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并且一定是要限期解决“中美过渡性关系”问题?要么采用战争方式,要么采用和平方式。如果要打,那就各自回家准备好了,没什么好讲的。但如果要想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那就涉及到如何精确地传递真正的信息,并且使双方能够最准确地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这种“理解”当然不是“认可”,而是从统一测量学的意义上“获得最精确的信息”。我们可能想当然地以为中美双方并不存在什么信息传递失效问题,双方现在人员交互数量这么大,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人这么多,最多只是双方价值观、战略目标的根本差异,不可能会存在信息理解错误的问题,但事实上却完全不是这样。
类似我对中印关系研究文章中所说的,中国人理解印度人比理解量子力学更难。事实上,中国人和美国人相互理解对方可以用“比理解量子力学的难度容易不了多少”来形容。中美之间大量的沟通几乎都是无效的,因为双方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例如,中国人在需要求人的时候,当然是要先说很多好话,创造友好的气氛,手上带上礼品......这样去求人。但美国人不是,他越是在需要求人的时候,越是要先威胁辱骂一下对方,先把气氛搞得尽可能紧张,给对方更大压力,给对方创造尽可能大的麻烦......然后再去求人。
美国人极少讲究礼仪,在这一点上连欧洲人内心深处事实上都看不起美国人,认为他们大大咧咧。特朗普去英国访问,检阅仪仗队时,只顾自己地走到女王前面。走女王的路,让女王无路可走。中国是礼仪之邦,有没有“礼数”,礼数是不是周到、得体,这个是大事情。影响中国2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就被称为“礼教”。
美国人在饮食文化上非常随意。但中国对吃那是相当讲究,吃可远远不止是个饮食问题,它也是人际、国际交往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当年尼克松为达成与中国解冻的政治成果,不仅是花了一个多月工夫与夫人一起学习用筷子,而且主动弥补当年杜勒斯没有与周恩来握手的失礼。基辛格在他的《白宫岁月》一书中说:“周恩来对1954年杜勒斯拒绝和他握手的怠慢之举耿耿于怀。”而若干年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则为了弥补杜勒斯的无礼之举,在1972年他访问中国走下飞机舷梯时,主动向周恩来伸出手来。虽然关于这段历史准确的表述并不是当场拒绝握手,而是据当时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的介绍的确切情况是这样: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在第一天开幕式时,经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介绍与周总理握了手。会议第三天是艾登担任会议主席,他通过其他人想主动介绍周恩来总理与时任美国务卿杜勒斯握手,周恩来表示乐见其成,但艾登去征询杜勒斯意见时,杜勒斯拒绝了。并且杜勒斯规定美方人员不许和中方人员握手。当时双方外交人员天天在一个房间里,如果没有任何互动是很尴尬的。后来杜勒斯就提前回国了,由副国务卿史密斯留下继续开会。史密斯和周总理是有友好交流和互动的。但基辛格提到这个事情,并且在尼克松访华时特意还没有完全走下舷梯就马上提前很早主动向周总理伸出手进行弥补,说明他们当时在访华的礼节问题上是下了苦功夫精心准备的,处理得也比较得体。
现在美国已经没有像基辛格这样懂中国的人了。因为中美之间的话语体系完全不一样,中方的很多话传过去对方根本就不理解。例如,“地动山摇”这个词不仅美国人未必听得明白,很多中国人也未必明白。如果不直接说明白,直肠子的美国人可能真就听不明白。
重新建交或关系重新正常化的目标是什么?至少在台湾问题上是以下这些,这个也必须非常清楚地直接说明白,否则美国人就会云里雾里:
美国不仅完全承认(completely recognize)“一个中国原则”,而且中国无论以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美国都无条件地予以完全承认(completely recognize)。
立即停止向台湾出售任何武器装备以及配件、服务等—— immediately reduce to zero before end of this year立刻在今年底之前将售台武器减少到0。
废除有违以上原则的美国内包括但不限于《与台湾关系法》的一切法案。
以上三个条件是不可谈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