分别是美国英伟达、特斯拉、英特尔以及中国的华为。

图片

除了这四家以外,就再也没有分店了。其中,英特尔还是靠收购了以色列的Mobileeye智驾公司,才获得了智驾技术的门票。在中国,华为则是唯一打通智驾全技术链条的厂商,采用自研的MDC810辅助驾驶芯片,座舱系统也是搭载自研的海思麒麟芯片。

对全球汽车厂而言,想要打造智驾系统,除了这四家,根本就没得选。为什么丰田不选英伟达,或者英特尔,而要选择华为呢?严格来说,这是对中国市场的一种讨好。它的核心原因就在于,海外市场的电动汽车渗透率不到10%,基本停留在个位数。因此,在海外市场,丰田能够狂卖800万辆以上的燃油车。燃油车和电动汽车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它无法做到精确的智能驾驶。

图片

原因很简单,电机驱动能够精准地控制电机转速,从而实现高阶自动驾驶。可燃油车以内燃机驱动,无法精准控制车速,在智驾技术上存在天然缺陷。燃油车可以通过“48伏轻混”系统,搭载一个智能座舱,丰富它的娱乐性,但做不到与电动汽车一样的驾驶技术。丰田可以依靠传统燃油车的优势,继续守住海外市场,销量稳居全球第一。可是,中国市场也不能被完全放弃。

为此,丰田主动将灵魂交给华为,就能以最低成本,迅速搭上华为智驾技术的快车。也就是说,丰田已经放弃在电动汽车领域,反超中国车企了。它就是想借助华为的智驾技术,在中国市场上苟住,不掉队。

从销量上来说,被比亚迪冲击最大的就是日系车了。在刚刚过去的3月份,日系车销量遭遇暴跌。广汽丰田狂降32%,仅卖了5.5万辆,而去年同期的销量是8.1万辆。广汽本田加上东风本田,才卖了6万辆,东风日产是唯一逆势增长的日系车,卖了5.9万辆,同比微增4%。其中,主销车型轩逸在1-3月份卖了7万辆。可这种销量却是赚吆喝,而不赚利润。

图片

2023年,东风集团预亏近40个亿,而2022年,还盈利了102个亿。这一赚一亏,就差了140个亿。拖累东风集团利润暴跌,转盈为亏的主要就是合资车卖不动了,而自主品牌的孵化又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到目前为止,东风集团最成功的新能源品牌不是自己做的岚图,也不是东风纳米,而是东风投资入股的赛力斯,也就是原来的东风小康。

东风集团持有赛力斯21.72%的股权,这笔投资大概率会成为未来东风集团的一个重要现金奶牛。真正把赛力斯问界品牌做起来的,也不是东风,而是华为。

图片

对华为而言,开了丰田这个口子,就能进一步打通更多的合资车企,成为合资大车厂的重要智驾方案供应商。

在电动时代,智能时代,丰田是真的落后了。这种落后不能全怪丰田,更多的是,日本的电子芯片产业跟不上了。电池巨头还有一家日本松下,可智驾技术头部研发厂,日本是一家都没有。全球能做智驾技术的国家,也就中美两国而已。

图片

接下来,我们就看大众、日产、本田以及马自达等是否会牵手华为了?丰田联合华为,带来的最大改变是,华为智驾技术可能真的要进入15万级别的价格区间了。这也是丰田对抗比亚迪最后的机会了。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4-28 15:53
华为小米关闭中国新造车运动大门


原创 AutosKline 汽车K线 2024-04-26 19:13 北京

造车这项运动,被两家科技公司把门槛提高到了,让新进入者望而却步的高度。
作 者 | Mary

责 编 | 陈 楚

出 品 | 汽车K线

北京国际车展冰火两重天的进行着,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成为当之无愧的流量包。
一边是人群从四面八方涌向小米汽车SU7所处的W2展馆;另一边是雷军成为移动的流量包,所到之处,人头攒动,仿佛大牌明星驾临。

图片
「雷军与曾毓群参观宁德时代神行超级增混电池」
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也在业绩会和北京车展媒体日首日,对外宣布其造车的最新成绩:截至4月20日,小米SU7锁单量超7万辆,2024全年交付目标超10万辆。
目前,小米汽车正在全力扩充产能。
另一边,华为汽车BU董事长余承东宣布,1月1日至4月22日,问界全系累计销量达到10.5万辆,成为新势力第一。
两家实体科技公司的“造车运动”,可谓来势汹汹,当仁不让;这两股势力,也将造车这道门槛,显著拔高。有再想入局者,得掂量掂量是否玩儿得起了。
01


2023年,华为公司营收7042亿元,净利润870亿元;同期,小米集团营收2710亿元,净利润193亿元。

两家公司一年营收之和,接近1万亿量级,净利润之和超过1000亿元。2024年,数据大概率会只增不减。
图片
这种规模和盈利水平,不仅让所有中国汽车业上市公司黯然失色,即便放在全球范围,也拿得出手!

两家公司在过去3年,均躬身下场,开启造车——这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这个时候,中国轰轰烈烈的新造车运动窗口期,实际上已经开始缓缓闭合。

02


回顾过去10年,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井喷式”增长,行业内外的围观者,都想在这场汽车诞生百年后的新造车运动中,再分一杯羹,重划利益分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期间,有人抱着PPT画饼,有人捧着“热钱”投资,两股力量不断碰撞出造车圈钱的火花。
图片
当然,有人成功IPO,股票市值一度甚至超越通用、大众这些巨头,似乎安全登陆,像李斌、李想、何小鹏、朱江明;也有人壮志未酬,下周回国,或倒在IPO的路上,如贾跃亭、王晓麟、沈晖、陆群……

总之,成王,败寇。前者,寥寥无几;后者,难以计数。

然而,10年后,中国这一波疯狂新造车运动的大门,终于轰的一声,被两个巨人关闭了。

03


在笔者看来,自2024开始,若没有前面提到的一年几千亿营收、千亿级流动资金、上百亿净利润打底,即便拿着PPT,地方政府、投资机构也会把你当成骗子,即使以前这可能是反过来的。
图片
从雷军宣布造车,到小米SU7上市,小米集团汽车业务三年“烧钱”近100亿元;华为车BU三年也已经烧掉超过200亿元,终将于2024年集齐“四界”(问界、智界、傲界、享界),找到赛力斯、奇瑞、江淮和北汽进行深度合作。

前面的造车亏损,相比其手中持有的现金流、盈利能力和未来建立的生态体系,并不算什么。

更何况,随着规模效应提高和成本分摊,两家科技巨头后期能够轻松坐享其成。

所以,“阿猫阿狗”都能造车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中国轰轰烈烈的新造车运动,从互联网大军炮制“美好蓝图”,已经质变到实体科技公司造车或者是深度参与造车。
图片
接下来,是新势崛起,还是王者归来?造车大门已关闭,比赛进入决赛圈。

04


“我们有什么?我们有钱!”

雷军喊出这句造车宣言3年后,观看量破亿、霸榜热搜、堪比春晚的小米SU7发布会,让“蔚小理”的掌门松了一口气(幸好已经挤进来),也让北汽、长城的大佬们慨叹,时代又变了!

同时期,“500万以内最好”、“1000万以内最好”、“遥遥领先”……高调、自信的风格,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术,也同步渗透到低调、务实的汽车行业!

从“雷布斯”到“余大嘴”,从小米到华为。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
图片
过去3年,两位重量级选手的涉足,让汽车行业淘汰赛进程提速,只出不进!

因为除了钱,华为和小米真正给汽车行业带来的,是跨行业技术融合,以及新营销渠道体验模式,还有最重要的——两家公司治下、自带的成千上万名工程师研发团队。

从上百家各式各样的新品牌、新logo、新面孔的“百家争鸣”,一哄而上;到如今屈指可数,品牌淘汰效率之高,中国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但美国汽车行业从一百多个品牌到只剩3家,却用了几十年!

现在的汽车业,远比我们能想象到的残酷。泥沙俱下不可怕,大浪淘沙始见金,“剩”者为王。

也许,将来小米雷军和华为余承东的流量密码会被破解和复制,但短时间却给汽车行业建立起一道护城河,里面有凶猛的鳄鱼守护着,让宵小之辈敬而远之。

当然,城堡内的争夺角逐必将会更加激烈。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6-1 19:00
欧洲连续负电价,中国启动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


原创 一棵青木 远方青木 2024-05-31 23:11 湖北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宣布从2024年7月1日起执行,媒体将其称之为中国电力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

这次的电力体制改革到底是什么意思,文件写的太深奥,很多人看不懂,然后就有些人趁机说电力体制改革的意思就是说电力要涨价了。

这个解释简单粗暴易懂,很快就传播开了,然后居然成了很多人的普遍认知,把这个认定为真理。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谣言,证据也很简单粗暴,那就是电价要涨根本不需要这么麻烦,前几个月水价涨的时候不需要搞什么水力体制改革,电价想涨也不需要,物价局直接宣布涨价方案就行了,不必这么麻烦的多此一举。

实际上这次电力体制改革的内容早在2018年就已经开始试点了,然后慢慢扩大,足足尝试了6年才做出了最终决定,如今不过是把6年前的试点内容在今年7月1日之后进一步深化改革而已。
诱因就是最近两年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大举发展,导致这些绿色电能的数量飞速增长,规模已经大到了足以冲击电网的程度。
因为大举发展太阳能,发电量激增以至于超过消费需求,德国在2023年出现了负电价,然后应德国、荷兰、英国、法国等一大票欧洲国家在2024年也都陆续出现了负电价。
图片
负电价的意思就是电价为负,这个时候消费者如果用电不仅不要交钱,反而可以获得报酬。
宝贵的电能价值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为负,为何会出现负电价这么诡异的事情?
因为电网是一种极其特殊的存在,可以传输电能却不能保存电能,人类发出的所有电力其生产和消费都必须在同一个瞬间完成,即便是新疆发的电然后上海来用,那新疆发出的电能也必须瞬间在上海消耗掉,电能的移动速度是光速。
电网很庞大,但在庞大的电能面前啥也不是,所以电网其实极其脆弱。
如果消费者需要的电能超过了电厂发出的电能,那电网必须关闭一部分消费者的用电权限,维持供需两端的电力平衡,否则电网会出现大崩溃。
如果电厂发出的电能在某一个瞬间超过了消费的电能,那电网必须拒绝掉电厂的电能上传权限,或者找东西来吸收掉这额外的电能,否则电网也会出现大崩溃。
给消费者断电,消费者大不了就是不用电了,但拒绝电厂上传电能这个问题就很大了,因为电厂内部的电网也很脆弱。
如果无法把电能上传至国家级大电网,那电厂就必须立刻停机,或者找东西来吸收掉这额外的电能,否则整个电厂的内部电网甚至发电设备,都会出现大崩溃。
英法德国家实行的是电力市场化制度,那需电量低于供电量的时候,电价就会不断下跌,以增长需电量并减少供电量,从而获得新的电力供需平衡。
但电厂是很不愿意关机的。
火电厂的发电是有成本的,发电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但火电厂关机启停一次的费用非常高,高到如果预估电价较低的时间不长,那火电厂宁可亏钱也要继续发电。
光伏电厂关机启停一次成本很低,可以随时关机,但太阳光是不要钱的啊,光伏电厂一旦建好,边际发电成本约等于零,既然天上有太阳然后电价也不为零,那干嘛要停机,能卖一点钱就卖一点。
所以在某些时刻电价就一路下跌,跌到了电价为零的时候电厂还在源源不断的上传电能。
电网不想崩溃就必须拒绝掉一些电能,于是电价就跌破了零,变成了负值,这个时候终于有电厂愿意关机了,电价才算稳定下来。
很多人一听哇电价居然是负值,用电还能赚钱,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我享受不到。
其实这一点都不是好事,因为电厂发电是要赚钱的,不是来做慈善的,所有的负电价以及关机所带来的混乱和损失,那全部是要算入成本的,然后由消费者承担。
和一个稳定的电网相比,频繁出现负电价,频繁逼迫电厂关机的混乱电网,消费者的用电成本必然更高而不是更低。
中国的电网足够强大,规模横跨数千公里,不同地区的电能可以互相调配,稳定性远超英法德的小电网。
但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中国的电网也有点扛不住了。
水电,有水就有电,但没水就没电。
风电,有风就有电,但没风就没电,而且风大的时候发电量大,风小的时候发电量小。
光电,有光就有电,但没光就没电,更离谱的是并不一定是白天肯定有电,阴天发电量会下降,雨天几乎没电,然后冬季的白天发电量小,夏季的白天发电量大。
这就让电网很难受,你要是按最高发电量来配置国民经济,那一旦发不出那么多电,就必须强制老百姓或者工厂断电。而你要是按最低发电量来算,一旦太阳光强烈的时候电厂发电量太大,那就必须强制电厂弃电造成浪费。
在清洁能源弱小的时候,电网是通过控制火电厂的发电量来实现动态平衡的,但随着清洁能源规模的逐渐庞大,通过控制火电厂来维持电网平衡越来越困难了,因为火电厂启停一次的成本是很高的。
只有建设起庞大储能设备,才有继续发展清洁能源的可行性,否则国家电网只能拒绝清洁电能上网销售。
人家火电厂说发多少电就发多少电,只要愿意付钱那功率可高可低,还极其稳定,听话的不得了。而你这光电,那是晚上肯定没电,白天也不保证一定有电,付钱都没用。
那边老百姓的要求则是任意时刻都绝对不能停电,更不允许长时间停电。
所以储能设备是刚需,是必须大力建设的,但没人愿意出钱买储能设备。
图片
大家都不愿意花钱买储能设备的原因是国家的政策是固定价格买电卖电,是计划价格而不是市场价格。
既然电厂出售电力的价格是固定的,那我买储能设备干嘛,谁爱买谁买去。
然后给储能设施的定价也是个问题。
储能设施不直接生产价值,只是价值的搬运工,那储备设施到底值多少钱,或者说我们应该花多少钱来建造多大规模的储能设施,这笔帐是算不清楚的,没人能提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服气的算法。
所以电力的上网价格不能是固定值,必须是浮动的,利用价差来推动企业购买储能设备,而储能设备的价格和建造规模也应该由这个电力的价差决定。
这就是电力体制要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原因。
但市场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你只让上网电价市场化浮动,那是根本不可能浮动的,所有价格还是电网一言而决,实际上还是最初的计划定价体制。
所以在用电端也需要进行市场化改革。
但电网具备特殊性,电网是不能拆分的,哪怕移动电信和联通都可以拆分为三家,但电网永远只能是一个整体,因为物理规律决定了电网规模越大越稳定,成本越低,压根就无法拆分,具备自然垄断属性。
这种具备自然垄断属性的东西,永远都是垄断行业,还把守着国家命脉,所以不可能给私人掌控,只能国企控制。
既然是自然垄断的行业,又不能引入私人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革,那纯粹的电力市场化就难以实现,所以需要摸索新制度。
2018年,中国广东成为了中国首个启动电力现货市场的省份,随后一年内,蒙西、浙江、山西、山东、福建、四川、甘肃等七个地区陆续启动第一批试点。
曾经的国家电网是既负责发电也负责卖电,但电改之后进行了厂网分离,把发电厂和电网剥离开了,发电环节实行市场化。
这就是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核心:管住中间,放开两头。
国家管住具备自然垄断属性的电网,制定一个合理的价差,电网只吃固定价差,然后用这个钱来建设和维持国家电网的稳定性,至于电力到底该值多少钱,电网不管,让市场自行决定。
在试点阶段,中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执行的是大户对大户的模式,发电端报价由电厂决定,而用电端全部是工商业用户,居民用电不参与。
截至2022年2月,试点区域44%的工商业用户通过市场化交易购电。
2023年五一期间,山东省试点区域出现“负电价”,五一假期期间累计出现46次负电价.
其中5月1日20时至5月2日17时出现了连续负电价,累计持续时间长达22个小时,然后才有电厂愿意关机停电,引发电价触底反弹。
最低价格出现在5月2日17点,电力报价是-85元/兆瓦时,相当于电厂在以一度电8.5分的价格来付费发电。
负电价事件直接导致了储能设施的大卖,终于有企业愿意大规模投资建设储能设备,通过把低价电能储备起来然后在高价时段卖出来获利。
截至2023年底,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5.67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已经达到61.4%,试点相当成功,具备了继续推广的基础。
同时在各试点区域中还存在规则不统一、地方保护、省间壁垒等问题,因此需要国家发改委统一协调,制定全国性规则。
所以才有了这一次《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的出台,这部《规则》是为了消除各省市规则不统一的情况而制定的,也是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的必须。
通过电价的高低来引导发电和储能企业的建设投资决策,通过电价的高低来引导用电企业进行最经济有利的生产安排决策,这很明显可以降低整个中国的用电成本,增强中国产品的竞争力。
目前的电力市场化改革仅限于发电厂和用电大户,局限于工商业且是大型工商业,别说居民端,就连小型工商业都没有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城市里的写字楼和商铺压根就不知道电价居然还能随时波动的,因为他们用的电是物价局制定的统一价格,没有市场化波动这一说。
居民端更是如此,就连充电桩都是简单粗暴的按峰谷时段进行计费,就以湖北省为例,电价最便宜的低谷用电段是晚上11点到凌晨7点。
图片
按这种规则,将来电车普及后所有居民都会在低谷充电,进行充电设定后回家休息,然后那场景就是晚上11点整的时候所有电车的充电桩嗡的一声全部启动,给电网造成巨大的瞬间压力,然后陆陆续续的结束补能。
现在电车少还无所谓,但将来电车多了这场景是很可怕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充电桩陆陆续续启动,把压力平衡一下。
人类现有的技术完全可以做到电车都停在充电桩旁边,插好充电枪,然后国家电网统一分配充电顺序,陆续接入电网。
但对于车主而言,陆陆续续启动可以,但我的车绝对不能放在后面启动,只能是别人的车放后面来实现“陆陆续续”。
11点一到,越早充电越安心,既然电价是一样的那凭什么我要在后面充电?
而随着太阳能的发展,夜间也未必是谷电了,有些太阳能大省的谷电时刻已经变成了白天,当然白天也未必一定便宜,阴天下雨什么的那谷电又变成了晚上。
所以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出发,电车都插在充电桩上,成为巨大的储能设备,在发电量过多的时候启动充电,发电量过少的时候停止充电,甚至反过来给电网补电,把汽车电池库存的低价电给高价卖出去,车主提前设置好自己想要的价格和在预定用车时间前需要的最低电量即可。
这是对国民经济的最大化利用,能显著增强所有人的利益。
但这一切都需要电车停在充电桩上,没事就把充电枪插在车里,随时等候国家电网的调遣。
那问题又来了,老百姓为什么要这么听话,每天都费劲把充电枪插车里,就为了方便电网进行用电平衡?
你必须给这么做的老百姓合理的报酬,他们才愿意每天费时费力的这么做。
所以电价必须是浮动的,电力报价完全市场化是能实现上述构思的基础前提。
中国目前有3.18亿辆汽车,如果未来都改为电车,假定每个都是100度的电车,那就是318亿度电,也就是318亿千瓦时的储能设备可供电网调度,而未来随着固态电池等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单车的储能体量可能远超100度。
而中国目前储能设备的装机总规模才0.35亿千瓦时。
中国2023年总发电量94564亿千瓦时,平均到每日也才259亿千瓦时。
中国是一个荒漠化非常严重的国家,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27.5%,体量达到了264平方公里,这些荒漠化土地几乎没什么用,农业和工业都没法用,租金和价格都低的接近于零。
但拿来发展光伏发电,正好,而且越荒漠化的地方光照越强,在这些地方建设光伏电站不仅发电效率高,土地成本低,还能让原本无法在沙漠环境存活的杂草在光伏板下的弱光环境下生长,从而治沙固沙。
就是怕阴天雨天,就是怕天黑了还有人要用电。
如果有足够庞大规模的储能设备,那我们中国哪怕把一小部分荒漠改造成光伏电站都能满足全国人的电力需要,甚至可以做到关闭全国火电站,实现纯绿色发电。
这不仅仅是无污染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点就是光伏设备的发电边际成本极低,一旦建设完成后期发电近乎于不要钱,所谓的发电成本都是拿来平摊初期建设费用的。
知道能源生产的边际成本约等于零,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战争潜力吗?
然后光伏板的主要零件都是从沙子里用电能提炼出来的,几乎可以等价于拿电去换,哪怕人类技术不再进步,电价下跌也会导致光伏板价格下跌,然后电价继续下跌,进而导致双方螺旋下跌永无止尽,直到土地被铺满。
铺满中国的荒漠能生产的电量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铺满非洲和阿拉伯的荒漠那能生产的电力更是难以想象。
知道能源生产的成本约等于零,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综合国力吗?
而为了推动这一切就必须发展储能设备,所以必须推动电力市场化体制改革。
国家花费6年时间搞试点才做出结论的政策,居然能被谣言中一句简简单单的想涨价给抹黑。
而且今年7月1日执行的《规则》,也只是为了抹平各省地市之间的政策差异而已,是为了让各试点区域的规则统一化,以便在未来有可能建立一个大的全国统一电力交易市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各省地市的电力市场都割裂开。
至于说覆盖到每一个居民,把每一个居民都纳入到电力市场化改革中,那还早,早的很,现在连试点区域的用电大户都还没统一起来呢,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居民用电只能采用现行制度。
但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居民用电是早晚会被纳入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而纳入的后果也不是涨价。
我刚才说了,之所以这么费劲进行电力体制化改革,就是为了降低电网的运行成本,减少损耗和浪费,从而降低所有中国人的用电成本,所以只会导致电力总体降价。
而在更大的战略上,电力市场化改革能强力推动储能行业的发展,而储能设施跟上后光伏行业就能进一步发展,不会再因电网无法容纳而停止建设,而光伏行业持续发展的结果是能源价格的缓慢螺旋下跌。
最终的理论极限,是电价趋近于零+荒漠化土地的租赁成本。
而所有人类工业品,哪怕是矿石等原材料,都可以用能源去等价换取,能源是人类工业品的成本基石,所以如果电价降低到了如此程度,那基本上人类也就半只脚踏入共产主义了,工业品的价格会廉价到难以想象。
这个目标很遥远,至少在千里之外,电力市场化只是向这个方向迈出的一小步。
但前进方向是没有错的。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6-4 12:04
一战擒二王,游戏结束


原创 荆棘阿甘 荆棘阿甘 2024-05-30 21:17 广东

2007年,当时和我同学去华强北买手机,那个人山人海,至今记忆犹新,头上烈日灼烤,路上黑压压的全世人,过一个双向四车道的红绿灯都要等两趟,那是华强北最高光的时刻。

当年深圳卫视放海关缉私的新闻,查获的走私物品不是毒品,而是光碟,就是空白的光碟。

我同学和我说,别的国家走私的商品不是毒品就是枪支,我们走私的居然是光碟这种玩意,难道光碟利润那么高?

图片

图片

对,光碟利润当年确实很高,所以成了走私的一个重点产品,2007年9月,光碟的关税从17%下调到了13%,随后加上U盘的大规模应用,才导致光碟走私销声匿迹。

对本地产业最好的保护措施就是提高生产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自己产业强大起来,走私自然就销声匿迹了。

前天比亚迪发布了新款的秦L,续航里程高达2100公里,而售价居然不到1.5万美元。外网也报道了这个新闻,我看到一个美国人说,以后美国走私最多的可能不是毒品,而是新能源汽车。

毒品很多地方都可以造,续航里程2100公里的汽车可不是每个地方都可以造的。

拜登政府前不久把中国新能源车进口关税提高到100%,之前觉得中国新能源车也不卖去美国,所以影响不大,现在看来,还是我太保守了。

1.5万美元,就算加100%关税,也才3万美元,可是特斯拉model3高性能版在美国的售价是5.499万美元。

这么大的利润空间,还不用冒着毒品黑吃黑的风险,这个生意我估计有人做。花1.5万美元车费,交1.5万美元关税,卖个4.5万美元,还是比特斯拉性价比高很多,这可是50%的毛利润。

按照这个搞法,美国要把新能源车的关税提高到200%才行。

这个性价比,造车新势力看了流泪,合资车更是躲在角落抱团欷歔。

还有谁?

能抵抗中国新能源车的大趋势?


当年李渊攻下长安,但是四方不平,他想先稳住关中,等待机会。李世民不同意,说洛阳王世充已经成了困兽,拿下洛阳,天下震动,平定四方就是摧枯拉朽。

后来洛阳久围粮尽,王世充向河北窦建德求援,窦建德南下,企图前后夹击李世民,没想到最终双双被李世民所擒,一战擒二王,唐王朝一战解决两个主要对手,定鼎天下。


现在,比亚迪的这种行为,就颇有一战擒二王的姿态。

中国新能源车的威力已经让欧美日韩都见识到了,有的加关税,有的搞政治手段抹黑新能源车,他们都在不断地想要稳住自己的大本营。

现在国内新能源车性价比做到如此残酷,如此极致,国内的合资车都要完了,东南亚的日本车也要完了,拉美,中东,俄罗斯,非洲这些区域,西方汽车都要完了。

我原本以为这个速度可能还需要一些年,现在看来,可能会非常快。不管是欧美新能源车的王者特斯拉,还是西方燃油车的王者大众丰田,都要溃败了。

现在这个时间节点我感觉有点像当年iphone4出来的时候,一个产品让诺基亚彻底凉凉了。现在,一个产品让西方大车企都凉凉。


比亚迪2100公里续航的这个消息也在国外引起了轰动,有一个人直接回复了两个单词:game over。

是啊,游戏结束了,剩下的就是打扫战场的事情了。

在多项炸裂的参数面前,不管是美国的关税,还是日本车企的联合出击,都显得非常无力。

前些天日本车企还联合起来,集体要在东南亚阻击中国新能源车,现在看来,联盟刚成立,就可以宣告解散了。

现在的疑问不是比亚迪能否战胜特斯拉,因为销量已经战胜了。比亚迪能不能取代丰田和大众,成为全球汽车销量第一,这才是疑问,或者说多长时间成为第一。

有人说我今天这文章是不是比亚迪吹,其实可以算,也不能完全算,就算没有比亚迪,难道奇瑞不猛?

一战擒二王,当年唐朝只有一个李世民,如果没有李世民,以李建成的能力,是不足以达成这种伟业的。

但是今天,我们一战擒二王,就算没有比亚迪,这场仗还是可以打赢,中国的整体工业能力走到了这个关口,没有比亚迪,还有周亚迪,王亚迪,李亚迪。


除了比亚迪的炸裂,华为也有一个消息:要和中芯国际联合研发3nm的芯片。这个新闻是新加坡《联合早报》说的,国内主流媒体都没有报道。

是不是真的呢?

这几年关于华为芯片的新闻,一直是遮遮掩掩,哪怕是华为已经推出了性能达到5-7nm的芯片,也不标识出来,让外界一直无法准确掌握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进度到哪里了。

不但是华为如此,中芯也是如此,中芯去年的财报说有3成产能是手机芯片,究竟卖给了谁,大家其实心知肚明,国内手机厂商,也就华为敢和中芯合作,其他家都害怕美国制裁,所以中芯3成产能应该是给了华为。

如果是共同研发3nm,那就说明5nm已经能够量产了,剩下的就是要最快速度把产量打开的问题,昨天说国家成立第三期半导体大基金,可能就是为了打开全行业的产业瓶颈。

在手机领域,其实也是一战擒二王,一旦华为产能突破了,把鸿蒙系统大规模海外应用,压缩苹果和安卓的系统,这个过程更是快过于比亚迪。

汽车的更新换代都是5年以上,甚至10年以上,而手机的更新换代短则一两年,长则三五年,所以华为的战斗速度会更快。


以前,很多人说美国的物价便宜,动不动就说美国的手机,汽车等各种产品如何如何便宜,现在,没多少人说这种话了。

时间过得好快,这才短短几年的时间,国内国外的物价就已经大反转了,谁能想到同一辆车在欧美要比国内贵50%以上?

这几年国内很多事情,初看都不知道是在说什么,现在回看,原来作用那么大,比如说前几年提的“统一大市场”,不知不觉中,让中国的物流,供应链,能源利用率大幅提升,生产力也大幅提升,成本下降。

这是制度优势带来的成本下降,欧美想追也追不上了。这种优势会让各个领域都会诞生华为,比亚迪,大疆这种企业,然后用几年时间,一战擒二王,拿下欧洲和美国。

科技领域拿下了欧洲和美国,其他地方就不战而降了。

现在国内很多产业都在内卷,国家在引导企业大规模出海,既化解了国内的内卷,又能征服世界,这个进程最近在加快,会在后面逐渐反映到国内宏观经济领域的。
作者: ywlj    时间: 2024-9-23 16:26
中东狂买中国电子产品,要求生产组装起运均在中国


原创 一棵青木 远方青木 2024年09月21日 23:39 湖北

以色列在同时引爆黎巴嫩5000寻呼机(台湾品牌)之后,又引爆了黎巴嫩大量对讲机(日本制造),共造成数千人伤亡,医护 、平民、真主党被无差别大量杀伤。
不仅有数百人下体被炸烂,还有数百人双眼被炸伤,黎巴嫩全国医生都被紧急召集,24小时工作来救治伤员。
黎巴嫩眼科专家埃利亚斯·瓦拉克对记者说:
“我一晚上摘除的坏死眼球,数量比我之前整个职业生涯中摘除的加起来还要多。”
过去的24小时就像一场“噩梦”,超过60%至70%的伤者被摘除了一只眼睛。
真的非常难受。大多数伤者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小伙子,有些病人不得不摘除双眼,我一辈子没见过那样的场面。
打开伤者的纱布后,记者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空洞洞的眼窟窿,这一幕不仅深深震撼了记者,也震撼了整个阿拉伯世界。
图片
与以色列为敌的可不止黎巴嫩,整个阿拉伯世界都和以色列为敌,今天以色列能这么炸黎巴嫩人,明天就可以炸任何一个阿拉伯人。
而且这种无差别袭击太可怕了,是无差别杀戮,富人穷人一起杀,而且就算中东富人们把自己用的电子产品彻底检查,但万一自家仆人所用的手机突然爆炸时飞溅的碎片射到自己眼睛里呢?
这次被送进黎巴嫩的伤者,很多并不是电子产品的携带者,只是爆炸时恰好站在电子产品携带者旁边而已。
就算给仆人以及身边工作人员统一配备电子产品,中东王子和富人们总是要出门的,如果本国每一个群众身上携带的电子产品都可能变成炸弹,让自己随时有双目失明的风险,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英国每日邮报还特地发了篇文章,标题是“俄罗斯可以让数百万部iPhone毫无预警的爆炸”,把黎巴嫩受伤民众的照片和普京头像放在了一起。
图片
英国人蔫坏蔫坏的,苹果手机不是英国造的,俄罗斯倒霉是英国喜闻乐见的,所以才炮制出这样的新闻,我估计苹果总裁库克撕了英国每日邮报的心都有了。
但英国每日邮报毕竟代表了英国洋大人的意见,俄罗斯是不是能让数百万iPhone毫无预警的爆炸这件事存疑,但按英国人的说法,毫无疑问的是数百万iPhone可以做到毫无预警爆炸。
有没有让俄罗斯人害怕不好说,但中东人肯定是害怕了。
在X平台和油管上,中东头像的人已经在相关帖子下刷屏了,意见高度一致,那就是绝对不能再买西方的电子产品了。
完全可以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想,要是我们自己被这么炸一下,同样也不会有安全感的。
随后中国有人贴出了自家工厂收到的中东客户询价邮件,和以往询价邮件不同的是,这次额外添加的条件是产品所有零部件必须均为中国制造,同时生产组装也必须都在中国,然后还要求必须是中国起运。
图片
Made In China到底代表高端货还是低端货,这个争论到今天有了答案,Made In China代表了安全,代表了肯定不会爆炸。
安全不一定可以代表高端,但不安全的东西肯定代表不了高端。
中东人这波被数千同胞惨状给吓出来的心理应激反应远超预期,不仅发到中国工厂的询价邮件要求产品从头到脚都必须中国造,还有中东人要求连运货的船都必须是中国的,同时上面的船员也必须是中国籍,确保整个交付流程没有一丝一毫被西方人接触到的可能性。
图片
国际贸易做了这么多年,这种要求还是头一次见。
目前涌过来的第一波中东订单潮,主要是贴身电子产品,什么蓝牙设备穿戴设备都在此列,离身体越近的中东人越害怕。
都知道西方电子产品一定会搞窃听,但窃听这种事只要做好首脑人物的防范就好了,万万没想到西方的电子产品会针对成千上万的普通民众搞爆炸。
这就没法重点防范了,本国也造不出来必须外购,那保证全民安全的办法就只剩了一个了,也就是向中国采购,使用纯中国造产品,中东国家想要保证本国百姓安全,在目前的世界格局下没有其他选项了。
中东人并不是都亲华的,相反亲西方的人特别多,哪怕被以色列打了那么多年都有大量的中东人亲西方,因为慕强是人之本性,而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强者和西方是等价词。
就算是黎巴嫩,国内也有很多人是亲西方的。
但这轮以色列的炸弹把这些亲西方的中东人都给炸醒了,因为这些炸弹可不认人,不会因为你的态度是亲西方的就不炸你了,更不能保证你亲人的安全。
如今的中东人无论态度是否亲西方,贴身的电子产品都不敢用西方货了,中国造的产品特别抢手。
有些东西,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
图片
为了打入中东市场,中国的电子产品这么多年来花了大量心血和资金进行宣传,效果不及以色列这一炸的零头。
欧美封锁俄罗斯后,等于把俄罗斯市场拱手让给了中国,有人说俄罗斯才1.4亿人,GDP只相当于一个广东省。
但他们没说的是广东省的GDP单拎出来排世界前十,也就是俄罗斯这种级别的市场全球只有十个。
如今以色列这一炸,又把中东市场最肥的一块拱手送给了中国。
中东有4亿人口,而且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全球皆知“头顶一块布,全球我最富”,除了被欧美长期狂轰滥炸的那几个中东国家稍微困难点,其他都是富得流油。
就算论人均,中东都是富国,一个客户很难同时拥有中东和穷这两个标签,这是一个人口和财富规模都仅次于欧盟的市场。
整个欧盟也才4亿人口,而且人均GDP也就比中东强一截而已,中东只是工业特别弱才显得国家很弱,但论“钱”这个东西,真不缺。
中国正好是工业特别强,只缺“钱”这个东西,能拿下中东市场对中国来说属于完美互补。
而且除中东这一圈富国之外,面对这种无差别杀伤民众的电子产品袭击。
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几内亚、多哥、厄立特里亚、佛得角、冈比亚、刚果(布)、刚果(金)、吉布提、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加纳、加蓬、津巴布韦、喀麦隆、科摩罗、科特迪瓦、肯尼亚、莱索托、利比里亚、利比亚、卢旺达、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里、毛里求斯、毛里塔尼亚、摩洛哥、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南非、南苏丹、尼日尔、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塞内加尔、塞舌尔、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斯威士兰、苏丹、索马里、坦桑尼亚、突尼斯、乌干达、赞比亚、乍得、中非、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以及中南半岛国家、东南亚国家、拉丁美洲国家等等。
他们会怎么想?虽然这些国家的老百姓暂时不担心被欧美的电子产品炸,但再购买欧美电子产品的时候,心里会不会嘀咕一下?
所谓的国际社会,看到黎巴嫩人民被电子产品大规模炸伤的时候心里一点不害怕的,可能就只有这么几个国家了。
图片
当今世界有三圣,足以配享太庙的那种。
前有乌克兰泽连斯基泽圣,以一人之力振兴中国东北,并将俄罗斯市场送给了我们。
中有阿根廷米莱米圣,量阿根廷之物力结中国之外汇,以一人之力让中国的老百姓吃上了低价的优质牛肉。
后有以色列内塔尼亚胡内圣,以一人之力匡扶整个中国的电子产业。
用来炸黎巴嫩老百姓的电子产品,还一个是台湾品牌,一个是日本品牌,内圣实在是太贴心了,在大力促进中国产品销售的时候还顺手精准打击了台湾和日本产品的销售。
把民用电子产品改造为杀人炸弹,这种事相当于西方产品的洛水之誓,全球范围内政治和经济都是分开的,政治上吵的再凶,经济上都是该怎么买就怎么买,最多也就加个关税而已,其他一律市场经济。
万万没想到有人会在民用电子产品里放炸弹。
洛水当年是很神圣的,但司马懿违反洛水之誓后,数千年的时间里没人敢再对着洛水发誓了。
公知不是老说信用这东西,一旦失去,就很难再回来了嘛。
说的一点都没错,不过失去的是西方产品的信用。
正常情况下中国产品想在中东打造出信用度,最低需要几十年时间,当年欧美崛起的时候也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们的商品建立如今的霸主地位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想取代旧体系是很难的,很多商品的采购都有巨大的惯性。
中国产品眼热中东市场很久了,但饭要一口口的吃,市场要一点点的开拓,急不得,只能慢慢来。
没想到如今人在家中坐,市场天上来。
真正意义上的躺赢。
图片
这就是国运,标准的国运,再厉害的谋士都算不出来对手能使出如此蠢的招数。
怪不得十几天前,国足打日本的时候给踢了个0比7,全国都不理解为什么能输这么多,前所未有的大惨败。
十天后以色列引爆黎巴嫩5000寻呼机之后我们明白了,原来国足这是在平衡国运啊。
这几天真的是委屈国足了,下次再接再厉踢个0比10。
作者: ywlj    时间: 2024-9-27 12:20
无工业,不大国:从波音频繁失事到俄新型战略导弹发射失败


以下文章来源于校尉讲堂 ,作者退役校尉

最近几天,外媒报道俄新型洲际弹道导弹萨尔马特在发射井内发生爆炸。同期的9月25日,中国成功向太平洋海域发射了一枚洲际弹道导弹。
图片萨尔马特正在吊装入井
图片
图片事故前的发射井:对比来看,俄方已经对爆炸坑进行了回填
图片 大毛导弹爆炸、中国导弹成功,这也许就是冥冥之中国运的对比
校尉从军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曾经长期仰视甚至顶礼膜拜北方邻国的战略导弹,尤其是威力巨大、一发灭国的撒旦(SS18),更是令校尉记忆深刻、历久弥新。
作为人类历史上威力最大的战略武器、苏联武器暴力美学的集大成者,北约将其命名为撒旦,不仅是恶意的诋毁,更是源自灵魂深处的恐惧。
它可以携带14枚百万吨级的核弹头(公开报道为10枚,实际预留了4枚弹头的装载空间与分导机动能力),具备世界一流的分导突防能力,一发就足以覆盖近百万平方公里土地。
美国东、西海岸的精华地带,两发撒旦,就足以将其从地球上彻底抹除。
这不仅是苏联的巅峰之作,也是人类历史上大威力武器的巅峰之作,至今依然没有被超越。
何谓大国重器,这就是大国重器!
何谓国之大者,这就是国之大者!
何谓战略威慑,这就是战略威慑!
而萨尔马特,正是大毛用来填补撒旦空白的新一代重型洲际弹道导弹,也是俄罗斯规划中未来几十年的战略安全支柱。
苏联解体后,研发撒旦的南方设计局随属地划归乌克兰,大毛失去了SS18的传承。
此后,大毛拼命修修补补,将于1990年前后达到设计寿命的撒旦,一直超期服役到2010年以后。
与此同时,大毛抓紧研发萨尔马特,试图完成战略安全支柱的接续。
作为撒旦的继承人,大毛迫切需要保持萨尔马特的射程与威力,这也符合大毛的民族性格与思维习惯——威力一定要大!
因此,萨尔马特必须沿用陆基弹道导弹常用的推力更大的液体燃料,否则就带不动那么重的载荷。
为了提高生存能力与反应时间,大毛又往萨尔马特身上添加了两种新技术:一是潜射弹道导弹才用的冷发射技术,二是液体燃料提前加注技术。
顺便说两条与弹道导弹相关的军事知识。
一是关于冷发射。
为了保证在潜艇上的安全,潜射弹道导弹必须使用固体燃料,发射的时候,必须从潜艇内弹射出海平面才能点火,因此发明了冷发射技术,也即利用弹射装置将导弹弹出潜艇发射仓和海平面,再在空中点燃发动机。
图片潜射导弹弹射出水瞬间,带起了大量浪花,但尚未点火
弹射与空中点火,乃是潜射弹道导弹最难最关键的技术,也是潜射导弹发射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
大家留意图中细节,导弹是斜着弹射出水的。为什么要斜着?就是为了避免万一点火失败,导弹掉下来会砸到潜艇。
二是关于液体燃料。
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使用的液体燃料高腐蚀、易挥发,无法在弹体内长期存储,因此只能在发射前临时加注,而燃料加注至少需要几个小时。
如果是主动进攻,别说加注几个小时,几天都没问题。
但如果是预警反击,几个小时的加注时间,对方导弹早已落地,将你的导弹全部摧毁。
显然,俄罗斯在萨尔马特上采取的两大技术,对陆基弹道导弹来说,无疑是革命性的。
而将两个技术结合在一起,带着易燃易爆的液体燃料弹射点火,校尉只能说,大毛真敢想,也TM真敢干!
这跟带着炸药包救火有啥区别啊!
人家是知难而上,大毛这是制造困难也要上啊!
校尉大胆推测,萨尔马特此番失败,大概率是弹射期间出的问题。至于是弹射系统故障导致导弹卡在发射井内引发爆炸,还是弹射期间液体燃料泄露引发爆炸,亦或是某个小零件、小工艺引发的致命故障,校尉就无从得知了。
网络消息,研制期间,萨尔马特总共只进行了2次飞行试验。这个数据可能不太准确,但萨尔马特的研制试验肯定没搞几次。
遥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每年的战略武器试验超过百次,单是撒旦一个型号的抽检、作战试验就有好几次,两相对比,大毛的衰落毕露无余。
注:抽检、作战试验与研制试验是两个概念。研制试验是武器研制期间做的,根据试验情况再对武器设计方案和制造工艺、组成部件进行调整,抽检、作战试验是武器定型交付部队以后做的,主要是试验武器战法、检验武器库存状态。
图片留下来当纪念品的SS18导弹,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威严
对一款全新且采用了两大革命性技术、并因结合两项技术而达到地狱级难度的重型洲际弹道导弹而言,2次研制试验绝对不足以定型,20次还差不多。
但迫于各种压力,2022年4月第二次飞行试验成功后,大毛就迫不及待宣布萨尔马特加入现役。
尽管大毛看起来自信满满,但在校尉眼中,发射井中的萨尔马特,就是一只薛定谔的猫,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至于到底有效无效,发射了才知道。
两次试验就定型生产交付部队,就跟波音公司那架首飞就敢带着宇航员上天或者说上天堂的载人飞船一样,失事是大概率,不失事是奇迹。
在这一点上,大毛和波音一样虎。
图片人们常说管杀不管埋,波音是管送不管接
这种情况,大毛肯定心知肚明,但他没办法。
工业实力的整体衰退,导致军工实力随之下降,苏联的老本,不可能永远吃下去。
今天的大毛,已经由援建中国时的世界顶级工业强国,变成了依靠出口天然气、石油、矿产、粮食维持财政运转的资源型国家。
而美国带来的战略压力,以及周边蠢蠢欲动的昔日小弟,又逼得大毛不得不摆出一副老子依然很能打的派头。
大毛色厉内荏、虚张声势的时候,同样的故事,正在苏联的老对手美国那边上演。
区别在于,大毛的工业崩溃,是被外敌和买办勾结算计,是苏联解体的次生灾害,美国的工业衰落,却是资本的主动选择,是犹撒利益集团贪婪无度的必然结果。
设计制造SS18的南方设计局,堪称苏联工业的明珠,虽然苏联的工业结构严重畸形,但并不影响明珠释放璀璨的光芒。
而作为世界航空工业的杰出代表,波音同样是美国工业的明珠。
苏联的工业明珠已经变成历史的尘埃,美国的工业明珠则正在失去光彩。
波音飞机频繁失事,固然与印吹高管带来的婆罗多式企业文化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依然是美国工业体系的系统性衰落。
图片
在校尉看来,在美国去工业化几十年之后,在美国的中、低端产业几乎已经全部转移出去之后,波音这种顶级的高端产业能够维持到今天,已经是美国霸权加持之下才能诞生的奇迹。
如果美国没有霸权,而是在纯市场化条件下公平竞争,没准波音早就崩溃了。
中学时代,学习中国近代史,校尉印象最深的,就是晚清民国时期的屈辱,以及民族先贤在历史迷雾形成的厚重黑暗中喊出的那一声实业报国、实业救国。
随着年龄增长,关于实业报国、实业救国,关于工业对国家的重大意义,校尉的感受越来越深。
如果国家是人,那么,重工业就是骨骼、轻工业就是肌肉,它们是硬实力,而金融、文化等服务业为代表的软实力只是皮相。
有坚硬的骨骼,才能附生强健的肌肉,才能支撑美丽的皮相。
只有骨骼没有肌肉,或者骨骼太强肌肉太弱,就无法形成美丽的皮相。比如当年的苏联,虽则军事强横,但民生凋零、口碑坍塌,最终轰然解体。
有骨骼有肌肉且达到均衡,才能形成美丽的皮相。比如曾经的美国,工业先进、经济发达、物资丰富、生活富足,人类灯塔的光辉闪耀全球。
在骨骼、肌肉的支撑下形成了美丽的皮相却放弃锻炼甚至染上金融毒品,就会逐渐变成病美人,除了靠认知惯性和涂脂抹粉装饰出来的人造美女脸,再无内在支撑,最终必将走向衰败。
比如今天的美国,工业越来越拉胯、硬实力越来越虚弱,因此只能不断发明新的政治正确,以维持自己的皮相美。
在发展工业上,今天的中国,就是百年前赶超英国的美国。今天的美国,就是当时被赶超的英国。
美国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学习,美国去工业化、搞新自由主义经济、把为实体产业服务的金融业变成实体产业毒品的教训,我们更应该谨记!
无工业、不大国!
工业转移是市场规律,但必须国家主导、有序进行!
众多手机厂家蜂拥至,把婆罗多硬生生扶持为一个战略级竞争对手的教训,我们绝对不能再犯。
作者: qq6553156    时间: 2024-11-1 11:19
中国关上了制造业的大门


原创 以股易金 白刃行走 2024年11月01日 00:00 上海

中国走进全球制造业的大门,然后成为世界工厂,就在其他国家想要复制中国奇迹的时候,大门关上了。

从过去来看,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穷国致富的必经之路,但制造业也很残酷,它极端讲究成本,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就会丧失,就连美国也无法阻止制造业的外流。

而那些欠发达地区,也都指望着产业转移,带动这些国家重演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这种路径,已经被事实不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但,现在,这些似乎都在变化。
1,全球制造业3大变局
① 制造业占比下滑
在过去40年,得益于信息革命,制造业占比全球经济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信息产业,取得了更多的财富。但和制造业的普惠不同,信息产业的垄断性极强,少数人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利润。
图片
② 制造链条更长
随着科技的发展,制造变得越来越复杂,制造的链条也变得越来越长。比如,一台智能手机的零部件数量就有2000多个。
③ 制造业的无人化
随着自动化的发展,制造业的形态也在发生变化,更多自动化设备取代人类,越来越多的无人顶塔工厂开始出现。
这三大趋势让后来者通过制造业发家变得越来越难,过去中日韩那种通过出口导向型制造业致富的路子,不通畅了!
2,制造业大门已经关上
中国已经抢占了下一个50年制造业的先机!其他国家想要替代中国,都无比困难。
第一,制造业增速放缓
全球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去1个世纪的科技技术高速发展,当发达国家开始产业升级,制造一些更高级的商品时,低端产业就会自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但,随着制造业在全球财富生产中的占比下降,整个制造业的大蛋糕增速放缓。再加上,移动互联网之后,技术进步的速度大大放缓,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连美国也在抢着让制造业回流。
不要觉得不可能,就拿火箭技术来说,上世纪70年代的土星5号至今仍然是推力最大的火箭🚀。
第二,产业集群化
由于产业链条变长,使得发展中国家无法通过承担其中一个零部件而获得竞争优势,更加需要依赖产业集群。如果大多数零部件都需要进口,很难产生成本优势,比如印度制造的苹果手机,所需的上游零部件几乎都需要从中国大陆空运过来,为此苹果必须支付关税,关税约为 22%,还有运输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已经额外增加了不少成本。
这就让现有的制造业国家,可以通过产业集群优势,抵消部分产业在成本方面的劣势,从而维护整个产业链的完整性。
简单来说,制造业已经从简单的个体制造,进化为制造生态,各行各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现代制造业,不仅需要稳定、便宜的能源供给,非常完善的基础设施,还要有熟练的工人和工程师,还有可靠、便宜的供应链体系等等。
同时,集群化生产会产生庞大的规模效益,进一步扩大产业链内部的制造成本优势。黄奇帆有一次在演讲中说,“一旦规模上去了,就能够大幅摊薄六项成本,分别是研发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成本、采购成本、人力成本、物流成本、市场开拓成本。一般来说,规模经济可以影响到整个制造业成本的30%—40%,一旦达到了充分的规模,就可以把价格压低30%—40%左右,以价格优势打败国外竞争对手。”
而中国恰恰具有统一的大市场、庞大的产业链集群,这种巨大的规模优势赋予了中国制造无可比拟的价格优势。(参考:《变革中的中国:摧枯拉朽的成本优势席卷全球》)
第三,制造无人化/智能化
以前产业转移,都是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发展中国家具有非常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但是,随着工厂自动化进程的加速,很多产业对底层工人的要求越来越少,反而对工程师要求越来越多。
图片
数据显示,2024全球灯塔工厂的数量已经达到172家,覆盖了全球31个国家和35个行业。而中国有79家(包含大陆74家和台湾5家)灯塔工厂入选,占全球总数的45.3%!这一趋势,还在加强。
图片
比如,风电叶片“超级工厂”——三一重能的韶山工厂也因为部署了29个AI和智能自动化技术应用,它成功减少了20%的产品缺陷,生产效率提高了33%,交付时间缩短了34%,成为全球风电行业学习的典范。
麦肯锡预计,2030年欧洲制造业部门约有210万个岗位会消失。而在制造业无人化的过程中,需求下降最快的职业群体中排名第一的便是生产工人;而需求增长最快的职业群体包括工程师(非计算机类)、计算机工程师等。
当劳动力要素在产业中占比越来越低,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发展中国家想要依靠自身劳动力优势获取投资就更加困难。因为在制造业竞争中,它的成本优势越来越少。
机器代替了人力,就意味发展中国家想要通过出口导向的制造业,改变命运的机会正在大幅减小。越是富不起来,越是没钱投入教育、基础设施,越是没法介入高端产业,形成恶性循环,长期处在价值链的底部。
而我们中国很幸运,在全球制造业转向无人化之前,搭上了最大的一班末班车。而且,还刚好享受了无人化对现有制造业的守护,就相当于刚上车,就有人把门关上了。
3,让听到炮声的人做决策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制造是研发的垫脚石。撤掉垫脚石,上面的研发也就没命了。"
很多美国公司,现在信奉的是外包战略,高利润的研发留在国内,中低利润的制造外包给亚洲国家,包括像台积电这样的企业,专门为美国服务。这样一来,美国资本就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但,万事都有利与弊。
短期来看,这的确给资本带来了很丰厚的收益,因为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的效率更高。比如台积电的制造成本,就是比美国低,高通想要更多的利润,就会选择台积电代工,而不是英特尔。(《美国制造的又一个堡垒——英特尔倒了》)
任正非曾经有一句名言:“让听到炮声的人做决策。”很多创新,都需要设计师与现场工程师不停地磨合,甚至是睡在一起,才能想到好办法,这些创新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面就能解决的。
比如,芯片、无人机、电池、液晶面板等等,每一个生产工艺,都是一种无形的制造壁垒。一旦扎住了根,就不容易挪动了。
图片
脱离了制造,短期看似乎没有问题,但从长期来看,资本可以转移到创新更加丰富、制造成本更低的地方去,可很多东西是无法转移的。比如美国产业空心化的后果很严重,资本家可以移民到国外去继续投资,可留在美国的所有人都要为资本的短视行为买单。
所以,很多人担心中国的创新不行,我觉得纯粹是有点多余了,担心一个5岁的孩子不会打篮球,担心一个10岁的孩子挑不动担子,何必呢?产业发展有自身的规律,造着、造着,就会创了,熟能生巧、巧能出新。
作者: qq6553156    时间: 2024-11-14 10:55
民用的叫机器狗,军用的叫机器狼


原创 一棵青木 远方青木 2024年11月13日 23:56 湖北

改变战争形态的未来战士来了。
在最近的中国航展现场上,中国自主研发,大批量流水线生产的机器狼正式亮相。
这种机器狼永远不会单独出动,刚刚诞生的第一日就组成了机器狼群为基本作战单位,而且分工还挺明确。
这种机器狼看起来和机器狗很像啊,那和机器狗有什么区别?
区别可大了,民用的叫机器狗,军用的叫机器狼,虽然长的差不多但性质差很多。
西方不是总说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不适合拿来当战争机器吗,那狼总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了吧,而且机器狼这名字一听就比机器狗有气势。
这种机器狼最大的特色就是便宜。
民用的机器狗,零售价格已经跌到了1万元不到,源头大批量拿货估计价格可以打对折。
和一条只值五千块的机器狗玩命,打赢了也没成就感,打输了自己就没命。
而且到了战时状态,全社会所有物资供应军队,批量到了下单以千万为单位时,那极限情况下成本压缩到1000以内我觉得都是没问题的。
在廉价这个特性之外,央视的镜头里还直接展示了这玩意流水线大规模生产的镜头,这说明我们已经在批量制造这种未来战士了。
图片
背着枪的机器狼和背着枪的人,区别其实是很大的。
机器狼可以无声前进,可以浑身无热源,可以潜伏待机几十天不动,你想用仪器探测到机器狼是很难的,只能依靠肉眼识别。
但你肉眼看到机器狼的一瞬间,机器狼也一定看到了你,因为机器狼的摄像头可以检测到视野范围内每一个像素点的变化,而且视野达到几公里,可以很明确的说在你的肉眼发现机器狼之前,机器狼一定早就发现了你。
然后机器狼是自带锁头外挂的,只要能看到头那就绝对不会打到胸。
在射击游戏里开挂,对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相信没人愿意去感受一下这样的体验,机器狼的对手一定是机器狼,任何人类面对铺天盖地的机器狼都一定是噩梦。
而背着枪的机器狼还不是这个形态的完全体,只是初始版本。
你看那个步枪甚至还是给人使用的版本,直接放在机器狼身上而已,都没有为机器狼单独设计一套火力装备。
人用步枪的很多部件是为了方便人类握持准备的,换弹装置也是为人类设计的,机器狼根本就不需要这些东西。
而且像机器狼这样的装备,投入战场后就是一次性武器,冲锋之后要么打赢要么死,残了之后根本不会有人去修,直接躺地上当地雷就行了,炸一个血赚炸不到也无所谓,扔那吓人都行。
只有彻底打赢了,破损也不太严重,那打扫战场的时候才能获得被带回家充电的机会。
这条件很苛刻,所以直接按一次性武器设计是最好的,那使用步枪的意义其实就不大了。
在航展现场这次我们还看到了背着两发火箭筒的机器狼,我觉得这个比背枪就好很多。
图片
机器狼的摄像头发现敌人才会射击,真发现了敌人,一个机器狼才几个钱,能射出2发火箭筒就已经是血赚了,打完了之后当场报废都值。
而机器狼还有个特点就是绝对不会单独出动,永远是成群出击。
换句话说就是当你蹲在掩体里发现一只机器狼的时候,那么就意味着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已经有一群机器狼在向你靠近了,说不定天上的无人机蜂群也在立刻向你靠拢。
在这些东西面前,掩体有用吗?
图片
还有更可怕的,现在中国农民使用的无人农药车,零售价仅2万多,可以远程操控,可以和无人机配合,可以自主导航规划路线,能在山丘地带全自动给果树打农药,一次携带的负重量高达150公斤药水。
图片
这玩意到了战场,那就是一个能背着150公斤炸药包在山丘地带狂奔的怪物,碉堡直接变粉末,就算是一栋小楼也能一次炸塌。
这种无人战争机器的技术会导致械海狂潮的打法,深刻改变战争的形态。
历朝历代,敢于野战和攻城的都是精英部队,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培养出一批的,普通征召的军队最多只能防御。
敢冲能冲不怕死,就这一点要求,能做到不仅是精英军队,而且还是精英中的精英,一支部队里有少数人能做到这样就能成为无敌强军。
但对机器狼这东西来说,个个都可以做到敢冲能冲不怕死,阵亡之后操作员啥事没有,可以立刻再换一只继续上,以后AI智能技术彻底成熟了那更可怕,全自动战斗。
在这样的战争面前堆人命已经没太大意义了,你的精英战士永远是少数的,不可能耗的过无人战争机器,双方最后比拼的就是工业产能,谁先耗完自己的无人战争机器谁输。
但中国堪称是工业母巢,让中国掌握并大规模生产这种无人战争机器,美国不害怕吗,为啥不抗议?
其实美国抗议了,但却是反向抗议。
2021年12月,中国向联合国提交了《中国关于规范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立场文件》,向世界各国发出倡议,限制发展“杀手机器人”的技术,以避免未来战争陷入到电影《终结者》中那种机器人主宰战场的局面。
中国的这一提案得到了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但被美国、英国、俄罗斯、印度、以色列等国家联合否决。
尤其是美国,反对的最激烈,因为“杀手机器人”这个概念就是美国发明的,《终结者》也是美国拍出来恐吓世界的,机器狗最初也是美国先搞出来的。
美国做梦都想获得“杀手机器人”这样的技术,以解决自己陆军过弱的弊端,怎么可能愿意被中国的一张纸给限制,所以当然会否决中国的提案。
图片
英俄印以及以色列也是这么想的,他们都觉得自己的技术比绝大多数国家要强大,所以也反对。
而他们反对的理由,是发展无人战争机器可以有效的减少人类在战场上的伤亡,是造福于人类的行为。
中国发出的提案被联名否决后并没有生气,转头就开始研发自己的杀手机器人了。
你们自己说的哈,发展无人战争机器是造福于人类的行为。
我本来是不想造这些东西的,但我太想造福于人类了。
道德高地美国已经白送我们了,剩下的就是比拼工业产能,这种事工业母巢从来都不虚。
类似这种以退为进的政治智慧,中国已经玩了不止一次了,但美国等都太贪婪,从来不知道吸取教训。
日本曾经宣布冲之岛礁是一个岛,然后主张12海里的领海权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权,但所谓的冲之岛礁在涨潮时能露出水面的部分仅仅只有2块礁石,不到10平米。
即便在日本耗费巨资非法建设后,面积也就只有那么一点。
图片
上面连一个活人都无法居住,只有日本的一块碑而已。
图片
2008年,忍无可忍的中国和韩国一起联手将日本告上联合国,要求否决冲之岛礁的岛屿地位。
由于美国的干涉,日本得以在联合国不断的歪曲事实,让这场官司足足打了4年,最终我们还输了。
2012年4年,联合国裁定中国和韩国败诉,驳回中国针对日本对冲之岛礁填海造岛的抗议。
我们收到败诉通知之后,并没有过于生气,而是反手就开始在南海大量的填海造岛。
2012年6月,中国设立地级地级三沙市,宣布政府驻地为永兴岛,从此正式开始在南海批量造岛。
2024年11月,露出水面仅有1块礁石,面积不足3平米的黄岩岛,中国宣布主张12海里的领海和200海里的经济专属区。
图片
至于主张的理由,美国和日本当年都说过无数次了,他们说的对,谁反对中国对黄岩岛的权利就是反对美国和日本。
在中国提交联合国关于反对发展无人战争机器的提案被美国带头否决后,中国已经默默的发展了无人战争机器接近3年。
按中国规矩,能公开展出就代表着足够落后,所以未来中国实际投入战场上的无人战争机器绝对不是这种低级形态的机器狼,毕竟这里面可优化的地方连普通人都能一眼看出一大堆。
先这么做只是因为便宜,我们军民融合的战略结合极其发达的工业产业链之后诞生出的东西太厉害了,民用无人机和民用机器狗的价格低到了离谱的地步,所有零部件都是军用通用的,都通过大规模生产把成本压缩到了极低的地步。
而且就这么造出来的机器狼,已经具备了降维打击的威慑力,够用了。
这些潜在的优化空间,只能证明中国未来的机器狼会更厉害,但并不代表今天的机器狼不厉害。
美国吹了20多年的机器人大军,吹到今天还只存在于PPT,但中国率先给造出来了。
天上无人机,地下机器狼,只要中国的工厂还在运转那这些东西你就永远打不完。
这种趋势再继续发展下去,以后的战争电影恐怕连台词都要改。
图片
有这么一位神通广大的贵妇人,了不起啊,很了不起哟!她竟有本事从千里之外把电话打到了我的前沿指挥所。
我想同志们都会知道的呀,在这种关键时刻,我的电话分分秒秒千金难买啊。
她来电话干什么呀?让我关照她的儿子,要我把她的儿子编进尖刀连,想借此拿到首批抢滩登陆的资格。
把我的指挥所当做交易所了,他奶奶的,走后门竟走到我这流血牺牲的战场上。
她的儿子何许人也?
此人原是军机关的一个干事,眼下就在你们师某连当指导员。
我不管她是天老爷的夫人还是地老爷的太太,想在战场上走后门?
我偏不!我就要让她儿子在后面玩机器狼!
作者: qq6553156    时间: 2024-11-19 11:00
2026年,国产汽车品牌会在中国市场清场式领先吗?


原创 纯科学 纯科学 2024年11月19日 08:02 河南

合资品牌汽车正在中国市场崩盘

2023 年,全球汽车排名前十的销量及变化如下:

汽车厂家

2023年全年销量(万辆)

2023年销量同比增长(%)

丰田集团

1065

1.62%

大众集团

924

12.00%

现代汽车集团

730

6.90%

斯特兰蒂斯集团

640

7.00%

雷诺-日产-三菱联盟

628

4%

通用汽车集团

618.6

4.20%

福特汽车

441

7.10%

本田汽车

398

-11.20%

铃木

316.8

5.60%

比亚迪

302

61.80%

如果单从以上数据看,日、欧、美、韩车企还都是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大多数销量还是增长的。但是,他们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几年前就开始崩盘了,只是没有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2023年的增长事实上只是疫情结束后恢复性的。三年疫情期间,这些车企的管理层和中国市场相对隔绝,相关信息不是一点不知道,零零星星肯定传递过去一些,但毕竟没有亲自到中国看过,理解就很浅。疫情结束后,2023年4月18-27日的上海车展,国外车企的高管普遍跑来参加,中国车企展品令他们大吃一惊,原来中国车企的产品技术已经进化到令他们无法想象的高水平。尤其是新能源车领域的爆发,令合资车厂陷入全面的崩盘。

国产品牌汽车的崛起之路是很曲折的。奇瑞和吉利作为较早的完全自主的国产汽车品牌起步于21世纪初。1999年12月18日,奇瑞首辆整车下线。从2002年到2010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迅速从24.93%,增长到45.6%。但到了2014 年,这个数据却又以显著幅度下降到38.44%,还退步了。到2017年回升到48.8%,此后又逐步下降,到2020年时,国产品牌再次回落到38.4%的新低位置。

传统的燃油车是一个技术早已发展得非常成熟的领域,中国起步得太晚了。在我们自己的自主品牌真正起步时,这个技术领域几乎已经没有进步的空间。但因为两个原因,使得中国自主品牌在2020年之后终成大器,并且一飞冲天。一个是以奇瑞为代表的中国车企向传统燃油车领域顽强地发起持续的攻关,终于在最近几年技术上打平甚至部分反超国外品牌。另一个是2009年起动的新能源车市场,中国车企抓住机会以互联网式的三位数速度爆发性地持续增长。在2020年之后开始在总的市场份额上产生显著影响。这几年国产品牌乘用车在中国市场份额变化如下。

2020年:38.4%。比上年微跌0.8个百分点。上半年甚至一度下跌到32%的新低位置。

2021年:44.4%。提升6个百分点。

2022年:49.9%。提升5.5个百分点

2023年:56.1%。提升6.2个百分点

2024年1-9月:63.8%。提升7.7个百分点。到2024年底的全年统计很可能会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到66%以上。

从以上变化可以看出,这4年来国产品牌市场份额的提升不仅非常稳定,基本上每年都在6个百分点左右,并且逐步增大,而且2024年在高基数的水平上出现迅速加大的势头。以此趋势来看,到2026年,国产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显著超过90%基本已成定局。并且与此相伴随,出口量也会持续以两位数增长,到2026年大概率会超过千万。

与此相伴随的,不仅仅是国外车企在中国市场份额的崩盘,由于中国市场的销量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如果在中国市场崩盘,全球市场的地位是很难保住的。中国车企在全面攻占国内市场的同时,出口量也开始暴增,并且在2023年首次跃居全球第一。2024 年1-10 月中国汽车出口485.5 万辆,同比增长23.8%,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的491万辆。这就是今年美国与欧洲最近开始对中国新能源车发起关税战的真正背景所在。

图片

上汽大众过去十年销量变化,2018年达到峰值的206.5万辆之后就一路下滑。虽然今年下半年销量有所稳定,但全年累计还是下降-7.01%,上汽通用更是1-10月累计同比下降-61.11%,整个上汽集团下降-21.13%(数据来自上汽集团官网)。除了自主品牌上汽智己有三位数增长外,其他基本都是下降的。
除德系车厂效益雪崩外,日本车企的效益也在断崖式下跌。现在有很多媒体用“断崖式”这个词来表达中国技术或产业的增长与领先。好吧,中文词汇就是这么魔幻:

大胜对手与大败对手都是我们赢。

有你好果子吃与没你好果子吃是一个意思。

二五一十与一五一十都是对的。

但是,“断崖式”用在我们自己身上就是暴增和遥遥领先,用在对手身上就是暴跌和远远落后。

......

近日,日本7家主要汽车制造商2024/2025上半财年(2024年4月至9月)的财报已全部出炉,其中丰田、本田、日产、三菱和马自达五家车企净利润和去年同期相比均出现下滑。特别是日产,其净利润同比断崖式暴跌94%,仅为19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亿元),二季度已经是净亏损93亿日元。当地时间11月7日,日产汽车宣布将全球裁员9000人,并削减20%的产能。

国际市场份额老大的丰田全球销量同比减少4%,净利润同比断崖式减少26.4%,其中二季度净利润是同比断崖式下跌55%。9月份,丰田在华销量为16.05万辆,同比减少9.2%,连续8个月出现下滑。

本田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9.7%,9月份全球销量同比下降14.8%至307,426辆,已经连续6个月出现下滑,全球产量也同比下滑20%至298,845辆。本田汽车第二财季(7-9月)在中国市场的乘用车销量同比断崖式下降43%。

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开始断崖式领先了。

之所以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市场份额这几年稳定地暴增,主要原因就在于新能源车领域的绝对领导地位。2024 年1-10 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77.9 万辆和975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和33.9%。全年预计会达到接近1300万的水平,自主品牌在其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以2024年10月当月的统计,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市场份额为77%,新势力为16%,合资品牌仅为3.1%,特斯拉为3.4%。自主品牌加起来份额已经达到93%的绝对统治地位。因此,新能源车的高速增长,几乎就同步了整个汽车市场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的增长。当2026年燃油车在中国市场接近于被清零,意味着整个中国市场合资与国外独资车企的份额总体上会下降到完全由新能源车决定的个位数。而过去国外车企的利润相当大部分是来自中国市场,在中国市场份额的被清场,意味着其全球市场地位也会逐步地崩盘了。此涨彼消之下,最晚至2030年,全球汽车销量前十位大部分都将被中国车企霸占,至少三家及以上进入前五。

奇瑞最新星纪元增程电四驱车型宣告了燃油车时代结束

图片

在刚刚结束的广州车展上,奇瑞开始预售最新的星纪元ET增程电四驱车型。以这个车型为代表的中国大量新能源车的技术进展,不仅正式宣告了燃油车时代在中国的结束,而且宣告了西方国际汽车巨头在全球市场地位开始崩盘。
一般人们经常比较的指标,星纪元ET增程电四驱已经做到极致。例如满油满电的综合续航里程达1500km,位居同级第一。看到奇瑞公司的宣传指标,我已经本能地想是不是又搞反向虚标了,结果仔细一查,确切的数据是1518km,还真是成习惯了。但别以为只是反向虚标18公里,他们自己的专业人员开这款车进行极限挑战测试,居然跑出了2141.5km的惊人成绩。当我向奇瑞专业人员询问时,他们一再强调一般人开不出这么好的成绩。一般人是开不出这样的成绩,但只要有人开出这样的成绩,其他公司就很可能把它拿来当产品指标宣传了。好吧,我已经逐步适应奇瑞反向虚标的习惯了。其实,汽车的续航里程到了1000公里以上,再增加就不是解决车主的里程焦虑,而是会把人家加油站搞得越来越焦虑了 —— 大家要是都这么搞,从出发地加满油中途就不用再加油了,那高速服务区加油站还怎么活下去啊?1500km续航里程,基本上可以在欧洲穿越3个以上国家,在中国绝大多数情况下,长途出行中途都不用加油了。尤其中途休息时顺便再充几次电,不加油的续航很容易就到2千公里以上,从北京开到广州中途不加油都很可能足够了。那除了京新高速和219国道,其它地区的高速公路加油站哪还有机会做这种车的生意?

图片

更重要的是:这个车型电池包有41.2度电,纯电续航高达240km。17.5分钟即能将电池包电量从20%充至80%,续航增加144km。遥想2015年我开第一辆纯电动车时,续航里程是160公里,市内上下班就没太大问题,到北京郊区跑一趟也能撑下来。那个时候240km已经是高档纯电动车型的续航里程了。所以,98%以上的时间在市内行驶时,这款车就是一辆纯电动车,根本不用加油了。
图片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在-35℃的极寒环境中,其电池也能正常启动,领先行业平均的-30℃。在-20℃的环境温度下,也仅需一个小时就可将电池包从20%充至80%电量,相比行业平均充电时间节省19%-33%。而在-25℃超低温环境下,车内从-20℃升温至人体舒适的20℃也仅需10分钟。因此,这款车特别适合寒冬地区的应用,是非常大的亮点,对于北方寒冷地区的用户来说,这款车会消除人们对新能源车的所有顾虑。
图片

可以全路况行驶,行业领先的越野、雪地、沙地等7大场景驾驶模式,让全新星纪元ET增程四驱可以带用户去任何想去的远方。在爬坡、脱困等众多技术性能上力压群雄。
如果您对燃油车还有任何留念,你就把象星纪元ET增程电四驱这样的车型看作是比所有燃油车都更好的燃油车就可以了,它的续航里程远远超过所有同级别的燃油车,那还有什么可讨论的?如果您对纯电动车的续航还有任何顾虑,又可以把它看作是续航里程近乎无限的准纯电动车,那还有什么可讨论的?

秉承把所有技术都做到天花板,不给其他对手留活路的一贯风格,这款车型采用3大硬核科技+7大豪华配置升级。大量性能指标都远远超过同级其他车型。30万不到的车,远超国外车型50万以上甚至上百万的豪华配置。

图片

11月15日广州车展上,星途营销中心总经理黄招根先生进行星纪元ET电四驱的预售直播
如果只是一般人关注到的这些技术方面,可能不足以说明这款车的技术性能之强大到什么程度。当汽车做到最后,就不再只是做技术,而是做体验了。坦率地说,过去国外尤其欧洲车型在人体工学、舒适性、外观工艺设计等上面的确下功夫比较深,原来中国的产品则给人以实用、廉价、朴实但细节不到位的印象。但是,目前奇瑞星途的各个车型在驾乘和舱内舒适性的细节上已经做到顶尖级别,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多年前中国汽车产品的朴素印象。
评价汽车的舒适性有一个指标是‌NVH,是指噪声(Noise)、振动(Vibration)和声振粗糙度(Harshness)的合称。最顶级的豪车这个指标中静止状态的噪声可以做到30-40分贝。同级别其他厂家最好的车型大多是在34分贝左右,而星纪元ET增程电四驱居然做到28分贝。你这产品开发的时候是不是搞错了,我着实是有点怀疑这不是按汽车行业规范,而是按声学实验室的国家标准GB/T 6882 做的车内静音设计。这不是把技术做到天花板,而是把自己领域的天花板给捅破跑到上面一层楼别人领域的房间去了。

奇瑞这你么搞可就有点不太讲规矩了,动不动就把几百万上千万级别豪车上的配置、性能和舒适性做到30万不到的车上,甚至还做得更好,这还让人家国外300万的车怎么卖嘛?




欢迎光临 壹挺论坛 (http://yitinglunt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