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挺论坛
标题:
生活之不易
[打印本页]
作者:
浅贝
时间:
2016-9-26 12:15
标题:
生活之不易
人的一生,充满着困难、曲折和艰辛,每个时段面对的困难又各不相同,每个人又有各自的辛酸,记录这些点滴,既是一种悲凉,又何尝不是一种骄傲?
因为困难,让人变得更加坚强!
痛苦的人,才更有故事。这就是辩证法。
奋斗!勇敢迎接挑战,让人生更有意义。
作者:
浅贝
时间:
2016-9-26 12:17
北漂“双城记”:每天6小时在路上 睡露天广场
京华时报9月26日消息,出了北京城,沿着106国道和大广高速南下便可到达固安,如今,固安的大批楼房仍在建设中。得益于毗邻京南的地理位置,首都二机场兴建和地铁大兴线南延的利好消息,固安正成为新的购房热土。
梦想着在北京立足的年轻人,在这里播下“安居”的种子,以期抓住所有在北京扎根的机会。
在北京“漂”了8年的李安然选择开启“双城生活”。她的生活半径被拓宽至近70公里,每天往返北京与固安之间,要花掉6个多小时。在回乡和留京的两难中,这似乎成为两全的办法,安居的喜悦冲淡了奔波的辛苦。为了让梦想照进现实,都市中的“李安然们”还要继续坚持。
【奔波】
没见过小区白天的样子
河北固安到大兴天宫院地铁站的通勤公交。 京华时报记者 潘之望 图2
河北固安到大兴天宫院地铁站的通勤公交。 京华时报记者 潘之望 图
周一,入秋后的清晨,天色未亮,固安县城人口密集的小区内,已经有不少窗口透出了灯光。固安二中门口固安专线往北京方向的倒数第二个站点,6点刚过,就有人在那里等候。公交站点旁有四五个煎饼摊推车,摊主正麻利地摊饼、打蛋,为形色匆忙的上班族提供开启一日生计的餐食。
初秋的冷风打在李安然裸露在外的皮肤上,她站在路边,张望着来车的方向,忍不住又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盘算着再等下去是不是还能赶到单位参加9点半的会议。接连有轿车停靠在她旁边,司机高声向她招呼,“15元到天宫院地铁,上车就走。”她再次向远处张望后决定上车。
上了车,李安然闭上眼睛,想抓紧时间再眯一会,如果不堵车,40分钟后她能到天宫院地铁站。进了地铁站,把自己塞进人满为患的车厢将是另一场“硬仗”。
前一夜,因为加班,她到家已经是晚上12点,“我几乎是拖着腿回了家,站着都能睡着。”李安然说,但她还是强忍着困意收拾好第二天的背包、找好要穿的衣服。为了节省早晨的时间,她已经养成了无论多累都要把东西收拾好的习惯。
李安然躺在床上放松神经后,才骤然感觉到太阳穴传来的阵阵刺痛,像是身体向她发起的抗议。时钟指向凌晨1点,她的睡眠进入倒计时,4个小时20分钟后,新一天的奔忙又将开始。
“刚搬到固安时,我连我们小区白天的样子都没见过。”李安然回忆。
早上6点多出门,她排队等固安专线,好不容易才能挤上进站的第二辆公交车,“我卡在人缝里,感觉自己像缺氧的鱼一样,只能把头探在空隙里呼吸。”李安然说,车上了国道,还要排队过安全检查站,等半个多小时是常事。过检查站时,全车人都被要求下车,交身份证挨个检查。上下折腾一番后,固安到天宫院地铁26公里的路程走了1个多小时。上了地铁,她要辗转3条线路才能到单位,“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在地铁上不接电话,因为你把胳膊抬起来,根本就放不下去了。”
有时候,遇上极端天气,路况更糟糕。她早上6点就出门了,可到了10点还没到单位,“那时候挺绝望的,自己问自己,难道这一两年都要这么过么?”
每天6小时折腾在路上
从自己的小窝“迁徙”到单位的工位,单程花费3个多小时是常态,全天通勤耗时占用了李安然一天四分之一的时间。家人和朋友不理解她,妈妈更是心疼她,从老家搬过来和她一起住,照料她的起居,逮着机会就会劝她搬到单位附近租房子住,“她舍不得我这么折腾,担心我睡不好,太晚了回家路上不安全。但我觉得身体还能支撑。”
在日复一日的奔波中,李安然摸索出了节省时间的方法,练就了自己的“生存法则”。她在附近业主建的“打车微信群”里找到了固定的拼车伙伴,“除了车主有事我会坐专线公交外,几乎都会拼车,能节省不少时间。”
到了地铁站,她一般会看准头尾车厢的位置,进了车厢也不会贪恋座位,而是要站在靠边的位置,“一会儿还要换乘,太靠里根本挤不出去。即使有了座位,也免不了要给老人小孩让座。”
她在地铁上一站就是90多分钟,安慰自己“在单位要坐一天,站会儿能减肥。”在拥挤的人群里,她戴上耳机,企图隔绝外界,努力享受难得的“独处”时间,想想自己一天要处理的工作,看看手机里的推送文章,“尽量把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时间过得也快一些。”
回家的路程要更辛苦一些,即便是加班,李安然通常会赶在晚上10点前离开单位,“如果赶不上末班地铁,就得打车回家。”她回忆,有一次,她深夜打车回家,司机得知她每天要往返近70公里上下班吃惊不已,“司机提前就停了表,连说了好几个‘太不容易了’。”
今年3月初,天气转暖,李安然踩着清晨的朝阳走出家门,看见小区里精心布置的绿化,带着露水的鲜花像是在为她一个人绽放,她觉得一切都在好起来。
【打拼】
主动加班睡露天广场
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从地铁广告牌前走过。 微信公众号“前街一号” 图2
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从地铁广告牌前走过。 微信公众号“前街一号” 图
李安然说,定居固安后,她通过拼车时认识了不少周边的业主。像她一样选择过“双城”生活的人不在少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北漂”故事,故事里有笑有泪、有苦有甜,他们重提往日苦涩,眉目间已是与生活和解的释然。
“想想刚到北京时,真的挺苦的。”2008年,研三实习期,李安然只身从河北老家到北京打拼,找了一份策划的工作,月薪刚过2000元。除日常花销外,几乎没有结余,她就借住在亲戚开的美容店门脸儿房里,“我睡的是美容床,每天早出晚归。”害怕影响店里的生意,她走前要把美容床收拾干净,保证台面上没有任何私人物品。
美容院日常不休息,节假日客人多起来,更加没有李安然的容身之所。
她回忆,节假日,同事都高高兴兴地回家团聚,她反倒因为无处可去而格外发愁。她会主动申请加班,下了班就到商场闲逛,“那时候挣得太少,去肯德基、星巴克坐坐都会觉得自己没有资格。更多的时候,我都是坐在商场免费的休息区里看书。”
李安然说,有时候,自己住的门店里来了培训老师,人多了地方腾不开,亲戚会好意邀请她到家里去住,但她清楚亲戚家也有不便之处,就谎称自己去同事家住。其实,她是回公司睡沙发。还有几次,公司布展做活动需要做场地搭建,她就主动申请到现场监督工人工作。
盛夏,蚊虫满天,李安然就站在写字楼的广场上,盯着工人搭建。次日清晨6点,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开始都精神饱满地出来跳舞了,搭建才完成。
“夜里困了,你什么讲究都没有了,躺在广场上也睡得挺香。”
“那时候哪敢想买房,就想着自己能租套房子。”李安然说,转正一年多后,她和同事在陶然亭租了一间房,月租是每人1000元,后来经历了室友离开、换工作,她单独租了一套房子。她希望住在哪都能有家的样子,“我会花时间清扫公共区域,自己用的区域都要保持干净整洁。”但她清楚这终究不是自己的家,不能随心所欲地布置,即使看见特别喜欢的精致物件,考虑到以后搬家的辛苦,最终还是会抑制购买的冲动。
为省钱挤6平米小屋
李安然拼车的车主孙娴是河北衡水人,2000年,她离家来到北京,在印刷厂打工时认识了现在的丈夫。结婚后,两人换了几次工作,每换一次工作就要换一个住的地方。曾经租过最小的房子是6平米的单间,“屋里就能摆得下一张床,一张小饭桌,煤气灶都放在过道里,就是凑合着住。”
2006年起至今,孙娴在西红门附近的印刷厂里工作。她和丈夫在厂子附近租了13平米的房子,加上暖气、电费、网费,每个月要花550元,“因为要供养孩子,还想存点钱,我们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她说,后来,因为西红门建地铁,租的房子要拆迁,她又和丈夫搬到了天宫院附近一处10平米的单间里。
受限于居住条件,她的孩子自出生起一直由父母代为照顾。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才来了北京。可是后来还是因为住房的问题,他们不得已又把孩子送回老家。谈起孩子,孙娴心里有愧疚,“我们没有能力,钱不够花,孩子也跟着受了不少苦。”
孙娴说,老家几乎没有就业机会,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外打拼,在外面混得好的人会带着孩子到大城市租房、买房,只有极少数年轻人会留在家乡种田。丈夫的家乡条件更差一下,每年回家都要经历一路颠簸路,扬尘满天,直到今年村里才把公路修好。孙娴记得,当年她离开家乡时,妈妈跟她说过一句话,“种地没有出息,但愿你们谁也别种地。”至今,孙娴还会用话鼓励自己,她说,“再难都不会回家了,走出来总有活路。”
【安家】
有在北京“扎根”的感觉
从固安进京需经过检查站。 微信公众号“前街一号” 图1
从固安进京需经过检查站。 微信公众号“前街一号” 图
“在北京这么多年,我心里总有种漂泊感,打从心眼里羡慕在北京有家的人,也想有自己的家。”李安然在北京“漂”了4年后,租房的种种尴尬让她动了买房的心思。不想依靠家里,在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小有积蓄后,她才敢有所行动。
由于工作地点在东三环,她最先考虑的是通州和燕郊,但当时燕郊的房市火热,拥堵的交通和高涨的房价让她望而却步。
多方考察后,李安然看中了固安一处仍在开发期的小区。她考虑,南边虽然暂时相对荒凉落后,但是大兴南部马上要修首都第二机场,机场可以带动交通,以后交通可能会更方便,房子有升值空间,“最关键是这里的房价,我可以承受。”而且作为河北人,她可以享受贷款优惠。最终,李安然以7400元每平米的价格贷款买了90平方米的一套小三居。在支付了17万元首付后,她花光了所有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了钱。
此后,在房子未交付前,她在距离单位2小时车程的通州租房,每个月负担1500元的房租和2500元的房贷,“我想先辛苦一点,争取在年底把债还清。”
去年年底,李安然搬进了属于自己的家,家里的装饰家具全由她个人设计操办。尽管房子买到距离单位70公里的河北固安,她还是有种在北京“扎根”的感觉,“特别兴奋,感觉心里有底了,即使将来什么都没有了,换工作了,我还有自己的窝,在北京就不会再有那么漂的感觉。”
比以前更好地融入北京
和单身的李安然不一样,孙娴说,她拖家带口,很早就有了买房的心思,“2008年,我们两口子手里只有8000元的存款,身边有同事在固安买房,所以知道固安的房价不高,每平米不到3000元。首付交3万块钱。那时候,我也想先借钱交首付。”但是因为家里反对,她没有买成。
2009年,她和丈夫把老人和孩子都接到北京,购房的想法再次被点燃。当时,固安的房价已经涨到了4000元,因为丈夫的工作变动,家里的收入变得不稳定,买房的计划再次搁浅。
又过了4年,孙娴听说房价降了,再度去固安看房。最终,她和丈夫看中了一套每平米5200元总共82平方米的两居室。她说,“当时觉得不买永远买不成,只观望不行。”一家人凑了40%的首付,从此,孙娴两口子过上一个月还1600元的贷款的生活。在房子装修期间,他们借住在固安的亲戚家,提前过起了“双城”生活,上班时间比以前多了四五倍。
次年,两人又买了车,家里的开支大了,“我和老公月收入加起来有万把块钱,几乎是月月光,只能办几张信用卡来回刷。”同时,为了赚点油钱,孙娴和老公开始和业主拼车。
2014年8月25日,孩子开学的前一天,孙娴两口子结束了10多年的租客生活,把孩子和孩子的爷爷奶奶都接了过来,住进了新家。家里的两居室被隔成3居,虽然住得挤一点,但是一家人都觉得这才是家。孙娴谈起那一刻的满足感,忍不住笑出来,“自己的家嘛,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不像以前租房,在墙上钉个钉子,房东都会不乐意。”
工作一日之后,孙娴看到密集的高楼里有一盏灯是为自己亮着,知道家里的老人已经张罗好饭菜,孩子正等着他们回家,她觉得心里前所未有的踏实,“有房以后,比以前更好地融入了这个城市”。
【未来】
过早的担心没有意义
固安有大面积楼盘仍在建设中。 微信公众号“前街一号” 图1
固安有大面积楼盘仍在建设中。 微信公众号“前街一号” 图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北京首都第二机场开工建设,计划于2019年建成,到2040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1亿人次。经济研究专家表示,按照国家的批复,北京新机场到2025年是7200万客流量和200万吨货流量,投资接近800亿元。加上未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市政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变,能够极大带动当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推手。亦有业内人士称,受新机场辐射的固安、廊坊等京南板块,正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
这些利好分析给固安这座小城带来的变化是房价的持续上升。每到周末,这座小城就会迎来大批北京的看房者。楼盘带看人员就站在大广高速固安出口,热情地凑到京牌车辆附近,递上手里的名片,以1秒5个字的速度,推销自家楼盘。
售楼处里,销售人员指着沙盘描述着未来高楼拔起的景象,虽然固安通地铁的消息还未确认,但早已成为他们口中的必买理由之一。操着东北口音的售楼小哥反复介绍着“环首都经济圈”、“首都第二国际机场”和“大兴线延长线”等内容,拍着胸脯斩钉截铁地断言,“固安的房子一天一个价,肯定还要再涨,今天不买,明天后悔。”
楼市里的火热蔓延至互联网之中,比起售楼人员的激情洋溢,朋友圈里几乎是一片“哀嚎”。一篇题为《谁此时没有房子,就永远孤独》的文章迅速达到10万+的阅读量,作者司徒格子说,“房价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故事,超越了友情、爱情与亲情,击败了文学、音乐和图画,成为能敲动整个城市神经的唯一乐器”。
李安然看到后无奈地感慨,“房子是困扰人的大问题,也是白领穷人的根源所在。”短期内,她无力在北京购房,还将继续过着奔波的“双城”生活。
眨眼又是金秋,李安然即将迈入她在北京的第9个年头,“双城生活”不是长久之计,眼下的安顿,给了她继续在北京打拼的喘息之机,也为将来的生活提供了一层保障。谈及未来保险、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她说,“过早的担心也没有意义,我只想过好当下。”
作者:
浅贝
时间:
2016-10-11 16:27
卫哲:从阿里辞职是我人生中最闪光的时刻
卫哲做事认真,精明能干,他从管金生的小秘书做起,3年干到万国证券副总经理,却在327国债事件中,因为老板入狱,事业跌落谷底。
此后,他不断学习,弥补自身短板,并迅速从谷底反弹,29岁成为普华永道史上最年轻的合伙人之一,32岁担任百安居中国区总裁,36岁执掌阿里巴巴。
十几年走完许多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高度,卫哲的人生可谓春风得意,可他还没来得及庆祝,便再度遭受重创。2011年,卫哲因为身陷供应商欺诈事件,不得不从阿里引咎辞职,带着马云给的「伤疤」,开始二次创业。
云端坠落,旁人唏嘘不已,卫哲却说,从阿里辞职是他人生中最闪光的时刻。
把小事干好
卫哲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像是计算好的。他喜欢掌控的感觉,高中时就迷上谍战和悬疑类的书,并通过观察别人的肢体语言来解读人心。
1992年,还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读书的他,因为看了一部电影《华尔街》,对投行产生浓厚兴趣。当时,中国还没有投行,沪深股市成立不到两年。卫哲因为一次翻译任务,争取到去万国证券实习的机会,管金生点名要见见这个年轻人。
这一见,卫哲成了管金生的秘书。
「中国证券教父」管金生(右二)
管金生对下属很严厉,在卫哲之前,他的秘书很少能干满一年,但卫哲却把秘书干成了副总经理。他的秘诀很简单,就是把小事当大事干,不放过任何细节。
刚开始,卫哲只是负责翻译,剪剪报纸。他学外语出身,翻译是小菜一碟,剪报纸更是大妈都会干的活儿,但卫哲却把它干出了差异化。别人剪下来就完事,卫哲却暗中观察哪一类是老板看过的,然后重点剪裁。到后来,管金生不看他的剪报就吃不下饭。
打印资料是一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情,但卫哲却把它做到了极致。他会根据领导的习惯和偏好来调整字体和大小,尽量让对方看着舒服。他还按照自己理解的重要性对资料进行排序,而不是像一般秘书那样,草草堆在一起。
即便端茶倒水这样的小事,卫哲也做得有声有色。领导多长时间喝一杯水,什么时候该加水,什么时候换茶叶,类似这样的琐事,卫哲都拿捏得很到位。
久而久之,管金生对他刮目相看,索性让他替自己写报告和演讲稿。卫哲一开始写得不好,经常被要求返工,还领教过稿子被扔出来的尴尬。但他不气馁,拿回来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并发誓不让领导为同一件事情骂自己两次。
由于表现突出,卫哲很快就被提拔为资产管理总部副总经理,成为当时国内证券界最年轻的副总。那一年他24岁,可谓少年得志。
然而,即便是最擅长控制的人,也无法抵挡命运的无常。就在卫哲事业蒸蒸日上时,一场灾难却突然降临。1995年2月,震惊业界的327国债事件爆发,管金生豪赌做空失败,锒铛入狱,公司也濒临破产。
老板被抓后,卫哲白天被人追债,晚上找别人讨债,几天几夜没睡觉。那段时间,他想了很多,最大的教训就是,无论干什么事,都不能铤而走险,要学会财务管理。
就当财务顾问
环顾全球,财务做得最好的要数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其中就包括普华永道。卫哲决定跳槽到永道,学习有关知识,弥补自己的短板。
看到卫哲来应聘,永道的人一开始很犯难:给他个高职位吧,他在财务上还是新手,给他个低职位吧,人家毕竟是副总,一度管着二十多人,有秘书,有司机。然而,卫哲一上来却提出:「给我一个尽量低的职位,就当财务顾问吧!」
这样一个决定,让他一夜之间从副总变成「小兵」。但卫哲却不觉得委屈,反而认为自己占了便宜,不但「免费上MBA」,还是带薪的,「有30个老师可以教我」。
卫哲把新工作当成学习的机会。他的每一次跳槽,最初都是减薪的,但很快他的薪水就会随实力的提升而不断上涨,最后远超上一个东家。
在永道,卫哲一年内破格晋升两次,出任融资部经理。1997年,他获得去英国工作的机会。在那里,他主动要求做纯英国并购业务。
这又是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因为对国外商业环境不熟悉,再加上客户的不信任,他整整半年没接到一单。但他并没有放弃,一面埋头苦研业务,一面发扬「泡开水」的精神,给老外打下手,做好手头的每一件小事。
半年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赢得第一单。此后,他越战越勇,不仅当上收购及兼并部高级经理,还成为普华永道史上最年轻的合伙人之一。
给我加点任务吧
永道的工作经历告诉卫哲,合规很重要,无论做什么事,晚上要睡得着。但同时他也发现自己的另一个短板,对执行力关注不够,同时也缺乏管理大团队的经验。
于是,他毅然离开永道,加盟了做建材零售的百安居。在那里,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个全新的行业,未来还可能管理上万名员工。这符合他的口味。
刚到百安居,卫哲并没有一飞冲天,而是抱着学习的心态,从自己最擅长的财务经理做起。别人能少干一点是一点,他却每年跟老板提要求:给我加点任务吧!
在这种近乎「自虐」的主动请缨中,卫哲负责的工作越来越多。当时,整个百安居有12个部门,卫哲一人就分管了9个!后来当CEO一职出现空缺时,公司上下除了卫哲,实在找不到更好的人选,老板只好让他来代理。
这一代理,卫哲就没再「谦让」过,不但把代理干成了正职,还成为百安居在中国的灵魂人物。2002年,32岁的卫哲出任百安居中国区总裁。
在其治下,百安居迎来高速增长期。从1999年到2002年,百安居三年只开了5家店,卫哲上任后,短短四年开了46家,员工也从几百人增加到13000人。
不仅如此,2005年他还主持收购了全球主要竞争对手欧倍德在中国的业务,将百安居的营业额从一年前的23亿提升至50亿。在他接手前,这一数字仅为3亿。
凭借这一成绩,卫哲成为炙手可热的商界人物。但他并不甘心照搬西方模式,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执行人,而是希望做出更多本土化的东西。
为了说服英国老板,允许在中国提供不同的产品组合,他带对方去全国各地参观不同家庭的装修需求。他还一改百安居传统的DIY模式,提供设计、装修一条龙服务。
这些改变得益于他对中国市场的观察。卫哲说,在万国他学会用望远镜看国外,在百安居他学会用显微镜看客户和产品。这为他日后跳槽阿里打下了基础。
这家伙真敢吹
2001年,哈佛大学组织了一场中国企业家演讲活动,卫哲受邀出席。
会上,他第一次见到了马云。这个小个子的中国男人语出惊人地宣布:要把阿里做成全球最大的贸易网站。此时,阿里刚成立两年。
卫哲心想:这个家伙真敢吹,长得像外星人,说话更像外星人,太不靠谱!
不过,马云精湛绝伦的口才还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在返程的航班上,两人机缘巧合地坐到了一起。一交谈,才发现对方都是金庸迷,还喜欢下围棋。等到下飞机时,两人已成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此后的几年,卫哲带领百安居成就霸主地位。马云对这个朋友刮目相看,虽然他一直对职业经理人很排斥,但还是极力想拉卫哲入伙。他说,卫哲改变了他的看法。
卫哲一开始并不感兴趣,马云则展开了个人的魅力攻势。
「你的生意扩大一倍需要投入多少?花多长时间?雇多少人?」马云问。
「4000万美元,1万名员工,用时三年。」卫哲回答。
「我只要五台服务器,不需要增添人手,三个月搞定!」马云很坚定地说。
卫哲被打动了,事后马云也用行动证明自己所言非虚。这促使卫哲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他开始相信,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经过慎重考虑,卫哲决定接受马云的邀请。2006年11月,他正式加盟阿里巴巴,出任公司总裁兼CEO。
卫哲的到来,给阿里带来巨大的变化。上任伊始,他便推进分类管理,将客户分为大中小不同的类型,员工也根据特点进行分类,用标准化的流程来复制成功。同时,他还推动阿里的国际化,积极拓展美国、日本等海外市场。
在卫哲担任CEO期间,阿里的营业收入从2006年的13.6亿增长到2010年的55亿,利润则从2.2亿增长到14.7亿,分别增长了3倍和6.5倍。
赚钱不是目的
随着利润的增长,卫哲和马云的关系不断升温,尤其是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成功上市后,两人更是进入「蜜月期」。但此后,双方在习惯和观念上的差异逐渐显现。
在阿里,大家开会时很随意,喝茶、嗑瓜子,甚至跳到桌子上跳舞都没事,但在跨国公司任职多年的卫哲却很难接受,他习惯的开会方式是正襟危坐。
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职业经理人,卫哲也非常注重仪表,头发常年纹丝不乱,衣着更是常考究,被称为「阿里最会穿衣的人」。与之相比,马云则显得比较随意。
如果说,这些习惯还不足以影响两人关系的话,那么价值观上的差异则是致命的。
卫哲常年受跨国公司文化的影响,不管做什么事情,永远将盈利放在第一位。但这种做法在阿里内部引起了争议,因为阿里人把价值观看得比业绩更重要。
一次高层会议上,有人跳出来唱反调:我们对利润没兴趣,卖面粉的怎么能跟卖白粉的比。卫哲怒道:如果今年你的面粉卖得不好,年底扣你分红。
结果,卫哲说到做到,年底给这个高管的分红最少。对方一生气,直接找马云告状。
虽然事后,马云为了维护卫哲的领导地位,把这位高管挡了回来,但这件事却暴露出双方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卫哲为了提高盈利,推出了大量的增值服务产品。这些产品虽然赚钱,但对B2B业务帮助不大,马云开始对卫哲过分强调业绩的做法产生了担忧。
一次,他找卫哲喝茶,意味深长地说:「赚钱只是一个结果,它永远不是一个目的。我真正的目的是创办一家由中国人创办,让全世界骄傲的伟大公司。」
可惜,那时的卫哲「执迷不悟」,并没有把马云的话放在心上,依旧在业绩为王的道路上狂奔。而这也注定了他跟阿里渐行渐远。
引咎辞职
2011年1月22日,马云无意中翻看到一封邮件,内容看上去无关痛痒,就是几个老员工在讨论晚上吃什么。但其中一句话引起了马云的警觉。
创业元老蒋芳在邮件中抱怨:「他妈的,还在看一个案子,可能个别员工涉及到欺诈问题。」马云立刻打电话过去问:「到底出了什么事?」
蒋芳告诉他,阿里内部有员工参与欺诈,她正在调查。马云之前并不知情,蒋芳的话让他感到震惊。他连夜召集公司高管,在公司旁边的一个酒吧开会。会上,马云痛斥了公司内部为了短期利益不择手段的行为,并决定在内部启动专项调查。
事实上,阿里平台上的欺诈行为很早就存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电子商务都受到了影响,少数阿里销售人员迫于业绩的压力,纵容、默许骗子公司在网站上发布虚假信息,以吸引消费者。
作为阿里的掌门人,卫哲知道平台上有作弊商家,而且一直在调查。但他并不清楚内部员工跟作弊商家有多大瓜葛,在打击力度上也显得不够。
很快,受骗的买家便联合起来,向阿里申诉索赔。
事件经媒体曝光后,舆论一片哗然,阿里顿时陷入被动中。为了扭转局面,马云决定公开调查结果,并承诺向受害者进行赔偿。数据显示,在这次欺诈事件中,阿里内部有超过100人牵涉其中,近2300家作弊商家混入了平台。
但公众并不买账,谴责声此起彼伏。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马云不得不挥泪「斩」卫哲。2月21日,卫哲宣布辞去阿里CEO一职。
事后,很多人替卫哲打抱不平。但卫哲却看得很淡然,他说:阿里的痛苦都是我自己找的,因为要改变,所以才会去寻找。这个过程虽然很痛苦,但却受益匪浅。
收红包的雷锋
卫哲口中的受益匪浅,是指他在阿里学到的重要一课:再小的组织,都要有自己的价值观,「不能被业绩所绑架,放弃做正确的事!」
回顾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卫哲说有两个人对他影响最大,一个是管金生,打开了他的战略眼光,让他长骨头;另一个是马云,教会他价值观,让他长脑子。
从阿里辞职后,卫哲选择重回老本行。2011年4月,他和以前普华永道的同事朱大铭合伙创建了嘉御基金,主要做互联网、电子商务、消费零售和B2B四个领域的投资。
这个创业决定,一方面是卫哲的理想,另一方面也受到杰克?韦尔奇的影响。当年韦尔奇从通用电气退休后,加入了一个由很多CEO加盟、主要靠运营驱动的基金。
卫哲对这家基金作了研究,深受启发。他说,中国优秀的企业并不缺钱,但缺乏帮他们运营的团队。而运营恰恰是卫哲的优势,他拥有十多年行业高管的经验。
嘉御基金成立后,受到众多大佬的青睐,马云成为第一个投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外界对于两人矛盾的猜测。马云之后,李泽楷等商界大佬也纷纷加入。
在卫哲的领导下,嘉御基金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投资模式,先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帮企业解决运营难题,然后再进行投资。对此,卫哲开玩笑说,他们就是「收红包的雷锋」。
与此同时,卫哲认为,烧钱的公司死得快。因此,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他坚持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要么跑得比别人快,做先行者;要么跑得比别人慢,但绝不跟风。
第二个原则,只投「不在融资状态」的企业。所谓「不在融资状态」,是指企业已经融完资,根本不差钱,但缺乏运营、管理方面的经验。
这两个原则显示了卫哲谨慎的投资风格。
不仅如此,他还要求被投资人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在道德上不能有瑕疵。在阿里,他因为放松了对价值观的监督,不得不引咎辞职。如今,他希望把这个短板「补回来」。
卫氏跳槽学
十年时间从小秘书做到跨国公司总裁,卫哲火箭般的升职速度,以及几次教科书级别的跳槽经历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有人甚至将他的经验总结为卫氏跳槽学。
在2005年出版的《金领》一书中,卫哲向人们披露了自己的职场心得。在书中,卫哲将个人的职业生涯比喻为三张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
卫哲认为,在开始工作的前十年,要更多地关注资产负债表,不要太在意薪水和职位的高低,而应该努力工作,拿体力换经验,把资产做大,把负债做小。
很多人刚开始工作,就把眼睛盯在损益表上,生怕公司亏待了自己。卫哲则相反,他在40岁之前的每一次跳槽,都是减薪的,每年考核都要老板给自己加任务。表面上看,他吃了大亏,但实际上,他通过不断弥补短板,能力获得了极大提升。
那个时候,卫哲工作很拼,升职也很快。有同学问他:你为什么升得那么快?卫哲回答说:我每天干14—16个小时,干三年就相当于别人干五六年!
卫哲不但拼,效率也很高。他有一套精明的时间管理技巧。在做事之前,他会周密地计算好每一步,然后有规律、有计划地执行。
据他的同学回忆,早在上大学时,就总看到卫哲捧着一个本子,上面记得密密麻麻的。工作以后,卫哲每天只在早晚看两次邮件,而且几乎不上网。他会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将邮件分成A、B、C三种类型,A类纯资讯,B类近期待办,C类当天必须解决。
对于C类邮件,卫哲会马上着手解决。他主张日事日清,不喜欢当天留东西。因为他知道,事情越往后拖越难处理,一旦有一天木已成舟,就会很被动。
关于跳槽,卫哲有一个很经典的理论——换行不换岗,换岗不换行。在卫哲看来,跳槽不能完全放弃以前的经历,否则会将自己辛苦积累起来的资产清零,得不偿失。
从卫哲的职业生涯来看,他也确实遵循这样一个路径,尽管每一次跳槽,行业和职位可能不尽相同,但彼此都有关联。这保证了跳槽时的最低成本。
卫哲虽然工作很拼,但他并不是工作狂,在工作和生活上有很好的平衡。工作之余,他最主要的业余爱好,一个是陪太太逛街,另一个是陪儿子玩耍。
尽管经历过两次严重的职场危机,但卫哲似乎对自己的人生很满意,也很自信,他说:「如果人生重来一遍,我还是会选择这样的人生,每一步都不会改变。」
作者:
浅贝
时间:
2018-1-26 11:54
80后创业明星茅侃侃自杀 前合作伙伴:太遗憾 太年轻
今日上午,有媒体曝出80后创业代表人物茅侃侃自杀身亡。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经核实,茅侃侃自杀一事属实。
茅侃侃资料图茅侃侃资料图
据跟茅侃侃公司有交集的人士称,茅侃侃的公司近期遇到很大的经营困难。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采访了一位茅侃侃曾经的合伙人,据其介绍,茅侃侃有时会为了开发“找灵感”而短期失联,对于其自杀身亡,“遗憾,他还是太年轻了”。
在多家公司担任法人、董事 其中一家公司员工证实自杀
茅侃侃出生于1983年,被称为80后创业代表人物,曾被媒体和大众狂热追捧。2004年底,茅侃侃开始运营MaJoy,他把网络游戏搬到线下、模仿其后台数据运行,但用实景、由玩家实际扮演。此后,茅侃侃又先后做了移动医疗领域的APP以及提供实时路况信息APP“哪儿堵”;2013年,茅侃侃加入GTV,踏入电竞圈;2015年,茅侃侃与万家文化成立合资公司万家电竞,并出任CEO。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查询发现,茅侃侃目前仍是北京万好万家电子竞技传媒有限公司和海南万好万家电子竞技传媒有限公司的法人,同时也是多家公司的股东、董事。
今天上午,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致电其担任法人的北京万好万家电子竞技传媒有限公司和海南万好万家电子竞技传媒有限公司,电话均无人接听。
而在茅侃侃为董事的北京鸣鹤鸣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了茅侃侃的死讯。“在北京家中自杀,昨天的事情。”工作人员称,家人发现茅侃侃的时候,其已经去世,没有遗书。
对于茅侃侃自杀的原因,该人士称不知情。但记者从一名曾经和茅侃侃公司有关交集的相关人士处获悉,茅侃侃的公司经营困难,“前段时间和他们公司的员工聊天时,曾听对方说他们公司目前处于很困难的阶段。”但这究竟是不是导致茅侃侃自杀的原因,目前还没有答案。
茅侃侃担任董事的一家公司,并没有员工上班,门口贴满小广告 摄/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 李阳煜 茅侃侃担任董事的一家公司,并没有员工上班,门口贴满小广告 摄/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 李阳煜
1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朝阳区建国路北岸1292三间房创意生活园区的北京鸣鹤鸣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多次敲门无人应答。其邻居称,该栋楼内有公司也有住户,邻里之间很少交往,偶尔见到有人出入该公司所在处,但从未交流过。记者注意到,该楼层内大多数房间较小,部分用作单身公寓用户租住。
负责片区送货的某快递公司快递员称,每次给这家公司送快递都是一个女生接电话,“让把快递送到快递站,有人自己去取”。园区物业查询得知,公司所在房间面积有25平米,对于该公司是否租用此地办公,物业称没有去房间看过。
曾经的合作者:太遗憾,还是太年轻
10年前,Majoy的茅侃侃、泡泡网的李想、康盛创想的戴志康、Mysee的高燃,4个出生在80年代,20岁出头便有公司,成了当时80后年轻人的创业偶像。
这时候的茅侃侃应该正值青春年少,踌躇满志。
许昌(化名)是茅侃侃曾经的合作伙伴,2007年的一个晚上,他在一档电视节目中看到和李想坐在一起侃侃而谈的茅侃侃,“当时电视节目把他定性为怪才,奇才。”看着年纪不大,但一脸沉着的茅侃侃,许昌想,是不是可以和他一起合作开个公司呢?
第二天,许昌就开始托人找茅侃侃的联系方式,辗转找了很多人,终于联系到了茅侃侃。
第一次见茅侃侃,许昌觉得和电视上不太一样,“怎么说呢,电视中,他还是比较善谈的,但是私下里其实并不太喜欢说话。”许昌说自己当时想开发一款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软件,就和茅侃侃聊了自己的想法。并说自己想和茅侃侃一起开公司来做这个事情,没想到茅侃侃很爽快的就同意了,“他当时就说,好啊。”
这让许昌多少有些意外,要知道当时的茅侃侃在互联网界还是挺有名的,接下来的一切就顺理成章了,许昌注册了公司,自己和茅侃侃都是股东,记者注意到,茅侃侃在这家公司的职位是总经理,占45%的股权,“他当时没有钱,注册公司都是我出的钱。”许昌告诉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说,之所以给茅侃侃股份,就是觉得有点儿股份,能让他踏实在公司呆着做事。
但之后的一切让许昌有些始料未及,按照许昌的说法,他主外,茅侃侃主内,“我当时都联系好了不少单位,就等软件开发出来就可以合作了,但东西迟迟出不了,我也着急。”许昌说,茅侃侃和他的合作最后只持续了一年多,“最后软件一直没开发出来,项目就不了了之了。”
在许昌的印象当中,茅侃侃是个比较随意的人,这不仅表现在穿着上,性格上、工作上亦是如此,“有时候,他要找灵感,就会一连十几天,二十天不出现,也联系不上。”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许昌还紧张了很长时间,但后来,渐渐也就习惯了,许昌将这总结为性格所致。
许昌告诉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茅侃侃没有上过大学,是自学成才,这一度让许昌特别佩服,所以在当时开公司的时候,许昌也很少过问软件开发的进度,“我也不懂,偶尔问一次,他就说正在弄。”
那时候的许昌是相信茅侃侃的,因为他相信茅侃侃“怪才”、“奇才”的称谓,“他确实还是比较有才的,但是太年轻了。”
2009年,软件一直没有开发出来,许昌觉得两人无法继续合作下去了,“忘了当时什么情况,反正就是不联系了。”
这些年来,许昌没有再关注过茅侃侃,只是偶尔看到他的消息。
得知茅侃侃自杀的消息,许昌特别震惊,对此他觉得很遗憾,“还是太年轻了。”
作者:
浅贝
时间:
2018-12-10 14:05
吕良彪:如果华为公主在中国接受调查......
吕良彪-阿呆
这几日不断有人问我对华为公主在加拿大被限制人身自由有何感想,为何不见阿呆就此写些文字。——老实讲,这些日子实在太忙更是出离愤怒:我的客户人间蒸发了!某市人大代表、当地知名企业家,家人说前些日子被河北去的警察从深圳家中捉了去,却没有留下任何法律文书。家属反映:他们到相关公安机关了解情况,人家私下里告诉家属是某某分局抓的,但不能正式答复你更不能书面告诉你——有说涉黑的,也有人判断是涉贪腐案的。去往各看守所存钱送衣服,被告知查无此人;去往人大讨要一个说法,也是沓无音讯......
热热闹闹的华为公主被限制人身自由、公开而广受关注的听证程序、体体面面出场的当事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这里无论你多牛,说失踪就失踪,而且是依法失踪,甚至全家失踪,有时甚至既不告知家属更不允许请律师,至于是否应该关押、能否取保候审更没有一个控辩审三方制衡的制度建构。而且,政治机关办案根本不受刑事诉讼法约束而是手持监察法的专门利器。——对于加国司法,无论如何诟病其阴谋论,至少大家可以在阳光下讲讲道理。这,或许是我们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阿呆微信群里时常规劝那些以正义、牛逼自居的公检法和体制内朋友:我经历过太多依法失踪事件,这些人出事之前都是无比牛逼,哪里想得到自己会出什么事情呢?!权力未必时时正义——刑讯逼供、陷人入罪、滥用权力、枉法裁判者绝不罕见;权力者更不可能永远手握权力——公安局长、检察院长、法院院长之类牛人被刑讯早已不是什么天方夜谈,河南女警在北京被当卖淫女抓、警察与强拆的城管理论被打断腿、省长在赴邻省上任途中被警察拷......另有许多人,本能地歌颂康雍乾盛世、成吉思汗神武,常将自己YY为那英明神武的皇上或是宰相、元帅,至少也能混个贵族,其实在那样的时代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最可能的倒是成为被奴役的贱民——盛世中的蝼蚁而已。蝼蚁本能地怀念盛世即可聊以自慰甚至自已撸着嗨出高潮,带着一张被欺负狠了的脸。我们自然希望自己的国家、民族时时是盛世,我们更应该在意的则是我们如何在那盛世之中活得象个正常的、有尊严的人,长着一张从来不曾被人欺负过的脸。而国人受到欺负,往往更多的不是来自美帝苏修小日本,而是我们身边那些时刻让我们必须低头求人甚至遭受羞辱的家伙。
突然想起早些时候在瑞典玩爱国的那一家三口了。我们一般习惯于指责瑞典、加拿大式的法治国家不讲道理,但从来不敢跟俄国朝鲜之类战斗民族撒野。网上传国外某地雇佣一批着类似中国警服式的中国人去管中国游客,这些人立马老实多了。如蒋纬国所说:国人但凡有一点权势便要耀武扬威欺负人——可以超越规则且欺负人往往是许多国人心中的成功标准,被欺负者渴望成功然后可以欺负人。高晓松曾经有过一个关于中国男跪族的视频,大意是讲国人似乎素似乎根本不懂如何与人和平相处、平等交往,你比我牛我跟你跪下天经地义,若是老子牛过你你就得给老子跪下!所以,大国崛起的前提是重返人类。
突然想:若是华为公主在国内被抓捕,情形将会是如何呢......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3-5-22 16:28
想去跑网约车送外卖?你不一定行
原创 九边 九边 2023-05-22 08:26 发表于广东
这篇文章去年发过,本来不想发的,不过最近问的人有点多,我不知道他们是想自己去搞灵活就业,还是要给身边的人转过去,于是我修改重发一下,没兴趣的就别看了。当然也可以重温下,说不定用得着呢。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最近看到的一个数据,现在网约车一个月干29天,每天十四个小时,一个月能赚5000左右,时薪已经跌到了12块。要知道,如今在苏州工业区打螺丝做普工,基本是17块到22块之间。也就是说,现在跑网约车已经不如打螺丝了。不过好处是跑网约车不限制年龄。大家真的要去做的话,要慎重。
去年在微博上突然收到一个消息,有个哥们上来就问我,说是马上毕业了(没说是啥毕业),工作不好找,请问该去跑网约车还是送外卖?很喜欢我的文章,希望我能解答下他的人生疑惑。
我觉得应该是恶作剧,没理他。
不过对于网约车,我确实了解一些,因为我一个远房亲戚专科毕业后,好逸恶劳,不想进厂,家里人给他买了辆车跑出租,他经常和我分享他的心得。此外我也有以前的同事在网约车平台做到了高管,考虑到“码农的终点是网约车”,我经常跟他们聊网约车算法的事:
第一是和平台斗智斗勇,平台不是人,而是运行着一套非常非常复杂的算法的系统。大家需要知道的一点是,相比于文艺青年创业三件宝,花店、咖啡、奶茶店,“没背景青年”赛博创业也有三件宝,嘀嘀、外卖、自媒体,前者直接面对市场的暴击,后者主要是跟平台斗智斗勇。
最基础的,新手一开始会被推单,一定要好好干,积极让客人给好评,有啥事一定要和客户解释让他理解。平台最喜欢评价高投诉少接单积极的司机(帮他挣钱啊),把自己的评级弄高是基础。
而且平台有个“恶人岛”机制,如果客户对你评价不高,你这种司机就属于平台想尽快丢弃的那种,于是派单的时候优先给你派那种非常不好说话、而且事很多的客户,让你们互相折磨,直到你尽快心服口服退出为止。这种客户平台流失了也不在乎,当然你流失了平台也不在乎。
然后就是怎么多接单。比如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单多,去哪里能接到回程单;自己弄个客户端看哪里车比较少,然后自己过去占位子;附近车多的话,自己把车头朝着热点地区,因为调头是个很费时间的操作,平台希望网约车保持移动状态容易有单子。没单子就停在那傻等是最吃亏的,你不刷新位置,平台算法里你的权重就会降低,更不会推单给你。
平台的运营过于复杂,以至于已经有了“玄学”味道,甚至有时候某滴平台内部流传着一个不是段子的段子,他们的一个高级算法工程师“毕业”后一度没找到合适工作,就去做网约车过渡,本来以为熟悉平台规则,能占点便宜,没想到绩效很差,差点就要进恶人岛了,赶紧不干了。
这很正常,在“头条系”,研究抖音和今日头条推荐算法已经成了一门显学,专门有团队创业靠研究这个,给内容创作者指路,现在那些平台已经复杂到了天天更新视频依旧有的说。
不过还没等我在微博跟那个小伙伴沟通网约车的小技巧,他已经在那里自言自语,说什么跑网约车还得有辆车,最好是电动的,并且得有充电桩才行,不然去充电站充电费用太高,赚不到啥钱,自己既没有车位也没有充电桩,更没有电动车,不如去送外卖。
不过有点纠结用摩托送还是电动车,电驴省钱,但是续航短,才200公里左右,严重不足,有旅程焦虑。摩托续航四百左右,加油快,但是油价贵,加满一箱90块左右。有点纠结,不知道该怎么选。
到了第二天说是自己弄明白了,快递的电驴早已不用充电,已经实现了“换电”,去一个就跟快递柜一样的东西那里,把电池从车座下取出来,直接换一个已经充好电的,这样就没有旅程焦虑了,所以决定买电驴。
我心里一惊,这货难道是真的去送外卖?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偶尔往我这里发几句,有时候写得多,有时候写得少,有时候评价我的帖子,有时候聊他自己,时间长了,突然发现我对快递已经懂得足够多,我也可以去送了。
他说他自己很适合送外卖,因为记性非常好,而且是令人发指的好,读书的时候没觉得自己背书有多快,可是开始送外卖却发现自己对空间记忆非常夸张,走一遍就能记住。
对于一个外卖员而言,最难的不是找到某个具体的小区,毕竟只要会看导航,基本没啥问题,只是进了小区之后,能不能快速找到单元楼,这是个大问题。
因为很多小区的单元楼在导航app上并没有标记,进了小区就懵逼,更尴尬的是,你去问小区里的人,会发现大部分人只知道自己家那栋楼。尤其小年轻,大概率问了也是白问,他们只知道自己住的那栋,到处溜达的大叔们和带孩子的中老年妇女往往非常清楚,态度好一些,一问一个准,问题是有时候整个小区一个人都没,有时候又到处溜达,非常玄学。
有些小区非常大,又不让电驴进去,如果没法快速定位,在小区里跟没头苍蝇似的转几圈,大概率超时。
一般刚开始送谁都懵逼,关键是跑几趟能不能记住,外卖行业流动性大,关键原因是有些人记性太差,跑好多次依旧懵逼,对从事的职业充满了迷茫,干不下去了,只能去干快递,如果快递也干不下去,就只能去工地。至于打螺丝,不要误会,刚才说过的,打螺丝只要年轻人。
这也是为啥很多外卖得先做几年快递才行,对那一带地形地貌有深刻的理解,不然新手保护期一过就麻烦了。
啥?不知道什么叫“新手保护期”?
也就是外卖平台一般会给新手派简单的单子,新手期一过,所有外卖员一起竞争,系统的基本算法逻辑是:送单多的外卖员能力强,所以优先把单给他们,这也符合互联网公司一贯的做派,头部激励。
外卖员们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菜鸟既找不到单元楼,也找不到商家,而真正的单王不但能记住自己势力范围内每个小区的每栋楼,甚至记得住大部分熟客的习惯,这事说起来匪夷所思,不过订餐这事也符合明显的“二八定律”,一栋楼里,少数几家订的外卖比其他加起来都多,你送得足够多,慢慢就熟了。
有的小区进楼前就得打电话,因为楼里没信号;有的家里有小孩晚上不让敲门,你敲门他们就会发飙;有时去豪宅送,保安很强横让你填表。而且保安和保安也不一样,有的就跟个木头似的,你说啥他都不会理你,让你认真填表。有的看着强横,你说几句好话他就摆手让你通过。有些别墅区让把电驴开进去,有些不让,别墅区没有电驴如果找不到路,很容易跑断腿。
凡此种种,一个优秀的快递员往往经历一次就能记住,而且能举一反三,上次送的是一号楼,这次是三号楼,直接去上次的那栋楼附近找,如果把上次的忘了个一干二净,又得重新问,那完了。反过来讲,每一单都能节约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均摊下来每天可以多送出去几十单。
“如果不能避免被剥削的命运,就要提高自己被剥削的价值。”他如此总结。
此外送奶茶、送米线、送蛋糕又完全不一样,蛋糕怕颠,可能路上一个坑,就把蛋糕给巅变形了,蛋糕这玩意从几百到几千不等,谁摊上谁倒霉。
而且把蛋糕递给户主的时候,非常危险,因为对方可能估算错了蛋糕重心,或者对蛋糕重量心里没数,一接,然后翻了,这时候大概率会发飙。真正经验丰富的老手在松手前一定要先确认好对方确实拿好了,或者跟古董似的,要放在地上,让对方捡起来,不然摔地上说不清。
也不是说不清,最后的责任八九不离十是你的,如果蛋糕是妹子订的,大概率情绪会很失控,因为你把人家很重要的一天全给毁了,又是哭闹又是投诉,一时半会还走不开,尽管是她自己掉地上的。这时候干脆利索认栽就行了,赔钱道歉,把蛋糕自己拿走,下次注意,不然事态可能升级失控,演化成投诉,大半天走不开,最后该赔钱依旧得赔,可是有些蛋糕一千多,晚上自己吃的时候哭的可惨了。
所以他们内部有个段子,说送蛋糕这事,送好了给别人过生日,送不好给自己过生日。大部分人干脆设置了不接这类玩意。也有高手,艺高人胆大,富贵险中求,只送蛋糕,他们圈内称为“一骑绝尘的蛋糕骑士”。
此外对体力也有要求,这个比较反直觉,事实上外卖跟快递不一样,一直都是小跑,每天跑两万步很正常。等电梯这事经常耽误时间,所以他们往往会大概评估下,如果三楼以下,经常想也不想走楼梯上去了,我的这个粉丝可以维持着20层楼三分半的平均水准。
之前北京的一个人社部副处长,他去送外卖12个小时赚了41块,他就是在上岗第一天踩了所有坑,找不到具体单元楼,走错好几次,到了楼下没电梯,爬了一次楼梯半天缓不过来,最后累到崩溃,一个小时送了一单,估计还得被投诉一次,能赚到41不错了。
而真正的单王就是在各种细节里抠时间,每一单都平稳送出去,积少成多,慢慢成了真正的高手,艺高人胆大的高手们甚至一次可以送十几单(没瞎说,真有,每天都有),平台会给这些人高优先级。
大家要知道一个常识,平台的基本规则是识别并保住自己最优质的单王,然后不断试探新来的,看看有没有潜力成为优质单王。平台的骑手是动态的,每天来了又走,平台真正的资产是哪些效率高不咋流动的,所以往往优先保证他们的收益。
此外他不介意下雨天送,大家出不来门,喜欢点外卖,更关键的是,有恶劣天气补贴,运力不足的时候,为了吸引躺家里不出来的快递上班,会加大补贴(每单一块钱左右),就算不能及时送到,客户还不咋抱怨。同理冬天比夏天生意好,冬天大家能不出门就不出门。他们反而觉得不冷不热的好天气不是啥好事,因为这就意味着淡季,大家都跑出来接单,人多单少,赚不到啥钱。
那段时间明显生意不错,他前几天给我看了他的那个app界面,上个月的等级是“无上战神”,到了这个等级,每单多加4毛钱,跑了近两千单,配送里程四千多公里,月收入一万五左右。也就是说,一天就得跑六七十单,基本醒来就跑,一直到睡觉。
他比较看不惯的,是他一起住的那个小伙,他们尽管处于同一个行业,但是所在细分领域不一样,他做外卖,另一个小伙做闪送,他俩都是行业里的佼佼者,现在等级都比较高。
在他眼里,闪送那小子简直在天堂,单子距离比较长,沿途可以看做是兜风,经常送一些电子产品,护照,房产证,印章,客户一着急愿意加钱,日子过得非常爽。
不过他也表示,各有各的难。
曾经有大佬做过闪送的模型分析,结论是闪送的市场规模不足,而派送员的层级非常严格。而平台的推单明显有偏向,有单子让高等级的筛一遍,最后的结果就造成了所谓“高级的送不停,低级的坐不停。”
做闪送如果想获得比较高的收入,只有一个法子:多接单,接的单多送的单多等级提升,等级高了接单的概率就高了。这就要求花时间熬,有的是两个人用一个帐号,几乎每天24小时在线,才能尽快把等级提高上去。
这样一来,就不能停,必须一直保持接单状态,如果等级被人超过,很可能就接不到单子。按照他现在的情况,如果转化做闪送,想快速提高等级很难。如果只是兼职送的话,等级提高得慢,接单概率低,还会影响外卖业务。
而且闪送和外卖是两个不同的细分市场,技巧和要求也不一样。他在外卖方面的经验,未必有用。他也没法去试着玩一段时间闪送,因为他在现在的领域等级已经很高了,几乎解锁了平台所有特权,那些单子都是他们这些筛一遍才会给下边的骑手,如果跑去搞闪送,过段时间这些等级崩了可就得不偿失。
事实上我在外卖平台上班的小伙伴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说等级越高的骑手,离开率越低,因为他们也被“头部激励”了。
至于未来什么的,他说他根本没去想,互联网大厂的985都在担心将来的事,他就更不用操心了,不配。
文章也准备写到这里了,以前写完文章,总想总结几句,这篇不知道该写啥了,只想到抖音神曲的一句歌词,“我们都在用力的活着”,如果你看完本文想去送外卖,那就记住两件事,下雨路滑,新手不要轻易送蛋糕。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3-5-24 11:45
你去过广西慧泊市吗?一个豪横的城市诞生了!
原创 尚本谷主 尚本谷 2023-05-21 15:01 发表于江苏
在这个奇迹般的星球上,每一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色和标签。
有的因美食而闻名,有的以历史文化打动人心,而有一个城市,因为其独特的“停车文化”,正在赢得全球的关注,那就是网络上这几天疯传的“慧泊市”。
慧泊市,一个敢于挑战传统,敢于探索创新,敢于为停车付费概念打出新篇章的城市。一个能让你开着奥迪去,骑着雅迪回的城市!
在这里,停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未来的期冀。
我们要为这个城市的勇气和眼光鼓掌,因为它为世界展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停车收费模式。
在慧泊市,你可以体验到“奢侈的停车”,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提升。你会发现,那些传统的停车收费已经无法满足这个城市的精神追求。
在这里,你会发现停车费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想象一下,当你为你的爱车在慧泊市的黄金地段支付一笔昂贵的停车费时,你是多么的尊贵和特别。
你会由衷地明白,在慧泊市,停车费是一种荣誉,一种特权,一种无与伦比的特有气质。
那么,“慧泊市”究竟是什么梗?谷主也模糊。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柳州、桂林、玉林、梧州、北海……,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什么时候又有了个慧泊市了,位于哪里?
一时间,视频号、抖音、公众号、快手……锣鼓喧天,庆祝南宁市成功更名“慧泊市”。
简单来说,就是一家叫“慧泊”的企业,把好端端的南宁市整成了“慧泊市”。
这家叫“南宁慧泊停车场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由南宁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持股,属国有企业。
南宁市的车主们反映,慧泊公司在南宁市区到处画停车位。
宽阔的马路上画,狭窄的道路也画,把非机动车道夹在中间,只留几十厘米的“小道”,骑自行车都像是走钢丝,看下图就能一目了然吧。
南宁是南宁人民的南宁,道路是南宁人民的道路,此路非你开,此树非你栽,你“慧泊”算老几,画个线就可以“拦路”收费?
是的,可以收费,还可以高收费!
车主们说,白天在这里停车收费高达98元,甚至超百元,因为这里停车无上限。
南宁是几线城市?直逼北上广深。
有人将南宁的停车收费和深圳比较,觉得并不贵。
但南宁人都想打死你,深圳是什么级别南宁是什么级别,能放在一起比较吗?
一个是超一线城市,一个是三线城市,有着天壤之别。
工资是人家零头,停车收费却和人家比肩,什么玩意!
南宁的“慧泊”,胃口真大,收费的时间节点,也非常离谱。吃一碗老友粉9元,停车费38元,总消费47元,上一班天挣80元,停车费75元,还有5元可以积攒起来留着娶媳妇。
这年头,老百姓早出晚归,赚钱也不容易,每天停车费就一百多,就只能喝西北风了。
有的车,竟然欠停车费超过6.3万元。
图片
这不是拿着公共资源“掠夺”老百姓吗?
慧泊还和当地法院合作,若你停车不缴费,会以法律和征信降低的形式催追缴费。
你说,牛不牛?
这让很多超一线城市都会黯然失色。
于是,网友们就把改南宁为“慧泊市”了,表达对停车收费的不满。
一改名,南宁就急了。
5月18日,南宁连发两份公告,回应停车费问题:南宁市政府已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将按照相关程序,不断优化调整收费标准。
但是,南宁市发改委在接受《南宁日报》采访时,依然在为“慧泊”辩护:“与同类城市相比,南宁市机动车停放收费处于适中水平。”
人家不承认收费高啊!
图片
唉,一个自治区首府,因为停车收费,弄得灰头土脸,丢人不?
南宁的“慧泊”虽然不是地方政府,但是“国企”;虽然不能明目张胆“罚款”,但可以“画地”收费;虽没有强制执法权力,但可以与法院“合作”;虽是一家企业,但可以推动一个城市“改名”......
这样的国企,看似“不能”,实则是“无所不能”,厉害不?
再看看人家淄博,外地和市民的车都可以停在市政府,还是免费,即使停在马路边也不收费、不罚款。
再看某些城市的所作所为,财政被霍霍穷了,不仅不是人民至上而是“竭泽而渔”了,恨不得把人民群众的财产都转移到某些人身上,眼睛就直勾勾地盯着老百姓的口袋。
否则,他们都不甘心,都寝食不安!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3-7-2 19:31
涉嫌阳奉阴违,高德打车到底有多“缺德”?
原创 牲产队长 牲产队 2023-06-29 20:31 发表于广东
高德打车正在卷入一场风波。
越来越多的网约车司机对高德打车爆发出强烈的不满情绪。
队长发现,在最近的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关于网约车司机对高德打车的吐槽,是越来越多,情绪是越来越暴躁。
一些网约车司机怒批高德打车为“缺德打车”。对地方政府,阳奉阴违,钻监管和法律的空子,扰乱网约车市场秩序;对网约车司机,恶性压价,变相延长司机的工作时长,压榨司机的血汗钱。
图片
为了求证这一事实,队长特意去线下采访了高德打车的网约车司机。
其中一名网约车司机一提到高德打车,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队长总结了一下,主要就是有两大不满:其一是,低价竞争,让司机收入大幅下滑,被迫高负荷延长工作时间。有些司机每天跑车10小时以上,月收入才四五千块钱,还没算油费、电费以及折旧损耗等费用。
图片
司机长时间驾驶,易疲劳,精神注意力难以集中,也给乘客带来了潜在的安全隐患。
单价到底有多低呢?受访司机给了我一张订单截图:
图片
据司机自诉,这笔订单跑了9.2公里,收入仅13.6元,平均每公里1.47元。事实上,这个单价还可以低至1元/公里。除非其他平台没有订单,否则网约车司机都不太愿意跑高德。
二是,无序竞争,大量的无证网约车司机入驻高德,扰乱了行业秩序。原本大家都在规则以内运营,可高德来了,它不讲武德,拉低行业门槛,吸纳大量的无证司机,非法运营,让行业陷入恶性竞争。
许多司机没有网约车行驶员证,车辆严重老化,车况不佳,却加入到了网约车的大潮中,造成鱼龙混杂,市场失序。
图片
网约车市场迅速走向饱和,根源就在于市场的失序。大量不合格的网约车司机和不合规的非法运营车辆通过“高德打车”平台,涌入了网约车市场,导致行业极致内卷,持证运营的司机苦不堪言。
高德本身并不是一个网约车运营平台,而是一个地图工具。它没有网约车相关的经营许可证,而是绕过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做了一个网约车聚合平台。
这是一条弯道超车的捷径。
所谓“网约车聚合平台”就是指,高德不招募司机,直接把原来的网约车公司接入进来。高德不提供网约车服务,只贩卖出行流量。也就是说,不管你是阳光出行、曹操出行、如祺出行、首汽约车等网约车公司,都可以接入高德打车。
图片
为了抢客流,抢订单,高德在平台内推行一套无底线的低价竞争规则。大家都知道竞价排名。传统的竞价排名是,谁出价高,谁就排名靠前。但高德打车不同,是谁出价低,谁就排名第一。
高德打车作为一个流量聚合型平台,可以接入大量的网约车公司。假设首汽出行、阳光出行、T3出行三家网约车公司一起接入高德打车,按照“低价竞争”的规则,谁的价格最低,谁就排名第一,谁就更容易获取订单。那么,各个网约车公司就只能疯狂内卷,恶性竞争,比拼低价。
图片
但在这个低价竞争中,牺牲的是谁的利益呢?高德打车、网约车公司都是赚佣金的,只有司机是靠自己接单赚钱。在佣金率不变的情况下,单价的下降直接损害的就是司机的收益。在这套“低价竞争”的机制下,司机成为了最大的利益牺牲者,高德则成为最大的平台受益方。
这本质上是高德打车牺牲司机的收益,换取低价揽客的竞争优势,是一种“借花献佛”的伪善行为。它看似给乘客提供了更低价的出行服务,却是盘剥了司机的血汗钱。
高德打车自己不花钱补贴司机,直接制定一套“低价竞争”的排名机制,迫使网约车公司互相内卷,变相地牺牲司机收入,补贴乘客,夺取市占率。成本转移到了司机的身上,这不是良性的市场行为。
图片
在这里面,高德又打了一个监管的擦边球。2019年11月,交通运输部就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深化道路运输价格改革的意见》,明确网约车平台公司调整定价机制或者动态加价机制,应至少提前7日向社会公布,确保司机与乘客的知情权。
图片
今年4月份,交通运输部办公厅联合五部门发布关于切实做好网约车聚合平台规范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也明确要求,各地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部门要督促网约车聚合平台及合作网约车平台公司落实明码标价等要求,不得以不正当价格行为扰乱市场秩序。
因为高德打车上接入了众多小平台,阳奉阴违至主管部门要求于不顾。这些小平台在各地运营时,几乎都没有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价格公示,它的调价经常是随意的,暗箱操作,司机常常是后知后觉,直到发现收入不对劲,才明白原来是平台调价了。
图片
小平台除了价格调整不公示外,司机端甚至没有价目表。这极大地降低了平台价格的透明度,司机权益遭到肆意侵犯。
今年以来,高德打车被多个地方政府处罚,背后预示着,聚合平台不能只赚流量钱,而不承担出行责任。聚合出行平台的业务模式不能长期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需要严格监管,规范秩序,压实平台责任。
网约车聚合平台绝不能游走在监管和法制之外的灰色地带。
高德打车为了自身的野蛮扩张,无视公共秩序,过度牺牲司机利益,是无法长久的。一个良性的网约车平台,应该兼顾司机与乘客双方的诉求,去寻求一个最佳的市场平衡。
在《吕氏春秋:义赏》中有一段话: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3-11-24 10:08
被打的草根夫妻返回老家,伤感又可叹
原创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3-11-23 21:23 发表于北京
有一对小夫妻,刚刚遭遇了人生的重大挫折,选择离开曾经漂泊、努力、买房、试图扎根的城市,回到老家,这对小夫妻是谁相信很多人知道,就不直接说关键词了,不了解的可以先去评论区看看。
这对夫妻小镇关注两年了,起源是那个因为降薪买不起肉只好买一块豆腐回家的短视频,从那以后小镇保持了很高关注,在他人生的几个关键抉择点,包括买房、结婚、育儿、利用舆论维权等都留言提供了建议,很可惜或许没看到。
最近有很多读者后台留言,说看到这样一对勤勤恳恳的普通人,忍受高位买房的压力,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但一再遭遇现实的打击,觉得年轻人太难了,没有希望等等。有必要谈一谈。
事先说明,小镇对这两对夫妻的乐观、坚决维权表示钦佩,任何权利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就算《劳动合同法》顶着巨大压力出台,也不会立刻改变现状,而是需要一位位勇于维护自身权利的先行者,去依法维权,才能推动从法律政策变为现实,在无数先行者的努力下,现在几乎没有公司敢不签订劳动合同,无论形式上存在什么问题。
小镇最瞧不起的,就是那些说法律没用、政策没用、官官相护,自己不肯、不敢维权,还要嘲讽那些勇敢者;可以自己不去努力,但请至少不要说风凉话,这些勇者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所有人的利益而奋斗。
但并不代表小镇赞成这对小夫妻的做法,甚至今天还要将这对小夫妻作为反例,好好谈谈作为一名年轻人到底应该怎样降低人生难度,生活已经很难,尤其对于年轻人而言更难,就不要再给自己增加难度了。
也需要说清楚一件事,这对小夫妻挨打的原因,不是因为烂尾楼维权,他俩买的房子按合同24年9月才交房,在这个时间以前不能说烂尾;利用舆论想要获得的是买房时承诺的2万多元返现,这个返现其实是介绍费,当时小夫妻还没有结婚,所以男方介绍女方买房,就有了这2万多元。
这钱当然要给,只是也得考虑现实,开放商保交楼都很紧张,这种返现优先度很低。
可能有读者朋友会觉得小镇残忍,觉得为什么不去同情、关心,为什么不去批评现实的错误。
一定要明白,现实确实不完美,有些确实是错的,年轻人本不应该如此被对待。但是一定要明白,一个人要想改变尚需要契机、时间和努力,整个社会、现实世界的改变谈何容易,作为有责任心的个体,当然要努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改正那些错误,但前提是先改善自己的处境,增强自己的力量,再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真正改变现实。
谩骂、诅咒、幻想,毫无意义。也不是小镇想要分享的。
小镇一路走来,很多方面都是整个家族的第一人,遇到的问题找不到人可以询问,只能一个人探索,吃了很多亏、走了很多弯路,幸运的是小镇毕竟出生的早,那个时候社会竞争压力还没那么大,有很多增量,允许更多犯错,更幸运的是回过头来看,关键的几个人生决策并没有根本的大错,于是到现在,过得还算可以。
现在小镇仍然积极探索、学习,与更多牛人交流,就是为了更深的了解社会真实,让自己的孩子不需要担心该怎么办,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遇到任何困难,小镇起码都能有办法解决或者向好。
这些经验教训,也是小镇希望分享给大家的。绝非真理,更非普世,毕竟小镇也不过是个凡人,只是尽力而为、问心无愧罢了。
图片
关注小镇的年轻人很多(18-25岁10%),有年轻后代的也很多(45岁以上20%)。希望在面临类似关键决策的时候,能够想起来小镇曾经分享过的看法,带来一些价值。
先说一个基本的意识,这是很多工作多年的人也未必纠正过来的。
那就是必须明白:努力并不必然意味着成功,甚至未必会让现状变得更好,不正确的努力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十几年的教育,太过于固定,就那点知识点,只要努力就一定会分数更高一点,也不需要思考到底怎么努力才是对的,路径很清晰,少数人走不一样的路得有长辈指路。
但是自高考结束进入大学或者进入社会,就一定要明白,从此以后未来方向变得无穷多,努力错了方向,极有可能南辕北辙,最起码会浪费时间精力。比如大学里参加什么社团、学生会,就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这种经历是否对自己的目的有益。
至于工作以后的抉择就更多了,一定要有这个意识。
有了这个意识之后,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把握好几个人生的关键抉择。
注意考学、报专业乃至去什么城市、去哪个公司工作等等,这些都算不上关键抉择,因为有太多的机会去弥补。就拿考学来说,选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没那么重要,注意这里是从整个人生角度去说,道理很简单,考学报专业的基础是分数,而分数是过去十几年的结果,分数摆在这里,选A选B又或者选C,区别真的很大吗?
何况,进入大学之后,到下一个人生节点也就是工作,中间有漫长的几年时间,这几年的表现、努力决定下一个人生节点的走向,到了节点,其实没多少可选的。
所谓抉择,一定是有的选,而且选不同方向,会有天差地别的区别。
目前小镇个人觉得,关键的抉择有三个:买房、婚姻、育儿。
这三个如果错判,后果很严重,不说万劫不复,但是像开头提到的这对小夫妻,就会大大增加人生的难度,这对于没多少积累、长辈也很难给多少支持的年轻人来说,压力可想而知。
先说第一个买房。
关注这对小夫妻时,这对小夫妻已经买房了,准备还第一个月月供,小镇立即留言,强烈建议这对小夫妻如有可能尽快与开发商协商退房,哪怕损失一些钱。
并且还建议:如果能退房,接下来绝对不要碰期房,新房现房最好也别考虑,就买二手房,两个人多花点时间,周末走走所在城市的各个小区,看上几十个小区、上百套房子,想清楚自己的居住需求。
很遗憾,对方或许是没看到,毕竟抖音平台的留言太多了。
这个观点是小镇一贯给年轻人的普遍购房建议,具体可以看去年7月的一篇文章:《安家立业、避坑发展:普通人的购房指南》,这是一篇付费文章,建议还没有购房的花一瓶饮料前看一看,当然自愿决定。
很多人有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买个手机甚至更便宜的东西,会东比西比,还要查评测、看评论,折腾好久,但是比手机贵百倍、千倍的房子,经常出现冲动决策,思考时间可能连几个小时都没有,更别说实地调研、用尽全力思考,这或许跟房子严重偏离正常生活,所以平时的生活经验对房子没有概念,稀里糊涂就做出了人生可能最重要的抉择之一。
在这篇文章里,小镇把“买新房还是二手房”作为第一个回答的问题,想清楚这个问题,就能避开很多坑。
有很多买期房的,原因是觉得便宜。
图片
但真的便宜吗?不能光看房价,还要考虑综合成本。
在很多城市,无论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乃至县城,有大量装修的还不错的二手房,如果买了这样的房子,几个月就能完成交易,基础好的房子不需要大改硬件,刷刷漆、换下门窗灶具,小改一下,基本上一两个月就能入住,还不用担心空气污染问题。
仅这一项,就起码省了两三年的租金,还有装修费,就算加上中介费,算下来已经不会比期房贵了。更何况期房以及新房,到手就打折,这跟买新车一个道理,尤其期房起码有5%的营销推广费,羊毛出在羊身上。具体不能再多说了,得对购买付费文章的朋友们负责。
更不要说,期房的不确定性太大,这里的不确定性说的还不是烂尾问题,而是建筑质量、小区环境、邻居素质、周边配套、生活体验等等直接关系到居住的核心因素,而二手房就不同了,只要自己认真多去调研,这些事情都能看出来,靠自身努力能够避坑。
只不过这种做法需要自己花更多心思,要多思考,但关键抉择不思考,说的难听点,之后碰到问题,就别埋怨,要怪就怪自己。
这是这对小夫妻第一个错误,他两个所在的城市毕竟规模不小了,房屋中介也很发达了,小镇都曾了解过这个城市的二手房,在APP上看了几十套房子,还在地图上大概看了下基本情况。
就算不选二手房,那最起码去看看啊,这是悲剧的开始。
如果接下来有购房意向的,更加强烈建议考虑二手房。这与接下来的房地产政策和期房、现房的特点有关,今天不展开了,如果有读者感兴趣,可以留个言,有兴趣的多了就一并谈谈。
同时还建议对方能退房的话,别急着再买房,等几个月,利率就会下调。
后来都知道了,这对小夫妻几乎在最高位站岗,所幸后来调整房贷存量利率,这对小夫妻又折腾了很久。
小镇当时写文章已经很明确的说,利率一定会在近期调整,考虑到政策节点,要么元旦后,要么三月两会后,只需要再等几个月,就会轻松太多,而相比金钱的损失,情绪少内耗更加重要,幸运的是这对小夫妻很坚强也很乐观。
至于赚的不多却买了周围单价最高的房子,还买了三居的大房子,这个小镇不觉得是啥大问题,每个人有自己的考虑,而且作为拥有相当关注的自媒体博主,还是有更多收益的。
第二和第三次建议,就是关于如何用好舆论,不被舆论所害。
这对小夫妻经验、阅历不足,对社会现实的运转规律不了解,没有能力驾驭如此庞大的关注带来的影响力,结果就像小孩子挥舞屠龙刀,又如小儿抱金过闹市,反受其害。
网络时代,让很多人一下子拥有了与自己过往、经历、认知不匹配的社会影响力,不一定是好事,特别需要有人帮一帮,讲一讲那些坑不能碰。
事实上去年夏天,小镇就了解到这对小夫妻的账号存在危机,还专门提醒对方调整,没有下文、没有回复。其实当时平台已经很照顾这对小夫妻了,并没有进行处理,实际已经越线了,很幸运。
连续建议没听就没再关注了,也取关了,直到今年偶尔刷到这对小夫妻开着直播在售楼处维权,了解了一番,原来不是因为烂尾楼,而是要2万多返现。
这对小夫妻周围显然没有靠谱的人帮一把,甚至可能有坏人,见不得别人好,把这对小夫妻往坑里带。
就给了最后一个建议:一定要明白舆论神器轻易不要动用,既然已经开始利用舆论这个神器,那就要尽可能减少敌人,要集火具体的个人,而不是针对一个组织。
大家可以自己思考下区别:
这对小夫妻把矛头指向整个公司,动辄某某公司如何如何,还开着直播,在售楼处做了很多有些不太好的动作,说的严重点影响到了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对正陷于危机中的公司造成了更大不良影响,其实可以跟寻衅滋事关联的,也就是因为考虑舆论影响才没处理。
但针对一个组织,对这个组织而言就不是某个具体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组织面临的公共事件,不可能妥协,决策也就不断上升,这就给自己树了一个庞大的敌人。
想想看,既然目的是为了2万多元,那就用2万多元的力度来维权。
如果是小镇,就会针对说话管用的最低层级的某个人,可以是当初买房时承诺的那个销售经理的上一级主管,如果找不到是谁,有个简单办法,查一下这家公司城市分公司的法人是谁或者负责销售的副总是谁,就指名道姓找这个人,对公司其他人都客客气气的,甚至还要不停的夸这家公司。
想想看,哪一个风险更小、更容易解决问题呢?
不需要知道这钱哪里出、怎么出,抓住具体的人,这个人自己会想办法,甚至最后公司和这个人各出一半都不奇怪。
好好体会下两种方式的区别。
就写到这吧,希望这对小夫妻能够看到,已经在错误的方向努力太多了,一定要好好想一想,别再被一些人往坑里带,不要再到处明里暗里暗示自己被施压,对于那些网络上表示同情的,一定要想明白是真的同情,还是仅仅为了流量。
不过也不必过于失落,人生很长,对这对小夫妻来说,目前遭遇的这一切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调整好,好好想想以后怎么办,还是很有奔头的。
而对于大家而言,保持同情很好,关心社会也没错。
但还是《少关心社会,多关心自己》这篇说的:先修身,强大自己。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5-31 15:52
请正视法律产业化带来的次生灾害
原创 zhoubotong 西岔湖 2024-05-31 10:19 江苏
文/周伯通
又看到难兄难弟的文章了,有个家伙批评某教授潜规则在校女生又被告了,这已经四五年前的事情了,我为什么说“又”呢?这个家伙很犟,第一次从互联网法院打到线下法院,输了之后赔钱,事后感叹,又去写言论自由与社会批评之间的关系,再次提及这个教授的名字,现在又被告了,索赔金额不少,要是请律师也得万元起步,于是他又出来求助。
我也被这个教授告了,讨价还价赔了几千了事,有人或许认为我太怂了。而我是怎么想的呢,这根本不是名誉权侵犯的事,也不是讨论社会批评宽容度的事,而是一些团队在利用法律漏洞进行法律产业化,牵扯到利益,必须对散户韭菜进行产业化收割。
我因曾是被告,进入互联网法院后台一看,关于该教授对他人的起诉好几千个呢,这是律师团队代理的,这叫“风险代理”,教授本人即使不想起诉别人,律师团队不答应啊,所谓的风险代理,就是不用先给律师费,给你打赢了拿提成。
他们上一轮官司打完了,这种所谓的“名誉侵权”,不大不小,胜率100%,估计钱用完了,今年又开始新的一轮了,凡是提到教授的名字,再次打包上互联网法院,互联网法院都是打小案子的,反正有诉讼费拿,倾向于“流水线式审判”。
国内的互联网法院目前有北京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如果你不服线上审判,要去打线下,那得去法院所在地去,很多个人怕麻烦,就选择投降了。
律师团队正是看中这一点,非常乐意去代理诉讼散户的。你看诉讼某多多的案子,他们就不接,很多散户自己上传材料打官司起诉多多,没有赢的。搞“风险代理”的这班家伙,只搞散户,不去惹有组织的公司。
律师团队盯上互联网法院,也盯上了线下的不知名小城市的法院,比如“五指山法院”,几年前我就想说它了,但是不敢,怕它告我。如今央媒出手了,批评他搞“流水线式审判”,这个批评其实是点到为止,背后很多血淋淋的事情虽然和这个法院无关,但确确实实是法律产业化带来的次生灾害。
这法院干什么的呢,凡是个人网贷逾期的,催收公司暴力催收让人还钱,没得到结果后,立马把材料送到这法院,几乎是全国的网贷或催收公司都和它合作,于是该法院行动迅速,将被催收人拉入征信黑名单,然后个人银行卡被冻结、微信支付宝等等也无法使用。央媒质问:“你到底是人民法院,还是催收公司的催收机器?”
官媒其实可以再深入一点,好些跳河跳桥的,都和这个有关,我活在底层,太了解这些死亡案例的缘由了。
“一个只有20名法官的县级法院,半年能审结12.4万件的案子,每名法官每天能完成审理34件,这样的速度真的能保证公平正义吗?” 媒体只能问到这里,再多问下去就不太好了。
图片
那我就讲讲我十分熟悉的商业案例,以前也写过的,再唠叨两句。有家文创公司,搞IP形象的,然后找第三方公司把这形象做在商品上,或做成玩偶玩具等,第三方公司把这东西到处批发给网上散户卖,或批发给线下散户卖。
等货物摊子铺的足够多的时候,文创公司请“风险代理”的律师团队来,说你帮我打知识产权官司,我不给你律师费,打赢了你拿提成。律师团队一看,欣喜若狂,这都是百分百能赢的官司啊!
把法律当成生意做了,而且这妥妥的属于文创公司的“钓鱼执法”,但散户还毫无办法,只能赔钱。散户要是说:“我是从人家工厂拿的,我怎么知道侵权?” 律师团队假惺惺地说,“工厂我也告了,但是并不妨碍我告你,因为你也侵权了!”
这种招数很多品牌用过,而且是全国知名品牌,卖卫生巾的,卖毛巾的,卖文具的,线下团伙下去铺货,跟小卖部老板说,“我把货放在你店里,你不用先给钱,卖完了再给我钱就行了。” 小老板们很开心,欣然接受。接着律师团队开始行动了,把所有小卖部老板都告了,理由是“未经品牌授权,擅自销售该产品,侵犯产权”等等,需赔偿五千到一万,官司的胜率是100%。
连华为都中招了,我估计华为总部都不知道这回事,有人开手机零售店,就是卖各种品牌大杂烩的店,有人就去推销华为的手机,其实就是放在了那儿代卖,然后律师团队收网。
有人就疑惑了,那这些品牌公司或华为,有没有和这个律师所签约呢?我想说的是,肯定是签约了,签约合作内容是“打假或维权”。但是律师团队采取这种“诱人犯法”的手段,是他们绝对没有想到的,我提醒一下洁丽雅、七度空间、以及晨光等,一定要关注下自己的合作律师的行为,农村守副食店的老头、老太太们被律师坑惨了,哭的呼天抢地的,最后只好私了赔几千块钱。
这群律师团队可恨到什么地步呢,充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比如找人点外卖,把很多小餐馆坑了,比如点“拍黄瓜”,餐馆老板一看,他点了几个菜,顺带着要一个拍黄瓜,就满足他吧。然后开始收网告他们,因为卖凉菜,需要有资格证的,你做炒菜的你敢卖凉菜?律师就告诉他们,告你的话,赔偿加政府罚款,得几千上万,你和我私了,给2000就行。这种官司的胜率也是百分百,因为完全符合法律流程啊。
接着这些诉讼团队开始“拖人下水”,主动积极地向互联网法院或地方上小县城的法院靠拢,说我一年能给你带来20万件的业务,虽然都是小官司,但是百分百的赢率,诉讼费虽然不多,但是我量大啊,薄利多销,走批发的路线啊!
有人或许会困惑,那以后还能不能批评人了?批评非常知名的人倒是没事,比如莫言、马云这样的,给他服务的律师,要求你删帖就完事了,你删了,他们没有后续的动作。但是那些高校里的教授们,可不好惹的,他们要联合律师团队搞创收的,你删了也没用,无休无止地告到你赔钱。
民间不大不小的案子,一审输了那就是输了,如果上到二审,还能打赢回来,那么上级法院会给下级法院一顿猛批,这种案子你都能搞到漏洞百出,什么基层案子都捅到上级法院重审,要你们有屁用?因此,一审的时候,工作人员是极其严谨的,完美地符合法律流程要求。
但是用正确的法律来玩弄法律的正确,真的没法管了么?律师联合法院搞的名誉权的案子,输的人或许只是赔点钱,但是这几年暴力催收公司、律师团队、县城法院,他们的业务合作,带来的次生灾害,可能是命啊!
律师团队还是好人多,我希望进步的律师力量能打倒反动的律师力量,给我们老百姓指一条明路。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6-6 10:36
谁能想到银行已经成了孙子,甚至连断供都不起诉了
原创 马江博 马江博说趋势 2024-06-05 21:47 北京
我是马江博,大变局时代,每个人都要看清形势,看到趋势,增长财富。
先插播一个重要文章:面对房产新政纠结焦虑,到底是要买房还是要卖房?到底是上车还是踩坑?详细答案在这里(点击)
银行最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一是降首付,除了上海和深圳,全部降成了15%,买房人的上车门槛是低了,但银行却要承担85%的风险,尤其是在一些房价动辄千万的大城市,15%的安全垫实在不够看,稍微波动下就达到银行的清算线。
二是降利率,把购房贷款利率给降低了,银行挣钱靠的就是挣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差,但现在是什么情况呢?
一边是居民企业不停的存存存,存款规模已经达到了快300万亿,一边是政策不停的降降降,不断地压低购房贷款利率,据说马上还要降存量房贷利率。这一来一回之间,银行的净息差来到了1.5%,直接创了二十多年来的低点,直白说,就是没钱挣了。
让银行崩溃的还有居民的提前还贷潮和断供潮在不断扩大:
房贷是银行最优质、最稳定的资产,但现在的大紧缩时代下,人们也得估量背这么重的房贷划不划算。还的起的直接提前还贷,还不起的没办法就直接断供,二者相叠加,银行的“优质资产”规模不断萎缩。
银行们,已经一个头两个大了。
为了扭转目前的局面,各大银行可以说绞尽脑汁,想了一切能想的办法:
比如大家不是都喜欢存款嘛,那我就取消三年期、五年期的存款,顺带连大额存单都停发了,甚至部分地区全部暂停揽储。
比如大家不都要提前还贷么,那我就卡预约,先等上个三五个月,还的时候也得让你付上笔违约金。
这些都是“常规操作”了。
现在,有着更加进阶版本的操作:
1)一个是北京、广州、杭州、苏州、温州、东莞、珠海等多地的各家银行均推出了“先息后本”的房贷政策。
前三年只需还利息,本金等三年以后再还,减轻这前三年的还款压力。各家银行为了争夺“优质资产”争先恐后,只要你来办贷款,个性化方案都能量身定制。房贷市场妥妥地变成了买方市场,愿意贷的人说了算。
2)另一个是不收断供房,就是即使你还不起了,也不会查封起诉和拍卖,而是跟你协商,只需要还原来月供的25%,就不算你违约,房子你接着住,只要肯还,啥事都好商量。
这可是破天荒头一遭,前几年银行对断供者可是非常硬气,该起诉的起诉、该查封的查封、该拍卖的拍卖,丝毫不留余地。
但现在,由于房贷违约实在太多,银行也怕了,只能给出“低月供换不断供”的方案好声好气地跟你商量。
曾经高高在上的银行,选择放下身段,求你不要断供。
只能说,形势比人强。
这还只是对个人贷款,不仅如此,银行们在开发商贷款和“保交楼”上也操碎了心:
虽然现在有着各种“项目白名单”和“房企白名单”的政策压在头上,但到了一线实操环节,银行可以说是顾虑重重;
既担心被挪用还债,又怕房子卖不出去,自己的贷款回不来,所以在给开发商的贷款上是慎之又慎:
1、以前只要项目有利润,地段好,放款多少都可以谈。但现在,银行不仅要看项目,整个集团的财务报表都得看了又看;
2、要求放款比例和工程进度一致,怕开发商造假,银行会自己派员工去工地时时刻刻监工,甚至用无人机远程“监工”;
3、银行给项目发放了开发贷款,如果这个项目烂尾,或者房价大幅下跌,购房者大概率会选择断供,所以银行为了避免购房者断供,还会主动帮开放商去找其他银行融资,手把手把钱借回来放到房企手上。
真是“保姆级”的一条龙服务。
而背后更深层的原因:
是房地产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连带着房贷市场地位也产生了巨变,银行再也不能躺着赚钱,只能撸起袖子费心力地在各个环节小心翼翼地经营。
果然,没有什么,是可以永恒不变的。
作者:
ywlj
时间:
2024-10-23 10:20
这个电商平台不是毁于塔笠班,而是毁于西方列强
原创 zhoubotong 西岔湖 2024年10月22日 07:56 江苏
文/周伯通
最近有个电商平台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这个平台我褒奖过不少次,因为创始人在当年讲过不少共产主义理论,甚至他的物流公司呢,哪里有灾难,他就出现在哪里,上海疫情的时候,他的车队想尽了一切办法,甚至遭到了有些人的阻拦,他们还是想办法把物资送了进去,这让我对他还是有非常好感的,这个平台的客户,都是以男性为主,估计都是铁粉,喜欢上他的心理,估计和我一样,觉得这是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
那为什么这些日子被男性客户集体讨伐呢,缘由是双11活动,他请了一个代言人,这个代言人是一个女的,专门讲脱口秀的,而且从头到尾抨击男人,把中国男人说的一无是处,至今还是不悔改,一直坚持自己的风格。这个女人被人取了个外号,叫“塔笠班”,她不但诋毁男人,还鼓吹女的不结婚,幸亏中国言论自由,放在俄罗斯,一定是触犯法律的,是要被送到班房里去的。
这帮女的目的就是羞辱驯化男性,男性一旦被驯化,连男人都立马瞧不起男性了,关键问题是,她不拿国外男人开玩笑,专门拿中国男人说段子,因此遭人恨也在情理之中。
塔笠班翻车不是一次两次了,给一些服装代言过,给白酒企业代言过,给汽车品牌代言过,那汽车品牌弄得可惨了,女领导也是国外回来的,对“塔笠班的言论”痴迷的不得了,卖男人的汽车,专门和男人对着干,结果被人骂了大半年,女领导的老爸一看,这还得了,赶紧回来开除策划部的人,自己亲自下来救场。
那我怎么看塔笠班的呢,我个人对她没什么仇恨,因为她搞的都是商业行为,只是立一个人设而已,说不定她本人结婚的会比别人早,说不定她以后还离不开男人呢,她搞这些出格的言论,也许并非她本意,毕竟她的背后也是由商业投资的,现在的很多大网红做直播的时候,稿子是公司安排人写的,她出镜是为了完成公司的要求而已,问题都还是出在广告主的身上,是广告主找的塔笠班,并不是塔笠班找的广告主,完全怪到塔笠班身上,也有点说不过去。
这次的电商平台为什么找上了塔笠班了呢,很多人很疑惑,创始人不是这种人啊,他咋的不把我们当兄弟了,他变了吗?再加上有人怀疑他老婆佩戴了犹太人组织的一些配饰,更加生气了,一股脑地去骂他,多年的兄弟,一夜之间咋的就变成这样了呢,太让人失望了。
我想说的是,可能他也是身不由己了,他不是拿自己家的钱创业的,拿的是西方资本创业的,现在的股份已经很少了,当年他要建设共产主义的言论就弄得人家很不满了,一直想把他踢出去,曾经都设局弄过他一次,虽然没弄倒,但是形象已经大为损失,英雄难过美人关,男人死在那身上,我觉得他未来很不乐观,弄不倒你,就从你身边的女人下手,这就是犹太财阀一贯的操作。
现在这个电商平台的最高领导也是一个女的,上任后疯狂招女的,女员工占了46%,还专门发布了一个新闻,说在她这个单位,女员工的升迁一直比男人快,这次找塔笠班代言,并不是公司策划部员工对接的,而是她本人亲自上门去找的。
后来我仔细查了下她的背景,原来是投资人安插进来的,她是西方著名的会计师和审计公司的合伙人,这家审计公司是出了名的做假账,国外做的假账非常多,帮助客户套融资,国内干的最大一票,就是说某家房地产公司业绩红火,财务健康,结果这家地产公司第二年就暴雷,拉了两万多亿的饥荒,给中国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在第一次用美人计设局搞创始人的时候,创始人被弄的灰头土脸,只好宣布辞职,但是他还留了一手,就是安排他最信任的兄弟来接他的位置,这样他好歹以后有自己说话的权力。结果呢,谣言四起,很多人说接任者是红二代,还写了很多段子,说孙子长大了,爷爷就要逼迫民营企业家让位置,来抢民营老板的财产了,不明真相的网友就跟着后面起哄,一堆一堆的阴谋论说他是某大佬后代。
这完全是谣言,但是你架不住舆论了,接任者也受不了了,最后换成了现在的女领导,也就是资本方的代理人。这就是经验路径,他们在欧洲全是这样操作的,清一色的女政客,毕竟女人玩计谋是玩不过男人的,这些女人就被当枪使,也许她们本质并不坏,但是容易被人忽悠成小仙女和圣女,给自己的国家造成巨大的灾难。
自从女人上位之后,国内另外一家互联网平台,原本是他最大的股东,第一时间宣布出掉他的股票,股份从从17%降至2.3%,不再是第一股东,派过去任职的人,都让他们辞职了,回到自己公司来了,真是春江水寒鹅先知,原来这家互联网平台早料到今后一定会出些狗屁倒灶的事情。
能和塔笠班玩到一块的能是什么人?很多人就开始抨击女性,说女领导情绪不稳定、思虑不周、水平有限,很多人以歧视女性的脑回路去看待,我认为这又是走极端了,你们这样搞性别对立,和塔笠班有什么区别呢?塔笠班是一个商业行为,而这次这个电商平台搞的可不是那么简单,他们并不是在玩女权主义,而是借用女权主义,清除掉不是自己的人。
自从女领导上位之后,高管们频繁参加西方各国大使馆的活动,从上到下都屁股歪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一方面是要把企业的控制权抢到西方人手上,另外一方面,若是抢不到,那么干脆就毁掉。
创始人自从被设局之后,一直都没有回国了,基本丧失了对企业的控制力,已经被边缘化,更像一个吉祥物,但是他可能还想做最后的挣扎,但是低估了西方列强的无耻,直接对他老婆下手了,为什么我说中国的富豪在欧洲或美国,未来一定很惨,几乎都要家破人亡,因为在中国和西方的贸易对抗中,他们必然全面落败,中国现在家里有大杀器,列强们不敢过来抢,那就要拿出去的富豪们撒气了,富豪们的老婆和孩子都是保不住的,你们不是喜欢崇洋媚外嘛,等来的就是这样一种结果。
塔笠班只是被利用的工具而已,甚至女领导也是被利用的工具而已,因为你是中国人,在白皮盎撒的眼里,统统都是工具,别看现在配合的欢,将来盎撒统一拉清单。如果第一个目的达不到,就是企业不能完全被西方人实控,那么干脆做空你国内的产业,这家电商平台关联的公司不少,算是很大的企业,搞垮了对就业影响不小。另外他们还利用谣言挑起老百姓对红色基因的仇视,中国网民情绪,被犹太资本拿捏的死死的。
图片
有人说,他们这样搞,岂不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吗?不是说资本家为了钱,可以做一切的妥协吗,哪有资本家不爱钱的,难道会把自己投资的公司搞垮?我想说的是,如果列强的资本家们能够对钱不感兴趣了,那估计是冲着政权来了。
作者:
ywlj
时间:
2024-10-23 10:31
为什么底层老百姓每天都在违法?那是因为规矩是强者制定的!
原创 一支橄榄 新时代新视觉 2024年10月22日 06:31 安徽
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觉得大家只要不偷不抢不嫖不赌不欺软怕硬,或许不干一些违背道德要求的事情,我们就认为自己是一个良民,是一个好人。其实你错了,至少在现代社会之中你错的非常离谱。其实我们现在普通的老百姓,几乎每天都在做着违法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每天其实都在良民与罪犯的边缘徘徊,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在自己的土地里,焚烧自己的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这是违法的;在路边卖自己种的蔬菜,占道经营这是违法的;砍自己种的树,没有经过审批这是违法的;下地笼捕自己辛苦养大的鱼儿,涉嫌非法捕捞这也是违法的;自己养的猪杀了,如果自己吃还好,一旦吃不完卖点肉同样是违法的。
图片
在自己的土地上盖猪圈、盖厕所,哪怕是翻新一下自己的房子,如果没有得到批准是违法的;眼睁睁的看着麻雀、野猪糟蹋自己的粮食,你只能赶走。它们糟蹋你的粮食可以,但是你如果将这些麻雀、野猪杀死了,同样也是违法的。同样,我们的钱财被小偷偷了,我们只能选择报警,法律也不鼓励公民进行反抗,因为如果一旦造成小偷人身损害,那你就涉嫌违法;老人倒了也不敢扶了,看见有人跳河了,也要考虑能不能救,因为一旦产生一些不利的后果,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你不是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甚至还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骑个电动车违法,喝点酒骑电动车犯罪,不管你有没有出现什么后果;卖个芹菜被查出农药超标,同样是违法犯罪,尽管都没有造成任何伤害,但是人家管这个叫“预想型犯罪”。
图片
我就纳闷了,生气制造汽车电动车的人是不是犯罪?生产制造农药的人是不是犯罪?为什么所有的罪名都让老百姓来承担呢?我们简单反驳一下,大家就能够看出当前一些法律的问题。比如说砍自己种的树叫滥伐林木罪,意思是为了保护地球(听起来似乎非常高大上),保护环境,所以不准个人私自砍树。但是我们想过没有,如果这样的话,大家都不种树了,又不怎么能够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呢?再说杀自己家的猪违法,通过检验检疫就违法,这同样是存在问题的,如果真得证明了这些猪肉有问题,你处罚当然是合适的,但是如果没有任何问题,仅仅因为没有检验检疫就处罚,就涉嫌犯罪这不明显是莫须有么?最近云南昆明官渡长丰学校的臭肉事件表明,即使经过检验检疫的又能够怎么样?这难道不比一个群众杀自己家的猪肉卖性质要恶劣的多么?
图片
说实话,底层人民群众的生活真难,生存也更难。给别人辛辛苦苦打了一年的工,别人不发工资是合法的,理由就是资金链断裂,或者卷款跑路,即使抓回来能赔就赔,赔不起也不能怎么样,没听说哪条法律能够制裁这样的人。但是你如果想要回自己的工资,哪怕是手段稍微偏激一点,对不起,你就违法了,有很多个罪名等着你,最少你也算是“恶意讨薪”。有的冤屈不敢诉,搞了一个信访制度吧,还不准老百姓上访,被信访的对象安然无忧,上访的对象所有七大姑八大姨被查了一个遍,还试图动用各种社会关系让别人息访。哪怕是底层老百姓死了,都有可能违法,没火化违法,洒到大海里违法,埋到地里都要把你挖出来再烧一遍。
图片
其实我相信大家都能够看出来,当前法律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强者极度宽容,而对弱者却极度苛刻,习惯于在强者的身上找优点,却在弱者的身上挑毛病。同样一件事情,弱者做了就是违法,就是犯罪;但是如果是强者做了这件事,就有可能被定义成为创新,或者是探索。有的人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问题就是出在了法律的立法上面,因为就当前来看,虽然说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我相信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些代表基本上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而这个所谓的精英,说白了是赚钱的精英,是人情世故的精英,是身份地位的精英,却并不是能够代表最底层老百姓民心民意的精英。因而在我看来,规矩其实就是强者制定的,而强者制定的规矩肯定是经偏向于强者的,所以也不可能代表最底层老百姓的利益。
图片
从上面的问题我们也能够看出,话语权是一切问题的核心,正是因为最底层的老百姓在管理国家事务之中没有任何的话语权,所以才显得处处被动,只能任人宰割。如果说在别的领域,底层群众没有话语权,那还无可厚非。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农民在农业领域也没有话语权,城市底层老百姓在城市管理中也没有自己的话语权,这难道不奇怪么?为什么不准焚烧秸秆,难道老百姓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么?我看未必吧!为什么阻止农民在自己的地上搞自建房,难道农民没有审美感,恐怕也未必吧。为什么城市里路边不让停车,说是乱停乱放;划个线,成立个公司收个钱就可以停车?路边摊不让摆,说是影响交通,但是城市里到处停放的大量共享单车难道不影响交通么?他们的数量要远比小摊小贩占用的地方更多吧。
图片
所以说,很多现象和事情看似都是合理合法的,因为他们都头顶了一个巨大的光环,那就是“合法”。但是我们很多人根本都没有考虑过,一些“法”说白了就是给一些底层老百姓,给一些弱者量身定制的。也正是由于这引起量身定制的“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但是实际上很多底层老百姓的利益已经被一再侵害。即使是说合法的话,但其实本身也是违法的,我们可曾记得去年广州召开电动车社会听证会的事情,我想很多人都清楚,能够参加这样会议的人都是哪些?那些支持整治电动车,支持整治底层老百姓利益的都是哪些人?如果按照现有的法律规定来说,其实当地这种听证会本身就是违法的,但是在强者制定的规矩面前,说这些有什么用呢?徒增笑料耳!
作者:
qq6553156
时间:
2024-11-20 09:36
不能断了他们的谋生之道,老百姓也要生活!
原创 一支橄榄 新时代新视觉 2024年11月19日 06:31 安徽
最近看了一些视频,心里百感交集。我们的很多老百姓都非常淳朴,也非常善良,但是他们也要生活,也要有自己的谋生之道啊。一个刚满16岁的孩子,用他自己攒了好多年的钱,终于购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因为出门时忘记了戴头盔,结果被执法人员查到,需要扣他的电动车,这个小伙子顿时不淡定了。虽然他各种哀求,请求执法人员放他一马,并保证下次再也不会忘记戴头盔,并连续给几名执法人员下跪,希望他们能够宽容一下。但是执法人员非常严肃的告诉他:对不起,我们是按照上级要求和规定来办事的,如果放了你一马,我们如何处罚其他人?如果我们执法不能做到公平公正的话,那社会岂不是乱套了?当然,执法人员的话非常中肯,也正气凛然,但是谁为这个小伙子的损失负责呢?
攒了好多年的钱,就为了买上一辆电动车。在很多人的口中,骑电动车佩戴头盔似乎是为了骑行者本身的安全着想,对于这一点,我们并不否认。但是有人考虑过这些骑电动车的人,他们的生活是否艰难么?有谁为他们的生存考虑过呢?一个60多岁的大爷,骑电动车出门,结果也被执法人员扣了。这个大爷非常无奈,有很多人劝他,大爷,你要相信国家相信党。大家当然相信,也始终相信,但是问题来了,这些执法人员的行为能够代表国家代表党么?我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没有任何一个政党会为难老百姓,去没收一些老百姓赖以生存的交通工具吧。我记得有一个代表曾经高声疾呼:不要再对电动车下手了,那是老百姓的谋生之道。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一个普通家庭如果离开了电动车能不能生活下去?肯定能,但是肯定会活得更艰难。
一个母亲骑着电动车送两个孩子上班,却被执法人员告诫说:按照规定,电动自行车只允许乘坐一名12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于是就强行将她的车扣留,理由就是她违反了规定,这位母亲痛哭失声。我有两个孩子,我自己还要上班挣钱,我的时间也非常紧张,我总不能送一个,然后再回来送一个吧,这样得耽误我多少时间啊,这样的规定也太不人性化了。但是尽管如此,这位母亲的车还是被扣了,两个孩子在旁边哇哇大哭。看着这位母亲和两个孩子,执法人员心软了,于是就让一个孩子在地下走,孩子妈妈最后推着电动车把两个孩子送到了学校。尽管如此,孩子的妈妈对执法人员也是千恩万谢,因为执法人员确实是帮了她一个大忙,也没有收走他的电动车,给她的生活减轻了一些负担。
从以上几个例子来看,其实我们都能够深刻体会到底层老百姓的艰难。对于现在的家庭来说,比如送孩子,比如买菜比如上班,开车太近,停车太难,而且费用高昂;走路太远,且不能负重,并且时间太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电动车就成为了很多家庭的救命稻草,有了电动车,不仅送孩子更方便,也更节省时间;有了电动车,买菜更便捷,也可以减轻受累,可以负重很多;有了电动车,上班更方便,本身经济条件就不好,买不起车,更开不起车,能够为很多底层老百姓节约一大笔开支,减少生活负担。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便民神器,就连很多国外都喜闻乐见的产品,在我国却接连遭遇横祸。各种限制,各种新规的出台,说是为了交通安全,说是为了老百姓的安全,但是为什么老百姓体会不到,也不愿意接受呢?
我不清楚研究制定这样政策的人,都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但是我敢说这些人肯定没有体验过基层老百姓的生活,更没有体会到底层老百姓的艰辛。限速25的新规其实非常不合理,就连一些稍微好一点的自行车都比这个快;当然如果有必要的话,还是要戴头盔的,但是大家都是成年人,没必要把安全交给别人手里吧,自己出事自己不能负责?只能载一个12岁以下的孩子,那国家还鼓励生育,怎么鼓励?多一个孩子就是多一个负担,这样的政策谁愿意再生一个呢?在我看来,本身国家的一些政策应该从实际出发,应该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应该要考虑到底层老百姓的需求和感受,而不应该让一些坐到办公室里从不出门,没事听听汇报,看看各种数据,就可以让这些人来制定一些事关全国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政策。
当前,我国正在稳步推进依法治国,也就是说所有的政策和规定首先不能违法才行。对于一些政策和规定的合法性,其中涉及老百姓利益相关的条款,或者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条文,必须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同意,才能够算得上是一个合法的政策和规定。说实话,就现在的基层乡规民约都需要征求老百姓的意见,而我们一些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够制定出一些损害全国老百姓利益的政策和规定,并且根本都不征求老百姓的意见,试问这样的规定合法么?至少在我看来,对于电动车的各种限制和规定,不仅没有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反而得到了几乎全体人民的反对,因而这样的政策,这样的规定其实本身就是不合法的,也违背了我国当前依法治国的总要求。别拿什么安全的幌子了,按照这种思路,坐在家中等死其实就是最安全的,难道不是么?走路安全么?开车安全么?
所以说,老百姓不仅要安全,他们更要生活。如果在生活都得不到良好保障的前提之下,还谈什么安全呢?如果说安全的话,那九九六,加班加点,算不算安全?如果说安全,那转基因食品,有毒食品,算不算安全?希望这些专家们到基层来走一走,到一些建筑工地上去看一看,到一些企业之中去调研一下。老百姓在家中一顿饭一个馒头,一碗咸菜就着凉水吃,这种安全隐患谁来管?老百姓的粮食,蔬菜和肉类被农药、化肥,工业添加剂污染,谁来管一管?企业的工人每天上班长达10个小时以上,甚至加班加点长达12点,这种安全谁来管?一些建筑工地上,那些工人冒着生命危险,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工资还被一些黑心的老板卷走了,谁来管一管?
可以说,如果以上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所有的老百姓生活都能够非常富足,安居乐业,那再来谈他们的人身安全,别说不让骑电动车,就是让他们坐在家中不准外出,我估计很多人都能够理解,就像当年疫情一样,大家觉得呢?
作者:
qq6553156
时间:
2024-11-29 14:34
卷来卷去,卷死自己?
原创 阿旦 投资与生活 六爷阿旦 2024年11月28日 17:02 北京
01
我们这些年跟国外学,说实话,有些东西真是学跑偏了,尤其是学市场化这个事,过去甚至一度可以说是迷信市场化,真以为是灵丹妙药,最典型的就是在住房教育医疗搞市场化,最后搞成了新三座大山。
至少从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几个市场化可能都是得不偿失的,而且再从全世界的角度去看,在这几块,涉及到重要的民生福利保障的内容,基本上也没有所谓完全成功的市场化,无非是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阶段性交换罢了。
要么是现在人吃亏,后人享福,要么就是现在人先把福享了,让后人买单。而实际上教育医疗住房的市场化,在我们这运行的周期很短,前人的福没怎么享到,很快,后人的账单已经落到头上了。
图片
到了一看,除了当初忽悠的那帮人赚大钱跑路了,绝大部分人都跟着要还账。这样的亏,我们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吃的还少吗?
搞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所有参与者的终极目标,说白了都是为了获取垄断地位,取得垄断的市场支配地位是为了啥,就是为了获取垄断的暴利。其他所有的说辞,都是为了掩饰这个最终的目的。
现在国内有一些大型企业,在行业里面已经初步具备支配地位,还在卷加班文化,卷上下游供应商的成本和价格。这么卷下去,在对外贸易中,很容易把别的国家都卷成贸易保护主义者。
那么这些企业,下一步就必须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军队,否则的话,卷到最后,别人关门了,不搞自由贸易了,结果可能就是卷天卷地卷空气,最后产能无限扩张,市场却找不到足够的需求,最后资金成本上升,现金流断裂,把自己给卷死了
我说企业把自己卷死真不是瞎说的,我们的光伏占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各个方面都具有绝对的优势,然后在窝里斗,今年居然卷成了全行业亏损,再这么卷下去,把自己卷死指日可待。
都想把别人卷死了然后自己垄断市场,然后坐地起价,过去搞互联网平台经济就是这种套路,但是像拼夕夕这样把行业生态卷成垃圾场,最后不管打车,外卖,购物,只有垄断平台获利了,其他的参与者都在给人做嫁衣裳。
这种搞卷死同行然后垄断暴利的做法,真的要不得,这是资本主义涸泽而渔,断子绝孙的玩法。
02
我们过去的经验教给我们两大法宝,一个是市场化,一个是全球化,很多企业家都相信这就是成功的关键。现在我们面临国际上的压力,就想着去国外继续搞全球化,规避美国的关税,继续赚钱。
但未来的大趋势到底是怎样的呢?有没有可能这种做法是在逆势而为,不管是市场化自由竞争,还是全球化自由流动,要想一想,这有没有可能,只是过去美国搞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时候,扯的两面大旗。
现在美国的全球战略是逆全球化,这是对自由主义全球化的釜底抽薪,事实上如果坚持企业生产出海,有可能最后的结果就是谁信谁傻,谁信谁买单。
这未来的几年,逆全球化不一定会成为全世界的主流,但是过去全球化高歌猛进的状态,可能也会难以持续,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寻求产能扩张,在海外扩张市场,到底能持续多久,可能要打一个问号,我觉得很多企业的战略决策需要做一个反思,你方向真的对吗?
海外扩张,利润增加,在财务报表上看起来固然是很美好的。但是在背后对应的风险,是很多企业没有经历过的,尤其是在美国逆全球化的这种局势下,是很多企业压根都没有想过的问题。
很多企业今天之所以还没有被瞄上,那是因为你还不够资格,等到有一天你有这个资格了,华为在过去这些年在海外走过的路,就会成为这些人的前车之鉴。
要说起来,在被美国全面制裁之前,我们国内全球化布局最成功的企业,可能就是华为了。但国际局势一变,最先感受到寒意的也是华为,从现在的局势看,可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全球化扩张的空间,可能都已经被锁死了。
华为算是又核心竞争力的出海企业了,也是做的最成功的,况且如此,其他企业,除了国央企本身有政治使命的以外,真要想清楚这件事,正确的事情,在不那么正确的时间,也有可能得不出正确的结果。
反倒是华为现在的选择值得大家去学习和思考,这几年,华为在国内都是挤走外资的高端市场,也就是卷产品价值,而不是卷产品价格,这可能才是大部分企业未来应该专注的事情。
欢迎光临 壹挺论坛 (http://yitinglunt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