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挺论坛
标题: 那些曾经和我们一起走过的名人 [打印本页]
作者: 浅贝 时间: 2015-4-27 15:17
标题: 那些曾经和我们一起走过的名人
汪国真病逝 习近平在APEC峰会上曾引用其诗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作者: 浅贝 时间: 2016-9-28 16:16
牟其中出狱:喜欢高谈阔论 狱中分析新闻联播
狱中生活
喜欢高谈阔论
分析《人民日报》《新闻联播》
最后一次去洪山监狱探望牟其中,夏宗伟猛地发现牟其中老了:发际线靠上,头发花白稀疏,原本的板寸头也开始蓄发为出狱做准备,本就稀疏的花白头发蓄长以后显得愈发老态。牟其中是不服老的。他对夏宗伟说,你看我老花镜的度数这么多年一直都没有怎么变过呢。夏宗伟只是一边听着,一边盘算着还要给他再买一副新的老花镜,也许度数增加50度。
牟其中总是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天生要做大事,要站在人类命运和国家的高度考虑自己的事业。这种精神与现实的错位,恰恰是他人生悲剧的根源。他喜欢高谈阔论,他在狱中分析《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经济观察报》等报刊和一些公开出版的法律类、政策类书籍,以及《新闻联播》。
牟其中心心念念的还是要继续他的南德试验——在更大的范围内实践以智慧为中心的生产方式。他要做智慧经济,延续换飞机、放卫星的成功经验。早在1996年,牟其中就发表了所谓的“智慧经济南德宣言”,认定人类正在告别工业文明时代,进入智慧文明时代。牟其中认为,智慧经济的本质其实就是今天追捧的创新。
商业只是牟其中实践自己理论的试验田。牟其中提出,他要终结以货币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他甚至在自己的思想里找到与畅销书作家里夫金提出的“30年内结束资本主义”观点的共同点。
牟其中不断叮嘱夏宗伟,提前给他送几个大旅行袋。他要带走这16年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书和笔记,其中很多是研究智慧文明生产方式的手稿。他期待这些精神财富与他一起重获自由。
未来想法
与华为阿里竞争?
自信第三次东山再起能成功
多年来,夏宗伟追随牟其中走南闯北。图为1995年,牟其中与当时南德集团旧金山办事处工作人员开完会后,到郊外散步。现在,夏宗伟成了牟其中唯一可亲近之人、精神支柱。这是到昨日之前,两人距离最近的唯一的一次合影。据南方人物周刊
被媒体称为“狂人”的牟其中沉迷于“高屋建瓴”,他从不觉得自己说的是大话,相反,他觉得更多时候是说小了。
很长一段时间,牟其中都非常关注互联网,他从仅有的资料中搜集一切蛛丝马迹,建构自己对互联网的认识。他曾筹划过出狱后以互联网为介质筹办一所免费的网络2.0大学。
但他又不停地问自己,出狱后能干些什么才能与华为、阿里这样的企业竞争?他想超过阿里,又觉得不屑。他翻阅《经济观察报》,看到过《阿里巴巴的文化病》一文。他说这篇文章从反面证明了他多年探索的观点:智慧文明发展方式已经在敲门了。他说,马云也经历过类似于90年代初期南德飞机意外成功之后不知所措的惶恐。
牟其中自信第三次东山再起能够大获成功。他想起南德第一次进京,全部身家只剩下2000元,“我就凭南德的无形资产:一、马列主义研究会;二、第二次坐牢,为中国民企争取生存权,通过张纲等人认识体改所的一批人,其中一个叫胡景权的人给我出了做冰箱生意的主意,才得以摆脱经济困境。第三次创业也会走同样的一条路。”
狱中归来的牟其中开始准备落实具体的工作部署。他告诉夏宗伟,“唱好南德试验这部大戏下半部取决于3个要素:一、方向是否正确;二、如何组建起可以达到目标的基本队伍;三、如何保证供给。即指导思想是否科学、人从什么地方来、钱从什么地方来。”而他很长一段时间思考的中心问题是“人从什么地方来”他知道原来跟着他一起干的绝大部分人已经开始了新生活和新事业,“让这部分人放弃目前稳定的事业再来重新创业,太强人所难了。我们只可能成为朋友,不能成为同事。”
他需要招兵买马。牟其中计划的第三次创业要从1000亿至2000亿人民币的资本金开始。他对此十分有把握。他说自己是全世界唯一一个研究过马克思《资本论》的商人,“我从研究马克思虚拟资本的过程中,认识到‘空手道’的力量”,“成功的冰箱、飞机业务,我们没有资本,但是是动用了虚拟资本完成的。”牟其中认为,他之所以能够再次玩“空手道”,有两个优势条件:一是如何为中国民企争取到了“三权”(出生权、生存权、发展权);二是如何拥有了打开未来世界500年历史大门的钥匙。
他推崇软实力的发明人约瑟夫·奈的一句话,“在信息时代,比的是谁讲的故事好听”,“理解透了约瑟夫·奈和马克思两人的这两句话,就可以理解我认为获得1000亿至2000亿人民币的资本金是小事一桩了。”
牟其中欣赏苏东坡的“老夫聊发少年狂”。无论如何,这是牟其中新的开始。但夏宗伟不知道,这究竟是开始还是结束。
作者: 浅贝 时间: 2016-12-28 11:02
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去世:被誉为周期天王
新浪财经讯 新浪财经获悉,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因胰腺癌去世,享年44岁。有财经媒体人对此消息表示震惊:“太突然,天妒英才”。
中信建投内部人士表示,受病魔缠身,周金涛已于2015年卸任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董事总经理,仅担任首席经济学家一职。
周金涛,1972年7月出生于天津,2016年新财富最佳策略分析师第五名,2008-2012年连续5年新财富策略研究最佳分析师。其在2007年因为成功预测了次贷危机,即所谓的康波衰退一次冲击而声名鹊起。2015年之后,其成功预测了全球资产价格动荡,并在2015年11月预言中国经济将于2016年一季度触底,大宗商品将出现年度级别反弹,目前来看,全球资产价格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运行。被称为“中国证券宏观策略研究领域结构主义学派的开创者”。
2009年,周金涛从长江证券(10.210, -0.02, -0.20%)来到中信建投证券,发展和实践他的结构主义分析理论。2013年,当全民陷入房地产热之时,他提出房地产周期将现拐点的观点,在2014年推出《中国地产周期大拐点》、《当爱已成往事》、《城镇化已成支持房价继续上涨伪命题》、《地产投机盛宴,曲将终人正散》、《地产周期大拐点的投资策略》等系列研究报告。
周金涛生前曾预测,中国另一个财富机会,将出现在2018年到2020年之间,这会是一个中周期的低点,也是中国房地产周期的低点与库存周期的低点。三个周期低点重合共振。
以下为周金涛最近的一篇研报,于9月14日发布:
周期天王周金涛:2017年下半年将出现历史大底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5月份之后就一直在休病假,又经历了人生的感悟阶段,现在病情已经有所好转,所以和大家聊聊近期的想法。现在第一位的问题是四季度怎么布局2017年的问题,我今天核心就是讲这个问题。四季度中国的资产会如何,这是一个短期的问题。同时,还有更重要的问题,就是2017年的系统机会是什么。在2015年底的时候,我提出来《宿命与反抗》,指出2016年的系统性机会是商品,这确实是2016年最大的机会,2017年是否存在这样的机会,如果存在是什么。
先谈谈四季度的问题,2015年底我提出,2016年一季度是中国资产和商品反弹的最佳时刻。原因在于,2016年一季度中国第三库存周期启动,而那时美国和欧洲仍处于库存周期的回落阶段,所以,库存周期给与中国一二两个季度的好时间。但是,凡事都是轮回,到2016年四季度的时候,情况正好反了过来。四季度到2017年上半年,有可能是中国资产最差的时间。2016年四季度中国的第三库存周期可能渐渐接近周期高点,从2017年初开始,中国的库存周期开始回落。而此时,美国的库存周期仍处于上升阶段,这才有了美联储要加息的预期,按照全球库存周期时差,欧洲在2016年三季度开始进入库存周期的好转阶段,所以,欧美库存周期在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都是上行期,而中国恰好是回落期,这样的组合对中国的资产应该是不利的。
在这个组合下,有两个问题会带来资产价格的较大变化,内部而言,就是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会如何,由于一线城市房地产库存的下降,而开工跟不上,不能排除房价再次拉升的可能性,显然这对资产价格不是一个利好。以当前的社会对房价的分歧而言,我相信新开工不会好转。外部而言,美元虽有升值压力,但由于欧洲的好转,我们认为美元的升值可能是温和的,但中国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却是肯定的,因为中国进入了相对最差阶段。所以,房价和汇率贬值是超越单一资产价格的大问题,但会如何组合,目前看不好判断,如果汇率先跌,房价可能就会受到抑制。如果房价先涨,房价和汇率的关系就有点复杂,应该是房价先涨后跌,随后触发一定的系统风险。不过这些情景我也暂时没想太清楚。
对2017年全年而言,目前我仍然没有找到类似于2016年商品这样的机会。从周期的角度看,2017年应该是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库存周期的高点,我的库存周期研究经验是,全球会发生滞胀,但是,我们一直没有找到现有条件下如何发生通胀的路径,货币宽松解决不了全球通缩问题,应该是货币体系出了问题。但第三库存高点将呈现出通胀还是通缩,无非就是在走向衰退的路上形式的区别。全球2009以来的中周期,2017年结束是大概率事件。房地产周期的问题我在《康波中的房地产周期研究》这篇报告中已经说了结论,2017年到2019年是中美房地产周期共振下行期。这个问题当然不一定在2017年表现的非常严重,但有可能能够出现趋势性特征。
商品周期实际上我早已经做出了结论,如我所预测的,2016年商品如期出现年度级别的反弹,那在我的商品周期框架下,这就意味着2017年至2019年商品将二次探底。与中国相关的黑色有色等工业金属可能将在四季度结束反弹,而原油等商品,将能够与美国的库存周期一起继续维持强势到明年上半年,最后是黄金的再度表现。2017年之后,商品将再次下探,其二次探底的价格当在2015年的低点附近。所以,从周期的角度看,2017年应该是风险释放之年的开始。
我判断四季度到上半年中国的风险集中释放之后,可能是短期资产配置的时机,但感觉大部分资产的全年应该波动率会大于2016年,所以2017年很难做出绝对收益,而相对收益方面,黄金一定是首要选择,黄金的配置时点应该是在美元强势终结的时候,大致判断在2017年二季度。
股市方面,目前我认为A股依然没有机会,主要还是等待风险释放后的超跌反弹,如上所述,周期的角度应该没有机会。从创新的角度看,技术创新我认为大方向是处于技术泡沫的消灭阶段,也不会有系统的行情,其他方面暂时还无法判断。
简单总结,就是我从周期的角度认为四季度到明年初对中国资产是个风险释放阶段,到了下半年才可能有超跌反弹的机会。
作者: 浅贝 时间: 2016-12-28 11:31
那些年,金融行业的过劳死
在外界看来,金融业一直都是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衣着光鲜,出入高档写字楼,薪酬丰厚,具有行业特有的优越地位,但在这样的光环下,却有越来越多的事件透露出金融从业者的疲惫,他们纷纷表示“这份钱并不好拿”。
今天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因病去世,享年44岁。他英年早逝引发网络热议,对此,新浪财经综合公众号“弥达斯”整理了那些年金融行业的过劳死。
国信证券(15.640, -0.09, -0.57%)保荐代表人郭熙敏突发心肌梗塞死亡
2016年8月7日国信证券保荐代表人郭熙敏,突发心肌梗塞,经北京武警总医院抢救无效,与世长辞。“实在太意外了。老郭那天在家起床后,感到不舒服,和孩子玩了一会,后来叫了救护车,车还没到,人已经不行了。”国信证券内部人士透露。
2015年10月7日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项廷峰因心脏病突发离世
10月7日,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项廷峰因心脏病突发离世,年仅46岁。其同事称是因为心梗,并评价项廷峰人超好。项廷峰为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16年基金从业经验。
2015年7月24日中国期货界传奇人物刘强传闻跳楼
2015年7月24日私募基金瑞林嘉驰4号的管理人刘强确认失联。刘强的师长、投资界的朋友以及相关商业合作伙伴先后向财新记者证实,36岁的刘强已意外身故,但死因与近期投资业绩无法确定有直接关联关系。他的突然离世或与抑郁症的病情反复有关,深层原因相对复杂,应为综合因素所致。
2013年3月11日博时香港子公司行政总裁李锴因脑溢血去世
2013年3月1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英年早逝,年仅43岁。博时基金相关人士表示:“李英年早逝,非常惋惜!”李锴猝不及防离世,也给诸多重压之下的基金经理敲响了健康的警钟。
2011年4月28日申银万国33岁研究员跳楼
2011年4月28日,申银万国证券研究员赵立臣从公司大楼11楼坠楼身亡,33岁,上海财大硕士毕业。媒体所披露的信息显示,赵立臣跳楼自杀,可能是由于A股持续下跌,加之股指期货20倍的杠杆压力,使其股指期货爆仓所致。
2011年4月22日英国伦敦金融城前首席代表意外辞世
2011年4月22日,英国伦敦金融城前首席代表,中国区负责人意外辞世。对于英国伦敦金融城中国区负责人刘莹的非正常死亡,有人在微博上将其归结为“可能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
2011年4月10日普华永道一名女员工因脑膜炎病逝
2011年4月10日,普华永道一名女员工因脑膜炎病逝,年仅25岁,上海交大硕士毕业不久。而普华永道的员工潘杰在其生前的微博中透露其“工作忙”、“无止尽地加班”等信息,让人们将她的离去与“长时间超强度的工作”导致“过劳死”画上等号。
2011年3月初浦发银行(16.100, -0.04, -0.25%)资金部一副总因压力大跳楼
2011年3月初,浦发银行资金部一副总跳楼身亡,有消息称压力太大并患了忧郁症。
2011年初银华基金前基金经理杨长清因白血病逝世
2011年初,银华基金基金经理杨长清因白血病医治无效,在北京病逝,年仅37岁。令人唏嘘的是,孩子才刚一岁,就和父亲天人永隔。而去年底,曾在多家基金公司任职的资深营销策划女将黄玉因病去世。
2010年大成基金研究员因丢工作跳楼
2010年深圳金融圈内传出惊人的消息,大成一研究员袁健被末位淘汰后,跳楼了!为工作丢了而跳楼,一个机械行业的研究员没有了,一个未来的基金经理夭折了。跳楼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被辞退,而感情受挫也是另外的原因。
2009年9月27日易方达总经理助理缪建兴因突发性脑溢血去世
2009年9月27日在北京逝世,47岁的易方达基金总经理助理缪建兴因突发性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缪建兴为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北京办事处负责人,主要负责公司内部事务,其工作范围不涉及投研业务。“他的工作相对轻松,也不需要经常出差。”该公司内部人士说。
2009年7月上投摩根前投资总监孙延群肝癌辞世
2009年7月,上投摩根网站惊现讣告。讣告称,公司总经理助理、投资总监、阿尔法股票基金基金经理、内需动力基金基金经理孙延群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7月5日8时2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41岁。这也是继前君安证券有限公司总裁、深圳晓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杨骏于6月22日因病辞世后,又一位证券投资领域的大佬英年早逝。
2009年6月原君安证券总裁杨骏因肝癌去世
2009年6月份私募界元老级人物——晓扬投资董事长、原君安证券总裁杨骏因病去世,终年44岁。据媒体报道,晓扬投资2001年至2007年年均投资回报率都在30%以上。
作者: 浅贝 时间: 2016-12-28 12:00
我现在总算明白一个道理:为钱而钱去拼命,那是不值的!
纯粹的研究,就算是投资领域的研究,也不会搭上性命的。就算辛苦,至少精神上还是自由的,所谓的压力,来自于“钱”的得失上。也就是,那些研究,背后牵扯了金钱的输赢,自然套上了枷锁,以致于搏命。
人,总是要努力的,也是要有追求的,但搏命式的努力则是不该的。
龟兔赛跑中兔子的形象,是不是包含了那种拼命努力而短命的那种形象?
一个寓言包含的意义,是要一辈子去领悟的。
作者: 浅贝 时间: 2018-5-26 11:47
网信证券45岁投行总经理猝然离世 家属发文吊念
文/陈博士家属
我代表家属向四面八方前来吊唁的来宾、亲友表示感谢!
陈锦旗,1973年生,江西鄱阳人氏,经济学博士。陈锦旗自小勤奋好学,鄱阳油墩街中学毕业后,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取得学士学位,在江西财经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并取得注册会计师、律师、注册资产评估师、保荐人资格,曾先后在爱建证券、海际大和证券、华安证券、国信证券、东兴证券、网信证券工作,负责过多项投资银行业务,生前任职网信证券上海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并有幸认识包括各位在内的诸多同学、同事、好友。
陈锦旗在我们家族学历最高,是我们整个家族的骄傲和晚辈学习的榜样!2018年5月14日晚陈锦旗在公司加班期间猝然离世,如晴天霹雳,击倒其双亲,致娇妻于茫然,也让整个家族和其好友、同学、同事陷入沉痛之中!陈锦旗工作一向勤勉自律,虚心好学,事必躬亲,投身业界以来,加班加点已是习惯,通宵达旦不足为奇。而对于私事,却鲜有时间探视父母,甚至育儿计划因工作繁忙和压力,一直一拖再拖,至此竟一脉香火陨灭,让人悲伤至极!
现在,陈锦旗倒卧在其奋斗路上,虽马革裹尸,其壮志可酬。只是众生之中,徒留其绝望的双亲和娇妻!
当今社会处于巨大的变化中,从乡村小路到摩天大楼,从芸芸学府到社会洪流,大家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为各自的目标努力奋斗着。殊不知,无论你多么荣华富贵,理想多么冠冕堂皇,你最终需要的只是一碗米饭、一个热炕,看着两鬓斑白的双亲,守着打闹嬉戏的儿小。
今天,前来吊唁的有各方精英,陈锦旗花了数十年的努力才有幸结识大家,各位也不辞辛苦前来祭奠。我希望你们能缅怀之间的友情,褒议其马革裹尸的情怀,更要在唏嘘之余,转身看看,原本就一直围绕自己却总是被忽略的幸福!
去跟同学、好友玩玩吧,去和你爱的人说声爱吧,去看看爸爸妈妈吧,去逗逗小孩吧。这个世界眼花缭乱,你能真正享有的其实很少;丢掉虚无的名利吧,忘掉空泛的理想吧,停一停,歇一歇,拥抱一下转身就在的幸福吧!
马革裹尸志虽酬,来去匆匆别成空。
陈锦旗博士千古!
再次感谢各位来宾、亲友!
二零一八年五月二十三日
作者: 浅贝 时间: 2019-3-5 16:07
《褚时健传》推荐阅读心得2019年3月5日,一代超级企业家褚时健去世,也许是我的人生略有遗憾,如果能看到他一直管理红塔集团,便可以见证经营奇迹的出现。
周桦《禇时健传》里描写了很多生意的细节,推荐给各位朋友学习,以下是我读过的一篇阅读心得,很精彩,有些删减,分享给大家。
李师荐书历来不俗,看到有兴趣的照例要读一下。说来惭愧,我是玉溪红塔区人,但读此书前对这位玉溪名人的了解只是曾经的明星烟厂厂长,坐过牢,种褚橙。此次李师强力推荐周桦《褚时健传》,自然要细读。
我读传记不多,但猜测传记的精彩应该不止经济或实证科学部分。但李师说的精彩我猜是指这的部分,这也应当是贴吧各大神关注的部分。以经济的角度,周桦自然要拿高分了,读了几遍认为精彩。我个人觉得周桦写的传记中的经济部分精彩程度不亚于第二届征文当中任何一篇。不如先抛块砖。
书中精彩部分莫过于,烤酒、糖厂、烟厂、种橙。顺着来。先说烤酒——烤制过程。烤酒先要蒸苞谷,两个点,一个是不断加柴保持火,一个不断加水保持蒸汽,此外还要翻一下苞谷,以便受热均匀。通常要人熬夜烤,褚时健边做边观察,反复几次,大概知悉了加一次柴大约可以持续两小时,这样可以眯上大概两小时,醒过来再加。这样他夜里可以睡,并且一个人就干了烤酒的活,以往是几人轮流熬夜。水只要干了苞谷就煳,火没了苞谷不熟酒不出,只要没酒就没有褚时健及其兄弟姐妹的学费,褚时健谈,他手上没煳过一次。
第一个精彩,酒发酵。褚时健刚学的时候师傅只说房间要关门,再问只说怕冷风。他琢磨是温度(假说),并且他观察到了,冬天和夏天发酵不一样,并且冬天靠灶火的发酵箱要好,靠门的就差(边际观察)。他把烤酒剩下的炭火装铁盆里放在远离灶火的发酵箱旁边(验证),结果是别人三斤苞谷一斤酒,他是两斤半苞谷一斤酒。然后是卖酒,他嚣张到可以敲敲缸知道酒的成色,临近最后几斤酒多数成色差了,降价卖,这样他就不用挑回去。
最后,他还拿个本子把烤酒的会计成本核算了下,700斤苞谷大约要1500斤柴,苞谷、柴分别多少钱,请小工挑酒区卖多少钱,酒能出多少,每斤酒卖多少。搞明白这些,他当然就知道一斤酒的收入有多少,牛B吗?十五、六岁的娃娃,那时的文化差不就是小学毕业。这个水平,我十五、六岁的时候还真不配给他提提鞋。
干女儿也写过烤酒这段,我引用下,“经过18个小时的蒸煮……每天能出百十斤酒,但劳动强度不小,十八九个小时,700多斤粮食,1000多斤燃料,放粮、蒸煮、搅拌、发酵、捞渣,全靠这个十多岁的少年一个人弄……”这段回忆的篇幅很多,但大概就是类似的描述。但最让我不解是,她引用了一段褚时健的原话“少年时的劳作对我以后的人生很有帮助,烤酒的实践让我懂得,烤酒要讲出酒率,就是你放100斤的苞谷要出多少酒才行,要追求效率,那就要讲技术,这些粮食熟透的程度,火的温度、酵母的培养……”我从她的传记中完全不明白为何褚时健要作这样的回忆,各位可以找来原文看。
经典之二是糖厂了。周桦的版本,褚时健进糖厂作副厂长,见面先问人员、产量、燃料等生产一线的问题。到厂里他就是到一线看,一直看,总之就是看了问,问了看。从进糖厂看了一个月多后,他召集生产会。“为哪样亏?100斤甘蔗出9斤糖,1斤糖要燃料5斤4两,再加人工、运输、机器损耗,我们不亏哪个亏?”,读到这里我站起来对着屏幕说话,褚厂长,你为哪发财?你若不发财哪个还能发财?
然后是敲锅,熬糖水的锅用了很多年,锅底被泥巴和锅垢煳了一层壳,敲掉这层壳,锅底受热就更多。接着是燃料,他来之前用的褐煤与木柴,木柴价高且寻常百姓也要用,当然主要只能用褐煤(劣煤)了。褚时健察觉褐煤结构太松,没有燃尽就掉到灰堆里(就是以前的土灶,用铁条隔着,上面是燃烧的柴火,燃烧后成灰通过铁条掉下来),怎么察觉的呢?他去捅炉子(平常捅就是为了让燃烧后的灰尽快掉下来不要妨碍其他燃料燃烧),发现有没有燃烧的煤掉下来。
柴和煤都用不成,褚时健就说用榨糖剩下的甘蔗渣。这段干女儿也说了,但她就是那么一说,好像甘蔗渣能烧是褚时健发现的,之前糖厂的工人虽然脑子差了点,但绝对不是智障。来看周桦怎么讲,甘蔗渣用手一摸就知道轻易燃不起来(所以工人并非智障)。褚时健考虑过并悄悄试验过几次,他让工人把甘蔗渣堆高,一层压一层,半个月后渣内温度就升高,水分蒸发了,然后就成燃料了。在蔗糖厂,你想要多少甘蔗渣?当然,甘蔗渣还能酿酒,这是另一个精彩,吊个胃口不多谈。
接着是出糖率,之前100斤甘蔗9斤糖,出糖率是9%,褚时健觉得可以试试能不能再高点,原话是说“眼睛一看就知道没榨干净么,你看还是湿的,小孩子还可以拿过去当糖嚼”,他就加榨汁的滚筒(按住其他不变加滚筒),3个滚筒为1组,原先是1组滚筒,加1组,出糖率到10%,再加1组,超过10%(这样的描述应该是不到11%),再加1组,出糖率上不去了,他尝甘蔗渣还有甜味,但知道再加机械压力没用了(其他不变,滚筒的边际贡献到零)。然后他琢磨,又想起见过其他糖厂向甘蔗渣喷温水,他就改造工艺,设4组滚筒,甘蔗经过前两组滚筒后喷水,再过后两组滚筒,相当于用水把糖洗出来,出糖率到12%(按住滚筒,变其他),但后来发现加温水那糖水就稀了,相应燃料就要的多。文中说是多出那点收入要被的多消耗的燃料拿一半。
后来他到其他糖厂取经发现了更先进的真空密封铁罐的熬白糖方式(怎么个先进我不谈了,因为我没看明白那工艺),我震惊的是褚时健见到那糖厂还有几个换下来的破罐子,腆着脸要回来,喊上自家的工人居然把这设备修出来了,并且出糖品质极高,燃料减的彻底。书中给出的数字是,之前1斤糖燃料5斤8两(褚时健估计的是5斤4),改进工艺后是0.8斤。褚时健接手前财政倒贴20万,接手第一年盈利8万,二年20万,三年接近40万。我只有跪下来看的份了。
现在回想褚时健在糖厂和烟厂那些决策,可以感觉到褚时健对“收入”这个概念掌握的炉火纯青,不仅懂还用的对。他投资完全不取决于其会计成本的高低,而是通过这项投资能带来多少收入,世人皆说褚厂长能花钱,但有谁站出来和他比挣钱?收入整明白了,成本与租值也就明白了,这三者是不同角度看问题。褚时健是否学过经济学不清楚,但这样的人天生的师级人物,用不着怎么学了。方法论一流,概念的掌握一流。
后续的精彩还有很多,吊吊胃口算了。周桦这本书仅是谈经济的部分应该值回书钱了。
特别是烟厂那部分,最大的拦路虎从来都是政府的管制。细读了传记,企业唯一目的是盈利在今天是老生常谈了,但褚时健无论做任何行业均有四个共同点。
其一是做企业先独裁,一定要自己说了算,不论争权的是何人,可以不做,但做就一定要独裁。这点可以从其到烟厂任职先要尚方宝剑,种橙时和兄弟分家看出。
其二是从事任何行业他一定要全程都懂,说白了是懂自己做的是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烟厂期间有个插曲,有个技术老手凭自己掌握的工艺拿调其他厂想威胁褚时健,褚时健霸气的说调走容易,但工艺的问题自己没把握就不要出去丢人。
其三是明白交易的意义,双方都要获利,他自己也舍得让利。世界上向来只听新人笑,何时闻得旧人哭?但褚时健坐牢时,无期徒刑已经判了,谁不知道无期是什么含义呢?但就是这个牢房里,已经堆了不少看望者留下的烟和水果,甚至他离开监狱时,书架上留有其他人给的近100万元。一个人要骚到怎样的程度会有这种礼遇?
其四,收入要与贡献成正比,任何时候都是这个理,最骚的人不给最骚的钱,再骚的人也一定会俗不可耐,褚时健最常用的方式是计件,工资一定要和产量与质量挂钩
作者: 浅贝 时间: 2019-3-6 17:21
褚时健走后,我们应该铭记些什么?
去年,有媒体去云南采访褚时健,当时问到了一个有点忌讳的话题:“褚老,你希望留给自己的墓志铭是什么?”
时年90岁的褚老缓慢而坚定地回答了五个字:“褚时健,属牛。”
褚时健生于1928年1月23日,那天是戊辰年农历大年初一,并不属牛。
1
褚时健于1949年参加云南武装边纵游击队,任2支队14团9连指导员,1950年任盘西区区长、征粮组组长,1955年在玉溪地区行署担任人事科长。
在玉溪担任人事科长期间,褚时健还有另外一个头衔,他是当地“深挖美蒋特务”专案组组长。1955年,全国都在搞肃反,“深挖美蒋特务”就是肃反运动的重点工作之一。
有一天,一个叫罗载兴的医生被人举报,说她曾经给一个美国特务组织负责人当过牧师。褚时健仔细看了举报材料,觉得里面有许多地方存疑,还有许多地方自相矛盾,证据站不住脚。于是他亲自审问了罗载兴,让她写了一份详细的资料,签字画押之后,就把她放了。
不久,反右运动又来了,褚时健又成了当地反右工作组组长。当年这些政治运动都是有指标的,但是一向工作认真努力的褚时健没能按时完成任务,当其他地方的反右指标完成15%的时候,他才完成了5%。
指标不够,自己来凑,褚时健当即被打成右派,在红光农场接受改造。改造期间,他感染重疾,一度病危,农场的医生罗载兴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多年以后,褚时健垂暮之年还提及这件往事,他想说明一个朴素的道理:“行善积德,总会有福报。”
1958年-1978年,20年中,右派褚时健先是下放红光农场改造,然后陆续在新平县畜牧场、堵岭农场、曼蚌糖厂、戛洒糖厂接受改造。在十年文革的黑暗岁月里,中国很多人都没能熬过来,但是现在我们知道,褚时健熬过了漫长的二十年。
如果把这二十年时光都说成熬,其实也不太对。即便是在逆境里,褚时健也竭尽所能地做了一番事业。
1963年5月,褚时健一家在糖厂生活,当时厂里效益不好,为了找出原因,资深右派褚时健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查研究,最后提出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他带领工人重新制作了敲锅,改了燃料,重新设计了炉灶,结果常年亏损的糖厂当年盈利了8万元,工人们都对他心服口服。这是褚老第一次搞生产经营,牛刀小试,彰显了出众的才华。
人生难免有逆境,但逆境最能看得清一个人的韧性。有人身遭不幸,自暴自弃,甘于沉沦,此后的人生可想而知,而有韧性的人则不同,无论时代多么黑暗,他们的心里总有火种在燃烧。
2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过去了。糖厂的经营管理经验让褚时健在玉溪地区小有名气,大家都知道他是个人才,现在时机终于来了。
1979年,褚时健进入云南玉溪卷烟厂,到了1999年,他成了名副其实的烟草大王。
1979年-1999年的20年,褚时健把玉溪卷烟厂做成了红塔山集团,为国家创下近1000亿的税收,对云南的经济发展功不可没。当时玉溪卷烟厂的三款主打产品:红塔山、阿诗玛、红梅都是市占率超高的产品,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现在中国人会说,改革开放四十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是细看一下的话,人们会发现,改革开放的主要经济成就是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创造的。从1979年-1999年的20年中,中国的计划经济氛围依然浓厚,在那个时代里,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代企业家们身处的环境远非当代可比。
1979年,玉溪卷烟厂未能把企业家的责权利平衡考虑,到了1999年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这不是个别现象,在当时的国企体制里,这是个普遍现象。
由于烟草行业价格体系一直实行双轨制,造成了香烟价格在计划体制内外存在巨大的差价和丰厚的利润空间,使得烟草业成了一个暴利行业。当时红塔山香烟从工厂出来的批发价格不超过5块钱一盒,但是它在市场上的销售价可以达到10块钱。这意味着谁能以批发价拿到货,谁就有一倍的利润空间。
1995年,贵州一些退休老干部向中纪委举报了一个案子,结果牵扯出了一名贵州高官,在查案过程中发现,这名高官的老婆从云南批了上万件红塔山香烟。这个案子很快查到了褚时健这里。
据说褚时健当时对专案组的人说,确实有过省委书记、省长的孩子私下来找他批烟的事,他拒绝了,他说:“娃娃,你们的父亲都是党的高级干部,你们做这些事会给他们带来麻烦,烟你们就不要搞了,但是你们想抽烟,我给一点那个白皮次品烟你们拿去抽吧。”
但是,褚时健的妻子出了事。一个河南搞烟草生意的人说,批这个烟是通过褚时健的老伴给介绍的,这样专案组就开始调查褚时健老伴周围的人。不久,褚时健的女儿褚映群被带走,大概是1995年,褚映群自杀。
此时褚时健依然是云南红塔的董事长、总裁,因为他并没有被查出有什么问题,但1996年12月28日,他被有关部门带走。1998年1月,新华社发通稿称,褚时健被控和红塔集团其他几个领导人以私分形式贪污公款355.1061万美元,褚时健得款174 万美元。
据说当时褚时健曾对查案的人员坦白说:“1995年7 月份,新的总裁要来接任我,但没有明确谁来接替。我想,新总裁接任之后,我就得把签字权交出去了。我也辛苦了一辈子,不能就这样交签字权,我得为自己的将来想想,不能白苦。所以我决定私分了300 多万美元,还对身边的人说,够了!这辈子都吃不完了。”
褚时健案当时就在全国引起广泛争议,不少专家学者为他开脱。当时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是,褚时健主管玉溪卷烟厂十几年,累计为国家创造利税991亿元,品牌价值398亿元,解决了云南一半人口的就业问题,云南烟农普遍受益,他是有功之臣,他的贪污与官员贪污在性质上完全不同。但也有人认为,功是功,过是过,贪污必然要受惩罚。
1999年1月9日,褚时健被判无期徒刑,服刑两年后,刑期减为17年。2001年5月,褚时健因严重糖尿病保外就医,回家养病,并且活动限制在老家一带。
2002年,褚时健75岁,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人生至此已成定局,别折腾了,好好地安度晚年吧。但是褚时健不这样想,他在哀牢山承包了2400亩的荒山,种起了橙子,以多病之身,在古稀之年,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中国传奇。
3
前万科董事长王石自称是褚时健的铁粉,王石曾说:“当年万科年营收只有20亿,他的厂已经做到了300亿的利税。我虽然不抽烟,但那时候就对这位商界奇人心生佩服。”
王石第一次上哀牢山的时候,褚时健正在找人修水泵,旁边有个老农民开价80块,褚时健说最多60块。那天褚时健穿着一件圆领的短袖衫,衣领还是破的,头上戴着一个破草帽,看起来和种了几十年地的中国老农民别无二致,只是他的腰杆挺得笔直。
王石后来感慨地说:“他曾经可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啊!”
那时候,褚时健的橙子树刚刚种下,王石问他,这些树大概什么时候能挂果,褚时健说,大概要六年。王石说:“那时候你就快80岁了啊!”褚时健点点头说:“是啊!”
褚时健夫妻俩此前都没有种过橙子,其实完全是外行,在土地的选用、肥料的使用、水源、病虫害等问题上都不太懂,但是褚时健说:“再难的事,只要总结出规律,也就变得简单了。”
褚时健选的是华宁县的冰糖橙,品种是很好的,但一开始褚橙并没有什么名气。前几年的销售主要是靠朋友团购,几十吨几十吨地卖,慢慢就消化掉了。2002年褚时健在哀牢山创业的时候借了1000多万元钱,但到了2007年就已经全部还清了。
褚时健不能离开哀牢山,那几年就由老伴马静芬带着橙子到处去参加展销会,非常辛苦,到了2008年,他的外孙女从国外回来帮忙,压力才算稍微好了一些。
2009年,褚橙产量飞增,这种增长的势头一直持续到2014年。虽然褚橙的产量在不断增长,但产品却从未积压过,这对生鲜产品来说简直是个奇迹。
2014年,受气候和果树生长的自然规律影响,褚橙首次出现年度减产。褚时健当时感慨地说:“规律就是规律,一定要服从。无论做什么事情,人都要有一颗敬畏之心,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都必须要遵守。”
苍莽的哀牢山北起楚雄,南抵绿春,连绵曲折数百里,褚时健在这里完成自我放逐,又在这里完成了自我救赎,获得了新生。在这一场自我救赎中,这位老人用坚强和韧性在中国大时代的纪念碑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褚时健曾说:“回想这么多年,我做得最问心无愧的就是:没有庸庸碌碌地生活。我十几岁在家乡时帮着母亲谋生,从那时起,我就没有闲下来过,更没有混日子。几十年来,我扛过枪打过仗,也曾在政府机关任职,后来则是长期做经营企业的事情;曾经有过人人都羡慕的辉煌,也跌落到人生最低谷过。不管什么阶段,我都全心全意地做事,一个人不虚度时光,要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人生才有价值。”
4
结语
2019年3月5日,哀牢山中的企业家褚时健走了。他并不属牛,但他的一生就像一头性格坚韧的牛。
褚时健无疑是一位商界奇才,他若生在另外一个环境里,以他的能力,大概率会成为像洛克菲勒、松下幸之助、李嘉诚这样的顶尖企业家,但是命运没有那样安排。
在今天的中国,他仍然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企业家,一个人人景仰的企业家,但这不是因为他的财富规模,而是因为他的坚韧。
时代造就了褚时健的人生不幸,他生在大时代的转型期里,每逢时代有所波折,他都被卷入其中,一次次被推倒,但是他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又一次次重新站了起来。这种精神激励了许多中国人。
褚时健没能赶上最好的创业时代,但真正有所失的并不只是他而已,换个角度来看,我们的祖国同样也失去了一位商业奇才。如果没有那些时代的折腾,褚时健能为国家创造的税收又何止千亿呢?
褚时健走了,新时代的田野依然山花浪漫,但作为时代符号,他值得中国人永远铭记。作为个体,我们应该学习他坚忍不拔的品格,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的信念与坚持,任何时候都应该去追求上进,追求美好。作为群体,我们应该牢记他的苦难,全力让我们的时代沿着市场经济的路线稳稳地走下去,不折腾!
与波诡云谲的时代,与滑稽下作的现实掰了一辈子手腕,这个硬脊梁骨的老人,还是走了!
我希望我们这个时代,像他一样一辈子站着活的人,不要越来越少。
褚老,走好!
作者: 浅贝 时间: 2019-5-24 14:59
山东首富张士平离世:不碰地产靠夕阳行业到650亿身家
5月23日晚间,邹平县委宣传部官方微信发布信息: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创始人、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士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5月23日17时03分逝世,享年73岁。
2018年,张士平家族以650亿人民币财富排名胡润百富榜第26位,而他本人也长期位列山东首富。
让人感叹的是,张士平的财富并非来自地产,而是大众眼中的两个夕阳行业——铝和纺织:
张士平旗下的魏桥纺织2005年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棉纺织企业,他也被业界称为“亚洲棉王”。
2001年起,张士平又开始涉足电解铝,并在2014年超过俄铝成为全球最大铝生产商,并创造了赖以成名的“魏桥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魏桥集团还是中国民营企业的领军企业之一。根据全国工商联去年8月发布的2018年民营企业500强报告,魏桥集团位列第五位。仅次于华为、苏宁、正威和京东集团。
把两个夕阳行业的公司做到世界第一
1946年出生的张士平被称为“铝业大王”、“亚洲棉王”,更为亮眼的标签是“山东首富”。盛名之下,他又只是一个出生于农村,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人。
据齐鲁晚报报道,作为家里的长子,为减轻家庭负担,张士平完小毕业就进入邹平县供销联合社全资拥有的第五油棉厂工作。
当时的邹平还只是位于山东中部偏北的一个农业小城。由于盛产棉花,这里也是当时山东重要的棉花产地之一。
进入这家小油棉厂伊始,张士平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扛棉包。
根据当地普遍的说法,因为“能吃苦、最勤劳”,张士平很快被老厂长看好,并被提拔为厂里的消防队长。之后,他又陆续担任了车间主任和副厂长。直至1981年成为一厂之长。那一年,张士平刚好35岁。而在张士平一系列精明的生产调整和内部改革之下,这家油棉厂当年便实现扭亏为盈。
1998年,张士平将魏桥棉纺织厂改组为魏桥纺织集团(2003年更名为魏桥创业集团)。其后5年内,魏桥集团累积投入170亿元,将纱锭从33万锭增加到500万锭,织机从4000台发展到4.2万台。到2005年,张士平已经把魏桥做成了全球最大的棉纺织企业,一举奠定“棉王”地位。
而在魏桥纺织大规模扩张发展之时,曾遭遇热能、电能严重供应不足的困境。彼时,中国处于电力供应紧张的时代,限电时有发生。为此,国家曾出台政策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发展自备电厂。张士平便自筹资金建起了企业的第一家电厂,不但解决了电荒,还产生大量剩余电量。魏桥纺织的印染项目开工后,电又不够用了,于是第二家电厂又开工。由此,其棉纺产业链越来越长,直至张士平看上了电解铝项目。在电解铝行业,电力成本占40%~50%,因此拥有自备电厂优势明显。
该模式垂直一体化、不受国网调度、无需物价部门核价、不受发电时限控制。“魏桥模式”不仅解决了魏桥集团电力不够的问题,同时直接影响了生产成本,电价比国家电网低1/3。这样的成本优势使魏桥集团在电解铝行业迅速崛起。也使其在其他铝企深陷泥潭时,中国宏桥依然轻松盈利,其利润率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4~5倍。
公开资料显示,世界上90%的苹果手机壳铝材都出自魏桥集团。张士平家族控制的中国宏桥在2014年超过俄罗斯的“俄铝”,成为世界最大的铝生产商。
魏桥创业集团官网介绍称,该集团位于鲁北平原南端,是一家拥有11个生产基地,集纺织、染整、服装、家纺、热电等产业于一体的特大型企业。
然而,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环保风暴持续高压的大背景下,以纺织业、铝业为主业的魏桥创业集团一直处于风口浪尖。
比如,2017年9月,多个部门对魏桥创业集团进行抽查验收,核定魏桥集团关停电解铝产能269.2万吨(其中违规产能268万吨,多关停1.2万吨)。中国宏桥(01378,HK)也曾在去年底披露,由于产能关停而计提资产减值损失31.66亿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233.4倍。
一生不碰期货地产
据齐鲁晚报报道,外界盛传,张士平一直用一部200多块钱的功能手机,怕丢失或者坏掉后找不到同款,他甚至还买了10台做备用。偶尔,张士平也会拿出一部iPhone拍照,除了拍照也只是发挥另一功能,向旁人展示上面的铝材来自魏桥创业。
张士平不用电脑,没有微信,但他200元的手机就是一个面向员工的投诉热线,他经常会收到来自于普通工人的短信。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0-4-24 16:06
路遥年仅42岁就离世,“穷”和“病”,并不是他早逝的全部原因
原创 山寺花 2020-02-25 14:08:49
路遥年仅42岁就离世,“穷”和“病”,并不是他早逝的全部原因
路遥
提起路遥可能不一定人人都知道,但说起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肯定很多人都有所耳闻。
路遥出身贫寒,命运跌宕起伏,但他却凭自己的努力在尘埃里开出了璀璨的文学之花。
1991年,路遥凭借《平凡的世界》,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年,路遥受邀参加了很多文学讲座,在这些讲座中,他讲述了大量自己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在一次文学讲座中,路遥谈到了自己在写《平凡的世界》时,被病魔折磨的情形:“当时中西医都解决不了我的病,我自己特别悲观,觉得中国作家的命运就是这样,长卷作品作家都完成不了,半路里都得个死。
路遥对作家的命运看得很透,所以对于死,对于写作他既恨又无畏。其实作家因写作耗费心力死去的例子比比皆是。曹雪芹写《红楼梦》,写一半死了;柳青写《创业史》,也是写一半就死了。
幸运的是,路遥在贫病交加中完成了《平凡的世界》;不幸的是,在《平凡的世界》完稿4年之后,路遥就溘然长逝了。
“病”是最终夺走路遥生命的恶魔,“穷”是加速路遥离世的催化剂,可“穷”和“病”,并不是路遥早逝的全部原因。
路遥年仅42岁就离世,“穷”和“病”,并不是他早逝的全部原因
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路遥出生的窑洞
01 从自卑到自信,路遥的绝地反击,打开了他的文学之门,但也埋下了他早逝的种子
1949年12月2日,在中国人民刚刚站起来两个月后,作为王家长子的路遥,在全家人的期盼中降生了,那时的新中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人民的生活穷苦而艰辛,生活在“十年九旱”的陕北的百姓们,更是苦不堪言。
路遥长到七岁时,被过继给了无子女的大伯大妈“顶门”。
路遥知道,在自己家,父母是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的,因为家里还有三个妹妹,五个弟弟,光喂饱这几张嘴就很不容易了,更别说让他们接受教育了。而在大伯家,自己还可能拥有读书的机会。
最终,路遥选择了一条需要忍受与家人分离,但能让其他家人过得稍微轻松一点的路,一条能让自己拥有读书机会的路。那是路遥第一次面对一个关乎自己以后人生道路的选择,但年幼的他却已经成熟的知道该何去何从了。从路遥后来的发展来看,他的选择,无疑是明智的。
在城关小学读书的那段日子,强烈的自卑感每天都充斥着路遥的内心。
城关小学是当地教育资源配置最好的小学,学生多是干部职工子女和城关大队居民的子女,路遥家的家底本就薄,而在城关小学读书的路遥,又恰恰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所以他常常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之中。大妈为了让路遥有口吃的,甚至一度拄着拐杖去很远的地方乞讨。
路遥年仅42岁就离世,“穷”和“病”,并不是他早逝的全部原因
路遥大妈(养母)画像 作者:邢仪
一般而言,在贫富差距较大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两种心理趋向:一种是极度自卑,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另一种是极度自强,在诸多方面有着强烈的表现与征服欲望。而路遥,无疑是后者。
城关小学毕业后,路遥顺利地考入了延川中学,但大伯一心想让他回家务农,再三说服大伯无果之后,路遥去找了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刘俊宽,刘俊宽是路遥的干爸,他当即答应了路遥,并东拼西凑的给路遥凑够了报名费,在干爸的帮助下,路遥才得到难得的读书机会。
这件事让少年路遥意识到,不轻易放弃,勇于把握住机会,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对于我们来说也一样,一定要善于抓住机会,有时候,错失了某个看似不起眼的机会,很有可能错失的,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歧视、饥饿、寒冷,是路遥在延川中学需要面对的常态,但值得庆幸的是,路遥在这儿变得自信了,因为自强不息的他,找到了证明自己的东西——书籍。大量的阅读,让路遥的文学素养急剧攀升,同时也开阔了他的眼界,他知道在延川之外,有个广阔的天地,能让他弥补人生中众多的缺憾。
路遥年仅42岁就离世,“穷”和“病”,并不是他早逝的全部原因
1986年路遥与贾平凹、白描、和谷在一起
路遥的一生都在弥补缺憾,这让他站在了文学的巅峰,但长期的辛苦劳作,也使他积劳成疾,心力交瘁。就像贾平凹说的:“路遥是夸父,倒在了干渴的路上。”
从自卑到自信,自强不息的路遥,谱写的绝地反击的故事,不仅造就了他自己,也激励了无数人追梦人。
面对选择,我们要慎重;面对机会,要想方设法的抓住;自强不息,看得起自己。这就是路遥,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路遥年仅42岁就离世,“穷”和“病”,并不是他早逝的全部原因
路遥
02 错误的时间,遇见错误的人,耽误了彼此的一生
在延川中学度过充实而煎熬的三年之后,路遥考取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但命运又给他开了一个大玩笑,“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路遥即将捧起的“铁饭碗”,被现实无情的摔碎了。
在无学可上的日子里,路遥加入了“革命”的队伍中,还戴上了“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的乌纱帽,在这期间,路遥还和从北京来到延川的知青林虹谈起了恋爱,但这份感情,没有维持多久就结束了。
两人感情的终结,其实源于一个招工指标。
1970年,路遥有幸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工作指标,但是他却把这个名额给了林虹,但林虹在得到这份工作后不久,就给路遥寄来了一封绝笔信。而此时的路遥,正处于停职反省,交代“文化大革命”中所犯问题的困境之中。
仕途不顺,感情受挫,此时的路遥想到了自杀,他走到一个水潭边,准备纵身一跃,离开这个百般刁难他的世界,但是,他看着水中的月亮,突然意识到生命中还有很多值得留恋的东西,所以他收住了脚步,打开了心扉。
和林虹的这段恋爱,给路遥造成了极大的感情创伤,但他还是喜欢林虹那样有学识,心气高,见过世面的女子。路遥甚至曾对朋友直言:“北京知青来了不久,我心里就有种就有种预感:我未来的女朋友就在她们中间。”
路遥年仅42岁就离世,“穷”和“病”,并不是他早逝的全部原因
路遥与林达
路遥的第二段恋情的女主角,同样是一个北京知青,她叫林达,和林虹是老乡,也是好友。
林达后来成了路遥的妻子,她供路遥读完了延安大学,还曾为路遥的创作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但婚后的两人,过得并不幸福。
路遥常常在深夜进行文学创作,早晨通常从中午开始,而林达不仅要按时按点上班,还要照顾女儿,这就导致两人平日几乎没有相处或者交流的时间。加上路遥长期喝高档咖啡、抽名贵的烟来提神,而且孝顺的路遥常常接济父母和养父母,所以两人的小家庭一直为钱所困,诸多因素叠加下,路遥和林达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张艳茜在《路遥传》里写道:“路遥和林达的婚姻,无法简单地用一个谁对谁错的结论作出判决。这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选择性错误。只能说,两个不该走在一起的人,在错误的年代,错误地相遇,并错误地结合在一起。”
路遥的家人曾劝路遥娶一个陕北当地的女孩,来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但路遥怕影响女儿的成长,所以拒绝了。而无人照顾的痴迷写作的路遥,经常性一杯开水,一个冷馒头,就是一餐。长期的超负荷写作,加上不规律营养不均衡的饮食,让路遥的健康亮起了红灯。
路遥深知失败的婚姻带给他的痛苦,所以在病入膏肓时,他一再对照顾自己的好友说:“婆姨很关键,一个人的人生事业成败和婆姨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 他还反复告诫好友在择偶问题上一定要慎重,要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人。
路遥年仅42岁就离世,“穷”和“病”,并不是他早逝的全部原因
路遥住院时和医院实习生的合影
那么,怎样知道自己的他或她是否适合自己呢?
在畅销书《亲密关系:如何得到想要的爱人和爱情》这本书中,作者在谈如何鉴定和恋人是否合拍时,提到了很重要的三个字“一致性”。
相爱的两在人结合前一定要考虑彼此的成长环境、生活方式等的一致性,这样在一起生活后,才不会显得太累。
如果两个成长路径截然不同的人,在某个阶段相知相遇相爱,就很容易在彼此的新鲜劲过了、在众多的差异性暴露出来之后,陷入不断的摩擦甚至相互仇视的境地中。
路遥在陕北农村长大,林达是北京知青,两个成长路径截然不同的人,因为起初的好感走到了一起,但婚后暴露出的种种差异性,却让两人在婚姻中都倍受煎熬。
林达再婚后嫁给了一个北京人,而路遥后来也觉得,娶一个当地女孩,可能会更适合自己。
林达并非一个不顾家的女人,其实路遥身边的朋友,都给予了林达极高的评价;林达也并非不爱路遥,只是他们俩在一起不合适。所以,我们在选择配偶的时候,一定要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人,和不适合的人组建家庭,不但让双方都很累,也会阻碍彼此前进的脚步。
路遥年仅42岁就离世,“穷”和“病”,并不是他早逝的全部原因
思考中的路遥
03 疾病是压倒路遥的最后一根稻草,却不是他最大的痛点
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时,就感觉到了身体的不适,在第二部完稿时,他累的口吐鲜血,医生告诉他,必须停止工作,才能延续生命,但路遥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坚持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
路遥太想证明自己了,他的经历,他的出身,他的家庭,让他成为了一个极其要强的人,他想知道,白面馍会不会把人吃腻,红烧肉会不会把人吃到生厌,他更想知道自己这个受尽屈辱的农村穷孩子能不能打拼出一番别样的天地,能不能给那些曾经看不起自己的人以强烈的回击。所以,他不允许自己倒下,更不会允许自己半途而废。
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时,路遥眼睛常常发炎,过度的劳累和营养严重不良,甚至让他无力坐起,坐不起来,就半躺在桌面上,斜着身子写字。
这时的路遥,是在用意志力写字,用生命在写字,在用不服输的劲在写字。
1988年5月25日,路遥为《平凡的世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随即如释重负的将那支折磨了他好几年的笔,扔出了窗外。而后,他缓缓地点燃了一支烟,泪流满面。
路遥年仅42岁就离世,“穷”和“病”,并不是他早逝的全部原因
创作《平凡的世界》的这些年,路遥太苦了,他的委屈,他的坚持,他的不屈,都化作酸涩的泪水在此刻流了出来。可是他短暂的一生,又有多少甜蜜的时刻呢?几乎没有!
路遥的一生好似战斗的一生,这场斗争从他出生开始就没停歇过,《平凡的世界》完成后,已经病入膏肓的路遥,并没有停下来,他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的创作。
直到去世前四个月,路遥才住进了医院,但在医院的他也没闲着,他关心时事,揣摩人情世故,可是他脑子里的故事,再也没有机会讲给我们听了。
穷、病、不幸的婚姻、长期艰苦的创作,使路遥的生命提早画上了休止符。
1992年11月17日晨8时20分,路遥走完了并不平凡的一生,悄悄地离开了这个平凡的世界。
路遥的好友白描曾这样评价路遥:“要强的心性成全了他,也毁了他。”
要强,是路遥的代名词,也是他最深的痛。如果生来丰衣足食,如果婚姻家庭美满幸福,如果没有巨大的经济压力,路遥一定不会如此要强,如此苛求自己。
路遥走了,虽然他的生命只有短短的43年,但他的作品、他的精神,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路遥年仅42岁就离世,“穷”和“病”,并不是他早逝的全部原因
1992年陈忠实在路遥追悼会上致辞
作家陈忠实说:“就生命的经历而言,路遥是短暂的;就生命的质量而言,路遥是辉煌的。”路遥能够在如此短暂的生命历程中让生命之花开的如此绚烂,他无愧于自己的人生,无愧于喜爱他的读者,无愧于养育他的黄土地和人民。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1-5-23 20:19
袁隆平:没有华主席,哪有我今天?
按:民以食为天。在“衣食无忧”的华夏大地说起粮食,人们便会想到和感谢“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可这位老人却说:“假如没有华国锋的支持,我现在根本不会获得如此出色的成就和名声度。”袁隆平与华国锋主席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敬请朋友们认真阅览此文。
编者
01. 相识最初:一次点名发言,结下半生情谊
1930年,袁隆平出生在北京一户寻常家庭。周岁起,他便开始跟着父母奔波周转于北平、江西等地。新中国成立那年,19岁的袁隆平先是在重庆一所学院读农学,接着到西南农学院学农作物专业,1953年毕业后曾湖南怀化、湘西农村学校当老师。
图片
▲ 袁隆平(中)科研小组在试验田中,左为李必湖、右为尹华奇
1960至1966年间,袁隆平先后从上万株稻穗中找到几株天然杂交水稻,经过几年人工试种实验,成功地将此“雌雄同蕊”的变异水稻繁殖1到2代。他据此所撰写的一篇论文和一份科研计划报告,引起了农业专家和相关领导的高度关注。
国家科委有关部门相信,只要袁隆平这一科研项目成功,水稻产量将会大幅度提高,中国面临的“粮荒”也会迎刃而解。湖南省科委正式立项,袁隆平奉命率研究团队奔赴云南,着手开始此农业项目的研究工作。
1970年,常德召开一场有关农业生产的经验交流会。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华国锋,直接点名要求袁隆平参加并在会上发言,向大众介绍杂交水稻的科研进展。
图片
▲ 1970年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华国锋在插稻秧
那是袁隆平与华国锋第一次正式见面。因当时杂交水稻试验并不顺利,他自觉愧对省领导的厚望。不料,华国锋还特意安排袁隆平坐在主席台上,认真听他作报告。
当袁隆平说到亟待解决的难题时,华国锋书记笑着安抚道:“周总理很关心杂交水稻项目,希望尽快取得成功。”袁隆平深受鼓舞,向华国锋书记郑重许诺:“一定加倍努力,交出合格答卷”!
02. 全力支持:推广杂交水稻,幸有华老拍板
1971年,袁隆平调入湖南农业科学院,专心致志从事野生水稻培育工作,经反复试验终于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1973年10月,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袁隆平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图片
▲ 袁隆平在试验田观测野生水稻人工繁殖
1974年,湖南省内杂交水稻试验喜获丰收,平均亩产量超650公斤,向世人宣告了杂交水稻的增产能力和巨大优势。消息一经传开,全国10多个省市区纷纷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
随之而来的最大难题,是如何为各地大量培育和提供杂交稻种子。纵观全国地理气候条件,华南沿海地区更为适宜杂交稻种培育,这就需要中央统一协调。
此时,已调任国务院协助周总理主抓农业的华国锋,闻讯后立即召集有关领导到中南海小会议室,详尽听取湖南农业科院副院长陈洪新专题汇报,当场拍板:由中央提供150万元项目推广资金,由农业部在广州召开推广杂交水稻会议。
图片
▲ 华国锋在陈永贵陪同下考察昔阳农业生产
当年冬天,大批量杂交水稻种子在海南岛进行培育,正式拉开了全国栽种杂交水稻的伟大序幕。
每当回想起这段往事,袁隆平总会无比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华国锋的大力支持,杂交水稻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恐怕很难实现。正因有他,才有了杂交水稻的现在和我所获得的荣誉。”
03. 未负厚望:成功贵在创新,赠语弥足珍贵
在袁隆平的办公室里,端端正正地悬挂着“贵在创新”四个大字。这幅弥足珍贵的字,是华国锋主席特意为袁隆平题写的,鼓励他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创新。
2006年6月9日,袁隆平听说华国锋主席身体欠佳,便利用在北京出差前去家中看望。华主席高兴地紧拉着袁隆平的手,如往昔那般认真听他汇报情况。得知中国杂交水稻的科研水平依旧保持世界领先,他抱着病体走到书桌前挥毫泼墨,写下“贵在创新”赠予袁隆平。
图片
2008年4月,《袁隆平院士访谈录》即将出版,袁隆平特意请华国锋主席为他这本书作序。此时,华主席虽已疾病缠身,仍爽快答应下来,如数家珍般地在序言中告诉世人:他和袁隆平40年前相识,因杂交水稻而结缘……
不料,就在仅仅四个月后的2008年8月20日,敬爱的华国锋因病在京逝世。这份序言(附后)成了他留在人间的最后公开文字。
图片
《袁隆平院士访谈录》
序
华国锋
(2008年4月22日)
《袁隆平院士访谈录》一书即将出版,撰写者要我为之作序,我很高兴地答应了。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同志,同我是老朋友。他立足本职,胸怀人民,不断探索,甘于奉献,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榜样。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在湖南工作。我国自古就有 “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足见湖南历来是我国有名的鱼米之乡。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主客观原因,在那段时间,湖南这样的农业大省,老百姓的吃饭竟然也成了让我们这些地方领导焦虑不安的问题。袁隆平同志的杂交水稻研究,就是在那样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出于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搞起来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勇于创新的民族。我们祖先创造的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史的“四大发明”,就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曾经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又是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如果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和应用能够取得成功,毫无疑问将是对全人类的又一个划时代的贡献。正是这样一种对于我们民族发展的责任意识,以及当时我国农业所面临的严重困境所引发的忧患意识,再加上毛主席对农业包括粮食问题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激励和鞭策我自觉地对袁隆平同志领导的杂交水稻科学研究课题组始终给予关注和支持。
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同志同他所领导的课题组,终于在杂交水稻研究和小范围试种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从此人类粮食种植史上了不起的水稻革命升起了希望的曙光。但是,当时的袁隆平及其课题组并没有得到像今天这样广泛的认知和尊重。一些人囿于认识的局限和世俗的眼光,对袁隆平这样一个安江农校的普通教员及其杂交水稻研究,还抱有种种成见,袁隆平面临着仅仅依靠他们自身努力根本无法克服的困难。
当时,我作为湖南省的主要负责人,对他们的科研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在1970年召开的湖南省第二届农业科学技术大会上,我还特意把袁隆平同志请到主席台上,坐在我的身边。很明显,这是在一个重要的场合,公开表示对他的认可和支持。会后,我还同袁隆平同志作过一次愉快的交谈。他的坦诚和质朴,他的睿智和执著,都给我留下很深印象。我建议他把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材料,放到大田中去试种,拿到群众中去检验,并明确要求有关地市和部门给予袁隆平及其课题组以积极配合。此后,杂交水稻在湖南的推广试验终于取得成功,湖南的粮食生产,也因此而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75年,袁隆平及其课题组在把杂交水稻向全国推广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很大困难,他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陈洪新特地到北京寻求有关部门的支持。在失望和沮丧的情况下,他们试着给当时已调北京工作的我写了一封信,我专门抽出时间,认真听取他们的汇报,并协调有关部门,很快做出了在南方十三个省(市)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决定。此后,杂交水稻在全国的大面积推广,同样获得巨大成功。时至今日,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种植面积已达到两亿多亩,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二分之一强。杂交水稻还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目前,世界各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已达三千多万亩,成功地解决了一亿多人的吃饭问题。我认为,这既是袁隆平及其课题组的成功,也是中华民族创新智慧的成功,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我长期分享着袁隆平及其课题组的胜利喜悦,我们之间的友谊也与日俱增。
2006年6月,袁隆平同志专程来看我,我们又倾心长谈了一次,既畅谈杂交水稻研究推广的艰辛历程,又展望当代世界特别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美好前景。我们一致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技术发展贵在创新,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真谛,是解决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我撰写此篇序言的时候,世界范围亮起了粮食危机的红灯。导致粮食危机的原因及其教训不管有多少条,有一条教训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毛主席早就说过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生产和供应,对人口承载量已达六十多亿的地球来说,无疑是一个日益沉重的负担;粮食安全对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经济安全。所以,我认为袁隆平从事的杂交水稻研究,是解决人类吃饭问题和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性研究之一。他的杂交水稻研究成果及其大面积推广给人类提供了远离饥饿的福音。袁隆平同志自己也多次说过,他“毕生的追求就是要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以一粒杂交水稻种子改变了当今世界,造福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最近,我很高兴地看到,国际水稻研究所称,杂交水稻或许是解决粮食危机的关键。这更证明了袁隆平的价值所在。因此,他成为中国和世界知名科学家,成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当之无愧的。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大道。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在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毛主席也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认为,袁隆平同志正是这样一位在科学道路上勇敢攀登的人。他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功,他还将到达更加光辉的顶点。本书记述的,就是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中,艰难而成功的攀登历程。
我赞赏袁隆平及其课题组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并向大家推荐这本访谈录。中国的科技工作者,要敢为天下先,努力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向袁隆平同志学习。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7-18 15:14
太狠了!宗馥莉大瓜,业界哗然!
要鉴君 每日财经精读 2024年07月18日 14:27 福建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宗馥莉,果然从娃哈哈辞职了!
今天上午一早,一份“致娃哈哈集团全体员工的函”就在网络上流传开来,落款为“宗馥莉”。
网传函件显示,宗馥莉决定自即日起辞去娃哈哈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职务,不再参与其经营管理。
函件还对自己辞职进行了解释,是因为有部分娃哈哈的股东,对其管理娃哈哈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导致管理起来困难。
说白了,就是下面不听她的,玩不转了。
图片
一开始,我还怀疑这份声明是不是真实,后来消息确认——是真的。
我查了一下,现在娃哈哈股权结构,上城文商旅持股46%,宗庆后持股29.4%,娃哈哈职工持股会持股24.6%。
只要上城文商旅和娃哈哈职工持股会两家一联合,宗馥莉话语权就变得很小,只能服从。
其实这种事也正常,如果你读读中国历史,先帝托孤顾命大臣,但太子登基后,资质顽劣,被顾命大臣给废了的,比比皆是。
最出名的,是汉武帝把小儿子托孤霍光,结果霍光一看小皇帝不争气,就把他干下来,然后直接从民间找了汉武帝的孙子上位。
虽然宗庆后为了培养宗馥莉也算费尽心机,对她可谓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先是送出国,后来又让她从基层做起。
图片
但是,宗庆后与宗馥莉是截然不同的,宗馥莉也无法复制宗庆后。
宗庆后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实战派本土企业家,更懂得中国的人情世故,只有这种人,才能玩得转娃哈哈深入到中国毛细血管的渠道体系,这不是西方正统商学院教育能交给宗馥莉的。
宗馥莉的确也渴望证明自己,但她渴望证明自己的方式,有点像王思聪,搞美妆、茶饮、潮玩、电竞等跨界经营。
比如,宗馥莉为了带领娃哈哈搞破圈营销,还替换掉了代言人王力宏,引发了不少争议。
宗庆后在的时候,股东忍,宗庆后一不在,股东再无忌惮,不过几个月,就图穷匕见了。
娃哈哈这瓜,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为什么一个企业做大了,就很难继续维持家族或类家族企业的经营模式。
毕竟,一个人是否具有企业家精神,受性格、兴趣、教育和偶然经历影响,只能被挖掘发现,难以被刻意培养。
并不是说,你身为富二代,有钱有资源,再加上人脉,就能轻而易举地赚钱,没那么简单。
哈佛大学之前曾经做过的一个学术研究。
研究发现,其实任何人,他智力以及理性程度、文明程度,是不跟他的财富以及受教育程度有关系的——
不是说某个人越有钱,学历越高,他就越聪明越理性越文明,因为人的智力以及理性、文明程度,基因(天生)的决定非常大。
在很多家族企业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代巨富,二代金融,三代艺术,四代败家子”的传承。这本质上是企业家精神的消逝。
正因如此,“富不过三代”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世袭贵族只能存在于非市场经济中,如果不能从血缘关系中跳出来选择继承人,必然面对“一代不如一代”的尴尬局面。
对全社会而言,这样的“富不过三代”,却是自然健康的。财富不会因家族姓氏而永驻,德不配位者,财富很快就消逝。
这也是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
只不过,可惜了宗庆后先生生前的一番苦心。
作者: 浅贝 时间: 2024-7-18 15:15
宗馥莉大瓜,业界震动
原创 共度时艰 贩财局 2024年07月18日 12:24 广东
一大早,网络上流传了娃哈哈老板宗馥莉的辞职信。
署名为宗馥莉,函上提到由于娃哈哈集团股东对管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导致管理推进困难,宗馥莉决定辞去娃哈哈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职务,不再参与经营管理。
图片
关于辞职信的真实性,第一财经报道了有娃哈哈前高管称此事属实。
局长特意查了一下哇哈哈的股权机构,杭州国资持股46%,为第一大股东;宗庆后持股29.4%,为第二大股东;娃哈哈职工持股会持股24.6%。
最大持股人是杭州国资,按道理来说娃哈哈是正儿八经的国企公司,结构上应该是是国家说了算。
但宗庆后去世后,女儿宗馥莉即使继承全部29.4%股权,女承父业,看上去像是以民营为主导的混合制企业。
还有,一般辞退CEO可以有很多种说辞,这封辞职信直接说提出能力质疑,倒也少见。当然股东+董事会不信任,这是法定权利,无可厚非。
局长查了一下宗馥莉在娃哈哈的17年,能力确实不咋样,只做了堆烂活。
2017年,宗馥莉想要收购中国糖果,结果被对方联手做局,骗走了5个亿,最终收购失败,给别人做了“嫁衣”。
2018年,她玩起了跨界,推出一款营养快线彩妆盘,钱是花出去了,但营销效果约等于零。
宗馥莉就想打入年轻人市场,跨界美妆、茶饮、潮玩、电竞的,花了很多钱,就是没有一样成功的。
宗馥莉手段也挺狠,此前刚进入公关部,一半的老人都被换掉了。
宗庆后苦口婆心教她人情世故:“在中国,只有员工真正服你,他才会听你的。依仗权势让人服膺只是暂时的,他会背地里跟你搞鬼。”
宗庆后最后悄悄帮女儿擦屁股,把开除的优秀员工招回娃哈哈集团。
娃哈哈成功的基础靠的是错综复杂的“联销体”,还有深入到中国毛细血管的渠道体系,不懂人情世故的宗馥莉确实很难驾驭的了。
这才有辞职信上说的「部分股东对宗馥莉的管理提出合理性质疑」。
宗庆后才去世几个月,股东就开始反水了,可想而知股东忍了很久。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富二代不怕没文化,就怕想做大。不怕二代花天酒地,只怕二代证明自己。
如果有个富二代,每天吃三顿,早餐午饭晚饭吃一万,连续吃五十年,也就吃五个亿。
但如果能力不济,纯靠砸钱去追求“事业”,可能半年几个亿就没了,连响都听不见。
搞企业不容易,二代也没那么好当,局长也理解宗老抱病坚持工作的苦衷了。
欢迎光临 壹挺论坛 (http://yitinglunt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